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论文

时间:2024-05-21 12:39:41 保险 我要投稿

【热】社会保险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保险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社会保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的范围越来越宽泛,如何才可以切实有效地做好社会保障档案工作,已经成为社保部门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高效地完成好社保档案工作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险论文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相贴合,并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脚步。为此,笔者在文中依据当前社会保障档案的特点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来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效强化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我国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活动的进一步加深,现有的单位人必定会转变成为社会人。相关社会保险部门不仅需要承担社会保障的相关责任,同时还需要担负相关离退休工作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相关工作职能。面对如此宏观的社会框架,若不具备十分完整精准的个人资料,即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我国的.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就将陷入僵局,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落实进程。

  二、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

  由于当前阶段的社会保险档案自身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档案,分别归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进行管理,进而造成了管理工作混杂不科学等问题。例如,不同性质的档案归属于不同类别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问题。一个人的社会保险资料分别留存于两个不同类别的管理机构中,其在进行所保理赔过程中手续会变得更为复杂繁琐。除此之外,现有大部分的社保经办机构并没有完全遵循个人档案集中管理的工作要求,只是综合性地将相关档案进行管理,并全部放置于相关的业务科室中。具体管理方法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档案咨询服务平台,以便于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个人社会保障档案信息。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全面健全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当前阶段,依据我国现已颁布的《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得知制定社保档案的分类具体要求及保管时长。科学地对每一类别档案,制定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进而全方位地构建科学完整的制度机制,做到有法可依,遵照工作章程开展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对现有的各种类别的档案进行细致地收集,整理归纳、保管、记录存档等。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符合相关的工作流程,有效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对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图表等,需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并存档。严格遵循集中管理的工作原则,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各保障职能部门间由于复杂的连带关系进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无辜浪费,全面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

  (二)制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将社会保险档案工作规范至管理活动中。管理工作则需要充分依据社会保险档案存储的现有内容及范围,依赖保险档案室所需要的器材配备等。档案室的具体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全部做出细致的制定,并以此来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无序问题,逐渐构成上下管理一致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

  (三)软件,硬件,双管齐下,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我国现有各层级社会保险部门组织,需要最大限度地克服资金短缺等相关问题,并建造眼下最为先进的微机设备装备档案室。在档案室机型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做到整齐划一,以便为下一步的计算机终端网络及社会保险档案数据的全民共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重点,放置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开发工作中。由各省级社会保险部门统一进行组织开发,其开发的软件,主要功能包含:档案编目及信息检索;对档案内现存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如对保险档案的分类统计、相关信息资料全局统计等;档案借阅的自动化管理,以便对信息需求者的情况、时间、归还时间等进行精准的把控;进而全面实现网上互联的工作状态。

  (四)提高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当前阶段,社会保险档案工作自身具备十分强烈的政治性、业务性。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及业务知识,并具备十分精湛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国社保相关部门需要与档案管理部门取得友好的联系,并积极地组织开展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综合素质、作风建设等活动,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进而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发展,其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推陈出新,才可以切实有效地保障社会保险工作的不断健康发展。当前阶段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于社会生活中公民具体利益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此,必须要及时加强对其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其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出自身的工作效能,进而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萍,伍明慧.做好新形势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3):32-33.

  [2]王庆悦.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档案,20xx(03):20-21.

社会保险论文2

  社会保险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在于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高效运行,对其委托管理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的审计,保障社保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加强社会保险内部审计,筑牢业务、财务、内审稽核"三道防线",严把业务经办和基金进出口关,确保基金安全与完整尤为重要。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产物,是更好的形成监督公司内部的经济运作机制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是单位内部建立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存在于公司的内部,在公司中扮演着监督人的角色,从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多项工作,是大中型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职责部门。

  二、目前社会保险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采取不支持或不积极配合的态度,阻碍内部审计工作正常开展(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社保内部专业人员配备的不合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难以应对深层次或较为复杂的审计工作,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目前社会保险内部审计多数存在着设置不合理,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够,职责不清等情况,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四)信息化审计手段运用不足目前审计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审计对象的水平还较低,在运用范围及审计软件的适用性上都受到不少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五)审计的重点不突出目前多数属于事后审计,内容比较单一,流于形式,缺乏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无法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建议,严重削弱了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三、基于社会保险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一)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保基金安全、业务规范和内部管理,更有助于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也有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主要领导应亲自抓,分管领导抓落实选拔作风正、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加入内审队伍,引导内审人员增强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解除内审人员的后顾之忧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从行政隶属关系上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并与单位财务、纪检、部门分别设立,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因此,要配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由主要负责人亲手抓、总负责,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行使职权,独立发挥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3健全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指导。

  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是保证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因素之一社保部门在制定内审制度时,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审计协会公布的条例和规范等外部制度再结合社会保险内部审计的实际特征,制定出一套有特色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既要有基本制度,又要有实施细则;既要有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又要有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所需的对比标准,对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加以具体的指导。

  (二)强化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坚持依法审计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增强内审人员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良好职业形象2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职业怀疑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了社保审计的质量鉴于目前社保内审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经验不丰富的现状,为了增强综合能力,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注册管理会计师、会计职称考试等,系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知识,持证上岗而在审计的实践当中,审计师需要运用专业判断,结合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审计的实践工作逐步增强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以审代培的效果3拓展培训内容,坚持后续教育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加强内审专业知识培训,加大对社会保险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培训,增强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使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能熟练掌握社保政策法规和社保五大险种业务处理的全能性人才

  (三)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1审计监督为管理服务内部审计如果只是事后审计,只看重其对社保各部门的监督作用,进行"秋后算账",内部审计也就相当于一次财务审计,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服务,通过查错纠弊发现社保机构中存在的漏洞以及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它可以提高各项工作的管理效率,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依法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是领导者的好帮手内部审计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估社保机构的长远发展,为管理服务广大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认识到内审的监督作用,更要认识到内审的服务作用,改变以往错误观念2务实与创新并举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总结工作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一要不断完善开展审计的方法和领域逐步改变以往只注重事后审计的模式,将内部审计的领域扩展到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使得内部审计贯穿全程,使审计内容得到深化在审计方法上,实施经济责任责任、绩效考评等方法,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原则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批评指出,不可因为情感问题包纳、纵容当事人,决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深入调查问题的本质,防患于未然,保证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监管,创新审计方法,改进审计手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内部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3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社保内部审计人员所得到的审计证据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坚持自我审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政府机关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有助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的水平。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

  工作质量与效率1构建社保审计综合信息平台社保管理量大、工作复杂,这就决定了社保管理对信息化系统有极强的依赖性当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保的内部审计也应当相应调整,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构建社保审计综合信息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保险数据化信息资源,探索社保基金联网审计,以提高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2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审计效率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仅通过远程监督社保资金的基本账户和财政资金相关账户的变动情况,远程监控社保各项业务的经办过程,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审计证据,大大减少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现场审计紧密结合可使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走向事中、事前审计充分发挥远程化审计的时效性强、工作效率高、审计成本低等优势,彰显非现场审计的隐蔽性、威慑力等特点3跟紧时代步伐,运用新兴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这些新兴的技术时效性高、运算速度快、容量大、简单便捷,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工作的效率效果,社保内部审计也应当逐步引用这些新兴的技术,提高内审的效率诸如移动通讯技术,可以方便内部审计信息的及时传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随时进行远程会议,交流审计工作进行,进而调整下一步的审计计划,同时也有助于领导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进展动态。

  参考文献:

  [1]杨锋辉关于构建大社保审计格局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xx(09)。

  [2]王伟关于社保审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xx(34)。

社会保险论文3

  摘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对社会保险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业保险的优点的分析研究,开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协同发展的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协同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

  截至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7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6亿人,参加新农合6.7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3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4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8亿人。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有待加强,基金平衡安全矛盾突出。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到“十三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5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2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亿人。

  二、社会保险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的特点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具有以下特征:1、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遭遇到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2、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依法参加并按照法律规定的费率履行缴费义务。在待遇水平等内容上,一般不允许投保人和被投保人自由选择,体现出强行法的一般特征。3、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是依据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一调剂、互助互济办法,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以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4、主体特定性。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除个体经营者外,社会保险的投保人特定为用工方,承保人特定为专门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被保险人特定为职工(或投保的劳动者),受益人特定为职工或其法定亲属。5、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缴纳费用的多少等因素的不同,社会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6、国家补偿性。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通过社会保险将一部分物质财富再返回给劳动者,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贡献的一种补偿;特别是在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的情况下,劳动者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直接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7、社会福利性。社会保险对于符合条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在给予各种保险金支付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提供医疗护理、伤残康复、职业培训及各种社会服务。(二)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1、险种较为单一。国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这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仅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基金支出预期增加。我国已不可避免的踏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养老、医疗保险基金的开支将会大大增加。老龄化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福利制度、更多的福利机构,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无疑给整个社会增加了沉重负担。3、基金回报率较低。面对巨额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需求,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亟待解决。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相对应的CPI指数升多降少,资金缩水巨大。4、社会保险服务能力超负荷。在当前参保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社保经办人员数目和经费没有跟上,目前社保经办机构人均负荷已经进入极限状态,社会保险服务质量受到制约。5、农村社保保障力度不足。虽然近几年我国已开展农村社会保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但局限于制度建设刚起步,地方执行情况等因素,其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缺口显露无遗。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商业保险的优点1、保险对象、范围灵活。商业保险不只有人身保险,还有财产保险。单从人身保险来讲,其对年龄、身份的限制较少,覆盖面更广。商业保险可以由投保人根据支付能力和自身需求选择保险险种及保险额度,没有社会保险对缴费基数设置的封顶和保底的限制。在兑现投保人权益时,待遇支付的门槛低、限制少。2、便捷优质的保险服务。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客户服务方面,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服务网络更发达,保险销售、售后服务人员遍布大街小巷,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3、营销方式更加丰富。不同于社会保险业务必须到指定的经办机构办理,商业保险除了到营业网点,还可以通过银行代销、网络、手机app等渠道去了解、购买,避免了排队等待的麻烦。4、产品针对性强、多样化。既有没有投资功能、纯消费型的短期险种和一些纯保障的长期储蓄型险种,例如人寿险、健康险、养老险、教育险、意外险,还有分红、万能、投资连接保险等投资型险种。随着商业保险产品的发展,很多公司的产品可自选、可组合、可定制,从投保人的需求入手,可填补社会保险局限以外的空白。(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意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在社会保险兑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福利,更好的发挥市场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共赢的局面。社会保障部门节约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商业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有资源利用率、拓展了业务资源,增强了盈利能力。投保人在保险服务市场竞争的态势下,获得优质服务。

  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鼓励参加商业保险,给予商业保险公司更多支持。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人们购买商业保险。在产品、渠道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跨界发展上,提供给商业保险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保险业创新发展。(二)规范保险业健康发展,只有让人们普遍信任保险,才能使保险消费普遍化。应通过立法明确保险维权规则,加大打击误导消费的力度,实现保险消费环境良性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及保险业务人员的信用监督,建立相关平台,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披露、惩治力度。(三)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社会保险业务,例如参保、待遇支付,或者合作开办养老和福利机构等。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的方式,选定商业保险公司。在公平公开竞争的环境下,商业保险公司势必要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投保人的服务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四)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商业保险公司在资金运作方面有着更加丰富的管理经验,由社会保障部门综合考虑商业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情况、信用评价情况等因素选择商业保险公司,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管。商业保险公司若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提高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了投保人的福利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相对于社会保险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需求,多样化的商业保险品种,可与社会保险体系很好的互相补充,并与之相互影响,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xx

  [2]贾俊玲,《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3]杨柳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模式问题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xx(14)

社会保险论文4

  作为企业各种基础保障制度综合的社会保险管理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重要的环节。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不断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工作人员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这就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实现双赢。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1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

  1.1制度不完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相应地,国家也意识到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因此,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战略措施致力于促进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都不一样,而且其制度也不完善,政府也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的工作人员是十分复杂的且分布广泛,员工之间的年龄差距也非常大,退休人数也不统一,而且一些在退休之后死亡的员工家属为了能够继续享受企业福利,就不及时向公司上报真实的情况,这样就给企业的社会保险基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1.2相关的服务机构缺乏

  资金能够促进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但是相关社会保险服务机构却十分缺乏。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保险的发展和完善仅仅只有资金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辅助机构来进行协调,才能使社会保险管理更加全面地发展。从现阶段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状况的角度来看,其相关的服务机构已经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保险的发展,而且由于相关服务机构的匮乏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如果政府和企业完善相关的服务机构,那么员工住房难、看病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1.3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就是宣传方式。在网络时代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对社会保险的宣传方式仍然是最初的表演和演讲等形式,不能有效地使用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宣传,这样既与工作人员的生活方式不符,工作人员也无法深刻地了解到社会保险对自身的影响。其次,就是时效问题。在大型企业或者国企中,一般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宣传和对待社会保险问题,然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意识不强烈,管理不够严谨,导致其对社会保险的宣传采取一种极其消极的态度,中小企业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及时地了解到企业保险制度和政策,也不能意识到社会保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就失去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时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该企业的工作人员以一种消极、不思进取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没有较强的`责任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2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策略

  2.1企业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企业在完善社会保险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企业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仔细的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措施。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制度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应该积极采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企业仅仅制定出社会保险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说绩效汇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服务保障制度等。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顺利展开,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2建立专业的工作团队

  一个企业仅仅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企业的员工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导致工作效率极低,那么有效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就会是纸上谈兵。所以,企业在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团队,这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建设工作队伍方面,我们首先必须依据企业的真实需求来设置相关的工作机构和岗位;其次,在对人员进行选拔时,严格遵循选拔和任用要求,既要考察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也要重视选拔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责任心以及临时应变的能力等因素;最后就是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和专业知识。

  2.3严格管理企业相关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在一个企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做到“以人为本”,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福利,积极了解每位员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利;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种媒介或者是互联网来宣传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使员工能够真正了解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同时,社会保险管理制度要与国家的管理要求相符,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4建立高效的信息化体系

  以往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具有效率低、投资高等不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所以,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体系来提升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效率。比如说,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中,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库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之前信息数量大、不能及时更新和查阅的问题,还能够节约工作人员的时间和企业的开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也在逐步的完善和改进,它也有效地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平稳快速地发展,这又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我国的企业中,开展社会保险,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企业具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的员工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社会保险论文5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 扩面 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保险征缴扩面正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开展,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遇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弱势群体比重过大、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以及社会保险扩面缺乏宣传力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保扩面工作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社会保险扩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相关社会问题通盘考虑才能取得突破。

  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断增多,社保扩面的难度不断加大。分析扩面难点,研究解决办法是当前乃至今后推进社保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参保扩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城镇居民中弱势群体比重过大,参保缴费存在一定困难。近几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人员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流动加速,劳动力供需矛盾、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正面临着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1)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企业关、停、并、转,下岗职工群体不断扩大,再就业问题尤其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2)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安置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城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于不愿从事服务性行业工作,造成大量沉淀。二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的供求矛盾。(4)城镇居民中老、弱、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二)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对社保扩面缺乏支持力度,未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所属各部门共同抓好社保扩面工作。(1)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社保扩面会破坏当地的招商引资环境,会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地方官员的政绩也关系不大,因此在思想上存在着等、靠、要的观念。(2)社保扩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情况下,仅凭社会保障部门独力支撑很难取得较大进展。

  (三)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各地经办机构普遍存在着设备落后、人员短缺、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而且基层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十分突出。经办机构能力的欠缺给群众参保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推迟了社保扩面的进度。

  (四)劳动监察执法及社保扩面宣传缺乏力度。主要表现在:(1)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业主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在这部分企业中,随意拖欠和压低工资、超时加班、任意辞退员工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但使劳动监察部门处罚缺乏法律依据,也给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参加和接续带来了困难。(2)劳动者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维权意识差,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敢据理力争,也不敢向有关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3)我国社保事业起步较晚,群众缺乏对社会保险政策的了解,对社保扩面对自己带来的利好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所发挥的重大意义知之不多,有的甚至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混为一谈,认为社会保险扩面是以营利为目的推销的保险产品,思想上存在着抵触情绪。

  二、破解社保扩面难题的几点建议

  (一)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加快发展问题与做好社保扩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1)就业问题是民生治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民心工程”、“和谐工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解决好百姓的穿衣吃饭问题,让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促使百姓由被动参保向主动参保的转变,真正实现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这才是从根本上破解社保扩面难题的最佳途径。(2)社保扩面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就业,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各级地方政府务必千方百计地抓好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壮大公共财政实力,为民众参加社会保险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提高群众的参予热情。

  (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社保扩面工作取得实效。(1)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立由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责任体制。主管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及时解决社保扩面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组建工作小组,强化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确保按时完成社保扩面的阶段性目标>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2)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财政部门要筹措和运用好社保补贴基金,确保补贴基金及时、足额到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特别是非工企业)的监察力度,规范其用工行为,对故意逃避参保及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等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其他相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统计、征费、年检、以及考核评比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参保情况进行严格把关,全面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切实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1)各地要在深入全面领会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促使社保经办业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加快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一是加大基层社保经办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加快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通过社会保障平台,把经办机构的触角延伸至各乡镇、街道,为群众办理参保提供方便条件。(3)切实提高经办机构(尤其是基层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一是通过组织基层经办人员以上门走访、入户调查、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开辟群众(特别是老人、残障人士)参保的“绿色通道”,方便群众参保。二是对已经参保缴费的企业和个人实行跟踪服务,随时解决他们在参保缴费、享受待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热情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企业及广大群众对社保扩面工作的支持。

  (四)搞好宣传教育,为社保扩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要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参加社保对国家、企业及职工的重要意义,提高百姓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积极性。(2)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法人及企业劳资人员的宣教和培训力度,使其不但了解和掌握社保方面的政策法规,而且充分认识到非法用工的危害性,消除其对社会保险存在的误解,避免逃避参保以及其他侵害员工合法权益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经济法律制度汇编》、《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等

社会保险论文6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关系到社会保险制度能否顺利地贯彻执行,关系到社会保险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更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同时,它也是社会保险财务管理的基础,它能够为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提供必要的原始数据。

  (一)档案意识薄弱

  一是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没有摆上领导的议事日程,不关心或很少关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部分业务人员存在认识不高,工作态度不严肃的问题。认为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问去整理档案。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新思路、新举措,难以适应社会保险制度的快节奏。

  (二)档案管理混乱

  实际工作中,除部分单位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外,多数单位常根据单位自身业务情况或从方便工作需要出发,采取由文书、会计或业务科室承办人员分散保管的方式,造成“我承办我保管,我走了就不管”,或“人人都负责,人人又都不负责”的现象发生,致使社会保险档案不同程度的流失。

  (三)缺少规章制度

  哪些档案材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材料不需归档,如何进行鉴定销毁;哪些材料需要分级分类管理,如何分级分类管理;哪些档案需长期保管,哪些档案需短期保管,如何划分档案保管期限;档案如何提供利用等。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主观上也未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社会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和配套性的新工作。只要本着先易后难,逐步理顺的原则,重点解决好资料收集不全、分类混乱、管理不规范和不注意开发利用等问题,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就会逐步形成独具特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

  (一)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宣传工作

  社会保险档案是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真实记录,是确定参保个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为参保个人“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和重要历史凭证。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既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升经办能力和管理水平,真正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公平保障,和谐保障的有效途径。为切实深入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使之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意义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系统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意识,增强加强档案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业务流程

  多年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把社会保险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但由于法律法规缺失,有关社会保险的档案一直处于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无标准状态。有的归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有的'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有的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有的一直在用人单位,有的甚至放到个的口袋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袋档案”。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一地一策,画地为牢,很难规范,有的基层单位连专职的档案人员和基本的档案设施都不全,丢失、涂改、损坏档案的恶劣案件时有发生。社会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保险档案收集整理规范。社会保险档案材料收集分类,必须按照《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进行归档整理;保持每份归档材料之间联系紧密、衔接有序,按主表在前、附件在后,审核结果在前、审核依据在后,重要凭证在前、次要凭证在后的原则排序。社会保险档案材料要求字迹、印章和日期必须齐全清晰,字迹模糊或易褪变的归档材料应予以复制后方可收集归档。不能有铅笔、圆珠笔、红墨水、纯蓝墨水等书写字迹。严禁使用热敏(传真)纸、复写纸,确保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社会保险档案移交规范。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按时将本部门经办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已办结的专业性业务材料(含电子文档),按照《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和《社会保险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规范》,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并定期进行移交。每次办理业务档案移交,档案室工作人员与处室兼职档案管理人员都必须现场填写《社会保险档案移交表》,经双方签字确认,明确工作责任。3、社会保险档案立卷归档规范。社会保险档案的收集按照《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定》的归档范围和要求,一式一份收集整理归档,确保社会保险档案齐全、准确、规范。凡归档的社会保险材料必须利于长期保存,保证图样清晰、字迹工整耐久、签署完备。禁止使用铅笔、圆珠笔、彩色笔和复写、传真制作社会保险业务材料。

  (三)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标准化

  社会保险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为社会保险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强基本硬件建设。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并由上至下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档案员,并进行了业务培训,为档案管理提供组织和人员上的保证。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基本建设。一是开辟专门档案室加强管理;二是购置标准档案柜;三是设置防火、防潮、恒温、防盗器具;四是购置档案专用帐表卡册包装盒等工具,及照相机、录音机等必备物品。

  2、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微机管理。随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险种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也变得比较困难,迫切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档案管理系统。其内容包括:

  (1)在职职工、退休人员个人的基本社会保险档案库:详细记载职工每次调动、停保及死亡、退休等原因引起的档案变化情况,完整准确记载职工在职期间各年工资收入情况和缴费情况。

  (2)用人单位参保的基本情况库:记载用人单位的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编码等基本情况;记载参保与撤保、在职人员、非在职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险基金应缴总数及变化情况;记载正常的缴费、欠缴、补缴、实际支付待遇情况的历史资料。

  (3)记帐凭证库和科目二级帐库:记录会计凭证科目数据及全部会计科目的二级细帐。

  (4)财务、统计数据库:有关社会保险财务、统计报表等数据信息。

  (四)注重社会保险档案的开发利用

  在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社会保险档案的服务作用。一是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开展公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对帐单,随时为职工查找提供服务。二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每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起步前,都由档案信息库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和信息数据供决策用。三是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社会保险公司的基本工作包括参保登记、征缴基金、拨付基金等,都要依靠档案提供帮助。四是为进行费用预测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利用档案记载的受保人缴费情况和保险金发放情况,预测社会保险费用的需求量,为制定和调整保险基金提取比例的政策和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社会保险论文7

  一、社保基金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1.基金收支管理相互脱节。

  在正常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过程中,社会保险费的收支是分开的,负责社保待遇支出的部门,只管社保基金支出,不管社保基金收入,而管理社保基金收入的部门只管社保基金收入,不管社保基金支出。社保经办机构每月将应征缴的社会保险费数据传递给当地的税务机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本身没有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职能,参保单位保费缴纳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不能左右他们,导致一些参保意识不强的企业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一拖再拖,一些财务状况不良的企业最后形成单位无法承担社会保险费,这样不仅使社保基金不能及时入库,更导致一些欠费企业的员工社会保险费到户不及时,不断到政府上访,加剧了企业员工的动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还有由于前期对参保人员进行广覆盖,在这十年中吸纳了一大批离法定退休年龄很近的参保人员,目前这部分人员陆续到了退休,虽然他们参保时补缴了一定的保险费,但未来年年不断的对退休人员退休待遇的调资,本人曾测算当年他们补缴的保费一般只够发他们五年左右的待遇,这不经意间增加了未来基金支付的压力。而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基金收支管理相互脱节,基金支出控制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

  2.社保基金缺乏系统监督。

  目前对社保基金进行具体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法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管理监督的系统性缺失,使得很多行为不能够受到法制化约束。首先,针对社保基金不能够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这样一来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其次基金管理缺乏常规性的社会监督。还有,针对社保基金的相关信息不能够做到透明,从而限制了社会监督的有效进行。另外,针对社保基金的管理还存在着法律方面的缺失,即使进行管理也只能够通过行政手段,不能够形成法制上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法律进行监督管理。

  3.社保基金被违规挪用。

  随着社保基金强制性内容的增加,使得社保基金出现数量上的大幅度激增,尽管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已经没有轰动性案件发生。但是其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始终屡见不鲜,或者进行瞒报少缴,或者挤占挪用,甚至出现欺诈冒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凸显出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漏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保障个人账户基金的安全,并能够使其保值和增值,只有这样广大职工的基本社会权益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4.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存在片面性。

  在相关的行政性规定中,社保基金已经被划归到财政专户的范畴。从收支两方面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尽管这样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衍生出了新问题,首先,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只局限于财政部门,不能够针对财政部门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在财政部门内部出现违规操作,即使对社保基金进行挪用,也不能够通过合理监督及时察觉。其次财政部门本身不能够对社保基金实行科学监管。另外,不能够确保社保基金得到保值和增值。最后,在特殊地区中由于财政条件紧张,社保基金机构不能够得到充足的运营经费,在这种情况下,社保机构就会出现监守自盗的行为,从而通过违法操作进行资金占用。

  二、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健全有效的基金收支相互衔接的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社保基金收支相互分开的管理形式,我们要对如何加强地税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的相互衔接形成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的管理制度。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地税部门依法采取多项举措强制征收,确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定期与地税部门征收人员就社保基金征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够通,共同商讨,研究对策,及时解决工作中难题,确保社保基金征收的顺利进行,对已经形成的欠缴遗难问题要制定可行的方案,比如,对财务状况不良的欠缴企业可对他们实现分批还款的计划,对信誉不佳的企业可动结账户等,总之,通过各种途径,保证社保基金及时、足额入库,同时严格控制基金支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2.完善组织体系。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针对社保基金形成民间的监督组织,并且选择具有一定威望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管理以及监督工作中,以此来保证社保基金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的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层次性的监督工作。首先,行政监督。社保基金的专职监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主要的监督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对监管规则进行科学具体的制定,同时还应该针对不同组织进行具体协调工作,如果有重大案件发生,还需要负责督察以及处理工作。其次,专门监督,通过财政部门进行具体的专门监督工作,以财政专户为主要手段进行具体的管理,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财政进行正规的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基金全面运营状况进行系统审计。最后,基金运营监督,在这一层面上,要能够建立起相关的'专职管理机构,能够兼顾到基金运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受到正规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社保基金能够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转。

  3.推进管理制度科学化。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建立专职的基金管理部门,并且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专职人员身上,针对基金运营进行全程监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动行政力量,还需要强化经办机构的功能,并且加大监督部门的检查力度,在这几方面联合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性的基金监督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劳动保障部门,还有审计机关以及财政部门,通过通力合作进行齐头并进的监管工作,将监督工作能够层层落实到位,使得基金的整个运营过程能够做到公开和透明,以此来保障社保基金运作的安全和高效。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使得全社会都能够针对社保基金进行动态化的即时监管,从而将运作风险降到最低。

  4.完善内部控制。

  在社保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需要依托于程序化的制度性措施,以此来达到约束以及纠正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内容是预警系统,只有这一系统才能够促进监督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强化经办机构的管理功能,使得相关制度能够得到健全的建设,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基金风险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在这一过程中找准关键性环节,从关键环节入手进行管理以及监管工作,这样效果才能够更加显著。

  三、结语

  如果在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中,不能够将管理以及制度上的漏洞进行及时弥补,将会导致社保基金被非法侵占,从而影响社保系统的公信力,甚至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这将会对整个国家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

社会保险论文8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挑战,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个教职工的长远切身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社会保险释义

  谈社会保险,离不开社会保障,它从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为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发展至今,有它的特殊性。我国高等学校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制度由国家设计,经费来源于财政和单位,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这一保险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其自身的弊端以及同整个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协调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改革,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工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阶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和学校自己负担;保险费用基本由国家和单位统包,导致个人保障意识淡薄,造成了社会各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的不公正,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

  2、高校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与其它同类人员的退休费存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合同制工人陆续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实质进入社会保险阶段,然而,却出现了退休费与养老金的政策规定差异。在办理退休时,事业单位工人的退休费大于正常办理退休的合同制职工养老金的保险待遇。合同制工人办理退休时,国家尚未有明确文件规定其退休待遇不同于全民事业编制同类人员,可按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工人退休政策核定退休费;而其退休进入社会统筹时,按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核定养老金。依据同工同酬的原则,对于同一人来说,退休时可同时适用这两种政策,而退休费和养老金中的“补贴”标准,事业单位政策和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政策存在差额。现在这部分差额一直由学校负担,并将负担至每位职工死亡时止,显然不尽合理。

  3、关于工伤保险。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伤残待遇执行国务院及民政、人事等部门的政策法规,没有建立切合自身特点的工伤认定和处理制度。随着高等学校的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率也相应增加,再加上高等学校还有不少工人编制的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而《工伤保险条例》的对象只涵盖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高等学校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常常因政策依据不够明确统一、工伤认定机构不健全而无法开展工伤认定,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高等学校正在进行较为全面的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实行合同聘用制度,人事考核与人员的升降淘汰等各项配套措施也开始付诸实施。如果离开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撑和依托,人才市场、人才流动、辞职辞退等都难以到位和深化。

  5、高校参加社会保险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社会保险任何政策的出台,应保持连续性一致性;高校作为一直由政府在教育经费上重点投入的事业单位,政府对高校参加社会保险的经费支持,应该有保障。

  三、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建议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真正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险执业队伍的建设,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1、养老保险是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当前,一是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模式,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三是高校的职工养老保险要逐步实行社会化发放,并与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四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五是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如高校个人账户水平差异的衔接,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合并计算,保险待遇水平改革前后的衔接问题等。

  2、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工伤受理及认定机构,严格执行“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更好地维护高校教职工的权益。

  3、失业保险方面。自1999年1月1日开始,高校出现了失业保险,使高校承担社会保险经费的压力激增,依赖国家全额拨款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承诺在高校内部完全消化富余人员,不可以给社会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政府未给高校追加相应的经费,实际上让高校感到了压力传递。

  4、政府要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全社会必须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政府对于高校社会保险费用的追加,应列入其对教育经费投入之中。

  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高等学校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安全网”、“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更快地推进高等学校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xx年9月第一版

  [2]陈佳贵,吕政,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保障绿皮书1997—20xx)[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挑战在即[j]。中国社会保障,20xx年第2期

  [4]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m]。改革出版社,1995

社会保险论文9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合江县社会保险分四个经办机构管理,企业职工养老、工伤、生育三项保险由社保局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城乡居保中心管理,医疗保险由医保局管理,失业保险由就业局管理。每个经办机构都有相对独立的业务操作系统和内控制度,参保单位和个人需要到各个机构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这种分散式的管理一方面增大了经办机构工作量,浪费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参保单位和人员办事要跑多个部门,不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从整体情况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并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仅在单位内部建设了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和政府的其他机关以及金融机构共享信息,各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分散管理,互不兼容,经办机构之间难以关联共享,导致参保人员享受相应待遇时仍需提供各种依据和来回跑路,经办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三)经办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经办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会保险教育,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认知相当有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存在。目前,合江县社保局共有34名职工,其中50岁以上和35至50岁分别为9人,占26.5%;30至35岁10人,占29.4%;30岁以下仅6人,仅占17.6%。从学历看,本科仅19人,占55.9%;专科15人,占44.1%。从专业结构看,信息技术类仅2人,占5.9%;财务管理类4人,仅占11.8%;法学类5人,仅占14.7%。

  (四)经办人员工作负荷过大

  截至20xx年11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8万人,领取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4.5万人。而经办人员仅有34人,人均服务对象达3000余人,另外还加上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经办业务,日益加重的工作负担使得经办人员疲于应付,服务水平下降。

  二、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路径

  (一)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调整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整合现有分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成立“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险经办工作,集中办理社会保险事务。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减轻参保单位和个人的事务性负担,提高经办效率,提升服务能力。

  (二)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各省市地区的经办机构、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尽快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间的信息系统,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作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补充,设置大量的自助服务终端,通过卫星技术建立联网,实现自助服务终端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缓解经办大厅秩序混乱、窗口拥挤的情况。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参保人数与机构编制挂钩机制,按参保和服务对象增加的比例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定期组织经办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高经办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部人才管理,提倡人文关怀,“引进来”和“留下来”两手都要抓,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保队伍,扎根社保事业。加强行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岗、敬业、奉献活动,大力弘扬勤政廉洁、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大家自觉立足本职、钻研业务、勤恳工作。

  (四)推行业务外包机制

  可借鉴西班牙、日本等国先进经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外包出去,如将提供社会保险咨询、查询服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对参保对象的稽核等业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交由市场组织机构承担。具体做法是社会保障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外包机构并与之签订合同,期间对外包机构执行合同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的管理效率.

社会保险论文10

  一、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内涵及其体现

  根据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社会保险专业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查实践的能力。开展社会保险工作,需要经常进行社会保险的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与发展现状,因而社会保险调查实践能力是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构成之一。应该通过《社会保险》的课程训练,让学生学会进行社会保险调查实践,掌握社会保险调查的原理与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二是学术研究能力。真正做好社会保险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就社会保险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并进行学术交流,探讨社会保险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理清影响社会保险的相关因素。因而需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保险专业思维能力。三是政策分析能力。社会保险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社会保险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了解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和完善政策的过程。社会保险的实务工作者,需要充分熟悉政策,了解政策制定的依据与理由,熟悉政策的具体内容,善于总结和发现社会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工作实践,提供完善政策的建议。因此,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是提升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四是业务经办能力。业务经办是社会保险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日益完善,需要完善社会保险的业务经办体系,因而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人才。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经办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五是基金管理能力。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投资是社会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能力是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主要模块之一。应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并且培养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投资的实践能力。六是行政管理能力。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包括拟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制定社会保险政策和制度、监督社会保险的实施、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与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保险经办工作,因此,需要掌握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提高学生的社会保险管理能力。

  二、《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理解《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把握《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现状,是改进《社会保险》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

  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保险》课程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理论性。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起始于工业化时期,后来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理论因素的驱使,比如新历史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府干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另一方面又产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保险理论,比如国家保险思想。因此,《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含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社会保险理论基础。二是政策性。社会保险工作主要是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实施、管理与监督,因而社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解读是《社会保险》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内容。在《社会保险》课程中,应该梳理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经济社会背景,重点把握国内社会保险的现状,熟悉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借鉴国外社会保险政策,对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展望。三是应用性。应用性或实践性是《社会保险》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社会保险》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及实施现状,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保险政策运用与实施的能力。《社会保险》课程的应用性突出了学生社会保险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交叉性。社会保险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保险学、财政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经济学是社会保险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直接推动社会保险学的发展;社会保险法制的健全程度是社会保险制度成熟程度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险起始于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求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社会保险作为国家一定政治制度形态下的政策安排,因而与政治学密切关联;社会保险是传统社会保障与现代商业保险精算技术的产物;此外,社会保险与公共财政密切关联。可见,《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五是动态性。社会保险的发展与改革永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险制度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只有实现社会保险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二者的互利双赢。由于社会保险的动态性,《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二)《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也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培养单位非常重视《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凡是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将《社会保险》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年第1期,54-58页。《]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完全体现《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在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还未完全到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社会保险》教学过程与专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的《社会保险》教学依然主要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呈现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灌输知识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目前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与实践相脱离。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就是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就是社会实践,而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保障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发展的后劲[谭晓辉:《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求实》,20xx年第2期,256-257页。]。此外,《社会保险》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教材质量差、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三、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保险》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完善课程教学。

  1.明确教学内容

  《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知识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的外源理论,包括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二是社会保险的内生理论,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社会保险自身规律的理论,包括社会保险模式理论、社会保险管理理论等。

  (2)政策分析模块。应该对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对目前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细致剖析,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保险的政策现状。具体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进行剖析。此外,还应该对政策运行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3)实践操作模块。社会保险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实践、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实践、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践、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实践、社会保险监督实践。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应该对实践的技能进行具体讲解和讨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初步训练,使学生把握社会保险实践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部分既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实践模块。

  (4)热点聚焦模块。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热点问题,就目前而言,包括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养老金债务、双轨制、退休年龄、公费医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伤保险赔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热点话题,在《社会保险》课程学习中,应该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岳宗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课程建设探究》,《劳动保障世界》20xx年第10期,53-55页。]

  (5)国际比较模块。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并且率先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逐步趋于成熟。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在建立、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存在一些教训,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模式与具体制度设计值得我国参考。因此,对于国外社会保险的比较分析也是《社会保险》课程的内容模块之一。

  2.改革教学方法

  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更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方式获得典型的案例,并对获得的案例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事先的小组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案例教学法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险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比较全面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龙玉其:《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中参与式案例教学方法探究》,载于吴高臣主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291-295页。]

  (2)社会保险政策模拟教学法。应该围绕政策的制定、实施、反馈、修改等程序进行政策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可以根据目前社会保险的发展状况,针对社会保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某一社会保险的内容,并提出政策调研、修改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组成政策分析小组,调研政策实施现状、政策背景、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修正方案、实施政策修改程序及政策修正的评估,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汇报整个过程。社会保险的政策模拟,既可以是对一项新政策的制定,也可以是旧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3)研讨式教学法。包括:

  (1)课堂提问讨论,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课题研讨法,设计若干社会保险方面的课题,并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汇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申报学校的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训练;

  (3)课堂辩论法,围绕社会保险领域一些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筹资方式问题;

  (4)名著与理论研讨,布置一些社会保险领域的国内外经典名著,由学生进行认真研读,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4)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险筹资、资金管理、基金投资、待遇计发、社会保险监督等内容进行情境模拟,并设计政府、单位、个人以及其它主体(比如医院、投资方等)等不同角色。由学生根据社会保险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进行全面模拟设计,明确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险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熟悉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全过程,全面把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实施过程。

  (5)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课堂讲授法。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保险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更加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3.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实施的具体工具,教学内容的体现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

  (1)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应该围绕提升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目标,根据《社会保险》的课程特点,修正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保险》的内容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和完善,并且需要根据社会保险实践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使《社会保险》的课程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2)组织开展社会保险调查。社会保险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进行社会保险的调查实践。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调查,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平时的课余时间就近开展社会保险的调查。由于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位劳动者,容易找到调查的对象。要求学生围绕社会保险的任一主题,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通过小组或个人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调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与政策现状。

  (3)建立网络课堂。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应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社会保险》的网络课堂,实现《社会保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实施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包括作业布置与回收、课程论坛、视频学习、案例分享等。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Email、QQ、博客、微博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互动。

  (4)加强社会保险实践与实验教学。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是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见习,或者到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进行课程实习,了解社会保险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具体过程。还应该在校内建立社会保险实验室,引入社会保险相关的实验软件,进行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仿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践与校内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实践能力。[张晨寒:《<社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xx年第17期,163-164页。]

  (5)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料库。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课程的资料库,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具体的资料库包括与社会保险相关的文献库、制度库、数据库、图片库、视频库,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施,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险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讲授的说服力,并且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思考。

社会保险论文11

  一、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的意义

  国家统计局《201 1-20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20xx年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20xx年达到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农民工生存状态的频频曝光,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政府政策的倾斜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农民工就业和社会权益保障方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农民工大规模参加社会保险,是国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政策的结果。目前,社会保险政策改革步伐越来越快,最主要的方面是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随着社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规模和比例都将大幅提升。为了避免社会保险的自目性,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充实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档案材料,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因为,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二、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的现状

  1.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档案建设刚刚起步。社会保险覆盖面传统上一直很狭窄,近年来随着社保政策的改革,农民工才得以参加社会保险,因此各地都是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普遍。另外,由于我国社保统筹层次较低,地区性特点明显,建立农民工档案无统一标准,内容各异,而且片面不完整。

  2.各地对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农民工参保规模越大,社保档案数量就越多,档案内容也越多,需要用到的软硬件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经费也越多。要求必须有专人负责社保档案的管理。但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社保档案管理不受重视的情况,农民工社保档案的管理就更加不受重视了,有些单位甚至没有专门档案室,档案保管存在严重的随意性、自目性,社会保险档案丢失时有发生,业务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漠普遍存在。

  3.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人员、软、硬件等各方面没有统一协调,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某种必要条件缺失的现状,要么缺人才,要么缺乏客观条件,导致社保机构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模式陈旧单一,档案保存不规范、不齐全、工作效率低下等后果。另外,社保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现有的业务人员大多并不具有社保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4.多头管理,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由于我国社会保险细分为五大险种,社保档案涉及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业务分布范围很广,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社保档案分别属于不同部门来管理,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现状。

  三、完善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的建议

  1.应对农民工社保档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建档和规范管理意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各种政策的实施都是城乡分开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户籍、教育、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两种制度独立运行,导致用人单位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存在观念误区,认为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就应该实行差别对待,很多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不重视农民工档案的建设。有些单位即使是建立了农民工档案,也不是根据就业岗位来建立的,而仍是以户籍身份为标准进行身份管理。另外,从农民工就业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民工集中在灵活就业领域,更换工作较容易,流动频繁,再加上社保档案的转接手续不完善,很多单位不愿意费力气为农民工建立档案。针对这一事实,应大力加强宣传。相关组织机构和劳动人事部门应积极采取手段,通过宣传手册、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各种相关政策,增强用人单位和相关政府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对农民工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政策实施的自觉性。

  2.建立一套完备的农民工个人参保信息登记制度

  (1)针对农民工建档缺失、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应该完善农民工个人的人事档案,尤其是和参加社会保险密切相关的基本信息,确保农民工档案材料的收集、保管、归档、审核、保密、补缺、转递等具体业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比如农民工的年龄、学历、资历、特长、培训经历、求职意愿、工龄、婚姻状况、计生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以及信用记录等方面都应进入其个人档案,内容越全面、越详细越好。为农民工更好地参加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奠定基础。

  (2)以险种为依据,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险具体分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险种。各险种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被保险人资格条件的登记、审理,并如实记录变化情况。当劳动者遇到劳动风险事故需要享受保险待遇时,应该依据档案记载的资格条件,计算出保险金的给付标准提供服务的标准。农民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内容也应该围绕各个险种的具体要求加以完善,以确保社保档案的标准、格式、内容和归属范围的统一,避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社会保险论文12

  摘 要: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其中以生育行为最为广大人民所关注。生育保险是一项切实保障广大女性权益的制度,目前,生育保险制度已经基本覆盖城镇地区,但在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体系,生育保险制度城乡二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论文以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为背景对城乡生育保险整合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为完善农村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城乡生育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造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呈现二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在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因生育所产生的费用绝大部分都由家庭承担,国家所提供的生育补助微乎其微,而且在生育保险制度执行方面仍然处于碎片化管理阶段。农村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为限制农村人口快速增长所提出的一种农村妇女保障政策。从目前农村生育保险发展现状来看,农村生育保险制度对农村生育妇女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妇女生育保障的生育基金,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国家能对部分生育费用给予报销或者补偿,但仅限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妇女,其他农村妇女因生育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仍然以自费为主。

  和农村生育保险体系相比,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在生育保险的审核、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方式等方面,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和农村生育保险基本一致,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个人自付的比例不同,对于农村妇女来说,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并没有特定的生育基金承担农村妇女生育的医疗费用或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报销,而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则根据参保对象的性质划定不同的个人自付比例,如对职工生育保险采取的是100%报销,职工生育医疗费用是零自付,城镇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则因就医医疗机构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综合来说,农村生育保险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对保障农村妇女权益、推动城乡社会保险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城乡生育保险整合对策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险一体化具体包括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社会保险的一体化过程以及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整合,其目的在于通过城乡之间社会保险和设备保障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从社会保险一体化角度对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进行整合具体涉及本地区和外地区城镇户籍、本地区和外地区农村户籍,对所有纳入生育保险体系的人员,不分地区进行平等对待,以缩小城乡之间生育保险待遇的差距。具体而言,社会保险一体化背景下实施城乡生育保险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生育保险制度目标,兼顾不同人群,体现公平原则

  公平是整合城乡生育保险制度的最根本原则,推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应赋予不同户籍、地址、性别的群体以相同的参保资格和享受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生育保险制度的目标,以公平作为生育保险制度的最高目标,兼顾不同的群体,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开辟多种渠道方便城乡居民参保。

  2.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整合生育保险的申领条件

  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往往以户籍性质作为评判生育保险范围的标准,社会保险一体化背景下对城乡生育保险的整合必须将是否生育作为对象是否享受保险待遇的标准,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的地区覆盖范围,为城乡生育女性提供同等水平的生育保险待遇;另一方面,对于生育保险的申领条件,不考虑户籍性质,应制定统一的申领资格划分标准,以避免对农村户籍群体政策的投机行为。

  3.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重视非正式制度安排,推动城乡社保制度均衡发展

  生育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强制社会保险的本质。在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生育保险非正式制度对减弱城乡社会保险二元化趋势,缩小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应结合社会具体需求,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充分重视生育保险非正式制度的安排,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均衡发展。

  4.加大生育保险制度执行力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

  完善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不断加大生育保险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在基础上不断完善保险制度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对单位、雇主的监督机制。生育保险制度风险控制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取消各种形式的单位自保模式。制度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对灵活就业雇主的监督,目的在于保证生育保险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

社会保险论文13

  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建立并组织实施的,通过劳资双方缴费参加,保障劳动者在退休、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时获得必要生活保障的制度,它帮助劳动者抵御、分担、降低风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煤炭企业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基本都移交地方政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大部分煤炭企业还在受地方政府委托“封闭运行”。在煤炭形势好的时候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近两年煤炭形势严峻,许多煤炭企业无力缴费,导致这些煤炭企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欠费停保,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无资金给参保单位进行拨付,造成各种各样的保险问题,随着时间的增长问题愈来愈突出,社会反响愈来愈大,已成为目前全国煤炭系统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肥城矿业集团在解决这方面问题上进行一些探索。

  一、基本情况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前身为肥城矿务局,1959年建局的老煤炭企业。坐落在享有“中国桃都、世上桃园”美誉的肥城市境内。1959年建局,1960年后陆续投产,1998年3月改制创立肥城矿业集团,同年由原煤炭部直管下放山东省管理,20xx年7月划归省国资委管理,20xx年成为山东能源集团六家权属矿业集团之一。肥城矿业集团主要产业有煤炭生产、铝业、煤化工及物流贸易等,目前,集团公司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实行了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仍实行内部封闭运行。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特别是当前,肥城矿业集团资金极度紧张,银行贷款十分困难,肥城矿业集团权属单位及关破改制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仅缴纳至20xx年7月。截至20xx年4月,肥城矿业集团(含代缴关破改制企业)欠缴省社保局及泰安市人社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费用34165万元(其中,欠省统筹21890万元,欠泰安市统筹12275万元),因关破改制企业与肥城矿业集团权属单位在省社保局共用一个账户,无法分户缴纳,导致肥城矿业集团在20xx年7月前已为关破改制企业垫付保险费4405.40万元;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截至20xx年4月未拨费用10466万元。

  二、存在问题

  因欠缴社保金,已导致从欠缴月份的相关保险业务停止办理,参保员工相关手续无法办理,如职工退休手续的办理、增减员、保险关系转移、生育费报销、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等业务,尤其是企业开除职工而无法和其解除劳动合同、导致被开除职工无法和其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参保员工反应比较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涉及人数和不稳定因素会越来越多,影响面也越来越广(已影响800余人,其中涉及390余人无法办理退休手续)。职工医疗工伤保险费,伤残、工病亡遗费用发放涉及人员多,政策性强,部分人员属弱势群体,若拖欠严重,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资金长期不到位,定点医院、定点医疗机构拒收矿区病员,停止刷矿区医疗卡,使封闭管理的医疗工伤保险难以正常运行,造成参保员工就医困难。肥城矿业集团虽然完成了矿区与地方医疗网络系统的对接及有关医疗政策规定的衔接,但由于缺少资金4.25亿元(地方要求一次性过渡金2.05亿元,医疗统筹金结余0.38万元,参保员工个人医疗账户结余1.53亿元,关破改制企业拖欠医疗费0.29万元),至今无法纳入地方统筹。由于历史原因,原属于肥城矿业集团的改制破产企业,社会保险由肥城矿业集团统一管理,关破改制企业与肥城矿业集团权属单位在省社保局共用一个账户,无法分户缴纳,导致肥城矿业集团在20xx年7月前已为关破改制企业垫付保险费4405.40万元。

  三、解决办法及思路

  多方面积极筹措资金。经办人员尤其是经办部门领导要给集团公司领导汇报,让集团领导清楚当前情况引起领导重视,在企业资金非常紧张的现况下,肥城集团多方面寻找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保险问题,如由集团公司领导出面向上级企业山能集团汇报当前肥矿情况,经山能集团核实调后,拨付1亿元资金用于解决社会保险等特殊群体问题。多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优惠政策。多方面、各层次地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欠缴行为理解,共同为企业出谋划策。肥城矿业集团于20xx年10月份、11月份分别向省国资委、省社会保险事业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呈报了《关于缓缴养老保险金的请示》等相关材料,根据鲁财社〔20xx〕2号《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山东省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厅审计厅关于印发〈省属驻济外特困单位离休干部参加当地医药费统筹试行办法〉的通知》和鲁人社发〔20xx〕31号文《关于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单位缓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准备各种相关材料,取得政府部门对肥城矿业集团特困企业的认定,解决了离休人员“两费”和社会保险费用缓缴1年的问题。多给人社部门汇报当前企业情况争取特事特办。由集团公司领导出面和省社保局及泰安市人社局领导及相关业务人员多次协商,达成企业困难时期特事特办的口头约定,一是就是职工因退休、减员及生育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前,只要企业为这些职工单独缴费就可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用等全部缴齐,方便了职工,把因欠费对职工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二是关破改制企业与肥城矿业集团权属单位逐步分户管理。根据相关政策解决医疗保险移交一次过渡金。为确保肥城矿业集团医疗保险纳入地方社会统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实际,集团公司在组织领导、政策宣传、统一规定、沟通配合、明确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也多次到肥矿集团进行指导,肥城矿业集团完成了矿区与地方医疗网络系统的对接及有关医疗政策规定的衔接,但地方要求一次性过渡金2.05亿元肥城矿业集团认为没有政策依据,一是根据省人社厅、财政厅、审计厅、国资委《关于将企业自行管理的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统筹管理的.意见》(鲁人社发〔20xx〕9号)第三条明确规定“企业退休人员占参保人数比例相对较高、按所在市规定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筹资基金入不敷出的,由企业一次性或分期缴纳一定的过渡性医疗保险费,具体数额、缴费办法由所在市和企业协商确定。”肥城矿业集团医疗保险运行多年证明,统筹金累计均有结余,统筹金收大于支。同时按照泰安市人社局要求,依据泰安市市直医保政策测算了20xx-2012年,年年统筹金有结余(20xx年按市直政策统筹金结余1300万元;20xx年按市直政策统筹金结余1572万元;20xx年按市直政策统筹金结余3908万元);20xx年及20xx年统筹金累计均有结余;二是肥城矿业集团建议按照“同城同策”原则移交。鉴于肥城矿业集团统筹金累计有结余,以及肥城矿业集团目前严峻经济形势、资金异常困难的实际,同时考虑到集团公司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的现状,建议参照同一个地市的新汶矿业集团移交模式,即自移交之日起,采用年缴费基数增加一个百分点征缴(含统筹金结余),过渡期为三年,预计需资金6280万元,可节约资金1.422亿元。做好相关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思想工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是关系着广大煤炭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是煤炭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考量指标。尤其是在困难时期,肥城矿业集团领导予以高度重视,除了积极的筹措资金为职工报销费用外,还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一是发挥各层保险管理人员的窗口作用,向职工做好解释工作,把当前肥城矿业集团的严峻形势向职工讲清楚,只有我们每个职工共同努力,同甘共苦,肥城矿业集团才能度过困难时期;

  二是成立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协会,充分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帮肥城矿业集团销售产品回收货款,规定谁有回款就给谁拨款。既盘活其资金,也方便职工看病就医。总之,肥城矿业集团作为煤炭企业的典型代表,在煤炭行业整体困难时期,在如何做好社会保险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为维护矿区职工的切身利益想出各种解决办法,为维护矿区的稳定做出了相应地贡献。

社会保险论文14

  【摘要】由于收到户籍和土地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都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而城市化最本质的含义就是要积极的促进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型,因此,要想使城市化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间的关系就要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从而使城镇职工与农民工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平衡。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解决思路

  前言

  目前,就我国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现状来看,不论是体制还是政策制定的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很多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保障,而对于其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不论是对国家还是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对这些问题给予妥善的解决。

  一、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应逐渐取消原有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各类带有歧视性的制度。原有户籍制度的实施,使得很多农民在获得应有权益过程中受到诸多阻碍,或者是受到不公平待遇,进而使得农民工对相关制度的实行,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常常抱着一种质疑和抵触的心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几各种歧视性制度,所以,要想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一定保障,首先就要对原有户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逐渐实现农民工的`迁徙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很多工作稳定,以及能力较高的农民工安心在城镇落户,同时也为我国“三农”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二元现象的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二、优化企业劳动用工体制的制定与实施

  当前,大多数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用工企业,尤其是各类民营私营企业实施的用工制度的不合理。大部分企业在招用农民工时,通常都不会签署用工合同,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也没有给予其他任何保障,也有一部分企业虽然签订了相应合同,其内容也都是各种霸王条例,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根本无法起到任何有力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农民工的权益不仅失去了应有的法律保障,同时,这也是引发大量劳资纠纷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这类情况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要针对当前农民工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劳动用工制度,并不断加大其制度的执行力度,必要的时候,针对特殊情况,各级主管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督促相关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用工制度,从而使其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三、完善农民工社保关系的转接与接续制度

  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要考虑到怎样做好与现行制度的衔接,还要全面顾及到其制度是否能够满足农民工的特点与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应结合农民工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工适当的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在工作场所、工资收入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要想这些不确定因素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有效避免各种纠纷问题的产生,其相关部门就必须要设计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在出城乡和地区之间灵活转移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各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创建符合国家企业与个人需要的农民工社保制度

  在对社会保障水平基线进行确定时,其相关部门必须要谨慎,其相关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到某些措施与基线一旦出台和确立,往往只会存在上升趋势,而很少会出现下降的状况。相关研究学者曾提出:对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一定要注意其体系的设计费用不能太高。社会保障对于利益格局的调整有着直接影响,所以,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城镇居民的社保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状况下,必须要谨慎执行,因为一旦初始保障基线定高了,不仅会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也会对农民工的权益造成一定损害。

  五、更新农民工社保制度基金筹集机制

  农民工社保制度在具体运行中常常会遇到基金短缺的状况,所以应积极拓宽新的筹集渠道,并创建科学新颖的基金筹集机制。首先,可以通过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用人单位帮助农民工缴纳设社保费用的积极性;其次,对于一部分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可以适应合理的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并利用其土地转让费用来作为社保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工积累个人账户,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提高;最后,农民工输入城市及输出地区应建立一种完善的横向财政支付机制,以此来对农民工给予一定补偿。

  六、优化立法与司法工作和保障措施

  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保障对象不明确,资金来源不稳定,以及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都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要想使农民工社保工作能够向规范化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符合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相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带领下,使各方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七、结语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政策,其中社会公平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拥有享受政治、发展等权利的平等地位,但是就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其针对的主要是城镇职工,而对于规模较大,具有较强流动性等特征的农民工却没有给予应有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基于社会保险法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xx(12)

  [2]俞娇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着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现代商业,20xx(15)

  [3]刘传刚.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xx(8)—9

社会保险论文15

  摘要: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险事业,愈加凸显出社会保险档案的基础性地位与服务性功能。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既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进行了确定,还使参保人员的权益得到了保护。新形势下,我们要促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于政府与广大参保人员,推进档案管理服务和各项经办管理服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意义重大,其不仅与广大劳动者的利益紧密相关,更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稳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1]。社会保险档案的完整、安全与有效利用,可让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深化的社会保险改革,逐渐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也使社会保险业务量与档案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档案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便是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改革传统档案工作的必经之路,只有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才能高效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社保档案中对资料信息有完善的记录,若将原始资料丢失,要想补回就非常困难,以致于无法继续进行保险工作。因而,加强社保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严格的工作,传统档案管理的范围局限于纸质档案资料,没有真正运用到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管理技术,促使社保工作也开始进行改革创新,而这就需要完善的档案信息为其提供支持。

  (二)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

  社保工作具有复杂的发展形式,随着工作的落实,也会有大量的信息数据产生,若缺乏有效管理,就会造成数据丢失,进而使保险办理工作受阻。加之各单位经常出现人才流动的情况,保险缴纳单位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严格管理档案,就不会使社保缴纳因为人才流动而出现混乱的情况,保证工作的持续发展。人才流动期间需要转移部分信息资料,由新的用人单位继续保管,双方共同协定社会保险缴纳情况。保险行业本身就具备严格的制度体系,加上档案管理与社保工作特征相符,也可保障后期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有利于社保部门提高业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严格管理社保档案,可规范基层员工工作开展形式,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群体。通过查看总结档案内的信息资料,可以从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整理探讨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设想

  (一)提高全民的社保档案意识

  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第一步便是要促进群众档案使用意识的增强。与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相互配合补充档案内容,核实档案中的基础信息,及时整改不完善的内容,如此才会更加真实有效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2]。另外,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档案管理职业予以明确。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换使用时间较长,存在严重老化问题的设施,将提升使用安全性为目标。定期检验档案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档案管理在注重安全的同时,更应该将档案的使用价值发挥出来。

  (二)加强制度标准建设,实现规范管理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要在社会保险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建设上加大力度,以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各个工作环节的研究,如社保档案的收集、归纳、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对各项规章制度予以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可完整收集文件材料,并将其科学分类,做到规范整理[3]。对于门类不同的档案,特别是社保档案中的会计档案、专业档案以及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各种审批材料、统计报表、证明材料等不同载体、不同内容,要对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进行划定。制定社保档案管理规范,但要注意科学统一,确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让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和共享社保档案信息资源,促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让其作为一种有力工具保证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具备了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才可使档案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的道路。

  (三)利用技术,推进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

  要科学管理,以现代化方式进行档案管理。针对纸质档案材料,要在分类、存储与装订上分别做到科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并要以电子化操作代替过去的手工化操作,将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优化,根据要求购置必须的档案管理设施,以标准的档案盒装置档案,使档案管理更加有序和安全。同时,采取计算机一体化管理模式,自动快速编目档案,自动索引档案信息,快速统计资料,让系统的网上互联得以实现。另外,要求所有参保人员在填报纸质档案材料时,一定要和电子信息系统条目相一致,保证完整录入电子信息系统数据。经办人员在审核时要严格,在录入时做到细致认真,保证录入的都是合格的,每录入一批就要立即进行管理,针对一些残缺不全的材料,严格补缺补差,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得到保障。

  (四)搞好人员培训,提高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

  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业务性,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业务知识做到了然于心,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而,社保部门应加强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积极组织社保档案管理人员参与相关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并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做进一步加强,稳定队伍,以使档案工作的连续性不受影响,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五)加强服务,深化社会保险档案的开发利用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针对社保业务档案制定相关查阅利用制度,根据规定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并将查阅利用记录在册,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准确、便捷的查询服务。作为一个服务窗口,社会保险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每个保险档案人员的言行举止不但代表着自身素质,也代表着单位与社会保险部门。为此,社保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文明礼貌用语用到平时的工作中,把服务承诺制与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每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都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群众,针对确定不了或政策中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问题,切忌擅做决定,一定要在向主管部门请示后,再清楚的解释给利用者。只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有效的利用服务,才可将社会保险档案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服务利用者,让广大利用者满意。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推进,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人性化管理、网络化管理以及规范化管理所取代,若要保证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保档案工作就必须同时代发展保持一致,致力于改革创新。需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与千百万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直接关系。社会保险档案有利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更好地开展社会保险工作,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加快,让社会保障事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6:29-30.

  [2]乔君华.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J].黑龙江档案,20xx,04:88.

  [3]刘兢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xx,05:99.

【社会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保险论文01-31

社会保险论文06-28

社会保险论文05-21

社会保险论文15篇01-31

社会保险优化管制举措论文06-23

社会保险论文(精品15篇)05-21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机制探讨论文06-23

高校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论文07-03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07-03

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