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15篇(精)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理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心理学论文1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学生社团的这一功能没有得以很好的体现,如何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而为大学生就业和素质拓展发挥积极地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队建设理论 学生社团管理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 张心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论文2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侧重于从研究人的 心理活动规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个目标最优。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是人的思想观点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主要是从社会生活方面去研究人。可以说,管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学带来了精确性和可测性。在此,本文尝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期能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应用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中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使之成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科学助手。同时,应用管理心理学可有助于培养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大家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心,对待同志充满热情和真诚;有助于加强对员工进行心理卫生和挫折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使大家不管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胜不骄,败不馁;有助于使职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群体意识,增加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从人的需要出发,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员工们的需要是关键。只有了解员工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切合这些需要做好思想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企业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满足员工的正当需要,如生活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努力解决员工生活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然,除了满足于职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外,企业领导层还应创设条件激发职工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如职工的自我实现需要,并为其这一需要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以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2)运用管理心理学区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不可能存在两个心理特点完全相同的人,即指人在心理上是存在着个性差异、个别差异的。因此,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端”,而应正视企业员工之间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个别差异,如性格、兴趣、能力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区别对待。同时,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针对性。
(3)群体决策的管理心理学效用。群体决策在帮助员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正确引导企业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及时接纳员工合理的建议,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应用激励原则,责任到人、多劳多得,对积极参与做出贡献者或成绩突出者,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出一批批责任心强的主人翁。
(4)个体谈话的管理心理学效用。个别谈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个别思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获取思想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谈话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不是随便谈、乱谈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因此,在谈话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掌握好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方法,了解谈话对象的文化程度、思想修养、性格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在谈话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当然,除了要针对个体的差异充分做好谈话准备外,思想政 治工作者在谈话初,要先设计好谈话的思路、谈话的技巧、谈话的.内容等,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哪些矛盾和冲突有一定的预见性,以使谈话能顺利进行。
(5)正确有效地激励,讲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适时、适当、适度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进行激励呢?即:第一,运用双因素理论。管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工作动机涉及两个因素:一是保健因素,主要涉及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二是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设法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出现;同时还应多提供有挑战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工作,不断扩大和丰富员工的工作,以满足其内在需要,不断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二,运用公平理论。由于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容易受到薪酬高低的影响,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薪酬之间无法形成等式关系时,心中就会出现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薪金分配方案,并加强对员工进行集体主义和奉献意识教育,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并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薪酬目标。第三,运用期望理论。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看,当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当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当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所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设置激励措施时应抓住多数员工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适当加大效价的综合值,同时还应适当控制期概率和实际概率,以确保大部分员工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6)运用群体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原则,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必然会碰到冲突的问题,如员工之间的冲突、员工与领导间的冲突、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冲突等。而冲突,会使人产生抑郁、忧伤和孤立等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可能会影响工作,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冲突。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冲突并非全是坏事,有破坏性冲突也有建设性冲突冲突。第一,建设性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妥善处理好建设性冲突,可促使组织或小组内部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可促进组织内部与小组间公平竞争,提高组织效率;可 防止思想僵化,提高组织和小组决策质量等。第二,破坏性的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发展的冲突。对于这种冲突,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创造最佳的工作气氛,使人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利于企业政工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素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根据员工的心理建设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积极探寻其与管理心理学的有效融合途径,以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心理学论文3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
企业管理;管理心理学;应用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日益复杂,但实际上,企业管理也是指对人的管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基本概念和存在问题的剖析,分析在企业管理中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的几点策略。
1.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心理学最早是闵斯特伯格以及泰勒在20世纪初共同提出的,后来经过梅奥的“霍桑实验”后,管理心理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管理心理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一门正式的、独立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管理心理学根据字面理解,主要是指心理学、管理学的交叉部分,主要是为了分析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下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管理心理学就是为了研究、分析人们心理活动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分析企业领导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并且分析企业决策以及行为对于企业各项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
企业管理心理学主要应该思考以下两方面问题:①领导决策以及行为,具体是针对团队建设问题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②研究个人的心理活动,具体研究内容时员工的薪资分配、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选拔。管理心理学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以及指导,提高企业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
2.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只有工作人员每天都充满热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仅仅局限于眼前短期利益,管理上缺乏超前意识,无法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很多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方面,只是考虑员工的物质需求,并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需求,这样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降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最后会选择跳槽,导致企业人才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笔者主要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现代企业管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内部工作氛围不和谐
企业是由企业领导、管理层人员以及基层人员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家庭,只有家庭内所有成员一起维持,才可以满足家庭的经营需求。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直接的联系,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是否可以和睦相处,对于整个企业内部的办公环境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无法和谐相处,就会制造一种紧张的工作气氛,企业员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这样会大大降低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工作气氛不协调也是影响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工作人员的自主发展空间相对较为狭窄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为员工提供一些很好的学习机会,导致员工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很难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使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相对落后,很难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而且,很多企业并没有给工作人员提供很好的升职机会,员工的发展空间也比较狭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机会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局限了员工的自主发展。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企业只有全面、深入的挖掘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才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3企业内部分配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现阶段,很多企业内部管理中在员工分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分配不均问题。企业员工分配不均的原因一般主要是由于企业员工分配情况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滞后,并没有和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仍然坚持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力不足,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只需要企业可以正常运行,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可观的利益即可,缺乏全局发展观念以及超前意识,这种墨守成规的观念会严重局限企业的发展。其次,现代企业很多都没有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导致企业的缺乏核心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管理心理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气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心情,进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工作气氛,为此,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应该做到相(下转63页)(上接61页)互信任。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企业中工作、生活,只有做到相互信任、彼此真诚相待、互敬互爱,才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当然,企业领导人员也应该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相信工作人员的能力,多为他们提供一些自主发挥的平台和机会,平时多和员工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有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员工之间能够融洽相处。
3.2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现代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一定要给员工足够的自信,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深入、全面挖掘出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员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很多员工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才可以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自身的特长、性格,为每一位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且协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企业定期应该安排一些培训活动,组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培训,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和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引进先进的思想观念以及新设备、新技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并且尽可能满足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3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内部管理机制是重要的基础保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也会影响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应该以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中心,在管理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管理体制帮助纠正企业员工懒散的工作习惯,使工作人员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并且帮助员工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才可以同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4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法规等文件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内部劳动保障体系,具体包括退休制度、用工制度等。企业应该多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工作人员能够安心的为企业工作,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其次,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确保员工的生活,不要让员工承担过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应该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舒服的投入到工作中,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想要成功,必须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为此,企业应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积极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管理心理学论文4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独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孤独感尤为严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60%。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将“空巢”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有很多,王玲凤(20xx)的研究认为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其中最主要是孤独感。访谈结果显示,城市老人普遍遭受孤独,且部分老人常年承受孤独,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类似研究发现与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更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不仅严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损害或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
高级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指出,孤独感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寂寞、苦闷、心烦、少与人交谈,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有衍生出精神疾病的可能。有的丧偶独居老人,由于性格孤僻内向,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关怀,孤独抑郁心理日益严重,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目前由于孤独感引发老人自杀率不断升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原因及危害
(一)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成因
一般认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原因,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可能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林明鲜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分住并不一定会导致老人孤独感的产生,它不能成为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孤独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代际之间有没有亲密的交往关系。“空巢”背后真正影响老人内心孤独感的是其晚年婚姻状况和子女的孝顺程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人认识的提高,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儿女分住,成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空巢”其实并不是老人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是很多老人自主自愿的选择。然而如果空巢老人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和社会支持系统,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孤独感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1.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酗酒、吸烟等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却少有人意识到孤独感也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而且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7。总之,孤独感会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孤独感和躯体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孤独感可能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另一方面,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由于躯体活动受限,可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
2.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孤独感容易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孤独感能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力和决心,降低老人的自控力,不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子女离家或子女去世后,老人最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社会支持度低的空巢老人有可能因孤独寂寞产生抑郁心理,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求生意志降低,严重的将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出现。
三、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空巢老人对孤独感的认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多元化的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政府与社会层面来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家庭、社区、养老院等积极采取措施,以老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孤独感的认识。一旦遭遇孤独侵扰,应积极调整心态,以科学方法应对。面对应激事件,鼓励老人采用倾诉、宣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或消除孤独感的侵害。
(二)继续弘扬“孝”文化,给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在我国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夫孝,德之本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体现了我国重“孝”,重精神赡养的传统。心理学家罗尔认为,空巢老人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主要责任应该在子女方面,他们在社会压力的多重因素干扰下不知道怎样才能与父母融洽相处,加强“孝”文化的弘扬应该说是缓解和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关爱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我们应继续弘扬“孝”文化,鼓励孝心孝行,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亲情抚慰他们的孤独寂寞。毕竟亲情关爱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子女的精神慰藉可缓解或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三)发挥空巢老人的主体优势,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
一些空巢老人在离退休之前是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或社会有用之人,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那些生活经验、与困难斗争的品质,正好可以转化为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心理孤独感的来源,并转化为优势,因此要积极挖掘并发挥空巢老人的这些优势。通过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给予空巢老人更多关爱与帮助,是解决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消除不仅是空巢老人个人和空巢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各环节都需要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问题。因此,为切实解决好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促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家庭、社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关注空巢老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的作用,这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管理心理学论文5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精神需求增强,组织应当提高对人的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在延续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扩展和完善对员工的心理干预机制。本文在分析管理心理学应用背景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沟通体系建设、激励机制建设、冲突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倦怠、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等十方面探讨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组织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应用
目前,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真正能够成体系地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还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成为社会、组织及个人今后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类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重要的社会组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因此,在组织管理中有效运用管理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学如MBA、EMBA等,将管理心理学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人本管理。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背景
1.个体精神需求提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将转向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已经实现了对人基本需求的保障,正处于追求更高精神满足的阶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和选择的增多,使得人们的生活事务越来越繁杂,沟通协调挤占时间越来越多,个人时间愈发碎片化。这些现实情况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极大矛盾,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的压力远超以往的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的需求。
2.组织面临管理心理和情绪的新课题
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在工作中有所反映。在信息时代,由于沟通效率的提高,一些个体的情绪波动,会迅速扩大到群体,影响到整个组织。传统的管理方法大多是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较少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当前组织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管理员工的心理和情绪,就成为了当前组织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3.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组织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如激励问题、思维与决策、情绪管理、领导策略与方法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因此,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为解决上述组织管理中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工具。
三、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1.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组织在上升发展阶段,管理方式大多较为粗放,当完成原始积累,进入规范管理和文化提升阶段后,常面临着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组织文化被稀释等不利情况,此时,需要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才能实现管理上的突围,获得长期发展。此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不仅要满足组织发展需求,更要符合组织所倡导的精神和风格。在进行岗位设计、职责描述时,除了对技能和能力的做出要求外,应加入对岗位所需的心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描述,作为考察员工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参考。
2.员工招聘方面
在招聘工作中,可以从应聘者和面试官两方面加以运用。对于应聘者,可增加对心理、性格、情感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权重,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专业的如九型人格测试等。对于面试官,应减少知觉因素的影响,注意控制如经验、印象以及晕轮效应等知觉偏差的干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的招聘需求,面试官应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尽量做到相对公平,以便形成对应聘者更为准确的印象。
3.员工培训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提升培训对个体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协调促进作用。传统的培训工作,更多的是围绕岗位技能、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展开,出发点是组织需求,目标是调整个体以适应组织,较少考虑个体自身需求。如果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应强化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度。例如,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知识管理、情绪管理、应激与挫折应对等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能够突出个体参与体验的培训方式。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让员工在获得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为组织节约管理成本,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员工绩效是与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的。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状态,判断其工作行为的动机,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到组织管理的改进方向,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5.沟通体系建设方面
沟通是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认知、理解、信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管理心理学作用、实现有效管理的根本前提。组织的沟通体系应保持多渠道通畅。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沟通途径,全面了解员工成长情况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倾听来自基层员工的声音,以获得真实信息。同时,管理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需要必要的横向沟通,以便增进信任,减少冲突。除了建立并完善适当的沟通体制外,还可以利用例会、培训、组织员工竞赛、举办联谊会等机会,加强组织内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进而构建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6.激励机制建设方面
激励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激励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包括岗位轮换、扩展丰富工作内容、弹性工作制、职位晋升等。由于当前组织内的需求层次较以往要丰富得多,因此组织管理者在选择激励方法时,应首先做好需求分析,再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例如,对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组织激励可采取提高薪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对于社交、尊重需求层次,组织可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聚会等活动,或公开奖励等方式,积极肯定和鼓励员工。对于处在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员工,一般情况下,这类员工多为中高层管理者或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能力强,自觉性高,善于独立处事的特点。对这类员工的激励,可以运用复杂适应型组织的管理策略,例如,委派特别任务,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预留足够的发挥余地,为其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7.冲突管理方面
冲突是员工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与部门之间由于意见分歧或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对抗,它是影响组织氛围,降低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常见的冲突问题应当建立适当的预警处理流程,尽可能的将冲突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也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应对体系,针对矛盾焦点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例如强调更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依赖性、增加资源、明确规则与程序等。对于冲突,组织不应一味采取回避态度,而应尽快解决,减少不利影响。
8.组织文化建设方面
组织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对组织价值观的体现和强化。人有自尊感满足的需要,有成就的需要,有归属的需要等,而这些需要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及其变化性,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并统一组织价值观的目标。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领导者身体力行、建立推行与组织文化一致的奖赏体制、合理控制员工增长率以维持稳定的员工队伍,以及建立例会、内刊、站等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等。
9.应对工作倦怠方面
工作倦怠是个体精神、情绪资源枯竭的症状,常表现为个体对工作及他人消极、冷淡、抵触、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这种倦怠感的形成是一个多维度问题,是个体的人格、态度、性格1心理等内部因素,以及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期望值、经常体验到不公平感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长期看,工作倦怠不仅是个体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则会逐步蔓延,影响其他个体,甚至阻碍整个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应高度重视工作倦怠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工作倦怠的干预。例如,通过减少工作负荷、维护组织公平、改善办公环境、提供非物质奖励,以及提供与员工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等,改善工作倦怠形成的外部环境;通过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增加心理培训,提供休息室及运动娱乐设施,以及组织聚会、旅游等,帮助员工减少或消除工作倦怠形成的内部因素。
10.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EAP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即为帮助员工及其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服务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员工帮助计划的目的在于透过系统的需求发掘渠道,协助员工解决其生活及工作问题,包括工作适应、感情问题、法律诉讼,以及压力管理、裁员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管理等,帮助员工减少工作不安全感,减轻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和适应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组织应当向员工提供有关员工帮助计划方面的信息,并鼓励员工在需要的时候接受服务。
当前,虽然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还不是非常深入,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中,管理者应从组织管理者、组织服务者、员工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文化倡导者几个层面不断丰富自身角色,变管理为领导,从单纯的关注绩效,转向关注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和了解人的心理和状态,从整体的角度、正面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引导。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制度机制,使管理心理学的运用成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关注人、关心人、发展人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时勘。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xx,11(6):680- 685.
[2]刘洪,姚立。管理复杂适应组织的策略[J].系统辩证学学报,20xx,12(2):42- 47.
[3]刘帆。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新视野[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员学报,20xx,19(3):8- 12.
[4]孙德升,张光旭。员工帮助计划(EAP):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科技与管理,20xx.(4):126- 128.
[5]龚季兴。论现代组织文化建设策略[J].商业时代,20xx.(36):100- 102.
[6]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7]肖晶,丛嘉祥,王晓宇,崔丽霞。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AP)本土化模式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4(5):48- 51.
管理心理学论文6
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属于与管理学同类、管理学的后续课程而开展;因行政学立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因而,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是起着夯实管理学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进程中,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及基规律一直受到行政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创新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一、课程理念创新
1.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着一开学就讲课的习惯,而这种讲课是指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抓紧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但易于带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中的位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教授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应首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角度去解读这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起点就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建立于这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学好相关的专业主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2.管理学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次的范式转变与实践改革,从传统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无不体现着管理学的发展理念对行政学研究及发展的推进。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建立缘于三大理论基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学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及效率的实现,因而,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制度的设计及效率指挥棒的指引。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原先的泰罗主义向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时期转变,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着眼于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的管理基础去解释行政管理中的现象,强调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实现,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存在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树立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准则。
3.从当前国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看,着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管理的研究从最初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制度框架的设计随之转向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而当前开始越发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传统行政学研究中强调人的完全理性,到现代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决策结果的满意原则;伴随着多学科的研究推动及交叉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国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已开始部分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二、课程内容创新
1.完善课程内容,着眼于管理职能与管理主体分类的内容创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着眼于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着眼于管理主体的划分,课程内容都稍显单薄,并且偏重于管理学或者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是着眼于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创新中,课程组致力于将两种倾向性的内容进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体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职能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这样课程内容既保证了完整性,又体现了充实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十分有帮助。
2.课程教学内容中关注当前的研究前沿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缓冲教材与现实研究之间的时差,成为课程组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问题。比如,无论是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背景,还是基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策理论及其发展都会得到关注。当前的教材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从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决策到现代决策理论的西蒙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决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但当前无论是关于决策理论还是关于决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因此,我们在决策中会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如前景理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创新
1.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案例,给学生下达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各自处理方案。由于案例一般来源于现实,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管理中人的心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
2.自主学习
首先,采取自觉阅读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籍,也可以指定相关书籍中的相关章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下来,经过巩固以后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其次,小组学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助,课外查阅资料,查找相关的案例或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在学生中形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教学手段改革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总之,党校管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研究之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管理心理学教学有效并顺利实施。
管理心理学论文7
人才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激励方式是人才管理极其重要的方式。如何通过激励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猎人管理猎狗的故事出发,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视角,详细探讨了激励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及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互联网上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猎人管理猎狗的案例。在案例中,猎人主要运用了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猎人根据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目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猎狗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
总的来看,案例中的激励又细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基本生存需要;工作绩效差别奖励;养老退休保障;股份制;人才培养计划。这则案例给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制订和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激发其个人潜能及工作动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目标的统一。
一、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具体指企业管理者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高效的激励手段首先是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同时奖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呈排他性,最后激励要把握“度”,合理运用,“过多过滥”和“不痛不痒”都起不到作用。
二、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章中首次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阶段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逐步在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励要差别对待、因人而异,管理者要动态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三种需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实现激励的三种需要:分别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存在这三种需要,但不同的人对此产生的重要性明显不同。高级管理者更偏好权力需要,人际亲和者更喜欢亲和氛围需要,而成就者更追求获得成功的需要。具体来说,事业心强、有一定成就的人,偏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需要;而对年轻人来说,成就需要与亲和需要所占比重更大一些。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认真分析员工的需要并进行细分,从个体差异出发,针对成就、权力需要的员工,侧重于授予荣誉和提升等级;而对于合群和友谊的需求,则侧重于营造和谐氛围等措施。
(三)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励因素,另一个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影响深远,管理者为了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注意发挥保健因素;同时要多考虑发挥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期望效价理论
期望效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与前三种理论不同的是,佛鲁姆认为,针对不同的员工,激励的效果不同,即效用的大小决定于目标的感知效价和期望值。也就是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越高,所达到的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励的力量就越大。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期望效价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要将每个员工内心深处的目标挖掘出来,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员工的目标越强烈,实现愿望越迫切,责任感就越强,目标效果就越好。
(五)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重点研究工作酬劳与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激励制度首先要保持公平感,员工感到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具体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内部公平性;三是个人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指应参照同类外部单位或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的奖励和薪酬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保障其所得与所付出的劳动相一致。个人公平性是指企业内部类似的员工之间,薪酬决定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六)目标—动机理论
该理论指出,目标和动机本身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目标能把员工需要转化为工作动力,对员工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工作中不断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心理学理论把目标称为诱因(自变量),由诱因激发动机(应变量),最后达成目标的过程便是激励全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薪酬和评价方案要科学合理
薪酬方案和绩效考评非常重要,可起到杠杆作用,有效激励员工投身于工作。因此,管理者制定目标合理与否尤为关键,应当考虑以下几点:①薪酬设计要突出绩效和技能,强调多劳多得、多才多得,按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薪酬;②注重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制造矛盾,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保持员工的心理平衡,利于团结士气、凝心聚力、融洽关系;③绩效考评体系要综合全面,要注重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表彰鼓励先进,鞭策警醒后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晋职晋级。
(二)激励要因人而异、动态管理
这就需要首先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员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方案。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类别的人希望得到的奖励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分类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员工需求进行细分,以采取合理的激励手段。在持续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要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够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实现组织和个人和谐双赢的目的 。
(三)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在确保物质激励效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合理先进的奖励方案。在精神激励中,情感关怀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员工“尊重与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需要,实现员工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挥,从而给予员工荣誉感和责任感、归属感,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倾向,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有信心、有干劲,让员工能清楚地看到个人发展的前途,从而与企业形成互相推动、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
根据期望效价理论,合理的目标对员工可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会打消员工积极性。因此,在设定激励目标和实施措施时应注意:首先,设置的`目标要考虑到员工现有的能力,让他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其次,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研究制订方案;第三,要动态调整并因人而异,要及时掌握员工需求和能力的变化;第四,目标实现后要予以强化,对应有的奖励及时给予,使其保持较高的效价。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培育优秀的、有激励作用的企业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1.企业必须掌握并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建立共荣共赢的伙伴关系;2.企业要建立并畅通与员工的信息交流渠道,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公司的管理;3.企业要高度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生涯,促进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共同成长与进步。 企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核心是对于人才的管理。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让员工持续保持热情和工作态度特别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目标,并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体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感到企业在真正地关心自己、培养自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管理心理学论文8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管理心理学论文9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组织和领导方面的激励;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就更需要激励全体的组织成员。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管理者自己多么优秀,个人多么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使全体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一个组织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努力而得来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如果部分组织成员与组织脱离,对组织部负责、懒散,则会拖累组织的其他组织成员,领导者或管理者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组织成员内部的问题,积极调动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把全体组织成员整合起来为组织做贡献。这个时候,激励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激励在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鼓励之意。而在心理学方面的意思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现在就从管理心理学方面来进一步认识激励。人的动机是需要经过刺激激发的,通过激发,人产生一种内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起到激发作用的就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工作时,每天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头脑都被固定住了,已经变得很厌烦,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及积极性。这样,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不能让员工们继续这样下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人们面对工作任务时一种持续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它通过积极、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奥格登在1963年做了一项“警觉性实验”用来说明激励的作用。他通过调节光源的发光强度,记录被试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以测定其警觉性。在实验中,人员被分成四组,A组不施加任何激励;B组被告知:你们是经过挑选的,是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现在要试验出哪一位觉察能力最强;C组被告知:你们这个组要同另一组比赛,看哪一组成绩好;D组每出现一次错误罚钱一角,每次无误奖励五分钱。实验的结果显示:经过激烈的行为和为经过激烈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未经过激励的小组A组,其行为误差次数是通过精神激励小组B组的三倍;物质激励小组D组比A组减少一半的'误差,这说明激励方式不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个实验就可以充分地说明激励的功能与作用,其功能与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和保持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支柱,如果企业的支柱都没有了,那这个企业就要倒闭了, 要吸引和保持更多的人才就要通过激励手段来吸引人才不外流。美国就特别重视运用激励吸引人才。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美国不惜使用支付高酬金、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激励方法。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绩效既与他们的能力有关,也与对他们的激励水平有关,用公式表示就是绩效=能力*激励。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干劲并使之有工作的坚韧性,为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三、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工作的动力,我们经常说,所事情要对它产生兴趣才能做得好,如果你对它本来就觉得厌烦,那该工作就很难做好。兴趣是影响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励,人对工作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使人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偏爱。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从事现代化建设,进行着各项改革。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是指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部照搬西方的激励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寻找和建立能理解和指导我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模式,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在面临这一课题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国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激励问题。
中国传统的激励模式是儒家的典范激励模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依循规范、按照自己的各种角色、举止得当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学的不够好,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机械行事。相对于典范他们有所欠缺,但是仍不愧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是在群体生活中从容自得,举止得当,如果十分成功本身就成为典范,如果不那么成功,也要不断的向典范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愿的。这种激励模式适用于社会构成相对简单的封闭的小群体,只有限于这一范围,这种个人权威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那时的管理者为了能够说服被管理者首先必须建立忠实的代理人形象,这种明君和贤臣的形象就是公仆的基础,所以公仆形象几乎是中国激励观念的宿命,而且在国有企业中激励好几代中国人。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仆的职能,公仆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以公仆方式出现的典范激励不再令人信服,于是转向以理性人为人性基础的个人主义激励方式。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组织而言不可能完全的采用个人主义的激励措施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个人主义首先使得管理者个人变成了喻于利的小人,那么他对环境的判断有多少是合乎组织利益的自然让组织成员担心。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所以我们只有在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为组织的长期生存找到基础。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的激励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激励机制单一,对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解;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一致性;考核机制、评定手段不够完善。那么我国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
中小企业的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当务之急。尽管有些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设计薪酬时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工资。
二、奖励制度的设计。
激励并不是完全的依靠金钱,然而激励制度的建立与金钱却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奖励也不是单纯的只有金钱的奖励。其实,所有奖励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优势。为了做到这点,奖励手段必须以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奖励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企业员工的现状。如:奖励的价值和数量、奖励的时间、奖励的公平性和对奖励的喜爱等,这些的公平性要由公平的考核制度来决定。
三、将激励机制制度化,防止人才的流失。
大量的中小企业员工为企业走出困境立下赫赫头功,但中小企业主却推却,甚至不愿兑付承诺,根本不按激励机制操作,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将企业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制度化,将其写入公司章程及与员工签订的劳务合同中去,同时规定员工激励的“度”,使其接受法律的监督,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激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它的本质是适时、适地、适当的给被激励者带来内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收到激励实效的目的。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课程建议:由于管理心理学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上课激情比较高,听得也很认真,对老师的讲解,感觉也很满意,要说意见建议也是没有的。不过既然要提,那就提一点吧,希望以后上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并不一定是讲课的方式。
管理心理学论文10
把教育管理心理学运用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而且能完善和促进高校学生的工作理论。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教育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有一个综合、吸收和运用的过程。综合体现在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结合部位上所进行的融合、吸收和运用,是对当代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的积极选择态度,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要完成这样复杂的工程,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继承和借鉴现代管理心理理论的先进理论成果,发展和丰富教育管理心理学。
就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管理对象的过程来看,学生心理是教育管理心理的核心,教育心理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其次,教育管理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又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育管理心理学还要研究各种影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新的人事制度、就业体制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让大学生们应接不暇。大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造成了学习和实践的冲突。另外,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激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较高的期望,对国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发展问题比较敏感,但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产生不满和困惑。对理想和现实怀疑,对社会现实不知所措,对自生抱负和自身能力不肯定,对成功和挫折有落差等方面的.强烈冲突,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抑郁、甚至消沉等种种不良现象。
(2)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培养一批批学习理论知识的高手,但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环境相冲突。另外,学校教育有时与社会要求相脱离,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相适应,学校理论教育与工作的实践脱离,造成所学与所用相冲突。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人生的重要基石,父母及长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另外,对于贫困的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甚至举债让孩子上学,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自卑、自私、孤僻等与学校和社会的开放、包容、多元形成矛盾。
2.学生因素
(1)心理因素。许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与高中阶段不同,大学提倡的是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竞争压力大,使许多学生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随着社会的开放,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动机也越来越复杂。一旦受挫,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产生苦闷、抑郁,甚至转而报复他人等,如不能正确处理心理和感情中的种种问题,一旦产生矛盾就很容易用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自杀的案例,时刻提醒着家长、学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身体因素。大部分学生自幼娇生惯养,生活上大都由父母照顾得周到细致,这与校园集体生活、集体伙食完全不同,造成饮食不习惯,身体体质更弱而产生焦虑,无所适从。大学生们或者埋头读书考证,或者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而无暇顾及身体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竞争和学业压力要求的良好身体素质相矛盾。
(3)性格因素。如今,电脑早已普及,而网络成瘾已成为学生问题中突出的问题。长时间上网或游戏,占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时间,因而容易使性格变得孤僻,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另外,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部分小孩不愿与同学接触,不主动与人接触,久而久之脱离了群体。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高校管理者应该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学生管理实践中去。
1.把大学生视为社会人,而不是学习的工具,细心呵护大学生的心灵,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有健全心灵、健康人格的人的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应在学生平等互信互爱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组织的目标,调动学生集体的士气。同时学生工作的管理工者在工作中要积极与班级中的非正式集体成员沟通与交流,使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的需要平衡,共同发展。
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每个阶段的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需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动向和行为表现,对大学生适当可行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并且,管理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需求,确保学生集体积极向上。
3.心理辅导机制不仅要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而且要尽快健全,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疾患易发病群体,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工作已刻不容缓。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一对一对话或者有意识的团体活动等途径,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的艺术,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时期。
4.建设一支业务水平够硬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当今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不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体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体验工作的光明前景,为这支队伍减少压力增加动力,保证辅导员队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起到维护高校稳定的积极作用,保障学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
管理心理学论文11
摘要: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和其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各大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随其管理水平逐渐加强,这时新型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且被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打破了传统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瓶颈期,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应该说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发展,其间重要性一直被人们认可。1990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理论成熟及发展快速,社会各界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可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转,利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资源组织,协调其间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面资源充分应用,且发挥其最大功能。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职业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企业应着眼于员工需求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员工亦能积极地展开工作,以更高的热情及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亦可促进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制度构建,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及职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亦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源泉,对职员更具向导力、凝聚力和激励性,可降低管理成本及企业各项运营风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这有助于职员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可充分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员各层面水平。这样亦可适应职员物质性需求,且尊重职员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达到职员为企业服务动机的激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目标。2.精神调节方面应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优势,务必具备自身核心影响力,应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从而达到企业战略性目标,同时应激励职员对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于早期活动中价值观已然固定,其对事物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往往善于接受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事物。所以管理时应注重给职员提供足够的心理调适时间及空间,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有助于其自身心理矫正,增强信念化理论教育,从而突破陈旧思想,以促使职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精神。3.工资激励方面应用。人是需求动物,若是人处于某种需求中,则会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自身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转为具体目标。职员找到目标则极易形成经过奋斗实现目标的潜在性动机,从而产生及实现目标步调一致的行为。若按照职员个人绩效给出对应薪酬奖励,则该时期需求之后极易激发职员更高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目标,且为其努力,这样可达到企业、职员双赢格局。4.职员帮助计划应用。企业职员帮助计划主要是指为职员设置整套心理援助,加上长时间精神福利支持项目。经过心理医生对职员的现状,帮助职员处理工作方面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等,同时提供心理咨询,确保职员各方面工作可有序开展。定期展开健康生活培训教育,注重职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采用这些系列化组织及计划等策略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组织氛围。
三、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结合心理学方式可充分改变企业管理现状,促使企业健康且有序发展,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具体管理中,则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着眼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创设,以便调动职员工作热情,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使得职员时刻注意企业利益;并且,应注重职员心理管理,因市场经济的大力冲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进行裁员及降薪,该项策略严重打击了职员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务必注重职员心理管理,换位思考,注重职员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这样可将心理学充分融入企业职员管理中。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诸多,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充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由于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应实践逐渐增多,开始被现代化企业广泛关注及应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领导者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有效掌握企业发展总体趋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提出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提升管理心理学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管理心理学论文12
企业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企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前提,而要达到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要将管理心理学合理的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心理特点,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健全薪酬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根据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所做的可行性人力资源计划,以及开展的一系列部署和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第一,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管理的连贯性,比如企业在做好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管理规划后,需要做好人才部署,避免因人员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因岗位空缺阻碍企业发展。第二,战略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拥有战略性人力资源,该部分人员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第三,导向性。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树立长远、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其他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内涵。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能够保持员工积极性的途徑等。
(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一,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二,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规定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掌握、吸收并理解管理心理学知识,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心理调节方面的应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加强的综合实力,所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员工工作兴致的引导,以及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人在早期活动中的价值观已经确定,对事物的倾向性也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比较容易接受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观念或事物,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应用管理心理学在员工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随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能够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员工矫正心理偏差。
(二)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管理心理学在薪酬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调节人际关系,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传统的薪酬管理并没有凸显激励的重要性,只是以物质报酬为主,这种薪酬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被全面薪酬体系所取代。
然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中,要求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所倡导的行为,该种行为既包括物质性的报酬,又包括一些内在的薪酬,比如工作条件、晋升机会、企业文化、表彰与嘉奖等。所以,在现代的薪酬管理中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报酬,管理心理学提倡的不仅仅是确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还要依托传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念,提高非物质性报酬在薪酬设计中的比重。
(三)在选择人才方面的应用。立足管理心理学角度,在选择人才时,企业为了全面、更好地了解岗位具体信息,需要应用管理心理学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任职者要具备的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判断任职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为让员工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所在岗位,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利用管理心理学细致地判断胜任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等,通过管理学的分析结果,可适当增加工作的难度,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双向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最终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与业绩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观念的人才培训只注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在具体实践中,除了技能和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外,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肯定等,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注重对员工心理素质与潜在素质的挖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人才聘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企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加以改进,合理处理二者存在的差异,构建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人才聘用、培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仁.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框架下的招聘配置管理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1:143.
管理心理学论文1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伤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
(2)情境主义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 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 世纪20 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管理心理学论文14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探索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最终完成团队共同目标。在现今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稳定住院医师队伍、如何较好地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管理心理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使其在实践运用方面发挥出更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院毕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卫生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论基层医院还是大医院的一些住院医师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因其与培训医院之间形成的新型培训关系,而使其成为各培训医院中的特殊群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面对已有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策的推出能否具有积极态度,直接关系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这项医改措施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所在医院的现实效益和长远发展。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人文、社科、心理等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团队有关的个体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团队整个群体的群体结构与特征以及整个团队的行为规律,探讨运用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和控制一些不利于团队整体目标的行为,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可控成本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团队内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学科。是研究团队系统内个体与群体、团队结构、团队内个体行为对于团队整体的影响,从而预测和管理团队内个体行为,提高整个团队绩效的学科。
二、管理中的.重点
古往今来,个体作为团队最基础的组成成分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中国古代的先哲亦充分认识到个体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例如: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认为“兵事以民为本”;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韩非所着《韩非子》中“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由此可见,个体是团队的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将有助于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团队的工作软环境、消除懈怠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团队稳定发展,实现团队共同目标。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和职责
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1].1992年卫生部发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医院试点建立有规模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且与国际接轨引入竞争和分流机制,让毕业医学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际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从而向全国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优秀的临床住院医师,促使住院医师由“医院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造就高水平临床医生。
职责:各试点医院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组织住院医师的招聘工作,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日常管理及培训工作,组织对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的质量评估,办理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
1.在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及部门乃至带教老师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视程度方面。带教师资参与意识不强、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不高,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更有甚者任其在临床实践中自行摸索,从而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2].
2. 在学员个人方面。由于医学生的学制长达5-8年,导致学员到而立之年却没有立的资本。成家、养家成为时刻悬在学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住院医师的收入,是单位给点,培训基地给点,一个毕业五年的医学生,奖金只有几百块,严重影响了积极性[3].丁香园的一份调查亦显示:93.4%受访者认为“规培医生待遇不高”.这就导致了规培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五、从管理的层面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管理的三大任务:实现团队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围绕这三大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终极目标,从国家到个人我们有三个层面的工作可以做。
在国家层面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圆满落实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指导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予以认定、支持和倾斜。除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国家政策性指导、建立国家认证的培训基地、为培训基地提供物质上必备的培训条件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以外,解决规培医师的执业注册、职称评审、社会保障、岗位聘用等问题,以解住院医师的后顾之忧;对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作为培训基地的医院在设备及人员薪资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各级政府如能提供相应的经费给培训基地,做到专款专用,解决医院的后顾之忧[4].
在医院层面上,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硬件方面落实教学场地、完善教学场所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软件方面保障规培医师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培训过程中的工资、夜班费、节假日的值班费以及工会的福利等。只有将规培医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同于医院在职职工,才能相对减轻规培医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加规培医师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
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如何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促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觉得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并具有成就感[5].
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各不相同,致使个体的修养与品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于各自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让看不起自己的人佩服自己等等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终极目标。而这些目标既可以是崇高伟大的,也可以是世俗简单的,但其共同点都是积极向上的,是想要做点事情的欲望。先贤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此可见,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如何去发现带教老师的需求,如何去挖掘规培医师的个人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见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即个体的终极目标与团队的终极目标的协调一致。那么,如何将带教老师以及规培医师的个体目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有效地整合起来,这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的重大课题。
六、结束语
归根结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所需面对的还是一个对于个体的管理问题,一个如何激发个体工作欲望的问题,一个有效整合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问题。只有通过从国家到个人三方面的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Z].卫教发(1993)第1号。
[2]高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xx,(02):56-57.
[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副司长王辰。“20xx清华长庚医疗改革发展论坛”讲话[Z].
[4]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xx,(Z1)。
[5]伍敏谊。试探如何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参培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J].人力资源管理,20xx,(04)。
[6]艾一玖,李智慧,林艳茹。基于住院医师网络管理平台对规范化培训的促动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20)。
管理心理学论文15
1管理心理学要义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0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代发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0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0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不仅在国际视野中应用范围宽广,呈现出繁荣,也为它在中国本土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组织应是开放性组织,它越来越重视组织整体目标对社会进步所承载的责任。政府与现代各类组织关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摩擦以及冲突等,为管理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跨国公司,也给跨国组织中异国员工管理,个体、群体、领导跨文化差异与行为等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些新课题居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跨学科研究,但它们都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管理心理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凸显出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管理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心理学论文06-23
管理心理学论文07-28
管理心理学论文05-18
浅论管理心理学论文06-26
管理心理学课程论文06-27
关于管理心理学论文06-27
管理心理学论文(荐)05-19
企业管理心理学论文06-23
人事管理心理学论文06-23
班级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探讨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