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隋唐时期。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589年隋朝统一中国。隋朝与历的秦朝相似。
2、隋文帝统治出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3、隋朝大运河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
概况: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政要”
1、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的原因(内容)是:
⑴、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
⑵、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⑶、戒奢从简
⑷、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⑹、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3武则天:历史地位: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政绩:
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⑵、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
⑶、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1、开元之治的内容(原因)
⑴、选贤任能
⑵、重视地方吏治
⑶、注意节俭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为有名。
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背景:
⑴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⑵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创立
⑴隋文帝分科举人
⑵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完善
⑴朝代:唐朝
⑵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⑶过程:
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4、科举制的影响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⑵、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⑷、在世界文明占重要地位。
⑸、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
1、阅读历史文献
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学生应该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包括教科书、历史著作、历史小说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献,可以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读方式,拓宽历史视野。
2、建立时间线
建立时间线是整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帮助记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运用地图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地域特点和地缘关系。
4、多角度思考
历史是多元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利用图表和图片
图表和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制作时间表、流程图、地图等,将历史知识可视化,提高学习效果。
6、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
实地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
7、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
小组讨论和辩论是学生交流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就历史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8、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
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是巩固历史知识和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笔记和总结,通过反复复习和回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9、运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网络资料等能够丰富历史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讲座、浏览历史网站等,拓宽学习渠道和提高学习兴趣。
10、关注时事与历史联系
历史与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关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事件,与历史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了解当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比较实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预习: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览教材(课本)内容,导言、课题、标题、大字、小字、插图、相关史事等,都要看。边看边思考,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层,缩句、找中心句的方法用上,思考层次间的关系、各子目间的关系、它们与标题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主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在头脑中理出来或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记下问题,以备上课重点听记。
2、听讲:必须有力图听明白老师每句话、每个要点的意识,精神饱满去听讲,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注重当堂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不熬夜,以保持课堂的专注力、持久力。
3、回答问题与质疑: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抓住有限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遇到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也要注意时机,对于个性化和偏颇的问题可以单独课下及时找老师提问。
4、记笔记:课上有随时记笔记的意识,当听到老师语气重点强调、重复性强调、明确考点的强调内容要及时记笔记。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更应当规范、工整,可以以简记、符号等方法加快笔记速度。记笔记不能以耽误听讲为代价,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课下问老师、同学补记。
5、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知识庞杂、琐碎、记忆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最讲究及时复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将忘不忘时巩固记忆,无论是持久性和准确性都是效果最佳的。建议下课一分钟回顾当堂学习要点,当天回家作业前通读当天所学课文一遍,并重点记忆基础知识,下次课前回顾基础知识一遍,周末复习一遍,整单元学完阶段性复习一遍,加之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多少知识也不怕记不住。
6、练习: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忌讳随意不负责任的以做完为目的,练习有三大功能:查漏补缺、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技能。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2
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700多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书法: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绘画: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莫高窟: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3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
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
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的画家是赵孟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务的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顺治帝接见**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的国家。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占有重地位。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4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
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唐人”由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东来: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使者到来,到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与新罗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5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
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
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为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课开元盛世(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一、开元之治(政治)
(1)任用贤才(姚崇);(2)崇尚节俭;(3)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经济)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的使用
(2)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3)比较:汉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在城的西北角,唐朝长安的市在居住区内,反映商业发展繁荣。
三、民族关系: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君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四、对外关系:玄宗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兴修唐招提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五、文化: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定都逻些(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②过程: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③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过程:8世纪初,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②意义: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比较: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1)昭君出塞:①原因:呼韩邪请求和亲。
②过程: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蒙古族)。③意义(影响):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相似:①原因相似——少数民族政权请求;②形式相同——汉族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③作用影响相似——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三、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
1.战争:唐太宗时期与东突厥的战争。2.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设立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4.册封首领:唐玄宗册封回纥、渤海、南诏首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人,唐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2.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期高僧,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游天竺:唐太宗时期高僧,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影响:促进唐朝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比较:汉唐对外交通图、经济重心
1.汉朝:以陆路为主,与少数国家交流。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2.唐朝:海陆并举,与多个国家交流贸易。唐朝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技与艺术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1)夺政权:“陈桥兵变”
(2)夺兵权:“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抗金正义、被杀冤屈
2.宋金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并给金岁币;③划界: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辽宋夏金政权并立
1.比较表
3.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4.比较:北宋、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和东晋的关系:后者皆偏安于南方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高产粮食作物品种的引进(越南的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回顾: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育水稻。
(2)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1)直接原因:偏安于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
(2)政府支持: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技术支持: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具体表现:拥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货币材质的变化
(1)时间:北宋前期
(2)地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面食为主,南稻米为主;夏季冷饮;北宋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互市(贸易)。
3.住:农村住茅屋、富家住瓦房、贵族官僚住宅第。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邸店(旅馆)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过年挂年画、贴“桃符”(春联)。
运用:王安石《元日》(正月初一)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统一蒙古草原。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国。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梳理: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统一: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1276年)
(3)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抗元——坚贞不屈、崇高气节
比较:南宋初年名将岳飞抗金
2.忽必烈的统治
(1)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商业繁荣。
①禁止圈占农田;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④开凿新运河:目的——便利南粮北运;河段——会通河、通惠河;效果——从杭州直通大都。
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目的不同(交通、统治/运粮)、影响相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两图获取信息:截弯取直、黄河改道。
⑤开辟海运: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刘家港——直沽——大都)
(2)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繁华景象。
(3)政治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②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比较: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级行政区设立,在教材中与秦国和秦朝有关。
(4)民族融合的发展:
①汉族外迁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③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形成回族。(发展重要标志)
梳理:民族迁徙——秦朝移民戍边,修长城抵御匈奴。从东汉末年起,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元朝互迁。
3.读元朝疆域图获取信息:
(1)宣政院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比较:西域都护府——前60年,西汉在今新疆西域设置机构,标志着新疆成为中央管辖地区。
(2)今山东省属于中书省;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3)加强对台湾管辖:琉球
4.教材中涉及“民族融合”的诗句话语
(1)唐朝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转蓬舞。”反映唐朝乐舞吸取了西域各族的传统元素。
(2)南宋朱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之服,扫地尽(没有)矣。”反映两宋时期,受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3)元末诗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中国“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的有关知识
2.对四大发明的评价
(1)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2)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二、史学成就:《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比较:史学上的“两司马”
四、绘画、书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的画,“神品”。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今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结比较:丞相制度(存废决定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最终达到“君权强化”)
(1)秦始皇创立“丞相”官职。丞相李斯建议“焚书”。
(2)唐太宗任用贤臣,任用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唐玄宗任用姚崇。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设锦衣卫,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
3.八股取士
(1)命题范围:四书五经。(改变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2)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3)文体:“八股文”。
(4)影响: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夺权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的机构——东厂。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简称“厂卫特务的机构”。
总结归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诸王”与“直接委派官吏”两种方式;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1)分封诸王:①西周分封制,分封诸侯。②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弟为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晋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④明太祖分封子弟为藩王,建文帝削藩,引来朱棣的靖难之役,最终明成祖依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分封”最终都被“集权于中央”所取代。
(2)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建立县制。②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④唐太宗合并州县;唐玄宗直接考核县令的政绩。⑤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⑥明太祖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⑦清朝设行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体现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
2.条件(成功原因)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5.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台州九捷
(2)成功原因:
①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联想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军队称为“岳家军”;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共同点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都取得过大捷(郾城大捷、台州九捷)。
不同点是:岳飞抗击的是中国内部的少数民族政权;戚继光抗击的是外国日本。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①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②1624年,荷兰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俄国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派军队打击收复,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朝开始有外国侵略我国,反映出明清对外关系除了“和平交往”之外,还增加了“反抗侵略”。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都城:盛京(沈阳)1644年入关迁都到北京
总结:满洲发展的历史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跪录传达)
2、文字狱
(1)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2)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3)危害:①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②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结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措施——①明太祖废丞相;②明朝厂卫特务的机构的设置;③明太祖实行的“八股取士”;④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⑤清朝实行的“文字狱”。
总结2:历朝思想专制措施——①秦始皇“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太祖 “八股取士”;④清朝“文字狱”。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清朝统一了台湾(1683年);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总结:台湾在三国时期称为“夷洲”;元朝时称“琉球”,政府设机构管辖;清朝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
总结:西藏的问题
(1)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来金城公主又入藏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3)清朝册封西藏首领“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总结:新疆地区
(1)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2)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乾隆时期)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总结1:康熙时期事件
(1)西藏:册封班禅;(2)台湾:统一并设置台湾府;(3)东北: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总结2:雍正时期事件
(1)中央:设置军机处;(2)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总结3:乾隆时期事件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现在的长城是明长城。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徐渭——善于泼墨;“扬州八怪”(郑板桥)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6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01-06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01-31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6篇)05-22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04-13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科技知识点06-23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06-27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12-25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1-23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