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1:43:40 心理学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品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品15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认为,如果要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要看他会不会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如果是,那么可以断定,跟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是因为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就表示没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吗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2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他选择的都是校园中最多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括的心理学的原理。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呆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换。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聆听产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动身,通过罗列心理原理类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以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常常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出错违背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常常疏忽了行动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背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末倒强化了学生违背纪律的行动。还比如,对一个出错的孩子,我们终究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能够,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回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末教师的行动就是引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入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

  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孩子来讲,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束缚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末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降落,特别是象学习这类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固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味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沉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以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克服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但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

  临近期末,我加入了经开区的超星学习通读书小组,跟着共读计划看了一张又一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书中的很多话都让我深深震撼,特别是书中关于“慧眼识人”的论述:“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找到后进生身上的优势特征,多加鼓励和表扬,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特征被认可,他们会因此而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因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些话让我浮想联翩,不由得想起了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

  这位小明同学是典型的学困生,家长打骂、老师嫌弃、同学嘲笑,长期生活在自暴自弃之中。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我一个也不放过,课堂上经常提问他,有时作业即便写错了,我也变相表扬他字写得工整、干净,让老师看得一目了然。得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学习积极性更强了,第二天他的作业写得更干净整洁。课余时间,他开始主动找不会的.题目问老师,我耐心讲解,他虚心接受。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顺利过关,一份98,一份100,他找到了自信,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慢慢的成就感。

  老师的信任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与老师沟通。因此,老师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信任,一些尊重,一些鼓励。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4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x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陈x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3、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4、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5

  近期读完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我深有感触: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智力、性格、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将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各不相同的。

  这本书作者,皮亚杰是当代西方国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学,后来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以他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这个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占有显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皮亚杰在系统地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学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后者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特性,并能根据这些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适时适合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满高深的,有些讲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围也广,没有多少细节,毕竟皮亚杰是理论的创始人,自然说话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浅显的把自己的经历做个简单的总结。

  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贫富不同,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这就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那么家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职业、父母的教养态度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习惯的养成等。有部影片中说,法官的儿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儿子一定是小偷。当然这只是影片中的台词,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学好难,而学坏容易。家长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一定也会成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长的自私、贪婪、粗鲁等恶劣的思想,却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升级为妈妈后,我感受更深,虽然儿子还很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大人一个不以为然的小动作,他稍后就会重复给你看。别以为婴儿就没有他的心理动态,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心理活动,他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现。所以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要为孩子做镜子,做榜样……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整个小学时间,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假期,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影响。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那么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和崇拜感,他们会盲目模仿老师的一切。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优秀的一面来辐射、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老师要是多表扬、鼓励某一个同学,那个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就会有勇气,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来。同样,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讽刺、打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应有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做小学老师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它将关系到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成长。

  班集体的影响。对小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生活的小社会。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它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以便能成功地把他们送交社会。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6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7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8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

  它使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上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效率。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大声批评,严厉训斥。几个星期下来,结果令我很失望。

  学期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可是过了没几分钟,教室里就有窃窃私语声,还有几个好动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了,我心里有点不满。“老师,蔺俊祥折纸飞机。”……突然一阵告状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怒从中生,真想训斥他几句,但理智告诉我:别发火,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在片刻的冷静后,我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对“捣蛋者”进行教育。我走到蔺俊祥跟前,拿起纸飞机,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看,蔺俊祥的纸飞机折的真好,一定是未来的创造家。可是能在课堂上折吗?”同学们齐声说:“不能。”“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勤奋好学、积极举手发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有一局部同学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我扫视全班,同学们都为我一脸的笑容而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接下来,我又表扬了几个上课认真听讲、读书好、积极发言的同学,树立了典范。这时,不用老师的.提醒另外的一局部同学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了。随后,我利用讲课的空隙,开始观察几位“重点生”的表情,我发现蔺俊祥和我目光对视的一瞬间,赶快避开,甚至把头伏在桌子上,脸上露出羞愧笑容。此时我那么微笑着向他点头,似乎暗示他你已经改正错误了,还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原谅你了。另外的几个淘气学生在与我眼睛对视的一刹那也都有懊悔之意,我同样都报以肯定的微笑。

  这时我的脑海瞬间闪现出《班主任工作纵横》中的论断“如果班主任能像古希腊‘含笑的哲学家’得谟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用语言训人,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始终面带微笑与他们深情地交谈,正面指出了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危害性,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还影响其他同学,更是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希望他们以此次为戒,不要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入情入理的微笑教育,得体适时的表扬鼓励,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班的学生变自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多了,积极发言的多了……此外,微笑和表扬还能增添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那道题目的答案我本来是记得的,可被老师冷不防的一喊,站起来时就全忘了。”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以“微笑”来期待学生答复以下问题,这样学生站起来时心理上就不会太紧张了。如果学生答复以下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微笑着对他说:“别紧张,你一定能答复的。”学生在你的鼓励下往往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老师们,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9

  近期,我读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常常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写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和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取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2是指点人们如何增强这类积极体验以构成良好的人格特点。第3是如何应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到达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取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趋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心满意足”。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以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2、活动方面。不管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成心义。第3、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动问题,来改变毛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4、做事方面。人们常常希望在愈来愈短的时间里完成愈来愈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量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5、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此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好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此,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好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做的事。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写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封面上的这句话,给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读完的力量,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希望和进步。

  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写: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会哭了。纵然“积极”代表着乐观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诸多烦恼四面八方而来,才懂得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这八九吓倒、压垮,便只能在绝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积极地透过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能够如是去做,必定要拥有积极的、强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确应该学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能量,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些许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人生与学生的人生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工作,更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愉悦体验,带动他们快乐学习。

  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拥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才能恰当的`指导和培养他们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你会发现,班里的学生虽然成绩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艺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辛苦、事情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每天面对各种调皮捣蛋,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的孩子,老师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平等交流。所以大多时候,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终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实现人人成才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的心中要充满爱,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淘气包,也许他是因为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生犯了错不肯承认,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每次犯错后被惩罚地过于严厉,他太害怕了;有的学生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轻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因此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要急于指责,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弄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他们一点点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最终能够主动转变自己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学习的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去获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将学生心中的问题根源“疏导”出来,他们的问题才不会再次“泛滥”。

  当我们面对阳光时,生命中便充满光明,阳光地面对工作,阳光地对待学生,相信在积极态度的催化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1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叶岚岚

  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到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此外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使我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促使我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技能外,具有关爱学生之心外,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一我们所教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中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有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上感觉很吃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上不去,从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患了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反应,并与他们及时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把他们引向正途,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使学生对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满足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视频,动画,演示和交互技术可以为课堂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应多表扬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传统的评价体系总是会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差生。因此差生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很多人因此而放弃了努力。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的体育或文艺方面很突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寻找适当的机会多表扬他们。此外,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建立档案袋,放入自己的作业,作文或报告,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付出努力,超过自己先前的记录,取得进步。所以,依据进步,努力等标准进行奖励通常更为可取,也更为公正。

  三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现在的社会要求我们应成为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差,学生也没有兴趣,这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完全不讲,而是少讲,精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地将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在21世纪,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在小组中学习的能力,这三者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每个学生都应该知道怎样卓有成效地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小组中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学科内容的学习,还获得了同等重要的团队合作的技能。

  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习,我永远在路上!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3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心理学》一书。是什么原因让我下定决心学一些心理学知识了呢?两件事给我特别大的触动。一个平时安安静静的孩子突然站到了窄窄的窗台边要跳楼,那一刻我懵了,却不知该说什么;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平常都是笑脸迎人,却在无人处默默哭泣,原来她被很多学生孤立,当她跟我吐露心声的时候我却束手无策。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当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仅是只会教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能洞察孩子的心理,替孩子排解忧愁。

  我开始读书,学习心理学。一学期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收获:收获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了一些心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读了《心理学》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懂得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懂得这些研究法之后,我开始用观察法来锁定一两个学生,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观察,观察他们这半个月的表现,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用强化的方式由易到难帮助他们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学了心理学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调查案子”。有一个班的学生公然跟老师叫板,其中有四个是主要起哄的,但当开始调查的时候只有两个孩子站了出来,那两个“逍遥法外”。这绝对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下去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效仿。我们几个老师联合起来用谈话法、问卷法进行排查,最终找出了那两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了错误,懂得了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还不知悔改,也警示了其它的同学。

  其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已经用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如认知过程中“注意”这一要素。“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无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所谓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如在上课之前导入课之前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这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就属于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如在课上老师给留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阅读课本最后总结出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有意注意的过程。所谓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如在学尊重他人、诚信、文明有礼的时候突然间发现每一个在讲意义的时候大致都是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接下来就按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背诵,这就属于有意后注意。

  对于心理学自己还理解得太过浅显,无论是立足于当前实际还是为了今后教学,我还需要对心理学进行研读,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研读。学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4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

  学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有很多提倡积极乐观心态的思想,培养优势和美德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满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寻求,和儒家提出的关于智力国家的一些思想方法都是积极心理学4喜那个的体现。《中庸》有这样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守的原则,到达”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道家思想也强调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体现了诚实、善良、勤奋、正直、仁慈等多种积极的人格品质。中国的孝文化也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感恩“这一美德。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常常具有诸如温暖、自信、坚定、仁慈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一更更加重要的使命应是让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和更幸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忽视人类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气力和品质,会使得心理学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由此,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应当从”心理疾病“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提倡积极心理来帮助人类真正具有幸福。他在《延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2。0理论,提出幸福由5个元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绩感。指出,人类寻求的终纵目标就是幸福人生,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立项也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积极心理学找到了天下大同的心理基础————我们人类共同具有的积极品质,也发现了人类共同寻求的目标———幸福。

  今天的教师们遇到了比之前更多的挑战,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

  新的视野和方法,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级级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5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心理学06-28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01-23

教育心理学心得03-30

《教育心理学》总结04-01

教育心理学的总结04-01

教育心理学的论文06-23

教育心理学心得06-19

心理学与教育论文06-27

教育心理学知识06-28

教育心理学探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