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15 10:58:27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名人故事(汇编15篇)

历史名人故事1

  万思通闭门造车,刻苦学习

历史名人故事(汇编15篇)

  万嗣同是清初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参与了中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的编纂。但万思通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万思通在客人面前丢了脸,因为他的顽皮,受到了客人的批评。万思通一怒之下推倒了客人的桌子,被父亲锁在书房里。

  万思同开始认真阅读,从对阅读的.愤怒和厌恶到闭门造车的思考,并受到《茶经》的启发。一年多后,万斯在书店里读了很多书。他的父亲原谅了他的儿子,万斯也理解他父亲的好意。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万思通终于成为了一位了解历史、阅读世界各地书籍的著名学者。

历史名人故事2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3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历史名人故事4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o fǔ che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 音: bān men nong fǔ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音:wo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发音:we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备)

  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a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主要人物:荆轲jīng kē)

  拼 音: tú qiong bǐ xiàn

  释 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9、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释义: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a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历史名人故事5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前197年,陈豨造反,韩信也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从内部反叛。于是,刘邦亲自率军队去平反的时候,韩信借口自己生病没有随从,实际他是在内部协助陈豨。

  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趁夜里可以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隶,然后让这些罪犯一起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看似一切部署完毕,只欠东风了,就因为韩信的一个家臣得罪了韩信,这个人就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处死,那个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就马上告诉吕后韩信准备造反的情况。

  吕后听后,很着急,想把韩信召过来,但是又怕韩信不肯就范。于是吕后去请教聪慧的萧何,萧何告诉吕后,可以假装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处死,请韩信进宫庆贺。

  果然,韩信看到是萧何传来的话,居然毫不犹豫信了,于是就进宫。可是刚踏进宫门,韩信就被武士绑了起来,在长乐宫中,被吕后残忍的杀害了。韩信到死都不肯相信,自己的好朋友萧何会骗自己,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刘邦回到京城后,看到韩信死了,又高兴又同情他。

  韩信是谁的部下这个问题其实十分简单,韩信是刘邦的手下。虽然他也曾在项梁和项羽的手下做过事,但是他人生中最辉煌和最落魄时都是在刘邦手下。让我们通过韩信的生平来看一下他到底效忠于谁。

  在韩信最早参军时,他也是看好项羽的。毕竟当时的情形中,就数项羽的势力最大,且有名正言顺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项羽身边有众多谋士,怎么看都是项羽赢的局面。所以韩信就想要投靠项羽一派的人,项梁就是这么被韩信选中的`。

  但是项梁并没有重视韩信。在项梁死后,他部下的人自然地归顺了项羽,韩信就是其一。韩信在归顺项羽之后,曾想要为项羽出谋划策。结果项羽自视甚高,刚愎自用,不愿听从韩信的计谋。韩信一怒之下就离开了项羽的部队。所以说虽然韩信曾在项梁和项羽的部下做事,但从来没有真正为他们效忠过。

  后来韩信就投奔了项羽的死对头刘邦。虽然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但是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开始正视韩信是个人才的事实。在刘邦加封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开始为刘邦出生入死以求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

  在韩信发挥自己的军事能力后,刘邦很快就从一个被打压的小势力变成了可以与项羽逐鹿江山的主要竞争者。后来韩信为了让刘邦成为最大的赢家,对项羽更是步步紧逼,最后让项羽在垓下自杀。而刘邦则在韩信的拥护下登基称帝。

历史名人故事6

  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登位后,曾巡视天下。在一个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过来询问其施政经验。可萧朴却非常谦恭地说:遭难时,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有个叫犁钮的大臣对鲁穆公说:“假如这儿有人掉进大河里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的人都说:‘越国人最善于游泳,快派人去越国求救吧。’大王,您说这人救得活吗?”

  鲁穆公笑着说,“真傻啊,越国那么远,越人再善游水,这个人也别想活命。”

  “那么,”犁钮又问,“如果鲁国京城发生大火灾,有人对您说,‘海里的水最多,快派人到海边运水来救火’,大王认为能行么?”

  “不行,不行,”鲁穆公说,“等海水运到,京城早就烧成灰烬了。”

  “是呀,”犁钮说,“这就叫做‘远水不救近火’,现在晋、楚两国虽很强盛,但远离鲁国,倘若鲁国一旦有难,就会像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样。而齐、鲁相邻,不同齐国结交,实在危险啊!”

历史名人故事7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故事8

  “站起来!”随着塾师不怒自威的喊声,从窗外慢慢探出一个六岁光景孩子的脑袋。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手中拿着放牛的鞭子。

  塾师和学子们纷纷走出私塾。“你叫什么名字?”塾师俯下身子关切地问。“我叫林嗣环,家住赤岭后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又不问自答地作介绍:“父林之粟,兄嗣祯。我很喜欢听先生讲课,已来偷听半年有余了!”“那你就来读书吧!”“我家穷,供不起我读书!”塾师颔首捋须良久,忽灵机一动:“嗣环,请你进学堂坐一会儿好吗?”

  塾师安排嗣环和众学子坐好,摊开纸笔,宣布考试开始。结果让塾师始料莫及、心花怒放,林嗣环这个从未上过学堂的放牛娃,妙语连珠、辞清意畅的作文,令那班乡绅富贾的纨绔子弟,瞠目结舌,难望项背。

  塾师磨破嘴皮磨穿鞋底,用免收束修、资助笔墨、接济家用等条件,博得林之粟的首肯,让嗣环进私塾跟班旁读。

  嗣环边帮父亲劳作,边努力攻读。公元1615年,嗣环7岁那年,大学士黄景坊不信他能“励志自研”、“日记万言”,特地对他进行面试,也被他的聪慧天资所折服,便破例收他为“伴读”。嗣环自此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业更是突飞猛进。

  第一次参加乡试,主考官认定字字珠玑之文,绝不可能出自乳臭未干的穷孩子之手,武断地判定为“抄袭”。

  落榜蒙冤的嗣环受尽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样到黄井打水,可邻居们已暗相串通,故意于前夜将水桶全收进屋内。打不到水的'嗣环默立井旁,对天发誓:“士可辱,志不可夺!我定愈加发奋……”忽然,井底訇然有声,井水漫上井盘。至今,嗣环故居门前这眼黄井的水位,仍远高于旁侧的池塘水面,成为福建安溪县赤岭后畲一大景观。

  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嗣环落第不落志,“黄井祝天”后的日子,更付诸“虎崆耕读”。公元1642年,34岁的林嗣环中举人。继之又蟾宫折桂,顺利通过会试,高中进士。嗣环的轶事,在其故乡代代相传。

历史名人故事9

  尉迟恭造寺

  杭州下城区坐落着一座古老的仙林寺,寺院内只有一座宏伟的大殿,却缺少了一座山门。据传说,这座寺院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建立的。

  唐太宗年幼时体弱多病,他的父亲担心他不能健康成长,于是让他拜一个名叫云林的和尚为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太宗成为了一位统治天下的皇帝。云林和尚听说杭州风景如画,便向唐太宗提议在那里建造一座宏伟壮丽的寺院,以便他安度晚年。

  唐太宗因为尊重师父的意愿,不便推辞,只好答应下来。后来,大元帅尉迟恭也前来杭州,亲自监督修建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到了杭州,两人便商量这座顶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迟恭一听火起来:“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没当大元帅时候,和七八个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铁的工棚炉房也不过五丈见方!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困觉、念经,又不做别样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给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顶啦。”

  仙林和尚漫天计价,尉迟恭就地还钱,两个人从早晨争到天黑,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的寺庙门口,刚刚下马,便听到里面传来仙林和尚的声音:“出示圣旨!”尉迟恭心中一惊,只得俯身至地磕头。仙林和尚站在屋内,庄严肃穆地念道圣旨,每个字都分外清晰,声音悠长而缓慢,将数十字的圣旨反复念诵,仿佛在庄严神圣的仪式中。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时辰之久,尉迟恭只能默默忍耐,等待仙林和尚的圣旨宣读结束。

  尉迟恭是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大汉,他的体魄强健,骑马奔跑起来,三天三夜也不觉得疲倦。然而,此刻他却被要求跪在地上半日不动,汗水淋漓,腰酸背痛,几乎站不起来了。仙林和尚念完圣旨后,笑眯眯地对尉迟恭说:“大元帅,这次听明白了吧?圣旨上明确要求建一座最大的寺院来供养我晚年。最大的寺院,五里方圆的范围都不算大吧?”

  尉迟恭仍旧摇摇头,说:“圣旨上只讲造一座顶大的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大。我是钦差监造寺院的,说一无二,还是顶多五十丈!”

  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尝点味道!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下了马,仙林和尚的老办法又用上啦——“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原来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给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打天下的功劳大,应该让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没料想他会有这一着,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夜快边,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迟恭骑上乌骓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一直追到海宁县地界才追上尉迟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哩!”

  尉迟恭勒停下乌骓马,询问仙林和尚是否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仙林和尚笑着说道:“大元帅,您还没有建立山门呢。在这世间,哪有寺院不建山门的道理呢!”

  尉迟恭考虑了一下,觉得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也是可以的。本来这件事情就可以圆满解决了,但是仙林和尚却提出要将山门建得离寺庙五里之外。尉迟恭问道:“这又是为何呢?”

  仙林和尚认真地说道:“你知道吗?我们仙林寺是大唐开国以来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我们特意将山门修建得更为宏伟壮观,因为我们相信,寺庙的气势会为大唐江山带来长久的繁荣和安宁!”

  尉迟恭一听后气得不行,恶狠狠地瞪着仙林和尚,冷笑道:“我们可不是白白打下了大唐江山,难道只值得五里路长吗!”

  仙林和尚还当尉迟恭要给他比五里路还多,高兴得差点从秃驴上滚下来。

  尉迟恭跳下马,拿起一根竹节钢鞭在地上划出一个十丈见方的圈子,指着圈子说道:“山门就建在这里!”说罢,他便转身自顾回京去了。

  这一来,仙林和尚看到尉迟恭的举动,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他本来想用大唐江山来哄骗尉迟恭,以便将山门以内的五里田地划归自己。但没想到尉迟恭却要将山门修得更远!海宁和杭州隔着一府一县,一个和尚又怎么可能控制得了这么广阔的地域呢?仙林和尚的打算又一次落空了。

  直到如今,这座仙林寺还是老样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门却孤零零在造在海宁。

历史名人故事10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

  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带着和平远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一支世所罕见的庞大船队于晨雾尚未飘散之际,悄然起航。这支船队拥有宝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医士,工匠一应俱全,总人数达两万七千余人。船队统领郑和正当壮年,且已有3次远航西洋的经验。总之,这支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上最庞大的海上力量,所过之处,无不俯首称臣。但此时,郑和却独立于船头,远望大海,眉头紧缩。这让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郑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说这次出海任务也不困难,为何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连郑和最亲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实上,郑和的脑子里所担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达给他的一个密诏。关于这个密诏的详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郑和刚刚完成第三次远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当面复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时候,郑和谈起了他所见到的一个堪比桃花源的小岛。该岛离中华大地并不远,岛上有大约一万居民,令郑和及其手下称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其他人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也与常人不同。郑和虽然比手下们见识更广,但也从没见过这么多白种夷人聚居在一起。当岛上居民发现郑和船队后,立即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一面,而郑和也是出于职业习惯,不仅欣然登岛,还详细记下了关于此岛的资料。话说郑和讲到这里,发现朱棣脸色阴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朱棣见郑和停住了,挥一下袖子道:接着说,把你在岛上的见闻全部告诉朕。郑和领命,略感心惊地说道:臣登岛后发现,两族人民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人教给他们纺织,生产瓷器,还种植了茶叶。而白种居民则教给我们的人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岛上最令臣等惊讶的就是建筑了,感觉耳目一新,有一种我国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个硕大的园林。园林里面有一个仙女般的雕像,脚踏波浪,手持白鸽,头戴海马凤冠,岛上居民称之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许愿池。据居民们说,和平艾琳娜与和平许愿池特别灵验,正是她保护了他们有这一片美丽的生存之所够了!朱棣突然喝道。郑和抬起头,这才发现朱棣已经满脸怒色。朱棣道:郑和,你难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务吗!还记得朱允炆吗!郑和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来,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继承而来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龙椅。话说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对百姓挺好,但对这旧敌是特别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们大多都惨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诛十族,这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后,有个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时候,不见了。对于如此仇恨敌人的朱棣来说,这还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样,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携带了寻找朱允炆踪迹的`任务。如今,郑和告诉朱棣有这样一个秘密小岛,而且人口也不少,岂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郑和内心无比担忧,看着阴沉着脸,走来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会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会,又坐下来继续询问了一些岛上情况后,奋笔写了一个密诏交给郑和。密诏的内容是一个很残酷的阴谋。朱棣听闻岛上铁器资源匮乏,农具不足,密令郑和准备再次下西洋,以送给岛民农具为由,暗地里将装满精良武器的箱子运到岛上,而后攻其不备,将该岛变成废墟!

  话说郑和虽然和岛民们交情不深,但他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亲手做出这样的惨剧。而皇命又不能不听,否则不仅是他,手下们也会一起受到惩罚。因而郑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内心极其矛盾,始终不知该如何抉择。郑和的忧虑无法阻挡船队驶向小岛,很快,郑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郑和心想。于是在岛上居民的感激声中,命令属下们将装满农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岛民们充满感恩之情,邀船队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岛上休息几日,事情如预想的一样顺利,但这种顺利是郑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无事,岛民们尽地主之谊,船队上的人再次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个夜晚到来了,原计划今夜子时行动,郑和还没有将密诏告诉属下,而是命令他们看好箱子。随后,他独自外出,在岛上四处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很快,他又来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脚下。郑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美丽的园林而减轻了不少,他站在纯净的和平许愿池旁,双目凝视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内心喊道: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把武器变成真的农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战争在这里发生!祷告一番后,夜已将近子时,郑和只得返回营地。回营之后,郑和仍没有做出抉择,他来到箱子旁,决定打开箱子,让属下们自己选择是否遵守密诏。万万没想到,郑和在开箱子的一霎那彻底傻眼了,刀枪真的全部变成了锄犁!属下们奇怪地看着郑和,不知他为什么要打开看看。郑和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直接跑向和平许愿池!

  当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许愿池旁边的时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脚踏波浪,优雅中不失威严地向他走来。动听的声音从艾琳娜的嘴里发出:郑和,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梦想,是我用海马龙法杖将武器变成了农具,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感谢你没有做出那个决定,和睦,包容,互爱的精神将继续存在于这片天地。未来,也要靠你这样的人传播这种精神。郑和听后,双目含泪道:不,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应该是我感谢你帮我下定了决心,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发动战争的恶魔。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力量,让我更加坚信和平才是最终的梦想,我会为了这个梦继续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郑和,你的奇遇还将继续,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会暗中保护你一帆风顺,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我赐予你此物,可保你不会被责罚。说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鸽嘴里衔着一个木盒飞向郑和,郑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谢。艾琳娜道:你们皇帝内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见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义,去吧郑和,继续你的冒险之旅。话刚说完,和平艾琳娜又变成了那个圣洁美丽的雕像。郑和沉浸在这魔幻般的奇迹中,看到手中确实拿着一个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礼之后,返回了营地。

  大约两年后,象征着大明鼎盛国力的郑和船队回到了祖国。船队统领郑和一下船就快马加鞭去京城复命。不出郑和所料,朱棣听说密诏没有执行之后立刻龙颜大怒。但郑和并没有特别慌张,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说的话,将木盒呈给了朱棣。朱棣生气而又好奇地打开了木盒,郑和看不见木盒里的东西,观察朱棣的脸色先是惊讶,而后被吸引,最后脸上的怒气完全消失了,隐约有一丝哀伤。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对郑和道:这次你做得对,密诏一事不再追究。朕错了。郑和惊讶地听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认错,万分欣喜那个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继续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加坚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给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所以中国无人知晓。但在南洋流传这这样一个典故,一个魔盒拯救了一个美丽的岛屿。魔盒里是用魔法变换出的岛屿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正当你看得投入的时候,魔盒里升起狼烟,燃起战火,一切美丽的事物崩塌为灰烬。无论是谁看了都会痛恨这场战争的发生。

  和平是全体人类的梦想,和平艾琳娜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发芽,唤起人们沉睡的梦。带着和平远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给郑和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和平艾琳娜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将世代流传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名人故事11

  明儒王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阳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哪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

  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

  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

  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

  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歎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历史名人故事12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公元1451一1506年),是热亚那人,他自幼喜欢读书,更喜欢航海。

  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想象中的地球比实际的要小。他认为,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航行一直向西,不久就能到达亚洲。后来,他的远航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

  公元1492年,按着他的航海计划,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哥伦布一行,在海上历尽艰险,终干到达了古巴、海地。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

  哥伦布的船队由三艘不大的航船组成,航行的目的地主要是印度、中国等地。为此,他还随身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其实,当时中国早已建立明朝了,这时西欧人还以为中国是元朝,君主是马可·波罗所说的大汗。

  哥伦布率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月后的一个晚上,他们在船上突然发现远处有亮光在闪动。原来他们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屿。岛上人热情而又奇怪地接待了他们。以后,哥伦布又三次航海,曾到过中飞南美洲一些沿海地带。他的船队沿地球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出发地,他的成就轰动一时。不仅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而且还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史上的壮举,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起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忌妒者大有人在。他们干方百计抹煞哥伦布的'伟大创举。

  一次,在西斑牙的一个宴会上,一些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他们以挑衅的口气说:“哥伦布先生,你航海发现新大陆,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任何一个人,绕着地球转,都会发现这个事实的,即使是个呆子,也会看见这么一大块土地的。”这个人说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随着哄笑起来。

  哥伦布从容地反问一句:“诸位都以为那是一件平常的事吗?”

  那些人厚着脸皮说:“不错!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说话时,哥伦布发现餐桌上的盘子里还有一只鸡蛋,他灵机一动,接过话头说:“那好吧。你们看,这里有只鸡蛋,我们不妨做个试脸。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

  这些达官贵人先是一愣,接着,都抢先去试,但谁也没能把鸡蛋竖立起来,口里还叫嚷着:“这是不可能的事!”

  哥伦布一声不响,当即拿起鸡蛋,轻轻地在桌上一磕,磕破了一点鸡蛋尖头的外壳硬皮,鸡蛋便牢牢地竖立在桌上了。他以一种藐视的口气说:“诸位办不到的事,我不是又办到了吗!”

  这些愚腐的达官贵人哪肯服输,大声嚷道:“用你这种办法都能把鸡蛋竖立起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哥伦布丝毫不示弱,他用力说道:“是的,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刚才你们却谁也没想到。”他站起身,严肃地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关键就在于创先。”说完,愤愤离席而去。

历史名人故事13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千古奇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故事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历史名人故事14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凿壁偷光

  上凿了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历史名人故事15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谜

  提起秦始皇,人们就会想起“焚书坑儒”这一典故,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控制方面取得成功后,秦始皇开始进行精神控制。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举行盛大宴会,邀请群臣和众多儒生参加。宴会上,围绕是否实行分封制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支持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则主张郡县制,并批评淳于越等“不顺应时势,执迷于古风”,“执迷于古而损害当今”。最终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主张,并采纳了他的“焚书”建议,下令焚毁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及国家博士所藏《诗经》、《尚书》、百家语以外的列国史籍、私人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及其他典籍。同时禁止讨论《诗经》、《尚书》和“执迷于古而损害当今”,违者将受严惩甚至处以死刑。百姓如欲学习法令,可向官吏请教。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焚书行为秦始皇曾经实施过。

  秦始皇登基称帝后,怀揣着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沉迷于仙术之道,不惜耗费巨资,派遣徐福、韩众、侯生、卢生等人去寻找仙药。侯生和卢生原本是秦始皇身边的道士,为了寻找仙人和仙药,他们不辞辛劳,却始终未能如愿。在迫于法律规定寻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的压力下,他们心急如焚,无比忐忑。他们深感慨:像这样依仗残暴手段建立权势,贪婪无度的'人,并不值得为他们寻找仙药。于是,侯生和卢生悄悄地离开了秦国,远走他乡。

  秦始皇得知有人在传播谣言破坏他的声誉,非常生气。他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展开调查,希望找出制造谣言的侯生、卢生。为了保护自己,方士们只好相互揭发,最终秦始皇将460多人囚禁在咸阳,命令他们挖坑自己埋葬。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秦始皇所坑杀的人是方士,而非儒生。这是因为秦始皇对异端思想和异教徒持强硬态度,认为他们会影响统治的稳定。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从长子扶苏的进谏来看,秦始皇所坑杀的人似乎更像是儒生。扶苏在进谏中提到“众儒生都学习孔子的学说”,这可能意味着秦始皇对儒生的镇压。总的来说,秦始皇“坑儒”事件的具体对象仍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考证来揭示真相。

  据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种瓜,并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借口,吸引众多博士诸生前来观看。当儒生们在现场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填土活埋他们,导致七百多名儒生惨遭埋葬在山谷里。一些历史学者根据这一记载,倾向于相信秦始皇进行过类似“坑儒”的行为。

  有学者研究历史文献后认为,虽然有记录称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事件,但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进行过“坑儒”行为。实际上,有记载显示始皇三十五年,因侯、卢两人求仙药不遂,他们担心受到秦法惩罚,便辱骂秦始皇后逃走。这一事件起因于方士,因此应该是“坑方士”而非“坑儒”。虽然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可能包括儒生,但主要对象应该是方士,而不是儒生。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秦始皇“坑儒”,而是与方士们的行为有关。尽管秦始皇因“坑儒”而备受诟病,但至今仍未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曾进行过这一行为。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7-03

历史名人故事05-11

历史名人故事08-04

历史名人故事04-28

关公的故事-历史名人故事06-23

华佗历史名人的故事07-03

【热】历史名人故事09-28

历史名人诚信故事06-27

经典励志的历史名人故事05-08

【精】历史名人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