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精选]
历史故事1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历练多年,具有很强的政治手段,经验丰富,年龄较长。南北朝北齐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权臣,名叫高俨,他十几岁时就专横朝野,后来政变夺权失败,死时也只有十四岁(按:虚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
高俨(558年—571年),字仁威,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齐后主高纬的弟弟,生母为胡氏。高俨自小非常聪慧,个性狡黠,很得父亲宠爱。清河四年(565年)四月,高湛禅位,太子高纬即位,是为后主。高湛表面上虽退居二线,成为享清福的太上皇帝,但实际上“名号虽殊,政犹己出”(《北齐书·后主本纪》),“军国大事咸以奏闻”(《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依然死死地掌控者北齐的'大权,高纬实则傀儡。在这种背景下,高俨开始高调步入政坛。
高俨九岁初封东平王,随后一路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录尚书事,成为手握军政大权、代父行职的风云人物,处理政务时的老成决断让一干王公大臣莫不畏惧,而此时的他,也不过十一二岁,竟成了北齐的权臣。有父亲给他撑腰,高俨小小年纪就气焰嚣张,一是摆谱,“俨恒在宫中,坐含光殿以视事,诸父皆拜焉”;二是僭越,“俨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所须悉官给。后主先得新奇,属官及工匠必获罪。”即便这样无礼,“太上、胡后犹以为不足”(《北齐书·高俨传》)。
高俨性格刚强,举一个例子,他经常患喉疾,医生给扎针时,他“张目不瞬”,眉头不皱,眼睛不眨,很有些男子汉气概。当时,高纬已经做了好几年皇帝,但高俨瞧不起这个皇帝哥哥,高俨也经常对父亲说高纬懦弱,将来不能指挥左右。高湛认为高俨“当有所成”,甚至一度“以后主为劣,有废立意”(《北齐书·高俨传》),想废掉高纬,另立高俨为皇帝。后在群臣的劝谏下,高湛才作罢。
有父亲罩着、宠着,高俨是不可一世的一号人物,连高纬都得靠边站。高湛一死,高俨也就失去了靠山。天统四年(568年)十二月,高湛驾崩,这对高俨来说如同晴天霹雳。高纬亲政后,对高俨还算不错,改封高俨为琅邪王,并继续加封其官职,次年高俨十二岁就做到了大司马。其实,高俨如果就此打住,或安心辅佐,或急流勇退,或许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他偏偏是个不甘寂寞的主。
武平元年(570年),发生了一件事,让高俨陷入了困境。当时,高俨见大臣和士开、骆提婆等人奢侈恣肆,大兴宅第,十分不满,凶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二人私底下议论,琅邪王高俨眼光闪动,能看穿人的腑脏,刚才只不过是同他打了一下交道,就紧张得浑身冒汗,在天子面前奏事还不至于这样。这件事发生后,二人“由是忌之”(《北齐书·高俨传》),对高俨开始忌恨起来。高俨虽然身份高贵,但他招惹了小人,而且是皇帝身边的小人,他们能放过他吗?
果然,厄运来了。武平二年(571年),高纬下令让高俨住进北宫,要求他五日一朝,不久又让高俨任太子太保,余职全部解除,但还兼中丞,督察京师,意在“移俨于外,然后夺其兵权”。高纬此举,显然是和士开的主意。了解实情后,高俨对侍中冯子琮说要杀死和士开,而冯子琮也想废掉后主而立高俨为帝。随即,高俨指使人弹劾和士开,并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高纬的同意,并矫诏蒙骗过了领军厍狄伏连。第二天,高俨就派人将和士开捆送给了御史。接着,高俨又指派冯永洛在御史台杀死了和士开。
和士开是当朝重臣,高纬宠臣,这么无缘无故地死了,高纬必定追究,后果很严重。与其等死,不如一搏,参与杀戮的党徒们逼迫高俨把斗争进行到底。高俨也想取代高纬,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京畿三千多军士屯驻到了高玮处所外的千秋门。高纬大惊,先是派人去召见高俨,后又向太后求救,均不奏效。最后,高纬总算找来了斛律光这颗救星。斛律光认为“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没什么可害怕的,劝高纬亲自出马,便可化解危机。果然,高纬一露面,高俨部众“骇散”(《北齐书·高俨传》),政变宣告失败。
高俨小小年纪就敢诛杀大臣,发起政变,显示出了非凡的能力和魄力,这让高纬本对高俨更加忌惮。然而,高俨毕竟太年轻了,他就像一个被宠坏了自视甚高的幼稚小孩子,一旦挫折了就一下子溃不成军。自此以后,高俨天天躲在太后宫内。众人以“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为由,皆劝高纬杀掉高俨,以绝后患。高纬犹豫不决,直到九月下旬才决定下手。“是夜四更,帝召俨,俨疑之。……俨出至永巷,刘桃枝反接其手。……桃枝以袂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立杀之”(《北齐书·高俨传》),高俨时年十四岁。他的四个遗腹子,生下几个月后皆被处死。一代权臣不仅弄丢了自家性命,还弄了个断子绝孙。
历史故事2
武艺高强的一级太监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今广东高州人,是名臣之后,因为牵连到谋反案件被阉入宫。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从此易姓为高。二十四岁那年,他认识了唐玄宗李隆基,从此便与李隆基挂了钩。玄宗初期,高力士立下了不少功劳。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实的个人形象,也应该称得上是飒爽英姿。但因为种种原因,他被定格为一个奸佞猥琐、谄言媚上、恃宠弄权、小丑一般的人物。
高力士的一生,从贵族家公子到死囚犯,再到小太监,先后历武则天、玄宗、肃宗、代宗等四朝皇帝,亲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他的政治手段十分高明,能取得玄宗的信任,几十年间呼风唤雨,也需要很高的谋略。对于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生活,乃至有唐一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遭遇悲惨的贵公子
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曾经担任高州总督,被封为耿国公,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的父亲冯君衡就比较差劲了,不过做了个小小的潘州刺史,还是依靠祖上的军功世袭来的。后来牵连到一桩谋反案里面,冯家被抄,高力士(当时还叫冯元一)也差点没命,因年幼而被阉成了太监,当时他刚刚十岁。
入宫之后,冯元一的命运好了一点,武则天喜欢他长相清秀、聪明伶俐,因此让人专门教育他。冯元一便在武则天左右服侍,但或因仍不习惯下人的身分,犯了小错,被武则天赶出了宫。幸亏另一个太监高延福把他收为养子,从此改叫高力士。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人,高力士经常在武三思家来往,武则天见了,又把他招进宫。
经过一番挫折的高力士变得更加乖巧谨慎,也更会说话,更懂得察言观色,他的谋略也就在宫廷之中培养而成了。
虽是太监,但高力士却是个勇猛过人的人,完全没有因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这或许正是玄宗后来屡次封他为将军的原因之一吧!
真实版的“韦小宝”
高力士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关系,颇似《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与康熙。不过高力士比韦小宝更有政治眼光。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即看好他的政治前途,而李隆基也很欣赏高力士的能力,把他当成心腹。高力士便一心巴结李隆基。
当时韦皇后弄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韦皇后,高力士立下了功劳。政变之后,睿宗复位,李隆基成了太子,高力士也跟着升官,做了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这可不止是一个太监的职责了。
其后三年,高力士又帮助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事件之后,高力士又升了官。不但如此,高力士还很受玄宗信任,玄宗直接称呼他将军,而且一些不太重要的奏表,都让高力士处理。
与韦小宝不同的是,高力士并非不学无术,而且他真是个太监,皇帝不用担心他有什么不轨。高力士的地位相当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只要巴结好唐玄宗一人,便可以逍遥自在。实际上高力士也很像唐玄宗的家人,而且是个掌握实权的家人。各个公主,甚至太子对他都恭敬有加。据说太子曾呼其为“二兄”,公主、驸马辈的人物则以“爷”、“翁”来称呼他。
而作为太监的高力士也娶了一个吕姓女子做老婆,他岳母去世的时候,王公大臣纷纷来祭奠,葬礼场面异常庞大,可见高力士的影响力。
不走政治路线,改打感情牌
虽然政治触觉很敏感,但在玄宗面前,他却打起了感情牌。这一手,与他的身分十分契合。作为太监,高力士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出任宰相,而且天下也少见永远得到信任和宠幸的宰相。打感情牌,反可更长久地得到皇帝的欣赏和信任。高力士情感投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杨贵妃。
公元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后宫数千宫女,没有一个能使玄宗满意。除了是个睿智的皇帝外,唐玄宗还是个很有才华的音乐人,能自己作曲,他最欣赏的女人也是多才多艺。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甚得唐玄宗的倾心。高力士对杨贵妃也是百般讨好。不过等到安史之乱时,高力士在马嵬坡毅然劝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不但是他政治觉悟高,善于权变,也说明杨贵妃一直是他奉承玄宗的工具。
历史故事3
西周末期,周幽王君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周幽王君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周幽王君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周幽王君王。周幽王君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周幽王君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周幽王君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周幽王君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周幽王君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周幽王君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周幽王君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周幽王君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周幽王君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周幽王君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周幽王君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周幽王君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周幽王君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历史故事4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故事5
民国初年,南京城里有个叫侯玉荣的玉匠,他在城里开了一家玉器店,专门买卖加工各类玉器。他的房子是三进三出的古宅,有前后门之分,临街是店铺后面是住家,一家老少十几口都住在这里。侯玉荣一生好玉,前些年因为赌到了一块好玉而狠狠地发了一笔,从那以后,他对玉石的痴迷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人送外号“玉猴子”。
这天,因为店铺里生意清淡,侯玉荣就把最宠爱的小女儿凤儿抱到铺子里玩耍。凤儿这年刚七岁,长得玲珑可爱。就在这时,店里来了一位老婆婆,她是来请侯玉荣上门给她开石头的。这几年南京周边的人像疯了一样,都爱上了赌石。赌石又称璞石或者毛石,它可能是一块极品玉,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收藏家花他愿意出的价钱把它买来,再请人把它开出来,是福是祸全在玉匠的刀子上。因此玉石界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行话,叫做“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可见风险之大。
也常常有些人家得了大活,因为不放心匠人,总是招人上门打磨切割,并派专人看守。因为这些石头很可能是他们拼了全部家产或者是身家性命赌来的,不能不慎重。
侯玉荣见老婆婆一脸神秘,知道今天的活不小,便把凤儿交给了店里的伙计,自己拿了工具跟着老婆婆出了门。老婆婆显然不想让熟人看见她,一路遮遮掩掩的,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了目的地。她家住在城外竹林的几间石屋里,她开门让侯玉荣进去,又慎重地打开了箱子,取出了一个包裹来,她说:“师傅见谅,家中简陋。我儿子的伤眼又发了,去朋友那里养伤了,唉!为这石头,我们赔了全部家当,他还瞎了一只眼。唉!”
侯玉荣表示理解,这样的事他见得也多了。
说话间老婆婆打开包裹露出里面一块碗口大小、扁圆形的翡翠毛石来,侯玉荣拿起石头对着光仔细看着,石头很光滑,赭色中隐隐透出一丝线状的绿色,却是一块罕见的翡翠毛石。
侯玉荣拿出工具,在毛石上选了一处小心地开了一刀,慢慢地指甲大的窗口上立刻透出一丝翠绿来。他一怔,紧接着又仔细地查看了一番,在另一端也动了一小刀,很快又有一抹翠色跃进了他的眼帘。侯玉荣的手不由抖了起来,因为他现在可以断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里面开出来的翡翠必然价值不菲。
侯玉荣一共在老婆婆家里干了半个月,他每天吃住都是在这房里,其实他都没怎么睡,因为太激动了。这天傍晚时分,他总算是完工了,此时此刻,他的手里终于只剩下了一块晶莹透亮、手镯大小的扁圆形玉璧。它是透明的,是玉中最好的“玻璃种”,而之前开窗时看到的那一丝翠色竟蔓蔓延延地在透明的玉璧上自然地形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
捧着这玉璧,侯玉荣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叹,这无疑是浑然天成的一块极世珍品!
他的惊叹声吵醒了老婆婆,她连忙揉揉惺忪的睡眼问:“怎么了?”侯玉荣这才想起旁边还有个监工的老婆婆,她不知什么时候趴在桌上睡着了,看来她这些天也操够了心。
侯玉荣后悔不该惊动她,于是他打岔道:“没什么,只是我不小心割到了手,您睡您的,好了我会叫您的。”老婆婆听了,真的又闭目养神起来。
侯玉荣捧着这冰凉的一片美玉,手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见老婆婆睡得正熟,忽然想起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着一块上等玉镯,何不来个狸猫换太子呢?反正看上去她好像什么也不懂。这个念头一旦出现,便再也挥之不去,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偷偷将它们调了个个儿。
他将玉璧藏好后,就叫醒了老婆婆,说:“恭喜,开出来一块上等玉镯。”老婆婆懵懵懂懂地看看他,又看看玉镯,并掏出银子说要付他工钱。他假装高兴地接过银子,又谢了东家,就要告辞。他刚一转身,就听到背后一句冷哼:“大名鼎鼎的‘玉猴子’就是这样发家的?”侯玉荣吃了一惊,却发现老婆婆一扫之前的糊涂相,满脸鄙夷地看着他,原来她一直是在装糊涂,想必之前的一切都被她看在眼里了。侯玉荣不由脸上发烫,他故作镇定地说:“老人家这话是什么意思?”老婆婆冷笑道:“我虽是老眼,但不昏花,你明明将我这儿刚开出来的一块珍品藏匿在身上,却拿一块普通的玉手镯来糊弄老身!还不快快将我的珍品还来,不然我就将你这丑事告诉世人,看你日后还怎么在玉石界混!”
侯玉荣无奈,只得乖乖地将那块绝品玉璧从怀里掏出来,想用它换回自己那块玉镯,但老婆婆却又喝道:“那个也留下,就算是堵我的口,不然难保我不会一不小心就说漏了嘴……”
侯玉荣听了不由又气又急,他哪里会听老婆婆的威胁,只管转身就往外走。老婆婆得理不饶人赶上前来拦他,两人争执之间,侯玉荣用力一搡,把老婆婆推倒在桌角上,半天没动弹。开始侯玉荣以为她是在装,可很快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上前一看,才发现老婆婆竟已断气了!
侯玉荣顿时吓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呆了一会儿,他把老婆婆头上和身上的血迹擦洗干净,又把她抱到床上躺下,让她看上去就像在睡梦中死去的。
接着他把自己那块玉镯塞到老婆婆手里,把那块绝品玉璧揣进自己怀里,反正来的时候没人看见他,她儿子也未必知道请来的匠人就是他,给他们一块上等玉镯也算是对得起他们了,这玉镯还是他上次在一个神秘人手里花大价钱买来的。
侯玉荣回到了家后,悄悄地将那块珍品藏匿在书房的一个暗格里,然后像没事人一样洗漱休息。第二天恰逢清明节,天气也很好,一家人去郊外给祖先上过坟后就回来了。在路上时,凤儿因见了别人家放纸鸢,回来后就吵着也要玩,侯玉荣便给她糊了几个,并亲自带她去野外放飞。凤儿半个多月没见到父亲,这下子就缠着他,父女俩在野外疯玩了一下午,直到傍晚才回到家。
历史故事6
王羲之助人卖扇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 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 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 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严植之救人急难
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 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 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 ,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 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李士谦乐善好施
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 ,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 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 :“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 ,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辛公义改变陋习
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当地的`老百姓有一 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 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己 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 了健康。辛公义的行为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赞颂,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陋习。
历史故事7
高祖的妙计
刘邦听说了陈豨造反的消息,虽然震惊但心里是有准备的,马上采取措施。首先特赦了赵、代两地被陈豨的威势所胁迫而加入叛军的官吏与兵士,分化陈豨的力量。然后,刘邦御驾亲征,来到了邯郸。在那里,他高兴地说:陈豨没有率军南下,控制邯郸地区的漳水,却北上去坚守邯郸。由此可知,他不会有什么作为。赵相国周昌奏请斩杀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他说:常山郡有城池二十五座,陈豨反叛以后,朝廷失去了其中的二十座。可见,这里的'郡守和郡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刘邦问道:这些官吏参加了叛军吗周昌回答说没有。刘邦认为这是汉军兵力不足无法抵御造成的,就赦免了他们,官复原职。
接着,刘邦问周昌说:赵地有没有能够担当将领的壮士你给我带来看看。周昌于是就推荐了四个人。很快,这四个人前来拜见刘邦,刘邦却突然破口大骂道:你们这样的毛头小子,能够担任将领吗四个人战战兢兢,十分惭愧地跪在地上。但是,刘邦还是给他们各一千户的封赏,任用他们做了。这令刘邦左右的人十分不解,他们进谏说:当初,跟随陛下进入蜀汉地区,征伐楚国的有功之臣还没有全部地得到封赏。现在,这四个人只是因为周昌的引见就得到了封赏,皇上这么做不是让功臣们寒心吗刘邦笑了笑,回答说:你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陈豨反叛以后,邯郸以北就被叛军占据了,我们控制不了那些地区,要夺回来可是要费很大的力量。我用紧急文书征集天下的军队,却没有人听令前来援助镇压反叛,如今,我手下除了中央的军队,就只有邯郸城内的地方军队罢了,这些军队明显是不够的。所以,我为什么要吝惜这些封赏,不用它来抚慰赵国的子弟赢得人心呢这样赵国的臣民就会听从朝廷的命令,与叛军分道扬镳,到那时咱们就差不多赢定了!左右的人听后,都认为刘邦的做法很高明。不久,刘邦问周昌等人说:陈豨任命了谁做他的将领周昌回答说:是王黄和曼丘臣,他们从前都是商人。刘邦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商人重利,立场总是不坚定,用这样的人为将,陈豨也确实没有什么大作为!随后,他悬赏千金来缉拿这两个人及其部下。
历史故事8
清人纪晓岚,是孔子赞誉的那种敏而好学的文学家。他生于清雍正二年,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誉为神童,21岁中秀才,24岁考中解元,31岁以二甲第四名进士入仕,先在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在乾隆时恩宠倍加,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编书,终于编成经、史、子、集四部,纪晓岚还亲自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纪晓岚也由内阁学士升迁礼部尚书。他一生中五次出掌都察院。纪晓岚80岁时,还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纪晓岚 82岁卒于嘉庆十年,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敏而达,也可以说是对纪晓岚的评价。所谓敏,即指他刻苦好学,博学强记,年轻时喻为河间才子,才名与袁枚同,时有北纪南袁之称。但他一生只留下一部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原因是纪晓岚中年时把大量精力花在编纂《四库全书》上,自己著述少了。《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文风质朴淡雅,不少篇章揭示社会矛盾,敢于抨击时弊,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鲁迅誉之: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纪晓岚生前被推为清代学界领袖、文坛泰斗,此言非虚也。
明代才子解缙是《永乐大典》的'总纂官,论才情可与纪晓岚匹敌,但他43岁惨死于囹圄;而纪晓岚却因《四库全书》而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此中原因当然与解、纪两人面对的皇帝有关。永乐帝朱棣能力强而生性多疑暴戾,视文人性命如草芥;乾隆帝则是一位善于执政而又雅爱文学的天子,他很赏识有才气的文人,对文人的言论也较宽容,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与纪晓岚的个人性格有关。嘉庆皇帝赞誉纪晓岚,一是敏,二是达,解缙却敏而不达,古代许多有才气的文人未能终善一生,就是不达。
所谓达,一为通晓,即通情达理;二为达观,即随遇而安,对不如意的事能看得开。综观纪晓岚一生,因他敢于直言,也曾引起同僚嫉妒,皇帝不快,和珅曾几次难为纪晓岚,幸亏纪晓岚才思敏捷,每次都以巧言化险为夷,而与乾隆相处,也伴君如伴虎。 一次,纪晓岚与同僚在书馆中读书,因天奇热无比,他便脱掉上衣,赤膊翻书,不料乾隆突然驾到,纪晓岚来不及穿衣,赶紧脖子一缩,藏到书桌底下,乾隆早已看到,故意与他人谈笑风生,纪晓岚在桌子下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他本来是高度近视,便探头问:老头子走了吗?话音刚落,才知乾隆正坐在他眼前,乾隆怒而责问,纪晓岚从容答道:老乃长寿之意,头乃万物之首,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有子,故万岁乃‘老头子’也。尽管纪晓岚以诙谐巧言周旋,但毕竟伴虎于侧, 他几次直言,也曾惹乾隆大发雷霆,怒斥纪晓岚: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我不过把你们文人当作娼妓一样豢养罢了,你怎么敢大胆议论国事?可见,纪晓岚虽以通达处世,也饱受人格污辱。
据史记载,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两人政见不同,也常常在诗文中互相讥讽,但在政坛,无有很多交锋。纪晓岚在处世中还时常提醒和珅,和珅则在工作中很关照纪晓岚,这与今日电视剧情节大相迥异。
历史故事9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陈胜吴广起义军声势最大。
会稽郡守殷通接见项梁,想听听项梁对起义军的看法。
项梁大声地说:“现在大江两岸的人都起来反对暴秦统治了,这表明秦朝气数已尽了。
这时候,先动手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会被别人控制。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起事只有靠你了!”项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门外小声地叮嘱侄儿项羽几句,又回来对郡守说:“请你召见项羽。
”殷通刚叫完项羽的名字,就见门外走进来一位健壮勇猛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
殷通一边打量着,一边不停地“一位勇士,真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身边停住了,这时项梁对他使了个眼色,项羽马上一剑杀了殷通。
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着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着,项梁四处派人召集自己的旧友和相识的豪强、官员,告诉他们已杀掉了郡守,最后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发动吴中的军队,迅速攻打周围各县,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对各县实施直接的统治。
先割据吴中一带,争取主动。
历史故事10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汉字的演变: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历史故事11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爱国武术名家,他在后世的名声非常响亮,其事迹被拍成了各种版本的影视剧在大小荧幕中上演。在这些故事中,霍元甲也许是单身一人,也许有红颜相伴。但是真实历史上的霍元甲是否娶妻?若是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又是谁呢?
霍元甲一生只娶过一位妻子,那就是王氏。王氏是邻村王家的女儿,年长之后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成亲。王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并不是一些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新潮。
王氏长相漂亮,身材苗条,个子略高,有着一双三寸金莲,步步生花。霍家早些年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王氏嫁过去之后,很是与霍元甲两人共苦了一段时间。好在王氏具有中国妇女的美好品德,勤劳简朴,吃苦耐劳,尽管是单衣简食,粗茶淡饭仍感到自足。
王氏嫁到霍家来之后,踩着一双小脚,烧火做饭,缝补衣服,喂猪喂鸡,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经由她的操持,霍元甲的日子过的还算清净贫乐。
霍元甲与王氏同甘共苦,共同为生活而努力,依靠几十亩盐碱薄地勉强度日。农忙之时,两人操持家务农活,农闲之时,霍元甲就挑着柴担去天津卫卖钱。
霍元甲后来因为以一己之力打败了小混混而出名,后来又被请去上海精武体操会当教习。然而没多久,就被人给害死了。王氏因此也没有享一天的福,还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霍元甲去世之后,王氏一人独立支撑着霍家。膝下长子东章、次子东阁和长女冰茹年龄都不大,还有一个遗腹女东琴尚未出生,日子过的有多么艰辛无需多说。就算放在现在,一个女人拉扯起几个幼儿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当时女子能工作的地方并不多。令人敬佩的是,王氏性格坚毅,就这样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最终将所有的孩子拉扯成人。
儿女长大成人之后,王氏却不待放下心来,享受天伦之乐。期间却又遭遇了次子去世,女儿艰难生活,外孙早逝的打击。坚定的毅力,最终使得王氏活到了1960年去世,享年91岁。
霍元甲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托现代影视剧的洪福,后人将霍元甲的事迹改编成影视剧,搬上荧幕。而在故事中,霍元甲与外国力士比武,无疑是重大的看点。那么历史上,霍元甲到底是如何与各国力士交战的呢?
霍元甲第一个对上的是俄国大力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告示,又听人说俄国力士言辞间多有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侮辱。所以就连同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想要讨个公道。到了戏院,就见着俄国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的武功,羞辱中国人。霍元甲见了,当场就上场挑战,言:为何辱我中华?随后又提出了让俄国人道歉的条件。俄国人听过霍元甲的名声,加之本人并没有多大能耐。最后在霍元甲的威势下,竟然比的没比就灰溜溜的走了。
俄国力士之后,有一英国力士在张园设擂,辱中华是病夫之国,民众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再次前往挑战,英国人不愿与霍元甲对决,于是以万元赌金想要让霍元甲退去,等到霍元甲将钱筹齐之后,又将比武拖到六月。霍元甲于是在报纸上用英文登: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并声明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等到比武那天,英国人又不战而退。
后来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连连重创外国人,十分不服气,于是带着全会去挑战。对决之中,霍元甲并没有登台,而是他的徒弟替师出征。仅凭刘振就已经将日本人重挫,期间有日本人想要用阴谋诡计对刘振下阴手,被霍元甲发现,抢先破除。这次比武,自然是以中国人的大胜而告终。
霍元甲以一己之力,连战各国,不仅弘扬了国威,同时也挽回了中国人的尊严,此事需后世人谨记。
历史故事12
如果有谁痛骂我们,我们一定会怒火中烧。可武则天看到骆宾王讨伐自己的檄文时,不但没有发怒,反倒欣赏起他的文采来,她感慨道:“这样有才能的人流落到那边去了,这是宰相的过错呀!”换了别人,早打听好骆宾王家的地址,派人拿他的人头去了。
此外,哪怕是至亲至宠,武则天也不会任其为所欲为。一天,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大摇大摆地从朝堂经过,遇见宰相苏良嗣。苏良嗣骂他无耻,还打了他十多个嘴巴。薛怀义找武则天诉苦,满以为武则天会为他出气。不料,武则天却说:“你进宫见我应走北门,南宫是尚书们出入的地方,你冒犯了他们,他们是有权管事的.。”武则天毕竟是武则天,她能分清什么是国事,什么是家事,两者孰轻孰重,她心里透亮。不像慈禧,为了给自己做寿,海军军费都可挪用。
还有一次,大臣李昭德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权势太重,恐有篡位危险。可是武承嗣却反咬一口攻击李昭德。武则天得知后说:“我任用李昭德才觉安心,他替我分忧,你怎能和他比较?”君主如此,谁能不肝脑涂地地效命?
有武则天情结的人可分为两等:第一等是用心机夺了政权,混个垂帘听政的资格,但于国无功,甚至有罪,如慈禧;第二等是有权术,有势力,但于国不利且不得善终,如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女儿太平公主、孙女安乐公主,都曾效法武则天,但最后不是被杀就是自杀。
有武则天的野心,没有她的能力;有武则天的残忍,没有她的肚量。这就是许多人想当武则天,最后连慈禧都不如的原因。
历史故事13
春秋时,魏国(今山西芮城)的国君赠送给楚国的国君一个美妇,楚王很喜欢她。谁知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楚王的劓刑——被割掉鼻子。
原来,这是楚王的夫人郑袖搞的鬼。
开始,郑袖知道楚王喜欢这个美女,就处处表现出她比楚王更喜欢。美女喜欢穿什么衣服,她就千方百计地让美女穿;美女爱玩什么游戏,她就想方设法尽量让美女玩。楚王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人,她比我更喜欢这位新人。这真是忠贞对待国君的美好品德啊!”
郑袖见楚王没有怀疑她对美女的.嫉妒,就心生一计。一天,她假惺惺地对美女说:“大王真喜欢你啊,常在我面前夸你长得美,就是觉得你的鼻子长得不好。你以后见到大王,最好用手挡住鼻子,这样大王就永远宠爱你了!”
美女听信了郑袖的话,从此面见楚王,总要用手捂住鼻子。
时间长了,楚王很奇怪,就问郑袖:“夫人,新人见我为什么总是捂着鼻子呢?”
郑袖支吾着回答:“我不知道。”
楚王一个劲儿地追问,郑袖装做很不情愿地说:“刚才,新人说大王的身上有臭味,就讨厌闻。”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下令说:“割了她的鼻子。”楚王一句话,正中了郑袖的奸计。她早就告诉侍从:“大王若有命令,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怠慢。”侍从们听到楚王要动“劓刑”,立刻抽刀把美女的鼻子割下来了。
美人啊,你外表虽美,却真的很愚蠢。你要分清敌友,郑袖她是你是可信赖的朋友吗?你要辨明善恶,什么才是朋友善意的帮助?你要明晓是非,你该怎么做呢?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附:”劓“字读音: [yì]
历史故事14
《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只顾奢侈淫乐,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呼呼地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小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那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下去。”襄王同意了。
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他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询问他解决的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接下来,庄辛便给襄王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牧羊人,他养了许多羊,他每天都在家旁边绿油油的、长满鲜花的小山坡上放羊、学习。
有个年轻的牧羊人,他家的篱笆烂了一个洞,然后晚上大灰狼来把一只羊给叼回了自己的窝,然后又不小心在牧羊人的羊圈旁留下了血迹。
第二天,牧羊人准备放羊的时候发现了羊圈旁有血迹,而且发现篱笆烂了,而且他数来数去,就是少了一只羊,“哦,天哪,我少了一只羊,而且是这个羊圈里最肥大的一只羊!”牧羊人尖叫起来。而且在羊圈里发现了好多狼毛和羊毛。
然后一个富有经验的老人来劝他说:“你要及时的把羊圈修好,不然会被大灰狼再吃掉更多的羊,甚至一只羊都没有了。”可是牧羊人没有相信老人的话,他并没有补羊圈。
可是老人走后牧羊人并没有修羊圈,这天晚上,狼比以前更猖狂了,一下子就吃掉了三只羊。第二天牧羊人起来现羊圈里又少了三只羊,那个老人又来劝那个牧羊人说:“牧羊人啊,这次你一定要补上羊圈,不然你的羊会被狼全部吃掉的。”“好,我一定会补上的。”牧羊人诚恳的说。
于是这次牧羊人受了上次的'教训,他拿出补羊圈的工具,把漏的洞补上了,从此羊圈里的羊没有丢一只,而且他的羊越长越壮。
庄辛看到襄王听得津津有味,便给襄王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古时贤王商汤、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发展强盛起来的,创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纣虽然有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合计起来也有几千里,岂止是百里左右啊。楚国都城虽然被攻破,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不当之处,秦国是灭不掉楚国的。”楚襄王听了,眼睛一亮,果真按照庄辛的话去做,真的度过危机,振兴了楚国。——《战国策·楚策四》
历史故事15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在1817年前后诞生时,外形粗劣,而且车架和轮子都是木头的,没有轮胎。骑着它十分费劲,还颠簸得十分厉害。人们讥讽这种自行车是“震骨器”。直到1887年,人们才开始在轮子上装轮胎,改变了自行车“震骨”的局面。这里,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呢。
苏格兰有个名叫邓禄普的医生。一天在诊所看玻门外跌跌撞撞地跑进一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仔细一瞧,大吃一惊,伤者竟是他的儿子。
邓禄普忙为儿子检查伤口,边包扎边责怪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个调皮气包。”
儿子痛得大叫道:“全怪那‘震骨器!”
邓禄普明白了。儿子是骑自行车摔下来的,对这种车子,邓禄普从不敢领教。瞧着儿子的狼狈相,他摇摇头苦苦一笑。
邓禄普有个喜欢养花种草的嗜好。一天,他用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
水经过橡胶管,流入花畦。邓禄普的手感触到水胀鼓鼓的在流动。他下意识地握紧,松开,又握紧,又松开。橡胶管的弹性忽地使他心中一动:“把这灌满水的.橡胶管安到自行车轱轮上,这样便使自行车粘轮有了弹性,不就可以减轻自行车行驶时的颠簸了吗?”
想到这里。邓禄普决定试试。他说干就干,放下浇花的水管,把儿子的自行车推到花园,拆下轮子,量好尺寸,配上橡胶管,灌足水。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终于把橡胶管装到了车上。完毕后立即把儿子喊来,说:“你骑上试试,感觉如何?”
儿子觉得很新鲜,跨上车沿着花园小径直打转。一会儿,儿子兴奋地跳下车说:“OK!棒极了。一不颠,二没有‘吱吱’声,三很轻松。”
成功了!邓禄普用橡胶水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轮胎。轮胎先是灌水,后来又用充气代替了灌水。
“邓禄普轮胎”一下子风靡全球,成了畅销产品。
【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小故事-历史故事06-24
历史故事07-03
经典历史故事07-03
历史的故事02-16
历史故事05-17
魏征的故事-历史故事06-23
中国的经典历史故事06-21
经典励志历史故事06-21
历史幽默故事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