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课稿锦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评课稿1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鹅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阅读了许红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受益很多,我决定教学中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唤起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首先,联系生活,唤起生活体验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夏日雨后,外面空气更加清新,天气更加凉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课始,我就提出了让孩子们精神振奋的话题: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学生们都津津有味谈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对课文的学习。生活场景的回忆,诗文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其次,朗读感悟,激起情感体验
为了读好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进行回忆,设身处地揣摩两人的心理,激起孩子们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在身临其境中,在边回忆边朗读中感悟兄妹两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同时,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使得朗读更到位。
再次,启发想象,描绘童心童趣
在学完全诗后,我问孩子们: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乐?这一问,孩子们好像也来到了那个广场,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最后,我让孩子们将这首诗抄在晨诵本上,并配上画。孩子们兴趣盎然,任由想象驰骋,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心情,充分体验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教学评课稿2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学生一看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找得到的,都很有兴趣,立刻说出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家属楼在什么方向,然后紧紧抓住学生这份好奇心,设疑引思,用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体现生活亲历性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遭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三、体现数学活动趣味性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期状态的。”在让学生认一认各个建筑物在什么方向时,我设置了一个数学情境:“如果从学校出发到绿色庄园应如何走,请你当导游员。咱们第一站要去的是……”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采用了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强化表达的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也是这么有趣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容易的呀!
课后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中,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如“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都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确而刚好说反,我觉得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这个中心点呢?可以采取让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的形式,课后,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还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掌握。
教学评课稿3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
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评课稿4
一、评亮点
1、教师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最后到幼儿操作的设计都围绕绘本《月亮的味道》进行而设计
2、教师能够与幼儿进行互动,我们可以看到从集体的教师与幼儿互动、到个人的互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题地位并且还体现教师的新理念和教育方式。
3、教师的基本工示范画的操作技能还是较熟练的。
二、评教材
1、教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在已有的背景下让幼儿大胆想象设计森林里的动物来尝月亮的味道使幼儿的创造力与情感方面同时得到发展。
2、教材新颖,根据中班幼儿的作画技能要想画面布局、色彩丰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让幼儿在已有的背景下进行想象创作,突出教材的新疑使整体画面具有美感。
(磨课)1、为什么要选这个教材?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自私、不会合作、不合群等现象,针对中班的幼儿应该对合作、交往、互助有初步的概念与认知,那么我们通过绘本本身的情感价值,就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来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懂得与同伴相互帮助其实帮助别人也就是快乐自己。还有我们要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在我们的眼里,月亮就是月亮除了形状有时候会变,它一直都挂在高高夜晚的天空上,但我们的孩子想象力是无边无际、天马行空的,他可以想象到他熟悉与不熟悉的事物,从这本绘本的封面月亮就可以让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再从教师设计的背景大象当底座帮助动物们尝月亮的味道时也让幼儿大胆想象不同的动物尝月亮的情景,从每个细小的环节到操作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磨课)2、如何运用教材?教材每节课教师都必备的,而我们要突破老教材方式,我把这个突破的方式叫“减去添加”为什么要减去就是不符合幼儿操作,为什么要添加就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来创造。我们让幼儿在已有的背景下大胆进行想象创作,突出教材的新疑和美感。在情感提升的同时,既提升幼儿的`作画技能又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目标:
我们的绘本是以绘本的本身价值为主,而通过与美术整合方式的应该以三方面为主:语言故事的本身价值为主、情景为主和美术为主。那么在制定目标应该围绕美术、语言(绘本相关的句式)、情感来实现目标,要根据三维的目标来制定出以下三点:
1、以大象、梯子、月亮、为背景内容,大胆想象并设计出森林里的动物来尝月亮的情景。2能用连贯的句式学说“XX爬呀爬咔嚓、咬下一片月亮,它说月亮的味道真好”。3、体验团结的力量最大,懂得助人为乐、也会快乐自己。目标的第一点会在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体现,而第二点目标学习句式会在第三个环节体现出,而第三点目标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如:而这里的达程度不是很好应该在XX环节体现出)
四、评重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目标1、大胆想象并设计出森林里的动物来尝月亮的情景(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点因为发展幼儿技能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成效幼儿还是大胆设计出有不同的动物来尝月亮情景)
难点是目标2学习句式“XX爬呀爬咔嚓、咬下一片月亮,它说月亮的味道真好”。
难点是怎样突破的,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上有两点突破1、“你们想帮助哪只小动物去尝月亮的味道?它是怎么尝的?(引导幼儿了解绘本句式)提问2、你们还想帮助哪些没尝过的小动物来尝月亮的味道?(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动物来尝月亮的味道学说绘本句式)还有一个互动方式你们还想帮助哪些没尝过的动物,请你们跟自己的好朋友讲讲。(引导幼儿学说句式)到最后的作品展学说句式都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五、评过程
教学的脉络是清晰的,从提问的简单到难、从讲解的浅到操作的深到最后的讲评一整个脉络的主线思路也都是清晰的但是教师在每一个环节或某个环节(总共有6个环节)处理的还不是很到位。如第一环节是让幼儿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好吃(了解月亮会像什么好吃的或什么好吃的想圆圆的月亮)这里是启发幼儿联想到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而周老师在这里一直追问幼儿问题,问题的重复语过多并没有层次性的引导,第二个环节是帮助动物尝月亮的味道(整个环节应该突出情感的目标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情感帮助的氛围如:大象当底座来帮助小动物尝月亮你想帮Xx动物尝而这里没有引导出帮助导致下面的过程中都没有达到目标3)缺少启发性的引导(如)第三个环节是教师讲解操作第四个环节是幼儿操作教师有进行来回指导第五个环节是讲评(讲评是应该先讲亮点)第六个环节是总结(这里应该突显大象的功劳最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回归绘本也有不同的办法尝到月亮)
不足之处
1、引导语在那几个(第几个)环节的不足之处我的调节是以下调节方式
2、回应幼儿的总结不是很到位如:(你是用什么办法尝到月亮的开飞机的可引导交通工具、或高科技 或叠罗汉的方式或使用道具楼梯等,
3、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在那几个(第几个)环节出现,我将进行以下调节
4、教师语言重复性过多,或情景语不到位:
5、教师预设的不够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或者教学思路不清楚,导致在活动中遇到情况无法很好的处理如:
6、师幼互动:看幼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关注个体的时间过少的现象。
教学评课稿5
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平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教学评课稿6
3月22日,有幸外出听课,学习了林老师执教的写作课《笑》。林老师对于课的设计,独辟蹊径,富有深度;对于课堂的调控,更是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一、作文教学的块状呈现——浑然天成
这节课,围绕“笑”林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笑的视频——名人笔下的笑——梦想剧场——笑的佳作等,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别具匠心。一开始播放笑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快乐不已,缩短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笑的游戏,让学生一个表演动作,一个学生猜所表演的笑的人物,让课堂笑声不断,也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素材,引出了独特的写作的方法:抓细小、特别、写作有画面感,而不是单一的开心地笑、哈哈大笑。笑的佳作主要展示经典名篇中笑的描写,有《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笑,有老舍笔下四奶奶的笑,请孩子先猜一猜填空,最后出示名家对笑的描写。具体直观的呈现材料让学生茅塞顿开,明白经典的描写原来来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还来自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法。最后出示一幅场景灰太狼等儿子,让学生根据情景分角色扮演,林老师的声音惟妙惟肖,让孩子更好的体验情感融入到情境中,伴随着自身感受,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幅场景,开始练笔写一写对灰太狼笑的描写,并进行当场点评修改。最后还进行了拓展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读了一首小诗,顾城的《小花的信念》,林老师优美的.声音配上音乐,让我们都沉浸在美得享受中,不由得爱上了写作,也想自己来写一写。教学环节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二、习作指导的循序渐进——精心有效
课堂注意一个细节,林老师在学生一猜一演活动结束后,立即让学生动笔,将刚才的过程写下来,结果可想而之,不少学生依然没内容可写,念了几篇文章,都是一两句话。紧接着,就开始佳作引路,费不少时间进行赏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具体,写生动,写传神。紧接着,后面的环节,适机出示笑的情景剧,让学生演一演,有了切身感受再自由习作,写起来的文章,与第一轮的写有天壤之别。教学指导的高效与否,很大程度上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知识、能力形成的多少强弱。前后一比,可以知道林老师的课堂是有效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特殊的班级构成,上课无参与盲区。
在林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名称:共同体。他是由孩子们两两结合组成的。林老师说:“同伴是你身边最强有力的老师。”遇到问题,同桌两个互相沟通解决,会的孩子通过向别人讲述,掌握了90%,不会的孩子,通过向同伴学习,通过同伴浅显的语言,也明白了。这就是同伴的力量,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对孩子的观察、参与,没有死角。发言也是按顺序,每一组都要回答。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就是迷人的林老师。
教学评课稿7
《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这节课从故事中量扶手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加以运用,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认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教学评课稿8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每一单项的“练一练”和拓展应用,达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解决新课伊始提出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数学问题。学生能从半径的特征上去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问题,既统领了全课,又加深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做到了开课是数学问题生活化,课末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
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评课稿9
沿着五月槐花的香气,我从龙河来到了大岭。各位好,我是来自龙河小学的吴婷,对于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我来说,今天的听课让我有太多的感悟,所以忍不住第一个跑了上来。
听徐老师的《槐乡五月》不由得感慨,槐花可以这么想、这么美,就像徐老师的课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这样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徐老师在指导第一段槐花状态描写时,将课文分成了对比的两个部分。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孩子们也化身小诗人仿照句式,自由创作,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我要给徐老师一个赞,赞她会抓关键词来品赏课文,朗读训练中,形式多样,有范读,有引读,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等各种形式。
讲读槐花“香”的部分,徐老师抓住一个“浸”反复地品读,这一品,品出了韵味,品出了情调,品出了孩子灵感的火花。
最后,徐老师特别关注语言运用,切合了本次教学主题词“指向语用”,课标上也指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总之,徐老师的课别出心裁,读书形式多样化,这样的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谁会不喜欢上呢?
(建议)对于徐老师的课,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现下正值五月,槐花盛开,咱们虽然是农村孩子,可是现在不比我们小时候,孩子的课余娱乐方式很多样,应该很少有孩子会去摸摸槐花,嗅一嗅槐花。如果是我上这一节课的话,我会考虑在课堂上带来几束香喷喷的槐花,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再奖励给表现好的女孩子一朵美美的槐花,估计孩子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会更直观,更有收获。
再来说说尹华老师《理想的风筝》,尹华老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给人感觉清新自然而不乏睿智。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写、在读、在思考、在领悟、在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的引导就好。这样的课堂,学生不用呆板的听老师讲大道理,教师也乐得轻松自在,看学生的精彩表现。比如在第三个事例中,一个“漾”字,回答问题的那个男孩子,他的所感所悟,是不是让在座的每一位都出乎意料。
尹华老师的课注重教给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比如在第一个事例上,注重对学生的示范引领。第二个事例中,就注重让孩子自己找重点。第三个事例中,就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就好比是我们写字的时候,描红、仿影、临帖,这三个步骤,最后学生学得了方法,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上也是真实看得见的。
尹华老师在细节的`描红方面,抓住了对关键字词的分析,特别注重六年级高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文中篇章结构,夹叙夹议,以及文章段落间的过渡,也关注了题目画龙点睛的作用。细节上关注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我觉得课堂上能够这样引导学生说心里话,得益于尹华老师的跟进性评价。
对于初工作的我来说,每一次的外出学习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感谢教育局教研室给我这样学习的机会,感谢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谢谢大家。
教学评课稿10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下四个优点:
1陈老师在教学本文时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2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陈老师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3 丰富语言积累。《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陈老师结合课文的内容,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说它……可是……”说话。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4 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陈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让学生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又如在 理解“闭息凝视”让学生表演,充分理解词语的意思。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值得探讨的地方:陈老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教学氛围更加好。
教学评课稿11
作文是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期望他们能达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状态,我想,那只不过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肯定是不现实的。小孩子学走路,要大人扶携着才能举足;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起步,正如扶床学步,需要老师的扶持和指引,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一直到详略处理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老师一一指点,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才有可能真正入作文之“格”,进作文之“门”。
杨老师上课回顾例文,掌握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填表格的形式,理清作者是则样把景物写生动的。
2、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学习作者将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引导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师引导学生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也可以写某一段的景物变化。
(2)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3)移步换景为序——先看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后到了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物。
(4)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火花。”其实,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格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我想:只要我们带着思考,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成为“荡水、击石”的高手,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敲开起步作文这扇神秘的大门!
教学评课稿12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朱帅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教学评课稿13
各位老师: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教学活动周的评课活动。我所评的是黄薇老师《正确地看待自己》这堂课。
前两天听了一首歌,叫做《爱情是一颗幸福的子弹》,那么我在想,新课程改革是不是也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呢?它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的迷惘,却更能使我们积极地探索改革发展的道路。
学校提供的这次研讨的机会,不仅是对过去阶段教学工作经验的一次总结和展示,也为以后各科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黄老师的这堂课是其本人及初一其他三位政治教师共同钻研的结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政治学科“十五”教改的阶段研究成果。
政治学科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它对初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使学生的情感、心智得到共鸣和启发,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地把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实际的行动,让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全面辨证看问题的能力、判断评价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也面临着太多的无奈。政治学科理论性很强,涉及到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初中学生在意志、修养、性格、品格、人际交往、观察和分析、处理事物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枯燥无味的局面,特别是锦州乃至全国有关政治学科的多媒体素材及相关应用资料很少,而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删去了纯心理学和概念化的内容及对这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这就为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对目前政治教学的.方法、手段做出大胆的尝试与改革。而黄老师的这堂课,正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挑战与创新。
这堂课的设计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入手,由浅入深,自然流畅,提供多组鲜活的材料,如小马过河、小冬、小明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为学生生动活泼学习活动,合理地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学活动把重点放在怎样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由于初一学生知识能力比较有限,教师从小冬的自我评价入手,从学习、性格、战胜挫折的能力、兴趣爱好四个方面,给学生从思想上进行了定位,通过跳跃式的提问有效地通过学生自我认识、他人的评价及与参照物的合理对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的位置,进而产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意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刻化理想中的我,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三结合的方式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整节课始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运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谈话、情境设置等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横向地认识了自己,也使学生纵向地通过自身成长的进步和变化,发展地展望自己的未来,增强了自尊自信,树立了崇高而远大的奋斗目标。多媒体、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的应用结合课程内容,达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用一首小诗作为本课的结尾,不仅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巩固与升华。从整体上看,风格严谨,板书凝炼,语言规范,方法得当,手段新颖,注重创新,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也体现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职能,推进了班级建设,学生受益面较大,不失为一堂好课。
但是,一堂好课,就像一幅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艺术作品一样,都会有一丝不足。由于黄老师这堂课的准备时间很仓促,从头至尾不超过两个星期,在课件中,使用的都是静态的图片,缺乏一些动态的真实素材,如一些名人或我们身边的学生成长进步的历程等,使学生在对比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缺乏心灵的触动,另外,在使用“小马过河”导入的过程中,进入正题较慢,结构不够紧凑,在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应给更多同学发言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剖析,树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信心,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这堂课的一点遗憾。但总而言之,这堂课的展示,一定会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攀升新的台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起到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
教学评课稿14
最近,笔者听了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金旭峰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识字4》一课,不禁为她的精心设计而叫好。整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学生始终处在愉悦的状态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汉字。
一、创设情境,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金老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知道孩子爱动、爱玩、爱做游戏,她在课上巧妙地创设了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例如,老师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老师顺势抓住契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认读汉字活动多么富有情趣!孩子们一个个指指点点,读得摇头晃脑,浑然忘我。
二、寓学于动,在识字中巧妙进行语言训练。
有的老师上到识字课,总是就汉字学汉字,读汉字,默汉字,颠来倒去就那几个字,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味同嚼蜡,兴趣全无。金老师在这节识字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练说话,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如:接着上面认读昆虫的词语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上来捉一捉这些昆虫?”小手立即举起了一大片。“把你捉到的昆虫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们兴致勃勃,走上台去,有的捉到了“蝴蝶”(贴图,下同),有的捉到了“蚂蚁”,有的捉了“天牛”……拿着这些“战利品”,仔细观察外形后,学生的发言令人惊讶:
生1:我捉到了天牛,天牛穿了件硬硬的衣服,它头上还有两根长长的触角。
生2我抓到了一只蝴蝶,蝴蝶穿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
生3:我好不容易捉到了这只小蚂蚁它很小,穿着一件黑黑的衣服。
……
学生们一个个抢着上来捉,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高明的老师总是把游戏和教育糅合得天衣无缝。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孩子们既认识、了解了事物,复习、巩固了词语,又丰富、发展了语言。
三、自探究,在感悟中发现汉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金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过多地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自主探究汉字,在自主感悟中发现一些汉字的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
如,在小朋友认识了昆虫,初步认了有关昆虫及本课的.词语后,就进入了学韵文、识写汉字的阶段。金老师让小朋友认真朗读韵文,仔观察汉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或教大家的。学生认真自读韵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蚂蚁两个字,只要在“马”和“义”旁都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蚂蚁”,大家跟我读“蚂蚁”。
生2:我发现“蜻蜓”两个字,也只要在“青”和“廷”旁都加上“虫”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读“蜻蜓”。
生3:老师,我发现大部分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
师:呀!你真了不起,你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
生4:我教大家记“林”字,一个“木”,再加一个“木”就是“林”,大是林子里树木比较多。
生5:我教大家记“”字,只要把“青菜”的“菜”字去掉草字头,就是“采”。
生6:我们家用的洗发水是“采乐”牌,就是这个“采集”的“采”。
生7:我奶奶家在昆山,“昆虫”的“昆”就是“昆山”的“昆”,我早就认识了。
……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平时认识了那么多汉字,今天每个人又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新的汉字,我们一再来读一读。
这是教学的一个瞬间,看似简单,却很精彩!尽管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但对于许多汉字,他们并都是白纸一张,他们自己开动小脑筋,观察字形,研究字形,展开联想,组织语言,说出了那么多答案,有了了不起的“伟大发现”!真的,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处处都有汉字,关键是要像金老师那样引导有方,指导得法。
教学评课稿1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所设置的情境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使教学内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乡村四月》、《乡下人家》这两篇课文均属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组教材在教学中颇有难度,难在课文内容与城市孩子实际生活较远,也难在大多数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的体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执教的老师都能以与课文相匹配的的音乐导入,在课中展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在音乐、图片中了解乡村的生活。其次,两位执教的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诗歌是富有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很有指导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中进行诵读。有一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并出示《静夜思》、《乡村四月》、《念奴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相应内容的诗句或词,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由于教师在课前交流时朗诵了具有豪迈情感的《念奴娇》,因此学生在选择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其次,在学完古诗后,教师总结了学法,并学以致用随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题相似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现在语文教学很提倡的方法,学语文一定要活学活用,将学到方法进行迁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诗的诗意可以根据书中注释、图片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会即可,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次,音乐的渲染是情境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而这种方式放在古诗里尤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本身在学古诗前教师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乐,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这首音乐并没有出现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学中如果配乐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然后配乐背诵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乡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了。
《乡下人家》执教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很多乡村的图片配有《乡间的小路》这首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有着芬芳泥土气的乡村。值得商榷之处:执教教师以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乡村的独特却没有指导到位。独特是一种人无我有的.境界,正因为乡村的每一处风景都与城市不同,即使一处在乡村随处可见的场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从而体现出乡村的独特。其次,教师在教授“春雨过后竹笋探出头”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充当笋娃娃,在此处设置环节恰到好处,如果教师能再加强一些情绪感染语言,相信“笋娃娃”们探出小脑袋后会有更多的惊奇。
《将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课文,在执教中,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结合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将相和》执教老师导入很巧妙,利用课题中的“和”导入,凸显了课题又向学生渗透了中国的“和”文化。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中补充了古文小资料。古文的内容虽不难,但在短时时间里也考验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节课中教师适时创设了拜访秦王及秦王和大臣们在偏殿商量如何对待蔺相如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国的强大、秦王当时的无奈从中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处:《将相和》这节课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牵”得过紧,如:讨论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这个问题,其实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都能体现,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学习蔺相如的三句话,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三句话,说说从这三句话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从而让学生感受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并非教师牵着学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执教教师在教学中直扑主题,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五年级下册,在引导学生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了,不必要出示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填写。如果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根本说不上来或者说得不好,那么教师在出示这个填空也不晚。其次,课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还是时间很少,每当教师提完问题后就急于找学生回答,学生既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组织好回答的语言;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情境教学”,课中教师并没有情境的设置服务教学的环节,很遗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处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教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教学评课稿03-10
教学评课稿05-27
拼音的教学课评课稿06-24
古诗教学评课稿精选07-02
【优选】教学评课稿07-08
教学评课研究的听课评课07-02
圆的周长教学评课稿07-03
燕子专列教学评课稿07-03
《匆匆》评课稿教学素材06-23
教学评课稿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