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4-05-28 15:21:06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1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以后的认知和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就是让教师注重挖掘学生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物理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的人格,借助周围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充满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良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样积极的学习环境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主体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要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和学生是一种轻松合作的关系,这样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电阻”时,为了让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与材料有关,有的`学生提出与电阻的粗细和长短有关。学生提出这些想法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所了解。

  二、挖掘积极的学习动力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觉得物理很难,因此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学之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绩不好,这部分内容我肯定学不会。学生怀着这种心理暗示,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那么学习过程就会比较痛苦和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内心中重新有一种“我能够学好物理”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欧姆定理”时,许多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电路时被各种各样的电路连接方式弄糊涂,就会产生“电学知识好难”的不良心理暗示。实际上“欧姆定理”很简单,就是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式。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关系式。只要记住这个关系式,就能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教师要围绕欧姆定理的公式进行教学,遇到问题时,让学生从这个公式上进行思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

  三、开展积极的物理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物理实验,许多学生觉得实验比较难学。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学生进步的地方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内心中产生进行物理实践探究的动力。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尤其是通过实验解决了自己的物理难题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讲“光的色彩颜色”时,教师指出: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白光是由七种彩色的光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无色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棱镜来对光进行分散,这样学生就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七色的光。当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时,就会感到很神奇。在对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为什么自然光通过棱镜以后会产生七色的光”,学生在积极的内心动力下,将折射的原理应用进来,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明示或者暗示,让学生能够从物理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并且将自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积极心理学和初中物理学习结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心理学论文2

  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网络道德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网络道德问题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产物,对人、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网络道德问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意识。而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与教育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本文就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大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0 引言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网络的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道德是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法则,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虚拟的网络中,网络带给人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网络上那些虚假的世界很容易将当代青少年带入误区,使得他们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难以自拔。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恶意的传播虚假信息、利用网络非法获利的行为也日益猖獗,给我国现代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依然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社会要想发展,青少年要想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正确的引导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避免网络问题的发生。

  1.网络道德问题的概述

  网络道德就是一种行为法则,它是网络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交流也越来越便利。同时,网络上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使得网络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也受到的巨大的冲击,而网络道德作为人们网络行为的准则,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

  2.1心理问题

  对于人而言,健康的心理是有助于健康个性的培养,而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人们的交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青少年而言,与同龄人或者其他门进行互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在网络环境下,容易是青少年养成一些负面、消极的心理。对于青少年这类人群而言,他们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阶段,有着较高的创造力。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上那些虚假、不健康的东西会直接腐化青少年的思想,使得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受网络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逐渐封闭自己的世界,将网络作为自己位移宣泄、交流、互动的对象。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要遵守相关网络协议就可以,在网络中找自己所谓的“现实梦”。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就会忘却自我,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在长期与虚幻世界生活一起后,青少年的性格也会变得难以捉摸。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健康的心理与环境有着,青少年只有与人交流,与社会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理解别人。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青少年的交际圈,使得人们逐渐热衷于网络交际,使得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于被动状态,进而使得人们的道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引起网络道德问题。

  2.2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上那些虚假的信息会误导青少年对事物的看法,引导青少年错误的认知,依托网络这些自由的平台,那些错误的认识、不健康、不正确的评论容易被传播下去,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同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受网络上那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冲击,在时间的作用下,青少年蠢蠢欲动,使得青少年做出一些出格、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青少年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离不开教育,只有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抵触那些不良信息的侵蚀。故此,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弊端,继续盲目的接收网络思想,势必就会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标准出现扭曲,引起网络道德问题,对青少年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网络行为的法则,而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冲击人们的心理,使得人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形成一些消极的价值观。故此,为了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强化网络道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的弊端。同时,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正确地定位,让青少年不要沉迷于网络,不要过分的依赖网络,针对网络上的是是非非,要善于辨别,避免网络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给自身带来影响。

  3.2加强家庭教育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加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作为父母,要积极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以朋友的身份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争取孩子的主动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交际技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其次,要引导孩子正确的上网,在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网络知识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要定期的与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孩子长期待在家中上网。另外,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要及时的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给他们以理解和鼓励,只有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关爱,才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敢于挑战。

  3.3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交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人格的培养。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而要想有效地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对校园网络进行统一的管理,要积极的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途径,如社团,让沉迷于网路偶的青少年离开电脑桌,走进真实的人群,与身边的朋友交流,在交往中不断成长。

  3.4加强网络管理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彼此间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在网络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的千变万化,网络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屡见不鲜,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当而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还相对匮乏,很容易受到网络的毒害。加强网络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网络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认识。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法律,杜绝未成年的人进入网吧,尤其是一些“黑网吧”,通过法律来约束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另外,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那些不合法的网络行为进行法律惩处,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4.结语

  网络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给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针对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分析了网络道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得会引起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为了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争取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进而培养人们健康的思想,规范网络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论文3

  大学生作为一代新生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渐的为整个消费全体注入新的思维,由于他们处在社会过度阶段,由于群体的个性化,使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大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处在不同的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存在区别。

  一、大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1、合理消费是主流。合理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因为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发部分的经济是来自于家长的提供,做兼职的也很少,这使他们每月的生活费用都是有限的,而这些钱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吃饭和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经济适用的生活用品。

  2、消费方式多元化。如今的大学已经不再是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手机、旅游、电脑等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女生的消费方式要比男生更加多元化一些,消费的项目也比较多。

  3、消费透支减少。由于性别差异使得男女生在消费透支方面也存在差异,女生的透支和借钱现象要比男生小很多,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自己非常热衷方面的活动也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大肆花钱,这点男女的观念都比较统一。

  4、消费的情绪性。消费的情绪性表现在消费的连续性,一方面是消费的不理智性,容易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和商家促销方式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前卫性消费,消费观念日益超前。大学生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容易接触和理解先进的事物,消费观念相比较其他群里要前卫,变化也比较快,对西方的提前消费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现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样化,很多大学生有新的想法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宿舍楼群成了他们创业的丰富的基地。

  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理财观念薄弱。

  当问及对“理财”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经常听说但具体怎样理财都不理解,当被问及学期结束后个人的财政情况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清楚每月的费用具体用在哪些方面,没有记账的习惯,每月对自己的生活费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安排,略有剩余的同学也会在假期回家之前将剩余的费用消费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男女存在差异,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有史以来都是比较相似的,90%共同的支出都是以生活费用和学习材料。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占比重最大的方面。在被调查的女生中显示,80%的女生为了保持身材的苗条和节约支出用于其他用途选择低价的饭菜或者选择减少餐顿,而男生中也有33%未达到饮食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营养饮食方面问题时,90%的同学表示赞同,但是并把它没有在饮食生活的主要位置。而且女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也和她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尚、护肤、美容、装饰等外在打扮上更感兴趣。逛街是享乐的观点被绝大部分女同学以现实表现推翻了。

  3、攀比心里男女有差异。

  当今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促发你在攀比现象,男生中的攀比心里比较少,但是在女生中53%的人认为存在攀比之风,攀比现象在性别差异中还是有明显的比例,这可能与社会现象对女生的影响有关系。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策略

  我国社会虽然经济与以往比较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继续引导大学生保持勤俭朴实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过度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里和行为的研究

  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中,将正确消费心理逐步渗透到教学中,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举出实际的案例,使莅临教学真正拜托照本宣科的说教,注重研究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是一个学校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健康生活观,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作为校园文化基础的主要的保证,举办一些与大学生消费理念心理有关的沙龙活动,以良好的消费心里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3、发展个性消费

  世界上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人产生的消费心理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对大学生的消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因此,我们不宜阻止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经济条件足够支持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消费。

  4、消除不良消费,提倡适度消费

  消费需求的内心满足是没有尽头的,有些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满足和其他同学的竞争需要和虚荣心的作祟,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随心所欲消费等过度消费的情况,他们有消费的冲动性却缺乏理性。适度的消费是保证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在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合理消费,对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思维,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顾个人家庭条件的困境,欺骗家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倡导适度消费,必须让大学生从我们的国情、社会发展状况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5、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强调适度消费,提高消费组成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消费利益最大化。通过倡导正确消费文化,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从而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择。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独立行为的表现,但从进一步的层次,消费心理、消费情绪、消费意识、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引导大学生监理正确的,科学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消费观。

心理学论文4

  摘要: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是一个灵魂性的存在,灯光的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照射角度,都可以令一个人物一个景甚至是一部剧透出一个最中心的情感表现,因此我觉得在舞台中,灯光是一个很神奇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是艺术家的一场游戏,灯光像一种魔法,赋予这个戏剧的整场当中,让所有的观众沉溺于这通过艺术所表现的的幻觉空间当中,充分体会到艺术家,编剧所创造的真实场景当中,容易到里面,如痴如醉。因此想要了解观众心里,了解到最灵魂的所在,就要融入观众心里感应,了解观众对于舞台的情景心里反馈。

  因此,我才发现,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神秘感,而且一种朴实,自然,是一种对人们带来一种美好向往的本质的追求。真正美好的艺术是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能够与观众的内心所产生共鸣的,能够让人们感觉到美的。

  关键词 :舞台灯光;观众心理;注意力;色彩;节奏型;真实感。

  一、色彩在环境中对人的心理作用

  光与色的结合是舞台灯光创造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光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舞台画面的色调。富有刺激性的色光被用来创造美得感受,影响观众的心理,具有很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已经成为当代戏剧演出的惯用手段。

  光和色是不能分离的,这一点不言而喻,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指出:“色彩能有力的表现情感,色彩的效果非常直接并且具有自发性。”我们知道色彩是一种赋予象征性的元素符号,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就色彩而言,本身色彩是没有任何感情存在的。但是色彩进入人们视野当中,人类产生不同的情感反馈,形成了不同的情感表达,色彩便成为了人们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绘画艺术中,色调是一幅画的主旋律;在戏剧一书中,由舞台灯光渲染而成的色调可称之为整个戏剧演出的“情绪宗谱”。

  舞台的灯光色彩是舞台设计的灵魂,灯光色彩对不论是舞台室内景象还是室外景象对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以及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固定的舞台环境当中,最先闯入我们的视觉感官的是色彩,而且最有感染力的也是色彩。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好的色彩感觉就是这些感觉的理想组合。人们从美妙的色彩当中产生了美的遐想,化境为情,身临其中。例如,卡尔斯坦恩海姆《势利小人》的舞台场景,不同的色调冷暖的不同,就给予人们不同的美的视觉感悟,给人以不同的美的遐想。

  通常我们所说的“环境色彩”是由天花板,墙壁,门窗,地面等因素组成。但是运用于舞台美术之上,我们的色彩并不仅仅是这么单纯的元素,除了舞台布景本身的颜色之外,我们还拥有灯光,灯光色彩的冷暖,强弱,光所涉及的范围大小,都是在影响着我们整个舞台的环境色彩。利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方式,去展现不同场景不同情境下的人物的不同心理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台下观众的心理

  在舞台演出中,舞台灯光常常需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有时,不仅需要光来创造戏剧环境的空间,而且还要显示剧情发生的时间。这时,主要表现的光源迷茫笼罩着整个舞台空间,舞台画面被同意在这种光源的英闲暇而形成某种色调。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月光照射下的街道,油灯下的小屋,都呈现出某种特定的氛围的色调,然而这些主光源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的内心感受,当主光源根据剧情的节奏进行不同的变化中,观众的内心感受便跟着不同的场景变换不同的色彩转变,从冷到暖,从安逸的感觉走到紧张激烈的感觉逐步发展着内心的心理感受。

  二、观众对于当代剧场真实感的需求

  观众能够在剧场中希望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所谓我们讲到的.“真”。每个人拥有每个人不同的定义。舞台灯光所能够做到的只是模拟真实的自然,并无法完全恢复到自然的状态,那么,如何做到观众内心所期望的不同的“真”?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区别于真实的客观世界,真正的“真实”并不是照搬照抄真实的生活场景,即使我们是在创造虚拟的戏剧世界也应该做出世界的本色,自然的原貌。阿披亚那句名言说到:“我们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的人的幻觉”,这句话也就告诉我们我们要给观众营造幻觉。我们所说的幻觉,是一种舞台艺术家的一种最高形式,这个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戏剧场景的客观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内在的观众对于剧场情感的表达。所谓外在的因素,就是指的设计者将故事的时间、地点、情节、场景等很多客观因素综合起来、通过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加工提炼、作用到我们肉眼所能够感受到的场景里当中。所谓我们所讲到的内在,是艺术设计者根据情景发展变化,戏剧人物角色的内心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变化融入灯光当中,灯光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情感的延伸,因此是本身,自然的。在整部舞台上不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都无时不刻存在在整个舞台当中。当二者具备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取舍才能体现到最本色、真实、自然的戏剧。

  总之对于艺术本色的追求,一定要利用设计者最本色、最自然的方式去制作,一旦过度堆积某一种艺术手段,不去遵循本色,无法设计出自然的形象。按照自然的布光,让观众感受到自然,使得其身临其中,营造出符合观众心理的空间形象。

  三、灯光作用于舞台的力学

  存在于舞台当中的任何形象都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当然观众也希望能够通过戏剧看到一个剧目的强有力的戏剧冲突的存在,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作用于舞台的力学结构。

  设计师在舞台上,由演员,布景,灯光,服装等一系列因素抽象出表现能量的“力线”——力的动态舞台。在舞台上,灯光的色彩、节奏、明暗层次无不影响这一力学结构。普拉姆波利尼说过:“在舞台空间中,各种发亮的造型因素组成的多向度,电动力学结构,各种动作通过人声,光和‘会演戏的空间’的相互作用而展开。”灯光在力度上把握很有讲究,有时光的迅捷变化显得有力,但有时,过于缓慢、沉重也会显出特殊的力度。同时,在舞台上布光时要寻求支点,没有支点的布光会造成力涣散,从而扰乱观众的视线。比如《独立节宣判》中的两位女学生凶杀的场景,灯光伴随着演员缓慢的动作而相应的变化光色,虽然灯光变化很慢,但通过色彩比和慢动作定格的配合,给观众带来的却是紧张、强有力的感受。此外,光投射的方向、大小、硬度,光束的排列所产生的力度和效果也是各不相同。舞台上灯光可以调节视觉力学结构。

  灯光不仅仅在视觉层面上,更延伸到了心理层面上作用于舞台力学结构。

  四、舞台灯光对观众注意力的影响

  在剧场里,我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灯光的作用:我们只给观众看我们想给他们看的的东西。我们把想给观众看的部分打亮,而把其它的部分留在黑暗中。所以选择性的可见度,便是由灯光依照舞台区位或人物的重要性,作有层次及选择性的照明。且由于人类的眼睛对光线特别敏感,当舞台尚有灯光亮起,观众便会将眼睛的焦点集中在有亮光之处。换句话说,灯光等于是带领观众在演出进行中,随时可以找到重点的探照灯。

  但是在最早的戏剧演出慢慢长河中,人们并不知道舞台灯光的价值,不论古希腊古罗马的露天剧场,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公众剧场演出,都是在白天下自然光源下演出的。虽然也有室内或者晚上的演出,则一直使用的是蜡烛,油灯,火把所谓照明工具,在那一段历史时间中,光被排除了造型因素,仅仅只是存在于一个照明的对象。在奥林匹克剧场投入使用以后,安吉洛英格奈里开始注重舞台要比观众席更亮,于是在戏剧舞台的发展中,舞台灯光终于慢慢进入了一个艺术化的道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意观众的感受。

  经过漫长的发展,走到现代的戏剧舞台,更加在意对于观众的感受,所以因此要使观众注意力长时间保持住,光靠剧情和演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利用灯光的指向特点,自由调动观众的视线。

  其次,暗示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用微妙的灯光效果来为全剧设置悬念,做铺垫,能引起观众较大的注意力,并且有较大的持续力。

  最后,在戏剧演出过程中,不仅需要灯光的设计来吸引观众,还要符合整部戏剧的风格的统一。利用更多的分散其他的元素,强化重点的元素,利用灯光指向性强化需要特殊突出的剧情,使得观众更加注意到整部戏剧的关键,从而整部戏都在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五、灯光的节奏感作用于观众

  光是有节奏的,包括光感和光的运动感。可以把光的节奏与音乐相连,即光的音乐性。阿庇亚说过:“光是音乐的视觉等价物,只有音乐和光才能表现所有表象的内在本质。”在舞台上,静止的舞台布景置于光色之中,便生机盎然,活灵活现,灯光的运动感为舞台营造了生动的时空气氛,让观众沉溺其中。

  光造成的艺术空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带着情境的,一直延伸入观众的情感之中,舞台灯光给观众一个艺术空间的幻想,营造给观众一个美好和谐的心理空间,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寻找到最内心深处的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论文5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

  也越来越多,就连还未踏上社会尚在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如此。1996年,全球疾病负担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xx年,抑郁症将跃升至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美国1994年4%的医疗费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根据统计表明,中国在校学生的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症成为在校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学生 情绪 抑郁症

  正文:

  一、 在校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情绪基础

  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们的相互影响是情绪基本属性起作用的体现。包括:

  (一) 情绪的适应性和动机品质决定了存在着正性与负性的根本差异

  (二) 情绪的等级结构与情境认知存在着一致性与矛盾

  (三) 情绪的检测功能导致情绪对自身系统的放大或削弱的影响

  (四) 神经系统中枢与边缘自主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情绪的不可控制

  它们之间的每一次活动均可达到协调而产生正性情绪并有益健康,也可以发生分裂而导致有害的负性情绪而影响健康。

  二、 情绪疾病——抑郁症

  (一) 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情绪,主要包含着痛苦,并依据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但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可能向异常情绪转化而成为抑郁症。

  (二)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情绪心理学期末考查作业

  (1) 精神症状

  1.心情、情绪的障碍

  抑郁在情绪层面上的症状,即程度较强的忧郁感等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郁感、悲哀、说不出的不快、空虚、寂寞孤独、无力、绝望、郁闷、不安、焦躁等。

  2.行为、思维受到限制,精神活动能力降低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个人活动受到抑制,整个人处于“停滞状态”,在思维上也会产生障碍,问题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现“脑筋转不过弯来”“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来,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断”等现象。

  3.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自我评价,并进而通过个体行为加以表现。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懦弱无能感,失去自信,从而厌恶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产生一些认为自己很坏、很肮脏的想法。

  4.思维上的变化

  在抑郁状态下,在个体眼中,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变得更悲观了,考虑事情总往坏的方面想,整个人都处于绝望的情绪支配下,更有甚者,会出现妄想症状。

  (2) 身体症状

  1.睡眠障碍

  抑郁症必定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分为入睡困难、易于惊醒、无法睡安稳、浅睡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惊醒,这常常引起人们心情抑郁,总让人觉得“明天又是一个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2.疲劳感

  稍微做点事情或活动就感到疲劳,总觉得全身乏力、酸痛、懒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将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还能够扰乱人体平衡,结果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从而使血液输送出现障碍,最终出现头部肌肉和神经痛,头晕目眩,头皮发麻等症状。

  三、 影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影响,这是家庭影响的强制性,而家庭影响还具有无意识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员的许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 父母文化水平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对全国6个中等城市的55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子女的心理异常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大,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 问题婚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心理学期末考查作业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问题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和父母冲突。

  (3) 家庭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三角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会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子女有极大的伤害作用。

  (二) 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制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校的任何变化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1)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外围坏境、地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结构和布局。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内环境则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师生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它能影响班级群体的主导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个性。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会使学生形成很多优秀的个性品质。

  四、 在校学生抑郁症的成因——长期性预防的出发点

  (一) 客观环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证据支持抑郁症与儿童时期的家庭状况有关,特别是儿童遭遇父母的自杀。

  (2) 个人认知歪曲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不同之处在于,早期创伤事件使他们具有抑郁产生的易感性,通过替代性强化和自身标签作用,他们发展了一些歪曲性思维模式为标志的认知类型。

  (3) 生活事件的作用

  生活学习中凡是能造成强大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事件都可能成为导致抑郁的因素。

  (二) 身体因素 (1) 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的抑郁症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在性别上,女性抑郁症比例要高于男性。 (2) 生化因素

  身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抑郁的产生。

  由此可见,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在校学生,他们自身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们的情绪产生异常。因此,预防在校学生抑郁症的产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情绪心理学期末考查作业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 主编 《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 重庆出版社 出版 20xx.11 2. 张楚廷 母庚才 主编 《学校心理卫生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 1998.08

  3. 孟昭兰 主编 《情绪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20xx.03

心理学论文6

  随着中职学校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使得中职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且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为了更好地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管理,就需要不断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水平。经过实践发现,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可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中职学校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

  积极心理学主要应用在对人们身上的正能量进行研究,使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病态转变成了人们的积极行为,使心理学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主观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行为和体验,以对人类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积极生活态度的探讨,使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积极地面对未来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2、从个人成长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相比,更重视对人类的积极心理进行研究,例如人类的善良、宽容、勇气等心理状态,从而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增强对生活的审美体验。3、从群体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主要对群体的社会性进行分析,包括人类的道德品质、奉献行为、职业操守等,使人类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培养人类的社会责任心和岗位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在很多教师的印象中,中职学校学生都较为顽劣,缺少道德品质,在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常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若是学生犯了错误,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而采取了军事化的办学方式。这些做法虽然看起来使学生变得乖巧和听话,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更严重的逆反心理。2.缺少对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由于中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意外事故。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使得学校更加要求学生的顺从和听话,反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受到了局限。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评价的标准没有与时俱进,在很多中职学校中仍保持着以“三好”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学习好”是对所有同学的要求,“品德好”常常被学校认为是服从管理,“身体好”则被认为是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3.传统心理学理念影响较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得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及时聘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们也只重视学生的心理疾病,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潜力的发掘。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调整心理学理念,提高积极意识。积极心理学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心理学的病态模式,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也不仅仅是避免他们出现问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以学生的优点为动力,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点。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调整心理学理念,提高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将心理学病态模式转变为健康模式,以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去对学生进行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身的个人魅力。2.开设心理学课程,重视积极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将积极心理学与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相互融合。首先,就要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优点,从而与同学更好地相处,培养集体凝聚力;其次,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3.增强心理学渗透,培养积极品质。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积极心理学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具备积极的道德品质。为此,学校可以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行重点传授,使学生感到自己与积极心理学的距离并不遥远,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给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重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让学生将教师作为朋友,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不仅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贯彻和落实,更可以使学生树立积极意识,从而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好。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思想和理念,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心理学的理解,使心理学界受到了极大冲击。经过实践发现,将积极心理学与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为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化和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心理学论文7

  摘要:

  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xx(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xx(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20xx(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xx(06)

心理学论文8

  1.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缺少专职的高尔夫专业心理学教师及教学团队

  目前高尔夫专业院校里教授高尔夫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师,鲜有是高尔夫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一般是“半路出家”改行来做高尔夫心理学课程教授老师,也有的是“拉郎配”本身专业学的是其他领域的心理学,被迫教授高尔夫专业的心理学课程。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缺少专职的高尔夫心理学课程的教师,更因为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是一个体系,从而我们也缺少一个系统的高尔夫心理学教学团队。

  1.2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过程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其最大特点是“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高尔夫专业心理学的课程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即使制作了网络和课件,也只是书本知识的搬家,内容没有生动的画面和文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把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直观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21世纪,高职学院应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3教学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学生成绩的考核通常采用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式,而且作业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种评价方式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能力的检验,导致学生对高尔夫心理学的认识就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认为心理学的实用性不大,只要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这种评价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保持端正的态度去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革新举措

  2.1明确教学目标

  高尔夫专业心理学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严格遵循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尔夫专业培养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考虑高尔夫专业心理学在高尔夫专业课程体系中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应将其课程与教学目标明确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包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在高尔夫各种实践以及职业活动中的心理学现象,了解心理学知识在高尔夫各种实践和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和规律更好地解决在高尔夫实践和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即学生通过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解决实践问题。结合高职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尔夫球技术教学活动、高尔夫球童服务活动、高尔夫俱乐部管理活动、高尔夫市场营销与赛事组织策划等活动中的心理学知识和规律,为将来的专业性实践和工作服务。

  2.2规范整合课程内容

  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高尔夫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学在高尔夫专业基础理论和高尔夫应用性研究中的作用,决定了高尔夫要与心理学进行积极的规范化整合来共同解释高尔夫管理、运动实践、高尔夫服务及赛事策划营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加强高尔夫与心理学的研究,丰富、规范高尔夫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尔夫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以高尔夫领域的实践体验为切入点,使心理学理论与高尔夫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紧密结合,其中要涉及到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球童服务、高尔夫运动训练和比赛、高尔夫赛事策划和营销管理等;同时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内容又要与高尔夫基础课程内容一脉相承,具体表现为:第一,参考高尔夫基础课程内容的研究范围确定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可以使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着高尔夫的问题展开。

  2.3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以课程内容整合为基础的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材要符合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二,各学科之间衔接的要紧密;第三,要有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第四,要具备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教材建设具体要把握以科研发展为基础,体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时更新并合理选用教材,丰富教材形式,鼓励教师开发教材、编写优秀讲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手段。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提高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设置革新的关键,这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师资,增强教师专业认知和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如继续教育、职后教育、新课程培训等;鼓励高尔夫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要求教师要深入高尔夫行业实践领域,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与学习等。

  2.5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一种最好的教学模式或者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高尔夫的内容的特性、学科性质及教学目标等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一切可以积极因素,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服务。在高尔夫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在讲授的时候,多通过案例法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多通过提问和讨论来促进互动式教学,要积极采用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2.6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控制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的保证。为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高尔夫专业心理学的特性,建议考核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即学生掌握学科范围内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概念等,通过标准化考试来完成,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践能力考核,即设置实践能力考核内容,提供实践能力考核条件。通过实践能力考核,给学生一些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机会,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思维能力考核,设置思维能力考核内容,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对于不同类型的考核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基础知识考核可以采用最为常见的试卷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考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可以通过撰写论文和撰写实践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如撰写论文、课堂问答、集体讨论等方式。

心理学论文9

  l、问题的提出

  高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因此,高师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教育教育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许多研究发现,高师生的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22.40%m,自信心缺乏者占30.91%,情绪不稳定者占34.43%,人际关系紧张者占10.22%,神经衰弱者占30%[2],许多高师生在强迫、偏执、焦虑、敌对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问题[3]?于是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公修《心理学》作为非心理专业的高师生唯一的一门心理教程,应当充分发挥它对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将影响课程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学》在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对原有的心理学在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鉴于此,本文对于公修《心理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在商丘师范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中进行。随机选出中文系一个班为实验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为18.7岁;随机选出数学系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为18.8岁。

  2.2研究步骤

  首先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中文本)。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受试自填量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其次,实验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验班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学期(16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48个学时。对照班在本学期不开设《心理学》课程。课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为教材,但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删除有关介绍国外心理学派别理论观点的内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融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等于其中,让心理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角色扮演、写论文、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讲授法,即对心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点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即教师把收集的有关心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其成因及矫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即教师提出大学生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如如何面对挫折(或“失恋”)“。通过讨论,学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动”,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剧,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写论文,即要求高师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更深地了解高师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做好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即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个别、具体的辅导和行为矫正,及时给予解决,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课程结束后,利用SCL-90问卷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检验心理学教育改革对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的比较

  就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们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班自身前测与实验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其结果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验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以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PC0.001)。这就表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各因子的均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痛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3.2实验组不同于性别之间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项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01),敌对、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学》教育对男女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3实验组所有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结果比

  就实验班学生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所有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测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前,有27%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实验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至5%,但存在明显显著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轻度心理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实验表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重视。学校各管理机构、各科教师都应把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抓紧抓好。

  4.2本实验表明,采用新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心理

  表1两组SCL-90

  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效果却不明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单靠心理学教育无法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的话,需要精神病医院的协助治疗。

  4.3心理学教育对于提高不同性别的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提示在心理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性别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论文10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它除占有中医学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积极吸取现代心理学的营养。

  精神护理又谓情志护理《灵枢v1g本神》中则用神、魂、意、志、思、虑、智等描述人的思、意志、记忆、才智等心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灵枢?百病始生篇》。"喜怒不节则伤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症,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怒伤肾。但是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最多见。正说明七情与五赃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过分剧烈或持久的改变可导致情的失调,影响机体平衡而致病。为了把精神护理做到有的放失,我们根据不同辩证思路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多以’疏肝益气"为原则。

  1临床资料

  抽选我科20xx年6月一20xx年12月的肝炎病人136例,急性肝炎病人36例(18-30岁,男性25人,女性11人),慢性肝炎、肝硬化100例(48-70)岁,男性64人,女性36人)肝炎精神护理分析。

  2护理分析

  2.1各种肝炎病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以情感中的怒、思、忧、虑为肝炎病的主要情志变化,急性肝炎病人36例中觉大部分有易怒感。18-30岁以内者达88%。以心理学分析大都热爰生活,有的在住院前刚刚考上大学,有的刚刚参加工作,有的忙个人的婚事,有的个人生活起居,饮食失于规律,因而疲劳高度,饮食不节,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人的思维是精神意识的高级活动形势。外界任何事物是通过感官接触产生感觉的作用,并产生了意志、思、虑、智的认识过程,所以说神和物是互为因果的,急性肝炎病人住院后,由于外界因素作用于病人的内心之中的共同点急用治疗,尽快治愈,快点出院的心理活动。促使急躁情绪上升,肝主疏泄为其特征,肝炎病人肝的升发太过,阳气蒸腾而上,影响肝的疏泄,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加之肝之升发不利导致肝气郁结,而使肝受热易怒,怒在伤肝,反复出现则有发展为重症肝炎或慢性肝炎者,临床并非罕见。

  2.2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人100例统计中可以看出,如果脏腑、气血出现异常,容易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而反映出来,为临床辩证、诊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这些病人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思、忧、虑等情感,48-70岁占有32%,肝硬化同年龄组占有49%,从我们护理中发现他们之所以产生恐惧心理,主要是病程太长,病情易反复,愈合不好,因此他们思前想后,生活、工作、家庭、老人、妻子及儿女......等一切问题都在病人脑海中翻滚,有的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淡漠,产生了各种负担。

  3结果

  通过临床的辩证护理,分析病人的疾病心理,我们感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果情感活动过多则成为内伤的一种致病因素,护士根据病人的心理动态对肝炎病人必须观其色,一般面色容润光泽,往往提示脏腑精气未衰,无病或病轻;如果面色晦暗枯槁,为脏腑精气已衰,提示病重。验其神,再以中医学理论,升降出入是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气备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观点,从’气〃出发对肝炎病精神护理找出了良方,肝炎病人在护士细致的精神护理下有明显改善,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4讨论

  如何做好病人情感护理和预防疾病的发展。

  4.1护表慈心取信任肝病的心理治疗,先从护理人员的语言、气质、举止大方、热诚去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体会病人的感受,使病人能够感觉到来自护士的温暖和支持。并且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总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4.2除心苦、开胸廓《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只是我们告诉病人得病的因素,以及修养的方法,让病人配合医护的治疗护理,并积极消除病人的疾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病人握病人心理活动规律,综合分析,积极引导,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心理,排除外来不良刺激,创造有利于恢复健康的条件,才能促使身体康复。

  4.3修身养神在个人根据中医内因和外因理论观点,我们必须把病房建设成一个整洁、安静、美观、舒适的环境、我科把病人的外走廊建为文化长廊,有很多健康知识、病人可以在外走廊看报、学习、交流、下棋、赏花等总病人愉快感之外,更使病人了解人的精神情志是以五脏的神气作为基础,而五脏之精气又必须由情志推动,才能正常运行,因此清除病人的思虑杂念,专习修养神静则宁,神动则乱,稳定情绪,储备精气,促使五脏六腑阴阳升降正常活动,从而增加体质,战胜疾病,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而邪不可干的目的。

心理学论文11

  动画是一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强烈节奏控制的艺术形式。动画创作者需要考虑通过节奏的调控来影响观众的情绪,对观众的观影心理造成影响。节奏作为影视艺术生命力的最重要表达方式,应当符合观众心理规律特点的节奏,才能更有效地使观众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

  1 节奏与观众心理的关系

  节奏能触发和调动人类的共同知觉,这一点早在影视艺术诞生之前,就已经被人类的生活诠释得很好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将外界信息反映给大脑,然后由知觉来将这些反映加工成信息。知觉的判断依赖于人过去的记忆和感受,其中有一部分,人生来就带有的本能性知觉,依赖于从先祖开始,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存留在人脑内的遗传性记忆。几百万年前,原始人在外狩猎,面对野兽时的奔跑,投掷用具,制服猎物等行为都是快速进行的,快给人以危险、紧张的信息。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洞穴吃饭,休息,放松下来,留在记忆里的感受便是慢给人安全、轻松、舒缓的信息。

  反映到影视艺术中节奏对人的心理作用上也是同样的。例如,镜头画面转换得快而短的段落带给观众的心理刺激更强,容易引起人兴奋的感觉;较长的镜头段落就像是轻抚人内心一般,带给人舒缓、松弛的感受。

  影视艺术大概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需要观众的一种,任何影视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为接受者而创作的。因此,作为创作者,需要研究观赏者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何时需要刺激、何时需要舒缓。观众的地位很重要,他们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的反应而存在,而是与创作者和作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三角形关系,它自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构成。观众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创作心理,而且正是创作心理的一部分。创作心理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接受心理的推动和校正。[1]同样,影片中各类节奏的存在也是以观众者感受为条件。一个好的影视动画创作者,会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因素去影响观众的精神和心理,让观众被影视节奏所引导,在心里映射出创作者真正想传递的内容。

  在荧幕前,由于观众心理处于放松和接受的状态,他们的一切感知都可能被放大,一句在现实生活中听起来比较平常的话,在剧中听起来可能会十分感动,一个幅度并不大的动作,可以显示出比现实中更大的感染力,人心也就更容易被打动。有经验的导演会根据观众的生理、心理需求来完善剧情,依据观众情感变化的节奏来处理影片的节奏。正如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所说:“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手段,导演用这种节奏可以使观众激动,也可以使观众平息下来。”[2]当影片情节发展对应上观众的情感发展时,影片节奏就与观众的心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而起伏波动。

  2 影片节奏与观众感知的关系

  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心理状态的支配。这种感知时间是一种心理上的时间,造成了观众在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下对时间的感知有一定偏差。例如,我们独自在房间里读一本晦涩又无趣的书时,会感到一个小时是那么漫长,而在与好朋友的聚会中,开心地说笑间,这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个现象说明有趣的情境能缩短人的心理感知时间,枯燥乏味的情境延长人的心理感知时间。荧幕前的观众对时间长短的判断与实际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关系很大。所以,影片的时间不只包括实际放映时间,还包含了观众内心感知的时间。

  早期电影理论家让·爱普斯坦最先在《魔鬼的电影》一书中提出了“时间幅度”的电影时间观,解读了观众在看一部电影时主观心理上的时间幻觉:“有时,人们甚至感到似乎不存在什么延续时间,尤其当人的精神完全被现时的事件所吸引时。”[3]我们知道,动画和电影一样,是一场时空连续的幻觉,人在这场幻觉中,如果保持注意力集中,处于紧张和期待的心理,时间自然飞逝,以至于结束时让人意犹未尽。所以,如何能使观众长时期保持情绪的兴奋,缩短其心理时间感知,就需要有节奏地对观众心理进行刺激。

  正因如此,影视艺术作品的节奏把控安排,对于观众观影心理的影响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一部好的动画放映结束后,我们通常都会感觉观影时间比实际的播放时间更短,这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部动画“好看”;而一部情节松散,节奏平缓的动画往往会让观众觉得冗长无趣,时间流逝仿佛也变慢了。

  动画电影的常规放映时间大约是90分钟~120分钟左右,除非是在情绪得到极大调动的状态下,否则观众很难在荧幕前坐一、两个小时还保持兴趣不衰。如何使观众能长时间地觉得“有趣”,就需要凭借对观众的心理把握,精确计算和安排影片的剧情节奏。希区柯克曾经这样发问道:“难道一个导演的工作,不正是压缩和拉长时间吗?”他所指的这“时间”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指观众的心理“时间”。也就是说,导演应当主动以剧情发展调控观众的情绪,引导观众时而紧张,时而松懈,使观众的情感随着影片剧情的起伏而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可以说是一场艰辛的心理博弈,胜出者才能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吸引住成百上千的观众。

  3 动画影片中的剧情节奏

  动画影片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叙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画面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所以,剧情是动画的出发点,剧情节奏作为影片叙事成分的一部分,为传达、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而服务。

  影片中,剧情节奏的把控在于合理设置每个段落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位置与时长。商业动画大多采用戏剧式的剧情架构,这种方式要求情节的段落和段落之间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节奏越来越紧张,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所以,在安排影片剧情节奏时,除了影片主线的矛盾冲突设置以外,通常还需要由很多小冲突来构成一个大冲突,环环相扣,层叠波动前进。使情节在达到最终高潮的路途中,仍有无数的情节来刺激、吸引观众。这些刺激就需要有节奏的调控,如交通信号灯,在颜色即将改变之前,都会一闪一闪,明灭交替,这是因为经验证明,一亮一灭比无间歇的长明更能刺激人们的注意。在影片中也是如此,影片的速度和节奏必须经常变换,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单调,才有可能吸引观众产生对后续情节的期待心理。

  换种方式叙述,可以说,剧情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主要矛盾冲突过程,而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过程,会产生很多副线矛盾冲突。这些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爆发等几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力量和视觉冲击等,使整体节奏此起彼伏,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矛盾,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节奏。

  如果一部动画能做到每个剧情节奏的变换都符合观众的心理,那么这一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动画《花木兰》①中的情节发展就能很好地诠释剧情节奏张弛交替的分布:

  故事主线——匈奴侵犯中原,皇上下诏书,要求每个家庭选出一名壮丁加入军队,花木兰为了保护年迈的父亲,选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要为家族争光。

  故事副线——木兰与李翔将军的情感发展。

  故事主线开始后的进展:

  小高潮——木兰女扮男装,连夜离家。(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木兰家老祖先派出保护兽去帮助木兰。(节奏松弛)

  小高潮——匈奴已经深入中原腹地,挑战军队。(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木兰进入军营,在花家守护灵的帮助下,以自己的坚强意志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节奏松弛)

  小高潮——木兰所在军队遭遇匈奴突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木兰情急中用炮轰下山头的冰川,将整个匈奴军队埋葬于冰雪之中。(节奏紧张)

  小高潮——由于受伤,被识破女人身份,驱逐出军队。(节奏紧张)

  小高潮——匈奴军队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剩下的主力混进京城,而这一切刚好被木兰撞见。(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京城里的人们都在为胜利而欢呼庆祝。(节奏松弛)

  小高潮——匈奴王潜入皇宫,带走了皇上。(节奏紧张)

  大高潮——木兰和将军勇救皇上,与匈奴王搏斗,最终消灭匈奴王。(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皇上亲自感谢木兰。(节奏缓和)

  如上所示,在这部动画中,情节的紧张和松弛不断交替,就像是不断交替对观众的刺激和抚慰,从而使剧情动静相宜、张弛有致,使观众的紧张心理随着一个个小高潮逐渐累积,在大高潮时得到一个畅快的爆发。在高潮段落中,之前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故事的主题也得以彰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演对影片剧情节奏的控制,目的是主动调节观众情绪起伏变化的曲线。一部影片中,抒情和紧张的情节需要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就像我们需要呼与吸,交替的过程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味地抒情或一味地紧张都会让观众觉得乏味。新手有时容易为了制造足够的冲击力而过度地刺激观众,一味地让情节紧张再紧张,使观众处于节奏感受单一的状态,效果适得其反。正如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的所说:“一个新手就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一撒手,全部朝人们的心里扔去,结果毫无收获。而艺术家则不断放出小型的霹雳,一步步向目的走去,正好这样可以穿透别人的灵魂。只有逐渐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人的灵魂。”[4]过度紧张的节奏和过度缓和的节奏都会使观众感到疲倦或注意力降低,只有张弛有度,才能给观众带来最圆满观影感受。

  4 结语

  影视艺术的传播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刺激来完成的,虽然欣赏影片时,观众的心理反应往往因不自知而为人们所忽视,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视听艺术传播过程中,心理作用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影片的哪一种节奏,最终都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机制。动画影片中的节奏需要随着剧情发展有高低、起伏的交替,节奏的要点在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更好地感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精神。无论什么样的动画节奏都需要符合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因为只有在观众的接受和肯定之下,影视艺术才能实现其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论文12

  教育界都比较认可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对于一位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要想拥有教育机智,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是基础,囊括能够起到教育效果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巧是重点。有学者认为,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积极探索、怀疑、争论,但由于社会经验尚浅,认识事物、对待事情难免片面、偏激;情感强烈易激动、自控力较差,追求自由、平等和尊重。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后,教师们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侧重从心理学视角去探讨课堂管理中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一、团体康乐活动技术在课堂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一)定好课堂约定,保证课堂纪律

  团体康乐活动(简称团康)通常将参加活动的几十或几百人召集在一起,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营的形式进行活动,参与对象被称为营员。在开营之初,为保证参与活动的营员们有纪律意识、有规则地参与活动,一般主持整个活动的导师都会出示一份营规,要求每位营员遵守,给他们几分钟时间阅读并思考留或去,经过慎重考虑后,如果确定要留下来,每位营员都要进行契约宣誓,宣誓结束后,这个营规将全程对全体营员产生监督约束作用,一旦违规,立即惩罚。

  参照团康活动的契约宣誓环节,本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采用了这一技术,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就用课件向全班学生呈现我们的课堂约定,逐条细看解读,如有异议,提出一条更人性化的约定来代替;确定约定,对全班学生起到监督约束作用,以后一旦违反,立即按照约定处罚。经过实践,发现学生们基本遵守,即使有学生没做到,我对他们进行惩罚时,均能欣然接受、毫无异议。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大学教师的教诲 :“心理学从来就不反对惩罚,但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觉得教师的处罚是人为产生的,务必让他们觉得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那么他们将心甘情愿接受。”

  我与学生的“课堂约定”如下:

  预备铃响快速就座诵读心理美文,手势“焦点”,即安静;

  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无论对错获一盖章,遵守课堂纪律自画一笑脸,5个笑脸换一盖章,一节课一人最多获三个盖章;

  人说我倾听,我说我举手;

  友善真诚;

  保密原则;

  课堂上随意讲话罚站10分钟,并扣一个盖章;

  课堂挪桌椅和走动需轻柔。

  (二)小组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生活动热情

  我们正处在竞争十分激烈又讲究广泛合作的时代。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团康活动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体验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是相当有气场和能量的,而且能保证热情与纪律并存。我相当认同这一活动模式,于是尝试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心理课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重要他人,中学生的重要他人是朋友,中学生看重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因此,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有效管理课堂纪律,不妨尝试团康中的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笔者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20xx学年第二学期,我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鼓励同学们根据自身经历或他人故事进行校园心理剧本的创编活动。讲授完校园心理剧的相关知识后,确定创编小组,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用三周时间讨论交流和共同撰写剧本,第四周各小组代言人上台汇报本组校园心理剧的主题、大致内容和遇到的困惑,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提供帮助,再用一周进行修改完善,待到创编活动后的第七周统一上交到校园心理剧评比委员会同学手中。经过心理教师和评比委员会同学的公平、公正的审阅、比较、筛选后,确定学校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名单。

  当时学生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小组都憋足了劲,希望可以超越其他小组,他们的成绩相当喜人,学生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叹。考虑到现在的孩子物质都很丰富,不缺少什么,荣誉对他们来说反而更珍贵,因此我选定了颁发获奖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一张奖状作为奖励和留念,并且将这些奖状发放到班主任手中,由班主任统一在全班面前颁发,更能增加学生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也就更利于以后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大大改善了课堂管理的效果,他们更加懂得尊重同学、倾听他人心声、为小组荣誉争光等,课堂显得有秩序多了。

  二、改良行为疗法中的代币疗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行为疗法注重通过一些强化方法塑造人的行为,最终形成稳定模式。代币法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是使用有形的、可以得到实物奖励的正强化的.方式之一。代币的种类多样,但要注意方便携带、管理,并且是学生不能轻易从他处获得的。

  给当事人某种强化时,还需考虑这种强化物对对方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是相当重视成绩的,虽然心理课不参与期末考试,但一样可以给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做个成绩评定以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因而我选用了这以下方法来评定学生们的心理课表现成绩。

  我到文具用品店购买了一个外形独特、刻制着特别字体的小印章作为代币,每节心理课,只要踊跃回答问题,不管好坏对错,都会获得一个章,不过由于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就只是冲着盖章而来,后来做了调整,一节心理课上只可获得3个盖章。自评遵守课堂纪律不错则画一个笑脸作为表扬;如期上交了心理作业,也会获得一个盖章的奖励。奖罚相当,当学生违反了我们的课堂约定,就会当场被扣掉相应盖章数。学生一学期获得的盖章数将是期末评定的指标之一。期末时,每位同学上交专为心理课堂准备的心理健康记录本到心理委员手中,由心理委员统计全班每一个同学在该学期获得的盖章数目,15个以上为优秀,10~14个为良好,3~9个为合格,3个以下为不合格。 运用代币疗法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显著改变,很多学生都比较大胆积极地发言,而且也能够遵守我们学期初的约定,课堂秩序井然。因为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教师欣赏和支持的,哪些行为则是教师不太认可的,他们自然就能往约定方向靠近,同时这又不是强迫他们,毕竟约定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为自己的期末成绩做努力,也满足了他们被尊重和被肯定的心理需求。

  三、利用行为疗法中的行为契约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学校教育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致力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学期我们学校课堂上吃零食的风气很盛,经常要为此耽搁课堂时间。在我任教的8个班中这个现象特别严重。一次在心理课上我看见有4位同学吃零食,我强调“在课堂上吃零食既是对自己形象的不尊重,也是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尊重。另外,在担心、害怕的情绪下吃东西会消化不良,对身体健康也无益。老师不太喜欢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现在正在吃东西的同学赶紧停下,如果谁还想吃零食,可拿出47份来(班上46人加教师),大家一起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听清楚了,从我说完这些话后开始生效。”

  待我说完,全班学生都集中精力听课,没有人再吃东西。但是,不到20分钟,就有同学报告,一名男生A在吃东西,我立即叫A站起来,问清楚他吃什么,然后让他拿出47份来,可惜他拿不出,有其他同学开始计数,算出了价格总共是23.5元,他有些不情愿地伸手到书包掏钱,但掏来掏去只掏出了3元,然后重重地放在我的手心,说:“我就这些钱。”可是数额不够,我问他怎么办,他很凶很生气地说:“我哪知道怎么办啊!”当时,我有些恼怒,但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状态,细声耐心地跟他说:“那你总得给我们大家一个交代啊,刚刚大家都听到老师的要求了喔。”他反复说明真没钱了,也真不知怎么办,但气势弱了很多。我把钱放在他桌面上,但没离开,继续站在那。接着他小声嘀咕:“还有另一个同学吃东西呢。”他指出了那位同学,刚好是心理委员B,B很有担当地站了起来,承认了刚刚在吃即食面。

  与A一样,我也让B拿出47份,他坦言没有,学生就说给钱,70.5元,然而他没有。我问他如何解决,他爽快地说,公开道歉并写保证书。班上同学表示允许,但要求道歉有诚意,他走上讲台,大声地说了事情经过并真诚请求同学们原谅,表明改正的决心。道完歉他立即回座位写保证书,阐述事情经过,明确以后行动方向以及再犯时的惩罚措施,最后署名和日期,我加了三点:心理教师作为与你订立契约的约定人,也要签名;另外,找班主任签名监督;此外,还得找6个班里的监督人。听完教师的建议后,他主动将他的保证书拿到讲台让我签名,并且逐个走到同学面前请求签名监督,至于班主任的签名,他保证下课后就去找班主任,一签好名字,就交到心理室。

  接下来轮到A,他看到B大胆坦诚了自己的过错,他也走上了讲台,可是这是个比较调皮的孩子,道歉音量小又不清晰,同学们都认为他诚意不够,要求他再道歉一次,他也听从同学的要求照做,可是同学们还是不满意,这时候他火了。我及时出面化解了冲突,首先跟同学们说明了他小声的心理原因:意识到自己错了,不太好意思道歉所以声音才变小;接着从教师的角度告诉他音量的确小了点,可否再大声一点,让全班同学都感受到你的诚意?他同意了,这次我提议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敢于承担。回座位后他赶紧写了保证书,与B一样,也请求我签名并找同学签名监督,答应下课后找老师签名。最后我明确了监督人的责任和权利。

  虽然这节心理课大半时间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以致没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与心理课教学意图不冲突。这次处理我运用了行为矫正中的定契约方法,自己对自己和他人作出一个公开承诺,并非常正式地找监督人签名,这样一来让犯规的同学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那么以后会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增强执行力;二来也是为其他同学做个示范,知道吃零食是要受罚的,是学校所不允许的;三来可以令这次的事情有延续性,不会随下课而中止;四来让全班同学感觉阻止吃零食这一行为人人有责。

  这节课后的第二次心理课前,有同学跟我报告A又在课堂上吃东西了。而A早已在办公室门口等候我,主动跟我讲述事情经过并道歉,我向A说明,重点是要班上同学原谅你。待上心理课,我首先让A上讲台解释,他刚张口解释,台下同学就有反对意见,坚持要他履行承诺,向班上交235元作为班费,A非常难过地请求可不可以不罚钱,自己做100个起蹲,双方僵持不下。我做了一番协调和澄清,同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了一个宽容的故事,这时班上有同学提议:那就做100个起蹲吧。当即,我让A对同学们道谢,在讲台上做100个起蹲,最后终于A做了100个,同学们鼓起了掌。我将他之前写的承诺书交给他,要他重新再做修改,并变更日期,叮嘱他要一诺千金,这次他非常坚决地跟我说:“老师,以后我就是再饿也决不在课堂上吃东西了。我会早点起床,保证吃完早餐再回学校。”我表扬了他,鼓励他要说话算话。

  让人欣喜的是,现在已过去大半个学期,再也没学生向我报告他在课堂上吃东西了,虽然我耗费了两节心理课的时间来处理这次零食事件,但见到学生有所成长和改变,真的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经过这次事件后,我发现学生们上我的课特别专注和认真。

  课堂管理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理解和宽容,只有教师将学生当作合作伙伴,将学生视为一种宝贵资源,遵守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才可能将让人头疼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管理好。

心理学论文13

  一、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源起与发展

  经济学与心理学都是源于17-19实际的英国主义哲学。以亚当·斯密所发起的经验主义哲学被称之为最正宗的经济学传统,而经济学其实是英国哲学的产物,并不是隶属于欧陆思辨哲学的衍生版。不仅如此,心理学也同样会被不同的哲学所影响,在这个时期当中,经济学与心理学中的界限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泾渭分明,在它们各自成为研究的对象之前,其实这两者还是相融在一起的。有很多英国经济主义的哲学家所提倡的思想很大的影响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其中还有一些哲学家甚至身兼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这三重身份。恩格斯曾经说过:“艺术、宗教、法律、文学、哲学以及政治这些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作基础的,不过它们都相互在影响并使经济基础发生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心理学不管是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发展到现今,基本都是将经济发展来作为基础的。

  二、经济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上文已经了解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源起与发展,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关于经济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有哪些。

  (一)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发展史能看出,不管哪种心理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比如说人本主义心理学这门学派,在此学派的发展初期与经济发展关联极为密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美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很多经济因素的影响,出现精神裂变的人越来越多,而心理变态的问题在当时也非常严重,在人性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异化。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诞生的,它主要是强调要“将整体作为对象”以及“一人为本”等理念,主要立志于重视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对人类的自我实现以及人格健康进行研究。

  (二)对心理学仪器的影响。自从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中建立后,心理学家利用实验仪器来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而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仪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仪器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其最初的时期,心理学的实验仪器基本都是以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仪器进行改造从而进行使用的。其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理学也慢慢的接触其它学科技术,比如医学、生理学、计算机等技术。尤其是在神经科学的领域当中,充分运用了TMS、ERP、PET、EEG等技术设备。总体来说,在心理学当中的实验仪器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从最开始的简单仪器一直到由电子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的仪器,最后因为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迅速,现在已经应用了脑功能成像等技术。所以心理学仪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因为科技的发展推动的,而科技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所以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心理学仪器发展。

  三、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融

  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经济学,而其合成的产物有经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

  (一)经济心理学。因为一些较为理性严谨的研究范式太多保守,所以直接导致了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很多困境以及挑战,一般表现在:第一,太过强调数学方法,并且非常片面,不够深层次,对实验方式也极度排斥;第二,在对研究的方法不上心,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对人类喜好的反转性质容易产生忽视;第四,在经济行为当中,不重视心理变量对其的作用。而在经济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正好是心理学当中同样涉及的问题。所以,在经济学当中将心理学的合理应用也就理所当然了,这也促进了一门新的学科诞生,也就是经济心理学。

  (二)行为经济学。在以往较传统的经济学当中,作为根本的假设是,如果人们对一件事物进行决策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充分考虑,最后选取合适的方案,做出一个理性的决策。不过在真实生活当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无法将现存的理论以及模型进行合理使用,以此来解释各种决策方式。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有一位心理学家卡内曼曾经发表过这一类的论文,其中重点探讨了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人类所做出的决策,以此证明了很多时候人类的行为与经济学所假设基本理论出现严重的偏离,而在卡尼曼的观点中表明,很多情况下人类都没有办法依照经济学概率以及理论等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权衡,恰恰相反的是,在对一件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依赖一些主观的思想或启发式的思考,那么决策时自然变得轻松了很多,不过准确率也因此大大降低。而这一观点直接对主流经济学造成了抨击与挑战。而卡内曼也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后行为经济学也就这样慢慢的进入人类视野当中,融入进人类的生活中。其实行为经济学这一门学科发展能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能将以往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强有力的进行分析与解释。行为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那些理性的、人所假设出来的光线外衣剥开,将现实当中的很多真实面目揭露出来。结束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心理学新学派的建立以及发展中,经济学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不仅如此,心理学在很多方面也能对经济学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两者虽然会相互产生影响,但是却能做到很好的促进彼此的发展,并以此实现共同发展。

心理学论文14

  摘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20xx年(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研究热点

  2.1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效线索条件下,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judgment,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而重合时,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然而,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3).

心理学论文15

  题目:网络消费心理浅析

  摘要: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经过40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的网络互联系统。随着互联网的用途由学术研究向商业应用的逐步转变,世界各地企业纷纷上网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并把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视为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网络营销(On—line Marketing,也称为Cybermarketing)正是因应了企业抢占和开拓这一“消费市场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新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人甚至认为它将成为企业在21世纪最重要的营销手段。本文拟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新生营销工具的利弊作出分析。

  关键字:网络消费,心理学

  一、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

  当今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市场正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演变,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特点和趋势。

  1.个性消费的复归

  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 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很少,个性因而不得不被压抑。但当消费晶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能作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变化也更多了。逐渐地,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考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可能各不相同。因而从理论上看,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的品牌和产品决策时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电脑的购买上,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低风险感和购后产生后悔感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而且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求知欲。

  3.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小,转换速度加快

  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一件产品流行几十年的现象已极罕见,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品种花式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例如电视机在中国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经历了十几年时间,但现在几乎每年都有采用新技术的新功能电视机推出,消费者今年才买的电视到明年可能就过时了,以致于一些别出心裁的商家开始经营电视机出租业务,以配合某些消费者求新、求变的需求。

  4.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存

  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好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购物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5.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虽然营销工作者倾向于以各种差别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最近的微波炉降价战。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到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只要价格降幅超过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消费者也难免不抨然心动而转投竞争对手旗下。

  二、网络营销利弊的心理分析

  (一)网络营销的心理优势和吸引力对网上购物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所以选择网上购物,心理因素是主要动因。网络营销在以下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优势;

  1.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与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VirtuaI Store),消费者可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与其组合,使购物更显个性。消费者甚至有权决定是否接收广告信息或接收哪些类型的信息。以个人报纸(Personalized newspaper)为例,消费者可事先设定他们偏爱的栏目与版面,由此而获得一份完全依据其个性设计的报纸。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产品服务提供的出发点。其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遥感与遥控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将具备以较低成本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增强为个性营销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极低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与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例如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消费者传送特定的信息或致以节日的问候。

  2.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传统的营销管理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组合,现代营销管理则追求4 C(顾客、成本、方便与沟通),然而无论哪一种观念都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必须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与意愿。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成本过高。消费者一般只能针对现有产品提出建议或批评,对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则难以涉足。

  此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缺乏足够的资源用于了解消费者各种潜在需求,它们只能从自身能力或市场领导者的策略出发进行产品开发。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Disscusion areas)与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近时的信息搜集。消费者则有机会对从产品设计到定价(对采用认识价值定价法的企业尤具意义)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的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美国电脑服务公司(Compusewe)为例,目前在该公司网络上讨论的专题达到1300多个,内容无奇不有。其中就有一些汽车生产商提供的专题,让消费者就新车型的外形、马力、颜色与价格等发表意见,消费者的反应相当热烈。

  3.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

  网络提供24小时服务,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限制。消费者可随时查询所需资料或购物。查询和购物过程需时极短,程序简便快捷。在一些选购品或有特殊性的商品购买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例如书籍的购买,消费者不必遍寻各大书店,也不会因本地书店没进货而求之不得。这一特点使网上购物特别受需要大量信息进行决策的分析型消费者或以缩短购物时间为目标的消费者青睬。

  4.网络营销能满足价格重视型消费者的需求。

  如前所述,网络营销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低成为可能。而消费者则可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与电视直销或多层次传销相比,消费者不必负担高昂的广告费用或传销员的多层销售提成,因而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

  (二)网络营销的心理不足

  万物各有所长,也必有所短。作为新兴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就其本身特点和发展现状而言,它仍存在着心理上的不足。

  1.消费者现阶段对网络营销仍缺乏信任。

  首先,网络应用于企业经营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能使大企业变小,小企业变大。即所有企业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中,中小企业会受到经济规模和企业历史等条件的束缚,而在网上它们则更具自由度,可利用信息武装自己,缩小与大企业的差距。对中小企业这一特点是优点。但消费者也因而增加了鉴别、选择企业或产品的难度。一些在实体世界中可有效判别和预期产品服务质量的感觉,例如对零售企业营业面积、店容店貌等的感受,在网上将无用武之地。消费者必须重新学习或继续以现实途径进行辅助判别,这就增大了消费者判别的难度和成本。此外,网络商店较容易设立,因而也容易作假,消费者对此也会心存疑虑。因此许多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仍会借助实体设施来提高信誉和知名度。但这反过来又会削弱网络营销的优势。

  其次,现阶段网上购物安全性仍然不足。目前网上购物的危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消费者的私人资料如信用卡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取或被盗用。现时加密技术的发展仍不能完满地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恶作剧”或蓄意的计算机病毒也令人望而生畏。如果病毒一旦在网上发作,破坏力可想而知。

  最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系统,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或其他手段进行规范。因此如果网上购物发生纠纷,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

  2.网络营销无法满足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

  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满足特定的某些消费心理需求。由于网上购物可替代部分人际互动关系,也就不可能满足消费者在这方面的个人社交动机。例如家庭主妇或朋友间希望通过结伴购物来保持与左邻右里的关系或友情等。

  此外,虚拟商店也无法使消费者因购物而受到注意和尊重。消费者无法以购物过程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而且网络商品的价格欠缺灵活,会令某些喜欢在现场讨价还价的消费者大失所望。

  结语:

  综上所述,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分析,网络营销确有过人之长,极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但也正因为它的特点使它不可能取代所有的营销方式。它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使买卖双方获益。因此,企业应从自身经营范围和特点出发,权衡利弊,然后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选择。

【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精选心理学论文06-28

心理学的论文08-04

心理学论文07-03

心理学论文08-08

心理学论文范本06-27

心理学与教育论文06-27

教育心理学论文06-28

创业心理学论文06-27

心理学的作用论文06-24

大学心理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