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时间:2024-05-18 15:49:07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故事(精选)

历史故事1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爱国武术名家,他在后世的名声非常响亮,其事迹被拍成了各种版本的影视剧在大小荧幕中上演。在这些故事中,霍元甲也许是单身一人,也许有红颜相伴。但是真实历史上的霍元甲是否娶妻?若是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又是谁呢?

历史故事(精选)

  霍元甲一生只娶过一位妻子,那就是王氏。王氏是邻村王家的女儿,年长之后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成亲。王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并不是一些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新潮。

  王氏长相漂亮,身材苗条,个子略高,有着一双三寸金莲,步步生花。霍家早些年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王氏嫁过去之后,很是与霍元甲两人共苦了一段时间。好在王氏具有中国妇女的美好品德,勤劳简朴,吃苦耐劳,尽管是单衣简食,粗茶淡饭仍感到自足。

  王氏嫁到霍家来之后,踩着一双小脚,烧火做饭,缝补衣服,喂猪喂鸡,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经由她的操持,霍元甲的日子过的还算清净贫乐。

  霍元甲与王氏同甘共苦,共同为生活而努力,依靠几十亩盐碱薄地勉强度日。农忙之时,两人操持家务农活,农闲之时,霍元甲就挑着柴担去天津卫卖钱。

  霍元甲后来因为以一己之力打败了小混混而出名,后来又被请去上海精武体操会当教习。然而没多久,就被人给害死了。王氏因此也没有享一天的`福,还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霍元甲去世之后,王氏一人独立支撑着霍家。膝下长子东章、次子东阁和长女冰茹年龄都不大,还有一个遗腹女东琴尚未出生,日子过的有多么艰辛无需多说。就算放在现在,一个女人拉扯起几个幼儿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当时女子能工作的地方并不多。令人敬佩的是,王氏性格坚毅,就这样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最终将所有的孩子拉扯成人。

  儿女长大成人之后,王氏却不待放下心来,享受天伦之乐。期间却又遭遇了次子去世,女儿艰难生活,外孙早逝的打击。坚定的毅力,最终使得王氏活到了1960年去世,享年91岁。

  霍元甲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托现代影视剧的洪福,后人将霍元甲的事迹改编成影视剧,搬上荧幕。而在故事中,霍元甲与外国力士比武,无疑是重大的看点。那么历史上,霍元甲到底是如何与各国力士交战的呢?

  霍元甲第一个对上的是俄国大力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告示,又听人说俄国力士言辞间多有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侮辱。所以就连同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想要讨个公道。到了戏院,就见着俄国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的武功,羞辱中国人。霍元甲见了,当场就上场挑战,言:为何辱我中华?随后又提出了让俄国人道歉的条件。俄国人听过霍元甲的名声,加之本人并没有多大能耐。最后在霍元甲的威势下,竟然比的没比就灰溜溜的走了。

  俄国力士之后,有一英国力士在张园设擂,辱中华是病夫之国,民众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再次前往挑战,英国人不愿与霍元甲对决,于是以万元赌金想要让霍元甲退去,等到霍元甲将钱筹齐之后,又将比武拖到六月。霍元甲于是在报纸上用英文登: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并声明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等到比武那天,英国人又不战而退。

  后来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连连重创外国人,十分不服气,于是带着全会去挑战。对决之中,霍元甲并没有登台,而是他的徒弟替师出征。仅凭刘振就已经将日本人重挫,期间有日本人想要用阴谋诡计对刘振下阴手,被霍元甲发现,抢先破除。这次比武,自然是以中国人的大胜而告终。

  霍元甲以一己之力,连战各国,不仅弘扬了国威,同时也挽回了中国人的尊严,此事需后世人谨记。

历史故事2

  白龙井就在白家镇街道的西北边。这口古井深约二十余米,井的直径约一米。井面是用清砂石围成的圆形,离地面约一米高。

  这一口古井留下了很多奇怪而动听的传说。

  据说“湖广填四川”有一严姓人家千里迢迢从湖北来到此处。严家人相中了这块福地,于是在此建新宅,屋坐北朝南,屋后靠高岭,屋左藏青龙(小山),屋右卧白虎(石梁),屋前河水环绕在大坝中,大坝上良田肥沃,阳光充足,是天然的“米粮仓”。许多地理先生都说此院之人不上百年,子孙就会大发大富。严家居于此,诸事顺心,就只有一件事不顺心,那就是缺水。人畜饮用水是必用的,每天都缺不了它,所饮用之水要到堂前较远的河里去挑,这饮水的事一直苦恼着严家。严家也曾掘了几口井,可是所掘井全靠天上下雨而积水,当天上雨水停后,井里的水也随着干涸了。

  这一年的一天,严家大院来到一个六十多岁的乞讨老人,老人说他是湖北人,只因家乡近三年大水成灾,农民颗粒无收,生活十分困难,无家可归。许多饥民都出家逃荒。严家见老人谈吐非凡,又是祖籍地的老乡,就留他在院中食宿,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老人住了数日,向主人说道:“谢谢你家热情款待,老朽辞谢了!”

  严家主人听了,向老人说道:“老人家就在我家住下吧,年纪大了,远行诸多不便。”

  老人坚持要走。严家主人见留不住老人,就拿出银两赠送老人。老人非常感激地说道:“谢谢你们的仁义之举。老朽不才,老了来过飘泊生活。我家世代相地为生。我也从小受此教育,学得了一些地理知识。近日在你家受到了你家热情款待,心中十分感激,你家仁义,有怜穷之心,必有好报。闲看院宅,虽是福地,但缺水。无水不润,发富皆空。老朽相堂前院坝外,用心深挖,自有泉水涌出,你家发富有望也。”

  严家深信老人的话,遵照老人指点掘井,可是掘了数月,也不见一点来水。严家人十分恢心,决定放弃掘井。就在准备撤离掘井劳作的数人,忽然在井下的人听到井里有雄鸡啼鸣,锣鼓齐响,井下人感到非常奇怪,听了一会,心中生惧,忙向上示号,系绳攀上井口。井下人上了地面,把在下面听到的声音向大家谈起,大家也觉得非常奇怪,有人说这是胡说八道,哪里会有这样的怪事?争论了许久,摇头不信的人总要下井去证实事情的真假,于是系上绳子,降到井底下去了。一会儿,他也上了地面对大家说道:“下面听到雄鸡啼鸣,锣鼓齐响情况属实。”

  这口井掘到这个程度,不见水,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大家认为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家谈说了许久,最后大家都认为是通了龙府,惊动了龙王,这口井不要再掘了,否则就会大祸临头。掘井之事报告院主,院主也觉得十分奇怪,也同意掘井停下。这掘井的事就这样收场了。

  这天晚上,院主刚入睡,就听见仆人报说有位穿白衣的年轻小伙子求见。他迎接了这位年轻小伙子进入他家客厅,院主就叫他坐,并叫仆人上茶,年轻小伙子说:“不必客气,我受家父委托,向你家贺喜,你们家心地善良,远掘井之举感动了家父,即日将泉涌满井。希望你们抓紧时间,把井口砌好,用石砌成圆形,离地约三尺,此泉水将满井口,天干不枯,大雨不泻。但你家仍要行善积德,否则泉枯家败。”年轻小伙子说完,礼毕,眨眼间化作一条小白龙,腾空飞去。院主惊叹不已,醒来才是一场梦。

  次日,院主叫在地面用石砌井口,没几天,井口砌好,当大家收拾好工具,正要离开,口见井里泉水清清,装满井口。院主叫大家跪下,放起鞭炮,燃香烧纸,磕头拜谢。并用石立碑,取名“白龙井”。这“白龙井”水长年累月供大家食用,井水齐井口,这水接连挑不降一点水位,天上下大暴雨,井水不涨泻,不晕浊。

  这一天挑水的仆人跑来对主人说:“井里有了奇怪的影子,现出院中堂屋里神位。”主人不信,忙随仆人来到井前向井中一看,果然见宅中堂屋神位映于井中。主人继续观看,一会儿又现一画面,堂前远处岸山映于井里,屋后竹翠松青,鲜花盛开。看了一会,一眨眼,只见一条小白龙在井里飘游。主人叫仆人退下,并再三吩咐此事不得声张,以免被人用污浊之物于井中,败了好风水。严家饮用此水,一家人百病不生,育出子女聪明能干,有考中状员的,官至京城朝中。

  严家在此成了富贵之家,家中金银满仓,简陋院子改建成了玉宇琼楼,红檐翘角。院主寿至一百二十岁才逝人间。老人临终前对子女们说:“你们要心地善良,济难扶贫。更不得仗势欺人。”老人说完紧闭双眼。老人逝世,这井里水面现一朵白莲花,开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谢。

  严家数代人饮此水。代代高寿,坝中良田,风调雨顺,常年丰收。这样过了几代人,严家人口衍繁,家族人丁数百,于是坝上又修新居,大家共饮“白龙井”水。族中年岁大的长辈,推为族长。这位叫严栋的八十余岁,他白发苍苍,可身体健康,饭食不减。在族中是年岁大的长辈,他就是大家公认的族长。这年,年老的严栋想把貌如白素贞的仆人之女纳妾。这天向仆人道出心意,仆人在他面前喊着老爷说:“吾丑女年仅十四岁,且已许配他人。”

  严栋听了,闭口不言,但心中十分不满。暗地里叫人将仆人女儿未婚夫杀害,又捏造事实,说其家反朝廷,至其家被皇上旨意满门抄斩。严栋自以为仆人之女这下必从于他,又叫人谈说婚娶一事。这仆人知道自己摆脱不了严家的'权势,劝小女儿从了,可是小女子一口否决,并于当晚跳于“白龙井”中,可怜这位年纪轻轻的姑娘生命就这样终止了。

  安葬了仆人之女,这“白龙井”就这样干涸了,没有了泉水,严家人又只好到河里去挑水饮用。严家不幸之事从此接连不断,在外做官的贪脏枉法,有罢官回乡的,有被斩首的。又有人告发严栋修新居像修皇城,早有谋反之意。官府捉拿严栎,囚禁至死,族人也随同遭殃,耳朵灵的,早知消息,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才得生存。这严家坝没有一家姓严的了。

  严家坝成了白家坝,白姓人家迁居于此。白姓人家世代念佛,行善积德。涸了多年的“白龙井”又泉水满井。但后人们总是到井边看井里现出奇观,可是千千万万的人都没有看到奇景。

  现在的白家坝已经建成了大镇,取名白家镇。美丽整洁的街道两旁高楼耸立。镇上居民数万人,那“白龙井”水供不上大家饮用了,山上的泉水用水管接到镇的高点,建起了水塔,大家饮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白龙井”并没有被填没,作为古井保护,井旁那一棵参天的古老黄桷树,引来很多人夏天在此歇凉,此处凉亭数座,坛中鲜花盛开,打牌下棋,谈古论今,十分热闹。一些老人们在“白花井”边讲这“白龙井”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历史故事3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司马相如才华出众,很得汉武帝赏识,便把他调到身边做事。

  当时巴蜀地区因不满唐蒙高压征集民工来修治通往夜郎、棘人中的西南夷道而发生骚乱。

  武帝就让司马相如去劝责一下唐蒙,并让他写一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释一番。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

  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义无反顾”就是从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来的。

历史故事4

  在这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历史人物,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庄子的一篇小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庄子很贫穷,又一次,一位富人想要侮辱庄子,就对他说:“喂,先生那么贫困,我有一千金,你像对待长者一样尊敬我,好吗?”庄子说:“你有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富人接着说:“我给你五百金,你能尊敬我吗?”庄子说:“你给我五百金,咱们两个人各有五百金,我和你一样了,为什么要尊敬你呢?”富人无奈,说:“我把一千金都给你,你尊敬我好吗?”庄子说:“你把钱全部给了我,我成了富人,你却没有钱,你尊敬我还可以,凭什么让我尊敬你呢?”富人无言以对。

  生活中,向文中富人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是一味的瞧不起穷人家。我们的祖祖辈辈难道是一出生就有前途、有美好的生活吗?不,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多少个家庭贫穷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很好的憧憬,很好的前途。有些人为富人卖命,干一些违法的事情。被富人像狗一样使唤,就像抗战时期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不管什么事他们都去办。可是让他们的勇气都被无尽的侮辱中磨平了呢!被别人骑在了头上了呢!还有人为富人献殷勤。逢年过节务必要送一些贵重的东西,以表诚心。无非就是想让有官有势的人替自己办些事情,看看献殷勤的时候的那种笑容,恨不得把嘴咧开笑。如果送一些便宜的东西,根本就不正眼看。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

  原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是有了这些不好的行为后,我们的祖国不在有那么美丽的笑容了。为了祖国能够重新找回笑脸,我们就要从现在做起,做一个什么事都靠实力去办,不要因为一时的钱财而迷失心窍。

历史故事5

  【释义】“妒贤嫉能”即嫉妒和憎恨贤能之士。

  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对有才能的人妒忌。

  【出处】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第一下》:“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起义。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另一支抗秦力量刘邦击败,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

  在他起兵抗秦以后,曾经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英布、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

  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致使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

  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不听从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施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力,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

  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后终于成了孤家寡人,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惨剧。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

  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就失去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害功臣,疑贤者,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历史故事6

  清朝前几任皇帝,像顺治、康熙等,均为马上皇帝,能征善战。自乾隆帝开始,因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一国之主们便将刀马功夫撂在一旁,个个开始附庸风雅,爱好上那琴、棋、书、画。当时,在京都中专门设有琴、棋、书、画四院,专供高手们在一起切磋,而其中的顶尖高手,享有御赐“大国手”名号,声名、地位均显赫一时,天下才俊无不向往之。就常有年轻气盛的后生前往四院献艺挑战,以其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道光二十六年,从东土扶桑来了一名叫做田岛黑五郎的棋士,前往棋院挑战。黑五郎的棋风诡异,与中土迥然不同。他先从棋院内的下层棋手战起,一路过关斩将,连赢十场,直逼到当时的“大国手”段弈的帐前。次举轰动了朝野,也惊动了棋艺颇高的道光皇帝。黑五郎与段弈对弈那天,道光皇帝亲携明妃兴致勃勃地来到棋院观战助威。明妃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也好弈棋,棋力不在道光之下,她听说近十年未逢敌手的`“大国手”段弈要亲自出战,自然不可错过这个学习的机会。

  这一局棋耗时良久,从早晨一直下到傍晚。明妃一动不动地坐在棋枰旁,棋子一样漆黑的眼珠咕溜溜转着,一会儿看看段弈,一会儿盯在黑五郎的脸上,心里七上八下,生怕段弈输了,堕了大清国的威风。

  傍晚时分,段弈长叹一声,投子认输。

  道光与明妃心下都怏怏不乐,心说我大清国手怎能输给扶桑小子。明妃不过十七、八岁,小孩心性,就拍手挑拨道:“此局不算,是段先生一时疏忽,你们再来一局。”

  段弈气度不凡,肃然道:“段某输得口服心服,年轻人棋力惊人,段某自愧不如,请皇上免去段某大国手的名号。”段弈此话说完,不由心灰意冷,顿生退出江湖之念。其实他哪里知道,这黑五郎生于日本围棋世家,家学渊源,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颖,十岁入段,二十岁刚出头便升为九段,因为在日本棋坛鲜逢对手,这才漂洋过海来中国寻找对手。而“大国手”段弈名震棋坛,早成众矢之的,天下人无不以战败他为目标。黑五郎来到京城后,很容易就找到了几张段弈的棋谱潜心研究,有了克敌之策后,这才一战而胜。

  明妃却不肯服软,斜眼瞧着黑五郎:“看他小小年纪,棋力能高到哪里去?赢棋定是一时侥幸。”她冲着黑五郎挑衅道:“来,你敢不敢跟我下一局?”不等对方回答,她玉指夹起一枚黑子,“啪”放在了星位上,说:“我先下了。”

  黑五郎左右为难,他见皇帝对此女异常亲密,知道她决非一般人,不是公主就是妃子,下吧,胜之不武,不下吧,对方一旦翻脸,后果不堪设想。他正在为难,道光皇帝下旨道:“你就指导她一局吧。也好让她知道差距有多大,省得不知天高地厚,觉着普天之下除了段弈就是她了。”

  黑五郎只得领旨。自然,明妃很快就败下阵来。她心下虽服,面上却仍是不服,缠着还要再来一盘。其时天色已晚,道光皇帝道:“明天你自己再来讨教吧。”

  第二天一大早,明妃果然赶到棋院,一定要与黑五郎再决雌雄。不过,她还算有自知之明,要求黑五郎授三子。这一天一共下了三盘棋,黑五郎故意让了一盘,明妃赢了棋,大是得意,马上要求授二子,结果又是大败。临走她恨恨地说:“明天再战,咱们不见不散。”黑五郎只能摇头苦笑。

  从此,明妃天天到棋院跟黑五郎下棋,道光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两个月后的一天,明妃出宫后却再也没有回宫,她还带走了道光皇帝最珍爱的一副用玉做的围棋和一本古棋谱《黑白劫》。那副玉棋号称天下第一棋,白子是白玉磨制而成,黑子则是由黑玉磨制,棋子个个晶莹,绝无杂色,端的是价值连城。同时,道光皇帝得到消息,扶桑棋手黑五郎也不见踪影了。有人看见,两人是乘坐同一辆马车出城的。

  道光皇帝龙颜大怒,不过,皇室出了这等丑事,有损皇帝威严,不宜公开宣扬,他只能秘密下令严密封锁海岸线,以防两人逃回扶桑,然后派心腹四处追查两人的下落。可惜,一直没有结果。为此事,道光皇帝至死都郁郁寡欢。

历史故事7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资料

  【注音】lǎo mǎ shí tú

  【解释】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简介】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近义词】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

  【成语举例】老年人老马识途,经验丰富,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

历史故事8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去了又来,形势越来越紧急。

  一天夜里,张巡叫兵士敲起战鼓,号令整队。城外的叛军听到城里的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等到天亮,还没见唐军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许多叛军将士紧张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正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阵势大乱,又被唐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的时候,射杀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张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兵士拾到这支箭,以为城里的箭已经使完了,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报告尹子奇。

  尹子奇刚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边的南霁云对准尹子奇射箭。南霁云本来是个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不成,反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罢休。他回去养了一阵子伤,又带了几万大军,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来,睢阳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断了粮食,唐军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音ge,一升的十分之一)米,拿树皮、茶叶、纸张和着烧来吃。最后,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兵士们熬不住,一个接一个饿倒了。

  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没法,只好派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突出重重包围,到临淮(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

  驻守临淮的大将贺兰进明(贺兰是姓)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他见南霁云是个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

  南霁云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在这里怎能忍心吃饭;就是吃了,又怎么能咽得下呀?将军手下有的是兵,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说着,他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咬得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萌宝宝:我是充话费送的

  参加宴会的官员看了大吃一惊,都用袖子掩住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只好离开临淮,从别处借了三千兵士回到睢阳。到了睢阳城边,被叛军发现,又把他们围了起来。南霁云带着人马,横冲直撞,在城下展开了一场血战。

  张巡听到城外厮杀声,知道南将军回来,就打开城门,杀退敌人,把南霁云和一批兵士接应进城,只留下了一千人。南霁云把借救兵的'情况向张巡、许远报告以后,城里的将士听到借兵没有希望,都痛哭起来。

  张巡和许远反复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为了保卫江淮,不让叛军南下,决心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给战士充饥。

  城里的将士、百姓被张巡的誓死战斗的精神激动了,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也没有一个叛逃。

  到了最后,全城只留下四百个人,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使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

  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

  叛将把他们一个个绑了起来,逼他们投降。他们把刀架在张巡脖子上,张巡冷笑一声,把叛将痛骂一顿。接下来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没有作声。

  张巡转过脸朝着南霁云高喊说:“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

  男子汉死就死,可不能在叛贼面前屈服啊!”

  南霁云笑笑说:“张公放心吧。我心里在盘算用什么办法来收拾他们。哪会怕死?”

  叛将知道他们都不肯屈服,终于把他们杀害了。

  河南节度使张镐得到睢阳危急的消息,赶快发兵,急行军赶到睢阳,打退尹子奇叛军,睢阳城已经陷落三天了。又过了七天,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洛阳。

  由于张巡他们的坚守,睢阳以南的江淮地区才没遭到叛军的破坏。

历史故事9

  曾子杀猪

  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历史故事10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那出《铡美案》,好多人都会哼几句。但有一个案子,却让他愁上眉头,因为原告来者不善。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

  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

  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

  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

  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

  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

  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

  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

  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

  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

  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

  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

  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

  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

  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

  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历史故事11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历史故事12

  1四野空寂人无踪

  连着数日的暴雨过后,南江江水暴涨,瞬间没过两岸村庄。一夜之间,十数万灾民涌进了平江县城,往日繁华的城区顿起一片哀号之声。遍地灾民,令平江知县万仁昊顿感压力,他一边将灾情上报朝廷,一边联系城中富户开仓放粮。

  然而水灾之后,不断有城中百姓前来诉苦,说那些灾民四处惊扰百姓,使得人们足不敢出户,苦不堪言,请求万仁昊力整治安。万仁昊只有一面派出捕快尽力维护秩序,一面去灾区走上一遭查看情况。

  当天夜里,万仁昊与师爷马海趁着天黑,换上便装出了城,往西郊而去。西郊因为紧临南江,交通便利,两岸分布着平江十数个最大的村落,但也正因为此,这些村落在水灾中损失也最大。

  万仁昊与马海二人来到卢庄时,天已经亮了。卢庄是平江县最大的一个村落,有七千多口人,辖内有着整个州府最大的水路码头,是自古行商走船的商户们歇息与上货出货的宝地,其热闹繁华程度不亚于城区。但此时,繁华的`卢庄已是满目仓夷,积水遍地,如同一座死堡一般。二人在里面走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个活着的人。

  万仁昊与马海一路查看,却诧异地发现,沿江之处,堤坝竟然完好无损,也就是说,这次水灾不是因为决堤而产生的。但既然不是决堤,便是洪水再凶猛,最多也不过淹过堤坝,根本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灾情。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上游决堤了。

  上游是令县,令县知县方肖与万仁昊是同一科进士,又同在一府为官,关系甚好。只是,如今因为令县决堤而致使平江县大灾,方肖为何没有只言片语交代,哪怕只是一个官府行文。方肖的沉默,显然极不正常。

  2蹊跷乍生寻源处

  在一片狼藉的岸边,万仁昊看到一根半埋在沙中的木头,他唤来马海,二人一起将这根木头挖了出来。这是根令县特有的桦木木材,长约九尺,粗半尺,两头还有没被水磨砺光滑的粗茬。木头上有三道损伤,分别位于两头与中间,这显然是用于堤坝巩固之用——在沿岸打下桩之后横于桩上的木头。一路走着,二人发现这种木头遍地都是,这让万仁昊很是困惑,这场大雨虽然来势凶猛,却也不至于使得新修的堤坝决堤啊!

  万仁昊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县衙后,立即给令县知县方肖写了一封信,请人加紧送了出去。

  此时,城中的情况已是更加复杂,仅靠衙门中的那十余名捕快根本控制不了局面,灾民们趁火打劫,甚至与城中百姓发生械斗,伤了十数人。万仁昊见此,知道不使些手段是不行的了,于是一面派出捕快捉拿滋事者,一面报请驻扎在江州府的明威将军,请求其派军队协助维持秩序。

  明威将军许镇关收到信后,立即派出一支五百人的部队,亲自带领着火速赶到了平江县城。城中局势很快控制了下来,万仁昊这才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便是查清责任了。而方肖迟迟不给回复,显然其中有玄机。万仁昊决定亲往令县一趟,去找方肖问个究竟。

  决堤的地方应该就在与平江县接壤之处,两人询问了路人,得知那处地方叫休村。两人决定,在城中客栈歇息一夜,第二天天明后便去县衙求见方肖。

  到了夜里,万仁昊无法入睡,便叫上马海,二人出门寻了一家酒店喝起酒来。刚喝了几杯,旁边一桌人的对话突然传入二人耳中:“谁能想到,方大人这么好的一个父母官竟然没了呢!”

  万仁昊与马海面面相觑,随后起身来到邻桌,问道:“这位兄弟,你刚才说方大人没了,可是本县知县方肖方大人?”那人点了点头,说:“二位不是本地人吧?那休村可知道?”万仁昊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只是听说,尚不知在哪。”

  “休村是离县城最远的一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是一片拐进南江的滩涂地。因为它紧挨着南江,历任知县大人每年都会带人去那里修固堤坝。去年入冬时,方大人召集了好几百个劳力将堤坝修好了,原以为没事了,没想到前阵子一场大雨,竟然将休村冲垮了,造成了平江县的洪灾。方大人听说后,便带了两名捕快去休村查看,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了。”

历史故事13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故事

  公元1323年,元朝御史大夫铁失发动南坡之变,与也先铁木儿等人冲入元英宗行官,将英宗杀死,拥立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铁失一伙之所以选中也孙铁木儿,是因为他是蒙古诸王中最强有力的军事游牧贵族首领,是保守的蒙古旧贵族的代表,都对英宗新政怀有仇视。

  而也孙铁木儿是忽必烈太子真金长子甘麻剌的长子,忽必烈早就立下遗言,要帝位日后必须传给真金太子的后人,因此也孙铁木儿早在元武宗之前就应该做皇帝的,可是元武宗海山和其弟元仁宗将皇位夺去,使得也孙铁木儿16年之后才坐上皇帝的宝座,不过,他这皇位是从曾夺取他皇位的元仁宗儿子元英宗手里夺回来的,也算是报了一箭之仇罢。

  也孙铁木儿即位后,任命也先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倒剌沙为中书平章政事,铁失为知枢密院事。失秃儿等拥立有功的人也分别被授予不同的官职。但也孙铁木儿过河拆桥,将自恃大功在身,肆意妄行的也先铁木儿等人统统杀死。改以旭迈杰为中书右丞相,陕西行中书左丞相秃忽鲁、通政院使纽泽并为御史大夫。随后也孙铁木儿又对铁失余党进行了清洗。

  大屠杀完成后,也孙铁木儿接纳了御史台的建议,给铁木迭儿当政时惨遭诬杀的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观音保等人平反昭雪,将幸存者召还录用,死者予以赠官存恤。也孙铁木儿虽不如英宗那样积极地推行汉法,但却仍旧起用旧朝儒臣,许多新政的成果如“助役法”等被他继承下来。

  也孙铁木儿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再出现皇位继承之争,便于公元1324年立5岁的儿子阿速吉八为太子,并采纳中书平章政事秃满迭儿等人的'建议,四处访求名儒,教辅太子。

  不过,泰定帝却佞信佛教,曾多次令番僧大修佛事,并命各处建造佛寺,铸造金像,所费以亿万计,众僧徒也因此得势,专横跋扈,无所不为,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孙铁木儿虽笃信佛教,认为只要拜佛就可免灾,但公元1328年,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这一年,天灾接连发生:扬州路的崇明州、海门县发生海啸;汴梁路黄河决口;延安、晋宁、河南等路出现旱灾;南阳、济宁、济南等八路发生蝗灾;巩昌府通漕县山崩;碉门、凤翔、兴元、成都等地发生地震。也孙铁木儿还痴心不改,在下诏改元为致和的同时,在沿海各地建造浮屠216座,以作镇压海啸之用。

  也孙铁木儿对汉人的防范甚严,下令汉人不得私藏兵器,如被发现,立即斩首。为稳固帝位。也孙铁木儿还规定,外地诸王私自入京的,不予接待,如果带着士兵进京,则依法惩处。

  也孙铁木儿非常怀恋北方的生活,于是率皇后、太子及丞相倒剌沙等人,向北巡幸上都,不再过问朝政。到达上都后不久,酗酒好色,游猎享乐的也孙铁木儿一病不起,于公元1328年死于上都行宫之中。

历史故事14

  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1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1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历史故事15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这王朝延续了400 多年,夏朝末代皇帝叫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取代夏朝的商朝,大约统治了中国600 多年,到了商纣王当政,这个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商纣王也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

  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

  商纣王为了搜括民财,就在都城朝(zhāo)歌,造了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专门贮存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金钱。这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鹿台。另外还建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专门囤积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起来反抗。一有反抗,纣王就派大兵去镇压,百姓们成群结队逃亡,到邻国去寻找活路。这样一来,反而使邻国逐渐强盛起来。

  纣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也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谁不听他话,人头就会落地。他知道姐己喜欢新奇,于是就发明一种刑具,以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个刑具是一根空心的铜柱子,将要处死的人绑在这根铜柱子上,然后在空心铜柱子中烧火,把铜柱烧得通红,被绑着的受刑人在痛苦地挣扎,最后被活活烤死。

  妲己喜欢看受刑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一看这个场面她就笑。纣王为了使妲己笑颜常开,每天都寻找理由杀人,供妲己取乐。这种酷刑叫“炮烙”。

  纣王手下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梅伯,对纣王用“炮烙”杀人很为不满。

  他不顾自身安危,劝说纣王取消这种酷刑。

  纣王不但不听梅伯的劝说,反而笑嘻嘻地对梅伯说:“其实‘炮烙’并不残酷,死的人也并不痛苦,你不信可以自己试试。”说完就沉下脸,一挥手,叫宫殿卫士用长矛把梅伯逼近空心铜柱,剥去梅伯的衣服,把他绑在空心铜柱上。梅伯被烧红的铜柱烤得撕心裂肺地惨叫。

  纣王望着梅伯说:“怎么样,不像你想的那么残酷吧?”说过又叫人把梅伯放下。

  梅伯对纣王说:“大王,炮烙太残酷了。为人君的应当仁慈,你这样简直是罪大恶极!这样下去,百姓们都要起来反叛你的,商朝的江山就要断送在你手里了。”

  纣王一听,勃然大怒,一挥手,叫卫士再把梅伯绑到铜柱上,点火再烤。

  梅伯对纣王说:“大王,请你答应我,老臣是最后受炮烙之刑的人。这样老臣死而无怨。”

  这时,在朝的大臣也都一起跪下替梅伯求情。

  纣王对众大臣说:“好吧,看在你们大家的面子上,免去‘炮烙’之刑,改成杀头,然后再将他剁成肉酱。你们大家都尝尝这烤得半熟的肉酱的味道,记住梅伯的教训,今后不能随便中伤我。”

  卫士杀了梅伯后,又将他的'尸体剁成了肉酱,盛在盘子里,分给大臣们吃。在纣王面前,众大臣谁敢不吃?只好闭上眼,把人肉酱吃了下去。

  梅伯之死,吓得众大臣再也没人敢劝说纣王了。

  为了使周围的各附属国都慑服商朝,纣王把姬昌、九侯、鄂侯3 位诸侯首领召进京城,让这3 个人分管全国各地的诸侯。这3 个人的官衔叫“方伯”。

  国内如果有哪个诸侯造反,就由管辖的“方伯”领兵去镇压。

  3 位“方伯”带着家属住进京城不久,有一次,纣王到九侯家去玩,见九侯的女儿长得漂亮,就暗示九侯把女儿送进宫给纣王作妃子。

  九侯不敢不答应,只好把女儿送进宫。可是九侯的女儿早就知道纣王是个昏君,进宫后对纣王总是爱理不理的,整天面带愁容。有一次,纣王下令,一定要她笑,不然就把她杀了。她对纣王说:“把我杀了吧,我在你身边比死还痛苦。”

  纣王一气之下,就将她杀了。

  九侯得到女儿死亡的消息,放声大哭。不料,这件事被纣王安插在九侯身边的宠臣费仲知道了,立即向纣王告密。纣王召九侯、鄂侯和姬昌3 位“方伯”进朝。姬昌预感到这次召见凶多吉少,便推说有病,不能上朝。

  九侯、鄂侯和众大臣都上朝了,金殿上的气氛十分紧张,都觉得大祸临头了。

  纣王对九侯说:“你的女儿是我杀死的,你哭,这岂不是对我不满吗?”

  九侯分辩说:“大王,我死了女儿哭几声,这是人之常情啊。” 纣王说:“你知道人之常情,难道你就忘了君臣之礼吗?看来你目无君主,来人,把他推下去斩了!”

  鄂侯听了,立刻跪下,替九侯求情:“大王,九侯哭女儿,确实是人之常情,求大王看在老臣的份上,免九侯一死。”

【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小故事-历史故事06-24

历史的故事02-16

历史故事07-03

经典历史故事07-03

历史故事05-17

历史故事[精选]05-17

魏征的故事-历史故事06-23

灯谜的历史故事01-17

杀妻求将的历史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