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24-05-31 11:31:45 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试卷,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你知道什么样的试卷才算得上好试卷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回看射雕处, 。 (《观猎》)

  2.竹径通幽处, 。 (《题破山寺后禅院》)

  3.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4.衣带渐宽终不悔, 。 (《蝶恋花》)

  5.呼嘘毒疠, 。 (《捕蛇者说》)

  6. ,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

  (二)阅读下列宋词,完成第7—8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塞外声”在词中指 。(2分)

  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选自《 》,作者是清朝 派古文家姚鼐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节选语段写了作者登山的过程以及在山顶上所见的景色。

  B.作者选择避开东谷登山,是因为中谷和西谷路上没有天门。

  C.末句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景色的美丽。

  D.作者描绘山顶的壮丽景色,旨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 ②契:刻的文字。 ③缣帛:绸缎布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为后世法( ) (2)自是莫不从用焉( )

  13.下列句中,“之”与画线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B.公将鼓之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两狼之并驱如故

  14.上文采用 的写法,凸显了“蔡侯纸” 、 的特点。(3分)

  15.纵观全文,蔡伦是一个 的人。(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理想的阶梯

  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②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⑤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⑦奋斗,是改变现实的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有删改)

  16.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其作用是 。(4分)

  17.第⑤段划线句采用 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4分)

  18.本文围绕中心论点 ,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理想,应该做到:

  (1) ;(2) ;(3) 。(8分)

  19.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例举各种现象,指出缺乏奋斗是青年的通病,旨在引出论点。

  B.第③段通过马克思的事例,揭示了理想与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

  C.第⑥段表明理想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前提是必须有艰苦的环境。

  D.上文所例举的三个事例与第①段形成照应关系,所以缺一不可。

  20.下列荀况的.这段话可作为第 段的论据,理由是 。(3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6分)

  五张纸条

  1、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尘与彻骨的寒冷。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六个人缩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恐惧。

  2、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六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他们是一对父子。

  3、六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天气越来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他们也曾试图丢下车子徒步前行,可是这打算很快被放弃了。走进这样的漫天风雪里,几乎等同于选择死亡。挤在车厢里,等风雪过去或者被救援人员发现,或许还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4、又熬过一天。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一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所有人都知道,假如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5、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假如运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6、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7、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 或者找到救援,或者在雪地里死去。

  8、车厢里死一般寂静。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体是六个人里最好的,或许他不能找来救援,但他可以在暴风雪里走得最远活得最长——他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9、团长说现在必须做出决定。选到谁。谁就走出去。

  10、仍然没有人说话。

  11、团长说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的五个纸条。他将纸条分别递到五个人手里,说,写下来以后,交给我。

  12、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回团长。

  13、团长将五个纸条依次打开,表情越来越严峻。纸条全部看完,他长叹了一口气,把纸条递给他的儿子。他说,大家的意思,改不了。

  14、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纸条,一张一张慢慢地看。看完抬头,看父亲一眼,再看其余每个人一眼,然后推开车门走了出去。他没说一句话。他的眼睛里饱含泪花,表情很是悲壮。他深知走出车厢意味着什么。狂风裹挟着雪尘刹那间涌进车厢,车厢里的温度骤然变得更低。再寻找他,风雪里只剩一个越来越小的暗灰色影子——他在瞬间将自己淹进雪的海洋。

  15、剩下的五个人缩在卡车里,开始了一生中最漫长的等待——等待被救,或者等待死亡。

  16、他们还是得救了。不是因为团长的儿子领回了救援人员,而是因为暴风雪终于过去。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了他们抛锚的卡车,又在三个小时以后,在雪地里找到团长的儿子。 他走出去很远,那绝对是别人不能够达到的距离。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六个人里面最合适的人选。他努力了,可是没有用。他没有完成任务。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

  17、人们没能将他救活。他的死去,看起来,毫无价值。

  18、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五张对折的小纸条。

  19、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

  21.第7段划线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冒号“:” B.破折号“——” C.感叹号“!” D.句号“。”

  22.第5段中的加点词“终于”不宜去掉的理由是 。(3分)

  23.第14段划线句是对儿子的 描写,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

  (1) ;(2) 。(6分)

  24.有人说,文中的团长是一张写满字的白纸。细读文本,写上他的心路历程。(4分)

  死神迫近,充满恐惧→ →矛盾不舍,民主投票→

  25.对第17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他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他的死确实毫无价值。

  B.意在表明十八岁的儿子不应去作出这种无谓的牺牲。

  C.他的死表面上无价值,却给人撑起了精神上的支柱。

  D.这是作者对他父亲、也是对剧团其他成员的谴责。

  26.“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请从艺术效果及主题两个角度简要说说小说这样结尾的妙处。(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有一股力量在推动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初三语文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

  2013.5

  一、文言文 (共42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错、漏、改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千里暮云平 2、禅房花木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往往而死者相藉焉 6、俶尔远逝

  (二)(4分,每空2分) 7、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8、B

  (三)(8分)

  9. (2分,每空1分) 登泰山记 桐城

  10.(3分)等到爬上山顶,(只见)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负、烛)

  11.(3分)B

  (四)(12分)

  12.(4分) (1)被 (“成为”也翻得通) (2)跟从

  13.(2分)C

  14.(3分)对比 价廉 轻便

  15.(3分)做事认真、敢于创新 (“敢于创新”是核心)

  二、现代文阅读(共48分)

  (一)(22分)

  16.(2+2分)反问 强调人生的成就都是靠珍惜时间创造出来的,证明了“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一分论点。

  18.(8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刻苦勤奋 珍惜时间 迎难而上(抄原句扣1分)

  19.(3分)C

  20.(1+2分)第③段 这段话的核心要义是“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有所成就”,与第③段的“刻苦勤奋”是相一致的。

  (二)(26分)

  21.(2分)B

  22.(3分)在语意上与前文中的“坚持了一天一夜、又熬过一天”相照应,同时又突出团长作出这一决定的艰难。(答出一点得2分)

  23.(6分)肖像(或“神态”) (1)他看过纸条,知道上面写的不只是他的名字,感到委屈 (2)他知道自己出去无疑是送死,感到害怕

  24.(2+2分)为求救援,痛下决定 名字各异,痛苦抉择(意思对即可,字数不限制)

  25.(3分)C

  26.(8分)略(艺术效果:出人意料,震撼人心;主题:更能突显这一对父子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给读者增添了又一条光明的尾巴,其他人尽管害怕死亡,但终究没有失去做人的底线) (学生能答出两点即可,每方面3分,语言2分)

  三、作文(60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等第 综合

  评分 中心与材料

  (25分) 语 言

  (25分) 思路与结构

  (10分) 评分细则

  A

  60

  ︱

  53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选材恰当,有新意

  感情真挚

  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

  得体,有一定的

  表现力

  思路通畅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详略得当 A等基准分56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

  得基准分:三项中

  有一项富有特色,

  其他两项达到B,可

  评为A。

  分项得分 25——22分 25——22分 10——9分

  B

  52

  ︱

  43

  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选材恰当

  感情真实

  内容较充实

  语言通顺、简洁

  用语规范

  思路连贯

  层次较清楚

  结构完整

  能注意详略

  B等基准分47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

  得基准分;中心与

  材料或语言有一项

  较好的,酌情加分;

  其中一项有欠缺

  的,酌情减分。

  分项得分 21——18分 21——18分 8——7分

  C

  42

  ︱ 33

  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选材基本恰当

  内容不够充实 语言基本通顺

  用语基本规范

  思路基本清楚

  层次基本清楚

  结构完整,但不够

  合理

  详略安排不够恰当 C等基准分36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

  得基准分;其中二

  项较好的,酌情加

  分;有欠缺的,酌

  情减分。

  分项得分 17——14分 17——14分 6——5分

  D 32

  ︱ 24

  分 题意理解偏颇

  中心不明确

  选材不合理

  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

  用语不恰当

  病句比较多 思路不清楚

  结构不完整

  D等基准分28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

  得基准分;其中一

  项在C、D之间,酌

  情加分.

  分项得分 13——11分 13——11分 4——2分

  E 23

  ︱

  分 偏离题意

  无中心

  词不达意,表达

  混乱

  思路混乱

  结构残缺

  文不成篇 严重偏离题意或有

  严重语病或字数不

  足300字,18分以

  下.

  分项得分 10——0分 10——0分 1——0分

  说明:

  (1)题目不写扣2分.

  (2)字迹不清楚,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扣1—2分(符合任意两项即扣2分)。

  (3)错别字总扣1分(满2个即扣)。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竹筛(shāi) 静谧(mì) 菡萏(hàn dàn) 黄晕(yùn)

  B、 撑伞(chēng) 贮蓄(chǔ) 缠络(chán lào) 安妮(nī)

  C、 莅临(wèi) 攒成(cuán) 倜傥(tì tàng) 攲斜(qī)

  D、 分歧(qí) 熬过(ǎo) 瘫痪(tān huàn) 竦峙(sì)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孙权言辞恳切的劝告使得吕蒙开始发愤,他锲而不舍地读书,终让鲁肃引为知己。

  B、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在膝盖里半响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

  C、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于他,是当之无愧的。

  D、 紫藤萝的花朵从来都稀疏,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今社会,经营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并以正义为前提。

  B、 这对相声演员一上台,那滑稽相就让观众们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C、 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

  D、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B、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C、 阿长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D、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吃过的粮食还给谁?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林书豪在篮球上的杰出表现,被大家冠以“林旋风”的称号。

  B、 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淳安县常住人口数量比桐庐县少两倍。

  C、 造成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国家为了一己私利而搅乱亚太格局的结果。

  D、 各大媒体报道青年女教师张丽莉舍身勇救学生的事迹后,人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她身体的恢复状况。

  二、语言应用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的水;

  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香的阳光;

  如果你是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

  三、句子默写

  名句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以“雨”为主题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①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②一日花。

  【注释】①靥:yè,笑脸。②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在这一日常以登高、赏菊等风俗来表达求福求寿的愿望。

  1、本诗一、二句精于描写,“______”一词写出了菊花受冷落的境遇,“______”一词写出了菊花灿烂美丽的姿态。

  2、全诗借花讽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出名) B、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C、 乃引客就观之(靠近) D、 信乎其似巢也(相信)

  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 无丝竹之乱耳 吾室之内

  B、 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

  C、 而乱书围之 结友而别

  D、 乃亦大笑曰 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4、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的主人借托居室所表达的情志。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与社交网络中的人交往,而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洗手间里的晚宴

  ①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都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②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客人们个个光彩照人。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不好意思今天情况有些特殊。那时已是黄昏,客人们马上就到。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儿子问,我们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

  ③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

  ④女佣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说,你先呆在这里,现在晚宴还没有开始,然后女佣进了厨房,做菜切水果煮咖啡,忙个不停。不断有客人拉响门铃,主人或者女佣跑过去开门。有时女佣进书房看看,她的儿子正安静地坐在那里。儿子问,晚宴什么时候开始?女佣说,不急,你悄悄在这里呆着,别出声。

  ⑤可是,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女佣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地拍拍小男孩的头,然后自顾翻看着主人书架上的书,并对墙上的挂画赞不绝口。男孩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地等待着晚宴的开始。

  ⑥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女佣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⑦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给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的抑制泪水。没办法,主人的洗手间是房子里唯一安静的地方。

  ⑧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⑨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的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根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

  ⑩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

  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眼前的一切。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将一起共进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许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鸡翅。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有自己的公司,有了带两个洗手间的房子,他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富人。每年他都要拿出很大一笔钱救助一些穷人,可是他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更不让那些穷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1、根据作品情节及男孩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男孩

  晚宴开始前,女佣把儿子关进书房等待晚宴的开始

  ①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

  多年后获得成功,行善不留名

  感激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或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句)

  ①女佣说这些时,努力的抑制泪水。

  ②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3、第自然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写男孩长大后,成了富人,每年都向社会捐款。这一结尾有什么用意?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梁启超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生第一件乐事,自然是责任尽完了。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你的担当是否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或许还未来得及被你身边的人认可,就早已被忙碌的生活淹没了。想一想,你把它藏在哪个角落了?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3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晕车/黄晕混淆/混水摸鱼屡见不鲜/寡廉鲜耻

  B、欣赏/秀颀墓碑/蓦然回首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羸弱/赢利按捺/无可奈何格物致知/恪尽职守

  D、收讫/迄今缜密/_目而视蜚短流长/成绩斐然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羁绊拌脚石彬彬有礼草菅人命。

  B、蹂躏顶梁柱含糊其词眼花缭乱。

  C、伎俩爆发户斩钉截铁张惶失措。

  D、霹雳笔杆子嗤之以鼻举一反三。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

  ②也许蒙着风打过的灰尘,也许对着无人打理的小巷。

  ③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

  ④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

  二、情景默写

  古诗文默写。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3)唐朝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蕴含了困境中会出现希望和转机的哲理;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包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三、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18世纪初期英国作家______的一部《格列佛游记》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______等地的经历。

  (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主人公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救下一个俘虏,这个俘虏名叫______,成了鲁滨逊的仆人。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二网络新闻标题:

  当古诗词遇上流行乐央视《经典咏流传》新春火爆荧屏。

  央视《经典咏流传》:唤醒经典让古诗词乘歌飞翔。

  《经典咏流传》古诗词与流行乐走心相遇。

  《经典咏流传》频“刷屏”古诗新唱何以吸引年轻人。

  材料三经典诗词记录着诗人们的人生境遇,饱含着他们的情感和志趣,诗人们将时代的沧桑巨变、人生的思考感悟,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尽管时移事迁、岁月更迭,千百年后的我们仍能从经典诗词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

  说到甲骨文,很多人都有相同感受:甲骨文虽然不多,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呆在冷宫里。当“甲骨文表情包”推出之后,瞬间受到欢迎,大人在使用,孩子也在使用。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在网络空间聊天的时候,不仅会因为使用“甲骨文表情包”而显得萌萌哒,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认识了甲骨文,学到了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还是潜移默化的,还是水到渠成的,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经典咏流传》的基本特点。(不超过20字)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走红的原因。

  (3)为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将开展“走近经典诗词”主题朗诵会,请你紧扣活动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全下面的宣传语。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求援

  刘丽丽

  ①很晚了,老房子只收拾了一小部分。她胡乱扯了个马扎坐下来喘口气,天气阴沉沉的。野鸽子在邻家的老榆树上咕咕直叫,让人心里一阵烦乱。

  ②公婆过世之后,老家的房子逐渐破败,先生说过好几次“等有时间好好修一修”,可是一直没有得空。今年又忙碌孩子高考的事情,这件事更被推到了脑后。可是架不住老家人的热情,他们也是一片好心,在饭桌上敲定了整修方案,接下来就是电话里和路途上的两边奔忙。半个月下来,就剩下一个刷涂料的活和满院的狼藉等待收拾。一个下午的时间,先生跑里跑外,也只钉了两页书本大小的玻璃。从高处爬下来,他一边惊魂未定地抹去额头的汗珠,一边发愁地说:“不行,按这个干法半个月也完工不了,得找援军!”

  ③找谁来帮忙好呢?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再找一个小工?修修补补的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价钱还在其次关键不是亲近的人干活未必肯用心。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父亲。

  ④求援的电话打过去,是母亲接的。说父亲还在西北坡的麦田里等着浇地,估计要等待天黑才能轮上。她怕父亲年纪大了连轴转的干活吃不消,就说不让他来了,母亲说:“不碍事,明天你爹能去。”虽然答应着挂了电话,可是到底还是不放心。

  ⑤夜里下了一阵急雨。听着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在窗玻璃上,往常那种听雨的惬意劲今天却荡然无存了,她记挂着还在田间忙碌的父亲。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开了春,麦子的第一场拔节水非常重要。但浇地是一个熬人的活,有时候很顺利,有时候要空等大半夜。早春的风还很冷,尤其到了过半夜,穿了厚棉袄,冷气也一阵阵地往骨头里钻。人要在田埂上不断地走动,否则会冻得受不了,何况还下着冷雨呢!在早春的深夜里,老家那几亩地的麦子,都是父亲这样一点点暖热的。

  ⑥雨夜的梦里,她跟在父亲身后堵口子,左突右击忙了大半夜,早晨醒来觉得胳膊腿都是酸的。父亲能来吗?第二天一早,悬着一颗心踏进院门,却见父亲的三轮车已经停靠在院子里,车斗里还带了笤帚、锤子、钳子、收拾杂物用的大铁锨。他怕缺东少西,也怕他们张口片舌地去跟人家借,所以凡是能带的都带了来。父亲正在往墙体上刷涂料。她问:“麦子浇完了吗?淋雨了没有?”“那场雨一点都没落下都淋着了”,父亲笑着回答,神情里有一些疲惫,也透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愉快,“麦子浇完,总算去了一桩心病。”说完这话,大家各自分头忙活起来。

  ⑦刷涂料这活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仗着胳膊上的力气。父亲七十多岁了,又在前夜刚刚淋着雨浇地,其疲惫可想而知。可是他依然干得有条不紊,似乎再火烧火燎的事情到了他这里一过渡都是可以喘口气的。

  ⑧在进进出出的忙碌中,父亲手里的活一直没有停歇。她烧好了水,泡了茶喊他到院子里休息一会。他答应着,可是没有挪窝。他刷得很从容,他不怕苦,似乎他多干一点,多坚持一会,孩子们就能少些劳累。骨碌骨碌的.滚子声,让斑驳无序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安静,一点主心骨。那骨碌碌的滚动声,把人郁结在心中的愁绪撕开了一道口子,风吹进来了,阳光照耀进来了,阴霾消散,院子里重新有了光亮。

  ⑨一面墙完工,父亲起身,揉了揉自己的腰,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到院子里喝茶休息去了。一点白色的瓷料粘到他帽子上,他摘下帽子来扑打,头顶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看得她一阵心酸。想,天高地厚,人情冷暖,我们主宰不了这个世界,也指使不了什么人。活到四十多岁,需要求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这个人――即便他再疲惫,再衰老,再有可以推托的理由,只要接到你求援的电话便立刻赶来。他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你:有他在,世界依然温情柔软,你依然是那个被人庇护被人疼爱的孩子。

  (有删改)

  1、“她”的心情随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故事情节

  “她”的心情。

  (1)__________

  烦乱

  求援父亲,得知父亲要连夜浇麦。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愁绪消散

  一面墙完工,父亲休息时,露出增多的白发。

  (4)__________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找谁来帮忙好呢?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再找一个小工修修补补的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价钱还在其次,关键不是亲近的人干活未必肯用心。

  (2)风吹进来了,阳光照耀进来了,阴霾消散,院子里重新有了光亮。

  3、文章第②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的父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第⑨自然段为例,任选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突出父亲这一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拙

  弓长

  ①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在瞬息万变的数据王国里,是火箭腾飞的护航者,扎根川西大凉山,潜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空。在曲折传奇的人生路上,他是不知疲倦的奔跑者,从一名中专生,自学考上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为火箭数据处理专家;从湘西贫穷的小山村跑到县城,再到省城,再甘愿跑到大凉山深处。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他的《数学手册》用了28年,已泛黄脱页;他家的地板用了,已褪色开裂。为了少年时的读书梦,他凌晨3点爬起来学习,困得睁不开眼睛,就把头扎到冷水里。为了航天梦,他一次次向未知领域发起冲刺,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养质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⑥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捷径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⑦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结合全文,将文中横线处补充完整。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简析第③-⑤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这段资料,能作为本文论据吗?请简述理由。

  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析】

  “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为“呆拙”。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虔诚砥砺,法度严谨,回炉作业。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数十本。

  (选自李渔《山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中通外直,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B、益: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C、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闻:陶后鲜有闻,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语段(一)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君子哪些品质?

  4、语段(一)(二)两文描写莲和山茶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加以赏析。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命题作文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匆匆,时间飞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最想回到生命中的哪段时光?你最想尝试哪种未曾经历的生活?你最想找回哪些已经消失的景、物?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彻底的改变?这一切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06-24

初三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分析11-26

小升初的语文模拟考试卷06-23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07-03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卷精选07-03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卷07-03

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07-04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题目07-03

小升初语文毕业模拟考试试卷07-03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练习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