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随笔

时间:2024-05-15 13:19:15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随笔15篇【精华】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随笔15篇【精华】

春节的随笔1

  1、值班人员不得随意调班,需要调班必须经得室主任同意;

  2、值班人员严格按照上班时间要求出勤,不得迟到、早退;

  3、值班人员必须保持手机畅通,能够随时保持通讯联系;

  4、值班期间严禁饮酒和酒后上岗;

  5、值班人员认真做好科室的卫生清洁、防火、防盗、安全保卫工作。值班人员要认真检查和关好科室各办公室及房间的门窗;关闭不需要的'电源、水龙头等;

  6、值班人员需持安全检查表和现场管理检查表到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并将检查表签字留存,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整改,现场整改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汇报。

春节的随笔2

  昨天是三十,除夕夜。

  昨晚看电视,十一点半就睡了。

  今天一大早被鞭炮声吵醒,还没爬起来,就听见妈妈和爸爸讨论回老家的事情。昨天一整天都呆在老家,上网也是用手机上的,今天还要去老家?虽然可以得到很多压岁钱,但是呢,我只希望在家里和小伙伴们煲电话粥或者QQ的聊天,再或者出去玩玩也行,回老家真是太没新意了。

  好不容易爬起来,穿上新衣来到窗户前,想呼吸点新年的新鲜空气,但是我错了。我缓缓打开窗户,一股浓烈的火药味直钻鼻孔,难闻极了,辣的'眼睛生疼。我关上窗户,看着雾蒙蒙的窗外和白苍苍的天空,心里默默地想着:

  难道过年非放鞭炮不可吗?

春节的随笔3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都忙的在贴对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以往,我都是最后一个,今天我可争个第一。因为非常想闻那香香的竹炮烟味儿,那一串串的鞭炮在手上点燃,声音真大,而且四处乱溅,很容易崩到人的但是仿佛是向亲朋好友送祝福的一阵阵的爆竹声连接不断,噼里啪啦的,非常热闹。就这样,我来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我国最传统的方式——拜年。我还对爸爸妈妈说了一些吉祥话儿,爸爸妈妈就拿出了压岁钱,让我高高兴兴的放鞭炮。再鞭炮声过后,我开始吃早饭,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去放炮,那炮在响的时候,放出了美丽的烟花,非常漂亮,连树上的小鸟都高兴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带我来市场上转了转,我看见有卖水果。玩具。小吃。点心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啊!但是生意的还要数米皮店的生意。他那的队伍像一条长河。

  玩了一上午,下午又要去串亲戚,这无非是一件好事,到那里还可以大吃一番,说一些开心的事,更可以大赚一笔的。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的水果,手里放着烟花爆竹,载歌载舞的真希望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开开。

春节的随笔4

  每年的春节我们全家都会乘飞机、坐火车去旅行,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今年的出行方式可不一样,我们全家参加了交通广播电台组织的“福地过新年,全家总动员峨眉山—乐山大佛”自驾游。

  大年初三上午十一点我们准时来到了集合地点奥体中心大门,参加自驾游的车真不少一共有二十台车,每辆车前后都贴上了我们这次自驾游的标志和编号。每辆车还有一个与虎有关的名字,我们车叫“乖乖虎”。其他的还有什么“铁老虎、麻老虎、帅帅虎……”。十一点半在领头车铁老虎的一声令下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尽管路途遥远但是我们都很快乐,大家在对讲机里互相介绍,小朋友们还出题竞猜。不知不觉经过七小时跋涉我们到了第一天的目的地—峨眉山市。迎接我们的是热气腾腾的豆腐鱼汤锅,和各种好吃的凉菜、卤菜、腊肉香肠。也许大家都饿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一会就结束了晚餐。因为第二天要爬峨眉山大家早早的回到宾馆休息。

  初四凌晨五点多我们车队就出发向峨眉山进发。到了峨眉山山门天虽然还没亮但震旦第一山峨眉山几个大字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停车场上以停满了比我们早到的车辆。导游告诉我们由于山上雪太大为了安全大家只能乘大巴上山。

  峨眉山到了,山上的雪好大呀山坡上、房顶上、树上全都盖起了厚厚的雪被,满眼都是白白的飘飞的雪花,只有树上的灯笼在皑皑白雪中偶尔露出一点红好看极了。按行程我们应该坐索道上金顶,但是人太多我们就决定先去滑雪。

  第一次滑雪我笨手笨脚的换好滑具一步三滑的`上了滑道,鼓足勇气向下滑去,哈哈原来滑雪没有想象中的难,只要掌握好平衡身体前倾就不会摔跤并能很好的滑行了。滑雪太好玩了,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只是妈妈老是掌握不好平衡摔了几跤早早的就退出了滑雪场。

  三天的峨眉山之旅结束了,晚上八点多我们全家和车友会的同伴们安全平安的回到了重庆,大家依依不舍的互道再见并相约下次再一起旅行。这次旅行真是太令人难忘。

  ……

春节的随笔5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时,我从单元导读入手,了解单元学习重点,明确单元目标后,过度到本课的教学。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北京人怎样过春节的;二是理清文章顺序。 这节课得意之处是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看课件中录象和灯节图片,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发言踊跃,用学生高小鹏的评价就是“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节课我觉得与学生配合很默契。 不足之处是: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还有许多遗憾之处。首先,初读课文时怕学生准备不充分,便成了老师范读。因为早自习检查预习时,发现很多孩子没完成作业。老舍的文章读来虽容易懂,个别句子很难读流畅。为了不影响课堂进度,我选择了范读。现在想来,这样也许不能加快教学进度,因为学生都无法将课文读正确,深入的理解又从何谈起? 有时候遇到困难人们会不由自主选择逃避。我记得给学生积累过这样一条名言“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贺拉斯”。如果能帮助学生将课文读通便流利,克服了眼前的`困难,理解课文才会水到渠成。如果每篇课文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其读得正确、流利,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即使拿来一篇陌生的文章,也不必担心他们读不好了。所以,以后的阅读要给学生更多“阅”的时间,充分“读”的时间,压缩“讲”的时间,真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春节的随笔6

  命运的转盘让我成了世界的宠儿,我降生到了这个国度——中国,让我一领她的风采。

  ——题记

  那在骨子里流转着的熟悉气息,将冰天雪地中尘封已久的热情一并带了出来。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股红色的暖流;永不磨灭的印记中总有一道吉祥的痕迹;古老泛黄的史册中总有一段幸福的历史——你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九州上一种崇高的信仰,中国人的热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经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历史风,你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信仰中,中华的精髓——春节。

  一直以来,中国人嘴上说的春节一定是一种民俗,但不知不觉中,春节已在我们心中扎根,成为了所有中国人一致的信仰。长达20xx年的历史事实在告诫我们,春节是我们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春节,顾名思义,春天的节日。在经过了秋天的肃杀,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复活的时候。仔细看,可以望见春天的迹象;行走在春节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风变得柔和了,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声,在敲击着沉睡的大地。这就是春节,生命的节日,复活的节日,是我们中华的最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虽然也经历过磨难。但磨难是新生的开始,磨难是春节在老百姓心中扎根的.机会!1928年5月7日,他们错了,错在不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春节不仅仅是个节日,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中国人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中国人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为了民族的骨骼,国家的精髓!

  在这个节日之风洋溢的季节,人们忘不了你,春节。你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升华到了国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灭的信念!

  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唯一存下来的就是这股节日风,民族风,国家风!

春节的随笔7

  还有四十七天就要过年了。关于回家过年的种。种怀想,如同一个个小红灯笼,在暗夜里次弟亮起,照亮回家的路。

  过年回家,买年货自是必不可少,可这也是最头痛的事,想要买的东西好象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不够多。今年,我首先打算给妈妈买一套保暖内衣,再买一些家里平时舍不得买的食品和实用的日用品,还有保健品,年纪大了,健康是最重要的。其他到时候再说吧。还有,把自己装扮得成熟稳重一些,对妈来说,或者是最好最珍贵的新年礼物呢。

  回家的路算不上远。早晨八点上车,在成雅路上一路飞奔。到中午,就可到青山绿水的雅安城。然后是翻山,这可是对司机驾车技术的一大考验,四十天后的泥巴山应该是薄雪浅积了,车一上山便会被要求挂上长长沉重的铁链。据说泥巴山有九百九十九道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路小乡小镇经过,看到无数个孤独而朴素的行路人。上山——下山,下山——上山。冬天的大渡河水是含蓄温婉的,象一条胖胖的青蛇葡茯在绵延的群山间,绵延的前方永远在视线之外,而大渡河流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当切切的思念越来越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到了。

  终于到家了,妈妈自然是欣喜万分,挟菜添饭,嘘寒问暖。而我,理所当然过上了日不上三竿不起床,整日声色犬马,不劳作,不思量的美好生活。如此两三日后,妈妈的忧患出来了,对我终身大事的焦虑和对自己命苦的哀怨如长江之水,奔涌而下,一发不可收拾。一周后,见我终日神思飘荡,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赶紧痛下决心,擦干不舍的泪水,眼不见心不烦,把我送出门了事。

  除了陪伴家人,过年回家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走亲访友。而我也只有老同学家可以走走而已。同学多半是不在家的,一些是为了打拼江山而放弃了回家过年。还有一些混得好的,连父母也接到外地,重新安家,从此失去了联系。在老家的,都有了孩子,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面容和体态有点熟悉有点陌生的可爱的孩子,说起若干年前学校里的种。种趣事,于是众人开怀大笑。而提起自己还是孤身一人,在外多年,也没混出多少名堂,不觉有少许尴尬,连忙转移话题,来,来,发压岁钱吧。于是皆大欢喜。

  只要回家,我一定会到曾经就读的学校去看看,学校还是老样子。门,开着。但因为放假,空旷的校园里唯有几个零零落落的学生在玩耍。老树还在,只是叶子都已落光。老教学楼的屋檐下,是不是还躲藏着小蝙蝠?那些熟悉的桌椅和黑板,操场旁的绿地,红旗可还记得我?当时还常常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向围墙外骑车的行人丢粉笔头,(好惭愧)现在,那些被打的人应该是儿孙满堂了吧?应该不会还记恨当时年少无知的我了吧?所谓”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如今在里面上课的学生,是应该叫我阿姨了。

  挽着妈妈的手逛街。街道还是那么窄,看曾经繁华的百货大楼如今已陈旧。里面的货很少,灯光很暗。新华书店的书还算多,整整齐齐地用了货架陈列,收银台里有台电脑。,街上新添了许多的公话超市和小食品批发部。车站边新开了家高档的火锅店,装修得很漂亮。妈带我去展览馆看她的字画,兴高采烈地与我评论其中的优缺点,我自然一一附合。倒是大渡河的沿河风景建设不错。一路有大理石铺路,有别致的路灯和喷泉,彩虹桥在夜里非常美丽。石儿山公园还是老样子,过年依然有些小小的游园活动,套圈,猜谜,射击,到处挤满了人。更多的是四处选景,拖爷带孙照全家福的。不同的是:能叫出我名字的人我都不认识,我认识的人却都不叫不出名字了。。

  婆婆的新坟就在公园对面的小山上,妈妈一直在说好在去年过年我回了家,看了婆婆最后一面。今年过年还是该去看看婆婆了,让她尝尝我从成都带来的她最爱的葡萄酒。她在天堂里过得好吗?家里的床好象变软了,被子厚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夜晚变长了,我无法入眠。菜很油腻,我会偶而光顾街边的.烧烤摊。都说雅安烧烤出了名的好吃,是真的吗?听说附近新开发了好几个温泉,怕是没有时间去了。在家的每一天,除了陪妈妈说话,逛街,帮她做做家务事,日子长到不知如何打发。想到白白浪费光阴,终日游手好闲真是惆怅。

  回家才没几天。对远方爱人的思念藏在内心里,一点点滋生,悄悄地蔓延。对成都这边的工作和对将来的发展也日渐忧虑:。二零零四年没完成的事,将怎样在二零零五年实现?明年的我,究竟会遭遇怎样的机遇与变化?该如何努力?优柔地叹口气,想着想着,收敛着的翅膀在暗处慢慢张开。

  三十夜晚,陪妈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吃着让我想念了一年的棒棒鸡,甜烧白,蘑芋烧鸭,百宝汤……,这样的美味在异乡,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啊。看节目里的五光十色,繁华场景,温暖祥和的感觉慢慢产生。零点,新年钟声敲响。电视内外爆竹声声,烟花绽放。人人喜笑颜开,妈妈脸上不觉露出了满足与欣慰的笑,顿觉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春节的随笔8

  我家乡在山东,每到春节,家里就显得格外忙碌而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一天。因为从早晨起来,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饺子准备。最忙要数妈妈,爸爸和姥姥。她们一个在忙着做饺子馅,一个在忙着和面,一个在准备盛饺子家具。只有她们三个准备就绪,其他人才可以大显身手。

  一切准备就绪,姥姥一声令下:“包饺子!”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开始动手包饺子。就连我这个小不点也忙不亦乐乎,妈妈赶每一个饺子皮都要经过我手才能到达圆桌。因为我是大家运输兵。所以我是不可缺少一员。大家都也夸我是他们好帮手。我听心里美滋滋。干更卖力。

  下午,先早早吃上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意思是来年人人都心想事成,再贴对联。作文

  然后全家人就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年夜饭,寓意着我们在新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平平安安。吃过饺子后,大家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很小孩子,其他人都要守岁。晚上,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很多小孩在家里就嚷嚷着要和家长们一起出去放鞭炮,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因为,鞭炮声音实在太大,有时在家里都会令我胆战心惊。作文

  如果我在乡下爷爷家过年,还不忘给姥姥家打个电话,以示新年祝福。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我到亲戚家拜年,还不忘收些压岁钱,这是我觉得最开心一件事。

  你们说,我们家乡春节有没有意思!

春节的随笔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节日,远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用自己的方式在异国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今年过年,在法国已留学三年的许晴第一次包了饺子;在德国留学第二年的周丹,与家人视频时,和去年一样,又哭了;在英国留学李然则是在学习中度过中国年。

  在法国包了第一次饺子

  “今年是我第一次包饺子,重庆人不是很有包饺子的习惯,我妈妈都不会。”今年是重庆女孩许晴在法国留学的第三年,从没有包过饺子的她,在巴黎第一次尝试了包饺子。

  她说,这得益于她留学期间的一位朋友——来自山西大同的包饺子“高手”,自己从她那里学会了包饺子。

  除了饺子,许晴春节期间还和朋友一起做了桂花糖红枣年糕,这一结合了中国南北特色的年糕,被他们称为“过年版年糕”。

  “看到舞龙舞狮我也很兴奋啊!”巴黎十三区是华人区,很有过节的感觉,在重庆时,许晴并没有特意参加过春节的庆祝活动,反而巴黎十三区的舞龙舞狮让她感觉年味很浓。

  在法国3年,每一年的春节,许晴都是和中外朋友一起度过的。因为每年都过得特别热闹,许晴在春节期间并没有特别想家。

  孔昊来自山东省济南市,今年是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的第四年。他说,斯坦福大学每年都有中国学生联谊会组织的“春晚”,人气很旺。

  今年大年初一下午,孔昊和他的几个中国同学一起去距离学校30多公里的东圣何塞玩了国内现在也很流行的抓娃娃机,晚上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包了饺子。

  “饺子是一定会包的,我觉得反而在国外可能会更加遵循国内的一些传统,包括腊八节吃腊八粥,冬至吃饺子,小年吃饺子,(大年)三十吃饺子。”在法国留学的陈尚容说。

  “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一帮中国博士学生一起过的年,包的饺子,看的春晚。”同样在法国留学的董正说。

  今年是董正在法国的第四个春节,他说往年的春节也会和朋友一起准备年货包饺子,“每次都是和同学一起,每次都是多于6个人,我所在的城市图卢兹,重庆人第一多,其次是山东人,包饺子的习俗还是保存得很好。”

  董正说,今年的大年三十过得比较特殊,“因为女朋友的妈妈也来法国,所以我们用了比较特殊的方式。我们去了图卢兹当地比较有滋味的一家西餐厅,西餐厅以前是酒窖,现在改成西餐厅的。西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正好有一桌一起用餐的客人,他们的每个人都会弹钢琴,而且弹得非常优美,所以整个晚餐吃得非常浪漫、非常享受。”

  春节和考试撞车

  “我没有春节。今年春节我就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周丹说,中国的春节和他在德国的考试月正好撞车,从2月2日到3月3日都是他要考试和准备考试的阶段。

  “1月25日要考一场,2月6日又要考一场。”周丹说春节前后他也都在考试,“我们是考试季,德国这一块儿就没有考虑到中国春节的问题。”

  “我有一节课是年三十下午,北京时间晚上11点我才下课。”虽然如此,周丹说,过年期间,他还是忙里偷闲和几个中国学生一起吃了顿晚饭。

  在法国留学的陈尚容说,虽然自己没有遇到过春节和考试周撞车的`情况,但是她有不少同学曾经遇到过,“他们跟我讲的情况是,还在图书馆看书,然后和爸妈在图书馆视频。不能当着父母面哭,又因为想家,所以视频完了自己难过一会儿,然后继续复习。”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的李然春节前后的学习压力也特别大:有论文的问题要单独请教老师,又要到学校上课。

  “春节怎么过的,我一句话就说完了,发烧了,作业一堆在宿舍咬着牙做完的。”她说,春节期间没有出门,不知道伦敦的过年气氛怎么样,但是宿舍楼里有挂有中国特色的灯笼,宿舍的食堂里也尽量做了中餐。

  虽然足不出户,又生病发烧,但是李然还是和父母通了电话,互道了新年快乐。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是北方人嘛,我们家族传统的习俗还是比较深的。”在法国留学的董正说他不但会和父母拜年,而且会给父母的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打电话拜年。

  “虽说国内国外都在说年味淡了,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不过,我觉得春节特别好,这是一种传承,这是一种规矩,虽然(我在法国)放不了鞭炮,但我还是怀念小时候放鞭炮的场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去和家里人联系,我觉得这一点特别的好。”董正说。

  董正说:“每年买年货,包饺子,吃火锅,我觉得不管人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这种自发的行为和情怀,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比较骄傲的一件事情。”

  “非常想家。”周丹说,他在德国的两年,每年春节的时候都有和家人视频,“今年好一些了,去年特别难受。(这两年)都哭了,去年的时候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看春晚,大家都好难受。”

  周丹听说了国内很多人都在吐槽春晚,他说:“但是我们对春晚的感觉越来越不一样了。”周丹因为时差原因,直播春晚的时候正在上课,是之后看的录播。

  “你体会不到这种感觉,当你一个人在国外,距离家乡几千公里的时候,你在电视里面听到‘给海外华人拜年’这种话会很难受的、也很感动的,我们能看

  到春晚已经很满足了。”周丹说。

  周丹说,虽然他在德国也吃了饺子,但是包饺子的面不一样。他觉得自己所在的德累斯顿并非中国人的聚集地,“完全没有年味”,“当地人也不了解中国春节”。

  在美国杜克大学留学第五年的姚睡也说,他的很多同学都会看春晚,“而且很多人设备很高端,会在家里,用投影仪,把春晚放在墙上看。”

  姚睡说,当地有一些老的华人华侨更会遵循中国过年的传统过春节,“和在国内可能差别不大。”

  已5年没在国内过春节的陈尚容说,她前四年是在法国过年,今年春节则在巴塞罗那做交换生,“在法国的时候,有时也会参加一些领馆和市政府的新年招待会,是针对中国新年的。”

  对于春晚,陈尚容说:“虽然可能和国内的时间没有对上,但是重播还是会看的,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会把春晚的节目作为背景音乐。”

春节的随笔10

  正月新年,晴好的天气适合串门,人来人往显得热闹,也有年味。自从出了象牙塔,曾经那些同窗好友都各奔前程,即是是离家近点的,一年下来能见着面的时候估计也就在春节期间了,于是乎,就免不了互相串门。

  欣雨算是老同学了,即是邻居,也是孩童时的小伙伴。一进门,相互拜个年,说个新年好,她便招呼着大家坐下。她还是与往年一个样,直爽的性格,说话从来就没有犹豫过。谈学习,那肯定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论颜值更是没的说,想当年在学校也算的上是风云人物。说发展,毕业之后便在一线城市打拼。对于新事物,她总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也能接受别人不同的看法。对于过时的传统,她总会以一种商量的语气来解释其中的不合理。每年过年串门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当下,谈谈各自的情况,自然是没有任何的拘束,是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氛围。

  胖峰是上学时的死党,后来他转学了就断了联系。去年偶然联系上了,便说年后出来串串门,大家应了。乡下的路骑上摩托车半个小时左右,转过一道弯就到他家门口。房子装修一新,门口停着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新车,大门开着却没人,大家以为他不在家。正当迟疑时,一个胖胖的'人正迎面走出来,并直呼大家曾经的绰号。这下算是见到真人了,毕竟有好几年没见了,他却依旧是那样的胖。在外面招呼了几句大家便一起围坐在圆桌旁,闲聊中总要聊聊以前的故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接下来,大家推杯换盏,不亦乐乎。满地的啤酒瓶子,见证了这次串门的收获......

  正月按理有的是时间去玩,奈何假期就那么长。七大姑八大姨家一转,剩下的时间便没多少了。还有些伙伴本来说要去见见的,只好说来年有时间再会。似乎不羁的年纪早已远去了,不过有喜欢的事情还得赶紧做,错过了似乎就再也不能了。

春节的随笔11

  大年临近的心情 不知是冬天的寒气不够冷冽,还是春天的脚步惊奇的快。春节,睞眼就要到来。

  春节到了,要过大年了,我的心,我的身心,却怎么也不在激动。心情平静,平静的显着麻木,显着冷漠。

  是岁月的风霜过于凄然?还是岁月的刀痕过于沉重?还是这浮华的`世界让我天天似过年?还是亲历了几十个大年?

  年对于我,在不是那么热望!那么期待!

  在这春节临近的时刻, 我甚至恐慌这年年的脚步,怎么那么匆匆,怎么那么迅疾!我还来不及享受美丽的青春,品尝人生的欢乐,我的脸上,堆满苍桑,镀满倦容。 我已一头白发,一身枯朽。

  在这春节临近的时刻,我多想,用尽生命的力量,拖住时光的脚步,纵是无力使时光倒流,但祈求时光的步伐,放缓!放慢!再让我在生命的春天里,情思激昂,神彩奕奕!

  在这春节临近的时刻,我多想时光逆转,回到童少的年代。童少时最热望过大年!

  过大年,村里的左邻右舍,家家杀年猪,人人穿上新衣服,喜气洋洋贴门联,欢欣雀跃放爆竹。更爱一家人围着丰盛宴席,眼前尽呈大鱼大肉,尽呈一张张亲切欢悦的笑脸。 大年初一,便急不可待地邀上伙伴,直奔美丽的风景名胜,游荡在县城繁华的街上,看舞龙灯,跳锣舞,听几天几夜的花灯戏,看几天几夜的露天电影

  全是浓浓的年味!全是动人的生活!

  人生叹短,岁月行舟。我当老当益壮!在来临的新年,调整心态,返回青春。用饱满的热情,用积极的行动,与儿女们,过一个浓浓的春节。尽享生命的美好!品味生活的快悦! 孩子们:祈福的门联贴起来!大红的灯笼亮起来!震响的爆竹响起来!大块的鸡,鸭,鱼肉吃起来!祝福的诗歌唱起来!

  愿年年春节团聚!愿春节晚会精彩!愿春节福报连连!

春节的随笔12

  春节过得是什么,那么多人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共同要回到的地方……家,母亲在的地方,由此,无序的人群便循着有序的方向。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向往,所有人内心的呐喊,所有人热泪深藏的地方,都指向同一个载体……亲情。为了这两个字,我们顽强地活着,为了这两个字,我们无奈地酸楚着,许多人为了它,坚守着、努力着,虔诚着,甚至,悲剧着。

  春节的记忆于我来讲,就是筹备过程的期盼,洒扫庭堂、蒸煮烧拌各色食物、贴对联、穿新衣,就是整个节日期间的串亲戚,重要亲戚,比如舅啊、姨啊、姑啊,基本每天一家,挎个篮、提个兜,走着小道,所到之处,慢慢吃、慢慢唠、慢慢走,快乐的延续悠哉悠哉,所以很小就能分清如今看起来那么复杂、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

  从前慢,从前很简单,从前没有选择,所以吃饭真是吃饭。

  如今的孩子们太幸福了,幸福到天天都在过年。未来他们要想的大概是,都在哪过了年。

  日子好了好好过,别折腾得象春晚。

  离开家这二十多年来,两次未回家过年,第一次是零四年,那是我来北京的第二年。大年三十晚上,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平生第一次感到如此孤独,接完一个电话后,我到卫生间用冰凉的水浇湿了自己,同时对自己做了主权内的承诺:从此以后春节必须回家过年。而去年是第二次,不回去的原因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大年三十晚上与朋友喝了酒后,我在海边散乱游离了一会,而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一瞬间走过了所有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我可以体味南国的风景和温度,但走在路上的是脚而不是心,注定将是一场有欢无乐的旅行。

  “我是我自己的”,有几个人能那么洒脱呢?

  尽管有自己的小家,但不得不承认,母亲在的地方,才是春节里的'家。尽管每年都是程式化的走动,程式化的问候,但若失去了这种程式,却不是仅仅失去这般简单。那一天站在熟悉的院落,我知道过的是年,不在那里,过的只是时间。

  而其实,即便每年回去,也基本三两天而已,往往的背景是:哥哥们去走亲戚,母亲还在屋里午睡,我则轻轻带了门,出门的一瞬,我的心在飘摇,轻轻带上那扇大门,坐上汽车,关了车门,对于我,春节的仪式也就结束了。回也匆匆,去也欻欻。

  对于母亲以及所有的家人,同学、朋友、乡亲,毎每如此,未见之时,好像有许多话想说,及至坐下,又不知如何道来,循环往复,终不能完成一次透彻的表达,究竟如何才能淋漓尽致呢?过年本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却因为过年而变得愈来愈客气,就像一碗永远夹生的饭,冒着热气,却少了该有的香甜。

  一两年来,突然有了少小老大的感觉,走在故乡的村子,脑海中原本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而年轻人看我也像礼节性的欣赏,两看相陌而无语,慢慢的,故乡少了符号,更了情怀,幸亏母亲在,最深的根在,牢牢拴着漂泊的灵魂。

  其实,所有过节的美好主要在于除夕和初一。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的除夕,一家人围坐一起,大火盆呼隆一堆柴火,柏木最好,耐烧,同时香气最好,瓜子、花生、糖果,父亲也少了平素的严肃,母亲也终于放下手中的活计,我们可以边吃边少有的放肆一下,最温馨而难忘的,父亲有一次吩咐我,拿两个馒头去喂刚从生产队分得的大憨马,一头任劳了许多年的老马,我的确激动了许久,同时认识到,在这个日子,所有付出劳动的,都该得到犒赏。这个日子是对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所有辛勤的嘉奖。

  初一,是家人的团聚,旧时,特定的,以父定义家,所以聚在一起,是以父亲为中心的血亲,我们在这一天一定要看了伯父,和两个稍远房的本家叔叔,至今如此。母亲原是党员,年轻时自然是不信佛不仰仙的,而如今老人家这一天必定要去上香的,大多时候,我陪了去,在神像前也总是念念有词,我识不得她究竟说的什么,求神庇佑全家、赐福子孙,当是不变的主题吧,我很高兴于母亲的虔诚,这般年纪,什么能让她心安情笃呢,唯有这一处地方。初一本就是我们每个人许愿的时候。

  初一的中午饭必定要隆重的,开饭前,在父亲的遗像前撒了三杯酒,就像他生前,也总是三杯,父亲不大能喝酒。父亲不在,母亲便开始坐了我们男人的一桌,原先是不如此的。一大家子,男女分了两桌,几个嫂子辛劳些,在厨房忙碌,而饭毕也还要收拾半天。自己兄弟喝酒,定是控制有度了,高兴时,也要划拳行令,小院子中传出的相似的几个声音。互相揶揄一下对方,也只为寻得更多的笑声。侄子们不知觉间成人了,也开始端起酒杯,相同于当初父亲同意我喝的第一杯酒。如今,可堪回首,只是内心更多了无奈与酸楚。如何面对愈来愈力不从心的亲情,如何不得不回想愈来愈多已经或正在逝去的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

  这一天每个走在街上的人脸上总洋溢了笑容,男人们抱拳作揖,互致问候,女人们围拢了一堆,互相评价了新衣,莫名的笑声总是有些夸张地响起,孩子们追逐嬉戏,零星的炮竹声一天都不会间歇。当然,这是以前,如今一天不断响起的是提醒简讯,华丽却乏味的祝福。

  母亲很冷清的初二,五个儿子弥补不了没有女儿的缺憾,儿子们雄赳赳地走了,约定俗成要去的地方,这一天母亲是孤单的,没有小棉袄,作为母亲,此生,她内心的确孤独了许多。我很感激三位嫂子,她们对母亲的好,让老人家心安理得了许多,最大限度抚慰了母亲的心思。

  初三起,该是走亲访友了,如今交通与通讯发达到扼杀年味的地步,人与人之间早已变得熟悉地陌生了,一天跑三五家也成常事,村庄也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终于踩不出足迹了。

  电视上,岩松兄在严肃地谈着一个沉重的话题,关于留守儿童。一个九岁的男孩,因为得知父母不能回家过年,失望无助,悲极而愤,自缢身亡。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联想到身边有那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那种油然而生的悲凉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昨日小时工来家打扫卫生,她是四川人,丈夫也在京,作装修工。询问得知,她春节不再返乡,只委托丈夫回去,看望双方父母及孩子们。不会不想家,她若无其事的回答中,是满含热泪的,蕴藏于内心的苦楚定不会象桌面的灰尘那么轻易的拭去。

  一个阶段内,工业化造就了太多的迁徙,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无奈,形成一个特殊层面、特殊人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人唏嘘,不知未来的历史是否会为之垂泪。

  我们每个人,我们生命的始终,内心包裹最紧密的一定是亲情,我们内心最踏实的寄托也一定是亲情,一旦这一棵大树倒下了,我们便什么也沒有了,好如干涸的土地,迎接的一定是凋落与枯萎。

  人同此情,心同此理,尽可能珍惜,浇注心中那棵树,为自己,也为别人。那棵树可能就是你心中的佛,也许就是过年的魂。

  我希望亲情在每一个春节来临时,能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绵绵不息地生长,在心里,在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在每一双还未及浑浊的瞳孔里,在幼稚而清欢的笑声里。

春节的随笔13

  序曲

  春节序曲,听着就喜庆、提气。我最喜欢的就是过节前的这段日子,有人提到过年就回忆小时候,其实哪个年龄段都各有乐趣,小时候也无非是想着吃好的穿新衣放花炮,那长大之后就不“慌慌”了吗,比如考上大学后第一次回家,在外地安家后抱着孩子回老家,出外打拼或挣了钱,或积攒了些露脸的事,就等过年人全了好抖落出来,在外国淘了点稀罕玩艺,也想过年和人分享。上了年纪的人就更慌年了,老小孩和小小孩一样地天真,成天嘴里叨念的就是那些在外的儿女,看天气,算日子,有盼头了。进了腊月门干活就慌神儿,伴随着年终岁尾好像办不完的事们,春的脚步也铿锵逼近了,抽空儿就出去置办点年货,时不时就有些好东西好消息让精神振作一下。天空中间或响起爆竹声,大街上人车多起来,街边店把彩色的纸箱垛得像街垒,超市里比平时更热闹,什么东西都跟不要钱似的'快。在大年快到的几天里,每天都有一股气让人感奋着。常言道好花看在未开时,这几天就是过年的花骨朵,是尚未绽放的鲜花,最美。

  程式部

  过了初一就是年。过年如果非要有个界定,那就是吃初一的饺子,以及围绕着吃的一系列认认真真的走过场。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是最被人们接受并乐于践行的。过年就是给劳作一年的人们一个念想和盼头,也是衡量你这日子过得如何的标尺。过年是最为普及的总结表彰和动员大会,人们普遍愿意回想小时候过年,也是由于小时候不管事只管玩。当家的人过年就有压力,但吃了初一饺子一切就成为过去。元旦过后还不习惯把刚过去的日子称为去年,春节就不一样,意识上就不一样,也真的改口了。元旦是订婚,春节才是过门儿,真正的划年代意义。

  尾声

  吃了初一的饺子,破五,上班开工,赶火车返程,过十五闹花灯,直到二月二,这年才算过完。这段时间心里还是在慌的,尽管机关单位的收心会纪律整顿如例行公事般如期而至,工地上门店里也早就折腾开了,学生们更是等不得开学就这班那班地上起来,田野里没有耕牛的影子却也春意盎然,春节的尾声却不是说停就能停,前后一晃就到了三月份,每年开始的这两个月过得最快,回想一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细一想这就是年。

  从年的氛围中抬起头来,但见春光明媚,不复寒冷的空气中氤氲着萌发和生长,回暖的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孕育,真个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一切都在躁动不安,一切都预示着希望和未来。把一年中最隆重的礼节仪式放在春之来临,实在是中国人最聪明也最实际之举,它不需要拿本厚厚的书就能明了全部教义:能想到能做到的享乐都过了,剩下的只有:干。

春节的随笔14

  回想去年的这时,自己还是那个背着行李高兴回家过寒假的学生,而现在自己变换角色,成为了目送背着书包回家过年的学生的老师。时间不知不觉中从指缝间溜走,而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半年了,这个寒假也是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寒假里,我不再是心中毫无牵挂,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会想起我的五十七个学生。

  在假期里,有时在无意间我会想起这半年以来自己所教的学生,会想起跟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尤其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张赵同学,他是我刚接班时认识的第一个学生,认识他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太调皮。他是那种爱捣蛋、脸皮特别厚的`学生,是那种老师刚批评完一转身他就又开始捣蛋的学生。在这半年里,我经常教育批评他,甚至给他专门设了一个离老师最近的位置。值得让我欣慰的是通过这学期的努力,张赵在期末考试中进步非常大,成绩一下子提高了二十多分。从他身上,我真的体会到了付出就会有收获;但是同时假期里我也一直在想下学期应该怎么对待张赵,如何让他把成绩保持住,甚至继续进步。还有一个名叫曹峰的学生,这个学生更让我头疼,这学期在他身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他的成绩一点进步也没有,假期里我一直在回想这学期这个学生的点点滴滴,或许他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学习动机,自己不想学习,希望下学期在老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曹峰能取得进步吧。

  这个假期,当走在街道上看到小孩子放鞭炮时我会想我的学生会不会安全放炮呢,于是我会马上发优学通给家长,让家长提醒孩子安全放炮;当看到跟我学生一样大的小表妹在家里只顾看电视,不想写作业时,我会想到我的学生是不是也会忘记写作业呢?同样我会马上发优学通,提醒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写作业。

  很操心的一个假期,但也是很充实的一个假期!

春节的随笔15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突然怀念起儿时的春节,许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得从姥姥、姥爷家转学,回到我的出生地,那个偏远的坝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时的我刚九岁,正在上三年级。与姥爷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改口,以至转学后时常被同学们学舌调笑,大约一个月后才慢慢改变了口音和同学们一样了。

  儿时的我,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至今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市民的粮食都有定量,买米面油要粮本,买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应很紧张。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相对比较多点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触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春节前,每家都要彻底打扫屋子,拆洗被褥,洗许多衣物。那是个样板戏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家里墙上挂着《龙江颂》中江水英和《红灯记》中铁梅的剧照。随后,家里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新年的食物了,当时几乎每个家庭必有的三样就是:压粉条、炸点心、炖猪头。也买点糖块,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蚕豆,也叫兰花豆,还有中秋节时储存在地窖的水果,这已是不错的条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粉条是用纯土豆粉做成的,坝上盛产土豆,比玉米粉、红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条工序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没有学会。每次做很多,做好后,一团一团的直接放到院子里冻起来了,这样也便于保存,做菜时也方便取用。我的家乡地处坝上,冬季最低气温常常达到零下40度,院内的东、西厢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点心主要是糖枣、麻花和江米条,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请人来做。和面很关键,发面、搭碱、软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条搓几下,折成三折,提起来就自动扭转成麻花了,我也在旁边认真的看和学,也试着搓了几个,没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夸奖,心里还颇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摆在一起,最后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称亚麻籽油)炸熟,金黄色的麻花便出锅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点心可不需要外焦里嫩哦。

  再就是炖猪头了。因为,当时肉价虽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却也要凭票供应的,而且也很有限,价格还是比猪头要贵得多且不用凭票,每家都要买三四个猪头。那时的.家庭双职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养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炖猪头事先要用在炉膛烧红的铁钎子把猪头上的毛烫掉,弄的满屋子都是燎猪毛的味道。最后洗净,每个猪头分为两瓣,便于炖熟。那时,家里都用的是灶膛、铁锅,锅也比较大,满满一锅猪头要炖两三个小时才能炖熟。渐渐的铁锅里的肉香就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也飘到了窗外,左邻右舍都能闻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炖好的猪头肉了,最爱吃猪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顿,平日节俭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余的就要挂在厢房,冷藏起来,留作以后慢慢吃了。

  晚饭后,天色已黑下来,每家院子里都要挂起红灯笼。我们这些孩子,则每个人提一个里面点着小蜡烛的纸灯笼,有圆的也有长的,也有家长们自己做的,形态各异。兜里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里玩了。那时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钱一挂,只100响。这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个的摘开,单个的去放,为的是玩的时间更长些,点燃后没响的那些,也要拣回来掰断,用香头点燃火药看喷出的火花。有些调皮的孩子把点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灯笼里,随着一声炸响,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坏灯笼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灯笼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

  那时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时刻。偶尔也和父母玩玩扑克,听父母讲讲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许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这叫熬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我熬不住,却也睡得很晚,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度过除夕之夜。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年味却是浓浓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回忆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怀念,每每想起儿时的春节,也是那么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节的随笔】相关文章:

春节随笔07-10

春节的随笔06-10

春节随笔11-09

春节的随笔06-30

【精选】春节的随笔07-15

春节的随笔06-13

(精选)春节的随笔07-16

关于春节随笔07-03

过年春节的随笔07-19

难忘的春节随笔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