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30 12:27:51 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单元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四、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2、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板书)。

  3、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反馈)师:老师也找到了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

  4、师边放边讲解。这些图形都有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性

  1、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那么多的广泛应用,那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课件)

  2、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要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的形状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师出示学具,请你拉一拉,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为什么?

  4、椅子摇晃。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师:你是运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现在你知道我们的鸟巢体育馆为什么用那么多的钢管搭成了三角形?

  6、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呢?(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师: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A.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试着画一画。选择几个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师: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三角形,又能在纸上画出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汇报)

  3、师:大家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别着急,我们先来判断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课件出示)

  4、那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呢?科学家是这样下定义的。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哪些词语很重要? “线段”“围成”什么意思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B、三角形的特点

  师:在三角形中,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汇报)

  指黑板上其中一个三角形找边、角、顶点,并标出。在刚才你画的三角形上标出来。

  C、三角形用字母表示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师示范。让学生给自己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D、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斜拉桥。

  师: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先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示范)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指黑板上锐角三角形,如果给他做高怎样画?

  教师示范做高。

  生在自己的三角形里做高。

  师:什么叫对边?顶点B、C的对边是哪条呢?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和底吗?指生上台画,其余自做。反馈。三角形有几条高?

  那么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里你会做高吗?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直角三角形的其中2条边刚好是2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延长对边。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三角形又有什么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有可能也有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有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位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练习十五1-3题

  目标预设: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看卡片视算)表内乘法若干题

  2、口答(看课件口答)

  30是几个十 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 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 500是几个百 4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17个百呢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游乐项目,最后定格游乐项目价格表:

  旋转木马:2元 碰碰车:3元 急流勇进:6元

  登月火箭:8元 过山车:10元 水上摩托:80元

  水上快艇:40元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把学生的问题算式归类板书:

  表内乘法一类 整十数乘一位数一类 整百数乘一位数一类 整千数乘一位数

  60x3= 200x7= 900x3=

  600x3= 20xxx7= 9000x3=

  请学生观察说说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请列式计算的学生介绍自己计算的方法

  4、通过练习提炼算法

  看课件抢答:6x3= 20x7= 90x3=

  请算得特别快的同学介绍方法

  教师小结:计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积,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看游乐项目价格表同桌相互提乘法问题,并列式计算。

  2、看卡片视算(算出得数后马上举手)抽生说得数,数学书71页第1题

  3、完成《课堂作业本》30页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1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 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供下一步进行教学的一个行动方案,做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

  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修改解决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二)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的主体特征;2、教学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化性;4、注意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的提炼。

  2、设计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计算、比喻、演示教具、设疑、对比、类比等等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其好处就是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设计为乘公交车的上下车。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合作探究的、动手实践的、观察比较、开放型的,等等。我们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学数学。要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具体体现在:一要创设思考数学的情景。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设计成多用问句、用巧妙的问句形式问出来。

  例:五年级第一学期《循环小数》,教师先出示: 56÷37,比赛:2分钟内谁最快计算出答案;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的写1.513513513……、1.513……、1.513513……;讨论:有的除到了小数点后面的第6位,有的是第3位,最多的是第19位。那么到底谁赢了?提问:关于循环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1、循环小数是否指出现在除法里?2、循环部分是否只出现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循环小数?4、是否每次都要除到第3位?5、循环小数有没有分类?6、循环小数怎么来表示?7、循环小数怎么读?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亲身演一演。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度量》,教师通过让学生用手拃量一量课桌,用脚步测量班级前门到后门的距离等,让学生理解了单位长度的含义。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时、分的认识》 ,教师设计在一分钟内分组进行涂色、口算、写字、把脉,切实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当然,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化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数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贯穿“活动化设计理念”,是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例如: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学期《角和直角》 ,教师让学生拿着三角尺去寻找身边的直角。

  三、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 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传统教学的 "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1)“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2)“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3)“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4)“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 "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14.8%

  超细羊毛:73.5%

  天丝:11.7%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百分数




分数




意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区别




百分数通常只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联系




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 108%= 5.4%= 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 g,烘干后,还有428 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xx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2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07-01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3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约分教学设计06-25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06-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6-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单元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四、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2、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板书)。

  3、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反馈)师:老师也找到了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

  4、师边放边讲解。这些图形都有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性

  1、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那么多的广泛应用,那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课件)

  2、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要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的形状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师出示学具,请你拉一拉,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为什么?

  4、椅子摇晃。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师:你是运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现在你知道我们的鸟巢体育馆为什么用那么多的钢管搭成了三角形?

  6、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呢?(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师: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A.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试着画一画。选择几个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师: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三角形,又能在纸上画出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汇报)

  3、师:大家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别着急,我们先来判断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课件出示)

  4、那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呢?科学家是这样下定义的。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哪些词语很重要? “线段”“围成”什么意思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B、三角形的特点

  师:在三角形中,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汇报)

  指黑板上其中一个三角形找边、角、顶点,并标出。在刚才你画的三角形上标出来。

  C、三角形用字母表示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师示范。让学生给自己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D、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斜拉桥。

  师: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先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示范)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指黑板上锐角三角形,如果给他做高怎样画?

  教师示范做高。

  生在自己的三角形里做高。

  师:什么叫对边?顶点B、C的对边是哪条呢?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和底吗?指生上台画,其余自做。反馈。三角形有几条高?

  那么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里你会做高吗?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直角三角形的其中2条边刚好是2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延长对边。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三角形又有什么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有可能也有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有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位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练习十五1-3题

  目标预设: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看卡片视算)表内乘法若干题

  2、口答(看课件口答)

  30是几个十 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 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 500是几个百 4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17个百呢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游乐项目,最后定格游乐项目价格表:

  旋转木马:2元 碰碰车:3元 急流勇进:6元

  登月火箭:8元 过山车:10元 水上摩托:80元

  水上快艇:40元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把学生的问题算式归类板书:

  表内乘法一类 整十数乘一位数一类 整百数乘一位数一类 整千数乘一位数

  60x3= 200x7= 900x3=

  600x3= 20xxx7= 9000x3=

  请学生观察说说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请列式计算的学生介绍自己计算的方法

  4、通过练习提炼算法

  看课件抢答:6x3= 20x7= 90x3=

  请算得特别快的同学介绍方法

  教师小结:计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积,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看游乐项目价格表同桌相互提乘法问题,并列式计算。

  2、看卡片视算(算出得数后马上举手)抽生说得数,数学书71页第1题

  3、完成《课堂作业本》30页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1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 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供下一步进行教学的一个行动方案,做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

  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修改解决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二)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的主体特征;2、教学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化性;4、注意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的提炼。

  2、设计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计算、比喻、演示教具、设疑、对比、类比等等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其好处就是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设计为乘公交车的上下车。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合作探究的、动手实践的、观察比较、开放型的,等等。我们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学数学。要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具体体现在:一要创设思考数学的情景。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设计成多用问句、用巧妙的问句形式问出来。

  例:五年级第一学期《循环小数》,教师先出示: 56÷37,比赛:2分钟内谁最快计算出答案;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的写1.513513513……、1.513……、1.513513……;讨论:有的除到了小数点后面的第6位,有的是第3位,最多的是第19位。那么到底谁赢了?提问:关于循环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1、循环小数是否指出现在除法里?2、循环部分是否只出现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循环小数?4、是否每次都要除到第3位?5、循环小数有没有分类?6、循环小数怎么来表示?7、循环小数怎么读?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亲身演一演。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度量》,教师通过让学生用手拃量一量课桌,用脚步测量班级前门到后门的距离等,让学生理解了单位长度的含义。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时、分的认识》 ,教师设计在一分钟内分组进行涂色、口算、写字、把脉,切实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当然,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化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数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贯穿“活动化设计理念”,是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例如: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学期《角和直角》 ,教师让学生拿着三角尺去寻找身边的直角。

  三、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 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传统教学的 "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1)“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2)“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3)“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4)“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 "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14.8%

  超细羊毛:73.5%

  天丝:11.7%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百分数




分数




意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区别




百分数通常只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联系




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 108%= 5.4%= 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 g,烘干后,还有428 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xx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