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介绍

时间:2024-05-17 13:41:08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介绍【汇总15篇】

传统文化介绍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中国书法、剪纸、京剧脸谱、琴棋书画、中国武术等等。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不仅有健身、治病的疗效,还有可以陶冶情操。

  你知道吗?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并且饮茶还始于中国哦!

  妈妈曾经说过喝茶时很有讲究的,妈妈的最爱是“国饮”绿茶,而绿茶中妈妈最爱的就是龙井茶。龙井茶有四绝: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浅变深,逐渐变成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苦尽甘来。龙井茶不但有四绝,并且喝了也对身体有益,由于茶中含有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

  当今,饮茶文化已普及全世界,客来敬茶,已成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交友待客、增进友情的文明礼节。在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茶叶品种日益增多,制茶工艺日益先进,饮茶方法日益科学。人们在饮茶中海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可以说:饮茶文化已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中国的茶文化如此精深,我们要好好的去弘扬他。

传统文化介绍2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剪纸: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拿着书,看上去很有学问,还有的`是,一只凤凰,在鲜艳的牡丹上站着……等。

  剪纸不是用机器做的,而是通过人们发挥想象了,所剪出来的,每一个剪纸,都非常精美、漂亮。每一张、每一步,都非常仔细,非常用心,非常用功。

  自从我知道了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不由自主的想剪纸了,我拿出彩纸、剪刀、铅笔,就开始做,我先拿出红色的彩纸,再用笔画了一朵花,最后用剪刀剪了起来,却没剪好,于是接着再剪,这次,有点像了。

  剪纸真好玩!我喜爱剪纸。

传统文化介绍3

  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机构。该所以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献为主要发展方向。1988年,该所的《国内所藏元人文集版本目录》被批准列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七五”资助项目。1990年,该所的《全元文》被批准列入古委会“八五”重点资助项目,两年后,该项目又被列入国家《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目前,《全元文》编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该所是全国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目前,具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

  自1985年到20xx年,古籍所共培养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148人。自20xx年到20xx年共培养了博士生22人。培养访问学者、单科进修教师、助教进修班学员等共226人;同时还举办了中医药古籍整理研修班、短期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等,共培养学员百余人。 建所以来,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该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及教材20余种。该所编撰的《文史英华》共十五册获北京市科研二等奖。该所还出版了《元史全译》、《元曲辞典》、《元杂剧史》、《元散曲选译》等著作,并出版《元代文史论考》专刊三期。其它著作还有:《中国文献学史》、《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古本戏曲提要》等。目前,该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基地,并于20xx年11月成立了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现任院长为韩格平教授。

传统文化介绍4

  年画的起源: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的角色亦不是传说的形象,而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人们对门神的普遍说法是: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齐州历城籍(今山东济南市)秦叔宝,黑脸将军为朔州善阳籍(今山西朔县)胡敬德。《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随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尉迟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

  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了。从绘画上讲,梁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称之为年画之先声。到了唐五代,画目繁多,有韩滉的《丰稔图》、周昉的《游春仕女图》、《扑蝶图》、李嵩的《观灯图》、易庆之的《元宵图》、徐熙的《牡丹图》、苏汉臣的《婴儿对浴图》等。尤其是《婴儿对浴图》,画上画的婴儿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着色鲜明,栩栩如生。这证明,唐代的年画在构图和用色上,均达到了相当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我国最早的雕版年画,见于南宋时期印的.木版年画,画面有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元代年画中有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场。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这种习俗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由于戏曲杂剧、绣像小说及使用插图等木刻画的兴起,并在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使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为繁盛,产地遍及全国,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

  辛亥革命前后,年画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此期间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为代表的石印年画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老月份牌”风,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脱颖而出,如谢之光、周慕桥、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郑曼陀、叶浅予等。

  抗战时期,解放区出了不少年画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如参军图、新年劳军、兄妹开荒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寄情寓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作了不少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作品。

传统文化介绍5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一、风俗

  作为古老的汉族年俗之一。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二、仪式

  1、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2、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3、绑火神、祭灶神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传统文化介绍6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一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起源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桃枝”后来演变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写一些类似狂草书体的字迹——即“画符”。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要求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要求为: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趣味对联举例

  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上联: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

  下联: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上联:目旁是贵,贵眼不会识贵人

  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幅对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下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传统文化介绍7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陶花节——茶文化专场”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有关茶的歌、有关茶的传说、怎样泡茶才好喝……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并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要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要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传统文化介绍8

  节日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大街小巷,一些地方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习俗,只是过节形式更有自己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关于春节的资料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 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 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 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 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 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介绍9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接节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到春节,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处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

  无论你在什么地区、角落、城市,都要回到家乡,和家人们团聚,家家户户除夕夜都要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其实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让我们更高兴的事情是:除夕夜发压岁钱、包饺子。

  一盏盏灯笼挂在屋上,一声声鞭炮声响起。我们拿着爷爷奶奶给我们的'压岁钱,在地上欢快的奔跑着。

  除了压岁钱我还很喜爱贴对联。然后奶奶把自己精心剪了三十天的“福”字贴在房屋门上,我一看,“福”字竟然被奶奶贴倒了,我想 改正奶奶的错误,可是奶奶不让,奶奶说“福”贴倒了,就是福到了!

  春节太热闹了!我喜爱春节!我希望每天都是春节!

传统文化介绍10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介绍11

  武侠,顾名思义,“武”即武术、武力,“侠”即侠义。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着有《游侠列传》。当电影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武侠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

  武侠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至于美国人,并且,武侠因为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而显得更加丰满。“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作为一种类型影片,且是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地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够被推崇,与其中所蕴含的侠义观念,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产生道德观上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关系。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侠义精神则是武侠的内涵核心,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德。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德信仰

  (一)武侠文化的内涵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平民的一种伦理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游侠”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①在过去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法得到保护,自然将希冀放在了抱打不平为民请命的侠客身上。

  侠义精神是武侠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化期待的产物。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时候,心中自然也有一个心灵的参照,即现实社会中的情态,反映在武侠社会中,观众随着剧中人物进行人格上的升华,从而获得心理满足。正如在文学中,陶渊明所代表的形象,是古往今来无数仕子心灵的家园,武侠世界也称为了普通中国人短暂逃离现实的一个精神乐园。

  (二)侠义观念

  在当代社会,武侠片是大众娱乐的中坚力量,然而,“武侠梦”并不仅仅是让人忘却现实的一个白日梦。较认真的武侠作品,其中所传达的正义、气节、除暴安良、舍己为人等美德,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导演徐克说:“武侠是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色彩,它贴近民间生活,所代表的侠义可以充分表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正义感精神。”没有“侠”的武侠只是一个空壳,侠义观念是武侠电影的灵魂。

  二、“武”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三家思想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奉为正统。中国古代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价值观。武侠文化,便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武侠哲学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武侠文化。梁启超曾指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而“武”,从来都是与“儒”“道”“佛”相辅相连,不可区分的。

  (一)武侠电影中的儒学基础

  1、侠与儒

  “侠”的思想最初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儒学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武侠文化在不断发展中,自然与儒家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侠与儒具有天然的共通性,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义轻利,勇于牺牲自我,从而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在武侠电影中,侠士也多以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侠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忠、勇等思想,更是侠义的直接体现。

  2、“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的最高标准,是“为国为民”,在历史进程中,“侠”早已超出了最开始的范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给出了侠士的最高准则,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与儒家思想的“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不谋而合。侠义之道,也正在于勇敢用世,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儒即大侠,儒家人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侠气。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康有为,这些人都是心怀报国之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大无畏的勇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家危难之际,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除了少数孤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武林”,武侠电影中的江湖,从来都是与国家、江山息息相关的。侠客们的爱恨情仇,多半与国仇家恨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职责不再是以武功扶危济困,而是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大义。为国为民,救民水火,已经被侠士们自觉地视为自身的义务和职责。

  侠与儒,都是要扶持某种社会理念,武侠文化孕育于儒家文明中,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伦理观念,是将儒学的价值体系浪漫化与理想化。“处世以智,修身以仁,立身以勇,可谓之三达。”这也许是对侠义精神的最佳注解。

  (二)武侠电影中的佛教伦理

  1、佛教文化对武侠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原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汉化”。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世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佛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兼容了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武侠文化,也深受这种中国式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普通众生,通过个人力量来实现对个人信念的解救和升华,是中国武侠电影中普遍的一类题材。

  2、武侠电影中的佛教典型

  侠与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其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侠士们抱打不平,为普罗大众争取利益的社会理想,和佛门的“普度众生”不谋而合。武侠电影中塑造的侠客形象,他们无私忘我、义无反顾的精神,也是一种佛性。侠士们胸怀世人的崇高境界,暗合了佛教伦理。

  行侠仗义,其根本在于恻隐之心、慈悲之心,没有佛性,则没有抱打不平的侠士。侠义的忘我,与佛经教义不谋而合。在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他们往往妙悟佛法,慈悲为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武侠电影中,佛学一般承担着化解世间仇恨恩怨,劝恶从善,启发良知的作用。在黄飞鸿系列影片中,黄飞鸿是一个爱抱打不平的形象,他克己忍让,主张和平地解决问题,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不会动用武力出手伤人,对坏人也尽量地不去杀伤,而是尽力全其改过向善,这些都暗合了佛教伦理。

  (三)武侠电影中的道家渊源

  1、“万象为宾客”

  武侠电影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武侠片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在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之后,往往不是封王拜相,而是急流勇退,飘然远隐,潇洒地离开。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带着一股超凡脱俗、漠然出世的意味,正是道家的境界。

  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而武侠文化则突出了道家所特有的“万象为宾客”的境界。跟儒家的“兼济天下”不同,道家的人生目标是“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同的是,儒家讲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道家提倡“清净无为”,是对人生理想的曲线救助。

  武侠电影中的侠士形象,多是重义轻利,重视道义,而轻视钱财名利,他们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从不追名逐利,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真正的大侠,他们一般不轻易显露武功,施恩于人却不求回报,行侠仗义也不为扬名天下,只为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意志,保全自己的真性情,与道家的“贵真”如出一辙。

  2、归隐情结

  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也有“千古文人隐士梦”,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即“隐士”。中国人歌颂岳飞、文天祥、诸葛亮这样的儒家的进取典型,却也推崇许由、伯夷、叔齐、陶渊明这样的隐者。在武侠电影中,这样的“隐士”形象则更为普遍。他们清虚自守,圆融无碍,由于种种原因而隐迹风尘,深藏不露,表面上放浪形骸,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有着深刻的痛苦与悲愁。

  侠士们大多向往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在影片《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心地善良,却生性跳脱,豪放不羁,疾恶如仇,却不会墨守成规,他判断人物和事件的好坏完全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而不是武林中的正邪与门派等观念。他打动观众的正是“真”,正是他能够坚守自己的本真,不被世俗所侵染,最后才能笑傲江湖。而迷失自己本真的左冷禅岳不群之流,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这是道家清虚圆融、抱守本真的思想的深刻体现。

  三、武侠电影对于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产生武侠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现实社会中没有“江湖”可供侠士们快意恩仇。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江湖”,在那里,我们可以短暂地放开平凡而有平常的人生,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与琐碎。对中国人来说,武侠是一种情结,观众可以在影片中酣畅淋漓地宣泄不满,放开情绪。然而,武侠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片,它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

  武侠电影为观众提供了发泄情绪的平台,与此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心里。一部好的武侠作品,是要帮助观众建立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令观众看完之后,能够获得正能量。从这个层面上讲,武侠电影应该承担起维护社会公义的责任。武侠不能仅仅是单纯的打斗,武侠电影也不能只为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一部好的武侠电影,必定要有它所蕴含的哲理,有它所传递的信念,一定要有它所提倡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武侠动作型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使近30年来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②武侠电影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类型影片,它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侠文化为源泉,独特的中国功夫,飘逸的东方神韵,都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而侠义精神,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武侠电影中。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至今,一直继承了中国文化作品的“载道”传统,成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传统文化介绍12

  这个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博物馆整个占地面积是3000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如果说我用来经商或者是出租那我生活会很富裕,之所以建这样一个博物馆,这也是一种情结、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所以整个创办过程当中尽管艰难,但是也得到了更大的乐趣。我在这个博物馆一共收藏6000多个与科举相关的匾额,所以命名为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了1000件与科举相关的文物,这样就组成了这个博物馆。

  通过对于匾额文化的探索,我发觉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上存在着一个问题。3月28日我到中宣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我说我们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说了这么长时间,效果并不显著?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在学界或者是在政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实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关于匾额学的概念。大家所看到的这些匾额,直接走出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确实是有困难:运输难,保护难,展陈难。我们用传统的'拓片工艺开创了把木质匾额制成精美的拓片,首先在人大、北师大等这样的高校进行巡展,还有在全国一些其他地方。我认为这是对弘扬传统文化开辟的一条新途径。

  无论是国学的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研究,我觉着不能依然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必须要抓住一个题目,抓住这个龙头所在。我觉得匾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希望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且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到我们这儿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这个博物馆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介绍13

  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元宵节吃饺子、春节.......

  踏入腊月,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年货,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进入年货市场,占了很大部分的是春联,春联有各种各样的,有的上面写着大大的“福”字和“招财进宝”;有的写着“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等等一些欢乐祥和的话语!每家都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春联买回去,等待大年三十那天贴上去!

  走过卖春联的地方,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热闹的烟花爆竹市场映入眼帘。这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有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烟花中的.烟花”、“坦克车”等,也有适合大人放的“孔雀开屏”、“大礼花弹”、“绚丽多彩”、“吉祥富贵”等等。各式各样的鞭炮也琳琅满目,有1000发的、20xx发的,甚至还有10000发的,无一不是年货中的亮点,家家户户都必备。

  爆竹声响起,迎来新年的到来,家乡的春节充满了独特的气息,就像春风送暖般温暖人心。这样朴实无华的节日,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的温馨和美好,让我心中涌起一股亲切和幸福的感觉。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奇妙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介绍1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己之辩”始于孔子,是对于群体和自我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群体(国家)、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是指个人的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完满和谐。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是“群体重于个人”,特别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责任。这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儒文化倡导的“修舟、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为条件和基础,因为身与家、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儒文化主张用“仁爱”处理自忆和他人的关系。针对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自觉遵守过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有其现实意义。

  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义利之辩”中义与利的关系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义利关系问题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儒家向来强调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道德原则高于物质利益,但对于义利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看重义的道德价值的同时,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的利益才可以考虑,“义”与“利”的冲突在当今更为激烈明显,一些学生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继承这种“以义导利”的义利观。

  “天人之辩”是指对于天和人之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总体而言,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在天人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时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儒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价值理性之特点的。“这种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当代社会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将会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虚等问题,要引导他们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种。此外,要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中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天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存在和发展。

  (摘编自杜卫《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己之辩”包括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群体的关系,仲尼的“己欲立”指个人的立身成德,“立人”则指立“他人和群体”。

  B.儒家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作为条件和基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C.孔子看重义,又肯定利的合理性。他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认为凡不符合道义或不正当的利,都要自觉舍弃。

  D:整体来看,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对天人关系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秉承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人在“群”与“己”两个维度上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仁者必须既要“自立”又要“立人”,从而形成儒文化的“仁爱”。

  B.儒家强调精神生活和道德原则,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认识变化过程。

  C.在当今激烈的“义”“利”冲突中,学生要以“义”去规约筛选,当只能选择其一时,应“义以为上”或“以义为重”.

  D.儒学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我们当代社会存在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中,“群己之辩”所崇尚的“群体重于个人”观念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B.对当代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义利之辩”所彰显的“以义导利”的价值取向来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C.“天人之辩”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用来培育学生的人文价值理性和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存在发展。

  D.继承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解决学生存在的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思想的重要教育手段。

  阅读答案

  1.C(表述绝对。从原文“利有其合理性”与“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的利益”中可以明确,利还有其非合理性。因此,“肯定利的合理性”错。)

  2.A(逻辑错误。“……从而形成……”无必然的先后关系。)

  3.D(偷换概念。“传统文化”应为“以义导利的义利观”。)

传统文化介绍1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为核心,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式。传统的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延续至今。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这三个地区。这三种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石。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传播并发展。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则是在黄河流域文明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

  黄河流域在早期主要以种植粟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而长江流域则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业方式。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区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区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地带也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个地区,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进行直接的交流和融合。

【传统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介绍07-04

传统文化介绍12-21

传统文化介绍05-17

传统文化深思介绍11-21

传统文化介绍汇总02-08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07-04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07-02

京剧传统文化起源介绍12-15

关于国术的传统文化的介绍12-17

传统文化介绍(1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