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2 14:29:09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语言中人物的心理。

  3、借助译文,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4、分析两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理解这两个人各自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知识链接: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3、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4、《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度、宁”的用法。

  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遽、契、”等字的含义。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读过的寓言故事有那些?(学生说寓言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讲一个寓言故事)

  2、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给古文断句。

  3、检查个人识字情况: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4、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意。

  5、介绍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范读。

  2、课件出示,学生练读,指名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学生练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4、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契:用刀子雕刻。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从:依照,按照。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展开讨论。

  3、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4、指名学生回答,悟出寓意。

  5、教师小结。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解决问题。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六、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练习背诵。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郑人买不到履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履、吾、岂、罢;掌握多音字“度、宁”的'用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度、置”等字的含义。

  2、理解郑人买不到履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给古文断句。

  3、检查个人识字情况: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4、多音字组词。“度、宁”

  5、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

  履:鞋子。欲:想要。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反:同“返”,返回。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发言。

  3、小结: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五、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1、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2、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两则寓言。

  3、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册》。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成绩

  124

  108

  136

  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朋

  张炎

  赵丽

  成绩/m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

  李志强

  陈文

  王文贤

  赵军

  张鹏

  刘卫华

  于国庆

  成绩/m

  3.06

  2.90

  2.74

  3.52

  2.83

  2.89

  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六、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0-31“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利息、本金、利率等概念的含义。

  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淘气和笑笑到银行去,想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但他们对储蓄知识不了解,想向大家请教一下。你能把昨天到做的小调查向大家汇报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年利率,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可能出现:

  生1:我知道储蓄分活期和定期两种。在定期存款方式中,又可以分为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两大类。

  结合学生所说,师板书:(储蓄的种类: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生2:我调查到定期一年的利率是2.52%,定期二年的利率是3.06%,定期三年的利率是3.06%,定期四年的利率是3.69%,定期五年的利率是4.14%.....  生汇报后,师(投影展示)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一年

  2.52

  二年

  2.70

  三年

  3.06

  四年

  3.69

  五年

  4.14

  生3:我调查到存款要交利息税,但教育储蓄不用交税。

  生4:把钱存入银行,取出来时还有一些利息。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知识。存款的种类和时间不同,利率也是不相同的。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么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淘气和笑笑决定把自己的300元压岁钱在银行整存整取,笑笑打算存一年期,淘气打算存三年期。他们的'存款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把你们探讨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利息是把钱存入银行后,取出时多出的部分就是利息。比如2xxxx年存入银行200元,到2xxxx年就会得到200元多一些,多出的钱就是利息。

  2、计算利息。

  师:淘气和笑笑的压岁钱到期时能有多少利息?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小组合作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3、学生计算,小组汇报

  存一年:存三年:

  300×2.52%×1300×3.69%×3

  =7.56(元)=33.21(元)

  4、反馈总结:

  师提问:(以存一年为例),在这里300元表示什么?2.52%呢?1又表示什么?

  学生逐步回答后,老师继续追问:7.56又表示什么?

  师强调:300元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板:本金)

  2.25%是年利率(板:年利率)

  一年是期限(板:时间)

  5、介绍利息税的有关常识。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你能算一算淘气和笑笑应交多少利息税吗?

  先让学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7.56×20%=1.51(元)33.21×20%≈6.64(元)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52%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4.14%,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4

  本单元的导语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思维指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本单元以“思维”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以及“神奇的探险故事”习作任务。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实际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思维与行动的关系。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在楚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众多围观者中唯一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他的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田忌赛马》改写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相关内容,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斌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便建议田忌合理安排不同等级马的出场顺序,从而使得田忌在与齐威王的对阵中获胜。

  不过本次统编版教材与其他版本选文相比,有较大的改动,更加尊重《史记》原文,删掉了很多编者人为添加的修饰部分,比如“挖苦”“轻蔑”“讥讽”“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表现人物状态的词语,统编版教材用简练的话语将目标集中到故事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思维过程,与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呼应。孙斌之所以能帮助田忌取胜,就是源于他善观察、爱思考的品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后第二题的图表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还可以搜集历史上其他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进一步感受思维的乐趣。

  《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讲述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急。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教师可以先结合课后习题一,帮助学生梳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他让孩子“跳水”这个办法的.好处:如果船长当时让孩子往回走,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紧张从甲板上掉下来,反而不如跳进海里,因为水手们可以救他。而按照常理,孩子不会轻易跳海,正好船长端着枪“威胁”,才导致孩子跳下海然后被救了上来。此外,文中还有描写客观条件的细节值得关注,比如此时的海面情况是“风平浪静”,这是一艘“环游世界后往回航行的船”,由此可以推想船上的人员相处默契、经验丰富,这些也是船长做决策时的依据。所以思考不是毫无依据的,是根据经验和客观条件的,之后经过这样的思考指向的行动才是有效的。

  因此,在阅读本单元文本时,想要推测人物的思维,就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因为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其思维的载体和外显,当时的客观条件是人物思考并采取行动的依据。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相关语句,重点分析这些关键语句,从中得出关键信息,将这些关键语句和信息作为推测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清楚故事和人物的思考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参考文中关键语句,有理有据地讲出人物的思维过程,自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主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发挥想象写故事”、“按照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等经验,还可以借助共读书目《神龙寻宝队》的阅读经验来编写故事。而且教材构建了细致可操作的支架,从如何确定探险故事主人公,到场景、装备、险情的构想,到情节的构思,都做了提示和引导,使学生的想象不至于过分跑偏,在神奇的基础上又不失合理性。

  另外,这次的习作还能与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三题一起学习。词句段运用部分的第二题,两个例句一个写出了时间的快,一个写出了时间的慢,都是非常细腻的心理感受,正好可以照应到习作要求中“最好能写出心情的变化”这点。因此可以放在习作部分学习。第三题是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修改文章时要合理划分段落、恰当运用词语、表达清楚句义、正确使用标点等注意事项。

  探险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要解决困难,就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实践,这正是单元读与写的重要结合点。

  思路

  从上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在课程内容上,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式”。根据单元整体解读,结合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本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

  1、故事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都有思维的能力。

  2、思维能力有高低,善于思考的人也更善于解决问题。

  学生将理解: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故事中的人物怎么思考,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生将能够:

  1、推断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撰写一个探险故事。

  结合上述单元学习目标,这个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是:

  思维指导行动,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能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这一概念性的理解指向的核心问题是:

  思维是如何指导行动的?

  结合单元整体解读,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情境创设为“假如自己有机会去探险,准备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设想会遇到哪些情况,是怎样通过思考和行动战胜困难的”。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境,将能够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核心任务设计为:

  创作一个探险故事。

  核心任务说明:通过《神龙寻宝队》的阅读和课文的学习,学生不断理解人物的行动背后是其思维的方式和过程,进而迁移到自己的故事创作中,设想故事中的人物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又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

  子任务一、共读《神龙寻宝队》,发布核心任务。(3课时)

  任务说明:自主阅读《神龙寻宝队》,针对1—3部梳理故事情节,从人物、场景、装备、险情、应对等角度分析这个探险故事。运用故事山、思维导图或表格分析一个探险故事,进而产生构思和创作一个惊险刺激探险故事的兴趣。

  子任务二、探秘——他们是怎样思考的(4课时)

  任务说明:通过表格梳理本单元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和补充文本《郑人买履》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对人物的思维进行评价并思考从中获得的启示。交流讨论自己构思的探险故事中,人物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其行动背后有怎样不同的思维过程,结果有什么不同。

  子任务三、创作一个探险故事,举行探险故事分享会(2课时)

  任务说明:用1—2周的时间进行自主构思和撰写,创作出一个字数不限的探险故事;“出版”自己的探险故事(包括推荐语、封面设计、插画设计等),在班内分享。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

  4、我会仿写句子。

  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

  交流合作

  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

  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

  3、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

  (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

  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

  达标测评:

  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

  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我会仿写句子。

  交流合作: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对学:互读古诗,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诗句的意思。作者的情感。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我会背诵古诗。我会默写古诗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熟练朗读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段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重点指导学生写“傅、惠、械”。

  3、选词填空捍卫保卫

  (1)()自己的尊严是每个人的本能。

  (2)解放军战士部不畏严寒酷暑,在边疆()祖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学生读文后质疑。(预计出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3、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这篇说明文主要主要讲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列举了发明家的几项发明,引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发明。第二部分(2-9)具体地描写了惠特尼获得生产合同的过程。第三部分(10-11)主要介绍了惠特尼的发明及作用。第四部分(12)讲惠特尼的给人们的启示。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2、相互质疑,教师梳理归纳。

  (1)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朗读解疑。

  五、课堂检测

  1、关联词语填空。

  ()标准化的产品,()能大量快速地生产。

  这个规格的螺栓()可以用在你的自行车上,()可以用在你家的.缝纫机上,()可以用在搅拌机、洗衣机上,()全世界通用。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2、熟练朗读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知道分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分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标准化?原来制作步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1、出示自学要求: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1)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2)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2、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制造、生产、修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

  4、指名读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作用和好处。(学生自己总结)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运用分号)

  5、经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回答。)

  6、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

  7、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探究二::惠特尼的发明与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等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你从他的发明中获得什么启示?

  1、出示学习提示: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片段。

  (2)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分号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分号的作用。

  2、指名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相关片段。

  三、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讨论:你认为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五、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填空。《他发明了什么》中,他指的是()他发明了(),你要学习惠特尼()的精神,他的发明启发我们()。

  2、指导学生做《练习册》

  3、拓展阅读:自由朗读《“看”的学问》。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7

  单元教学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描画等方法,探索(推导)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割补、拼摆等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什么是面积?

  2、投影80页,观察这两个花坛,说说它们的形状。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数方格法

  我们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80页的表格中,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二)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1、从上面的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那咱们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交流各自方法。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应用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3、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课后反思:

  在剪、拼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即面积相等,底等于长,高等于宽,也较好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叙述这个推导过程上存在表述困难的现象。

  第二课时 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推导、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1、出示红领巾:同学们,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大家非常熟悉的物品,你们看,是什么?(红领巾)

  2、揭题:对,这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红领巾,它是红旗的一角,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啊?(想)那就得知道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4、通过阅读短文《看的学问》、《统筹方法》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生活中的小巧门》为题,写一篇习作,内容完整具体。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

  2、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

  3、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完成习作

  课时准备: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教学过程:

  一、教学“我的摘录笔记”

  1、课件出示“我的摘录笔记”

  2、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4、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积累一些好句子。

  二、读一读,选其中一个造句。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

  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4、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

  5、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三、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

  1、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2、佳句赏析:秋天,不如春天充满希望,不如夏天生机勃勃,不如冬天银装素裹。但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带给人们无限喜悦。

  3、照样子,仿照写一句话。

  4、交流评价句子。

  四、读一读,背一背《冬夜读书示子聿》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

  1、词语释义: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2、反复朗读,理解诗句大意。

  3、讨论: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4、教师小结: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我的摘录笔记”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短文《看的学问》、《统筹方法》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3、学习文中的观察方法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看”的学问;学习《统筹方法》中下定义、举列子、画图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看的学问》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到底看中有什么学问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

  (1)生读课文,师巡视,相机指导。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文章通过丁丁和老师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很多种观察的方法,先自己独自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1)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交流引导。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3)班内共同交流,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相机板书。

  3、你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方法吗?

  4、别看这篇文章不长,却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分角色朗读,重点听一听丁丁的话,说说有什么优点?你能学到什么?一说。

  (1)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体会

  (2)全班交流。

  5、哪一句是文章的总结句?用浪线画出来。有什么作用呢?

  6、看到底有什么学问?你在生活中要怎样观察事物?

  二、阅读短文《统筹方法》

  1、默读短文,想一想这篇小短文说明了什么?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3、小组交流

  4、教师小结:做事情,肯下功夫当然重要,有科学巧妙的方法更重要。

  三、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摘抄文中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记下来。

  教学重点:

  能把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小窍门有序地讲述出来。

  教学难点:

  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做事情,肯下功夫当然重要,但有科学巧妙的方法也很重要,你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到好的方法了吗?能把你的小窍门分享给大家吗?

  二、分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记下来。

  四、习作要求

  1、有顺序地记录下自己总结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

  2、举例说明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好在哪?

  3、写作时,语句要通顺、连贯,意思要表达清楚。

  五、写一写

  1、将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小组同学互相评一评

  2、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3、誊写作文。

  4、读范文。

  5、总结

  板书设计:

  小窍门

  学习中的小窍门

  生活中的小窍门

  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次回顾拓展共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交流平台是回顾本组课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它好在哪里。日积月累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安排了学生非常喜爱的漫画作品《父与子》。漫画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被书迷住了,妈妈儿子只得让儿子去叫爸爸。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内容,复习、巩固本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并体会其好处,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一些有关诚信、孝敬和立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并从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

  3、学会“读”漫画,在“读”漫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感受漫画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交流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课外读物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3、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4、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整体把握

  1、孩子们,《回顾拓展》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点。在前几个《回顾拓展》的.学习中,大家都说收获很多。今天,我们将走进新的“回顾拓展”中,(边说边板书:回顾拓展六)相信大家又会有新的收获!(指板书)请齐读!

  2、快速浏览《回顾拓展六》的内容,从整体上大略了解其内容。

  学生看书,老师板书: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本组的导读

  早已让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也分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思考并解答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再来交流、整合这一知识点,相信大家不会感到困难和陌生,也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自主阅读,了解内容,明确要求。教师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3、再读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好处。

  4、汇报“读”的收获。

  (1)说说本组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指导读后说体会)

  (2)相同的方法交流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三、拓展交流

  1、师用课件展示从课外资料中搜集到的这样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好处。(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中的语句,《春》一课中的语句。)

  2、交流学生习作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其好处。(用展台展示)

  3、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其好处。(用展台展示)

  四、总结

  1、同桌交流总结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这些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深刻,情感表达更到位。(板书:形象更深刻情感更到位)

  五、作业布置

  1、摘抄自己最喜欢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2、小练笔: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班上一个同学。

  六、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六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外貌、动作、语言

  形象更深刻情感更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教学过程

  一、完成“日积月累”

  1、对于语文学习,“日积月累”尤为重要。积累越多,运用越灵。今天的“日积月累”,是关于诚信、孝敬、立志的名言警句,相信又会让你们喜欢!

  2、自读,提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决。

  3、悟读,思其意。

  4、对读,互读,齐读,明其意。

  (1)课件出示: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谈谈对诚信的理解后指导朗读。

  师引导:本组课文中哪个故事让你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哪个故事情节给你的印象和感悟最深?

  (2)课件出示: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同样用老师问题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慈母情深》谈父母的爱和对孝敬父母的看法后指导读。

  (3)课件出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引导学生理解对待生活的心态,立下志向。

  5、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6、交流课外搜集的类似语句,拓展积累。

  7、选择其一作为座右铭。

  二、领略“课外书屋”

  1、我观察了很久,发现你们很喜欢看漫画。其实,人们都喜欢看漫画。为什么呢?因为漫画常用简练夸张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内容来讽刺或赞扬人或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十分有趣的漫画。(边说边板书:漫画)请大家先自己观察书中的一组漫画,你能从中看懂些什么?有哪些地方看不明白?

  2、自主阅读漫画下面的文字,了解漫画选自何处,作者是谁,“讲”的是什么故事,反映了什么。

  3、再自主细看漫画,有哪些新的收获?是否觉得很有趣?

  4、多向交流自主看漫画、读文字的收获,体会漫画的作用和特点。老师适时板书:《父与子》

  5、教师用课件展示几组漫画,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悟。

  6、交流课前搜集的漫画,师生共同分享漫画的趣味性,从中受到教益,引发思考,明白道理……

  7、自主画漫画,请同学或其他人欣赏,并请他们提提意见,再修改。自已满意后还可投稿。

  8、推荐德国著名漫画家及他的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

  埃奥卜劳恩(E.O.Plauen)原名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少年时学过钳工,后来到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读了五年书。其间曾给《新莱比锡报》等报刊画过插图,1934年他毛遂自荐,在《柏林画报》担任长篇连环幽默漫画主笔的工作,《父与子》因此而问世。他以童年生活的城市卜劳恩作为笔名,从此这个笔名随着《父与子》走遍全球每个角落。卜劳恩的漫画线条简练含蓄,构图巧妙常出人意料,人物造型夸张,极具特色,充满想象力。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称赞他:“《父与子》无须什么解释,谁都能看懂;孩子看了好笑,成人看了也好笑,各人去笑各人所理解的,这是卜劳恩漫画的魅力。

  三、师生共同总结

  《回顾拓展六》的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收获。

  四、作业

  1、在课内外阅读时,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好处;在写作中,运用阅读中学会的方法准确、生动、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并体会其好处。

  2、课外搜集与“日积月累”类似的句子,工整地采摘在采集本上,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作为座右铭贴在书桌的右上角。

  3、请家长或小伙伴欣赏书上的漫画和自己画的漫画,并把漫画的内容、反映的主题“讲”给他们听听。

  4、上网欣赏更多的漫画。

  五、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诚信孝敬立志

  课外书屋:漫画集《父与子》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与父母说说心里话。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也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最想跟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并在写完后读给父母听。

  教学重点:让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恩父母,与他们进行真诚地沟通和交流。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习作指导)第二课时(习作略)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展示共计50分钟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有辛勤培育你的老师,有与你相处了整整四年的小伙伴,可唯独缺少了每一位同学生命中最至亲至爱的人,他们是谁呢?(爸爸妈妈)

  是啊!爸爸妈妈!他们将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抚养成人;他们承担了所有的苦难,为你播撒幸福;他们尽管并不完美,却努力为你创造最好的生活。让我们缓缓走近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去感受那份份爱意!

  (播放一组幻灯片,片中照片系班中孩子的生活照,力图走进孩子的内心)

  看了这些浸透着浓浓亲情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感谢父母)

  设计意图: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借助动情的音乐,父母关爱孩子的照片,创设出一种情境,唤起学生心底那柔软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情,继而激起孩子们表达与习作的热望】

  二、指导选材

  1、生活中,我们与父母朝夕相处,有太多太多的想法需要交流,有太多太多的.话需要倾诉。今天,让我们在这充满温情的课堂上,敞开心扉,尽情诉说心里话,真诚的说一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齐说)

  2、尽管爸爸妈妈未能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但老师知道他们深深地装在你的心中。假使你的父母此刻就在你眼前,渴望与你沟通,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3、自由读习作要求,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不理解——理解 写 抒

  父 母 建议 真 真 爱

  其它 事 情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表述心里话,先说心里话后出示习作要求,为的是使学生不拘泥于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畅所欲言,心里话所涵盖的面更广泛些。紧接着习作要求适时出现,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写好此次作文的要点要写真事抒真情。

  三、指导学生要抓住具体事情来写

  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向父母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相信这一定源于你们与父母在相处时那点滴小事对你深深地触动,现在就搜索一下你的记忆,将那一件件小事简单地说给父母听听吧!自己静静的想想吧,同桌互相说说吧!

  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引导学生写真事,自然地抒发真情。

  四、构思全文,在点评中习得写法

  1、自由构思全文,想想你打算如何写

  2、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在学生的点评中引导学生习得写法,以评促写。选择以小见大的事例,抓细微之处,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思路。

  五、出示作文纸,学生动笔写作

  教师精心设计了此次习作的作文纸。小花插图激起学生的美感,乐于在上面写下精彩的文字;写作提示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此次作文的训练要求。

  附作文纸:

  姓名: 班级: 等级:

  训练项目或写法提示: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理念

  赏析与评改是激励,也是再次指导。注重学生自我展示,互相赏析,激励学生的习作自信心。注重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习作中感人的细微之处,获得习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适当增添一些感人的内容。

  一、总体讲评

  针对全班习作情况做一个总体概述,起激励学生习作的目的。

  二、题目点睛

  1、欣赏此次习作中精彩的题目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精彩的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在以后的习作中,注重以新颖的题目吸引读者。

  三、佳作回放

  1、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自己成功的习作

  2、其他学生从多个角度说出自己的欣赏点

  既极大程度地激励了此篇习作的小作者,也在点评中使其他学生找到了可供借鉴的地方,为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亮点欣赏

  1、自己圈出文中精彩的语句与段落

  2、四人合作学习,大声地将你习作中的亮点之处读给你的伙伴听。

  3、设置“精彩句段箱”,请学生上台抽取箱中的精彩语段,读给全班同学听。

  意在极大地激励所有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便乐于在下一次的习作中步步求优。聆听别人的优秀句段时,也是最佳的学习过程。

  五、修改不足

  1、出示名言,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2、共同修改一篇习作。

  3、布置作业:课后参照作文纸的写法提示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

  意在在修改别人的习作时习得修改本次习作的方法,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6-02

小学语文第六单元的教材设计12-13

小学语文第六单元的教材设计02-23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出师表》教学设计01-16

音乐单元教学设计11-02

音乐单元教学设计05-2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05-23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07-08

第六单元上册的诗歌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