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
我已经是教龄十几年的教师了,一拿到这本书《教师的挑战》,心中产生莫名的压力。面对着这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在交响的课堂上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革命,谱写着和谐课堂的交响曲。我是又憧憬,又兴奋。直面自己现状的课堂,该做怎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在书中,我找到许多。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对此,佐藤学提出用“能”与“不能”的标准来区别对待,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发现和给予每个人的尊严和信赖的过程。
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从而建设“润泽的教室”。跳进脑海的关键词不外“乐学”、“联系”、 “倾听”……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
《教师的挑战》第一章的第一节讲述的是课堂中宁静的革命,主要围绕八木老师的三次公开课前后的变化展开论述。
在第一次公开课上,八木老师的课堂教学可谓“风生水起”,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给听众的感觉仍然是一种孩子对教师独白的应付,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在研讨会上,八木老师无奈的提出“我们班吵吵闹闹的,没办法”。而佐藤学教授则认为教师“才是吵吵闹闹的,没有办法”,这真是一次令人遗憾的遭遇。
三年以后再次观摩八木老师的课堂,让人不得不佩服她为重建课堂教学所付出的努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同儿童的关系不再是应付式的的而是应答性的,是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的对话性的沟通。不足的是这种沟通只限于部分男生发言和讨论为主,课堂讨论偏离了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大部分女生缄口不言,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语。八木老师希望能建立的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但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男生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因此,八木老师所追求的合作学习关系是无法实现的。
三个月之后的公开教学研讨会那天,八木老师再次呈现了令人吃惊的课堂变化。只见他用语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地展开,侧耳倾听着从由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现与思考,课堂俨然成为彼此切磋的共同体。不同见解连绵不绝的切磋形成了张弛有度的'和谐格局。正是八木老师的点名和应对引发了这种变化。在这次课堂中,八木老师的点名并不受儿童举手的束缚,她琢磨每一个儿童的表情变化,侧耳倾听他们的低语,不举手的儿童也每每被点名,并静静地等待那些不知如何表达的女生们组织语言。还时不时通过其他儿童的重组,让全班学生知晓。八木老师的活动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
回顾自己这次失败的公开课教学,也存在着诸多如上的问题和困扰。细细品味这一章,仿佛又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宁静的课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3
有时候,人就是需要逼一逼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嘈杂的生活琐事之中,静下心来,好好沉淀。阅读,便是最合时宜的事。读之、思之、记之,你总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共鸣,如同遇到许久未见的老友般亲切与暖心。
初读《教师的挑战》,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自身的挑战是什么?回想工作两年多来,最大的挑战那便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我如何当一名“不同”的老师?在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这是基于对每一个儿童个体的尊重,让课堂成为和谐交响的课堂。
书中,山崎老师的课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让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反反复复地阅读四个情境,学生的方法各式各样——有的看着黑板上贴出的海报纸上的课文在读;有的得意忘形地大声朗读;有的一边思索一边默读;有的小声的细细品读。汇聚成的一股股声音在这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交响。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根据山崎老师的指导展开的,但这过程中却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语,而且所有话语都充满着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好,大家来说说”,他引导每一位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心得。以“某某地方,我认为——”为引子,孩子们几乎都阐述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一个个小小的声音共鸣着,在课堂里汇成交响。
这是我所向往的课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公,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过程。
时常怀念去年教过的那一群可爱灵动的孩子们。每节课最后的“role play”(角色扮演)是他们最喜欢的环节,而八班的“role play”总是异常活跃。从一开始略为胆怯地照课本你一句我一句地念,到后来各种创新地扮演,惊喜连连、精彩不断。
尤记得那次课的内容是“狐狸吃到酸葡萄”,我惊喜地看到平常很少举手的珊同学与她的搭档玲同学一起上台表演。到台上时,她怯怯地小声问我:“老师,我们打算一人演一人配音,可以吗?”“可以呀。”表演刚开始,只见玲同学读完第一句就已经被珊同学的表演逗得接不下去了。“Ah,grapes。”珊同学把狐狸的垂涎欲滴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因这持续不断的大笑,表演被迫中断,过了一小会儿,待玲同学冷静下来表演重新开始,尽管底下仍然有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但珊同学还是异常镇定地表演完了。狐狸那看到葡萄垂涎欲滴的样子,到最后吃到酸葡萄气急败坏而跺脚的样子,珊同学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把整篇小对话完美地诠释出来了。表演结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惊喜、欣赏、不可思议,所有的眼光都注视在这对最佳搭档身上。在欢笑声与掌声汇成的交响中,我第一次在珊同学脸上看到了自信与满足。
开学初,珊同学因为身体原因缺席了部分英语课,因此有点跟不上课程,而且她本身胆子又比较小,在课上我清楚的感觉到了她的迷茫与不安。可能有些句子她读得不是那么流利,可是机灵的孩子们选择以这样不寻常的方式分工合作参与表演着实让我很惊喜。表演完后我表扬了她们,并鼓励同学们各种形式的创新。从那以后,孩子们五花八门的表演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越来越多的孩子大胆地参与进来。而珊同学更是成为我们每次表演活动备受期待的小演员,她的英语学习也慢慢进入状态。随着表演活动一次次的开展,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高效地与搭档分工合作,也懂得了倾听、欣赏别人,这令我欣慰不已。
佐藤学老师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者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创造性强的老师总是能够接受儿童的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
课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有个性的鲜活个体都应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存在感与参与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共同奏响一曲美妙的交响曲,这是我期许的,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4
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的发言。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儿童的发言脱离了我们的预设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打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
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本书从真实的课堂出发,坚持教育改革是由“小事”积累起来,“小事”才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以小见大,在喧闹的改革浪潮中带领我们进入返璞归真的课堂,呈现回归“人”的本真教育
佐藤学教授所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佐藤学教授在“课堂的重建”中说到:令几乎所有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
体育课堂是运动的课堂,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是体育课上其实也需要“倾听”。学生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了解技能技术的方法,掌握游戏的方法与规则等,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体育课教学活动大多是在操场上开展的,场地大,干扰多,学生的注意往往不能够长久集中,容易分散。有时候老师辛苦讲解了一番,结果学生什么都没有听进去。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反思:讲解是否精炼,语言是否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应该用精练、生动、趣味的语言去吸引住学生。还要适当运用得体的体态“语言”,使学生产生想听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爱听、想听、会听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进行倾听训练。一是让学生听懂。不论教师和学生讲话,都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语速适中,讲完后适时追问:“刚才讲的听到了吗?听懂了吗?”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可以发问:“***同学,你能重复一下我刚才讲的内容吗?”二是让学生学会尊重。教育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双目注视对方,做到专注、不走神,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还要适时用简单的语言应答,如,“嗯”、“是的”、“对”、“好的'”等。三是让学生懂得不插嘴。让学生懂得在别人讲话没有结束时,抢着说话是不礼貌的。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等别人讲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佐藤学教授的看法是:“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也要倾听学生,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通过倾听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变化,倾听学生的建议,适当采取学生的建议,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聪明的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精彩的课堂具有互相倾听的关系。学会倾听,这将是我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5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惊讶之余,对照我们的课堂,我在进行思索: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习的家”。这些看似平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近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习、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习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近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展示的课例,都能让我们看到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联系的理解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滨之乡小学的西冈老师所说的那样,他所在的班级构筑的合作学习关系,是两年来不断反复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习”的结果。即便如此,儿童为什么能够完全记住10小时之中同伴的发言呢?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位儿童都成了班级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变样,学习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开展,令学生们乐此不疲,学习种菜与卖菜,走进微生物世界……这些活动人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原田老师和她班上的儿童们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以新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开展实现了当下的学习,这正是在为明天的希望做准备。而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则是日本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习,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习。不仅家长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这是家长们理解儿童的现实、理解教师的思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危机的核心是“密室抚养”、“密室教学”所引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的缺失。学习参与倡导每位儿童都在数位成人的协助下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来努力构建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静悄悄?如何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积极思考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探索与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个弄潮儿!我们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当然是改革的践行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6
读完《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属合作学习关系中的“相互倾听”。书中的涩谷老师认为,在儿童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乃是一个先决条件。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教学中留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二.教师要一边琢磨教学展开对儿童而言是否自然天成,一边推进教学的进程。
三.当教师倾听儿童发言的时间应当着眼于:这个发言同该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是有谁的`哪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
四.在儿童们凭借自身的力量把这样那样的发言连贯起来理解之前,教师需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当你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话的意思了吗?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
所以,你不但要听,而且要学会“倾听。”
可惜,许多人也包括我们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是在倾听。
听与倾听是不同的。听是一种生理过程,而倾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只有人类才会倾听。倾听是很累人的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倾听会很累、很疲劳,倾听必须集中注意力,你才会忘记疲劳。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一名成功的教师也是如此,倾听几乎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个愿意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愿意跟他交谈,使师生关系变得亲密、友好。教师通过倾听,可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他的家庭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以减少师生之间的误会,使教育有效。以便教师及时地做出调整,满足学生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责任意识,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我认为倾听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就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同时倾听也是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心灵冷漠的人会倾听?倾听更是一个感情投入的过程。倾听可以使你的心与智两方面越来越发达,我们没有理由不倾听。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7
时光匆匆,又到了一年一度读书会的开班仪式,我们伴随着主持人吴爱慧老师朗读的《你说》,坐上音乐视频的“时光机”,回首过去一年里二实小读书会发生的美丽花絮。回首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传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成为我们最好的教学助手。
本次活动分为五个流程。
一、开班致辞——为幸福读书人点赞
“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潘春珠老师为我们阐述了坚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能给我们的教学指点迷津,能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保有一份安宁,持有一份坚守,人生之美,美在心灵,书香熏染,完美人生。
二、宣布读书会成员名单
林锦珠老师宣布了读书会成员名单。
三、“书有光,读最美”
由朱晶晶等6位新老师朗诵《一路书香,一生阳光》,余音绕梁,我们都是最美朗读者。
四、介绍本次共读《教师的'挑战》阅读计划等
吴爱慧老师首先阐述了阅读量的重要性,从高考方向的转变反思到我们的小学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家长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老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不要把阅读当成一种压力,要当成一种享受,读书笔记以真情实感为主,不设其他要求;其次,吴老师介绍了本次共读第七本书《教师的挑战》的阅读计划并对时间安排作出了要求。
五、林校长总结
阅读关键在于交流,在于谈心,要使阅读成为老师一种放松方式,成为老师教育实践的镜子,成为老师走出教学瓶颈的引领,所以,作为老师,要爱阅读,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享受阅读。
最后,林怡谋校长热情呼吁:校长好好读书,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读书,学生天天向上,学生好好读书,学校天天向上!作者:沈艺峰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8
最近,我品读了佐藤学先生著作的《教师的挑战》一书,作为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找到了灵魂中的一种共振。书中的文字和表达的意向正如书名一样,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纪的优质教育。
一、“大”与“小”的结合
书中举例了多个国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欧洲的小班教学,20名儿童分成4、5人一组,合作学习;有日本山崎老师的指导课,让学生自我学习,畅所欲言。这是让我很羡慕的,我国的国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们是否也能在大班统一教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国优秀经验,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考,自由表达。我的浅薄的意见是,在上够一定的大课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组队,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后以小组的形成共同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表达。此种做法很考验老师的选题能力,能否将此次合作课与书本、与教学进度、与可实行条件相结合。同时也要让老师改变思维,从一个单一的知识提供者,变成主题课堂的组织者,启迪者并做最后的总结者。或者,利用校本课程,或增加相似活动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积极性,做到大课堂为主,小课堂为辅,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
老师作为人类的园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样的事情,教育知识,塑造人格。我很感动的是,佐藤教授,最为名牌大学教授,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最小的事情,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小事”。无论是孩子今天失误或犯错了,还是孩子学习或开始某项活动了,他都记在心中,并一点一点的引导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样的,作为初中老师,我们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学生,从一个个小事后看到学生的内在的动因,并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特别是最近的大学生作弊跳楼事件,让我感触颇深,当然老师是没有责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了解这个学生,或者在现场能安抚这个学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内心中恐惧的事情,能比活着更严重,从而挽救一条生命。
老师不仅仅是讲述者,也是倾听者和反馈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在多愁善感和躁动的时期,此时除了家庭之外的学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本书中不断提出倾听—串联—反馈,这三个步骤,是老师与学生的内心与羁绊不断加深的过程,也许这种潜移默化的沟通和微不足道的交心,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中,给予了他们正确的路标。
教育,是人类美好一面的展示,对下一代的培养是无私且伟大的,是对人类整个群体的延续。所以,优质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浅显的思考,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让孩子们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因为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十倍。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的被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的传播速度,需要广大的学生自发的去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日异月殊的时代掌握主动权。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9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让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观摩的大量生动课堂中,佐藤学先生发现这些教师都是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
这些教师之所以能找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其秘密在于两个应对原理。首先,教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其次,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自己往往会经常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而忽视与课堂无关的发言。而佐藤教授在观摩滨野老师的课中发现滨野老师的应对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正因为如此地尊重每一个孩子,他在教学中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了许多丰富的串联。此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了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在倾听中解决困惑。
佐藤学先生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就是前一阶段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操练,每次保证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轮到,这样降低了难度、保证了操练面,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地发言。
总之,教师要处理好倾听、串联、反刍这三者的关系,侧耳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关注串联和反刍。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0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1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3、学会等待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2
《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
在教学中,我尽量地让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同时在肯定孩子们的思考和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发言作启发性补充,让下一个发言的孩子能在上一个发言孩子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发现和交流。
佐滕学先生说: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中,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串联”与“反刍”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3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4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子、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并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只有不断充实自身,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的要求。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第十一章中谈到的: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四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面前抗议道:“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映呢?她说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及反应的过程,牵涉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老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读到这里,我不禁放下书本,思索着……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再熟悉不过了,而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来处理的呢?
处理的同时关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丽莲、凯兹博士就谈到了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时应关注: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社交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识,气质培养。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其中谈到了让孩子学习语言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如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见,老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上。在这一章节中,丽莲、凯兹博士以一个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事件来说明专业人员与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不同的处理方式。专业人员的反映应该是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大多视当时的情况,以在最短时间内来解决事情的方法来决定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以儿童长期的利益未目标。文中描述了一些幼儿教师所使用的专业行为,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尽最大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这些我们都认为的“小事”时,自己的反应处理方式是一名专业人员该做的吗,恐怕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手头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来就有许多麻烦事……这些所谓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会出现许多非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这时,我们都还没意识到这些方式的不妥,也许,在这些我们通常都认为的“小事”上,很少会去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上。反复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的认识, 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出世技能,这些才是对我们的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仅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我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坚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齐活动,一齐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教师说:教师仅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我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教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忙,团结的力量大,团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所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经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忙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所以,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景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所以,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忙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理解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积极,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5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拒绝倾听或有意无意地遗漏学生的叙述或者发言屡见不鲜。要在课堂上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倾听者,我认为教师不能病态的倾听,比如只中意附和自己观点的学生发言而拒绝反对的声音;教师也不能虚假倾听,表面上倾听了学生表达的观点,但实际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并没有将学生的观点放在心上进行思考;再有一个就是因为教师本人的能力与学识原因错听了学生的表述,即把“不是”听成了“是”,或者反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如果没有教师的倾听和串联,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能侧耳倾听每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交流与教学目标间的串联与反刍的教师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的挑战》有感06-23
《教师的挑战》有感09-17
《教师的挑战》有感[集合]09-14
《教师的挑战》有感[热]09-14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07-02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07-02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09-11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09-01
挑战与机会教师成长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