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时间:2024-05-20 11:03: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多么温馨的一句话啊!这里面从充满着宽容、信任和爱。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怎样让孩子信任我们,怎样让孩子主动把自己成长的手放与我们心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撰写的,他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本书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处于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识。此书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样获得这种有效的技巧呢?带着此问题我快速的阅读着。

  在引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件事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堂。即使老师无意讲错了一个地方,我也会满心欢喜的原谅她。在她的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听讲,在她布置的习题中我次次全对,本科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数年后,我也成为了现在的老师,这一职责我也深深的记得,并认真的执行着,我努力让班里每个孩子爱上我,也能像小时候的我爱上我所教学的这一科。我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的教学手法等等使这群孩子们爱上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的听课,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那么的快。由此可见,“这个学习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书共十二章来讲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所应用的技巧,其中我对《最佳状态的老师》和《家庭作业》这两章印象最深。

  《最佳状态的老师》:本章用实例说明了最佳状态的老师所具有的技巧。“一张安慰的便条”——文中记录的是一个9岁孩子对发到最后一本书引起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最后得到书归结为自己姓氏是z,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学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处理这样事情呢?我也许会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姓的.原因,每个人都可能会最后拿这本书,还有讲一些道理给他听。而书中的孩子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给孩子写了一张充满温暖的一张便条“亲爱的保罗: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伤心。你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书,但是,突然——真让人失望。每个人都拿到了书,除了你。我要亲自去看看,让你得到你的新书。你的真诚的老师”这张便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看过的另一本书《怎样与孩子沟通》,里面也讲述过类似的内容,就是当孩子遇到沮丧伤心的事情时,先要帮孩子承认接受他的一切,让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视,感到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学部里选节目,我们班几个爱跳舞的孩子们非常积极,打三月份就开始学节目、练节目,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连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加班加点的练习。因为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选入这一梦想,使他们如此坚持,如此执着!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结果令孩子们抱头痛苦起来。看到这场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们揽入怀中,就像保护受伤的孩子一样。当时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他们在我怀中哭泣。之后,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很伤心。对自己的节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别班的节目选中,我们的落选了。而你们的节目在老师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最棒的!”在孩子们平静下来时,看到这些话语,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爱的情况下我也慢声细语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点。孩子们有了这一经历和鼓励,没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节目,照样精心的去准备!但心态不一样了: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读到《家庭作业》这一章时让我想到那些总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孩子的名字。家庭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白天所讲的课布置的运用、巩固的习题,但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完不成,作为班主任经常有任课老师向我反映此问题。文章中讲到“尊重孩子的自主”:当父母过于热心的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可能就会反叛。如果唠叨和检查作业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不及格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还真是,每每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家长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写作业的,原来原因在于此啊,回头一定要和这部分家长好好交流,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的责任”,还要和家长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妈妈不要为作业而争吵,威胁。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也可以在晚饭后、看电视前写作业。你自己决定”我把自己读到的这些经验与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结果我们班的翔同学从以前做家庭作业需要3、4个小时,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的很好!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这一章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记做家庭作业了,孩子要妈妈给他编一个借口,妈妈拒绝了,而是建议孩子把真相写下来,并且签上妈妈的名字。目的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会理解人有时候会忘记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条,满意的上学了,这位妈妈明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做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教。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周末作业他忘记了一项,我很生气,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一生气,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上学了,跟老师沟通,才知道,他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自己撒谎了,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做。如果,我早读到此书,就不会发生如此的事情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自己错误的方法导致不知所措的儿子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撒谎了。事后,我找儿子谈了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保证以后不会这样去做,儿子看到我诚恳的态度,他也对自撒谎的表示悔恨,要彻底改掉。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反思的经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此轻松,也如此沉重!领悟技巧,孩子才会主动地把手交给你,让你带他领略四季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轻松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读书预习,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成人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无须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fsir)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事给孩子带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平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平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平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习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习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

  最近读到《养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很好的两本书。

  男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淘气好动,原来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不同,我倒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淘气,当然是很好动的,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很安静的孩子很少,当然也有,豪豪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就是很安静的,每次我去接豪豪都看到豪豪在到处乱跑,而那个男孩就很安静的坐在那里,老师肯定会喜欢那样安静的孩子吧,好管束啊,昨天我问老师,老师还说豪豪很淘气呢,很担心老师会不喜欢孩子,甚至训斥孩子,他们毕竟都是没成家的小女孩,会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行为吗?

  和孩子沟通也许是每位父母最头疼的事了,有时我在想,该怎样和孩子聊幼儿园的事呢,豪豪不怎么喜欢回家说幼儿园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问他他也不喜欢说,是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吗,还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欢呢,很喜欢听豪豪说话,小大人一样的,最近还经常“训斥”我,指着我的鼻子说我“这样不对,应该那样,你知道吗?给你一个大拇哥,不给你小红花,”等等的,我想,也许是我平常就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吧,还是在幼儿园老师是这样的呢,该反省了。爱孩子就该尊重他,倾听他,允许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许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当然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其实,不只是对孩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也是需要倾听倾诉,需要尊重的不是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群都是适用的。

  尊敬的家长们,请你们放低姿态去爱孩子,把声调调低,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声细语的说话,不只是女人,妈妈们可以做到,爸爸们也可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8

  寒假前无意中从别的老师那里发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写的是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面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她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

  是的,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给与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让玛丽知道妈妈已经原谅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所以玛丽松了口气,心里充满了感激,轻松的氛围更能让她记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当时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了玛丽:“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处于害怕状态的玛丽就会更紧张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会诚惶诚恐,担心一但做不好,妈妈除了骂她还会做些什么。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做错数学题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前面的路,让我们一路前行!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9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我很幸福也很苦恼。伴随着孩子们年级一点点升高,一点点长大我越来越觉得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总是满腔热忱的为他们好,可是有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你,接受你。不能被接受与理解的爱就不是爱。我开始努力的寻找方法,寻找出路。这时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吸引了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与孩子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对我们老师也同样适用。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只掌握大量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正如我的感慨,不能被接受的爱是没有意义的。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好像一位医生,仅有对患者的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能做到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但这一步才是治愈病人的关键。作为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在拥有爱和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播基于爱的技巧与方法。不至于胡乱挥舞手中的刀,给孩子造成伤害。

  忘记是哪一本书中讲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没有好的关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孩子要想真正的成长需要的是他内部的需要的动力。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是压力,他自己产生的才是动力。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从外面打破他,他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有方法让他自己从内部打破,那么他就是一个重生的生命。好的教育是激发他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而激发动力的前提是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书的第一章中提到,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

  而对于父亲的反应孩子通过理性的思考后说: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孩子的怒气消除了,接下来父子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有意义了。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还有一个八岁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的说:我不要回学校了。她妈妈没有跟她长篇大论的讲“小孩子一定要上学,不应该发脾气这样的话。而是理解的说:“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妈妈说:“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这位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被理解接受的。甚至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人在发怒时的智商为零。我们大怒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自责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再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我们处理情绪激动的学生时往往这样: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不妨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为我们的教育排除很多障碍。

  这是从一位老师那读到的一句话,很受鼓舞: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老师就像是阳光充足的肥沃田野,落入这田野的种子,不但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0

  在遇到麻烦时,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这样会有效得多。用人称代词我开头,父母既可以表达出他们愤怒的情绪,描述孩子不被许可的行为,又不会辱骂或者贬低孩子。例如:我很生气,我一再要求关小音响的音量,而我的儿子却置若罔闻,我觉得很伤心。

  父母带敏感的心倾听孩子的话,努力理解孩子的观点,不再说一些尖刻的话,能够不带辱骂的反映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当父母这样做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开始发生变化。同情的氛围让孩子向父母靠的更近:他们会注意到父母的公平、体谅和礼貌的态度,并且模仿。

  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惹出麻烦,总是父母找到解决办法。要想孩子长大,变得成熟、理智,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麻烦。

  菲尔老师带班参加周末滑雪旅行,16岁的菲尔因未带“父母同意书”,而被老师拒绝参加。菲尔气得发狂,回家对母亲说:“如果你不开车送我去的话,你就会损失你的一百块钱。”

  妈妈说:“菲尔,我知道你多么想去,我也希望我能帮你,,但是你知道让我开车送你去是不可能的。”

  菲尔嘀咕道:我该怎么办?

  妈妈说:”有没有想过乘公交车去?”

  菲尔:“不,因为我必须换乘好多趟车去。”

  妈妈(平静):“我明白了,你已经决定不乘公交车了。”菲尔接着又嘟囔了几分钟,说她多么的不幸,然后就离开了房间。回来时,她说她已经找到一辆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山区,无需转车。

  菲尔告诉妈妈,她听到老师说:“你忘带同意书不是我们的错时”,非常生气。她应该这样回应:“我对发现过错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人在生气时,是很容易说出一些攻击性的、侮辱人的话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事实表达自己的生气心情。这样,孩子就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会使别人伤心。而且孩子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反之,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地只知道发泄自己糟糕的情绪,又是抱怨又是辱骂,孩子不仅不会听,还会憎恨逆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1

  今年暑假我读了《孩子,打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过这本书后心中有许多愧疚,同时又觉得特别幸运,能有幸读到此书,让我从错误中走出来,本文的作者是海姆·G·吉诺特,他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书中向我们宣传的是海姆·G·吉诺特的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

  教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同感的问题,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孩子说话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我们解读的密码。孩子提出的问题里,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者伤心。

  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幼儿园的老师就陪着他们参观幼儿园。这时候,这个小女孩,看到了墙上贴的小朋友们的作品,非常漂亮。这个小女孩就大声地说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她妈妈就有点尴尬地说:“把这些漂亮的话说成这么难看是很不友好的”这时候站在旁面的老师就说到:“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这时候,这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她得到了她隐藏问题得到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这个女孩又拿起了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的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妈妈就责备地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事实上小女孩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弄坏车的小朋友的名字感兴趣,她只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是这样说的:“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松开了妈妈的手,高兴得和妈妈挥手告别了。因为孩子从这个老师的两次回答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这个老师很好,即使画儿画得难看,即使把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呆在这里很安全。”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心里的座右铭应该是:“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再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作为一个老师,那么多孩子的童年放在了你的手上,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相信我们都会深深地担忧自己会给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小心的、谨慎的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2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前面的路,让我们一路前行!是学前组最近组织阅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有关老师与孩子沟通方法的书籍。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吉诺特博士的一句话“不要仅仅成为老师,而要成为一个身为老师的人”,已经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是,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炼的小短文阐述。通过仔细阅读,将会获得这些技巧。每一章节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导老师,在日常用语上给老师支招,有了这些少许的变化,与孩子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以及孩子的不断需求,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情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气氛。为了变革,那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时,就会增加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被肯定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生活中,教师怎样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保护。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我们在沟通上出现问题,这些并不是老师的初衷,并不是老师憎恨学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态,所以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沟通也同样重要,通过沟通,利用适应于孩子的语言教学,在语言中要充满了爱,时刻让孩子感觉到不那么生分,而是那么熟悉,就像妈妈一样。

  这样,孩子们就会快乐的学习,我们也会开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家长与老师人手一本的书籍,注重孩子素质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向,我们也一直在致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当中,教会孩子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怎样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个方向,我将认真领会书中的知识,把它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成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助。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3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由引言,十二章的主体内容,后记等组成。虽然本书创作的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很有益处的。在十二章的主体内容里,吉诺特博士通过许多生动的小例子,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与教师孩子们沟通的方法,使我在读书的时候不断地回想起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更坚定了转变自己的决心。

  第一章,老师们的心声,主要讲了一群年轻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在学校的生活。他们的教学经历不长,但理想都已经破灭了,有的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希望;有的老师的在大声疾呼改革,但教室里的生活还在继续,“在教育制度改变之前,我该怎么做”我想,这同样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读后感《读后感——海娈》。后面的几章,最佳状态的老师、最差状态的老师、一致的交流、赞扬的危险等等内容,指导我们如何正面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等等。第十一章讲述了老师与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第十二章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回想自己在上学期的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发现自己是经常使用那些消极的语言的,没有掌握语言的艺术,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而没有合理的表达我烦了、我愤怒了、我震惊了,从而使学生在看到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时候,从而更加不尊重老师。而这只是一方面,我最大的问题是站在课堂上的气场不足,而一个人的气场来源于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而这些都是我有待提高的。

  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最佩服和崇敬的老师——五二班的孟卿老师,就是一个知道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老师,他渊博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的交流,以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使他的气场强大,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另外从博客中了解到郭春燕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懂得与学生沟通的老师,她的学生尊敬且亲近她,郭老师爱学习,也是读书非常多的,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使她在教育教学中自信而不失平和、温柔而坚定、淡定且从容;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育才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许多老师的闪光点,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贫乏,通过读到的这本书,我更加清醒的认识的作为老师的我有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会和育才一同成长,读更多的好书,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使自己的气场强大起来。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干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那么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那么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快乐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似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及处理孩子的紧张关系时使用技巧,可以改变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我阅读完后对整本书内容的一个概述。书中提到: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老师怎样与学生沟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径;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令人心烦的琐事、冲突和偶然的危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观念不同,那么老师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问题,从沟通中寻找技巧,从处理问题中总结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样使用,对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别未成年,是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联想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们一个启示,美国家长使用的技巧是放开手脚让孩子去经历,孩子遇到挫折时,加强鼓励及有效的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同样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使用技巧,加强沟通,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过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07-0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06-2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文03-3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精选9篇)12-1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2-1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2-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5-0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精选3篇)06-2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篇03-1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精选34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