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课稿

时间:2024-05-31 16:02:23 音乐 我要投稿

音乐评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评课稿集锦(15篇)

音乐评课稿1

  听了杨老师上的《大鹿》这节音乐课后,杨老师课堂上那从容的教态,扎实的基本功,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大鹿》是二年级上第九课的一堂唱歌课,歌曲是一首法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歌曲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紧凑。第一句描绘了大鹿在家的情景,表现大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非常惬意的生活;第二句是一个情绪上的转折句,表现大鹿在见到好朋友小兔被猎人追赶时,心理情绪的一个逐渐转变;第三、四乐句,旋律在高音区发展,节奏相对紧凑,表现了小白兔害怕猎人追来的紧张心情和大鹿不怕风险、乐于助人的决心。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谈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观点。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黄老师带大家去参加动物王国的故事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活动中,教师描述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通过歌曲让学生辨别、了解“中速稍快”两种速度所表现的不同心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唱法,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创编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二、构思新颖、独特。

  杨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时,运用了情境法来贯穿课堂教学,特别是构思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快乐地感受音乐后,不仅掌握了难点旋律的哼唱,同时也被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充满了童趣,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为解决歌曲的演唱起到铺垫作用,显得比较有效性。

  杨老师还将小兔因猎人的追赶,寻求大鹿的帮助这个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在进行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

  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歌曲跟琴演唱的时间似乎少了些,学生在演唱中还是会出现错误。

音乐评课稿2

  郭老师在本节课中表现了精湛的琴技、舞艺,唱得也不错,具备成为优秀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缺乏的是怎样恰当地应用这些专业技能为音乐教学添彩的历练,希望郭老师今后多多开课,预祝早日成为优秀音乐教师。为了帮助郭老师更上一层楼,就本节课一些细节谈一谈:

  导课环节,老师在课件滚动播放有关家的图片时优美地弹奏歌曲旋律,真的是有声有色,非常好!建议多重复几遍,并在每一遍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意境,熟悉歌曲旋律。

  教师用歌曲合唱中的第二声部旋律做练声曲,设想不错,但在学生还没熟悉旋律时,老师为了用肢体律动来引导学生而放弃弹琴帮助学生唱准旋律是失策的,老师可能因为紧张在范唱练习曲中音高飘忽不定,教学效果不佳。

  建议老师在用肢体律动引导学生时配上有声课件,用课件播放旋律,这样的有声课件在电脑上是可以做到的。

  课件图案漂亮,但始终没有变化,就会让人视觉疲倦了。

  练习二声部合唱时,建议让学生哼唱已经熟悉的声部,老师弹奏另一声部,二声部配合默契和谐后师生替换声部继续练习。

  郭老师把听赏器乐版《可爱的家》放到了最后,教师的'肢体律动体现了精湛的舞蹈功力,非常漂亮,教师不用说话就把学生带入乐曲的温馨、优美的意境当中。如果老师把这个环节拿到教学合唱歌曲《可爱的家》之前,用器乐版《可爱的家》来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意境、熟悉歌曲旋律,会不会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唱好歌曲《可爱的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唱好合唱歌曲《可爱的家》,一切环节的设计和开展都要为了重点。

  谢谢!

音乐评课稿3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它就象大自然中的音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听完窦老师这节课让我真正体会到我们也能创造出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我从以下方面来评窦雅鲲老师的这节课:

  (一)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全曲和学唱歌曲。通过视觉、听觉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优美的音乐;教师用动人演唱,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欣赏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以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降低了二声部合唱的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易上手。

  (二)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课前律动,发声练习,调动情绪。在发声练习的时候,窦老师用柯达伊手势进行二声部的合唱联系,这一点既直观又简单并使学生掌握了音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营造了一定的基础。

  2.由发声练习引导到歌曲的旋律,学生边欣赏画面边感受歌曲并进行介绍这里窦老师通过视觉、听觉达到欣赏的目的,增加学生了解和学习本首歌曲的兴趣,值得借鉴。

  3.循序渐进,教学歌曲。

  (1)学生唱,让学生在旋律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先试着唱,在感受中宣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技巧上的不足以及纠正学生情感宣发的`方式。

  (3)教师弹奏一次,学生演唱两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纠正、引导、提高,并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4)教师引入三声部,并邀请学生与之合作,降低学生演唱难度的同时令合唱成为可能。

  (三)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教态:仪表端庄,态度热情,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2.看语言:过渡语言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言高低适宜快慢适度。

  (四)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1.学生思维活跃,基本功扎实。学生不仅参与了歌曲的表演,而且气氛热烈。

  2.学生不仅学了知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还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如果一节课总是不断的重复这首歌曲,课就变得没有活力,窦老师在备课时似乎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中歌曲被不断重复,可以添加其他合唱曲进行欣赏,没有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情感体验,趣味性被降低了。

音乐评课稿4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内容。整个教学单位内容包括《牧马之歌》、《乌夏木克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青春舞曲》以及《新疆之春》。

  整个教学单元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学唱歌曲《青春舞曲》弱处理《褐色的鹅》;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欣赏歌曲《牧马之歌》、弱处理《新疆之春》.《乌夏木克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仅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

  《青春舞曲》这首民歌是由酉西北民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再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高级知识分子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基本相同的节奏的乐句组成,同样的旋律重复及最末两晓节稍许变化的`旋律,再加上新疆维吾尔族乡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使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

音乐评课稿5

  《田野在召唤》是意大利的一首民歌,节奏欢快而又活泼,它表现了孩子们在春天出发去效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在二声部的介入下,这首歌所特有的那种儿童的天真活泼与春天的生机盎然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聆听之后,我们分明看到了孩子的喜悦和春天绚丽的色彩。虽然现在已经是初夏,但也能从歌声与曲调中闻到春天的气息。

  徐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贴近生活,重视音乐实践。他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针对徐老师的本次教学,我的赏评如下:

  一、教学方法形象生动

  首先徐老师带领学生们踏着进行曲风格的乐曲和步伐将学生引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一开始就出现了小小的律动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接着便直奔主题告知了孩子们今天要学唱的合唱曲目《田野在召唤》。二声部自然是由两个旋律组成的,但两个旋律的交织却是学习难点,徐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别出心裁地将两个旋律形象生动的比喻成出发旅行的两个小分队。将一声部比喻成乘着热气球在天空飞翔的小分队,将二声部比喻成在地面踏着步伐前往田野旅行的小分队。

  二、教学手段充满乐趣

  合唱课自然是要多唱的,但反复的练唱往往会磨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徐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上增加了小提琴的演奏和在学唱二声部的曲谱时用答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在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首歌曲旋律理解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泼有趣。在二声部的学唱时是扎扎实实的先随小提琴学习歌谱再代入歌词演唱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强调歌曲的情绪情感的表现与发声的纠正。但进入二声部的深水区也就是难点部分的学唱时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识谱能力较弱,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可以先用钢琴提醒孩子们用LU演唱歌曲,再加入歌谱的学习,因为孩子不但要唱准音还要唱对唱名。在加入歌词的这一环节当中也用了适当的引导,首先是跟着音响完整演唱二声部的歌谱,在唱准音的基础上加入歌词演唱。这也是扎扎实实的学会了的。

  三、重点解决化难为简

  合唱歌曲的曲谱很难,至少在我看来它很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点,徐老师用生动具体的画面丰富了曲谱,让曲谱变得极为形象,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对一声部的学习过程中则采用了略学的办法,本来一声部就是突出的声部,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因此,在对一声部的学习中则略显粗糙些,但实际上不影响学生的发挥。他留了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们补充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引导学生们在唱歌的时候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欢乐游玩的.情感。

  在所有的亮点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老师那种对音乐的投入,表演与示范,小提琴的加入,整个过程他都被美妙的音符紧紧包围,浑身上下无不散发着音乐的气息。在后面面的两个声部合唱的时候也恰当了运用了向导,一声部跟电脑走,二声部跟小提琴走的方式也显得很和谐。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分声部合唱的时候起唱部分并不十分完美。比如在前面学习二声部第三次跟小提琴用答数的方法来记忆旋律的时候也没有说清楚具体是唱歌谱还是答数,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所发出来的声音有些乱。我认为实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中老师的范唱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徐老师的这一课上却缺乏精彩的范唱。最后结课部分略显仓促,给人的感觉是课还没上完。

  但是,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的地方更多,比如他的才华,他的奇思妙想,他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他亲切自然的教态。

  以上是我对《田野在召唤》这一堂课的看法,由于本人对音乐教学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赏评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音乐评课稿6

  聆听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初中与高中音乐教学中都涉及到了的教学内容。以湘艺版课标实验音乐教材为例,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世界民族之声”系列单元,如,八年级上册的《世界民族之声——亚洲音乐》,八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欧洲音乐》,九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非洲、美洲音乐》;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是《音乐与民族》,教学内容包括亚细亚民间风情、走进非洲与美洲、欧洲民音音乐掠影三个板块的民族民音乐欣赏。比较初中与高中音乐教材相同主题下教学内容的组织,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音乐与民族》单元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所涉及的国家更多、音乐种类更多,内容也更深入。以“亚细亚民间风情”板块为例,该内容包括十三个国家六首歌曲、五首乐曲的聆听与体验,还包括对三种民音乐器的认识与相关音乐文化的了解。

  思考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施,除了体现教学的内容有差别之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层次的把握等方面,都应体现两个学段教学的区别。初中学生是第一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集中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聆听与体验,能记住一些在各国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主题,并初步了解其音乐的风格特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下的初中学段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在教学上应突显如下特点:

  一是选材要“精”。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所涉及的地域太广,内容太多,受初中音乐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以“撷英”的方式,选取各地域最具代表性国家的最具代表性民族民间音乐聆听体验,了解其最需了解的相关音乐文化。如,黄老师在《亚洲音乐之旅》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选择了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即日本、印尼和印度。各国音乐的选择也很具代表性,日本民歌《樱花》素有“日本国歌”之美称,且具有典型的日本音乐的风格特征;《星星索》也是一首在世界流传较广的印尼民歌;而“拉格”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之一。

  二是方式要“新”。

  包括组材的方式和教学的方式都要体现新颖、多样,所呈现的资料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教学中所呈现材料的形式不能仅是民歌与民曲,也不能仅是音响与文字介绍,教学的内容最好能涉及歌、舞、乐多方面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材料呈现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如音响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或教师与同学的现场表演等等。同时,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聆听或讲解,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可采取体验和表现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等方式展开教学。聆听音乐时要关注对音乐风格的体验与探讨;演唱经典民歌或音乐主题,让学生熟悉记忆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既是很好的参与表现方式,也是该内容学习需达成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涉及了歌、舞、乐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学生的参与表现,如,重点学习演唱了《樱花》,哼唱了《五木摇篮》曲的主题旋律,以伴唱和伴奏的形式参与表现了《星星索》,还体验了印度舞的动作特点,黄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的教学特点,

  三是容量要“丰”。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学习,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中教学实施最主要区别应体现在教学的层次上。初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知道”一些什么,记忆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歌与民曲,而在高中学段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么,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一些“为什么”,思考其音乐风格的形成,探讨音乐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初中学段的教学应“浅而宽”,而高中学段的教学则应体现“窄而深”的特点。因此,在初中学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所以,在一课时学习和了解3-4个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教学容量。

  黄老师设计的《亚洲音乐之旋》一课,应该是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该部分内容教学的特点,也应该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设计中还有几个小问题,提出来与黄老师探讨。

  一是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黄老师创设了去三国旅游的情境,教学中还特别强调用“乘飞机”方式到达哪国,如,“请同学们作好准备,飞机起飞了——”,“我们已经飞到了千岛之国——印尼”等等。在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创设情竟,确实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感受与体验音乐。但该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即有对音乐的感性体验,还需对音乐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再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难以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情境中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理性的认识音乐。

  二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欣赏与了解日本音乐时,黄教师谈到了日本音乐的三个种类,且强调《樱花》为宫庭雅乐,还探讨了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内容是否涉及过广过深。而在“印尼”音乐介绍部分,只简要介绍了甘美兰音乐,没有提供音乐或视频的欣赏,这种方式比较“文化”而不够“音乐”。

  三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在“教学过程”的表述只分为三个大标题,即导入、亚洲音乐之旅、总结。建议多分几个板块表述:导入课题、日本音乐欣赏、印尼音乐欣赏、印度音乐欣赏、小结全课。

  借黄老师的课谈了自己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教学的一些粗浅思考,供老师们交流探讨,在此也感谢黄老师提供的课例。

音乐评课稿7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强制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音乐评课稿8

  今天由新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打击乐活动《调皮的小闹钟》。这是一首管弦乐,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在1945年的时候创作的。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ABA形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非常清脆而且有节奏,之后出现了装饰音和切分音,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活泼,生动、鲜明。第二部分音乐形象变得舒缓,与第一部分音乐形象有着明显对比。最后一部分重复第一段的音乐。

  为了使音乐性质更显性地呈现给幼儿,老师做了图谱,同样是三段,教师把闹钟左右摆动作为图谱的第一部分,用波浪线里表现第二部分舒缓的节奏,第三部分的图谱与第一部分相同。作为音乐活动,老师把音乐贯穿始终这是值得肯定的。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调整的话,可能整个效果会更好。首先教师在请幼儿为音乐选择乐器的'时候,建议把所有乐器呈现给幼儿,并且在此之前,幼儿已经对所有乐器的音色和使用方法有经验。当一个幼儿选择一种乐器以后,教师试着让他听音乐打击一个乐句,这时教师要重点强调乐曲中音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跟幼儿商讨“你所选取的乐器打击出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通过讨论,教师为幼儿建立乐器与音乐形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乐器。其次教师在分乐器的时候最好把一种乐器分在同一个地方,不建议分散摆放,如把乐器分四类,分别放在每组幼儿的脚下,在徒手练习的时候,幼儿要根据自己脚下的乐器进行徒手练习。这样做方便幼儿去向同伴学习,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合奏,做好准备。

  最后在合奏的环节建议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幼儿听音乐上面,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尝试演奏,第一次演奏不好没有关系,我相信,只要幼儿认真去听了,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

音乐评课稿9

  舞蹈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生活内容、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由于舞蹈具有艺术综合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中音乐课程中安排《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作为一门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舞蹈也以课内(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和课外(学校舞蹈队)两种形式一直参与于义务教育教学中,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和高中音乐课程中新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学习,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学习的内容,即将舞蹈学习与音乐学习有机结合,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学校舞蹈队中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较为专业且指向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是加强一部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要求能上台表演舞蹈节目或有助于升学,所以其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排练完整的舞蹈节目。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供有一定基础或有舞蹈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选择学习一门课程。在该模块的学习中,注重音乐与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强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和舞蹈审美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所以,弄清中小学教学中三种舞蹈学习范畴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把握好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特色,很好地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市谭老师执教的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藏族踢踏舞》一课,在参加由中国音乐教育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蹈录像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较好地把握了《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重点,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舞蹈学习的特色,很好地实现了“藏族踢踏舞蹈”的教学目标,从谭老师的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可窥视出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特色,能带给我们该模块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要求,谭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及了解藏族相关舞蹈文化;二是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三是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集中体现了课标对《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要求,即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基本动作,提高舞蹈的鉴赏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该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舞蹈鉴赏、舞蹈常识、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笔者认为,这三方面内容也应该成为该模块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点,也是其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以及学校舞蹈队舞蹈训练的主要特色。下面,我们逐一加以分析探讨。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模块学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所以,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该模块教学中比例相对偏重的学习内容。谭老师在选择该课的舞蹈技能方面学习内容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需求,强调了技能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必要性。如,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的把握,藏族踢踏舞中最基本的踏法——“冈达”的了解,藏族踢踏舞蹈中最常用到的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和摇步等基本步伐的学习,踏踏舞中最基本的退踏步和抬踏步等舞蹈组合的练习等等。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鉴赏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谭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藏族舞蹈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为什么常用舞袖?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在该课结束时,又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的其它两个重要舞种弦子和锅庄,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藏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

  内容三:动作组合的创编。《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谭老师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

  最后我们来看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谭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大胆地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充分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在教学上的特色。

  其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日本教育专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是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中的焦点,也是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谭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大多数常规的舞蹈学习中,老师们主要采取“模仿”学习的方式,即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而谭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采取“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许多基本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如在学习“退踏步”与“抬踏步”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先前所学的一些基本踏法来组合一个舞步,踏出“XX X”这个节奏型,并且要求它的强弱规律为“弱—强—很强”,然后老师再从学生设计的动作中,提取出退踏步和抬踏步进行教学。在最后的“创编”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创编,最后又将各小组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组合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研讨,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判断和分析理解能力。

  其二,教学中强调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处理好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即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在时间与空间中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谭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践行了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在踢踏舞基本舞步的学习时,教师就是从舞步的节奏“XX XX”、“XX X”切入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踏法,听辨舞步的节奏及强弱规律,教师再分析舞步的强弱规律并导入基本舞步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谭老师极少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数拍的方式进行舞步的练习,而是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贯穿课堂的始终。特别是在创编舞蹈的环节,更是让音乐循环播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步,创编舞蹈,反复感受音乐,也有助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风格与情感。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好师资问题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

音乐评课稿10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的生理、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师着重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作主线,让他们主动来学习。

  (1)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通过说故事导入小乌鸦的'出现,揭示本课内容;

  (2)在学唱后,给孩子们讲乌鸦反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器乐教学的加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好的演唱歌曲。可以说,本节课环环紧扣,动静交替,学生们一直兴趣高涨,其乐融融参与其中,轻轻松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切实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注重科学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个人一直认为,一节音乐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歌曲的学习,也应该重视学科整合与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的积累。比如:在学会歌曲后,给学生们讲解了著名的“乌鸦反哺”的故事,学生们睁大眼睛,静静的听着,这种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主题,达到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孝顺父母的德育渗透目的。

音乐评课稿11

  1、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各种各样的音乐乐器,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2、“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孙老师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季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出色。

音乐评课稿12

  4月8日下午我们集团校艺术组又举行第二次教研活动,这次我们前往娄桥校区,有倪爱双老师执教。

  《可爱的小象》是一首傣家风格的歌曲,以傣族吉祥物“象”为主题,创作了由四个乐句构成的结构规整的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旋律柔美流畅,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

  活动中,让我颇为疑惑的是针对艺术类学校该如何进行常规音乐学科的教学,只因为他们有着“艺术”这顶小帽扣着,所以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与我们普通班级有所区别。因此对于这堂的音乐活动我们有着不一样的观点。首先值得大家肯定的:倪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对教材也进行有效解读,上课时也充满激情,乐此不疲地带领着孩子们游戏。

  课堂上,倪老师从一开始聆听歌曲时,她就先从歌词入手,对歌词进行理解分析而不是从音乐本身能给我们带来的音乐感受入手。如歌曲唱了什么?歌曲中小象有什么特别之处等。其次,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在学唱歌曲中,对音乐知识点的掌握和落实有一定程度的拔高,如节奏后十六分音符,及低音6和低音5等掌握等,这在普通班级是无需掌握和落实的再次,在整个音乐活动过程中,学生还没真正体验歌曲的音乐特点,在表演时总是未能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导致师生反复的`律动,歌唱的美感还没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课后,我们就针对艺术学校,对综合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有所差异,他们侧重知识点的教学和掌握,这也许是我们这次活动疑惑的焦点。

音乐评课稿13

  听了袁艳蕾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课,我感觉是一种欣赏,欣赏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文本语句,欣赏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

  1、教学目标明确。本堂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2、条理比较清晰。通过紧扣每节中心句,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配以图片的直观辅助理解,来加深学生对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认识,来感受音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穷魅力。

  3、教师的教学用语简洁、明了,富有散文语句优美的色彩,同时又能及时、恰到好处。

  4、强化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又能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说话练习:在维也纳,漫步、合家欢乐……时会有音乐相伴,想想,还有哪些时候他们也会有音乐相伴?

  5、课堂上教师教态的亲切自然,

  6、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值得多花功夫。如对摇篮的理解。

  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年轻的袁老师会向我们演奏出更加优美动听的课堂教学新乐章。

音乐评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中师音乐专业班《音乐欣赏》课本下册第三章: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欣赏。我认为本课的内容在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浪漫乐派时期的音乐欣赏在这本课本中不但从内容上是最多最丰富的,而且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在这个章节。而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又特别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既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又能吸收新的发展成果”。同时《动物狂欢节》这个作品在小学音乐教材和中学音乐教材里都有,可见其重要性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明确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是: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曲《天鹅》及第十四曲《终曲》;

  2、难点是: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四、学生情况分析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022班是二年级音乐班,这个班的学生认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一学年的音乐欣赏课,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和能力,对于《动物狂欢节》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但是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这样的知识和内容他们还是比较缺乏的。

音乐评课稿15

  “音乐与影视”作为音乐教学内容,在湘艺版课标实验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中没有纳入,但在湘艺版的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模块中有相关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音乐选段、中国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楣》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影视音乐作品,该主题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欣赏与体验经典影视音乐作品,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知道影视音乐的类别与形式,知道它们在影视作品中的意义。同时,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声”中纳入了相关内容的学习,该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为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以及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其主要教学目标定位是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及影视音乐的作用。

  刘老师设计的《音乐与影视》为自组教学内容的音乐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欣赏《好汉歌》、《枉凝楣》等影视音乐,并进行配乐活动。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三:一是激发学生对景视音乐的兴趣;二是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及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三是能根据情节为电影片段配乐。刘老师将该内容的教学年级设定在初三,根据初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所具备的理解能力,刘老师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较为准确的。该课的教学主要由两个大的板块组成:第一个大的板块是通过比较聆听《好汉歌》、《枉凝楣》等影视片段中的音乐,认识电影音乐的特点及作用。第二个大的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即听辨音乐片段说出歌名和所属影片名、为《红河谷》影像片段选配音乐、学生选配乐器为《老鼠和猫》的画面配乐并扮演狗的角色为其配音。

  第一板块内容的教学紧靠认知目标展开,采用赏析与探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以及影视音乐的特点及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很好。第二大板块的音乐活动,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音乐经验,通过活动即加深了学生对影视音乐作品表现特点及作用的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且参与音乐实践,也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大板块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相得益彰,感性的体验、理性的认知和实践的表现相结合,让学生对影视音乐这一音乐体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实施步骤等方面来看,是一种很好的音乐教学设计。

  在此想就该课教学中有些细节问题,提出来与刘老师探讨。

  其一,在课的导入部分提出了“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回答问题比赛,要求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注意纪律”。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看到两组“比赛”的`实施。以小组赛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借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可将平常教学中比赛成绩纳入期未成绩评价之中。小组比赛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坚持,要常规化;二是要有较为规范的评份细则,使评价不至于太随意。

  其二,在“新授课”环节,出示课题《音乐与影视》后,随即屏示三个问题:音乐在影视中的功能是什么?影视中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影视中的音乐分为几种类型?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听觉感受,小组讨论总结。这节课应该是学生第一次以专题的形式接触影视音乐这种体裁,这种体裁的音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虽然熟悉,但一定了解不深入,可能对“什么是影视音乐”这一概念都不太清楚,在此基础上抛出三个较为专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充分聆听感受影视音乐,积累感性经验,再结合欣赏,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达到对影视音乐有理性的认知。

  其三,“听辨音乐片段说出歌名和所属影片名”的活动放在“新授课”后的意义不太大,建议作为教学导入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不仅仅是听辨,熟悉的歌曲可让学生一起唱一唱,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学习气氛。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对比欣赏,要学生比较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没有?从而引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显得有些牵强,也有失偏颇。

  其四,在探讨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与作用的部分,有些结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或不太严谨。如,老师问:“如果把《红楼梦》中的片头曲换成《好汉歌》,你们看行吗?”学生回答后,师结语“这说明音乐必须与影视主题相结合,相贴切,并且能促进主题的发展。”这里的音乐不知是否指所有类型的影视音乐,还是仅指主题歌曲。而影视音乐中即可“音画同步”,也可“音画对位”, 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配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和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在初中相关内容教学中,建议相关影视音乐知识的内容学习不要涉及太深入,可仅探讨其作用,知道其分类型就可以了。而对于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的结论性表述,也不能过于笼统和专业,刘老师最后板书的结论是“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特征。”这样学生不易理解,可采用一些较为通俗的语言表述,如,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丰富银幕形象,加强影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其五,为《红河谷》影像片段选配音乐时,可否要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这是知识的运用,也是能力的形成。学生选配乐器为《老鼠和猫》的画面配乐并扮演狗的角色为其配音,选择乐器配音的想法很好,与音乐联性较大,是音乐的创作表现。而扮演狗的角色为电影配音,离主题目标有点远,且教学时间可能也不允许。另外,对于配音动画的选择,推荐一部中国动画《三个和尚》,也是配音表现的很好的材料。

【音乐评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的评课稿06-26

音乐的评课稿04-08

音乐评课稿08-03

音乐课评课稿04-02

画音乐的评课稿06-22

小学音乐评课稿01-14

小学音乐评课稿经典10-04

音乐评课稿优选10-02

音乐评课稿精品10-02

音乐评课稿优秀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