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4-05-29 13:32:19 历史 我要投稿

(荐)历史人物故事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秦桧把持朝政的时候,各地进贡朝廷的贡品,都要先送入相府,然后呈送宫中。有一天,秦桧的.妻子王夫人进内宫拜谒,显仁太后抱怨道:“最近很少看到大尾的子鱼。”王夫人应答道:“臣妾家里有,应当进献一百条。”王夫人回到相府后,把这事告诉秦桧,秦桧责怪她说错话。第二天,秦桧叫人准备一百条腌青鱼进献宫中。显仁太后拍手笑道:“我就知道这婆子没有见过世面,果真如此!”

(荐)历史人物故事15篇

  作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奸臣之一,秦桧的谋略应该说已经登峰造极。秦桧曾经被金国俘虏,后来回南宋做内应,居然能够重新赢得宋高宗的信任,本事自然了得。在这一则故事里,秦桧的妻子确实比较愚蠢,无意中在皇太后面前泄露了自家贪赃枉法的秘密,又答应进献一百尾子鱼,势成骑虎,弄得去也不好,不去也不行,难以处理。秦桧善于揣摩心理,明白皇太后的思维也比较简单,没有自作聪明去遮掩了事,而是顺着这条路子,将错就错,正好迎合了皇太后的想法,也替自己洗脱了嫌疑。

  老奸巨猾的秦桧将计就计,不仅没有暴露自己的财富和贪污行径,反而讨好了皇太后。

历史人物故事2

  课题

  讲历史故事课型口语交际授课

  时间1课时

  教学

  目标

  1、清楚明了地表达故事内容,获得启示。

  2、从历史故事中获得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

  教学

  重点通过讲故事,对历史故事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

  难点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故事,——如同是洒落在人类历史天空中的无数明星,永远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一个航标,一种智慧,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故事(课件出示),追寻名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启示,提高学生的参与讲故事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主题回顾

  1.在第八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名人故事,它们分别是——《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扁鹊治病》《纪昌学箭》。这些名人们到底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特点呢?(板书:讲历史故事)

  三、合作探究。(出示课件3)

  师: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棵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历史故事”。那么这些文章到底讲了哪些名人的哪些事呢?

  这些名人又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呢?

  谁来简单说一说?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总结并出示课文题目和课文主题。)(出示课件4)

  《王戎不取道旁李》——善于观察,动脑思考

  《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扁鹊治病》——扁鹊乐于助人

  《纪昌学射》——纪昌在学习方法上有独特的见解(板书)

  师:大家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说明大家上课时很认真。

  四、分组讲故事。

  出示提示

  1、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的重要信息写在卡片上,借助卡片自己练讲。

  2、根据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气,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故事。

  3、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价,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组内选出代表。

  2、全班内讲故事。注意表情、动作,抓住重点,语言要生动,感情丰富。

  大家交流,评价,选出优秀的故事能手,给予奖励。【设计意图: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启示,提高学生的参与讲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置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既可以明确班级公约的具体要求,又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参与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主题拓展

  师:作为名人的他们,无论是在创造惊天的伟业时,还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都无不具有不平凡的品质,他们或宽容、或执着、或守信、或刻苦、或坚持、或爱国、或爱民,都无不闪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以后我们多去阅读更多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将名人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总结。

  师:我们听同学们讲了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不要犯故事中的错误,引以为戒。

  板书设计讲历史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善于观察,动脑思考

  《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扁鹊治病》——扁鹊乐于助人

  《纪昌学射》——纪昌在学习方法上有独特的见解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同学们讲历史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参与讲故事,勇于发言,得到启示,口语能力得到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不爱参与,害怕,不敢发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历史人物故事3

  今天我们用了下午的两节课召开《历史人物故事会》。这两节课过得太快了,就像只过一小会儿一样。

  我们先在小组内一个人一个人的讲故事。然后从本组选出一个人来在班上讲故事。因为我们班是个大班,所以组很多,虽然一个组只出一个人,但是在班上讲故事的人也有十个。十个人想公平公正的排顺序可是个难事儿。可多难的事儿也难不倒我们语文老师,把十个人分的很好,用抽签来决定,没有人有意见。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会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我刚要上讲台,就有一个人拉住了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我同桌高雪儿。她说:“他们选的不是你是我!”我问:“为什么?他们选的.分明是我,不信你问问他们?”她又说,你给我滚!她们选的是我才对。我们俩争了好长时间,最后她才下去。可能是因为这场争论影响了我的发挥,我并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今天我很开心,是因为有机会上台代表小组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今天有些怯场。

历史人物故事4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历史人物故事5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通常在临死之前说出终身中最想说出的话或许说是终究的告知,而这些话语通常即是临死之人的真情流露。不管是关于古人仍是今人来说,莫不如此。就拿三国期间的司马懿来说,前期出身于并不显赫的世家大族,以后风雨几十年接连在魏国辅佐四代君主,带领军人队伍为国出征,终究成功逆袭夺得魏国大权。可就这么一个人在历史上却被塑造成一个虚伪、奸诈、阴恶、奸刁的形象而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真是这么一个人吗?而他的临终遗言又躲藏什么样的玄机呢?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

  有人说司马懿这么说彻底是在做秀,年轻时曹操让他当官,他装病骗过曹操;年老的时分也是经过装病麻木曹爽,发起政变攫取魏国大权。临死之前说一些好听的话即是期望在历史上留一个好名声。现实真的是这么吗?在小编看来工作远没有这么简略。这还得从司马懿前期当官说起,尽人皆知,曹操终身雄才大略,但也有好猜疑的'缺点,关于人才他是爱才如命,永久也不嫌多,假如认定是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在曹操的眼里绝大多数只能挑选炸毁。司马懿不想给曹操当官,但又不能开罪曹操,所以只能装病,这次演戏肯定是被逼的,后来曹操下了终究通牒,司马懿才不得不当官。可司马懿一直不遭到曹操的重用,由于曹操看人很准,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关于这么的人才,只能用准则将他框起来。

  曹操识人很准,可他的子孙就不相同了。曹操临死之前特意劝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句话曹丕记住了,但也是听一半,做一半,对司马懿该信任仍是信任。到了魏明帝曹叡在朝年代,出于外部战事的需求,司马懿得以把握军权,他手中的权力进一步扩展,可这个时分司马懿仍然是魏国的忠臣,虽然魏明帝曹叡时间猜疑,可司马懿的臣子本分做的仍是不错的,贬官无怨言,升官不自傲。

  司马懿的转机就发生在曹魏曹芳在朝年代,魏明帝曹叡临死之前将养子曹芳托付给宗亲大将军曹爽和辅政大臣司马懿,而且特意组织曹爽的官职在司马懿之上。对此,司马懿也是彻底听从组织。开始的协作仍是不错的,曹爽对司马懿毕恭毕敬有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可后来曹爽不知哪根筋不对遭到谋士丁谧的离间,将司马懿架空,自个独掌大权。对此,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忍。可曹爽一犯起傻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得罪发起对蜀国的战役,司马懿劝阻,曹爽不听,结果魏军大北。这还不算,曹爽还在魏国境内广占良田,怂恿心腹违法乱纪,敲诈官员,营造豪华宫殿,俨然一副皇帝派头。在魏国境内曹爽搞得那叫一个怨声载道。看到此情此景,一声为魏国支付的司马懿天然不肯看到魏国毁在曹爽手里,所以装病发起高平陵政变,将曹爽集团连根拔起。因而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司马懿除曹爽,魏国反对者屈指可数,反而支持者甚多,为何?由于大家都知道假如再让曹爽这么折腾下去,国家早晚消亡,司马懿当政国家或许还有期望,这即是民心所向。

  除去曹爽,把握魏国大权,司马懿所在的方位可谓是进退两难,放弃权力,宗族或许消亡,把握权力,他人或许不满。太尉王凌即是一个再适宜不过的比如。公元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图发起对于司马懿的政变,司马懿竟以73岁高龄亲自征伐。终究王凌失利,被司马懿诛灭三族,王凌被剖棺暴尸。无可否认司马懿对王凌的处置的确过分凶横,但是从宗族和国家安靖思考,司马懿只能如此。由于他不期望看到宗族被灭也相同不期望看到国家因而骚动。

  平定王凌叛乱半年多后,司马懿溘然长逝,临死之前说出了那句遗言,这也可以认为是他终身终究的告知了,在魏国当了一辈子的大官,司马懿很满意,可他也很明白他身居高位,有多少双双眼盯着他,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他期望他的儿子们能像他相同,尽心辅佐皇帝,保护司马宗族。或许是两个儿子领会的太透彻了,终究不只保护了宗族,还篡夺了曹魏江山,这也纷歧定是司马懿期望看到的,试想假如曹爽全神贯注的为国家着想,辅佐皇帝,会给司马懿发起政变的借口吗?假如没有曹爽的胡作非为,或许司马懿只会想做一个魏国的忠臣看到国家安全,进而与世长辞。可曹家实在太不争气了,出了曹爽这么一个草包,天灭曹魏,谁也救不了。司马懿毫无疑问成为了曹魏的救星。可高处不胜寒,除去曹爽以后,身居高位的司马懿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虽然反对者许多,但国家不能乱,自个能做的只要这些,除了劝诫子孙当心谨慎,别的的他也管不了了,或许这才是一个实在的司马懿吧。

历史人物故事6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历史人物故事7

  一、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他原先与其兄共同生活。汉文帝时,张释之用钱买了一个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过去了,他还是原职,文帝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张释之看到这样下去没什么前途,欲辞职回乡,感叹地说:“干了这么多年,连当官欠哥哥的那点钱都还不了!”当时,中郎将袁盎很了解他,知道他是个人才,向汉文帝竭力荐举,才又留下。

  有一次,汉文帝召见了他问历代兴亡之事。张释之从容不迫地谈着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汉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听完十分吃惊,这么一位人才长期埋没着,于是拜他为谒者仆射。从此,张释之在皇帝身边参与政事。

  上林苑是汉代皇帝狩猎巡游的场所,这里养着许多动物供皇宫参观。一次,张释之陪汉文帝来到上林苑。文帝详细地询问各种动物的情况,负责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来。这时,饲养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帮尉官回答上了,口齿还很利索。文帝听后说:“作官吏的都应这样才行!”他当即下诏让此民夫为上林令,罢免原来的尉官。

  张释之走上前问文帝:“陛下看绛侯周勃是怎样一个人呢?"

  “忠厚人!”

  “东阳侯张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张释之说:“周勃和张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则两人言政事时话都说不利索。二人都为汉朝立下了大功,看一个人怎么能光凭口齿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务实。任用了一批华而不实的书生,以致灭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风一长,田下人都争着巧言口辫,而不务实。”

  文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没让民夫升迁。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过司马门没下车。汉宫卫令规定:出入殿门和司马门都要下车,违者罚金,张释之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入殿门,并上奏文帝,请惩治太子过失。文帝要依法办事,其母薄太后前来求情。文帝连向太后谢罪:“教育儿子不得法!”由于张释之的坚持,薄太后让文帝下诏赦免太子,然后才可进殿门。通过这件事,汉文帝对张释之更加敬重,觉得他是不畏权贵、以法执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为中大夫,后又升中郎将、廷尉,成为当时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xx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冠军”一词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军受封而来。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历史人物故事8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的正直、清廉的人。

  例如:孔融(公元153~208)。他是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还有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历史人物故事9

  战国时,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与其同学庞涓一起为魏王效力。

  一次,庞涓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使庞涓“不知所出”。后来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孙膑又将庞涓的阵法一一识破,而且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本来就嫉妒孙膑的才智,而如今孙膑来到魏国,对他的地位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庞涓便施用诡计,诬陷孙膑私通与魏国不和的齐国,并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魏王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由庞涓去问罪。庞涓本想杀掉孙膑,但想起《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又假惺惺地装起慈悲来。他对孙膑说: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恳求才改为刖足黥面。”心诚意善的孙膑信以为真,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还恭顺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幸好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将真相告知孙膑。

  孙膑虽然知道了庞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体残疾,如何逃脱庞涓的魔掌呢?想来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条妙计,既然庞涓加害于我是因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来脱身呢?于是,孙膑装起疯来。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闻讯,亲自赶来察看,孙膑更是“疯性”大发,表演得惟妙惟肖。庞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送酒食试他。孙膑将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粪便,庞涓这才信以为真。眼看着孙膑如今已变成了行尸走肉,庞涓渐渐地放松了警戒,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

  后来,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然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在马陵道与魏军开战,孙膑终于设计杀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故事10

  李由——秦朝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

  政治生涯

  李斯之子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七十岁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我可以称为富贵之极了。”然而盛极则衰,好景不长。

  事迹

  沙丘之变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云梦,东南至会稽山,刻石颂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诛杀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扼守三川

  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势如破竹。当义军攻下淮阳时,战车已有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骑,士卒数万,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飞报丞相李斯:“贼军十万已到许县,日夜可达荥阳,城内25000名士卒日夜铸兵器,加固城墙,挖拓城河,防哨巡守。无奈兵力悬殊,存粮也只可用数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阳宫取乐的二世一听,竟吓得丧魂落魄、六神无主。

  李由知道形势严峻,就亲自带兵防守。为稳定城内秩序,他组织百姓协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强检查,防止奸细混入城内。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义军潮水般涌到荥阳城下,箭如飞蝗射向守城者,并强渡城河架云梯攻城。李由指挥守城将士勇猛还击,死者的血染红了城河水。

  一连几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义军只得撤回淮阳。《史记·陈涉世家》载:“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属蔡赐为上柱国。”

历史人物故事11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假如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历史人物故事12

  欧阳修联诗趣闻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江西庐陵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严谨,为人平和。

  他晚年取号为“六一居士”,别人问他:“‘六一’是什么意思呢?”

  欧阳修回答道:“吾家藏书一万卷,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但这只有五一啊!”欧阳修笑道:“以吾一翁老于此,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和朋友们行酒令,规定各人作诗两句,内容必须犯徒刑以上的罪过。于是,一位吟道:“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位也吟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欧阳修接着吟道:“酒粘衫袖湿,花压帽檐偏。”有人认为他的诗不至于犯徒刑,因而提出疑问。他笑着说:“列位想想,被酒佯狂,放荡无羁,还怕不犯徒刑以上的罪吗?”

  有一天,欧阳修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两位年轻人,自称为诗人,说要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便提出要与他们一块坐船去,但没有说明身份。这两人走到半途,看见一只白鹅跳下了清水池塘,于是诗兴大发,作起诗来。甲吟道:“远望一只鹅”,乙续道:“扑通跳下河。”可是再也吟不下去了。欧阳修不假思索,立刻接着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泛清波。”很自大的两人说:“虽然不好,也还勉强可以。”

  一会儿,船游到了一个地方,看见岸上有一堆灰,两人又做起诗来。甲说:“远看一堆灰”,乙道:“近看灰一堆。”下面又联不出来了,欧阳修只好又续道:“一阵狂风起,满天作雪飞。”两人仍然自大地说:“虽然不好,也还勉强。”

  这时,欧阳修虽然自身有修养,不便发作,但对这两个自称诗人的草包早已看清为人。正好那两人又作起诗来,甲说:“两人同一舟”,乙道:“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就不等他们再说,立刻接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说完,扬长而去。

  东坡以爱婢换马

  苏东坡贬官海南岛时,临行前夕,一位运使官朋友陈强到苏府慰问,看见东坡婢女春娘美如天仙,色心大动。因此向东坡提出以白马换春娘,为此赋诗曰:

  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哦咐赎蛾眉。

  虽无金勒期明月,却有佳人捧玉扈。

  苏东坡也认为此去路途遥远,山高水险,蛮烟瘴气,一时怜香惜玉,不忍春娘同去吃苦,也就答应了陈强的要求。于是和诗一首曰:

  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教蹄声在恨中。

  只为山行多险阻,敢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知道她以身换马的事,非常悲伤,乃口占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哀怨心情。诗曰: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

  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

  吟罢,竟以头撞墙而死。苏东坡见此情景,悔恨不已,但却为时已晚了。

  胡诠写词遭祸

  胡诠是宋高宗时进士,任枢密院编修官。在朝中,他是抗金派,坚决反对同金国侵略者议和。他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向高宗上书,请求杀掉投降派头目王伦、秦桧、孙近,主张拘留金邦的使臣。高宗忠奸不分,竟因此把胡诠贬到福州去作签判。投降派得势后,同金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王伦等趁此机会,旧事重提,进一步诬告胡诠先前的上书是“妄言”,应予除名。于是,胡诠又被押送到新州,由地方官管押起来。

  胡诠在新州,虽然失去人身归由,然而精神上并不屈服,坚信自己抗金的爱国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卖国求荣的奸党当道,他壮志难酬,禁不住怒火中烧,写下了《好事近》这首悲愤的词: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箩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中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之后这首诗流传出去,朝廷中的抗金派和广大群众都十分赞赏,投降派却对此切齿痛恨,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在这时,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投降派的心理,便向朝廷诬告,说胡诠在词中所写的“豺狼当辙”是对皇上以及有功重臣的“谤讪”、“怨望”。高宗又一次听信谗言,把胡诠发配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岛充军。

历史人物故事13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历史人物故事14

  雍正对道教修炼的丹药,非常感兴趣,在宫中蓄养道士为他炼丹。他亲自用朱笔书写密折数份,特谕一些地方心腹要员:"留心访问,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开导,不可强迫,并相赠重金来安顿他的家人。对本人更要优礼荣待,迅速派车护送来京;朕有用处,一定要博问广访,竭力为朕寻找。"为了消除诸大臣的疑虑,他同时说"即使送来的人没有本领,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试用的`方法。"诸大臣接到如此上谕,又怎敢怠慢,纷纷推荐道士进京。

  这些道士之中,他赞赏的是紫阳真人,说他所著的《悟真篇》,阐明了金丹的真谛,堪称"神仙"。雍正还写过许多歌颂道士采药、炼丹、放鹤的诗句。在他的《御制诗集》中。就有这样一首描写炼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宫中炼丹图。

  雍正服食丹药,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补充元气的济丹,从不间断。他曾将济丹赏赐给心腹鄂尔泰和田文镜吃。说济丹是"经过精心炼制,不论寒热温凉,效果殊异,确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良药,尽管放胆服用,不必有所怀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仓促驾崩。雍正驾崩后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谕旨,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出宫,称他们是"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谣出事"。并将所有炼丹原料清运出宫。

历史人物故事15

  暑假。费了我很长时间才把《历史人物故事》看完。这本书从中国人民的祖先——轩辕黄帝,一直详细介绍每一个朝代所有的著名人物。有:大禹、孔子、孙子、扁鹊、司马迁、孔明、刘备等100多个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关羽和魏征。为什么这两个人令我印象最深刻呢?因为关羽是天下仁义之士,魏征是个敢于向皇帝——李世民说真话的丞相。

  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在战乱中失散了,关羽暂时依附曹操。但如果有兄长刘备的消息,就会去找刘备。有一天,有人告诉关羽刘备的下落,很快就找到了刘备。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要把未满18岁身体强壮的男子抓去当兵。魏征就对李世民说了许多道理。后来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

  看完了这两篇故事,令我受益匪浅。我们不能贪图富贵的享受,而背叛以前结盟的兄弟。如果你和某个人结拜为兄弟就不能心口不一,就不能反悔。我读了魏征的故事后感受到了,要敢于说真话,表示不满的要勇于向别人提出意见。所以,我们不能做自己有意见,又不敢向别人说真话的人。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小故事06-23

历史人物经典德育故事06-28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

历史人物张衡的故事11-24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