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鲁迅《故事新编》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故事新编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事新编读后感1
“按古代传说,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八则。”鲁迅先生以十三年“铸剑”,“出关、理水”,“采薇、补天”,以“非攻”之道助近代文学“起死”回生。
《故事新编》以新笔写旧文,在动荡与革新的时代背景下,用一杆笔,将自己毕生固有的悲凉与诙谐的游戏笔墨调和;将庄严与荒诞调和;将旧题材与新思想调和。
悲凉与诙谐的交织与融合在字里行间。鲁迅先生自嘲“笔调油滑”,实以回味辛辣的幽默笔触,戳穿传说“玫瑰似的光海”,将沉郁无奈的现实剖解开,毫不遮掩地晾在世人面前。正如《采薇》中伯夷与叔齐被鲁迅先生请进了“养老堂”,两位遗世独立的贤者不仅口马而谏失败,连件破皮袄也宝贝似的抱着,进出“养老堂”后一路坎坷,更被一个丫头辩得张口结舌——滑稽的情节下匿着乱世中贤者的迷茫与痛苦: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为的是坚守心目中的“义”,而现实的.动荡使“义”脆弱如斯;麻痹者昏钝不醒却要用污水泼圣洁的羽,好让清者堕落——好让自己堕落得堂皇。又正如《非攻》中衣不蔽体的墨子为和平与正义的终极命题孜孜矻矻。
滑稽幽默下的迷惘与悲凉更让人彷徨,却也正是这种流动在悲哀与诙谐的彷徨,赋予先生的文字极强烈的悲剧性,从而化作镌刻人心的穿透力与思想魅力。
庄严与荒诞的互相渗透,消解重塑了旧人物的形象。在生铁般冷而白的月与如流金包裹在荒古熔岩的日之间,《补天》中的女娲忽然醒来——撒开桃红和青白的斗大的杂花,撇开石绿的浮云和其后眨眼的墨子——不知疲倦地创造生命,创造未来,创造茫茫大化新的生机。这不正是“五四运动”中无数进步青年的写照吗?《奔月》中的后羿,英雄的箭难以射中生活的红心,日复一日的“乌鸦杂酱面”熬残了美人的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好在奔月是一切崭新的开端。老子骑着小毛驴在《出关》中义漫画化的形象出现,一改中式传统思维里哲学智者之姿,奉行敷衍了事,退守回避的信条,被鲁迅先生用于讽刺映射当局尸位素餐的知识份子。
庄严与神圣的传统人物被以荒诞的手法重熔再塑,鲁迅先生一改古典中国文学固定的“才子佳人”模式,大刀阔斧地“去英雄化”,更贴合大众的生活实际,使之更加有现实意义。
旧题材与新思想碰撞出社会变革的花火。《赴死》以狂放的浪漫主义展现“方生与将死”的缠斗,将庄子夹于哲学的现实悖论中:现实中幽明两界泾渭分明,而在其背后承载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选择——生死、道德、正义……身处变革之世的青年,谁都逃不过这样的拷问,应用生命为精神之尺标画刻度。《理水》的禹也在新思想的指引下,由传统形象转化“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务求真实的汉子,其踏实钻研的精魂燃成暗夜中引导新时代青年的炬火。
新思想与新文化指导旧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使经典永不过时,也使传说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鲁迅先生一生于动荡、更替中激流勇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敬又可爱。社会的背景昏暗而晨光熹微,中华民族是只雄狮却半梦半醒。在这昏沉的梦中,他以故事拉开画卷——新与希望,跃然纸上。先生的文字划开时空,去伪存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岁月中取精华、去糟粕。
此后没有光,吾辈愿随先生的指引,做世间唯一的太阳。
故事新编读后感2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读后感3
一共八篇故事。完全无法把自己代入到那个白话文刚启蒙的时代,鲁迅的文笔也很流畅,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额。可是真实的是怎样的,好像也不记得了呢。
第一篇《补天》看的有点晕晕乎乎,称呼什么的也有点不太适应,故事也不好玩儿。就不说了。
《奔月》最大的亮点是乌鸦炸酱面!!难道真的.吃过?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后羿竟然把方圆百里的飞禽走兽都消灭干净只剩乌鸦了!为什么偏偏剩下来的最多的是乌鸦而不是麻雀?可是最后嫦娥还是吃了丹药飞月亮去了呀!后羿好可怜哦。嫦娥也好可怜啊。可是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吃野菜呢!自己为何不养只鸡下蛋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是乌鸦炸酱面呢!
《理水》也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前面智者与愚民的对话,很讽刺。鲧是条鱼,大禹是条虫!大禹和舜最后的对话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采薇》里面所描述的有关计算时间的是用烙了多少张大饼的功夫来计算。甚至写到烙了三百零五张大兵的时候,这到底是多久呢。伯夷和叔齐哪里值得夸赞呢,明明就是蠢到要命啊!不是小姑娘的话语逼死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心中的坚持崩塌了吧。老顽固!
《铸剑》眉间尺。总还是觉得自己并未完全的看懂,但还是不觉明历啊。那个人到底是谁呢?也许是他自己心底里的邪恶的那部分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4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吧,而且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陈寿说的。是啊!读书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叫《故事新编》。我一看这本书就入迷了,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书中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它叫《理水》。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栩栩如生,好像这个人就在你身边。这个故事很感人,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理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贴近生活很值得我们学习。如“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个,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这篇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使得文章更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脑中就出现了当时的.情景。如“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式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同时,把官员和乞丐作对比,突出官员的丑陋。拟人句如“终于太平了,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写出了人们高兴的心情。
故事新编读后感5
世界上的故事有很多,它可能是天真快乐,也可能是悲伤、痛苦。
鲁迅先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起死》这篇文章就像一枚印章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庄子正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具白骨。心生怜悯,心一软,找来了司命,复活了那堆白骨,那白骨一根接一根连起来,拼成了一个人,长出了肉,渐渐有了润色。转眼间神奇的变成了一个裸身的汉子,那汉子有点儿不知所措,看到此时狼狈的自己,又看到边上的庄子,把矛头指向了庄子身上,误会了庄子。而庄子呢,运筹帷幄,好像早有准备,吹起警笛唤来了巡警,上了马扬长而去......
文中的汉子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
他以自己的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无是非观”的相对主义哲学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人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了,不要仅仅相信眼睛看到的,还要用心去体会,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事情。人不能心胸狭小,要心胸开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包容别人。即使别人做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地去告诉他,这便是为人之道。
故事新编读后感6
就几篇故事,读下来蛮有意思的。在豆瓣上看见的推荐,说鲁迅其实挺有趣的。看完觉得,鲁迅还有点搞笑天赋。
其实这个和鲁迅一贯的讽刺风格是相似的,只是不那么严肃。我一直以来都挺不喜欢读鲁迅的,一是学生生涯鲁迅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好难的印象,那个村庄"横"着真是难以忘记。总是不好分析鲁老的文章。二是高中政治老师不喜欢鲁迅留下的潜移默化的感觉。三是不记得看那本书,说没有严谨的哲学和逻辑思维是写不出长篇小说的,拿了鲁迅来举例。如此种种,不去读鲁迅了。
这一次,读着还比较有趣。有几篇我倒是很喜欢,有几篇觉着没什么意思。后羿那篇的讽刺意味挺强的。后羿在我们心中是个英雄啊,射日又射蛇,帮了百姓很大的忙。而且后羿还挺痴情的,被嫦娥诓去了仙药。鲁迅则把他写成了个让妻子天天吃乌鸦肉炸酱面的人。就是因为他本事太大,附近的动物都吃光了,所以就只剩下了乌鸦。后羿去了远的地方,发觉自己的往日光辉被旁人摘去了。也挺讥讽的。嫦娥受不了就偷了药飞天了。要我也受不了。丈夫和我说,天天吃这些乌鸦肉是因为附近没有动物了,他是没有关系,到时吃了药就升天了,只担心我留着日子不好过。哈哈,那我肯定要升天啊。鲁迅故意把英雄人物弱化,把老子孔子丑化也是符合那个时期的文化运动和学民思潮的。但是如果脱离那个时期来看,这些故事的意义并不太大。有几篇我甚至觉着有点凑数哈。(也可能是个人偏见啊)
不太喜欢的是伯夷和叔齐那篇。这两个人是古时愚忠的典范。但是鲁迅写他们不吃周栗写得有点突然,我才不相信鲁迅写得那个拍冷的'伯夷,而且他还嫌饼子变小了,会离开养老堂呢!可能真是短篇,铺垫太少,转折下来没什么理由。
我挺喜欢鲁迅那个时期的,乱是乱,但是有一部分人有想法有激情有救国的"冲动"(这个冲动是说不顾一切),现在觉得社会文化其实是退化了的。看书的国人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喜欢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变成了一个喷子,我感觉成熟的人是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也没关系,我们也要尊重其他人表达意见的权利。
故事新编读后感7
《铸剑》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取材于古代传说故事《干将莫邪》。《干将莫邪》的故事,我早在初中课本就已读过,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光是它的故事情节,更是它的艺术手法和它反映的思想内容。这次读鲁迅先生的《铸剑》,故事内容与主线与《干将莫邪》基本一致,但是《铸剑》作为新编故事,可谓毫不逊色于原著,鲁迅先生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让《铸剑》有了新的灵魂。
《铸剑》讲述了一个叫眉尺间的少年,在其将满16岁的夜里,他的母亲讲述了他的父亲,一个著名的铸剑师,为大王铸了两把宝剑,却被残忍杀害的事。他第二日便携着另一把青剑出门寻大王报仇了。一个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衣人说愿意帮他报仇,只要眉尺间将人头与剑都给他。眉尺间答应了,黑衣人唱着奇怪的歌向王城出发了。大王宣召见宴之敖者,让他表演把戏。宴之敖者欺骗大王,让他到烧沸了水的金鼎旁观看人头儿在金鼎底部跳团圆舞,趁机砍下了大王的头,最后也砍下了自己的头。最后,宫里的人因无法分辨出大王的头,便将三个头一同礼葬了。《铸剑》与《干将莫邪》在故事情节与人物中的设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干将莫邪的故事,并没有完全还原,而是由眉尺间的母亲口述的。第二,干将莫邪中主要强调其儿子为父复仇,《铸剑》中一个叫宴之敖者的人成了一号主角,眉尺间成了二号主角。第三,《铸剑》中的黑衣人显得十分怪异,气质中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却不但不图报酬,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这些不同,融入和鲁迅先生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与风格,使它也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铸剑》虽说只是一篇对古神魔小说的新编小说,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将故事情节说清楚就可以明白的,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先生。说起鲁迅先生,其实我们大家都对他十分熟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最优秀的继承者,穿越时空隧道,他与中国古代的众多文人达成了文学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共鸣。正如这篇古神魔小说《铸剑》,体现出的向邪恶势力宣战的复仇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得到了继承和转化,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复仇是他对绝望的原动力。
《铸剑》的故事情节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鲁迅先生对这个“仇”阐发出新的而又深广的含义。他从个人的复仇升华到自觉地为普天下千百万被侮辱、受迫害的人民群众向反动统治阶级反抗战斗的重大主题。由此可见,《铸剑》的思想深度是古神魔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铸剑》的魅力还在于它新鲜、含蓄、简洁和凝练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新颖独特,接近人民大众的口语,利用古代的情感表达现代的感情。鲁迅先生用高昂、鲜明的色调和奇幻的神话色彩塑造和歌颂了英雄人物,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大大升华了原本的小说,表现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发挥其战斗作用。
说起《铸剑》,又不得不说到这篇新编小说中的黑衣人宴之敖者,不同于《干将莫邪》,《铸剑》中,他不仅成为了一号主角,他所代表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和拓展。若不是他的鼎力相助,光靠眉间尺一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复仇使命的。在宴之敖者的.身上,寄托着弱者的无限期望,无疑是人民正义和力量的化身。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其热忱酣畅的刻画,目的显然在此。正如那一段:“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要咬下来。王忍不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很显然,鲁迅先生这样描写,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创作倾向。他对这一复仇故事是作正面评价的,宴之敖者对残暴的国王的仇恨,既是鲁迅先生代表的人民群众对现实的军阀们刻骨的仇恨,不光是为了狭义和同情,是为民众报仇,为无辜死去的爱国学生报仇,更为民族报仇。
《铸剑》,融入了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故事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在人物塑造、创作方法、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推陈出新的创造,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从历史镜子照见现实,甚至插入现实的场面。在鲁迅先生所歌颂的古人中,我们看见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故事新编读后感8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吧一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这一出现让我想起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抓不到杨时,灰太狼哄她的老婆,说抓了青蛙,做清蒸蛙肉吃,没抓到羊,于是平底锅就扔过来了,而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是后羿射不到猎物,只收获了一只乌鸦而得到的回应是自然是老婆嫦娥的不满。后羿是有柔情,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说是后羿看到侧卧在床上的嫦娥,看着自己媳妇如此漂亮的眼睛眉毛,后羿不忍心让媳妇受苦,心一横,明天远途跋涉找了无,读到这里,我感动于后羿的柔情,侠骨中充满柔情,真好,先不讨论结果怎样,单是这份爱,就很重。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的,最终嫦娥是离开了后羿,很令人惋惜的一个结局。曾经看过一个广告,广告的好像是韩国的矿泉水,男生追求理想的爱情,女生追求现实的爱情,最终来个男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没能在一起。我不清楚自己的爱情观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现实的爱情。但我很清楚的是,爱情不是绝对的理想化,也不是绝对的现实化,真正的爱情需以理想的爱情心经营现实的.爱情,以爱情头脑用爱情手脚营造美满家庭。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铸剑了,铸剑这一神话故事传说是第一次听说,读过之后我很是害怕,也说不说上是特别害怕,就是可以说印象很深吧。眉间尺是一个心太软的复仇者,为父报仇,却一次次地错时集汇,而一个突然冒出的人,暂时叫他怪人吧,怪人果断地替他作决定,故事的结局是三人都头落于沸水中,在沸水中的那段描写挺让人佩服鲁迅的想象力的。
鲁迅肯定了解并收集了很多关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不然他不会运用这下神话故事如此自如。鲁迅曾建议民众看中国以外的书籍,现代人大多都曲解了,而我恰恰认为这只是由于那时那地那情况所决定的,并不能普及到今天,普及到全民。古代的东西鲁迅学精了,我们中文系的也要好好学。
故事新编读后感9
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神话历史小说(收入《中国现代小说精品·鲁迅卷》)已经全部读了一遍,试论一下个人看法:
《铸剑》:这篇我读了三遍,印象是果真名不虚传,使古老的'传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在情节上更加神奇而曲折,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可以得出这是影射人民大众反抗军阀统治的结论。
《采薇》:借伯夷、叔齐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知识界,讽刺自命清高而脱离实际的人。行文幽默横生。
《补天》:歌颂新生力量,鄙视腐朽守旧的封建派。
《奔月》:看不大懂,但幽默风趣。
《非攻》:所指何事,不甚清楚,可能是说为民辛劳者却不为人理解吧。
《理水》: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出关》:与《采薇》风格相近,其意所指深远,非我所能理解。
《起死》:促人清醒者被当做骗子,实是我国一大痛心事。
故事新编读后感10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编》独具欣赏的价值。它将古人写活了,以至于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两个时空中自由穿梭。如《奔月》中“乌鸦炸酱面”等流行词汇的插入,借羿之口说“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反击现实中以诽谤先生为能事的高长虹的诬蔑,都是很好的例证。八篇中的《补天》、《奔月》等前期创作可能仅仅是这种创新写法的练笔,但到《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时,已是先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由自在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13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故事新编读后感11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大获全胜,吞并了吴国;而吴王夫差却变成了好色贪财的小人。其实在发生这事之前、之后,我从《东周列国志故事》中了解到:吴王身上其实有许多优点,而越王勾践身上也有不足之处。今天,我要为夫差扳回正名。
话说越王杀了夫差的父亲阖闾,夫差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命令手下人每天提醒他几回,而且每次问答时,夫差都流着眼泪。这说明夫差很有孝心,他们父子俩的亲情很深;而勾践呢,却并没有。
再说了,勾践小心翼翼、百依百顺地服侍夫差,令夫差感激,所以将越王送回越国,我认为这本没有什么错,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嘛,只因夫差他是君王,所以这就算一个大错。其实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挺好的。越王勾践没有。夫差待他并不差,甚至算得上很好,他却一心一意地想要灭掉吴国,吴国里越乱他就越开心。表面上装得对吴国很关心,实际上背地里在暗暗思索该如何对付夫差。还有,有一年越国闹饥荒,夫差听了西施的话,借给越王粮食,第二年,文种还来了粮食,夫差对勾践产生了信任,把还来的种子分发给农民,可都没长出来那些种子是蒸熟后晒干的!这一年,轮到吴国闹饥荒了。越王勾践真是不应该!这样既浪费粮食,还让吴国闹饥荒,不得安宁。
更可恶的是勾践疑心很重:打败吴国后,勾践对以前共患难的人,慢慢地疏远了。范蠡曾告诉文种:勾践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却不能容忍有功的大臣。只能和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享福。范蠡和西施隐居,勾践放了心。文种不大信,结果勾践赐他把剑,让文种自杀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东周列国志故事》中十分渺小的故事。这本精彩的书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画面,读来十分生动、形象、有趣。我推荐同学们有空也去读一读,你们会立马沉浸在生动的叙述、有趣的故事中的。
故事新编读后感12
对胃口的还是对胃口,搁下好久再次重逢还是一样惊喜、赞叹、沉醉,我真心觉得鲁迅是个天才啊。
补天,奔月,铸剑,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故事翻出新花样来,而且有趣到飞起。他的有趣是不动声色,从人想不到的地方来。比如补天里女娲对着自己创造出来、却在自己面前说些文绉绉的话时惊呼:“什么?”十分诧异;又比如说眉间尺玩弄老鼠,一会儿同情一会儿狠心,最后看到她一脚踏死老鼠时,简直忍俊不禁。立意就能新奇到这种程度。
我总觉得鲁迅是天才,是和杜甫一样,因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类的形象而显得沉痛不显出天才的飘逸了。然而最有趣的就是从这一类忧国忧民中看出浪漫主义和诗意了。就比如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后面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但也应看到,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前有这样写景的绝妙好句。忧国忧民的感情不能抹杀文章憎命达的技巧。颓败线的颤动,这也是生活,死,过客,我实在是找不到比这更鲜艳更浪漫更有力的散文了。“青溜溜的一条冰”,“面目皆有黑色的青衣人”,找不出更形象的描述。“两支箭在空中相遇,撇成一个人字形”,“王头又狡猾……”,找不到更具想象力的画面。“伊大约是十分诧异了,问‘什么?’”,“我的斤半红糖,两斤南枣,想不出更有趣更耐人寻味的笑点。”我真是叹服叹服叹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完《故事新编》,即使我是他的敌人,估计也忍不住地要说:“鲁迅这个人,有意思。”当然我还不够格做他的敌人,因为我要是他的敌人的话分分钟就被他的犀利他的睿智他的洞察一切……秒杀了……
作为一个八卦的人,看了他的很多文章,扒过很多生平事迹,而找不出令我讨厌的黑点的作者,他几乎算是唯一一个了。
有用数第一的那个评论里,说到鲁迅小时候曾为分房的事情苦恼;想到《孤独者》里,魏连殳也是被逼着签字按手印;而魏连殳的外形是“矮,瘦,脸上一团青黑。”《铸剑》里的青衣人也是“眉目都是黑的”,而鲁迅朋友对鲁迅形象的描述是“总之是一团黑气”,这里面大概有什么联系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1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集,初读时只觉得是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的改编,再读时却又体会出了鲁迅先生的一片赤诚救国之心。
该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以远古为背景,想象丰富。其中收录了作者从1922年至1935年所创作的八篇具有开创意义的`小说。其中最好的故事,我觉得莫过于《理水》。
这篇文章掺杂了一点当时文人的自命清高、一点当时百姓的贫苦和一点刘九庵忠诚廉洁、奋斗不息的官场形象,甚至还有鲁迅先生的一点对救国的希冀。
故事的开篇在一个洪水肆虐、百姓贫瘠的国家里,鲁迅先生杜撰了一座文化山。这文化山上的文人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反对救国思想,无能但又全盘否认了救国者的存在,自命清高却又无济于事。他们只靠一个文人的称号,靠百姓的信仰就可以衣食无忧。大禹来治水时,官吏说:“……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可什么是愚民?什么又是智者?或许他们口中所谓的智者还远远不如那些“愚民”。大禹成功治水后,这才算是真正完结,可即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在人们看不见的黑暗角落,仍会有无数百姓死掉。他们像蝼蚁一样,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
这本书确实新,不过不仅仅只是新在写作方式和内容上,而是新在思想上。鲁迅先生将故事新编,也希望将那个黑暗的旧社会新编。
故事新编读后感1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最好的阐释,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忠于的为中国人民觉醒的事业,将矛头指向一切腐朽的事业。我在《故事新编》中颇有感触:
在《故事新编》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荒诞的内容和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好似小说版的周星驰的电影,引人发笑,但又不失其内涵所在,有许多内在的精华值得我们挖掘。
一是鲁迅意在借用荒诞的语言风格揭示荒诞的封建文化和封建统治制度:以鲁迅的《奔月》为例――《奔月》中的后羿是个妻管严,畏惧嫦娥。而嫦娥则一反贤淑的仙女形象,变成了一个自私,势利,一味的想逃离后羿,追求自我生活的市侩小人。作者就是借用这样的方式,将嫦娥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反派形象。在我看来,作者是将嫦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缩影,把盖在传统文化表面的美好面具撕了下来,暴露出了那个只会把人引向美好幻想深渊却使人不自知的“吃人”怪物。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就会如“阿Q”一般只会利用一些“美好而幸福”的语言不断麻木自己,到最后,却只是一无所有。
其二是鲁迅对自我生命的探寻与对自我内心的扣问。在鲁迅写《故事新编》的时候,已接近自己生命的尽头,此时的文章会有向上探寻的感受。《出关》中的老子,出关就是为了探寻真理,为了寻求一个可以使真理传播的环境,正如此时的鲁迅,已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要用另一种形式将新文化传播下去。
其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学如何传承,对后人传承时的一些盼望。鲁迅先生虽在此书中大反传统,但其人并非崇洋媚外之人。大反传统,只不过是一种方式,他想借这种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恶劣和糟粕的一面展现给世人,是想让世人警惕,传统文化不能一味接受,否则”阿Q”便是结果。若能批判接受,秉持清醒而独立的头脑,苏东坡便是你的目标。他也在《国学》这一杂文中提到“国学并不是以时间的长短来评判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文化的传承不是不变的,其核心在于人,需要一次次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文化之根不变的情况下,就会长出新的枝。
这便是我在此书背后所挖到的三点,即使再无厘头,也不会失去内涵,这也算是幽默的一种境界,即便荒诞也不失其品味与内涵。
故事新编读后感15
鲁迅先生骨子里有一种悲凉,他看的深刻,总能将作品中诙谐有趣、荒诞不羁和庄严肃穆调和的很好。在先生生命末年留下的光辉中,有这样一部作品——8篇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编写的小说集。在这八部作品中,作家用历史写新作,熟悉的英雄人物、大儒能臣都有了崭新,甚至截然相反的形象,让我们眼前一亮。
八篇短文,篇篇精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只是鲁迅先生对人物的简单重塑,查阅资料我们能知道:《理水》对大员们进行了古今杂糅的描述——“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禀大人,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大员学者们对于考察的结果如是;“古貌林!”“OK!”英文词汇等出现,是鲁迅先生对于站在文化山上说空话的.“文人学者之流”的不满讽刺,愤愤地指向半殖民半封建地旧中国的洋奴;
说到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奔月》。文中的后羿一改历史中射日英雄的形象,成为了一名一无所成、成日只能给妻子吃乌鸦肉、炸酱面的无能丈夫。写这篇短文时,鲁迅先生正处于世界观蜕变的前夜,五四运动的落潮、昔日新文化队伍中的好友同仁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先生认识到光靠精神启蒙无以救治软弱颓废的中国,正是无奈、悲凉、寂寞集于一身。先生笔下的后羿取得射日的成就后,碌碌无为,成日奔走在忙于生计的道路上。只能在闲暇时,在怀念往日射日的辉煌,空余嗟叹。生活不尽人意,林中野味早已“射得遍地精光”,后羿可谓是有技无处施展。妻子嫦娥也不再是神话故事中,温柔持家、体贴爱夫的贤妻了,她对丈夫冷眼相对,冷眼嘲笑丈夫的无能。生计难持,夫妻无恩,如果说这是对后羿这样一个过去式的英雄来说,是难言之隐痛,那么足以让后羿愤怒的便是弟子逢蒙和妻子嫦娥的背叛。“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间,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似乎是风华依旧,但可惜英雄已逝,“然而月亮不理它,它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了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又照数前进了。”月亮依旧高高悬挂,发出明黄的温暖的光辉”。这里,鲁迅先生用后羿的失败表现了自己的悲哀心境。
鲁迅先生用全新的幽默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故事。阐释的是鲁迅先生对当代的讽刺。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新编读后感】相关文章:
故事新编作文03-04
西游记新编故事02-09
故事新编作文范文04-04
《西游记》故事新编02-25
狐假虎威故事新编作文03-14
故事新编作文(15篇)04-27
故事新编作文15篇04-27
初一西游记新编故事04-03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新编作文02-19
新编西游记童话故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