国际贸易论文

时间:2024-05-15 09:01:33 贸易/消费/租赁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论文[优选]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际贸易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贸易论文[优选]

国际贸易论文1

  一、我国出版业国际环境分析

  长久以来,图书出口企业一直受困于客户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等客观现状。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与影响下,我国出版业逐步走出了制度的禁锢,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征程。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新闻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为:

  1、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使出版业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间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巩固舆论阵地、传播中华文明、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2、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使全球出版业格局面临重构。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所占比重仍将继续提高,全球范围的并购重组势头仍将继续加强,市场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这为我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契机。

  3、全球化产业竞争的新特征要求新闻出版业抢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当前,全球新闻出版业正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

  总之,在国内外多项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我国出版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我国出版业出口与进口状况比较

  近10年来,我国出版业在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20xx-2011年我国出版业进出口状况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

  1、在我国出版业的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各类出版物出口的品种数全部超过进口的品种数,特别是音像制品,录音制品出口品种超超过进口品种1.7倍以上,录像制品出口品种比进门品种高54倍以上,电子出版物出口品种超过进口品种近6倍。但是同国内销售一样,数量却没上去。

  2、在国内外进出口产品的价格比较中,中国出版物的出口价格同进口出版物比过于低廉。图书出口品种和数量皆高于进口,而出口创汇却低于进口货46.14%,出口品种高于进口1.7倍以上,数量超过进口近万张,而收入却低于进口63.60%。录像制品出口品种和数量高于进口数十倍和数倍,而金额仅仅高于93.58%。

  根据以上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出版总量具有较强优势,但贸易额却处于逆差状态,中国出版物的出口还处于“地摊货”的价格阶段,提升中国出版物品牌价值是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内容。

  三、国际出版业的市场特点

  在国际出版业,出版业国际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国的图书或版权与另一国或多国之间的贸易,或者说图书国际市场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图书产品或版权交易。

  1、市场环境特点。促进中国出版物的出口,必须把握出版业国际市场环境特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图书进门的政策和政府的控制程度、手段和方法不同。对于政府垄断出版物进出口的国家,而政府成为唯一的顾客,出版物的进口取决于政府的好恶;对于政府不直接垄断进口的国家,出口公司选择贸易伙伴和营销策略的空间较大。同时,熟悉进口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依法行事,才能减少失误。

  2、语种特点。图书消费必须解决语言关。一个国家或民族,其语言在国际上普及率越高,其图书及其他出版物越容易走向世界。 世界上图书出版量比重不同,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是六大语种,即英语、德语、日语、中文、西班牙语和法语。目前,英语已经成世界语,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36个,图书国际市场几乎成了英语图书市场。

  3、需求特点。国际图书市场需求分为四个层面,即品种需求、载体需求、形态需求、服务需求。中国对进口图书的需求与国际对中国图书的需求有相似之处,而国内外在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存在多种差异,其中品种、载体、形态和服务的差异性需求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市场营销选择。

  四、我国出版业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出版业目前状况。我国出版业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对策表现为:

  1、塑造优良的品牌效应,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出版业的.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是品牌的竞争,我国出版业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品牌塑造是我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

  2、选择有利的国际分销渠道。出版物国际分销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口的分销渠道,由出口国出版、批发与出口系统构成;二是进口分销渠道,由出版物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要选择最佳的出口分销渠道。

  3、建立直接分销渠道。随着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版社应当拥有直接出口权,建立国际市场的直接分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在国际巨树立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将出版物直接销往国外读者。

  4、建立间接分销渠道。间接分销渠道是出版社的图书经过中间商销往国际市场的最终消费者的一种流通方式。出版社的精力和资源有限,直接渠道的成本高、效率低。国际市场空间广阔,读者众多,需求多变,只有利用间接渠道才能保证效率。间接分销渠道必须利用中间商,形式有多种分销方式。

  5、构建中间商的分销体系。中间商按环节分为出口中间商和进口中间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美国贝克·泰勒公司等就是这类专门从事图书出口的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国际信誉良好,营销网络广大,信息资源丰富,图书品种很多,贸易方式灵活,进口商首选这种企业。图书出口代理商是受出版社委托代理出门业务的出口企业。与出口商的区别在于没有图书所有权,为多家出版州代理出口业务,收取销售佣金,不承担市场风险。

国际贸易论文2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

  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国际贸易论文3

  【摘要】现如今,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经营模式,将贸易事业推广到世界各个地方,使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为提高我国GDP总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策略

  1引言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在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过程中资金的流动和融通情况,既然涉及资金,就一定会涉及银行,银行具有贷款、贸易中介、不同种类货币之间兑换等作用,所以说银行在国际贸易的融资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融资是交易的必经过程,它可以促进贸易更好地进行,采取多种有效手段获得交易资金,从而达到交易目的。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是各国之间进行交易活动,进出口的税费和保险费、运费等问题相对较为复杂,资金融通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即使现如今国际贸易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此类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我们要在原有的外贸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加强融资方面的管理,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1]。

  2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意义

  2.1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帮助外贸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融资主要通过不同货币之间资金的流通得以实现,帮助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外交和商业间的关系。资金是贸易商业的基础,而融资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资金的集资和流通,只有能够及时进行和完成融资,才能够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完成。国际贸易的融资一般是通过银行进行的,并且它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汇票、本票、支票和托收等[2]。当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在资金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可以通过银行融资的形式,采取较为合适的手段进行资金的借贷款等,以帮助贸易工作更好地进行。所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有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能够解决资金方面出现的问题,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

  2.2促进银行的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离不开强大的货币机构———银行,所以银行和国际贸易融资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银行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也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企业为筹集资金等业务进行贷款时,会支付给银行相应的利润,促进银行的发展,同时大量的资金流动可以加强货币之间的流通,对我国货币价值的提升也起到很大的帮助。并且进出口贸易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无论是购货方还是供货方都会在贸易进行的时候购买保险,银行业起到了保险中介人的作用,为防止意外的发生带来了保障,这笔业务也会给银行带来一笔巨大的利润。现如今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融资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会给银行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2.3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出口产生的利润总值占据了我国经济来源的一大部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业务。国际贸易可以增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大量的资金流通可以防止并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国际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正因为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流通和运行,同时国家贸易融资又是资金流通的主要手段,因此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3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策略

  3.1完善国际贸易融资制度体系

  国际贸易的运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对国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体系制度,促进外贸商业的良好发展。无论在什么业务中,一切的工作原则都要以诚信为基础,只有做到诚信经商,才能保证贸易的良好发展[3]。所以在国际贸易的融资制度中要加大违章者的违约处罚力度,消除不良信用现象的出现,为国际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经商氛围。在制度体系中一定要做到分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在交易的过程中有模糊不清的责任出现,导致双方发生争执,从而使贸易不能正常进行下去,对合作双方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财产损失[5]。所以在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决策中,一定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基础,打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保障商业如期进行。

  3.2加强国际贸易中的保险安全意识

  有交易的发生就一定有风险的存在,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确保万无一失的,国际贸易也是一样,所以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购买保险来加强应对意外发生的保障。国际贸易一般以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为主,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受到突发状况、恶劣天气或自然危害的影响,当意外发生时,其所带来的财产损失会对企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使其产生融资方面的困难,并且会对员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购买保险可以为意外发生带来的损失起到分担作用,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为意外承担责任,起到保险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一定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意外的发生,并且要做到未雨绸缪,为突发状况制定应对方案。

  3.3贸易产品的多样化

  虽然现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贸易产品比较单一,外贸市场相对较小,在融资方面的范围不够宽阔。所以我们要增强贸易产品的多样化,扩大交易的种类和市场,将一些具有国家文化特色的商品推送到国际市场上,并将外来文化的商品在内地销售,同时这也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宣传和发展,促进生活差异方面的交流。贸易产品的多样化会带来更大的贸易市场,能够在营业上获得更大的利润,为国际贸易的融资带来便利[4]。

  3.4加强培养融资业务人才

  好的外贸企业不只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更需要一个优良的工作团队和职业技能。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业务相对烦琐和重要,要保证避免工作中出现纰漏,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加强工作人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培养,能够使其在资金发生空缺或周转不开的条件下,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向银行进行各种业务的沟通和保证,帮助融资尽快完成,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培养融资人才能够避免业务上走弯路,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之处,及时解决,让业务变得简洁有序,进而方便工作的进行。所以优秀的融资人才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深化其国家贸易融资方面的经济知识,打造商业人才,为企业和国家带来利益[6]。国际贸易撑起了国家的经济体系,而融资业务为资金的流转提供了交易平台。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大力推动国际贸易的进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还是很可观的,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仍然要在良好的国际贸易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国际贸易的融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完善融资业务的施行是当代外贸方面的首要任务,所以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强盛,我们需要国际贸易方面进行更深的研究和创新,促进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迈出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曹宇.国际贸易中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向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23):38.

  【2】王慧.试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J].现代商业,20xx(28):100-101.

  【3】外汇管理局河北省分局经常项目管理处课题组,穆建敏,聂丽平.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与合规性监管[J].河北金融,20xx(08):48-51.

  【4】徐芳,王同娟.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力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20):207-208.

  【5】吴海霓.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xx(12):6-7.

  【6】袁哲.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5):268-269.

国际贸易论文4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目前国际贸易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国际贸易实践课程采用项目引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和经验,认为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目前国际贸易实践课程存在的有效途径,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强调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结合。为了满足实际外贸业务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环节课程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多数实践环节的课程仍沿用传统的实训或实习的方式,这样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展现外贸全流程,导致实践环节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际应用,讨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有一定促进意义。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相关实践课程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课程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多数实践课程被作为理论课程的支撑和辅助,虽已形成了一定教学体系,但是地位仍然低于理论课程,对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目前国际贸易相关实践环节授课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主要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方式。校内实训多数是通过商业模拟软件,在实验室上机操作模拟外贸流程。模拟多数都是依托于理论课程内容,贸易流程被程式化。模拟软件对于单据、流程、报价等可进行客观评价的内容进行了训练并且及时准确评价,但是对于谈判、商业策划等主观性较强的内容软件却难以实现训练并且无法给出个性化的评价。虽然软件采用了模拟的商业环境,但程式化的设计与真实的贸易环境和真实的商品相脱离,学生很难直接感受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练习,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限制。校外实习采取外贸相关岗位顶岗实习的方式,但是由于企业对于业务质量的考虑,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只能安排在一些基础岗位进行实习。受到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多数实习学生的工作内容只能涉及到外贸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很难参与到全部的外贸业务过程中,又由于多数实习岗位的工作是简单而重复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效果有限。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常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不仅作为理论教学的支撑和延伸,更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目标,实践教学便是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切入点,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用一体,建立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1]。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1.理论实践并重,相互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实践课程并非为理论课程的辅助,而是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同时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和,知识点之间相互渗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和培养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除了要求整体地把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融为一体,解决实验、理论、实训、实践等互相分离的情况外,还要求教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课堂组织一体化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之外的应用型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教室和实践场所一体化使学生沉浸于接近真实工作环境或工作情景的学习环境[2]。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在知识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企业用人要求,设置项目,通过项目制教学方法来使得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操作、训练,教师摆脱填塞式讲课模式,通过指导实践,协助学生完成项目,使学生理解理论并且锻炼能力,达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

  1.项目引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通过采用项目制教育模式,通过建立项目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为手段,使学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获得专业领域的相关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学科或单一知识面为基础,项目教学的能力培养是建立在跨学科的基础上的[3]。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货物运输等,多数专业课程只覆盖国际贸易工作流程中的某一环节知识,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充分衔接。通过项目引导模式的实践环节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工作任务,通过各项工作任务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将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应用,综合锻炼各项能力,同时又可以补充和反映出学习效果,使学生今后学习和教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通过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进行吸收转化形成各项能力,而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对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学生作为项目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和实践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提高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成果进行转化并且相关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作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主要负责课程设计、任务分配和跟踪评价等工作;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跟踪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出导向性的评价和建议,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直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0xx~20xx第一学期,我校经济贸易系开展了国际商业经营能力的提升课程,课程全真模拟了实际外贸公司市场团队的开拓市场环节的主要流程,对学生的外贸知识、英语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训练,同时为参加上海市和20xx年第03期下旬刊(总第655期)时代Times全国的商业精英挑战赛奠定基础。国际商业精英挑战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围绕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前期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产品选择、联系厂商、编写商业策划书、策划全英文产品发布会、组织对外贸易谈判和布置展位等工作任务,最终形成针对真实产品的模拟进出口产品发布会。

  (一)以真实的项目为引领

  课程采用全真模拟项目,要求学生围绕真实的产品和厂商开展商业策划,设计组织产品发布和贸易谈判,并且学习成果以基于真实产品的商业策划书、英语发布会和商务谈判进行体现和评价。在多数国际贸易课程中,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多数依靠案例或者模拟贸易,并没有与真实的企业建立联系或者使用真实的产品。在此课程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寻找真实商品,联系真实厂商,联系厂商并争取获得厂商的产品支持,并且在后续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厂商提供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和策划设计,在最后评价阶段,通过模拟真实的'进出口采购发布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二)学生为主,教师引领

  课程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完成项目,教师不直接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只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指导和协助。课程中教师不直接提供任何商品或者厂商,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寻找有卖点的商品并自己联系厂商,与厂商建立联系。在此过程中,任务由学生自己创建,商品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性和团队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同时团队地位被增强。在此课程的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寻找到商品之前并没有表现出对课程的热情,但在寻找到感兴趣的商品并与厂商取得联系之后,建立了自信,对课程的兴趣也有了明显增强,并且乐于主动询问老师。在后续的策划书编写、产品发布会、谈判和布展等环节,也主要依靠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完成。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难以拉近,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难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在此课程中,教学方法以讨论法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直接参观或参与学生任务。部分理论或规则内容采用班级授课主要涉及商业策划书的编写技巧,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和展台布置要求等。通过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个分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全程密切了解每一组学生的任务进度,对学生的阶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控制学生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质量。最后教师作为组织者,帮助学生整合小组资源,组织各个分任务,协助学生完成最后成果。

  (三)竞争机制

  由于课程也是为学生参加上海市和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进行培训和选拔,课程中引入了竞赛和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课程要求学生自身参与任务,要求学生和组员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和培养学生情商的有效途径。同时,课程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进度完成不同的任务,同时小组之间又存在竞争,学生的尽责抗压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锻炼。(四)建立小组档案进行动态评价在课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各个小组的实践情况,为每一小组建金融FinanceNO.03,20xx(CumulativetyNO.655)立档案,针对小组的项目进度和学生表现进行及时的动态评价。区别于针对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教师将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关注每一小组的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从指导者变为观察者和鼓励者,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导向性的建议,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帮助完成相关任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商业策划书、英文产品发布会和国际贸易谈判三个方面,除了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之外,还应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个人原因影响团队学习的效果。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

  在实施国际商业经营能力的提升课程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团队为主体完成全真模拟项目,实现了对学生的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尽责抗压能力、国际视野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和应用型能力培养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项目与各项技能有机融合。基于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效果,项目引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综合性强。学生要求掌握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所要求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突破了一门实践课针对一门理论课的传统模式,要求学生综合掌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一个项目使相关课程和相关知识点融合形成知识和能力系统,实现多项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第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引入了竞赛和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学生团队作为主体,不光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并且互相竞争互相激励提高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又由于课程要求与真实的市场接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改变,通过与厂家协商和市场调研等环节,体会到了真实贸易中的压力,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全真模拟的项目提高了课程的实务性。课程采用全真模拟项目,突破了传统实验室或案例的实务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厂家,接触真实的市场和商品,基于商品,全真模拟外贸实务中的相关环节。第四,项目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生通过寻找产品,通过最新的产品,了解当前产品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课堂所用的案例产品或者传统贸易产品,结合当下热门产品进行学习和了解,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并且通过集思广益和团队创新进行对产品进行展示和推荐。

  参考文献

  [1]余国江.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J].江苏高教,20xx(5):98-99.

  [2]李爱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xx(12):241-244.

  [3]李国庆,黄学勤.基于“项目教学理念”构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xx,18(2):103-106.

  作者:李显显 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5

  论文摘要:本文将从中国粮食问题入手,对加入WTO中国粮食面临的新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是由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种子用粮占整个粮食消费的比例很小,对粮食需求影响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较大。

  1.口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数量逐年减少,1993年以后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到20xx年仅为2.2亿吨。而同年粮食总产量为4.57亿吨,直接消费仅占粮食总产量的49.1%,我国粮食消费已经呈现口粮消费与其他消费各占一半的局面。

  2.饲料工业用粮

  目前,全国工业饲料用粮总产量达到6800多万吨,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据专家测算,我国现代工业饲料中消耗的粮食比例约65%。按此比例计算,所消耗的粮食已高达4400万吨以上。但是饲料用粮总的来说在粮食消费总量中占的比例较小,只有8.7%。

  3.工业用粮

  因为粮食价格低廉,酿造、制药、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业大量增加粮食的消耗量。发酵工业中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淀粉糖等产量1980年为25.3万吨,1998年为166.3万吨,从1990年至1998年共增长了2.4倍。白酒行业每年生产白酒600万吨,以每市斤白酒耗粮3市斤计算.就需要消耗粮食1800万吨。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超过四成,为42.2%,在我国粮食消费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我国几年粮食消费增加主要是工业用粮增加所致。

  二、WTO框架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发展政策将置于WTO的框架之下,农业管理部门必须减少对部分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和保护。这对基础脆弱的我国农业而言,在短期内无疑将遭遇较大的冲击。我们如何按照WTO的基本框架,未雨绸缪,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以趋利避害就成为当务之急。

  农产品贸易纳入WTO管理后,各国以价格支持为主的传统保护方式出现了重大调整。1996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对以前的农业政策作了重大修改。7年内将逐步取消对农场主有关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补贴;设立“生产灵活合同补贴”来代替原有价格支持补贴;取消农作物耕种面积;提高了政府贷款利率,取消农场主拥有的储备计划。欧共体则对原有的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系统改革,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刺激消费并冻结一部分谷物耕种面积以控制生产,实施了保护和开发环境的农业保护政策等。

  三、WTO框架下中国粮食政策选择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

  首先要尽可能地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如果粮食关税要价太低,国内生产的'粮食无法与国外粮食竞争,稳定国内粮食生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主动地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关税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关税税率设置很不合理,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很大,但关税很低,而许多小商品进口数量较少,关税设置却很高。在进入WTO的谈判中.在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转换时,我们应采取“放小保大”原则。再次,采取关税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粮食进口征收低关税甚至于零关税,对超过配额的粮食进口征收高关税。

  (二)加大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力度

  一是从主导市场出发,着重抓好粮食的吞吐工作,以省或中心集散地为单位,建立粮食储备周转机构,及时有效地发挥调控粮食市场的职能。二是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吞吐能力和调控市场的余地。三是中央政府应作为行政领导者和法律中介人,强化粮食产区与销区的权益责任,协调好产销关系。四是注意调整粮食收购比例。五是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市场信息引导和生产科技服务,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三)加强粮食风险基金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还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把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农业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生问题。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中国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各地政府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粮食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收购和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所以中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和品种结构。搞好粮食进出口调控。根据我国粮食供求趋势、产销特点、资源状况和国际市场情况,要重点保证口粮基本自给,个别品种适当调剂。注意进口市场的多元化,减少粮食对外地市场的依赖度。总之,中国粮食是个大问题,中国粮食的国际贸易政策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加入WTO后,中国应根据WTO的相关规则来调整粮食的贸易政策,以更好的适应国际潮流。

国际贸易论文6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际贸易的保险论文吧。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和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一些国家还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从20xx年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不仅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议题,更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焦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落后的科技水平与欠缺的制度等都是造成我国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环境保护;出口贸易;资源枯竭;贸易与环境冲突

  一、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对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初,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一国国内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国内问题转变为全球问题。热带雨林的减少、臭氧层的消耗越来越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造成环境退化的原因有许多。从社会层面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从经济层面看,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不能正确地为环境资产定价,进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造成环境恶化,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环境资源具有很强的非独占性,如空气、水、公海的鱼类等,无人需要为其承担资源枯竭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贸易和环境会发生相互影响。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通常人们习惯于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产生于贸易活动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即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产品。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提高了各国的消费水平。对于一国的环境而言,如果扩大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规模缩小的进口竞争部门,则该国的结构效应就是正的,反之则是负的。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主要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通常被认为具有加剧环境恶化的作用。在生产活动污染系数一定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活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贸易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即对环境是有害的。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体现了产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政府会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法规,以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首先,各国制定的环境法规和国际环境公约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带来影响,如产品的环境技术标准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品质和成分的含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贸易的作用。但同时,严格的环境措施也可能给贸易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出口企业在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后,由于领先于其它的竞争者,则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如近年来欧盟实施的“环保标签”的认证,使很多得到认证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拿到了进入欧盟国家市场的“通行证”。

  其次,各国政府实施的绿色补贴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成员方允许政府对环境保护提供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在利用此规定对生产者提供补贴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由于各国环境标准不一致,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利用对外投资的机会,有意识地将一些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更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由于外来投资而加剧恶化。

  当然,贸易和环境之所以发生冲突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政府没有充分重视环境问题的结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的环境问题更是如此。

  二、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xx年的15779亿美元,不仅出口数量大,而且增速惊人,这种高速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出口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给我国的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比重,20xx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94.7%,初级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是5.25%,尽管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但它也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成本留在了我国。本文所说的环境成本是指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些都成为出口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担。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对于初级产品的出口,环境成本更高,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同时,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具有优势的多是那些污染密集型行业,而那些对环境污染较小,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则较低。目前,我国出口比重最大的五个工业部门是纺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交通运输与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而这五个工业部门正是污染密集型行业。这就意味着相关的几个行业产品出口量越大,对我国环境的危害越大。

  其次,从出口企业结构来看,20xx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918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55.9%,外资企业对中国外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必须承认,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不一致,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污染企业新厂址的所在地。据统计,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将25%的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产业,如近来社会反响极大的大连xx项目的投资。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外商还将本国淘汰的、污染环境严重、禁止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设备以投资的名义转移到我国,给我国环境造成了更坏的影响,给人民的生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出口贸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方式在所有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由于在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加工成最终产品然后再出口,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同时一些洋垃圾也打着中间产品的旗号进入到我国,这些都加剧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尤其是对危险废弃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并危及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对策建议。

  中国出口贸易要实现良性发展,确保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须走出口贸易增长与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提升整体环保水平。

  从全球来看,发展国际贸易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各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不断升级,由此引起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日益增多。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分歧,就必须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及其他国际环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参与环保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本国环境专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升本国环保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应充分利用国际上保护发展中国家免受发达国家歧视和限制的保护条款,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彼此借鉴,共同提升环保水平,联合起来同发达国家谈判,共同为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而努力。政府要努力促进国家间生态标志和其他环境标准的互认,协助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

  (二)加强保护国内环境,鼓励发展环保产品。

  在积极遵守国际上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民、动植物的安全与健康,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为此,需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体系,合理规划我国的.环境发展。要关注其他国家在我国以投资的方式转移的污染企业、废物作为资源进口等问题,同时要提高我国进口产品的检测标准,认真对我国的贸易政策进行环境评估,进一步完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处理好保护环境和促进贸易发展的关系。

  同时要对相关的出口企业,施行环境准入制度,通过设立较高环境和资源耗用标准及进一步扩大出口征税范围等措施,减少新增产能,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应予以关闭。同时也可将污染企业的信息公诸于众,通过公布环保黑名单等形式,使国外进口商获知污染企业的不良行为,停止进口其产品。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内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良好的环境形象,减轻国际舆论的压力。

  (三)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

  造成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一是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不能正确地给环境资产定价,进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造成环境恶化。中国出口商品的低价格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完全是以牺牲我国环境为代价的,因为其中并未包括环境成本。也就是说,我国环境的恶化没有通过转移环境成本给国外消费者而获得补偿。国外消费者免费享受了我国的水、空气和生态环境,而我国人民却不得不承受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从长远看,产品成本中考虑环境成本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运用排污收费、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交易、押金、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等经济调节手段,促使企业改变其污染环境的行为,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竞争力,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

  为了提高公众对各种消费品和其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的认识,帮助消费者了解消费品生产商在改善其产品和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方面所做的工作,政府应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对环保有益的消费品,针对像个人护理产品、家居清洁剂、汽车修理用化学品、非农业用杀虫剂、非工业用胶黏剂和密封剂、气雾型喷漆、建筑用涂层等不利于环保的商品消费进行指导,减少对这类产品的消费,促使企业放弃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达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目的。

  (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长期粗放式、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并未获得很大的贸易利益,相反却付出了资源流失与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因此,要缓解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冲突,首先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而技术进步是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根本途径。国家可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运用财政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产品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

  因此,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志明。追求贸易与环境的平衡[J]。WTO经济导刊,20xx(8)。

  [2]俞海山。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效用分析[J]。经济理论与管理,20xx(12)。

  [3]黄黎清。我国外贸增长对环境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xx(2)。

  [4]赵玉焕。贸易与环境[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xx.

国际贸易论文7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开始起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发展的速度进步非常大。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贸易逆差,经过研究发展,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出口量没有进口量多,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在正向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产品贸易通过影响我国产业的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优化,在直接或者间接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需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而促进农村的生产力,提高生产质量,以此来提高进口定价权。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农业也是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因而其成为开放程度最慢的领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农业曾经是谈判的难点之一。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受到了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家也在密切关注这些影响给农业带来的不同。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断享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但是我国农业自身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农业收益较低,生态效益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短期影响经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在国际市场中表现出来,表现的形式比较多样化,但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市场供需。而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就是有市场供需所直接决定的。所以,农产品国际贸易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供需,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需关系,供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价格,最终通过链式反应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2.长期影响在农产品的贸易链中,改变农业经济贸易状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在所有的经济中占据着最基础的位置,但也是最重要的位置,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链中最基本的环节,农业的发展往往能决定其他经济的发展。因而如果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干扰,导致农业发展较慢,这样的负面发展就会连锁反应到其他经济行业中去,严重影响其他经济行业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农业经济的基础性、重要性,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各国政府所思考的主要问题。所以,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农业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对推动国民经济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影响到人们正常的饮食以及生存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其余众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中国要牢牢把握住这一优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农村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而影响工业的快速发展,间接解决一部分的人口就业问题,对于维护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

  1.贸易逆差形成并呈扩大趋势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进口量已经超过了出口量。在20xx年之前,我国的出口总量远大于进口量,这与当时的政策也吻合。但是到了20xx年以后,农产品的'进口量就超过了出口量,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进口档次也在上升。以前农产品进出口量基本持平,在20xx年后出现逆差,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式出现了变化。2.主要逆差产品进口高度集中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周边国家的不同,使得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地和出口地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海关提供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等我国周边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面积较小,自身农产品供给不充足。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国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等国,这些国家距离我国较远,环境差异比较大,有些产品必须依靠进口。我国的贸易逆差非常集中,仅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就占到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所产生的逆差也占到总逆差的一半左右。3.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出现逆差,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有粮、油、棉、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的粮油棉糖进口量增长率为百分之百,但是出口量却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再以大豆为例,从20xx年到20xx年,大豆的总进口量增加了2200万吨,增长率几乎逼近百分之五十,在进口总量所占的比重也是增长了7.5个百分点。这些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长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CPI的影响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家根据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所需的农产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到国内的产品价格,进而对CPI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的需要显然不能自给自足,还是要依靠进口来维持正常的发展。在这种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需要积极争取国际贸易产品的定价权,积极加入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定价活动中,不能再像以往我国被动地接受别的国家的决定,这样才会对我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价格环境。第一,我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贸易交易体系,所有有关我国的交易都需要在该体系下进行,我国应该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第二,对外采购要形成合力,尽管各个公司在国外采购产品时是代表自己的公司,但是在外国就是同一立场,都是中国的公司,所以彼此之间需要合作,积极配合,形成较大的团体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2.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大量涌入,这就会促进经济的提高,但是却不能促进农产品的进口。简单来说,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农业产品的大量进口,第二是农业产品在进出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1)农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着一定的关联,经济发展互相影响、互相牵制。

  (2)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以及出口都是与资金的投放有着密切且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与农产品的成本有着一定的关系,除了这两项外,还有例如全要素生产率、作物播种结构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的涌入和涌出。在海外销售的农产品也会决定着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农业想要快速发展,在贸易数量上要重视成本和销售价格,在贸易结构上要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等。无论是农产品的大量涌入还是大量涌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方面的就业或者是相关活动的开启,这些都是国际农业贸易市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投资。而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改善资源管理,强化生产体系,在一定层面上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

  3.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核心就是为民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农产品。但是随着农产品进出口的逆差的增大,大量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然而,国外的农产品进口却促进了与第一产业相关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因为第一产业受到影响,一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会因为收入不高而放弃第一产业的生产,转而进城投入到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建设中去,这就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因为大豆的大量进口,我国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再很难形成大面积的大豆种植产区,而且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范围和规模比起以前也有一定程度的缩小。

  四、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但是所起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提高我国的地位,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要想提高地位,就必需要提高国产农产品的质量。这也使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有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最后,对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一定要严加管理,过多的使用会有比较大的危害,这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前提。

  2.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应对能力我国要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要求。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国际上的相关信息,及时对国内的农产品生产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出口企业的作用,帮助更多国内的、高质量的农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

  五、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如此,既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影响第一产业的规模。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减小,相反,进口贡献率却在增加,这说明农产品的创汇作用在减小,农产品贸易的直接原因就是需求,有可能是国内农产品的欠缺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等因素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越来越宝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数量以及进口贡献率会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于伟咏,漆雁斌,韦锋.要素禀赋、配置效率与农业安全生产的研究进展[J/OL].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6(5):33-42.

  [2]朱文博,韩昕儒,陈永福.中国农产品贸易决定因素:基于贸易动因演变的综述分析[J].世界农业,20xx,(01):108-113.

  [3]汪艳涛,周文凯,张继红.农产品贸易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述评与展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94-100.

  [4]方双龙,余维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1):49-55.

国际贸易论文8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的程度随之增大,国际贸易大幅度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关的理论指出企业转型对国际贸易有着一定的影响,是其顺利进行的重要工作环节。企业转型能够加强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培养优秀的员工人才。21世纪属于知识型时代,网络的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形式。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全面的大调整阶段,而我国国际贸易的内外部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而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企业模式的转型,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概述

  (一)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国际贸易从无到有,一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支撑部分,成为我国国内企业发展主体,主要经营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出口品是玩具、钢材、机电、化工、纺织等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发达国家。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地加深,我国企业也开始逐渐进行产业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调整,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就业问题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际贸易是在全球经济化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逐渐从过去的资本缺口、外汇缺口向需求缺口、竞争力缺口、知识缺口转变。国外在优惠外资以及单纯鼓励出口的引领下,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和产业逐渐转移到我国,但我国却面临着环保成本和资源价值的巨大压力,对我国的资源、能源、环保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比例在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后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总额近些年并没有受到经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极大的下降,国际贸易幅度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后期有一小部分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解决了国内一部分的劳动问题,但由于国际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且附加值不高,所以应通过企业转型解决这一问题。

  (二)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产业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大部分呈现出技术水平低下的现象,其中大约有3/5的企业技术水平低于国外企业的普通水平。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与国外的同行业企业相比较,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技术水平和质量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其次是我国劳动力数目过于庞大且素质相对较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庞大且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但是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和普及率等等的影响,大部分的劳动力都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劳动力,所以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停留在生产线中具有较低增长率的末端,从而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再次是我国国内产品竞争力较弱。由于我国国内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都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开发机构,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再加上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无法获取较为先进的信息来源,进而导致大部分的企业并不了解国际贸易的标准,生产出的产品大部分无法达到国际合格标准,同时没有国际市场的销售途径,进而没有在国际上形成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并且市场占有率也不高。我国国内企业还存在缺乏运输保障、交货延误、价格偏高等等问题,进一步抑制了国内企业的转型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现阶段企业转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优势

  首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国内企业正处于一个企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所以对国际贸易等等方面产生着影响,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这种形势就会使企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投身到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而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竞争状况首先为企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会导致企业之间出现不良竞争的现象,进而破坏市场发展秩序的稳定性,让企业转型和发展处于一个不良市场环境中。所以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好市场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保证企业转型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利运行。其次,帮助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进而影响企业转型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随之产生一些波动,所以必须保证企业转型的稳定发展。企业应不断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进而为企业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劣势

  国际贸易主要形式有三个大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对外间接投资、对外商品交换。经济危机后,西方各个主要贸易大国还处于经济恢复的重要时期,还处于有一些乏力的发展状态,美国以及欧盟国家都很明显地展现出这一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转型对国际贸易的劣势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贸易壁垒的增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直强调国家贸易的自由化。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开始倡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大部分的国家开始通过建设技术性壁垒的规避机制,最常见的是“绿色壁垒”,例如欧盟国家所增加的“碳排放税”。这种机制的实施能够阻碍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的发展,进而很难进入国际贸易的市场中发展。二是海外市场的萎缩。因为美国在20xx年发生了次贷危机,进而导致诱发了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随着国际金融资金链条的发展迅速对其它经济体产生了影响。随着各国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泡沫破灭后,实体经济也因为资金链条的原因开始出现市场萎缩的情况。这一情形导致国外大部分民众面临着失业或是收入减少的困境,进而造成市场的购买力开始降低,根据我国企业生产订单的取消数据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海外大部分的企业开始出现破产等现象,进而使市场进一步的萎缩。

  三、企业转型对国际贸易的途径创新

  (一)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转型具体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通过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向设计、研发以及营销等增加附加值的环节发展。同时提高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也是普通劳动密集型工人工资的十几倍,进而大幅度增加国际贸易的附加价值;二是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我国企业转型国际贸易应由简单产品转向复杂产品的生产设计领域发展。充分鼓励国际贸易企业开展关于本土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产业,同时根据国际市场的生产要求和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本土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不断增加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应充分完善国际贸易企业制度的要求,遵守国际贸易的产业标准,同时在制定相关国际贸易政策时,充分考虑企业环保事业以及企业社会保障的需求,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四是延伸我国国际贸易服务链。现阶段,下游服务价值链逐渐向我国国际贸易延伸,包括配送服务、仓储以及物流方面,同时也可以涉及到国外的销售环节和销售途径。大部分的商品出口价和消费者所买的零售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就表明服务环节是产生最多价值的工作环节,但我国国际贸易价值链很难增加服务价值,所以价值链向下游服务增长的空间有许多;五是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国际贸易企业转型中,应合理分配资源、土地以及能源问题,做好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以及节能生产各项环境工作。我国现阶段面临着严重的资源问题,例如土地资源不足、环境危机以及能源短缺等,我们应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重要前提。

  (二)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途径创新

  首先,加强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提高自身优势竞争力。国际贸易企业转型需要通过国企和民企之间共同的合作来进行的,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国企和民企在各个领域中有所合作,但是双方并没有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国企和民企应不断增强彼此的合作,借此实现双方竞争水平的共同提高。国企具有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并且还具备优秀的人才资源,而民企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敢于创新,所以二者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彼此的共同创新和共同发展,进而加快国际贸易企业转型的速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优势竞争力,加强自身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稳定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进而增加自身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处于全新发展环境的企业转型应勇于创新,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完善政府的职能和相关政策,给予企业转型一定扶持和鼓励。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转型下的国际贸易,应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加强其国际分工能力。所以,我国政府应出台一些关于国际贸易的可行政策,提高企业的国内采购率,进而加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全面增长。政府部门应执行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产品实施退税、免税的政策制度,并且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审批效率,进而加快企业转型的资金流动速度。现阶段,我国的国际贸易税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部门应不断提高监督力度,避免税款流失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充分鼓励国际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了21世纪重要的时代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企业开始进行创新和转型,不能一味地沉醉在过去的辉煌之中。所以政府应给予企业转型一定的鼓励和扶持,让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四、结语

  无论是以企业转型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还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企业转型,都是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提高世界整体的经济水平,首先,应扩展国际贸易的经营范围,让各国之间互相学习企业转型的优秀经验,进而加强整体的生产效率;其次,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不断根据发展的情况,做出适当的企业转型调整,为其不断地努力。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共赢的理念,做到世界资源共享的趋势,进而加强全球经济水平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要时刻注意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国的长期或短期的经济效益,应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进而实现经济上大幅度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广平.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监管模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xx(01)

  [2]梁芷铭.新国际贸易格局下港口物流模式适应性研究———区域物流发展与政府治理转型系列之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

  [3]陈建.从企业实战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模式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国际贸易论文9

  一、进行系统调研,明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中,明确专业的实际内涵,确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建设科学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在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市场调研,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真实需求,知晓国家的政治需求以及当前的岗位欠缺情况。这样既能明确发展形势还能明确国贸实务的真实对应岗位,通过不断分析岗位信息,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从而更为准确地确定工作任务、教学重点,实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准确定位。一般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岗位较多,比如外贸谈判业务、签单跟单业务、单证制作业务、货物报关与报检等。这些岗位在选择工作人员时,重视的更多的是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需要参与工作的学生们可以敏锐地把握不同的市场信息,同时还要具备高沟通、高协调、高营销、高语言能力,可以同各国商户进行正常交流或者商务谈判。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分别从某进出口贸易公司、报关公司请来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本院自己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国贸实务课程研究小组,统一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实务理论、懂得贸易交往惯例、独立进行商务磋商、签订贸易合同、具备报关能力等,同时还要求其拥有良好的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能力,这些能力皆在日后的实务课程中通过实践教学而掌握。

  二、发挥专家的指挥作用,通过典型工作进行贸易领域分析

  学院需要在调研之后,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要进行系统研究,当典型工作被确定之后,对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范围、工作情境、职业标准、能力需要等进行分析,这是实务课程构建的基础性环节,更是专业课程设计的依据之一。例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分别设置外贸业务实操、国际货运代理,这两个操作性较强的岗位任务群,依照它们各自的工作过程顺序构建体系,从而满足岗位职责执行要求,让学生能够适应多个不同岗位,同未来就业充分相连接,实现以成功就业为方向的培养目标。

  三、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提炼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在构建实务课程体系的时候,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对课程进行系统研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课程设计者要深入研究典型工作的,找出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学生真正创设出一个方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专业领域。在根据典型工作设计实务核心课程结构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依照工作的过程以及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有效的排序,遵循课程设置的教育价值原则;二是将工作过程当作导向进行实务课程设置。因此,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典型职业课程直接转化而成的实务课程以及通过分析整合而成的'实务课程。一般来讲,分析整合课程就是典型职业工作课程讲授前需要设计的基础课程,或者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之后,进行的系统提升、补充强化课程等。

  四、编纂专业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的授课标准进行有效开发

  所谓贸易实务专业授课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更是明确教学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在教授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课时内容进行有效整理,那么授课标准就是整理的关键依据之一。在专业教学指导体系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训地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核内容等。一般来讲,以上述院校为例,教学指导体系主要包括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标准以及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课程等,并且学院还根据社会专职资格证书考试设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课程,比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同时,实训课程占整体考试比例的55%左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类实训内容让理论充分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五、建立课程管理监控体系,对实务课程要及时进行调整

  通常,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建设成功,在各项方案确定之后,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监控、课程评价体系,要及时同用人企业与实习毕业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首先,学院要保持同外贸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收集企业最新制定的生产要求、发展理念等,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反馈做出及时反应,保证课程方案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另外,学院应定期同实习毕业生交流,注重意见的吸收。很多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会进入到社会中接受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考核,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符合单位标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规划,这些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标准,对国贸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在探究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国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将重点从理论研究中脱离出来,重视实践,体现出实务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这样才能凸显出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习到可以在未来工作中切实应用到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我国的贸易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国际贸易论文10

  摘要: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发展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要议题,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也已经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诸多区域性贸易协定将气候环境变化与低碳经济项目纳入到内容体系当中就是佐证。在这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也应该首先了解国际范围内低碳规则的竞争现状,关注本国区域及国境内外双边贸易协定中有关低碳经济规则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一同参与到低碳经济领域当中,为更好应对其规则,促进国家出口贸易低碳发展提出有益对策,上述内容将成为本课题讨论的主题重点。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对策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与日俱增,它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决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此,低碳经济这一理论应运而生,它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之一。以我国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也希望通过低碳经济这一契机来适应国际规则,发展国际贸易,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在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等等服务环节,在规则方面的竞争也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为了迎合低碳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我国也应该及早了解并掌握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具体影响要点,做到主动接受、主动参与、主动转化,合理利用规则来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一、关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由气候变暖所引发极端生态灾害及人类活动污染而出现的经济生态环境,因为环境的恶劣变化也导致了人类使用能源的劣化甚至枯竭,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气候变暖每升高2℃就会导致世界上15%~40%的物种濒临灭绝,每升高4℃就会导致全球生态系统进一步脆弱化,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必须解决能源日益短缺和高碳排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为此,低碳经济应该是人类解决当前气候恶化危机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寻求未来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所研究热议的话题,但实际上它还并没有在社会中形成约定俗成的统一定义,这一方面是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历史还尚早,它的内容研究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交叉性,研究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也是因为低碳经济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是复杂且漫长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必须配合国际规范法则和政府政策,同时融入大量科技研发投入,确保其能够稳定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态势,所以说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同样日新月异,而它对国际贸易规则这样的全球问题影响也是巨大的[1]。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分析

  目前,低碳经济正在逐渐升温,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为此,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借此来制定国际规则,希望主导国际低碳经济,并为本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有利优势地位,就此他们展开了大量的单边及双边贸易工作,以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相关法规。可以说,全球低碳经济及投资将极大程度推动低碳经济贸易领域规则的制定方向,甚至对现有国际贸易规则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我国必须做出正确反应,明确本国在国际贸易规则改变过程中自身在国际经济领域应有的地位变化,与发达国家一样,争取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者,最后逐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让国家在未来规则竞争态势中占据主动地位。

  1.低碳经济对区域双边贸易协定谈判的影响分析

  低碳经济必然会对区域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产生影响,因为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也曾经在各国农业及非农业问题方面陷入过僵局,谈判进程相当缓慢。某些WTO成员国希望将国家贸易自由化转变为区域性贸易协定问题,尤其在双边贸易协定方面更希望将当前一些国际市场经济问题,包括WTO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劳工、环境)纳入到国际贸易规则当中,寻求国家政策与环境技术之间的有机合作过程,引导各国走向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所以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应对与低碳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各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应该成为WTO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共同的核心利益点。就WTO而言,他们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新制定,即区域性贸易协定内容的变动,这也将成为未来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相对容易与贸易相关联的关键点,区域性贸易协定由于参加成员国较少,所以很容易达成协定一致,进而形成国际共同意见团体。所以客观讲低碳经济的出现起到了增强国家多边谈判能力的作用,它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与需求将会在未来不断增加,因此各国都需要更好的贸易自由化发展原则来快速实现低碳产品及服务的有效输出,为区域性贸易协定提供更多发展契机[2]。

  2.低碳经济对国际自愿性贸易规则的影响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它并不是单纯指代某一个国家解决气候问题,而是希望更多国家通过合作发展途径来实现共同解决。因此,包括WTO、联合国在内的多方国际组织也希望依靠区域性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来共同推进气候变化问题调查,并寻求解决途径,上述内容也是改变国际贸易规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像国际组织与民间社会所自发形成的某些非官方活动及规范规则也在不断影响着国际贸易规则,并逐渐转化为可操作性较强的有效准则,协助低碳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具体来说,下文从两点展开分析。第一,是非政府民间组织所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准则,它是低碳经济对国际资源型贸易规则影响的一大要素,其中的参与主体就包括了非政府组织、民间企业联合组织、智库等等。在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WRI国际资源研究所,它与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共同形成了全球温室气体核算的主要工具,为温室气体度量与项目核算树立标准,构建计算框架,并获得了多方机构的'共同认可,这也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制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对企业碳排放量的测算来看,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主要针对3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的直接碳排放,例如企业生产直接所产生的排放源;其次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这其中涵盖了和企业自用外购电力、供暖、供冷设备所产生的间接排放量;第三是价值链上下游的排放问题,它促使企业降低整体碳排放,借此为供应商提出更多低碳要求。当上述三方面内容发生并影响到国际供应链时,它们就会对国际上的自愿性贸易原则产生极大影响。第二,是企业低碳供应链要求,因为在低碳规则制定过程中,企业应该作为最重要的参与方出现,他们通过价值链与供应链来实现低碳经济运作。就目前来看,国际上大型的零售企业诸如沃尔玛、乐购等等都在纷纷展现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态度,并在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中作出种种低碳经济战略,这些也被视为是来自于价值链上游的低碳要求,它们更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甚至影响国家出口贸易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客观讲,行业性国际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规则,例如针对航空行业的跨境排放问题,这就是单独某一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依靠多个国家联合来制定相关规则,并提出基于行业性质或国际性组织的相关标准,在权威性机构的指导下发布规则并解决问题。所以说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制定规则方面必然会对服务贸易产生客观影响,而服务贸易行业的主观行为,例如低碳经济发展等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3]。

  三、中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参与WTO多边贸易规则的有效制定

  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也使得传统的国际贸易规则不断受到挑战,当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并逐渐出炉以后,每个国家都应该作出直接或间接的反应,以应对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所以在面对低碳经济领域国际贸易原则时,应该重视它对于我国相关产品出口的影响性,同时结合本国国情积极参与到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环节当中,争取为我国国际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就以WTO对低碳相关规则制定为例,在这方面我国除正常出口环境产品、进行跨国服务谈判以外,还应该重点关注对能源领域的开发,重视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应对,时刻关注它的壁垒规则变化趋势,同时从WTO的国际贸易规则角度和国际环境规则协调立场出发,提出适合于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发展的相应补贴规则,尽可能避免那些影响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补贴出现,也同时避免新能源产品上市以后可能带来的贸易争端。比如近年来我国在太阳能与风能发电产品出口方面就与欧美国家存在争端,由此,我国也发起了双反调查行动,希望基于合理的WTO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来帮助国家解决这些对外出口贸易摩擦,确保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活动的顺畅展开,也真正融入到WTO多边贸易规则的有效制定体系当中。

  2.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有效制定

  低碳领域存在非官方标准,因此国际标准之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这类标准多为自愿性,所以基于企业供应链环节的诸多要求,可以在实质上提出强制性标准,但客观讲这种非官方强制标准要求可能会导致国家对外贸易的严重受阻。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效制定,同时重视它在WTO体系中所拥有的特殊位置,确保贸易影响所针对的企业或企业产品能够切实被反映到企业竞争力与贸易活动当中,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产生实际影响。所以,我国国际出口贸易领域应该基于低碳国际标准来制定相应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与IEC(国际电工组织)标准,争取参与到ISO体系当中,与其他海外国家一同发展新能源,提出新能效标准,为低碳经济制定正确合理的国际标准,并切身参与到这些自身所制定的标准当中,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进出口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力。从宏观层面来讲,低碳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各国不断探索的全新领域,基于它的国际贸易标准制定归根结底要指向国际上各方利益的博弈结果当中,这也就需要参与标准制定的相关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并同时要求他们熟悉相关标准的制定法则。我国在这一方面目前尚存在创造力缺陷,但是可以根据国情实力来逐步发展自身国内贸易规则,并鼓励企业与相关技术领域能够切实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当中,在实战中锻炼自我,为国家设立专项基金以便于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一批有专业能力与执行能力的贸易规则制定团队。再一方面,我国也应该加大对标准制定的成本投入,进一步支持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放开参与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相关经费及出国审批制度,同时支持并鼓励海外专家与我国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4]。

  3.重视非官方标准及其供应链中所存在的低碳经济原则

  重视非官方标准及其供应链中所存在的低碳经济原则,从法律效力方面虽然有所欠缺,但是机上却能够切实影响到企业的运营过程。国家应该灵活将这类规则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体系当中,通过供应链来对贸易形成影响,并评价度量它的影响程度。举例来说,目前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已经组织并发布了“标准地图”平台,它详细给出了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130个非官方标准,这其中也包括了非官方标准所开发制定的低碳标准,这些也都是国家对外贸易出口发展应该借鉴的优秀标准。我国也应该时刻关注国外相关标准制定状况,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各个企业,在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来让企业也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为国家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与发展空间。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出现影响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国应该冷静应对这些影响,并结合本国国情作出相关应对对策,强调对国际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及社会企业的有机融合,让他们成为影响区域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他们的倡导与所建立标准来进一步推进全球低碳贸易规则的有机形成。同时也督促本国出口贸易领域积极参与到国际双边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的制定过程当中,为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18(3):14-19.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xx,(1):84-87.

  [3]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xx,(9):114-123.

  [4]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2):127.

国际贸易论文11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讨

  1.1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金融体系能够提供完善的国际贸易清算或者结算基本工具,保证商品流通、劳务输出或者金融资产贸易的实现,提高了贸易过程的交易效率,有效的降低了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本,这也是金融体系自建立以后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现代的世界经济体系中,银行系统在世界各国贸易过程中发挥着支付清算工具的角色,对贸易活动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清算服务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使得复杂的贸易实现过程和结算体系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同时也是国家贸易沟通及其发展的流动性源泉,为其提供巨大的便利。第二,金融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活动将社会上闲置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并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或者职能部门,为经济单位的运行提供了平衡有效的资金源泉。金融体系通过融资活动将资金以投资的形式从生产效率比较低的行业或者部门转向了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金融机构通过储蓄调动或者储蓄转化解决了国际贸易中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对规模经济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国际贸易的资金优势与国家竞争力。大量的研究都表明: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为规模经济的良好运行以及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对其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2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对国家贸易发展的总量提升以及结构优化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完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国家,对金融行业依赖程度比较强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总量就会比较大;相反,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其国际贸易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其产品。这也就说明了,金融发展水平低,即使其他的生产要素的优势再强,金融体系的落后也会将其降低、减弱乃至抵消。良好的金融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结构升级,改善了国际贸易的金融环境。第二,良好的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活动形成一定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解决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相对于单个的储蓄者而言,在获取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成本也比较低,同时,银行通过与融资企业的长期合作获取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并使之私有化,从而激励着银行去挖掘市场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有利于资金的分配。这就恰好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金融发展及其产生的监督控制体制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在国家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贸易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范围的扩大,一国的贸易活动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不确定性会大大上升,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贸易部门的风险分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贸易者通过资产分散及其组合,有效的将风险进行分散,减少了市场波动对贸易发展的冲击。

  1.3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体系具体包含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两个重要部分,这两个主体效率的提升对于金融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体系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其建立了高效、适用的金融系统,否则的话,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收益将会被高额的交易费用所替代。银行机构的发展通过利用其对投资机会的充分分析以及相关投资活动市场风险的分担,使投资能在更高的水平和效率上运行,促进贸易的效率,优化国家贸易的结构。另外,商业银行的发展通过提供金融结算与金融中介这两项具体的职能,解决了投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资金流通的效率大大提升,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付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这种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就是金融效率的重要体现,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得到较高的资本产出,不仅仅在金融服务的数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金融服务的质量上也有所体现。金融机构效率提升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贸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基础。所以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的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都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1.4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影响的实现机制探析

  金融发展的总体特征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和金融规模不断扩张、金融体系结构逐渐优化以及功能逐渐完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总量和规模增加、股票市场的发展迎来新的增长等。以前三个主要特征为例来探索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实现机制。第一,金融发展通过总量以及规模的增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外贸企业要想应付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来促进企业技术力量的进步,由此企业的资金和融资需求就会进一步的增加,金融总量的发展能够满足不断增加企业资金需求,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更大的金融规模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从而使外贸行业能够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从事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形成更有竞争力、更加高效的国际贸易模式。第二,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体系结构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出现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在贸易活动中的信息建设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问题,其基本功能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限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包含了储蓄转化、资源配置优化、监督控制、风险防范和交易服务等几个方面。第三,金融发展通过FDI的持续增加来促进国际贸易规模增加以及国际贸易发展。FDI中具体包含了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众多方面,其实质体现了众多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间的流动、转移和配置。FDI对贸易发展的影响通过资本累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具体的体现。FDI的资本累计效应体现为:随着一国资本要素的不断增加,可以形成比较显著的比较优势,从而对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贸易的发展与实现,这也是要素禀赋论的集中体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体现为:由于外商的直接投资活动,为一个国家的技术提升和装备升级提供了基础,这直接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机会与平台,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与服务的产出也会增加,直接使贸易的总量和规模增加。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的实现机制

  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升、服务贸易以及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渐提升、各国对外投资活动频繁以及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等。其中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实现机制主要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中,下面分别讨论。第一,国际贸易伴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对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国际贸易通过规模经济的优势能提升贸易自由化的水平,反过来又会带动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有效的降低金融中介的服务费用,提升服务效率。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贸易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自由化的作用和影响。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的风险增加,信息获取的难度提升,金融控制的成本也会随着增加,最终使金融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改革来适应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经济常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自由化的产生和发展是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副产品。第二,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又会促进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的使金融行业的控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第三,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对外投资活动,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金融的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中含有大量的海外业务,这种局面的形成就对银行机构乃至非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更多的资金就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而逐渐汇集起来,产生资金聚集效应,一方面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反面,金融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机构间的竞争格局,从而带动金融业和金融服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3结语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中,有关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这两个重要的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还没有有效的开展。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对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充分重视,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金融通过比较优势、投资活动、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形成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在规模、自由化程度以及贸易结构方面的发展也会提升金融发展的水平,两者只有充分的结合、协调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国际贸易论文12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外贸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一般认为,所谓电子商务是指人们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借助于电子方式从事现代商务活动。它有两个层面,一是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二是电子商务的内容是应用这些物质技术,自动、快捷、准确、安全地进行各项商务活动。

  二、企业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特征分析

  (一)行业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81.82%的企业存在招聘压力。45.45%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xx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59.09%的企业预计在一年内会有大规模招聘需求。

  20xx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随着电子商务在实践应用中的发展,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如其中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会更加趋紧。

  20xx年2月7日仅在前程无忧网站输入电子商务就显示10万个相关岗位需求。然而从20xx年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

  (二)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

  43.18%的企业面临全线人员缺乏,电商是新型产业,行业现存熟练人才稀缺,招聘难度大。企业间挖角严重,人才流动性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毕业生基本指望不上。

  (三)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

  招聘成本增长压力是困扰企业HR部门的重大问题。招聘成本高企,45%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100—300元/人,36%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高于300元/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80后、90后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主流员工,新新人类的行为特征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电商企业都处于创业期,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不健全。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造成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

  三、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且外贸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又较广,涉及国际贸易、计算机、经济学、外语、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多学科的专业。这就需要院校能清晰界定培养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不能以培养目标宽泛,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培养目标,这不符合市场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需求的是富有创造性的综合能力,富有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而高校是将目前有关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专业师资缺乏

  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中,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团购模式的发展、社会化电商、移动电商的尝试。

  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教授,二是教授贴近实践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导致传统教育体制教授的电子商务知识,与企业实践和需求脱节严重。

  高校外贸电子商务的教师有来自计算机、经济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的老师。很少能招到既有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多年实践经验又有高校教师资格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比较薄弱,这会影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实习实训基地缺乏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训,一般采用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模拟的教学软件和企业的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对于学校来说较难联系到较好的实习场所,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正式工作的员工一般都是非常忙碌的,在工作的同时很少有闲暇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实务指导,外贸电子商务的员工有的工作能力非常强但是要叫他们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又不是他们的强项,外贸电子商务员工有实践能力强表达能力并不一定强的现象。另外,对有些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自身规模并不是很大,可能接待三五个学生来实习是可能的,如果一个班级都到某一个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去实习肯定接待不了,甚至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四、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设计思路

  (一)通用能力培养

  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作为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提高以下八项能力的培养。

  1、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能自觉执行;能自律教学纪律与学习责任。

  2、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交流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语言和书写能力的锻炼,善于交流,善于沟通。

  4、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融入于集体,发挥团队力量,取得更大成绩。

  5、评判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对教学活动能开展评判性思考,注重学习创意性的发挥。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学习效果。

  7、刻苦耐挫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扬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百折不绕的精神。

  8、应急应变能力。学生能靠自身的力量在教学中对突发事件、未能预期事件独立加以解决。

  (二)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培养迎合市场需求,突出重点,不能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如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势必导致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目前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大致有语言学范式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等。师资结构以语言学师资为主。经济学范式主干课程宏观、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师资结构以经济和贸易师资为主。管理学范式主干课程管理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等。师资结构以管理学师资为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把握市场最需要哪方面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上,坚持“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这个“度”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涉及面要覆盖“外贸电子商务化岗位”的理论知识宽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办好外贸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外贸电子商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对外贸电子商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的教师一般理论水平扎实但缺乏实践操作,很少有双师型的有多年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在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如校企合作共建实用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教师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培训项目学习,电子商务与传统渠道运营模式差异巨大,对于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很有帮助。如淘宝网淘宝大学主办的电商精英培训项目。听相关的讲座如东莞举办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讲座、郑州举办的跨境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会。通过此类学习培训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

  (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就业,对学校和学生肯定是有利的。但有些企业与学校合作也是有后顾之忧的如企业规模小不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企业员工本身业务比较繁忙无暇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要与企业多沟通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论文13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各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引用。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的分布比例上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教师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务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所选择的的教材有些不能与当下的世界经济实际发展问题不相适应。在教材中经典理论占有的比例较大,常常将一些古典的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而忽视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解,使国际贸易课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近些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而因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要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课程中。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大部分传统的教材在实务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实际的业务操作和技巧的培训不多,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外贸业务中常用到的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比如,商检、报关等,导致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通过企业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关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也不完整,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在传统的教材中都没有涉及,但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整体教学中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学习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际的国际贸易技能。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中还可以,但在实务课程中也用此方法,就使实务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讲授法虽可应用到理论部分,但长时间下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有效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在实务教学方面,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与实务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些落后,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是以黑板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课程教学,不过多数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二、现阶段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1.改进国进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一定要将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的重点向现代化的贸易理论转变,对学生讲解当下比较新的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另外,国际贸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理论与实际的国际形势相结合,积极与国际的教学模式相接轨,对一些当下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进行解析,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中,关于CEPA、欧盟东扩的分析,或是就美国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务教学方面要结合外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补充相关内容,加强外贸知识的学习,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动态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敏锐性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专业术语的应用。

  2.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是一门社会科学性学科,内容比较开放,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国际贸易教学活动中。我们常用到的就是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还有就是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在课前要不断地搜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建立案例库,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的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服务

  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国际贸易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还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让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对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整合要有一定的实施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其次,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可以建设课程专题的站,开展动态的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是教育改革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对整个教育系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国际的市场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确保教学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定清晰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论文14

  [摘要]电商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电商时代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以及与传统贸易形式之间的融合性,还需从根本上平衡理论与现实贸易之间的关系,并且充分地发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信息范围广、营销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等交易优势。基于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环境分析了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通过对20xx-2017年24家上市公司进行综合分析,虽然其已经在电子商务营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通过电商品牌营销策略,并提高网络营销策略的稳定性及产品策略加以改进。

  [关键词]电商时代;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和策略

  一、引言

  电子商务营销的出现虽然给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今后的几年中,虚拟贸易将会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国际贸易市场中,国际贸易市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营销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贸易形式的不足,具有营销模式信息范围广、营销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的交易特征。通过对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市场与环境、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及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出电商时代的国际贸易营销思路与策略,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前几年出现的金融危机给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甚至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营销链条中断,出现债权危机和资金缺口,对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的不利影响。随着电子商务营销的出现,使我国的经济贸易市场产生良好的影响,很多企业也改变了国际贸易营销思路以及策略。电子商务营销已经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发展,而当代的中国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要经营模式,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很多的企业都面临着许多的经营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该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机遇,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电子商务的优势,利用电子商业模式来降低营销成本,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对业务进行简化,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市场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

  随着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中国的经济不断扩张,经济建设和自然社会资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体经济在我国已经不占有发展优势。并且近几年来,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加剧现象,使得实体经济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不是很理想。电子商务营销已经将国际贸易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朝着无污染、不耗能的形式上发展,在每个经营的环节都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来降低贸易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政治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市场政治形势也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中国自从建国以来就在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占有很好的优势。并且电子商务营销的出现,美国在世界经济贸易过程中占有的优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失去。而欧洲、中国、南美近几年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也展现了很雄厚的实力。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中,货币一直对营销模式、资本涨跌、储备经营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应该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上,为企业搭建更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的机会,这样能够将消费市场向国际贸易上扩张,并且帮助中国的经济贸易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

  (三)经济社会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民生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我国还是具有人口优势的,无论是实体经济贸易还是虚拟交易,我国都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电商时代的繁荣发展,我国的电子商业营销模式已经涉及了包括餐饮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很多行业,企业也提升了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冲击力。[1]在这种经济社会环境下,电子商业营销是很适合在我国发展的。从消费情况来看,经济环境和政策一样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质资源的配置以及优化。

  (四)科技环境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也是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为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在我国的扩张提供了很好地条件和基础。互联网让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经营策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智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中很常见的电子产品,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社会消费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速度更快的中央处理器、更加精密的电路板、海量储存技术以及云储存技术、3G或者4G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吸收更多贸易信息的途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优势。[2]企业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电子贸易技术相结合,为企业的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电子化、智能化以及数据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四、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及策略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国际营销贸易思路及问题

  对我国的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后,对20xx-2017年上市的公司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行调查的公司24家,并且已经在电子商务营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贸易思路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在面的国际市场一般采用相对平稳的模式,即实体交易和虚拟交易的模式并存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更能够表现出本土资源和产品优势。但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该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虽然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延长企业的.经营链条,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营销的不断扩张,这种经营模式便会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弊端,不仅会使企业的虚拟交易范围严重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还会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份额大幅度下降。[3]2.营销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传统的混合经营的模式会逐渐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态。随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张,如果企业还只是追求紧缩式、稳定地发展,中国的实体交易就会逐渐脱离国际贸易的市场,形成固有、个体化的经营模式,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在经济体制和经营策略上都会比发达国家产生一定的距离。[4]3.营销特点中国企业现行的经营模式都是对市场动态进行实时调查之后才进行制定的。但是,经济贸易的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仅仅根据一时的市场形势而制定的经营模式是不可能让企业长久地运营下去的。一旦经济贸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链条就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根据这一营销特点,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产品研发来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二)营销策略分析

  1.电商品牌营销中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一样,品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消费者消费,品牌效应是一种具有通用性的营销策略。因此,在中国企业进行营销时,应该加入品牌营销的营销策略。不仅仅要将实体经济的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还要在互联网运营市场中创建自己的品牌,让企业的信用形象丰富起来。[5]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价格优惠来推广电商品牌,使虚拟平台的交易额和实体交易额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阶段化差异,平衡实体经济交易与电商交易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实力与影响力。2.提高网络营销策略的稳定性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很多的企业对于网络营销很不重视,其营销思路和营销策略往往采用“典型成功案例”。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单一的营销策略和思路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消费者也无法从这种传统的方法中感受到电商时代的新鲜感。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应该不断对自身的营销模式和策略进行改进,增加网络营销策略的稳定性。[6]3.产品策略产品策略在营销过程中也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创意的产品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企业应该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仅要在产品质量水平上有所提升,在产品外观上也要进行创新,让产品具有国际化的美感,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和实用性。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时代下,我国的经济贸易思路和策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电子商务贸易为国际贸易营销搭建了平台,虽有挑战,但是也有很大的机遇。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我国市场快速转化为世界经济交易并占其新优势的必然手段。

  [参考文献]

  [1]桑莉琳.电商时代传统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连锁,20xx,13(7).

  [2]张红兰.贸易类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4(25).

  [3]李怀亮,佟雪娜.数字化条件下国际文化贸易的新趋势[J].中国文化研究,20xx,12(4).

  [4]王寰.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内部贸易的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xx,14(6).

  [5]杜贵涛.浅谈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J].电子测试,20xx,12(5).

  [6]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4).

国际贸易论文15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程及管理也愈加繁琐,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极易在警惕性不高的情况下出现合同欺诈问题。本文对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识别进行分析,再对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防范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防范;合同欺诈

  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也有了更明显的发展。相应的,在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行为也逐渐增加,直接对国际贸易的稳健运行造成影响,并且降低了国际贸易运营商的信誉。在众多国际贸易欺诈事件中,通过买卖合同进行欺诈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因此,系统地研究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方式及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识别

  (1)合同主体的欺诈形态识别

  1、识别合同主体的虚构

  虚构合同主体,即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比如:“皮包企业”,这样的当事者是没有法人身份的,通常也没有资格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的相关者属于某个大型企业的下属机构,母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不过下属机构的实力差,并且经济上相对独立;相关者完全是商业欺诈,利用假信息、假名字、假材料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欺骗对方。

  2、识别合同主体的变更

  利用主体整改进行欺诈。通常是合同签署一方认为自己不能够兑现承诺,为此表明让承诺标准更好的第三方来取代。在相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假如另一方并没有对有关第三方的诚信情况进行考察,并且冒然允许了第三方的取代,就可能会导致欺诈行为的发生。

  3、识别合同主体的'责任形式

  合同主体涉及到的种类较多,所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也并不相同,国际贸易中合同签署方是以企业为主。其具备的法律特征是企业通过所有注册资本来担负责任,股东也通过出资的方式来对企业担负有限责任,因此贸易欺诈者通常选择用最少资本注册一个企业的方法,即便欺诈行为被揭穿,最终法院的判决也是让合同签署方来担负责任,这样,欺诈方付出的也仅仅是较少的注册资本,而被欺诈方的损失却更加严重。

  (2)国际贸易中合同赔偿条款的欺诈识别

  通过赔偿规定进行欺诈,包括买方对卖方的欺诈,也包括卖方对买方的欺诈。买方对卖方的欺诈,一般是是由于卖方不够谨慎,买方对产品质量和设计标准进行诱惑,从而在合同约定上进行调整,让卖方认同并签署合同,但是其内容约定已经超过了卖方的实力,为此通过卖方违约这个理由,申请赔偿。

  二、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防范

  (1)合同订立中的防范措施

  1、合同订立前的准备工作

  在签署合同之前,想要更全面地预防合同欺诈,一定要提前制定一些预防措施。其一是对市场行情进行了解;其二是对交易方的资质及实力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国内合同的签署相同,签署一个国际贸易合同需要对市场状况进行调研。例如买卖合同中商品的售价、质量等等,都需要有关方面先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国际市场状态,以此来选择最佳的产品及售价,从而确保合同约定能够顺利履行。

  2、合同订立中的款项内容

  买卖合同的内容都是通过各项条款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所以在确定国际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时,双方当事人应当认真商讨、斟酌后再最终确定。订立时最好参照同行业的合同示范文本所提供的样式逐条逐款的斟酌,尽可能订得明确。对于那些与合同的履行及预期目的的实现有关系的条款,都应具体明确,做到条款齐备,词句严谨准确,内容合理合法。

  (2)合同履行中的防范措施

  1、对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情况的督促

  国际贸易合作达成之后。我们需要分析、考核对方的实力情况,对对方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在合同内容担责阶段,要重点分析合同签署方的计划及其诚信、资格、实力等有没有发生改变,以此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在合同签署后,不单单要分析对方是否正打算履行承诺,并且还需要督促对方根据合同规定来履行承诺。此阶段,也需要确保自己能够履行承诺。

  2、对对方当事人在履约过程中欺诈行为的应对措施

  若想要国际贸易中合同约定正常的履行,一定要防范合同欺诈行为的出现,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履行承诺期间需要遵守相关的制度、要求等,国际贸易中合作双方也需要了解这些制度及要求,确保合同内容能够顺利实施。根据确定的抗辩解体系及越位权、撤销权规则,及时预防与解决可能出现的合同欺诈现象。

  (3)合同赔偿条款欺诈的防范

  1、重视赔偿依据

  赔偿依据涉及到法律政策及真实案例。法律政策属于签署方的合约规定;真实案例代表着违规事例。像买方设计的产品存在漏洞,卖方预防赔偿欺诈的主要方式是本身真正掌握合约内对质量表述的具体内容及本质。卖方一定要清楚合约内对质量的表达内容是否正规,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兑现相关的责任。合约内需要选购一个方式来代表质量。

  2、重视赔偿时效

  赔偿效力,代表着受损者向违约者要求赔偿的时间规定。对于国际贸易合作而言,若要想让产品的争议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一定要注意不可放置过长,避免收集及整理证据遇到障碍,并且为了让权益者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贸易争议迅速得到处理,一般都需要备注赔偿期限。在通常状况下,赔偿效力是在合约内详细备注的,合约里无承诺的,根据相关法律政策来明确。赔偿效力和受损者申请赔偿权益的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这个时效结束的话,那么另一方是有拒绝的理由的。

  三、结论

  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防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今后变化多端的国际贸易买卖合同欺诈。在电子商务兴起的21世纪,电子合同将成为今后买卖合同的主要载体。目前防范电子合同欺诈的途径主要有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如何进一步防范国际贸易业务中的电子合同欺诈,本文认为应从加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科研和开发、健全电子合同立法、设置电子合同行政主管机构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曦.国际贸易合同欺诈防控[J].内江科技,20xx(12):102-106.

  [2]王步云.论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识别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xx(2);98-99.

  [3]方春河.信用证欺诈及防范和救济措施[J].中国储运,20xx(6).

【国际贸易论文】相关文章:

国际贸易论文05-15

西方国际贸易发展论文06-27

国际贸易论文的开题报告12-08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致谢范文06-29

农行绿色国际贸易融资的论文06-28

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选择论文07-03

国际贸易跨境电商论文07-03

国际贸易双语教材分析论文07-03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致谢词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