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时间:2024-05-19 10:07:38 保险 我要投稿

医疗保险论文(优选)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疗保险论文(优选)

医疗保险论文1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行,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做好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保证医疗保险的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有助于加强医疗保险工作的规范性,落实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本文就信息化手段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医疗保险;作用

  随着近年来医疗改革制度的实行,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保障,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做好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保证医疗保险的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的保险管理体系由医疗保险中心和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组成,为了保证双方的良好发展和利益,应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确保医疗保险管理的安全性。在医疗保险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有助于加强医疗保险工作的规范性,落实保证医疗保险制度。

  一、信息化手段在医保管理中的应用

  1、有效提高监控力度

  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也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有必要加大监控的力度来严格的审核保险费用。在一些医院采取刷卡结算方式,这种监控的力度比较小。而在医疗保险的管理过程中,因为人的因素影响,经常出现一些管理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来监控操作,严格制止违规现象,有效了监督了医师的工作过程,端正人员工作态度,还能够避免违规操作,提高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效果。

  2、有效提高管理效果

  加强对于医疗保险的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医疗费用并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保进行管理,有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体统。采用分析数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对比和评价各项指标,有效的科学的反应出医疗的服务水平,合理控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监控力度,严格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在年底时统一落实医院的指标落实情况,并且根据本年的情况来做出第二年的管理规划,拟定出医疗保险的指标协议,完成各相关负责人的签订工作。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效果,有利于医疗保险的实行。

  3、有效细化管理过程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时,可以细化管理过程,更加的具体分化管理工作。医疗保险的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医院的医疗保险现状,从实际出发,以医疗保险的操作流程为基础进行优化整合。比如一些医院已经建立了医疗保险的管理系统,分析了各科室的次均费用和药占比,这种方法虽然具体到了每个科室,但是管理方式还是略为粗放,不够细致。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取细化的管理方式,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三个级别的管理体系,从科室具体到个人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真正的细化医疗保险的指标。对于所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进行严格考核,采取分级别的对比分析方式,对比细化各项指标。

  二、如何建立信息化医疗保险体系

  1、保证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信息化制度不完善,相关的法规比较之后,这使医疗保险信息化的手段严重缺乏法律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建设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管理,使信息处理在医疗保险方面做到有法可依,进而提高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

  2、加强规划医疗保险信息化,使医疗制度政策与信息化管理同步

  目前我国以初步建立了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为基本体系的医疗保障制度,而很多地区的城镇职工保险、居民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并不在一个系统平台上,是经由不同的机构来办理的,造成很多不便,也体现了医疗保险系统并没有完善全面的建立。因此,我们应该整合资源系统,将目前的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保险和农村合作保险建立统一平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同步设计,做到资源共享。并且制定出符合现实状况的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靠性,为信息化医疗保险建设打好基础。

  3、保证医疗保险各项指标的标准化

  医疗保险的标准化包括了医保的各项指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医保的各项指标必须要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指标的统一有利于医保系统建设信息化平台。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对于一些还未制定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保险部分,要由相关的部门来制定统一标准。另外要多借鉴和利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使医保信息标准化,也为医保系统之后的发展奠定信息分类基础。医疗保险各项指标的标准化是包括了医保管理系统和定点医疗机构、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技术指标和联网数据接口都要统一标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各个不同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这是整个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医疗保险建设的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来开展的,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因此必须要加快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为医保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医保工作的效率,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是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提高了医保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医疗保险的信息化是以采集医保的基本信息为基础,通过相关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加工,并且由工作人员和计算机软硬件共同处理所完成的有机整体。信息化手段完善了医保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了医保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威,刘宗明.信息化手段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20xx,07(6):773-

  [2]刘水祥.探讨信息化手段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视野,20xx,(16):155一155.

医疗保险论文2

  一、我国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一)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多样化

  医疗保险的基金筹集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会计控制管理也会面临多样化的问题,对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基金多样化出发,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疗保险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需要从基金征缴、管理、发放等角度出发,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比如涉及财政、金融、劳动保障、医疗机构等部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会计管理和控制,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需要不断优化,从多方面出发,提升财务控制管理水平。各个部门之间财务信息和工作流程如果不顺畅,对内部会计管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财务管理难度大的客观问题。

  (二)医疗保险内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不足,监督效率低下

  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套通用性强、适应性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从而能够保证财务会计控制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会计控制的整体效率,同时对信息监督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财务会计监督效率低下,对医疗保险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控制采取信息化方式,可以促使财政、劳动保障、医疗卫生、金融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更加顺畅。通过信息库管理,可以保证医疗保障体系更好的覆盖老百姓,不断调整会计处理方式,让调整和监管更加科学合理,保证医疗基金能够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三)医保基金增值效益低,收支无法保持平衡状态

  医疗保险需要实施全面内部会计控制,从而能够促使基金能够保值、增值,让医保基金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当前情况看,医保基金的增值能力有限,基本只是购买国债和存款,对其增值效应影响不大③。基金管理可以更好的促使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结合,保证医疗机构的'基金收支部门能够独立运行,确保基金能够实现收支平衡。这些工作的具体实现都需要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升会计管理水平。从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参保单位的经济效益意识差,很难保证医保基金的增值和保值,当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工作确保基金收支保持平衡。

  (四)医保基金筹资成本高,违规行为严重

  医保基金筹资过程中存在成本高的现象,因此需要采取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降低医保基金的筹资成本。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各级人员进行组织培训,积极宣传指导。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需要提供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从多方面角度降低医保基金筹资成本。个别地区存在挪用医保违规行为,对此行为需要严惩,确保医保基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这些工作都需要采取有效的会计控制策略。

  二、加强医保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基金筹集和监管力度,确保基金能够安全有效运行

  医疗保险在内部会计控制中,主要是对基金进行运行管理,从会计角度出发加强基金的监管,确保基金能够得到安全合理的运行。医疗保险内部会计体系需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监督模式,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健康高效运行。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手段对会计活动进行动态检测。还能对病人的权利进行保护,对病人的用药、就医、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医疗保险会计网络平台,对发现基金进行截留,对挪用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医保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更加科学。

  (二)规范医疗保险内部基金分配和使用,实现基金的全面收支平衡

  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政策,采取有效的分配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效率。规范医疗保险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防止各种违规现象产生。会计控制需要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推动基金管理收支平衡工作顺利开展。医保基金通过合理的会计手段,可以实现价值投资,保证其增值。医疗保险需要通过会计手段,保证基金的分配、预算、使用更加科学,提升会计控制水平。

  (三)提高会计职业素养,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完善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

  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监督作用,积极实现会计制度创新,实现会计内部控制科学化合理化,逐步消除财务控制管理风险,提升内部会计管理水平。医疗保险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基金能够真实、全面、准确的运行。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会计素质,实现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双重考核,全面提升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为实现基金的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健全预警机制,对医保基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从制度上保证医疗保险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

  (四)加大医保财政投入,形成安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金运行机制

  医保基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计手段进行各类风险防控,确保基金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合理运行。从基金来源角度看,需要建立完善的财政补贴机制,确保基金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不断加大对医保的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比重,提升医保运行效率。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基金的安全运行。医保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需要从多个指标出发进行优化,保证内部控制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基金的有效运行。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与完善的财务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需要从会计、管理、网络平台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保证医保基金能够实现真正的保值、增值,确保收支平衡,基金能够安全平稳运行。

  三、总结

  我国医疗保险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架构,从基金来源、基金用途、基金增值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全面提升基金的运行效率,让医疗保险能够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补助体系,通过会计手段进行监督。

医疗保险论文3

  [摘要]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和操作仍不是很规范,不能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更新,参保人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和消费情况不透明,系统运行过程中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调上容易出现分歧等。各级领导应提高对医疗保险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建设策略,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常规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培养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完善增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与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概念;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一、医疗保险信息化的概念及目标

  (一)概念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建设,该系统用于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金保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出现诸多国扰建设的因素。

  (二)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及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系,改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手段,为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支持。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资源数据库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

  二、医疗保险信息的特点

  (一)多层次推进的医保目标需要信息化规划

  极具前瞻性随着国家社保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的贯彻实施,我国医疗保险业务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逐步推进应用的新阶段。IT是为业务服务的手段,因此医保IT应用的开发须以业务为导向,过去这种IT与业务的结合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上,即IT应用只为满足特定业务范围的需求而开发,不能体现医保业务战略的通盘谋略,这也是其生命周期较短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加强IT与业务的纽带关系,医保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建立一种以业务服务为中心的IT组织模式,这必然要求IT规划极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二)系统性能要求高

  医疗保险需要建立的个人账户和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支付、按比例划分等业务都比较复杂,这就特别要求利用计算机2级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尤其是现在,要求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保信息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广,接入点多,操作人员多,且存储,传输的信息较为敏感等特征。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运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不断改进。

  三、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二)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于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体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状态,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二)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和操作仍不是很规范

  目前医疗保险仍处于政策改革时期,医疗保险的规划、决策及业务操作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较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信息化的前提,在业务流程及管理不规范化的条件下,开发出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会很好地达到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预定的目标。

  (三)不能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更新

  医疗保险信息化,不但要保证硬件建设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到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把系统网络建立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和不断更新这些资源,以满足医疗保险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

  (四)参保人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和消费情况不透明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进程的加快、以及参保人员的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参保人员有权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个人账户使用情况和医疗消费情况,但方便快捷的查询实现方式和途径很少,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迫在眉睫。

  (五)系统运行过程中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调上容易出现分歧

  系统建设实施完成以后,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和平滑升级至关重要。但在与开发商合作过程中,双方由于费用问题、技术能力不足、企业人员变动、政府需求变化过于频繁等各种原因会中途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升级,甚至会出现中止合同现象。

  五、解决对策

  (一)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领导的战略指导、重视程度、推动力度及系统建设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力度是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能否有效建设,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此外,领导还需要对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疗保险制度的相互促进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明确绩效意识。

  (二)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常规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要求标准化、规范化,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在各个地区、各个业务之间都需要进一步统一。必须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培养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

  随着医疗保险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信息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只是系统项目的一部分,系统运行后的正常维护和二次开发,仍然是一项伴随着系统整个使用过程的长久性工作,急需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来操作。

  (四)不断完善增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

  应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保险业务过程全过程监督,特别是在参保人员就医过程方面。参保人持社会保障卡到联网的定点医院看病,相关就医信息就会立即传入数据中心,系统会根据病人以往的就医情况、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和相关检查等核心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发现不合常理的情况会自动报警。

  (五)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

  信息化建设经费包括初期一次性投入和长期运行维护费用,数量十分大,可以多渠道筹集,因医疗保障信息化是政府行为,可以本着财政补贴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争取多方面的投资,即建设经费应由财政投入为主,与银行、运营商合作投资,费用共同承担,另外,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应纳入各级政财预算,由各级政府解决。

  (六)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与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协调好与系统开发商的合作关系,在与开发商合作过程中,后期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和平滑升级仍需要大量的资金。要科学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和系统升级产生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与开发公司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保证有效地得到技术支持,医疗保险信息化事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4

  1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存在选择行为,且取值存在一定限制,则人们往往选择运用Tobit模型。本文研究主题是检验医疗保险是否将阻碍农民工城市转换,减少农民工城市转换量。可以看出,只有当农民工选择县外务工,且其城市转换数量大于0时,我们才能观测到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影响。因此,应将农民工“是否县外务工”这一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中。农民工“是否县外务工”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无法观察其实际值。遵循McBride和El-Osta的思路,本文将农民工“是否县外打工的预测值”作为“是否县外打工”的代理变量。城市转换变量作为一种受限因变量,直接采用OLS估计城市转换量方程得到的结果将会是有偏的。因此本文将采用Tobit模型对受限制的连续变量模型进行估计。

  其中,yi是可观测的被解释变量,y*i是不可测的潜在被解释变量,只有当潜在变量的值大于零时才能被观测到,其它值均被审查到零上。因变量yi包含两种情况,即当y*i£0时,因变量yi=0,表示城市转换数量为0;当y*i>0时,因变量yi=y*i,表示农民工城市转换的数量。模型右边Zi代表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阻碍。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分割的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影响,并假定医疗保险会阻碍农民工城市转换,因此,为检验假设将医疗保险Zi作为本文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Xi是解释变量的向量,即除“医疗保险”之外的其它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就业状况和政策特征变量等内容。αi、βi和γi代表各待估计系数值,ωi是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Stata软件,主要运用工具变量法检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影响;同时,为说明如果不解决内生性问题将对系数估计值造成的低估程度,本文还报告了OLS和Tobit模型的计量结果。根据本文研究主题及受限因变量的数据特征,将重点对IVTobit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2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关注的变量是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影响,但考虑到现行医疗保险多以县为单位独立运行,区域间及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客观上会抑制农民工城市转换;同时,经常发生城市转换的农民工,由于实行属地管理的医疗保险不能及时满足自身医疗保险需求,多选择退保或重复参保,客观上加重了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间流动的阻碍。为解决医疗保险与农民工城市转换相互影响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拟将农民工“是否有医疗保险异地转接经历”作为“医疗保险是否阻碍城市转换”的.工具变量,并分别使用IVOLS(模型三)和IVTobi(t模型四)对县外务工农民的城市转换数量进行检验。内生性问题的检验结果显示,IVTobit模型和IVOLS模型的WaldTest检验值都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内生性问题,因此应该使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问题。为保障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模型中各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个自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程度较高;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自变量的VIF值均大大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是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影响的计量回归结果。

  由IVTobit模型(模型四)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是否认为医保阻碍城市转换变量的符号显著为负,表明区域分割的医疗保险显著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转换,减少其城市转换量。该结果与本文设定的医疗保险会阻碍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假设相一致,本文的假设得到证实。这是因为医疗保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返贫的难题,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跨城市转移接续较难;加之目前医疗保险多实行属地管理,医疗保险异地费用结算,以及费用报销同样花费农民工较多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因而使得农民工需跨统筹区转换工作时存在较多顾虑,客观上减少了其转换城市的数量。是否认为医保阻碍城市转换变量,该结果在四个模型中均为负值,说明本文的计量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IVOLS模型和IVTobit模型中系数值的绝对值分别为1.1707和1.6529,均高于采用OLS模型和Tobit模型所得的0.0414和0.0590。说明如果不解决内生性问题,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的影响程度将大大被低估,应该使用工具变量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矫正。本文的其它一些变量也值得关注。

  性别变量显著为正,表明男性农民工较女性发生城市转换频次较高,这与其从事的职业特点有密切关系。家庭规模越大,农民工城市转换率越高;家庭中老人及儿童的数量越多对农民工城市转换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劳动力数量变量显著为正,说明农村居民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家庭中土地拥有量越多越不利于农民工城市转换。合同变量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有益于农民工跨区工作转换。较高的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民工城市转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医疗保险异地费用结算方便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民工城市转换;医疗保险异地费用报销便捷度对农民工城市转换同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安徽省阜阳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Tobit模型检验了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转换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分割的医疗保险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转换,减少其工作转换数量。家庭规模越大、劳动力数量越多,其城市转换数量越多;家庭中老人及儿童数量愈多,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及城市转换频次愈具有显著阻碍作用。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及报销的便捷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民工城市转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工外出务农收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增强其城市流动性。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险需求,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现行的医疗保险以县级统筹为主,频繁转换工作的农民工往往面临频繁医疗保险转接问题。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将“异地”变为“同地”,减少因统筹单位过多导致的频繁转接问题,是解决医疗保险对农民工流动阻碍的前提。

  第二,建立中央或省级转移接续调剂金。建立用于平衡地方政府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调剂金,并对医疗保险转接涉及的基金或资金进行定期清算及划转,以避免因转移接续导致的地方政府利益不平衡的问题,减少各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转接过程中的利益摩擦。第三,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化网络。在区域间及各医疗保险制度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或数据转接口,统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流程,逐渐实现异地“一卡通”结算,进而提高农民工在内流动人员异地费用缴纳、费用结算及报销的便捷度,为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奠定制度基础。

医疗保险论文5

  摘 要 为了构建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本文从软件实现技术方面探讨了利用分布式应用技术.NET Remoting 去实现远程对象访问的可行性。文中描述了本地过程调用和远程过程调用的原理以及.NET Remoting的体系结构并探讨了利用.NET Remoting 技术开发分布式系统的模型。最后文中详细阐述了采用.NET Remoting 技术开发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并解决了采用其他技术时遇到的版本更新与部署困难等问题。

  关键词 .NET Remoting技术;分布式程序;医疗保险采集系统

  以往北京医疗保险采集系统远程访问采用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技术。随着系统版本的更新,采用DCOM技术的系统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如部署困难以及新旧版本更新时容易产生DLL地狱问题。.NET Remoting是DCOM的一种升级。它提供了一种允许对象通过应用程序域与另一对象进行交互的框架,并扩展了通过远程访问对象实现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模型。

  1.NET Remoting结构及原理

  1.1 本地过程调用原理

  本地过程调用是通过栈实现的。系统调用过程前首先将过程的参数压入到栈中,在过程被执行时将栈中的参数取出作为过程的本地变量,并将其返回的结果压入栈中,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过程的调用。

  1.2 远程过程调用原理

  不同的应用程序是无法共享同一个线程栈的,因此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的过程调用应当采用基于消息的调用机制。在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将过程调用信息封装到一个消息对象中,再根据需要将这些消息对象转化成某个格式的数据流发送到远程对象所在的应用程序域中。当经过格式化的消息到达服务器后,首先从消息中还原出对象,之后在远程对象所在的应用程序域中构建出相应的过程调用栈,此时就可以按照传统的基于栈的过程调用机制完成过程的调用,返回结果的传递则按照之前的方法反向重复一遍。

  1.3 .NET Remoting 体系结构

  .NET Remoting 服务器应用程序域由传输通道、序列化格式器,服务端对象组成,客户端应用程序域由客户端对象、代理、传输信道、序列化格式器组成。客户端代理负责在客户端处理基于栈的参数传递模式到基于消息的参数传递模式的转换。格式化器负责将消息对象转换成可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并将其发送到服务器。透明代理是远程对象的精确副本,真实代理接受透明代理创建的消息并将其通过信道传递到远程对象。

  2 应用.NET Remoting 开发分布式系统模型

  分布式程序由若干个可以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组成,它们分布于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的多台计算机上被同时执行。它有两个特点:分布性和通信性。开发分布式系统首先是系统应用层次的划分,N层应用程序将数据库服务、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这样不仅实现了不同功能模块的.分布式执行从而提高了系统得可扩展性同时也在保证客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因此在应用程序修改时只需要对应用服务器进行修改,而不用修改客户端应用程序,从而简化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新和升级工作。

  3 北京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3.1 北京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体系结构

  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实现各区、街道及公司的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的信息采集。系统由数据采集客户端、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及安全服务器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1) 数据采集客户端:各街道、区的主要负责人通过数据采集客户端汇总本地区的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的基本信息。

  (2) 业务处理服务器:汇总的人员信息通过业务处理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处理。如在人员信息修改时完成数据的更新、报盘。

  (3) 数据存储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存储与一致性校验。

  (4) 系统安全服务器:保障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

  图5 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体系结构

  3.2 .NET Remoting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3.2.1 异构数据库访问

  图6 数据访问结构

  异构数据库访问包括两个层:访问逻辑层、数据库访问层。访问逻辑层负责完成数据访问时用到的标准SQL语句的编码并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及通过应用.NET Remoting 技术对外提供远程对象。数据访问层负责完成异构数据库的访问。这样的设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异构数据库的统一管理与访问。

  3.2.2 实现远程对象

  访问逻辑层中的对象通过.NET Remoting技术实现为远程对象。实现方法如下:

  namespace Capinfo.Bjmedicare.DataCollection.SqlService

  {

  public class ParamService :MarshalByRefObject,IParamService

  { //实现数据访问逻辑的方法

  public DataSet GetParameterDataSet(string tableName)

  {…

  配置文件:

  …

  3.2.3 客户端访问

  客户端访问远程对象通过两个层访问。ServiceFactory 层实现远程对象的激活,并返回远程对象的引用。Facade层采用界面模式包装ServiceFactory层返回的远程对象并通过自身定义的方法统一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访问数据库从而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看出.NET Remoting 技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提供新的解决分布式系统的方法。在实现医疗保险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NET Remoting 避免了应用DCOM带来的部署及版本更新时遇到的问题,提高了系统得可靠性、可扩展性及易于维护。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政,蔡明.基于XML 与.NET Remoting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转化.微计算机信息,20xx,22(7-3):230

  [2] 李玉凯,朱有产,秦金磊..NET Remoting 及其在SCADA主站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20xx,32(19):246

  [3]李东升..NET Remoting 在分布式数据库查询中的应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xx,17(2):70

  [4]蔡跃进,王美清.基于.NET Remoting 的通用分布计算模型,福州大学学报,20xx,34(5):652

医疗保险论文6

  随着新医改政策不断深化,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模式逐步确立,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依旧面临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监管能力弱、制度协同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医疗保障制度运营的风险特点迫切需要大量既了解新医改政策法规、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医疗保险运行规律,又能够运用管理学、医学、保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医疗保险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深刻理解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理清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思考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的人才需求。

  一、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成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

  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基金的使用效率。

  2.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各种就医结算障碍。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

  3.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知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知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当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常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教学法占据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脱离实践的知识而非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险认知,原本应该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场景难以出现,学生的应用、发散、创新、逆向等思维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展示。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由强调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转变。通过采取研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社会相融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展现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研讨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现场(包括课堂、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现场)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教师即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模式与技巧。而在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法时,引入医疗保险领域的相关案例或项目进行分析讨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医疗保险论文7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状况

  自从20xx年新农合开始试点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运行状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促进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20xx年,卫生部规定:“新农合个人筹资水平不能低于100元,地方财政给予农民的补贴也不能低于40元每人,个人自缴费不从20提高到30元,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也提高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xx年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将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每人,而且要求各省市应该积极广泛地进行门诊的统筹工作。同时报销比例也应达到70%左右。“补偿封顶线不能低于5万元”。参合人数20xx年是8.32亿相比20xx年8.33亿和20xx年的8.36亿没增反而再降;参合率20xx年为97.5%自从20xx年以来一直在增长;筹资总额,支出总额也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趋势明显。“补偿收益人次在20xx年为13.15亿人次,相比20xx年的10.87人次增长了3亿人次左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互助自愿的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有区别的惠民政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城市居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常见。所以这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都得到积极的响应,各级政府都给予很大支持,新农合制度实施当中有很多问题存在。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惠民制度,如果在广大农村地区不能得到良好的宣传,那么农民对于它的认知程度就低,自然参合率就会降低。当前新农合的宣传手段只要依靠宣传手册、村委会开会宣传等,但据笔者了解,横山县合管办宣传手册没有真正地发到农民手中,而是堆积在合管办。工作人员的这样不负责任行为直接导致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宣传手册内容,对新农合的的介绍,也不是非常详尽。另一方面村委会开会宣传,但是由于作为宣传员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新农合的一些政策,很多地方,只是将参保费用告诉了参合农民,还有参合后带来的好处,至于一些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如何报销的问题则并不能准确传达。对农民来说,宣传效果不持久、不深刻,就很难形成农民自愿、持续参合的大环境。

  2.逆向选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政府只起一个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强制参加,从根本上杜绝了逆向选择的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经济收入低。“有些偏远的地区,随着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标准不断提高,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所以一些年轻力壮的,身体条件较好的农民就选择放弃参合,而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则会参合,逆向选择的问题就应运而生”。而逆向选择的产生,对新农合的影响不言而喻。首先会造成新农合的基金短缺问题,逆向选择可能会让基金筹集困难,而在支出水平则远远要高于筹资水平,这样基金就不能保持收支平衡。

  3.各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有待商榷。

  新农合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真正导致农民走向贫困不是一些门诊小病,而是那些需要花费农民多年积蓄的大病,而这些大病又不能在乡镇卫生院和县定点医院治疗,或者说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病。农民只能到三级医疗机构治疗,但新农合补偿比例是与医疗机构等级成反比的。农民到最后在这些等级较高的医院得到的补偿金额远远不够看病所花费的钱。“虽然还有大病救助的补偿,但补偿比例也不并不高”。这样的补偿比例分配,还是没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难题。至于补偿范围问题,现有的门诊补偿只限于在乡镇一级的定点医疗,对于一些门诊大病,农民只能自己出钱治疗。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新农合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针,在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制度的实施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新农合制度也因此得到推广,但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只有一些决议要求等,所以导致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民参加新农合是自愿的,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这也导致农民群体的不信任感,不利于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

  2.强化政府的核心责任。

  新农合制度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新农合制度是很难有效的继续运行下去。虽然政府这些年已经做了很多来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比如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制度的补贴、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存在诸多问题。“监督管理不力、政策宣传不到位、逆向选择等,归根到底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政府出面”。各级政府需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机构里必须要有相应的农民代表,不能让新农合管理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做到监督和管理相分离,让新农合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信息的公开力度要加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必须对自身的工作实行透明化和公开化,在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也会相应减少,农民对于新农合认识也会更加深刻,相应地会提升新农合的参合率,也有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3.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合理确定个人缴费标准。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推进实施,农民对于新农合刚开始实施带来的惊喜已经逐渐冲淡,而且新农合的`个人筹资标准的提高,也给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民带来一定负担,这样就形成家中有需要的参合,年轻力壮的直接放弃参加。应该尽力的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可以强制新农合的参加以户为单位,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参加,户口上每一个人都必须参加,当然对于那些常年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但一直没享受到新农合的补贴的,可以予以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比如个人缴费标准适当降低,以及免费体检等,对于常年有病在身的农民,适当提高一点缴费标准。这样也可以消除一些参合农民的不平衡心里,有利于新农合的长远发展。

  4.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乡镇医疗水平。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乡镇医疗资源短缺,医疗环境落后,医护人员整体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当前医疗需求。“政府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一定引导和鼓励,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其能购置一些先进的医疗器械,改善医疗环境”。在人员上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以及可以安排一些医术较高的医生定期到乡镇医院对医生进行培训甚至任职,这些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也会极大地缓解省市级医疗机构医疗压力。另外对于村里一些小诊所,也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让农民可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医疗保险论文8

  1主要做法

  1.1科学管理

  20xx以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呈较快增长趋势,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科学规范管理,合理支出,薛城区强化定点医疗协议管理,不断创新机制,20xx年初与区定点医院签订“总额控制、单病种结算”等内容的协议,并在平时医管工作中做好实时医保网络监管工作,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继续加大医保管理稽核力度,明确职责,采取日常检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定点医院定岗医师制度,将定岗医师住院费用考核项目标准纳入检查范围,工作人员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对医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定点医院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限期整改,杜绝医疗违规行为的发生。

  1.2稳步推行

  扩大定点医院范围,实现联网审核结算,提高服务效率。薛城区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与定点医院实现了联网结算,简化结算方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居民参保人员就医,同时减少就医资金占用,减轻参保人员就医负担。在此基础上,继续不断深入实现联网工作,对新纳入该区医保定点范围的乡镇及矿区驻地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及时完成微机联网工作,给广大城镇参保居民的就医报销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了参保人员的好评。进一步提高统筹金报销比例,让城镇参保患者得到更多实惠。根据有关文件规定,20xx年初,城镇职工居民医疗统筹金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医疗费报销水平平均达到70%,即在一、二、三级医院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分别提高为80%、70%、60%。20xx年12月初,根据市医保文件调整扩大了城镇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有关政策,在新的标准下,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得到扩大,从原来的11种疾病调整为41种疾病,提高了门诊慢性病报销标准,由原来按50%报销比例标准提高到70%的标准。同时符合参保条件的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可参保,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进一步减轻了广大参保居民的个人医疗负担,让城镇参保患者得到更多实惠。

  1.3服务与管理并重

  20xx年薛城区离休干部138人,平均年龄已达87岁,医疗总体需求大,基金支付压力较大。在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管理方面,该区采取服务与管理并重。为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管理与服务工作,争取及时足额地支付每个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用,20xx年继续对区定点医疗机构离休干部医疗费实行总额控制管理,并对大额医疗费用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继续做好离休干部医药费公示制度,以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支出更加合理有序。

  1.4加强工伤保险管理

  继续实行工伤认定、费用审核联审联签制度,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加大薛城区工伤保险定点医院管理力度,同时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工伤保险医疗管理的通知》规定,实行工伤备案、转院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了工伤保险的管理程序,强化了工伤保险就医管理。确定工伤定点康复医院,规范工伤康复就医。实现工伤、生育保险网络化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工作。

  2问题

  一是随着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推向深入,参保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待遇逐步提高,个人续保缴费渠道不畅通造成参保居民缴费不及时;二是扩面征缴难度大,特别是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存在着有病参保,无病不保的现象;三是市级统筹政策实行以后,医保缺乏统一的规范性业务操作程序,有关部门缺乏协调,工作运行效率偏低;四是医保定点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目前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将各个医院及社区门诊纳入定点范围,但是医保处缺少足够的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定点药店,有时甚至是疏于管理,造成了较差的社会影响;五是由于新医学科学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医疗消费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医疗费用控制缺乏有效制约措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逐年递增。

  3对策

  一是拓宽交费渠道,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拓宽交费渠道,探索制定续保缴费新机制,保证参保人员能够及时续费,增强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续费工作下移,依托各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和社会化服务站现有网络平台,参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和管理模式,将业务经办网络延伸到保障所和服务站;铺设网络,购置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视需要为其开放人员信息查询、续费、参保登记等业务权限,参保居民可就近到各点进行续费或参保登记,由保障所向参保居民出具由市财政局印制的定额发票,各保障所定期(每周)向业务主管机构财务上缴所收保费,由财务科根据发票底单予以核对、确认;突出重点,充分挖掘扩面资源,做好自由职业者的参保工作,做好城镇居民参保缴费工作。二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科学规范就医行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继续强化定点医院“协议”管理,细化服务内容和控制指标,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协议重点抓好医疗服务、诊疗项目、用药目录、网络一体化管理和总额控制、单病种结算管理等几个方面,继续推行完善定点医院定岗医师制度,建立健全定点医院执业医师监控系统,运用科学量化指标,重点监督管理定点医院执业医师在参保患者诊疗过程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控制各项医疗不合理支出,确保就医规范和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完善总额控制、单病种结算和异地结算等管理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总额控制管理,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管理,积极推行市内、省内异地网络结算管理服务工作。通过管理上的科学控制,使定点医院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真正让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减轻,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更加安全、高效,一定程度上缓解参保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强化医保网络化管理,简化结算程序,尽快实现社保一卡通就医结算工作。四是积极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各项基础工作,大力完善医疗保险全程网络信息化管理,努力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运行安全、方便快捷的医疗保险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定点医院网络及时监控和即时结算管理,强化医保服务体系建设,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实现社保一卡通医保就医管理与服务工作,精心打造医保服务平台,开创医保网络化、科学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医疗保险论文9

  一、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保方向)办学十余年,已培养了近十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保险企业、各级医院的医保科室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对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在医保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1.医保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目前医保专业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其中博士1人,博士在读2人,其余均为硕士毕业生,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较强。但突出问题是均无在职期间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由于医疗保险的专业特点是应用型较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多,加之保险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变化速度较快,这些特点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死板,与社会实践差异较大,所以在理论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近年来专业招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位教师承担2-3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无法通过到相关单位的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进而影响了专业课教学效果。

  2.医保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中,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教学,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而轻视了实践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这也使青年教师的重视理论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本性的影响了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其次“,重科研、轻教学”。在国内各高校的考评体系和晋职标准中,科研成果成为了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获奖的必备条件,科研水平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大小成为高校衡量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在科研先行的政策指引下,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很多教师只保证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更谈不上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科研成为了影响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首要原因。再次“,重回报、轻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扩招,新管理主义的出现和教育技术变迁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突出反映在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经济生活压力等各方面,以此产生了巨大的科研产出和职业倦怠。“高校社会外部环境及内在组织系统已成为中国教师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工作压力下注重投入的时间及经济成本的回报,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情感投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投入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如深入企业进行长时间的挂职锻炼;设计实践教学情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制定各学科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占用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并且几乎不计回报,无疑需要教师具备对教学活动的高度热爱和奉献精神。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压力导致具备奉献精神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3.医保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首先,实践教学的学时偏少。在目前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大纲,都设计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理论教学学时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大多为4-8学时,由于学时数偏少,而近年来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此教学内容多设计为小组作业演示或教学案例讨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受到教学内容的局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作业多是小组中的少数人完成,其余学生“搭便车”,实践课成绩依赖于主要完成者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条件不足。医保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校外教学基地和实践软件实验室,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校外活动难度较大;另外,软件实验室资金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建立实践平台,所以教学活动的场所大都设置在理论教学的教室,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听从教师的活动安排,导致体会度和参与度不强。

  二、提高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的需求导向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首要目标。高校应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视为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依据所授课程的规划教材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等学校作为立足于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要求专业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具备引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并参与企业实践的能力。在医疗保险专业课教学中重视集体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集思广益,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医保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模式和路径。立足教学活动的长远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并贯彻实施。教师要在企业顶岗培训中总结教学智慧,指导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确保提高医保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2.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调整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目前医保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小组专题演示、案例教学、录像教学、撰写论文等形式,主要是依靠课堂完成,并且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应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核心应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针对医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相联系,以《人身保险》教学为例,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应侧重在保险产品营销策略、保险产品利益分析、核保理赔操作要点、机构讲师技能培训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例如在教材“人寿保险”章节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询国内寿险企业官fang网站,下载感兴趣的寿险产品,结合课堂内容撰写产品销售计划书,在实践教学学时中向其他同学推广产品并检验效果。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起到引领和补充的作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主导课堂。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差异化,这是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推行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的考核力度和赋分比重。我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形成性考核的主要手段,占学生总成绩10%-20%不等,而且实践教学基本不会影响终结性考核的结果,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高。如果将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是否能够取得课程终结成绩的指标,将极大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存在“搭便车”现象。

  3.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激励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受众,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绝对话语权;同行专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较为专业的评价,因此开拓学生、专家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渠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我校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大学生评教委员会、大学生信息反馈中心以及毕业生调查反馈;同行专家评价渠道主要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同行教师听课以及试卷、论文专项检查等。但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远远不够,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单独建立评价以及激励体系。另外,进行实践教学的最优场所不是学校的课堂,而是实验室甚至校外实习基地,这些都需要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高校只有真正对长期进行实践教学深入探索的教师给予晋职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设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才能激发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对于医保专业教师,如果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参与保险企业的营销晨会或产品说明会,为此所投入的时间计为绩效工作量将极大的促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

  4.重视校企合作,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我校医保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期以来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指导,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课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但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并没有制定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可以调配相应经费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到校园与学生开展多样形式的交流,如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或者开办保险专题讲座或交流会。虽然兼职教师课时费相对专业教师高很多,但也解决了校内教师无法进行长期校外实践的难题,又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质量,为在校生建立所学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其次可以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教师通过在模拟实训室的软件操作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结合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开展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另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到保险企业做兼职培训讲师,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也为学校实践教学建设吸引经费支持。

医疗保险论文10

  摘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工作,规避医保基金的隐藏的风险,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本文分析了医保基金管理风险,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策略

  引言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险专门解决城镇职工看病就医医疗保险制度,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正常看病报销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国从创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对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城镇职工的生病就医的医疗报销,对于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健康发展都发挥关键作用,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一)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医患关系令人堪忧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中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骗保现象频频出现,致使医保基金无形的流失。部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某些医院只是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患者伪造证明材料或通过其他非法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置若罔闻,甚至有些医疗工作者擅自将可报销药品改为不可报销药品,从中赚取非法收入,此类的频发严重阻碍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支付压力。例如:一些参保人员在住院期间故意验厂住院时间,通过反复检查和治疗等恶意方法违反医疗保险基金的报销原则,并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除药品以外的生活用品和化妆品,致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流失,急剧加大保险基金的风险问题。

  (二)过度医疗继续增长,支付风险普遍存在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过度医疗情况普遍存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并持续不断引起人民和社会的关注。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有意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标准,故意延长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其实根本没有治疗价值和住院必要,只是为了徒增医疗消耗和骗取医疗费用,这种恶劣行为不仅违背社会道德,也是医疗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基于自身的健康问题考虑,患者面对诊治住院更加倾向于选择较昂贵的药品和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有可能诱导参保人员过度消费,或者延长住院时间以保证身体完全康复,医疗保险费用自然而然的随之增长或产生过度费用的支付,致使医疗保险产生额外资金的消耗,医保基金支付风险也会普遍存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医疗保险基金的费用支出速度远远超出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保基金的支出与人们的生活是不相符的,并没有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下降,明显这与医疗费用的上涨有直接关系,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导致医保风险的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防控解决策略迫在眉睫。

  (三)统筹机制有待完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由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医疗保险体制存在问题和矛盾凸显,管理制度工作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由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人群参保率较低,基金的积累性在持续萎缩,然而政府的'给予的资金太少,某些应参保单位拒绝参保,故意拖延保费,谎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导致基金的筹资水平持续萎靡不振。由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设置的“门槛”过高,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大,这给参保人员必须使用现今缴费较高的医疗费用,这对于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困扰。医疗职能部门因历史上遗留的财政问题较多,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也不能适应飞快发展的经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步履唯艰。医疗基金保险没有完善的科学监督体系,缺乏第三方参与监管,有效的促进医疗基金保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策略和建议

  (一)降低医保基金风险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针对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和过度医疗的现象频发,导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积聚,必须运用互联网数据信息技术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避隐藏的风险,能够有效的降低基金运行风险,促使医保、医疗、医药数据和参保者的信息资源共享,资源信息更加透明化,促使参保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缓和医患双方的关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审核方面,全面启动医保智能审核,医疗保险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在定点医院按照设置具体明确的规则运行,实现智能审核、精细审核,规避医保基金风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医保基金的问题与矛盾,确医保基金的使用安全,将会大大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性,促使医保基金的和谐发展。

  (二)优化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对我国而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应该优化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险基金管理,这是防控城镇职工保险基金风险的主要环节。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复杂性,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和防范风险,对医疗消费涉及到的每一方和医疗消费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和制约机制。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办法》,遵循管理办法的规定的医疗报销的流程,资料初审、系统核实、专家复审申报规范流程,建立全省统一的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补助报销目录库,确保规范用药,审核合规。二是要真正能够控制住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着眼于需求与供给以及基金管理方面,处理好各种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医疗投入上的利益矛盾磨擦,着手建立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定点医院、药店等相关场所的管理。根据试点情况可以发现,在全省建立一种科学的医疗保险统筹协议制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关于诊断、药品销售等的协议,加强医疗准入管理,能够有效地保证医疗的规范化。四是建立医疗机构定点信用等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程度的医疗机构或是药店,采取一定的评级办法,针对群众反映良好的机构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医疗行业发展的水平。

  (三)健全医疗保险统筹机制

  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筹资机制既是创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防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可以得知,医疗保险筹资是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承担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以单位缴费为主,个人缴费为辅,主要还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两方承担。承担医疗风险的责任不应只是国家和企业,职工个人对自己的健康更应负起直接的责任。所以,要创建“以支定收,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来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率。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基金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形式的监管和内容的监管。在队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监管过程中,要着力进行监管形式的创新。比如在实际中可以开展定点医疗诊断机构的层次管理,可以对所在区域医疗机构实行层级划分,可以分为5A级、4A级、3A级、2A级、A级,对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或是药店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策略,这样可以加强群众医疗保险的运用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区域医疗机构筹资的监管。医疗保险作为当前解决群众就医难题的一种重要方式,确保合理科学的筹资监管机制非常必要。一般来说,目前先进的做法一般为建立全省统筹的医疗统筹、报销统筹、诊断统筹、药品零售统筹等体系。要设立由各方代表及专家参加的基金监督组织,履行监督职能。同时以省为单位,加强全省范围内医疗机构专项检查、定点机构检查,尤其是民营性质的医疗机构、药品零售场所的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医疗保险资金的科学运用,防止资金流失、套用、浪费等不合理的医疗行为。这样,只有对医疗统筹基金做到公开、公正、高效的管理,防止被其他不良社会机构或管理机构和不法之徒的违规使用、挪用、套用,才能切实降低医疗保险的运行成本,保障医疗保险的缴纳者的合法权利。

  三、结语

  针对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医保欺诈现象频发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避医保基金的风险,以此促进医保基金的有效性,创设医疗保险基金科学管理制度和统筹机制,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推进医疗体系的改革深化,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钟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预警系统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大学,20xx.

  [2]蔡广宁.医保基金支付风险预警及解决措施探究[J].管理学家,20xx,(15):27-27,28.

  [3]唐芸霞.医疗费用增长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04:32-37.

  [4]李玉水,阚小冬,官孝熙,陈新榕.福建省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运行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xx,11:25-28.

  [5]王建文.构建完善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xx,06:27-29.

  [6]张春海.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J].现代经济信息,20xx,05:68.

医疗保险论文11

  摘要:医疗保险日渐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购买者”,其对于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和监管性,尤其对于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其相比较个体购买来说,更加能够保障医疗服务的有效进行。基于此,本文就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制衡与监管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制衡与监管

  一、医疗保险建立背景

  医疗服务市场由于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应性、政府干预性等特征,导致了医疗服务市场止步不前,为了突破这些天然缺陷的限制和制约,很多国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引入了医疗保险来作为第三方购买者,以此予以保障。我国在1998年之前,一直都在实行的是以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险模式。伴随着经济性质的转变,医疗保险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慢慢转换为了由个人、企业以及国家共同承担的医疗保险模式。1998年,我国建立起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用来此制度保障城镇就业人员;20xx年,我国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用此制度来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在20xx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保险制度,从而保障城镇非就业人员的医疗。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医疗救助的相关制度,中国通过这些制度使得全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得到了医疗保障。

  二、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制衡与监管

  1.医疗费用支付方与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的关系

  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模式与医疗卫生体系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全世界的大范围来看,根据政府和医疗市场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意义以及表现形式,各国医疗模式主要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垄断整合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公司互补均衡型等。各种医疗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缺点。德国作为典型的社会保险型国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完善,德国的医保机构已经达到专业化以及竞争化的境界,为我国医疗保险做出了表彰,我们可以参照德国,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好地理清费用支付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制衡,从而达到控制费用以及对质量保证的目标,在国际医疗体制中心位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以及监管需要贯彻于两者交互的过程当中,一个好的内部制衡机构,往往可以达到激励、约束以及协调功能的效果。具备了这些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美的发挥医疗保险上内部医疗制衡与监管作用与功能,除此之外,还应要建设事前的谈判、事中的支付方式、以及事后的机制评价与反馈体制,可以有效的制衡双方之间的平衡利益关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医疗支付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终目标。

  2.谈判机制的构建

  谈判机制的构建在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建立体制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具有可行性的。在今后的医疗改革过程中应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处谈判机制,搭建一个平台,用来申请医疗保险方与保险经办机构协商以及讨价还价的平台,此平台增加了申请医疗保险方的发言权优势。此外,提高医疗经办能力,为申请医疗保险人员提供了人力帮助,医保信息优势,帮助申请医疗保险人员获得更多的知情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部门权力的相互制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多部门相互管制的'方式来进行监督管理,医疗保险管理与医疗服务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形成良性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完善的谈判机制,建立完善的谈判机制,其前提条件是申请医疗保险方与医疗保险出资方都是独立的市场法人主体,这就需要坚持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疗经办机构做到政府引导,全面推进医疗体制的谈判建设进程。

  3.支付机制的改革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申请社会医疗保险人员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以及对提供医疗服务所花费的经济资源进行补偿一种支付方式。目前在国际通行的主要支付方式分别是:按人头付费,按照病类型付费,以及服务单元付费等。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在谈判以及科学测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通过经济协调功能,可以促进医院向加强内部制约,管理并且合理分配资源的方向改革。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每一类的社会医疗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才可以实现其支付方式的最大作用。我国应采取预支付以及向企业购买、打包付费的机制,运用这两个机制也需要不同的支撑条件,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医疗人群。总之,当前的支付机制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支付方式之间的科学合理组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医疗机构为申请医疗保险人员提供高效益的医疗服务。

  4.评价机制的建立

  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建立考核评价指标及标准。写内容主要包含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险申请人满意程度得评价等方面。第二,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保险信用等级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采用长期激励制约机制让医院获得是我管理的空间,从而促进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良好竞争关系,并保障了医院服务质量。定点医疗机构保险信用制度考核标准为:为定点医疗机构划分不同等级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并对谈判协议等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三、结语

  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医疗保险所具有的医疗服务与监管职能达到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推进,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需求,让医疗服务真正惠及于民,让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梁琳.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保障探讨——基于老年人年龄、城乡、性别差异的角度[J].岭南学刊,20xx(5):1-10.

  [2]刘利娜.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及改革的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xx(S2):652-653.

  [3]徐广路,沈惠璋.基本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服务满意度及社会冲突感的影响[J].保险研究,20xx(2):117-127.

医疗保险论文12

  1.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1)建立节约、控制浪费的医疗制度。我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现行医疗制度,给城镇全部劳动职工增设公积金,作为“健康储蓄”。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由国家统一管理,但配置处理权可以继承,即可以支付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其次,为了防止“健康储蓄”的过度使用,避免资金浪费,应设置每日最大医疗费用的上限,如若超过上限,则由个体自己承担支付责任。政府应逐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基金,并配置相应的保障措施,各保障金额应根据病种来设定。大病医疗保障要设定高的住院医疗费用,每个保险年度分别设置最高支付限额。对于每个医疗救助基金申请者,需要经过医院、医疗救助基金委员会的资格审查,从而使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救助对象。

  (2)加强企业管理手段在公立医院的应用。政府可成立控制绝大部分产权、以私营方式运作的保健公司。政府是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但管理权属于有限公司,政府仅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医院要受到政府、市场的双重调节。同时,政府要按照一定的限额给医院拨款,并采用商业审计法对各医疗行为实施监督。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初级保健可由各私立部门提供,而住院服务则应由公立医院承担。此外,政府还需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医院的规模、资源、医师资格等进行严格审查。

  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1)统一政策,依法筹资。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来筹资,除城市基本职工外,城市非工人和农村居民,也要被划到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应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提供配额付款,财政也应给予相应补贴,并根据居民综合收入状况酌情缴费,或通过对收入、年龄、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居民缴费点数。进城务工人员也应可以就近参加医疗保险,累计计算缴费年限。

  (2)扩展筹资渠道。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法,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减轻政府的负担,顺应发展趋势。国家目前实行的是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筹资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则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3)建立管理机制。应注重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能力,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并控制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竞争和价格谈判机制,指导参保人科学合理地就医。

  3.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1)医疗机构改革——医药分离。该项改革的关键在于分离医疗管理系统,切断医疗和医药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提倡医生对症下药,合理使用药物。其次,对公立医院或其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增加补贴,医院补偿机制要进行转型,采取“药物支持医疗”的管理模式。最后,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此举意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药品的定价必须由省级以上(包括省级)的主管部门来制定。其中,对已经制定价格的医药,要对制药企业和医院进行跟踪管理,监管实际实施情况。发现企业实际交货价格、批发价格低于指定的价格很长时间时,应及时降低政府定价。除此之外,对药品价格要进行定期审查。其次,要提出合理的药品流通解决方案。可以采取招标采购的模式,并建立医药采购中心,加强统一管理和监督,使药品采购程序保持透明;同时,还应建立药物“代理分销”的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交易成本,使药物保持更加合理的流通价格。

医疗保险论文13

  摘要:在我国的五大社会保险当中,工伤保险是其中的一想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强制性保险,所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协议的职工,并且形成了劳动关系之后,都需要参加工伤保险。下面,本文就针对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及措施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现状;措施

  从本质上来说,工伤保险基金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工伤保险待遇与劳动能力等相关费用的支付上。在这当中,基金全都归纳到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式。因为工伤保险与劳动者的权益息息相关,并且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与企业以及劳动者,都对其有一个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近几年当中,其在进行制度的设计时,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与突破。

  一、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

  (一)经办机构

  从经办机构的角度分析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与其他医疗保险基金相比而言,工伤医疗保险基金属于不同的账户,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费用的归属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样一来,就要求医院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操作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其次,在工伤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当中,其所具有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难以和基本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实现完全的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伤医疗保险系统通常会比其他医疗保险体系更加落后,虽然医保经办机构非常重视系统的建设问题,并因此而使得系统有着比较强大的设备与功能,但是,由于医院端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导致其难以满足信息需求。最后,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当中,其还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又规范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的工伤医疗保险所参照的都是基本医保的运行模式,不过,在这当中,其对于医用耗材的收费报销却过于随意,再加上个别制度与标准化比较笼统,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

  (二)医院工伤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从医院工伤的角度分析来看,其并没有对工伤医保与基本医保进行严格的区分,并且,没有充分重视工伤医保的诊疗要求,对于工伤医保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基础医护共性问题缺乏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期进行实际的工作时,通常会出现原本应当依据医保处理的费用工伤医保存在垫付的问题,导致医疗费用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工伤医疗保险管理措施

  (一)经办机构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第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制度的完善工作。在进行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非常周全的工伤就医环节制度设计,不过,其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来全面保障医院的应得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针对于工伤以及工伤康复患者来说,医院当中的相关医务人员,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经历一些较为复杂的流程,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汗水。而经办机构在实际的职责履行过程中,也往往会因为部分缓解运行不畅,而为医院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工作,确保工伤医保当中的所有环节,都能够有制度来加以约束,对工伤医保补偿机制进行优化完善,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的质量与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工伤医保的合理运行。第二,应当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细化处理。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工伤医保基本的制度框架,不过,在这当中,部分制度还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充分检验制度的可行性。所以说,对于其中部分较为粗放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细化处理。

  (二)医疗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

  要求医院应当及时的出台管理细则,并对下面几点工作进行重点管理:第一,应当对医疗文书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对病例的书写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治疗中,应当有记录单,并通过记录单,来将治疗的部位、强度、频次等相关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第二,应当对医政要求进行严格落实,建立健全知情同意制度,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第三,应当对物价政策进行严格落实。而就针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来说,需要强化科室的自主管理能力,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功能系统,并对临床医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医保信息共享综合管理的开发力度,通过信息预警系统的建立,来确保医保管理的透明性与规范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工伤医疗保险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所以说,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伤医疗保险的完善与管理工作。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工伤基金账户的包容性,强化经办机构的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促进工伤医疗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伟.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2]任智韵.广州市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xx.

医疗保险论文14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农民健康状况的恶化,农民医疗卫生保险水平低下,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给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下去,必将严重妨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障农民健康权益的保险制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构建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的关键问题,确立适合农村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医疗保险的概念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就是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对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或对人身伤亡和丧失工作能力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制度。而社会保障法下的保险—社会保险,则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有学者认为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的,以劳动者为保险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险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制度。

  二、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农村医疗保险必须以立法作为手段,才能保证其运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铱村医疗保险法》,其专门性法规的建设也相当落后。农村医疗保险国家立法的严重滞后必然造成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运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来推行,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层次低。从法律地位来说,社会保障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法律部门,而农村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但在现实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00多部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中,没有一部专门调整农村医疗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律和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只有20xx年政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部门规章和政策,立法层次低,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导致农村医疗保障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稳定性不足。

  另外,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正因为缺乏权威的社会保障基本法,那些作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规章之间缺乏统一协调,不能形成配套的法律系统,使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形成较混乱的局面。比如在中央决定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中,对于其资金来源,各职能部门观点不一,其政策措施也相互矛盾。如民政部门规定,为了建立合作医疗制,地方政府可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中,合作医疗项目被视为“交费”项目,列为农民负担不允许征收,致使许多地方不得不放弃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律作保证,许多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参保情绪不高。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未法定化,法律责任不明,一旦参保农民权益受损,找不到任何法律救济。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窄,筹资方式单一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实行个人、集体和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补助资金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而农民缴费情况却不太一样。

  在农民缴费方式上,有采取基层干部上门收的办法,有的采取信用社代收的办法,有的采取动员农民自行缴费的办法。具体的收缴时间也不尽一样,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机制。在基金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没有完全封闭运行,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问题存在潜在风险。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发展优先与效率优先”的理念下,没有投入充足的资金。同时,随着农村“费改税”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集体可支配收入减少,甚至收不抵支。因此,筹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资金的不足成为农村医保建设的一大瓶颈。

  (三)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资金补偿水平低,报销手续复杂

  现在影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报销的比例偏低,农民收获的补偿太少。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方案里都设有补偿的比例、起付点和封顶线。但是在实际报销的过程中,这就造成了费用门槛。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承担不起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医疗保险中的补助,而条件较好的农民则有能力承担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使经济条件差些的农民没有很好的办法从农村医疗保险中受益,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医疗中的不平等,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加快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

  农村医疗保险在1978年曾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医疗保险进行确认。此后,农村医疗保险只是出现在国家的相关文件或决议中,某些地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立法实践,但农村医疗保险还未正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有无完备的法律保障是衡量一项制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加快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涉及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己在全国范围推广,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在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办法,加快法制化进程,做到依法管理。明确政府的职责、医院和农民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效力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机制

  设立科学的筹资标准。要把握一个原则—公平原则。它是指资金筹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这种公平性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种。垂直公平是指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经济能力的家庭所确定的筹资水平应该不同,这体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遭遇疾病风险的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不是按风险大小来支付这一原则,以实现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确保低收入者在遭遇相同的风险时有相同的支付能力。水平公平是指不论劳动者的职业、身份有何不同,只要收入水平相同,则应支付相同的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个原则运用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并且超越个人支付的范畴来研究各不同筹资主体的公平险我们就会发现,政府是强势一方,其充足的资源保障决定其较强的支付能力,理应在筹资中承担主要的责任。而农民是弱势一方,其不稳定的收入增长难以保障这一制度持续运行的必要支付,其不稳定的资源条件使其在筹资中只宜扮演配角。

  (三)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

  科学确立补偿标准。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报销比例过低。报销比例偏低,会降低农民的收益率,直接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因此报销比例应该更为合理,由各地区根医疗保险资金状况和自身经济能力灵活掌握,报销方式的确定应该更加灵活化,充分考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便利。报销比例是指参合农民的医疗费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获得补偿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实践中,各地确定报销比例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理念,要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报销比例。确定科学的补偿水平,不但可以缓解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医疗保险论文15

  【摘要】生育保险的实施是促进妇女平等就业和社会进步、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需要。然而在我国生育保险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法律缺失、主体负担不公平、覆盖群体不公平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社会保障公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将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整合的优势,并提出了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达到两险整合后公平有序运行的目的,最大程度地保证国民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权益。

  【关键词】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公平性;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政策,人社部最近也表示,将在包括邯郸、郑州等全国12个城市现行试点。将暂时调整实施《社会保险法》关于生育保险基金单独建账、核算以及编制预算的规定,将其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征缴管理,即将生育保险和医保合并实施。国务院及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遵循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加强对试点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两个险种合并?“五险”变“四险”后原先生育保险的保障待遇会不会降低?整合中会出现哪些实操性的问题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涉及群体所关注的焦点。两险整合是指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依托,采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平台和较完善的生育保险运行机制,在对参保职工的生育状况、生育医疗费用水平以及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基金运行结余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原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为统一的生育医疗保险,统一经办业务机构和操作流程,实现参加一个保险即可享受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双重待遇。即两险统一参保,统一征缴,统一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理念就是实现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此外根据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述的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社会分配的制度只有体现一定的公平性,其分配结果才会是公平正义的。因此无论是生育保险制度,还是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作为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也就必然要求其公平性地存在,这种公平也是社会正义的体现。因此本文将从公平性的视角出发,近一步对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整合进行思考。

  二、生育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我国目前的生育保险制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负担的不公平

  在我国生育保险主要是由企业为员工缴费,员工个人是不需缴费的。一方面相对于国家、企业和员工三方负担的缴费机制,企业单方面缴费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在社会保险缴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参保企业承担着较高的保险费率,并且又将这种负担无形中转嫁给消费者,企业的产品价格提升,从而降低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单方缴费且缴纳费率过高,会降低企业的参保积极性,进而侵害到女性职工公平地享受生育保险的权益。女性就业不公平、享受福利不公平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缴费机制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此外政府责任的缺失,其中包括顶层制度的设计与规范的缺失,实施责任的缺失以及监管责任的缺失等,也是造成以上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覆盖群体的不公平

  我国生育保险的对象为城镇企业已婚女性职工,不包括农村妇女、城镇自由职业女性、在校女大学生以及二胎妈妈、男性等。而且目前参加生育保险的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各种非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参加的较少。而这些未被覆盖的群体却占据着生育人口的大部分比例。此外在我国五大险种中,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是最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有着生育保险的需求。相比于国外一些国家基于公民权和身份权的生育保险,我国的生育保险不足以覆盖生育所涉及的广大人群,无法保证利益相关体的相对公平,进而造成覆盖群体的不公平。

  (三)辐射区域的不公平

  一方面体现在生育保险制度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大多数的省市生育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生育保险社会统筹覆盖面较大、参保人数多,更能较好地保障女性的生育权益;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基本上未进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也没有实现市级统筹,覆盖参保人数较少,这种差异明显损害了妇女合法的生育权益,进而不利于社会保障公平性地运行;另一方面各地待遇标准、保障程度差异大。在基金征缴、支付水平、享受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没有实现省级统筹,生育保险的举办还处于碎片化的境地。缺乏全国统一的一致性管理,致使生育保险制度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区域的不公平性。

  (四)资源的不公平

  一方面目前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主要实行县(市)级统筹,由于统筹层次低,基金筹集渠道窄,造成基金调剂功能差,基金无法在大范围调剂的状况,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负担的作用,进而难以实现公平性的社会统筹。另一方面,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过高,生育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当年的收入应该全部用于当年的支出,大量的结余表明我国生育保险基金运用的不够充分。社保部门担心收不抵支而削减生育保险支付项目,降低支付水平。而企业在缴纳了生育保险费后,还要负担生育女工的相关费用,负担未减轻反而加重。大量的结余得不到解决,必将阻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与公平运行。

  三、两险整合的优势

  鉴于生育保险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且与医疗保险之间存在着诸多关联性,因此以下将从公平性的角度分析两险整合的优势。

  (一)机会公平—整合利于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避免选择性参保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有成熟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设计上是基本实现全覆盖。如果将生育保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之中,就可以让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可以享受到生育保险的待遇,从而好地扩大了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这样以往被生育保险制度忽视的人群,农村妇女、城镇自由职业女性、在校女大学生以及二胎妈妈、男性等都可以公平地享受基本生育保障权利。另一方面,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保障民生底线公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合并,新农合也开始已经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的试点。在多地相继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的“并轨”大环境中,在推动城乡服务公平目标下,将非城镇职工纳入生育保险,有助于社会不同工作群体公平地同等享受生育保险带来的平等服务。

  (二)程序公平—解决两险之间的竞合问题;统筹筹措两险的基金、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提高保险制度管理效率

  1.解决两险之间的竞合问题:这两个险种,在服务项目和待遇上,均有共同之处,在医疗服务项目上有共同之处,特别是在医疗待遇支付上有很大共性。管理服务基本一致,执行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统一的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使用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通常情况下,女性参保人生育过程中的检查、手术、住院以及部分药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超出生育险范围而被医保覆盖的,则要到医保窗口报销,但使用的都是同一张“社保卡”。将生育保险纳入医疗保险,可以有效化解生育与基本医疗保险有交叉的情况,人社部门经办时就不用再判断是属于生育保险还是医疗保险的范畴,只需正常结算、正常报销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地缓解医院、患者、政府三方的矛盾,还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2.统筹筹措两险的基金、减轻企业缴费负担:一方面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后,两个险种的费用归到同一个部门管理,统筹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和物力的成本。且更便于审计监察,有利于抑制医疗保险费用的过度支出,防止出现骗保、基金挪用等现象出现,减少了基金亏空的风险,使更多的育龄妇女受惠,同时避免基金结余过多,产生贬值或者挪用的现象。另一方面两种保险制度合并之后,取消生育保险的缴费,将合并后的筹资模式沿用医疗保险的筹资模式,同时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意味着减少了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使其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也可以减轻女职工对其单位的依赖程度。3.提高保险制度管理效率。合并实施,对参保人来说会简化报销过程;对社保经办机构来说,则降低了运作成本。生育里面重要的待遇之一就是住院待遇,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性质是一致的,但由于是两个基金,结算的时候就涉及医药费用应该是医保支付,还是应该生育险支付?这就是算账存在着交叉与不明晰。合并实施就降低运作成本,减少环节,也减少一些经费的支出,基金利用率会提高。生育保险筹集的资金有限,针对的是特定群体,支出量也不是很大,有些地方基金存在一些结余。两项合并,会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资金的支出能力。

  (三)结果公平—充分利用基本医疗保险资源

  一方面,基本医疗保险的高覆盖及保险基金科学管理是生育保险需要依托的资源优势。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比较完善,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不同类型的参保项目,做到了应保尽保,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医疗保险,高覆盖率是建立全面生育保险的基础。最重要的一点是响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整合,体现出国家充分满足广大群体对于生育保障权利的诉求,开展行动保护所有妇女的公平地享受到生育权利,更好地实现生育保险保障广大女性生育权益最初目的,以此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体现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公平、权利义务对等,避免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两险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在两险的整合构建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而在我国还没有专门和具体的法律来对生育保险制度进行指导和规范。虽然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先行开展对两险整合的试点工作,并且尝试建立根据本地区的规章制度,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会对以后保险关系的转移和社会统筹产生阻碍。国家制定标准的政策体系,规范统一的标准,然后再由各市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制定出详细的规定,才能做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建设,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做到两险的最终整合,才能达到顶层设计的公平运行。

  (二)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和适当的筹资模式

  将生育保险纳入医疗保险一定会增加基本医疗基金的支付压力,为了使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并且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可以同时支付医疗和生育的费用,就应该适当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合适的缴费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基金结余情况及对生育费用的远期测评情况进行合理的测算,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缴费比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筹资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新型的、合理的、科学的、统一的缴费筹资模式。最终达成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的运行模式,使制度更加公平地运行。

  (三)制定适当的保险待遇发放模式

  在医疗费用结算方面要按照两项保险与定点医疗机构各自的需求和服务标准进行,要严格遵守医疗保险的三个目录,不能人为扩大生育保险医疗服务服务项目。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之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生育妇女,有关生育涉及支出的一切相关费用,都可以由定点医疗机构与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结算。这样就可以省去之前存在的两险之间结算报销的问题,即无法确定一些费用到底是应该有生育保险结算,还是有医疗保险结算,极大地便利了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也解决了涉及人群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不能享受到国家保险政策待遇的问题;此外合理的保险待遇发放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基金,从而最大化地保障妇女公平性享受生育权利。

  (四)合理确定管理模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通常而言,不同的保险制度都分别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筹资模式等。生育保险基金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大都是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然后由医疗保险局负责两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和审计。两险整合之后,可以选择并入到同一个部门之中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征缴、统一支付。这样可以提升两险的部门管理效率,节省了多余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保基金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两险之间的融合必然会引发一些例如待遇的发放、筹资比例的确定等问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和监督保险的运行过程。加大对未按照规定合法执行的企事业单位的惩罚力度,从而从实质上实现生育妇女的权益保护。

  (五)合理确定协议医疗机构,合理保留延伸生育保险服务项目

  两险种的服务重点有所差别,生育保险享受者的医疗服务,基本上以保健和监测为主,而医疗保险享受者的医疗服务则主要以治疗康复为主。因此对于两险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合并,而是应该突出保留两个险种的特色,在不降低生育保险待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保留和延伸生育保险相关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两险合并后,由于基金的承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考虑将一些生育医疗机构纳入到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范围,扩大生育保障范围。在对医疗服务机构考核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生育医疗保险要求的定点医院签订生育医疗保险服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2]梁洨洁.我国城镇流动女性生育保险制度的瓶颈与对策探析[J].中国妇幼保健,20xx(1).

  [3]潘锦棠.生育保障全覆盖的两种设想[J].中国社会保障,20xx(8)20-21.

  [4]乔丽博.将生育医疗费纳入医保结算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xx(03).

  [5]唐钧.生育保障是全民族的大事[J].中国社会保障,20xx(8):25.

  [6]王建荣.生育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管理观察,20xx(4):24.

  [7]李倩.关于生育与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思考[J].社保论坛,20xx(2).

  [8]秦嘉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公平问题探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xx(5).

  [9]汪弘.医疗与生育保险:政策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10]刘英.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第24卷第4期.

【医疗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论文11-19

医疗保险论文05-16

关于医疗保险的论文07-02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01-03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油田医疗保险体制的管制论文06-23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