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5 18:12:20 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张颂在《朗读美学》一文中说,朗读是一项艺术,一种创作。朗读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而在教学过程,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这几个方面的美。同时,通过朗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寻找资料,从家庭、事业两个方面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了解诗人,创设朗读氛围

  (一)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

  诗人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为下步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1、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例句:“兼怀子由”,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2、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欲宇,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暗指朝廷之意,“归去”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鸿图,“不胜寒”说明诗人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3、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例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二、低吟浅唱,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指导学生处理每一句诗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反复朗读,熟读成背。

  3、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跟唱。

  三、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境,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浩月当空。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分离人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问”上。“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读的——

  四、玩味诵读,感受诗歌的风格美

  1、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作品的风格。

  诗人的心路历程:迷茫苦闷→→→→顿悟豁达

  作品的风格:豪放

  2、观照自悟:你是否也有诗人那样的心路历程?当你迷茫苦闷的时候是否学会了自我化解?要求学生默默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

  教师自我解剖: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当我迷茫苦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总会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3、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

  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品味

  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作业布置

  熟读背诵。

  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

  联想:明月——>团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 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 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 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问题百出,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7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 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 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 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5.作业 :背诵两首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1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 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 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 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 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 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1、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A)

  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B)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5、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

  6、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D)

  A、父亲 B、哥哥 C、儿子 D、弟弟

  7、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B)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并称文坛“三苏”。

  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下阕问-----------,归根到底是在问-------------。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

  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5、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1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juān)

  16、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

  (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

  17、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

  (2)(3)

  18、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06-0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01-2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篇(合集)04-20

《水调歌头》有感10-23

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中秋全诗02-09

水调歌头 游览阅读答案06-24

水调歌头的评课稿11-12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10-06

《水调歌头》评课稿07-17

中秋节的诗句水调歌头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