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时间:2024-05-17 17:17:46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1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历史故事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怎样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假如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假如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很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瞬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与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历史故事2

  一、曾子杀猪立信

  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二、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三、商鞅立木取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四、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五、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六、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七、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人云,诚信是金;今天我们要说,比黄金更宝贵的是诚信。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涵养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在追寻中国古代诚信人物的记忆中,诚信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诚信也是一块基石,筑起中华文明大国的道德高墙。

历史故事3

  雍正10年(1732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天色尚未大明,一阵急骤驰过的马蹄声辗碎了浙北水乡石门县城清晨的宁静。这时,县前街口“清心阁”茶馆里几个赶早的茶客,听得声响从半翕着的门里往外看出去,约摸有二十多个公差,当头两个仿佛还是官吏打扮的,打着快马一直冲进县衙里去了。大家不由得悄悄议论开了:县里一准出了大事了。

  石门知县陈铎睡梦中被着急的叩门声惊醒,披衣起来开出房门,轮值的书吏在门外牙齿捉对儿打颤,声音发抖:“老爷……府台大……大人……有奉旨公事莅衙……你快……快出去。”

  知县大人已隐隐听见外面堂上的阵阵罗唣,不知是腊月天寒还是惊恐,浑身只是抖瑟,不及细问匆匆穿戴起衣帽,飞奔赶上大堂来。堂上除了嘉兴府尹,二三十个全是张弓佩剑的赳赳武弁。

  并不等陈知县行礼,嘉兴府尹就说:“省抚李卫李大人接奉圣旨,着伊里布守备亲率营兵督办本府会同贵县着即处置逆贼吕留良吕葆中戮尸示众事宜。”

  陈知县一听是为了吕留良案子,一下松了口气,抹了一下额头沁出的密密细汗,连忙上前见过伊将军,伊里布盛气凌人,只略点了下头扳着脸孔当即开宣圣旨:

  吕留良父子之罪,罄竹难书,律以大逆不道……吕留良、吕葆中俱著戮尸袅示;吕毅中着改斩立决;其孙辈俱应即正典刑,联以人数众多,心有不忍,着从宽免死,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圣旨读罢,嘉兴府尹即对陈知县说:“吕逆家属俱已收监在押,不须分心,只是这戮尸的事,省抚李大人着落本府会同贵县办理,奉旨公事,贵县不得有丝毫懈怠,请赶快集合本地精壮兵丁差捕带路,径去吕逆父子坟茔开棺剖尸,毋得误事。”

  陈知县答应了,一边赶紧吩咐安排早饭,一面集合全县兵丁,没有半个时辰,一行人马从县衙出来直奔西门出去。

  天空里阴霾密布,寒风瑟瑟,细雨中夹着片片雪花。骑在马上的嘉兴府尹和石门知县面色严峻,不过两人心里头悬了足足五年多的一块石头已经掉落雍正六年爆出的“吕案”,是清建朝以来震惊全国的第一椿钦定文字大狱,“吕案”主犯吕留良家乡石门县自然更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作为地方官,这几年终日提心吊胆,害怕随时遭惹什么干系,现在当今皇帝亲自定了谳,说明此案已是了结,至于今天所谓剖棺戮尸什么的不过是对死人开刀,走走过场而已,想来起不了什么大风波。但是,这上差伊里布奉了宪喻来监行此事,满脸肃杀之气,两个州县官吏只能做出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

  雨雪越下越密,没多时竟漫天飞舞起了鹅毛大雪,田野里瞬时铺起一层银白。路也越难走。一行人马并顾不得这些,滑滑淌淌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踽蹯前行。

  这吕留良究竟是何等样的一个人物?有什么触忤了清政府?他死后已是四十多年,雍正为何还要如此大动干戈伐挞连尸体都不肯放过呢?

  民间传说是因为这吕留良生前写过几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心乱翻书?”、“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处不照人?”更还有一首《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敢把壶儿搁半边,大明天子重相见。”不知怎么就让雍正皇帝读着了,顿时龙颜大怒,马上下旨按大逆不道从重对吕留良治罪。

  但这民间传说自然并不确实。原来,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思想家,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研究“程朱理学”的大学者。崇祯吊死煤山,明朝江山倾覆,作为明皇室宗亲之后的吕留良自然亡国之恨耿耿在心。清政府几次要他“出山”应试,被他拒绝,后来逼不过就索性披发入山做了个“僧不象僧,俗不是俗,有妻有子,吃酒吃肉,不参宗门,不讲义录”的`“和尚”。他死后四十多年遭罹的这场大祸,缘由却是因为那个极天真好笑的湖南儒生曾静,读了留良评选的几篇时文,竟发奇想,派自己的一个叫张熙的学生,拿了信去见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说岳是岳飞之后,劝他起兵反清。岳钟琪见信大吃一惊,连夜密奏雍正,于是酿成了一场罕人听闻惨酷人寰的全国性文字大狱。

  二 剖棺戮尸

  吕氏坟茔在石门县城出西门二九多路程的集贤村,这队使命奉旨公事的队伍足足走了两个多时辰才到集贤村,也顾不得雨雪正猛,当即寻来村里里正带路指认吕氏葬园。集贤村百姓见了这许多人马,吓得家家赶紧关起门户,有几个胆大的探头探脑想看个究竟,立即被那班凶神恶煞般的兵丁赶跑了。伊里布如临大敌,吩咐封锁了村口要道,不准任何人进出。

  集贤村里正带了这行人马,战战兢兢走出村外半里多路,指着前面一派松林说:那就是吕氏葬园,留良先生父子的坟茔都在一处。三个官员往里正指的看去,先见着不远的雪地里印着一泓弯弯流水,环绕起中间好一片松林, 林子虽被皑皑的白雪覆着,但枝头树梢仍掩不住露出一抹抹青翠欲滴的明绿,一顶木板小桥架在水面,人正好过去。嘉兴府尹和陈知县心里不禁暗暗叹一声:好个幽静的去处!

  伊里布早已跳下了马,两个州县官吏不得不也下了马紧跟其后,一行人马杂沓拥过木桥,伊里布带来的一班亲兵早抢进墓地,四周严严把望起来。集贤村里正带了大家走进林子,指了右面两个高墩回秉道:“这便是留良先生和他长公子葆中的坟头。”

  伊里布三人听得里正的话立即叱道:“大胆!称吕逆!”一齐赶过去踏看,果见中间这第一座墓茔前面树的石碑上几个隶书大字:明故遗民吕公讳留良之墓。再过右去四五丈地方那座坟前墓碑上的字是:故吕公讳葆中之墓。伊里布、嘉兴府尹、石门知县三个会同审验得实,只听见伊里布大喝一声:“开挖!”后面紧跟的一班地方上兵丁顿时发声喊,扬起铁锹齿耙,霎时两座墓葬都被扒开。

  伊里布三个因为吕留良是元凶,因而都驻足在他墓前监看,纷纷扬扬大雪已把他们一身顶戴淋得稀湿,却是一个都不敢分心。

历史故事4

  王及善有个很拽的老爸,叫王君愕,被封为大将军,跟随李世民征高丽,死了,封为邢国公。所以王及善一生下来就是个小公爵。长大后,太子李弘提拔他当了个左奉裕率的闲官。李弘对杂耍很有兴趣,可是专业杂技演员的表演看多了也腻,就提议让在座的大臣们挨个“掷倒”。“掷倒”估计就是倒立,俗称拿大顶,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有些技术难度。可是太子殿下想看,谁都不敢拂逆。

  轮到王及善了,死活不肯拿大顶,反而跟太子李弘很不客气地说:倒立这种活儿是伶人应该做的,不是我们这些国家干部应该做的,我们都大头朝下了,还有脸帮太子您做大事吗?李弘听了也不好意思,忙说:诸位爱卿,都正过来吧。

  王及善勇拒太子不肯拿大顶的英雄事迹传到了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李治觉得此人有种,下旨赐绢百匹。后来越看王及善越喜欢,就把他叫到身边听差,升为三品。另有一待遇独有:别的大臣若是不召见是不能进李治卧室的,唯独王及善可以佩刀陪在皇上身边。到武则天执政期间,王及善看不惯张易之哥俩,屡次上表要武氏约束着点,弄得武则天很不高兴,说你年纪大了,就不用每天来上班了。王及善很郁闷,跟狄仁杰他们说,有我这样的.宰相吗?连天子的面都见不着,说完就上表乞骸骨。不许,相反还让他当了文昌左相。王及善活到八十二岁才死。

  新旧唐书中均记载,王及善这人水平不高,不过为官清正,有大臣节。《朝野佥载》中说,王及善做中书令的时候,在国家大事上没什么作为,只是对考勤抓得比较严。他规定手下官员不许骑驴进城上班,长安城的居民时常见到一身穿朝服的白胡子老头追着驴满世界跑,搞得全城的驴子见了他都紧张,搞得长安城风雨如晦驴鸣不已。官员们不敢找驴代步,又怕点卯迟到,只好鸡鸣即起,私下里就叫他“赶驴宰相”。

  当时狄仁杰尚未拜相,很瞧不上王及善和豆卢钦望这二位上司。某次听到王及善和豆卢钦望二人当着下属玩虚伪,说“某无材行,滥有此授”,狄仁杰嘴损,就调侃道:二位大人“长行”玩得很地道啊,怎么能说没材行呢?太谦虚了。王及善和豆卢钦望相视苦笑,赶忙说今天天气……哈哈哈……

  “长行”是风行唐朝的技法,彼时众多王公大臣玩这个上瘾,“辍饮食、忘寝休、废庆吊”,所以有时皇上上朝见不着人,就知道大臣们都去玩长行了,转身回宫,把妃子们都喊来,说“今天不用上班啦,咱接着玩!”

历史故事5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那出《铡美案》,好多人都会哼几句。但有一个案子,却让他愁上眉头,因为原告来者不善。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

  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

  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

  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

  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

  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

  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

  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

  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

  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

  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

  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

  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

  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

  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

  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历史故事6

  唐德宗宠信宦官。那些贪得无厌的宦官,想尽办法来欺压和剥削百姓,不择手段地掠夺财物。他们设立了“宫市”,让一批太监专门到宫外采购宫里需要的东西。这些太监见到老百姓在市上出卖货物,只要他们需要,就强行购买,只付十分之一的价钱。后来,索性派了几百个太监在街上了望,看中了什么,抢了就走,叫做“白望”。

  还有一些宦官在长安开设“五坊”。五坊是专门替皇帝养雕、养鹘(音gǔ)、养鹞、养鹰、养狗的地方。有一批太监在五坊里当差,叫做五坊小儿。这批人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到处向百姓敲榨勒索。他们要敲哪家的竹杠,就把鸟网张在人家的门口或者井架上。谁要是在家门口进出,或者到井里去打水的时候,碰到了鸟网,就说谁吓走了供奉皇帝的鸟雀,围住他痛打,直到这家人出钱赔礼,他们才扬长而去。

  五坊小儿常常在酒店里要酒要菜,大吃大喝,吃得醉醺醺的,七歪八倒地扬长走了。酒店主人向他们要酒钱,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有一次,五坊小儿喝了酒不付钱,他们把捉来的一袋蛇交给店主说:“大爷没带钱,把它放在你这里做个抵押吧,过几天我拿钱来取。不过这些蛇都是宫里捉鸟雀用的,你得小心饲养,要是饿死了一条,小心你的脑袋。”

  店主人吓得要命,苦苦哀求五坊小儿把蛇带走,至于酒钱,当然不敢再要了。

  宫市和五坊小儿的胡作非为,引起了长安百姓的痛恨,但是在宦官掌权的日子里,有冤往哪儿去诉呢?

  那时候,在太子李诵的东宫里,有两个陪伴太子读书的官员。一个叫王叔文,是个好棋手;另一个叫王伾,写得一手好字。李诵除了读书之外,喜欢下棋写字,王叔文、王伾就经常在东宫陪太子读书下棋。

  王叔文出身下级官员,多少懂得一些百姓疾苦。他利用跟太子一起下棋的'机会,向太子反映外面的情形。太子听到宦官借宫市为名在外面为非作歹,很不满意。有一次,几个侍读的官员一起在东宫议论起这件事,太子气愤地说:“我见到父皇,一定要提出这件事。”

  大家听了,都赞扬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在一边一言不发。等别的官员走了,太子把王叔文单独留下来谈话,说:“你不是常谈起宫市的坏处吗?刚刚谈到宫市,你为什么不说话?”

  王叔文说:“我看殿下眼下还是少管这些外事为好。如果坏人在皇上面前挑拨是非,说殿下想收买人心,皇上怀疑起来,殿下要辩白也难了。”

  太子恍然大悟说:“不是先生提醒,我还想不到这一点。”

  打那以后,太子更加信任王叔文。王叔文认为德宗老了,太子迟早要接替皇位,就暗地里替他物色朝廷中有才能的官员,跟他们结交。他私下对太子说,这个人将来可以当宰相,那个人将来可以担任将军。

  不料过了一年,太子得了中风病,舌头不听使唤,讲不出话来。老年的唐德宗为了这件事,急出病来,先咽了气。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带病即了位,这就是唐顺宗。

  唐顺宗不能说话,只好靠原来在东宫伴他读书的官员王叔文、王伾来帮他处理朝政。王叔文知道自己声望不够,不便公开掌握朝政大权,另外请一个老资格的官员韦执谊出面做宰相,自己当一名翰林学士,帮助顺宗起草诏书。他和韦执谊、王伾里外配合,又起用了刘禹锡、柳宗元等一些有才能的官员,总算把朝政大权抓了过来。

  王叔文掌权后,第一件要改革的就是整顿宦官欺压百姓的坏风气。他替唐顺宗下了一道诏书,免了一些苛捐杂税:把宫市、五坊小儿一类欺负百姓的事,统统取缔了。

  这个措施一实行,长安百姓没有一个不拍手称快,一些作恶多端的宦官却气歪了脸。

  王叔文又把财政权拿了过来,进行了改革。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永贞革新”(“永贞”是唐顺宗的年号)。

  王叔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当然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宦官头子俱文珍认为王叔文的权力太大了,用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

  王叔文知道要想跟宦官斗争,还得把他们手里的兵权夺过来。他就派老将范希朝去接管宦官掌握的神策军。但是那些神策军将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范希朝去接管人马,一些将领不来理他,只好空手回来了。

  不到一个月,俱文珍勾结一批附和他们的老臣,宣布顺宗因为病重不能执政,由太子李纯监国。又隔了一个月,太子正式即位,这就是唐宪宗。

  顺宗一下台,俱文珍等一批宦官立刻把王叔文、王伾革职,贬谪到外地去。第二年,又把王叔文处死。永贞革新不到一年就全盘失败,那些支持王叔文一起改革的官员也受到了株连。

历史故事7

  黄巢在长安称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悉,乾符六年(879)冬,黄巢再度率军北伐,自桂州出发,沿湘江北上,连攻下潭州等地,最终攻占长安。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藩镇听到黄巢北伐后,惶恐不安,不敢出战。广明元年(880)十一月,起义军突破长江,占领东都。接着又突破潼关唐军防线,又占领华州,黄巢命部将留守,自己率军直攻长安,唐僖宗带领少数嫔妃官吏在田令孜所率500神策军的护拥下仓惶逃往成都。

  黄巢军前然将柴存进入长安。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百官迎接黄巢入长安。黄巢金装肩舆,率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长安,又杀了留在长安的'唐室宗族。广明元年十二月(881),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改年号金统。

  唐四品以下官员留用,三品以上官员罢免,又处死一批拒降的唐高级将领官员,没收地主财物。任命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侍中,唐降将崔璆、杨希古为宰相,孟楷为左右仆射。黄巢政权没有提出明确的经济纲领,没有抓生产建设,也没有乘胜追击唐朝的残余军队,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加上巢将朱温叛变。在陈州等几次战役中黄巢军连连失利。

历史故事8

  那是一朵白蕊粉瓣的花。它摇曳在湖面上,犹如一位脱尘的仙子。每当月亮归圆的时候,它会满足世人一个愿望。

  1、周远的心愿。

  叶可又梦见了周远。

  周远站在一个荒芜的城楼上,风吹着他的头发。他望着叶可,嘴唇蠕动着,似乎在说些什么。然后,便有漫天的黄沙飞过眼前,淹没了一切……

  叶可坐了起来,她蜷缩着身体靠在床头。午后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叶渲泄进来,碎影重重。

  三个月前,叶可男友周远和学校考古队去寻找明罗古城遗迹。结果,出了意外,一个人都没有回来。虽然校方和警察用尽各种搜寻方法,却依然一无所获。

  床头的桌上放着一本有些破损的日记,和一个银色的挂饰。这是警察在搜救现场找到的东西,是周远的。

  叶可拿起那个挂饰翻来覆去地看。那是一个月亮形状的.挂饰,月亮的顶尖是一朵小花。叶可从来没见过那个挂饰,在见到它的第一眼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她顿了顿,又拿起那本日记。

  周远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只写了一句话。

  我找寻千万里,只为了一个梦中的你。

  后面记的是一些行程路线,还有一些关于明罗古城的资料。最后,才有一则日记。

  20xx年xx月xx日,月圆之夜。

  今天是八月十五,我已经听见了清灵的呼喊。那朵传说于世的许愿花,真的能满足我的愿望吗?

  夜渐渐深了,我已经听见了许愿花开的声音。

  叶可,我……

  日记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的内容似乎是被火烧掉了。

  叶可合上了日记本,这些内容她看过很多遍,心中依然疑惑万千。周远说,他这次和考古队出去,只是为了毕业选题。可日记里说的许愿花又是什么东西?还有,周远在日记里提到的那个清灵又是谁?

  叶可左思右想,然后给同屋的姚乐乐打了个电话:“乐乐,你能帮我个忙吗?我想知道周远以前的事情,你能找下你哥哥吗?”姚乐乐的哥哥是警察,并且当时参与了搜救考古队。

  “我马上去找他。”电话那边的姚乐乐爽快地答应了。

  将近傍晚,姚乐乐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档案袋。

  “这次考古队的事情惊动了省里领导,所以警局对失踪人员的资料做得很详细。这是周远的全部资料,叶可,你确定要看吗?”姚乐乐迟疑了一下,问道。

  叶可点了点头,接过了档案袋。

  周远的家在河南北方一个小城,那里是中国古墓众多的城市之一。所以,很小的时候,他便跟着爸爸和墓地打交道。

  十岁那年,政府打击盗墓。周远的爸爸被抓进了监狱里。不久,妈妈撇下周远一个人走了。

  失去父母的周远被送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在那里,他认识了清灵。清灵是亲戚的女儿,两人在一起五年。考大学那年,清灵因为得了绝症而休学。

  叶可跌坐在床上,手里的档案袋掉到了地上。

  2、明罗古城。

  正在这时,叶可的手机响了。一看是班导师林子成的电话,叶可很不情愿地按了接听键。

  听着电话,叶可却突然睁大了眼睛,说:“……好的,我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叶可激动地对姚乐乐说:“乐乐,林老师说考古队里的一个人回来了!”

  “什么?”姚乐乐大惊,“我哥哥他们怎么不知道?”

  “不清楚。回来的是和周远一个宿舍的胡浩。他现在被学校秘密安置在一个地方,林老师说胡浩要见我,我现在就去。”叶可边说边往外走。

  “我和你一起去。”姚乐乐跟了上来。

  姚乐乐从来不知道,学校的操场后面竟然还有条偏僻的小巷。青石铺成的小路,夕阳落在上面,有种古香古色的感觉。

  周远带叶可来过这里。他说,这条小巷就像是隐匿在城市里的一个世外桃源,他们历史系的男生总喜欢来这里寻找写论文的灵感。

  在一个墨黑色的房子前,叶可停了下来,轻轻敲了敲门。

  “谁?”里面传来一个低沉警惕的声音。

  “林老师,我是叶可。”叶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林子成开了门。

  胡浩半躺在床上,面色憔悴。看见叶可,黯淡的眼神有了些许亮光。

  “我想知道,周远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叶可一进来,便直截了当地问胡浩。

  胡浩望着前方,深深地叹了口气。

历史故事9

  华山脚下的长乐镇是一处繁华之地,醉香楼是长乐镇最出名的酒楼。今天的醉香楼被华山派掌门包下了,不对外营业。醉香楼的老板谢长兴是华山派弟子,他接到掌门郭非凡的命令,早就准备好了一切。

  华山派包下整间酒楼,但邀请的客人只有一个,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情场浪子的小西。

  小西在醉香楼里吃着闻名的.醉香鸡,喝着极品竹叶青。小西知道郭非凡今天摆的是鸿门宴,因为小西在半个月前把郭非凡的师叔海精的双足砍断了,让名震江湖的华山长老变成一个废人。

  华山派在江湖上势力强盛,此仇岂能不报?所以郭非凡便命人给小西送去了请帖。小西接到请帖,立即动身前往长乐镇。因为天下没有小西不敢去的地方,只有小西不想去的地方。

  将近午时,华山派的一行人进入醉香楼,曾经威风的华山长老海精卧在一张软椅上,两名华山弟子把他抬进来。

  俊朗而威严的郭非凡坐在小西对面,看着小西头也不抬地吃着醉香鸡,他不禁有些气恼地说:“小西,你真是胆大包天,砍断我师叔双足,还敢只身赴宴?”

  小西抬起头,说:“我小西在江湖上人称‘多情浪子无情刀’,但这次对海精却是刀下留情了,只断他双足而没有取他狗命。”

  郭非凡突然露出了笑容,他举起酒杯,说:“小西,为了谢谢你的刀下留情,我敬你一杯。”

  海精怒道:“掌门师侄,你何需与小西这个武林败类多言?你一剑杀了他为我报仇便是了。”

  郭非凡回头说:“我是真心感激小西,所以才请他来喝酒的,我为什么要杀他?”

  海精大怒:“小西砍我双足,你不替我报仇?那我们堂堂华山派的颜面何存?你又怎配做华山派掌门?”

  郭非凡冷冷地说:“海师叔,我知道在你心里,我从来都不配做华山派掌门。”

  海精一呆,说;“掌门……这是什么意思?”

  郭非凡说:“海师叔想做华山派掌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以前你对我百般为难,我都可以忍耐,但今天,我要清理门户,处置你这个背叛本派的人。”郭非凡对站在身旁的谢长兴说:“长兴,你去把周家六提来。”

  谢长兴领命,转身走进后室,把一个人提了出来,正是华山派弟子周家六。周家六跪在郭非凡面前,说:“掌门饶命呀!勾结魔教是我师父的主意,我只不过是奉命行事。”

  海精脸色变得灰白,周家六不但是他的得意弟子,而且还是他的女婿。

  郭非凡说:“你身为华山派长老,妄想借助魔教之力达成做华山派掌门的野心。小西无意间偷听到你们勾结魔教的事,就砍断你双足,悄悄把周家六生擒送给我。所以今天我要请小西喝酒致谢。”

  小西说:“郭掌门不但是五岳剑派的掌门,而且还是武林灭魔联盟的盟主,难怪妄想一统江湖的魔教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

  郭非凡说:“幸好小西你帮忙,否则海精与魔教暗中勾结,不但华山派毁于一旦,还会给江湖带来一场劫难。小西,下个月初九,我请你上华山喝酒。”

  江湖上谁都知道,十月初九,正是郭非凡与牛青华成婚之日。

历史故事10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原来是织席编鞋的小商贩刘备也乘乱而起,拉起了一帮人马打天下,后来好不容易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总算具备了一点小能量。可是还是不经别人打,曹操发现他的野心后就派兵追赶,要消灭他。

  刘备驻兵新野,整日里操心军队大事,一回到家脸上就阴郁如雨。这天,刚回到家里,糜夫人就把一杯香茶端了上来,说道:“相公,喝吧!”刘备长叹一声,脑中又浮起了曹军万马奔腾之势。

  糜夫人一见,又低声劝道:“相公,别叹气,文有诸葛先生,武有关张赵将军,还怕什么?”

  刘备仍是不说话。糜夫人有心要让丈夫高兴,又说道:“相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甘夫人快生了……”

  话音刚落,刘备“腾”的一声站起,颤声道:“什么?你说甘夫人快生了?”

  糜夫人点点头,刘备脸上的忧愁顿时一扫而光,被欢喜和激动代替。他如今已是四十多岁,也算人到中年,当年娶了甘夫人就是希望能够传宗接代,哪知道甘夫人多年不育,这才又娶了糜夫人,现在甘夫人快生了,这让他如何不喜?

  “估计什么时候生?”刘备问道。

  糜夫人道:“半月后吧!只是甘夫人随你东奔西走,可能动了胎气……她常常感到不舒服。”刘备听罢大惊,说道:“那你为何不早说?快快请良医诊治。”糜夫人道:“你军务繁忙,就没敢对你说。不过我们早就请医生了。”

  “哦!”刘备这才放心地长舒一口气,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形象,双手乱舞,张口直呼:“爹,爹……”

  刘备因为得了一个这样的好消息,心情变得大好,处理军务也精神抖擞,干劲倍增,在心里只盼着半月后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哪知道三天后,糜夫人就来找他了,惊慌地对他说:“相公,相公,快,快……”刘备一怔,关切地问:“何事惊慌?”

  “甘夫人生了!”

  刘备大吃一惊道:“啊,不是说要半月后才生吗?”糜夫人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道:“按常理应该半月后才生,可是,可是……不是动了胎气吗?”

  刘备听了,赶紧往甘夫人住处赶去,等他赶到位于南关的甘夫人住处,老远就听到一声有气无力地婴儿哭声,他心里一沉。等进了屋,只见一个婆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又瘦又小,脸色发黄。

  一见到他,婆子就讨好地说道:“恭喜恭喜,你生了个小子。”

  一般情况下,婆子们会说“恭喜恭喜,你生了大胖小子。”可是这小孩又瘦又小,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大胖小子”,所以婆子就把“大胖”二字省下了。

  刘备“哼”了一声,上前接过自己的儿子,看那眉目和自己有几份想像,心里便又生出几丝喜悦:好歹是个儿子,可以传宗接代。于是便亲自给他取名禅,小名唤作“阿斗”。

  后来曹操兵马追到,刘备一行便匆忙撤退,在长板坡弄丢了老婆孩子,好在赵子龙武功高强,为了救回阿斗,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刘备心中大喜,心想:我儿真是不同凡响,竟有如何奇遭!

历史故事11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潼关城外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守关的将士接连击退了叛军的几次进攻,军心大振。这时,最高统帅哥舒翰收到了唐玄宗的指示,命令他出关杀敌,理由是:根据有关方面的情报,驻扎陕郡的叛军只有几千,且都是老弱病残,故有机可乘。君令难违,哥舒翰只好率军出征,结果惨败,自己也做了俘虏。

  听说哥舒翰打了败仗,玄宗一开始也没当回事,直到潼关方面的烽火台没有燃平安火,他才觉得要大难临头了。但他还是故作镇定,扬言要御驾亲征,和叛军决一死战。可等到次日上朝,百官却发现玄宗早带着太子、杨国忠及杨家人溜了,目的地是杨国忠的.老窝—益州。既然玄宗都不要他们了,他们还玩忠诚给谁看呢?于是,不少官员投靠了叛军。

  由于跑得急,玄宗的逃难小分队没准备太多盘缠,到了咸阳,连吃饭的钱都没了。宦官在街上征召百姓接待玄宗,结果没人理。后来见玄宗实在饿得不行,杨国忠亲自出面,百般解释,一些百姓才相信玄宗就是皇帝,献上一些麦饭。皇子皇孙们一看有吃的,上来就是一顿哄抢。

  又经过一天多的艰苦行军,军士们又渴又累,食物还是没有着落。同样饿得肚子咕咕叫的还有几个吐蕃的使者.他们远道而来奉命朝见玄宗,没想到运气这么差,只好跟着逃难。

  饿惨了的吐蕃使者找到杨国忠,要求解决吃饭问题,孰料还没说几句,就有士兵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说完几支箭就射了过去,杨国忠拔腿就跑,士兵们一路追杀,最终将其剁成了肉酱。随后,士兵们把玄宗的住处团团围住,一致要求他把杨贵妃正法。

  玄宗无奈,只得颤巍巍地走出驿站,哀求士兵们各自归队,只是任凭他怎么求,士兵们都纹丝不动。玄宗表情木然,转过身去,面朝驿门,默默说了句:“我自己办。”随后,杨贵妃被勒死。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玄宗刚要起身赶路,就被百姓们挡住了,还被逼问:“陛下的皇宫和陵寝都在这里,还去哪里?”玄宗无言以对,继续埋头赶路。见玄宗不理他们,百姓们就把太子包围了,问:“如果殿下和皇上一起跑了,谁领导我们和叛军斗争?”太子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单飞。

  离长安越来越远,又缺衣少食,前途难卜,士兵们不干了,准备自行解散。正在这时,蜀地运往长安的十余万匹春彩送到,玄宗召集将士,说:“因为走得仓促,没让你们和妻子儿女告别,又一路劳累,我很不好意思,现在你们领着春彩,各回各家吧。我和皇子、皇孙去蜀地,你们到长安后,别忘了替我向你们的家人问好。”话音刚落,士兵们哭得稀里哗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

  稳定军心后,玄宗一行继续前行。踏进剑门关后,玄宗终于有了安全感,下令给太子及各地诸王,要求他们组织力量进行反攻。诏书发布后,玄宗接着跑,直到成都才安定下来。闲来无事,他常常反思自己为何落到这步田地。

  当玄宗在蜀地反思时,传来消息,太子已巧妙篡位。玄宗又悲又喜,喜的是总算有人主动接过这个烂摊子,悲的是他当初曾对太子步步紧逼,都快把太子逼疯了,以后太子会怎么对他? 没多久,长安被收复,玄宗被接回长安囚禁了起来。自此,玄宗看透了一切,对外扬言要修炼道家的长生术,不再进食……

历史故事12

  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郭同舟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

  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历史故事的成语2:临危不顾

  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

  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历史故事的成语3: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出自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掩目捕雀看字面的意思就是闭着眼睛去抓捕鸟。我们都看到过鸟,不说闭着眼睛,单单是自己空手去抓鸟都难抓到。这样怎么能抓得到鸟呢?跟“掩耳盗铃”一样,掩目捕雀也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相传在东汉末期,当时的汉灵帝刘宏因病去世,儿子刘辩就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但登上帝位的刘辩年仅13岁,涉世未深,很多事情都不懂如何处理,这时候他的母亲何太后就代为处理国家大事。于是外戚就开始暗潮汹涌,特别当何进刘辩的舅舅何进当上了大将军时,就是魏国的一把手。但是后宫的太监们常常干涉朝廷大事,也常常跟何进对着干。

  何进就想着这些太监们不除不行,老是干扰自己的政策,于是就进宫跟太后商议如何消灭宦官的势力。但是保守的太后不同意。不得已,何进就跟袁绍商议要秘密把这些宦官处理掉。何进的.主簿是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知道了何进大将军的这一想法后自个儿在那里思索许久,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还是觉得这谋略不好。于是就跟何进分析这种做法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说服时还用了“掩目捕雀”这一民间俗语。像鸟这么小的动物都骗不得,国家大事更不可能这样就能搞定的。劝何进还是三思,要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多思虑各方面问题的处理是可以解决宦官的。

  但是何进哪里听得进去啊,就把董卓等人调进宫里。但哪曾想自己反被宦官处理了。董卓进了皇宫狼子野心也表现了出来。控制洛阳后让陈留王刘协当上了皇帝,自己就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在洛阳里能拿的拿,能抢的抢,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在洛阳城里随意行事,杀人放火抢钱,无恶不作。何进想稳定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不曾想自己的国家竟因自己把董卓引了进来把洛阳城的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历史故事的成语4: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历史故事的成语5: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

  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

  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历史故事13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创连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

  有一天文成帝召开朝会,发现著作郎高允已经27年没升过职,他本人居然从未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由得大为感慨。他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拿刀枪弓箭,在我一旁侍候,然后观察我高兴的时候向我乞求官职,这不过是站立的功劳,却得到封王封侯。高允用一支笔辅佐国家,他的部下已经有一百几十人都官至刺史了,他却一直在做郎官,你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吗?”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没敢吱声。这时司徒陆丽上前票告说:“陛下教训得是,高允虽然没少受皇恩的恩宠,但家中贫苦,妻子儿女没有家产。”

  文成帝大为惊讶:“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是不是看我重用了他,才说他贫穷?”马上命令起驾,亲自到高允家察看。

  进得高允家的大门,只见院落荒疏,仅有草屋数间。屋里炕上的被褥都是用麻布做成。家人穿的都是用旧棉絮做的棉袍。厨房里只有一点食盐和青菜。文成帝看过,不住叹息:“古人的清贫也不至于到这步田地啊!”他招手让高允过来,询问原因。原来北魏的官吏都没有工资,他们的生活主要靠皇帝的赏赐,或者经营些田产取得收入。高允当年随太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得到的赏赐无数,但都被他分给手下的士兵了,他自己则过得非常窘迫,以致有时无米下锅,只好经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采菜,以补贴家用,维持生活。

  文成帝深受触动,当即下令赏给高允绢帛500匹,谷米1000斛,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三番五次地上表推辞,称其不可当此大用,文成帝态度坚决,不予批准。

  照说人要上了年纪,往往都爱考虑养老无忧和为子孙留点看得过眼的遗产,这些对高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事,但他却越发视富贵如云烟。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孝文帝曾专门为高允颁布一道诏书,说:“高允年逾古稀,但家贫无储。命令主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抽调10名演奏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艺人,每隔五天到高允家中演奏一次,使他心情喜悦。”不久又下诏令每天早晚为高允供应饮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赠送给他牛肉和美酒,每年的`春秋两季赠送给他各种山珍海味。还要按月发给衣服丝绵和绸缎。高允十分高兴,留下鼓乐,因为他特别喜欢听音乐,其余的赏赐又全部发给了亲属和故旧。

  98岁那年,高允身体略感不适,孝文帝忙派御医李惰登门探视,李脩回宫秘密报告说高允气血有变化,恐怕情况不太好。孝文帝心里很难过,派使者赏给高允皇帝享用的各种精美食品,从美酒粮米到食盐肉酱,以及床帐、衣服、被褥、几杖等,非常齐备,总计有一百多种,都是当时的上等产品,把庭院堆得满满的。高允喜形于色,摸着这些东西说:“皇上认为我太老了,赏赐这么多东西,正可以分发给客人了。”

  心中无我,唯有他人最为念;无欲无求,粗茶淡饭自心安。这就是高允的境界吧!98岁的高龄在那样一个不甚发达的时代实在是一个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那又何尝不是对他一生想别人多,想自己少的报偿呢?

  注: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1] 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初为郡功曹。神麚四年,成为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参修国记,教导太子。从崔浩修史,以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景穆太子营救获免。文明太后称制,拜中书令、封咸阳公,加号镇东将军。出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高允历仕五朝,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追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为文。

历史故事14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谁料这一待便是一年。

  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凡古董店必进去看一看。时间久了,琉璃厂的店主没有不认识他的。

  一天,张之洞来到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朱栏上放着一口八角形的缸,这缸的八面有字,篆、隶、草俱备,似是古人题跋。张之洞虽有心辨认,但缸体上碧苔紫藓,斑驳陆离,字迹模糊,难以句读。缸口边有一块缺损,露出极细红丝,看起来,此缸是用一整块巨石凿成。缸内有几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浮萍、水藻之间得意地游动。

  张之洞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石缸,便问店主这缸是什么年代制成的.。店主答:“不瞒老爷,我小时候听祖父讲,先祖曾与人,对方输了一万两银子无力支付,便以此缸作抵押。据传,此缸乃是明代宫中古物。闯王李白成人京后,将金银珠宝尽数用车载走,而对此缸弃之不顾,于是此缸便流落民间。至于何代所制,何人所制,小的学识浅陋,实无可考。”张之洞听了店主的一番话,不由地心里发痒,便问石缸的价钱。店主答:“先祖遗言,凡皇亲国戚、八旗阔佬前来购买,须纹银一万两以上,若遇上清正廉明而又嗜好古玩的士大夫,价可略减。依小的看,老爷似无力购得此缸。”张之洞听罢,哈哈大笑,说此缸他买定了。随后,离开了古玩店。

  回到住处,张之洞因身边一时没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几个老友借了5000两白银。第二天早上,张之洞来到琉璃厂,想以5000两银子将缸买下,然而店主说什么也不愿卖。张之洞道:“此缸幸好遇上我这识货的主,所以才愿出5000两纹银,京中富有人家虽多,但未必有人肯重金购买此物。”店主答:“老爷是识货大家,固然不错。然古玩一行,一向也就讲究个货卖识家。今日遇上老爷这识货大家,岂可降价出售?”张之洞笑了笑,让店主先收下这5000两银子,说他数日之后,定当补给。店主这才勉强同意。

  不久,张之洞回任的谕旨颁发,他让手下人用厚毡将石缸裹起来,抬到回程的车上。

  回到湖北武昌总督府后,张之洞将石缸放在后院书房外,并仿照京城店家的做法,特意做了一个朱栏放置石缸,然后,邀请省城学识渊博的官员,前来考证石缸究竟是何年、何人所制。

  前来的官员中有按察使梁星海等几名嗜古好学的博物大家。众人仔细看过石缸后,均不知石缸的制作年代,更说不上是何人所制,但一致认为石缸的确为一件稀世宝物,且赞叹不绝。张之洞听了众人的品评,不禁眉飞色舞,抚髯大笑。

  一天夜里,忽然雷雨骤至。暴风挟带冰雹,势如万箭齐发,倾河倒海。早晨,雨过天晴,张之洞来到院中,只见石缸已变成了一堆烂泥,几条金鱼正在水中扑腾。张之洞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石缸原是赝品,自己上了古董店老板的当。

  正当张之洞懊恼之际,门人忽传梁星海来见。梁星海一见张之洞便问:“昨夜石缸无恙否?”张之洞笑着将结果告诉了梁星海。梁星海为张之洞惋惜,张之洞抚髯大笑:“所幸,当日只借得纹银5000两,若是果真借得万两纹银,只怕也都付给店家了。这世上之人与物看起来貌似高古,实则未必如此哟。”

历史故事15

  【释义】“绝妙好辞”形容极妙的文辞。

  【出处】典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东汉时,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个孝女,叫曹娥。

  她的父亲曹盱会唱歌跳舞,有人说他居然能迎来神仙。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农历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没想到却被洪水吞没,最终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悲号痛哭,十分想念父亲。

  她把一个瓜放到江上,说:“假如父亲的尸体在这里,瓜儿你就沉下去。

  她等了十七昼夜,也哭了十七昼夜,瓜儿突然下沉了,曹娥马上投到江里,自杀了。

  上虞县的县令度尚很敬佩她,为她改葬,并命弟子邯郸淳为她撰文立碑,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经路过曹娥碑下,主簿杨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随着。

  曹操见碑背上题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杨修说:“你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等我考虑考虑再说。

  等到向前走了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说:“我已经弄明白了。

  于是叫杨修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杨修说:“这八个字,是另外四个字的隐语。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比喻‘绝’字;‘幼妇’,说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比喻‘好’字;‘齑臼’,就更容易。

  ‘齑’,是切细的酱菜或腌菜,并且带有辛辣味儿。

  把它放在臼里,臼就要承受辛辣之物。

  ‘受’和‘辛’合起来就是‘辞’。

  因此,‘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的隐语是:‘绝妙好辞’。

  曹操已经把自己的见解记下来了,与杨修的说法几乎相同。

  曹操十分感叹地说:“我的才智远不如您,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来啊!”

【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小故事-历史故事06-24

历史故事07-03

经典历史故事07-03

历史的故事02-16

魏征的故事-历史故事06-23

历史故事的成语07-03

历史故事大全07-03

历史故事成语07-03

儿童历史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