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4-05-30 14:48:08 心理学 我要投稿

[热门]心理学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心理学论文15篇

心理学论文1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归因。

  2.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是不稳定的。3.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能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调动他们继续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初中生的成功归因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比较努力;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即试题较难、运气不好,也可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如临场发挥欠佳等。这样的归因虽然有时不完全符合客观现实,但这对于帮助初中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心理暗示化解困扰

  研究表明,只要存在合适的教学条件,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能学好数学。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困扰大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应尽量使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述积极的语言暗示,增加初中生对自己数学思维活动的认可度,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分层评价产生积极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一味地大肆表扬,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而应该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阻止其骄傲自满的心态滋生暗长。对他们的“为难”,在于使其懂得“山外有山”,认识到“学海无涯”,促使其朝着追求卓越的方向发展。对于班上的“学困生”,如果一味地严厉批评,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学生无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并适时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肯定,帮助他们强化学习动机和意志,就会使他们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上的进取者。

  四、畅通交流渠道

  初中生对教师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人格上的信任、能力上的崇拜,即使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他们也会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改进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在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师和初中生在进行学科问题的探究和讨论时,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利用非正式场合、采用非正式的方式与他们畅谈非正式的话题,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势必拉近。如果得到足够的、合理的强化,这种对教师的依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转化为对数学学习的喜爱。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心理学,既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又可以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心理学论文2

  [摘 要]关注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理由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困生的同时也存在共性特征——学困生心理健康,要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理由本质,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以待了解其心理特征,从认知需求、人格特征、策略引导等方面小结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 心理特征 转化策略

  []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xx)030104

  高中阶段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 ,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学困生学业的提升,关注学困生注意力的集中,关注学困生自律力提高等等。殊不知,此类学生比其他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理由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学困生的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应该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理由。本文围绕一例个案,探讨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在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材料

  费某是高二新学年开学我班的一名借读生,对于他的基本情况我并不熟悉,第一次单独作业,该生的成绩相比“孙山”差近30分,我的`心理开始打鼓了……我可以想象他的“底子薄”,但是我难以接受他的功底是如此的差。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初步发现该生与其他学存活在的差异。

  (1)性格差异。该生性格内向,做事慢,在遵章守纪方面无需教师操心,但他不善言语,与其交谈“有点吃力”。他内心想法比较多,有一定的思想负担,以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思维差异。以数学学科为例,当他自我感觉题目偏难后“脑子”就会 “空白”,就不再想听了;课后他想认真补补差但是不能持之以恒,总是想“下一个转站”还有机会;总想只要在父母提供的“舞台”上“露个脸”就行了;总是把失败归结于“基础薄弱”等等,对失败归因并没有做到客观全面。

  二、学困生心理特征

  1.自尊心敏感

  表面上学困生缺乏上进心,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换而言之,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学困生交谈时他们存有戒心,他们细心留意你对他的态度,生怕会招来不是。学困生的心灵深处也想变好,常常暗下决心但又找不到策略,就像该案例的学生一样“看到题目偏难思维就空白了,就不再想听也听不进去了”。

  2.逆反心强

  表现在:①从反面深思正面的宣传。②否定先进和榜样的力量。③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对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④将教师的话当成耳旁风,即使能听进去也是“三分钟热度”。

  3.学习动机偏低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动机的增加会提升学习效果。事实表明,学困生的动机水平明显低于非学困生,例如费某遇到学业困难时的想法是“退一万步而言,我在父母营造的环境下,反正都会有学校上的”。

  4.具有较强的虚荣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为赞美、肯定等激励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非常重要,殊不知众多的赞美无形中增长了学困生的虚荣心,他们只听得进表扬。一方面较强的虚荣心可能使其积极上进,更多的情况使其表现出盲目自信。

  三、解决理由的策略

  1.把握学困生的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层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转化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学困生的行为特征,把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多种激励手段,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活动的达成而满足需要。

  2.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困生的失败归因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基础不好。②精力投入不够。③学习策略不对。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能避开他们产生自卑感、自弃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寻找解决理由的策略上。

  3.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策略

  学生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理想化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表现出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改善学法,确立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他们发现不足,就能激发其迎难而上、求实争先。

  4.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出自真心,要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礼、严而有别、严而有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采纳学生的合理诉求,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高中学困生的理由一般不是智力理由,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中考的选拔。研究表明,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即压抑其潜能而且更易导致心理理由的产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动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重点。

心理学论文3

  xx 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文件下发之后,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 大学生心理学课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教育计划,注重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的培养,增强大学生抗压抗挫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少年逐渐向成年人过渡和转变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素质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阶段,是一个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 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必定会面临很多人生发展问题,会有很多困惑、迷茫和矛盾,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这需要大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力来应对, 然而,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大学生抑郁、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休学、退学、自杀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大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性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早在2001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xx 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再次强调: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必修课或必选课,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一)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较少联系实际,其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为主, 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学吸引力较差,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这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同时,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缺乏发展性目标的导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即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对大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教材,授课教师教授的内容也根据授课教师不同的研究重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人生目标迷茫、人际关系调节、恋爱问题等涉及不够深入, 同时,调查也显示,心理学课程授课内容偏理论性,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大多以教师为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知识讲授法,此外,案例分析法、观看多媒体影像也是教师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方式, 然而,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却成了“低头族”, 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非单纯的知识讲授, 在对多所高校开展的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教师上课可以多一些案例,多一些互动, 要使心理学课堂活跃起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有所改进。

  (四)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除了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外,大部分的授课教师来自一线辅导员,虽然有些授课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书,具备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但是并没有专业、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同时,一些一线辅导员自身较为年轻,人生经历和阅历较浅,自身可能也正面临着人生目标选择、家庭婚姻、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种种不知如何选择和面对的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也就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人生目标、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解答,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曾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竞争,可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同等重要的, 高校要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但是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学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区别,以及和一般德育课程的区别,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说教课,而应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师生互动体验课。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侧重可操作性内容的教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其成长成才, 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不能只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程度作为评判,还应注重其在课堂中的体验、课后的感悟和技能的提升,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学知识依次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压力、恋爱与性等,而这些也确实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一人生特殊阶段面临最多的问题, 因此,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多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学知识做好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案例选取、教学环节设置、参考及课外书目推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特点,案例的时代性、现实意义、地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 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的教学能突破课堂环境的限制,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授课方式更加灵活,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模拟训练、心理测验等。 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体验性、实验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需求,灵活地将多种授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 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素质拓展、沙盘推演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享活动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分析心理调适技巧等, 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打破“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上,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激发,个人潜能也将会被激发,对于学习也将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体验和感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四)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实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抓手, 一门课程要能深受学生喜爱,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需求外,教师本身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能否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能否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好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控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教学吸引力,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第一,要采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完成备课、教学以及课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 一方面可以设立教师培训资金,不定期选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通过示范作用指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第三,可以开展教学监督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第四,还可以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分享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研学助教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是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重思考的一个工作重点, 高校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心理学论文4

  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教育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把护理学心理学紧密结合,在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好各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促使患者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心理学与护理学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在医学中,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系统的机能恢复,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从观察病情中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

  新入院的患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们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有的自费患者因担心家庭经济困难。表现为心情沉重、沉默不语。

  一些需要进行特殊检查的患者会表现出恐惧、紧张和难为情。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及时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熟悉医院环境,使其在短时间适应病房的生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患者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有的患者对治疗方法恐惧,稍加解释就能愉快接受并积极配合。

  而有的患者反复多次做工作,也难以接受。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讲解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会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1]。

  心理护理的.疏导工作是很重要的。主要是向患者说明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饮食、休息、预后及健康知识宣教。

  医护人员必须详细地搜集资料,用科学的道理和简单易懂的话,使患者对目前所进行的有一定了解并熟悉相关知识,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要耐心解释,不能遮掩隐瞒,这也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素养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礼貌用语都是增强沟通能力的技巧。

  3在病房管理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气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气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属于多血质的患者往往在病中就显得比胆汁质的患者娇气,忍耐性差。这种人,需要护士在打针和吃药时动作要特别轻柔,多做些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同情,他就会很好地配合治疗。

  但这种患者一旦病情好转后,就显得异常活跃。如病房应安静,但是他由于身体上的康复,心情愉快,会大声说话或唱歌,这样就影响了同病房其他患者的休息,别人提出异议,他会不高兴甚至是吵架,这时护士一方面应祝贺他的康复,另一方面要指出他的缺点,让他回忆在病重时的心情,这样他才会接受护理人员的要求,自觉遵守病房规定。

  召开公休座谈会,是沟通护理人员和患者心理沟通的一种好方法。通过会议,让患者畅所欲言,多提意见,这是取得护患之间相互谅解的最好方法。

  通过会议,护理人员可以多多听取患者对我们工作中的批评与建议,以正确的态度去积极纠正工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解决病患在院内的各种困难,切实让患者感受到优质服务的开展与推进,不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偏见现象,让患者从心中感到极大的安慰,解除忧虑恐惧感的同时增加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要求,会积极接受并配合[2]。

  4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的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的繁杂、紧张、琐碎、持久性,要求护士必须要用天使般的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使每位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地度过住院生活,带病而来,痊愈而归,即使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患者,也能让他在弥留之际感受人间的温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更要机敏果敢,沉着应对,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烦躁情绪,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在工作中磨炼和培养,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将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二者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增进和谐护患关系,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心理学论文5

  摘 要:图形心理学通过让受测者自由绘画等方式来考查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置方案,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解放学生表达时空,开启学生在德育上的自我认知和教育模式,帮助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学;心理健康;认知

  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我想在德育中也同样适用。作为班主任,如何把学生的一次次犯错成功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图形心理学通过让受测者绘画等方式来让受测者在无拘无束的r空中表达和暴露真实的自己,并以此考查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现在浅谈一下图形心理学在教育和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中的应用研究。

  一、教育的艺术在于认识自我:一棵树的智慧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一个不完美的苹果

  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的主动性。最近有个别同学上课捣乱并出现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我一上课就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苹果。等大家都画好了,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的作品,大家看到不同的苹果都开心笑起来。“有没有一模一样的苹果呢?”我问。“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苹果?”“没有!”我启发道:“其实我们人和苹果一样大部分也是不完美的,那我们要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呢?我记得一个名人说过:只有真心去欣赏一个值得你嫉妒的人,你才会真正成长!我知道你也有缺点,但我依然认同你,这就是最高的荣誉――尊重!”“你有没有把这种最高荣誉送给身边的人呢?”同学们都沉默了,以后的课堂气氛变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好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提升了!

  图形心理学在处理学生问题的实践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在精心准备、科学计划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理解、体验和感悟使他们自由内省的时空得到保护,使他们的知识、情感、人格、素养得到发展,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论文6

  儿童心理学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知识理论和学习策略是本文的重点,以此使教师认识到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的效果。2.鼓励语言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众心理的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xx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心理学论文7

  一、声乐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声乐心理学。声乐心理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教师与学生,演唱与实践,以及师生的教与学等内容,声乐心理学能够帮助师生认识到声乐演唱发声时的内在规律,并且不断的促进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歌唱发声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感觉、思维、知觉、想象、性格、发声的认识、歌唱情感的表现、歌唱气质等心理特征。发声时的心理特征与歌唱时的心理特征是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心理特征的形成可以调节心理过程的进行,并且在心理过程中得以体现。把声乐心理学运用到高校声乐教学中是为了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者的心理本质,使得在声乐演唱的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调控作用,从而提高效率的作用。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高校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四种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心理反应法,运用语言、示范演唱、肢体动作进行歌唱心理的引导或者是暗示,从而激发出学生心理感觉,因为心理反应法可以指导歌唱时的呼吸、歌者的情感、咬字等,所以必须从感觉中去领会、去认识、去掌控歌唱的过程。其次是集中注意力的诱导法,歌唱时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动作的指向和集中,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去看、去听、去想象,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果断的执行歌唱与发声的行动与意识。第三是要掌握意识调控法,喉、舌、齿、牙、唇和肺、腰、横膈膜等器官协调活动而产生声音和语言,需要意志调控。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歌唱心理过程,也是肌肉与意志、生理与心理协调运动的结果。

  二、声乐心理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高校声乐教师的心理因素。高校声乐教师的心理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高校声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特点,教师需要依靠心理特点来完成高校的声乐教学科研任务。高校声乐课堂是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这是由一对一的上课形式所决定,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这就要求高校的声乐教师必须边教边学,在掌握授课心理特点的同时,进一步对声乐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包含有情感、性格、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品质,通常情况下教师富有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是最直接的。从行业角度来看,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友好的关系,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要在生活中关爱学生。

  (二)高校学生心理因素。高校学生的心理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性别心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性别的不同构成不同的性格差异,其次是体现的差异就在与社会行为及成就方面,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讨论主要以此为依据,第三是男女的感知、能力、人格等心理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性别差异,要适应性别心理差异,还要引导积极的性别取向,要对学生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束缚有效引导。二是学生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存在于各种心理差异之中,首先是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有些弱一些,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其次是专门领域的知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学生体现在自身是否具备与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专业知识储备的不同情况,也会影响声乐学生的学习。第三是认知风格的差异,教师会遇到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生的兴趣爱、性格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不同,这些都是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声乐教师要对认知风格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声乐心理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

  唱和发声进行描绘,并教授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知觉是歌唱过程中头脑对感觉做出的综合反映,知觉和感觉基本相同,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于歌唱与发声的认识,并朝着知觉和感觉的方向发展。意志是克服困难的自觉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实现的一个心理过程,当口、咽、舌、腭、肺等器官进行协调活动并使声音发出时就是歌唱与发声的意志,久而久之形成歌唱的技巧。声乐心理学的注意诱导论,在歌唱与发声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注意这个心理品质是伴随在歌唱与发声的整个活动过程,并且起到巨大作用,声乐教师要运用此心理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的听取示范,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声练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理论学科,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必修课程。我们应该从本质上认识到声乐心理学对声乐歌唱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对声乐歌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心理学论文8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媒体从业者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这一学科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用于工作中的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管理,企业员工情绪疏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媒体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在所难免,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工作中,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将影响工作者的水平。不健康的心理会为其带来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实践证明,在紧张、无序的工作中,工作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媒体工作者处于多行业的压力之下,除了关注社会以外,媒体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媒体思想的核心存在揣测、猜疑和评头论足行为。教育心理学对于媒体工作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的变化规律则是行业研究的主要问题,需要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评价媒体并应用媒体,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2媒体工作者所在的心理问题

  在很多观念中,新闻意味着道德,尤其是评论性新闻。因此,人们往往对媒体工作者寄予众望。而事实上,媒体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所报道的无非是真实事件,是对这个社会的客观评价加上部分主观的自我评价。而社会的关注方向存在问题使得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职业困惑。随着现代新闻领域的竞争增加,报道创新、经济创收等多重指标的考核以及需要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压力,媒体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媒体创新年代,工作者会有被掏空的感觉,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与观念和潮流转变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其知识更新还取决于其观念、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媒体工作者随时面临社会的淘汰。媒体工作者辛苦工作但薪资待遇往往不高,这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使人际关系恶化,甚至一些人会由此而产生独来独往甚至轻生的行为。其次:多方面原因造成媒体工作者心理困境。媒体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其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等心理。而主观上,则表现为现代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平衡能力,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情感。总之,媒体从业人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媒体工作者尝试心理学教育,以促进其乐观从业。

  3积极引导媒体工作者健康乐观从业

  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但要具有超强的专业水平,极高的媒体思维,还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是评价其专业性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具体的指导上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3.1实施心理帮助计划,有目的性的降低从业人员压力

  媒体作为公众平台,应坚持管理者与员工并存的原则,在这一基础下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信任,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媒体行业管理现状,管理者应从自身出发,对媒体工作者进行心理启发,尤其是针对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媒体人员参加公益健康活动,缓解其工作压力。另外,还可以在传媒内部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或者企业培训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负责,时刻关注其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但将重点从关注事件的报道结果转向关注报道者本身上来,使媒体工作者能够切实感觉到被重视。

  3.2激发媒体工作者自我实现动力

  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媒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媒体工作者要善于讲真话,敢讲真话,但在这个过程中,制度问题是影响媒体工作者自我表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制度改革也是必行的一步。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说:“即便是中国人有那个闲心躺在苹果树下,并有幸被苹果砸到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把它吃了”这里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白岩松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媒体人,但是不是每个媒体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思考。问题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我们多年,使得思维禁锢明显,社会对于媒体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而忽略了媒体人自身的能力,素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媒体职业前景的发展,给与员工必要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自我提高。媒体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我国的媒体人实施教育培训,重视其思维的转变、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问题的改善。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相关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指导中具有积极意义。媒体工作者面临来自社会、政府、单位等多方面压力常出现精神崩溃等心理问题,而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后,能够端正其态度,使其明确媒体从业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淙一.试析教育心理学在媒体工作者乐观工作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xx(22).

  [2]丁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引导媒体工作者积极乐观从业[J].新闻传播,20xx(06).

心理学论文9

  【摘要】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心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仍存在些许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不足;策略

  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包含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立足科学,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的行为规律及心理现象。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教育水平也与之同步增长,许多高校在心理学实验教学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值得探究。

  一、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有待完善。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学实验的建设仍有待完善,其发展水平差异性大,拥有适应心理学发展水平及各种心理学实验设备、人才的大都只局限于国家、省市级别的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学专业,但其实际情况并不适应心理学的发展,对于心理学实验室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充分重视,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不够完善,如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皆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心理学运用能力。此外,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实验室数量极少,心理学专业学生大都只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学习,没有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二)心理学实验室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随着高校扩招,各大院校在校园设备设施上不断完善。心理学教学工作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投入,以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学实验。因此,一些高校也逐渐投入资金购回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仪器、软件,然而对于心理学实验室的模式建设,高校却普遍缺乏重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大都是十几台电脑配比一定的实验教学软件,这样的模式缺乏多元性,仅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基础要求,若想实现更好的心理学实验教学,难度极大。此外,部分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只为了应付心理实验室教学评估而去采办相关设备软件,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摸索操作。如此,学生不仅难以提高操作能力,更造成实验设备形式化,没有确切发挥出作用。

  二、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重视心理学实验课,推动实验教学发展。一方面,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能仅考虑实验验证,而应适当增强实验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实验的每个环节中,提高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实验课程属于研究性课程,应注重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该专业的特色,综合各项资源,安排社会实践,将实验教学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此外,还应当购入相应的仪器设备与实验教学相辅助。

  (二)建设特色心理学实验室。常规的心理学实验仪器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与技能的掌握,这也是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各大高校在建设心理学实验室时,应当与基础心理实验室有机结合,才能创设出富有高校特色的实验和基础心理学课程。为做到这一点,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出科学合理的心理学实验室,并在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备采购,保障器材的使用率。同时,高校开展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人才,所以,实验室建设也要重视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如开展心理沙龙、沙盘游戏、相应的放松训练室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实验研究能力。传统心理学实验室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习模仿,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会逐渐丧失自我创新能力。为此,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其自觉投入到对心理实验器材的探索中,教师从旁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心理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如脑成像、脑电及行为认知等相关实验技术。

  三、结语

  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人体心理行为规律和现象的研究,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实验能力,必须重视和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引入心理学实验仪器并合理运用,创设出富有特色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如此,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得以巩固,真正学有所用,促进高校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玲.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J].速读旬刊,20xx,(7):45-45.

  [2]姜子云,寇冬泉.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xx,(3):86-90.

心理学论文10

  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张力为指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作了如此定义: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根据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体育心理学更注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侧重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运用身体练习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以此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动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总之,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除这些研究内容之外,体育心理学还研究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心理学依据[2]。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与练”为主的教学法逐渐变成“学与练”为主的教学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结合,进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单一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广泛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创造科学、合理、和谐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心理学原理运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的仪表、语言、动作到教学场地、体育器械、体育教学环境的布置;体育教学的安排、练习方法的组合到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对学生的指导,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与学习积极性[3]。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新状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应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具体分析这些情况。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落实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目标。

  (一)调控学生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良好的情绪是人们成功地从事各种活动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良好情绪状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挥技术水平[4]。体育教学在室外动态中进行,而且教材内容差异很大、难易不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特别的`情绪状态。如1000米及以上的中长跑,因意志薄弱对耐力运动产生惧怕感;跨栏体操教学中的器材特殊性和项目挑战性导致恐惧心理;跳远教学中的快速助跑和准确踏跳引起情绪紧张;球类活动易产生极度兴奋的情绪;体育考试也会使学生异常紧张。一旦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势必影响行为反应,而无法达到技术动作的要求,继而产生强烈不良情绪状态,如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此时,教师要引起重视并进行心理学干预,发现学生产生畏惧、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的原因,加以正面疏导并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学会调控情绪状态,从而产生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关键。教师整堂体育课都要随时注意和观察学生,通过学生的表情、眼神和动作质量来判断注意力是否分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注意规律进行处理,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体育课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场地、器材及四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教师要精神振作,讲解生动形象,示范力求完美。同时通过简短灵活的问答、新颖有趣的练习、机动多变的队形操练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教学中来。教师要经常变换条件与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教学要求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之中。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基础[1]。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而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达到此目的,并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当学生对体育有兴趣时,一方面,能产生积极情感,上体育课时情绪高昂,有助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积极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6]。教师还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优美的环境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教师可变换活动场所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除了田径场、校园林荫小道、田野等,还可到森林、公园、峡谷、河流边进行合适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穿插体育游戏,播放伴奏音乐,进行分组比赛等等。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创建能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的体育教学情境及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5]。

  (四)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运用表扬、批评、提前告知课程内容等方式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在每次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本次课进行评价,尤其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提供动作信息,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便于下一步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体育态度、掌握技能的情况、精神状态等,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调整学习状态,了解不足和明确练习重点。在学生明确了课后练习重点后,要把下节课的内容简要告之,使学生能够结合课后练习和下节课的内容,便于下节课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肯定其取得的成绩,稳定课堂情绪,强化成功体验,巩固练习成绩,进而提高教学效果[4]。

  (五)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心理差异主要有四个方面:体育学习动机系统差异、运动认知能力差异、情感特点及意志品质差异、性格及气质类型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心理差异与教学方法相互影响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6]。在体育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于抑郁质学生,应给予一些心理辅助练习;对于胆汁质学生,应及时提出错误动作,给予其鼓励,帮助其改正;对于性格开朗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单独练习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参与到与同学的互动中来;对于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应采取保护措施,多多鼓励他们;对于因技术错误而导致运动损伤,留下心理阴影的学生,不仅要热心鼓励还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其分析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知道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后,就不会再发生意外情况,这样才能放心练习[7]。

  (六)掌握学生的运动负荷,保持身心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基本部分练习时,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施加给身体,这不仅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教师只注重整理活动中身体的放松,教学比赛经常安排至基本部分的最后,使学生在快下课时仍处于生理心理活动的高度兴奋中。如果心理的兴奋状态不能合理消除会使心理疲劳,会影响一天的学习和休息。因此,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要认真对待:一要带领学生做放松性的身体练习,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后进而心理放松;二要指导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法,暗示自己体育教学已结束,与学生谈轻松愉快的话题,不能马上布置课后练习;三要进行简单有趣的体育游戏,缓减身体与精神压力,使学生逐渐恢复到正常节奏,可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影响[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依靠体育心理学研究保障。体育心理学是保障体育教学合理开展的基础,应加快我国体育心理学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体育教学中所涉及的心理学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将体育心理学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使其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其心理活动规律,使之掌握体育技能,提升运动能力。(本文来自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简介详见。)

心理学论文11

  【摘要】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作者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并总结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心理咨询

  咨询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双方的协商、交流,帮助求助者去思考、探寻、行动,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与工作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心身健康。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几个重要派别的基本理论,明确心理咨询的原则,并初步掌握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有关技术和方法,能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

  海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从20xx年开始招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政府、学校、企事业、乡镇、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教育与教学模式。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的理论基础课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和心理评估等相关课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最初是从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来,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广泛推广和实施。目前已有很多关于PBL教学法在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报道[1-3],但将其应用于咨询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却不多。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5]。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尝试将PBL教学法整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成3-4人一组。根据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和教材结构,提前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讨论,分工协作,并做好PPT,在课堂上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其他人可以随机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各尽所能回答问题。

  案例资料如下:

  女,28岁,汉族,中专学历,开过打字店,已婚,未育,现待业。3年前因婚后老公的脾气比较大,对她挑剔,逐渐出现怕出错,怕脏,怕受伤,怕倒出的水溅回脸盆了要接水后重倒(强迫观念),反复好多次,反复洗手、检查、数数(强迫行为)等症状。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不想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后症状逐渐加重,其不敢用手碰袜子,冬天温度只有七八度时也不穿袜子,怕真菌会染到手上,让她得妇科病;怕听到人咳嗽、吐痰;怕玻璃,甚至怕带眼镜的人,害怕铁的东西、钉子等,看到这些就必需闭紧嘴巴,到后来尽量避免出门。

  来访前近半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洗东西、已不能坚持工作,很少出门。自己感觉非常痛苦,但无思维迟缓,想上班,却因以上问题无法上班,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以后继续开店。

  成长经历:为长女,从小父母比较娇惯,不让做家务事;胆小,人际关系一般,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3年前结了婚,但还是住在娘家。母亲觉得她已经结婚了,要能持家,很多家务事一下子都让她去做,且经常批评她做得不好。

  体查正常。

  问题

  1.该案例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如果你不能下诊断的话,请问需要再收集哪些信息以帮助你下诊断?

  3.鉴别诊断需要考虑什么?

  4.需要做哪些心理评估?

  5.请选择一个心理流派的理论作为基础,写下以该心理流派理论为指导的咨询方案。

  在成绩评定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PBL成绩占过程性考核的75%。教师主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如课后资料准备的充分程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的脉络清晰程度,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回答是否准确,是否有独立見解等情况来进行衡量,针对每个学生给出成绩。

  学习效果的意见反馈方面,在学期结束后,请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课程教学提出具体的意见,并以教研室为单位召开教学反思会。在教学反思会中,教研室发现,学生结合心理咨询理论理解心理现象的能力增强,大多数同学也能团结合作完成任务。但也有少数同学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任务完成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多宣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教学法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转变角色,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玲,赵德利,刘丽丽,王海波,樊婷婷,周海婷.基于PACS系统的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03):16-17

  [2]信瑞强,张双,彭如臣.基于PACS的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xx,35(11):92-94.

  [3]王伍.情景教学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48):181-182.

  [4]骆瑞玲,陈敏,朱秋鹰.PBL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02):107-110.

心理学论文12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实践出真知,只有把理论搬到实践中,才能获取实际的效果。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根据不用的心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光懂得知识还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从而更好的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老师们研究心理学,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为了解决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在不断地探索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更能获得进步,把教育心理学发展壮大。

心理学论文13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以后的认知和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就是让教师注重挖掘学生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物理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的人格,借助周围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充满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良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样积极的学习环境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主体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要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和学生是一种轻松合作的关系,这样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电阻”时,为了让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与材料有关,有的学生提出与电阻的粗细和长短有关.学生提出这些想法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所了解.

  二、挖掘积极的学习动力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觉得物理很难,因此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学之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绩不好,这部分内容我肯定学不会.学生怀着这种心理暗示,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那么学习过程就会比较痛苦和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内心中重新有一种“我能够学好物理”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欧姆定理”时,许多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电路时被各种各样的电路连接方式弄糊涂,就会产生“电学知识好难”的不良心理暗示.实际上“欧姆定理”很简单,就是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式.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关系式.只要记住这个关系式,就能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教师要围绕欧姆定理的公式进行教学,遇到问题时,让学生从这个公式上进行思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

  三、开展积极的物理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物理实验,许多学生觉得实验比较难学.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学生进步的地方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内心中产生进行物理实践探究的动力.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尤其是通过实验解决了自己的物理难题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讲“光的色彩颜色”时,教师指出: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白光是由七种彩色的光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无色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棱镜来对光进行分散,这样学生就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七色的光.当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时,就会感到很神奇.在对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为什么自然光通过棱镜以后会产生七色的光”,学生在积极的内心动力下,将折射的原理应用进来,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明示或者暗示,让学生能够从物理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并且将自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积极心理学和初中物理学习结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作者:徐鹏海 单位:江苏盐城市初级中学

心理学论文14

  一、管理心理学与员工选拔的联系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xx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xx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xx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综上所述,每一个应聘人员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一个岗位之间亦存在着不同的岗位胜任特征,采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员工选拔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既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识别应聘人员的心理及其特征,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帮助组织选择合适的员工选拔策略。有效地开展应聘材料的审查、面试和各类测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选拔工作水平和质量,打造团结高效的员工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论文15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探讨外语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以提高外语教育中的教与学。

  关键词:

  外语;教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xx)-10-0210-1

  掌握外语教学心理有助于制定外语教学的原则、基本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制。外语教学心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的教学原理和原则;后者则包括外语教学中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1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1.1 由于外语学习的心理学观点不同,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看法也颇有分歧 在缺乏外语真实交流情景的背景下,很多学者认为从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是学习外语的合理途径,其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 理解语料(包括识别),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巩固语料,记忆能力的培养;语料的应用;灵活使用语料,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视角看,前两个过程是讲解,后3个过程是练习,5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语言和语言应用的关系角度看,整个过程是通过言语交流行为到掌握语言知识,最后通过言语交流活动掌握言语能力。

  1.2 外语学习的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来自社会的需求)和内部动因(主观愿望、需要)结合构成的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以达到生活中真实交流目的。所以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外语教学必须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因为多数院校缺乏真实或虚拟的交际环境, 为此, 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的环境越真实,收效越大。

  1.3 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形成外语思维的过程 外语思维的心理特点是在内部言语中使用外语语言结构。基本途径是多让学生实践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用外语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共同性,即不经分析和翻译使外语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

  1.4 语音、语法、词汇属于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须在表达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讲解和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学习了本民族语言、外语与本族语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方面有相同、相似、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对学习外语有正迁移作用;相似、相异之处起负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注意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

  1.5 学习外语离不开记忆 学习语言知识实质是对语音、语法、词汇的记忆;对于听说读写技能的掌握要求记忆语言材料的水平自觉话化,是记忆的高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记忆方法,根据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教学的.安排要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目前多数人认为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为1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受本族语的干扰少;从8-20岁,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外语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20岁左右被认为是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以后逐渐下降。

  2 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除了有属性的感觉之外还有特殊的关系感觉和情感,它们可以而且应该被称为理智感。语感在心理学上属于理智感的情感范畴。有了这些理智感,学习者能够直觉地认识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如音乐家不能没有乐感一样,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没有语感。语感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问学生如何确定出正确答案的时侯,其回答很有可能是“觉着就是是这样,却不能证明” 等。可见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人天生具有的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语感。

  2.2 词汇的记忆 这是一个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的较普遍的问题。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掌握大量词汇。然而,在外语教和学的实践中,许多单纯背诵词表的学习者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么孤立记忆,单词不易记住;要么记住了,也很难在言语中使用。但如果完全撇开词的学习,也同样是错误的。所以毋庸置疑的是词的熟记对掌握语言的重要性。应了解有效记忆词汇的原理和方法,才能使外语的教和学事半功倍。

  2.3 语段的记忆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学生反映出的畏难情绪;背得断断续续;当时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大部分等。由于理解和记忆是紧密联系的,要记忆一个语段所需的许多工作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语段的特点、任务要求、用于记忆的活动,以及对话题的了解,都对如何重现一段话语产生有力的影响。读一篇材料,直到认为已经了解,然后放开,试着用自己的话回忆内容。不要急于记忆准确的词。而是要集中记忆意义。

  2.4 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学习者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要善于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习外语热情。重视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2.5 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技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讲授、善于示范、善于提问启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善于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另外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好的掌握课堂的能力。包括必要的组织能力和对课堂上一些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其次,外语教师应当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清.心理因素与外语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xx.2.

【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07-03

心理学论文08-08

精选心理学论文06-28

心理学的论文08-04

心理学论文05-28

教育心理学论文06-28

创业心理学论文06-27

心理学论文提纲06-24

心理学的作用论文06-24

大学心理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