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稿(通用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评课稿 1
2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三化学备课组就张老师2月15日上午第四节综合训练题讲评,高三化学备课组为进一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开展如何更好地组织试卷讲评课进行研究性听评课,现将评课情况汇总如下:
张老师这节试卷讲评课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向我们展示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同时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三维目标都融合其中,用简简单单地三句话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做对题目而高兴;掌握知识而喝彩;会用学习方法而欢呼”。
2.本节课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启发性和发展性。特别是训练学生回归教材,寻知识点。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考试的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3.本节课善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试卷比教辅还有用处,进而充分挖掘试卷的可利用价值,有一定的新颖性。进行五个步骤的教学法,并充分地与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4.本节课在师生关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以后考试会怎么样考你,有规律可循。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各层面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学有所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讲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题目认真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而且做对的题目其中比较好的题目建典例本。同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点,落实哪些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
6.思路开阔,提出问题及见解有新意,立足于学生的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复习了旧知识,掌握来新技能!
不足之处: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寻找知识点的教学环放给学生的时间有些紧,如果能在课前把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先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化学评课稿 2
20xx年11月12日,教科培和工作室联合进行了课题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同课异构,参加上课的是九中的宋志昭老师和十一中的张晓欢老师。
宋**老师提前做好课堂的预习微课,让学生在家里先学习,收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当堂展示,让学会的教不会的,让练习完成正确的教有错误的,通过生生讨论交流和师生交流,解决了书写原则、简单观察配平等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宋老师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强化,课堂学生活动充分,练习量大,教学效果好。
张**老师由计量数为“1”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引出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需要体现客观事实的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利用粤教云电子平台当堂点评学生的练习答案,整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动手动脑积极,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特色。
两个老师的课堂上都充分让学生回归课本,在看书自学时引导学生做笔记,突出教材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在所有的'教学中l都应该重视的。
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宋老师的课堂练习选题较难,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没有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和配平,容易造成学生压力大,从学习可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从保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本节课的练习难度不用过大。张老师本节课选取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没有展示其他类型的配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可以夯实基础,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能力拓展不够。
一家之言,不到之处,请大家拍砖。
化学评课稿 3
观摩了李老师的《电化学复习》 一课。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旨在帮学生巩固电化学这块基础内容的同时,再加以巩固练习。李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设计, 紧扣考纲,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同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归纳出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李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反应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继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 ,电子流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把整个电化学的知识脉络做了系统的回忆。之后,李老师又通过让学生书写分析另外两个反应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加以巩固,同时对其中出现的离子放电优先顺序加以复习。
看了本节课的教学后,感觉整堂课井然有序,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很流畅。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希望能够给再多关注一点差生(后进生),给他们更多一点的展示机会和空间,或者把某些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论证来得出正确的答案。
化学评课稿 4
执教过后,笔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听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堂精彩的绪言课,主要亮点有:
1、教材整合巧妙。《绪言》部分的教学内容泛而杂,如果不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肯定会零乱无序。教者深谙此道,他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整合,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所设计的六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了化学学科的大门。
2、学生积极参与。因为《绪言》部分学科考点不多,因此,传统的《绪言》教学,教师大多摆脱不了"知识本位"观点的束缚,而采用满堂讲的方法,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型学生观是背道而驰的。本节课,教者在学生活动的设计方面做得很精当,几乎每一个教学版块都融合了学生活动,既有实验观察、现象描述,又有教材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教者的教学设计始终没有背离"不失时机地将话语权、思考权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趣味实验中有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图片展示中有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推测,化学史呈现中有学生对化学成为独立学科漫长过程的思考,学法介绍中有学生对观察方法的体验(让学生第二次观察苯分子的图像),正因为教者敢于放手、善于引领,"说说化学功过"的教学环节中才有了"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精彩的现场生成,才有了听课老师发自内心的掌声(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集体自发鼓掌两次)。
3、目标有效达成。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本节课是十分有效的。在演示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投影录像图片让学生领略了化学的神奇之后,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将教学的视角转向了化学和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教者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有趣和神奇只能让学生感到好玩,只有拉近化学和生活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感受了化学的有趣和有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持久。"回顾化学的`历史"教学版块中思考题的呈现,巧妙地渗透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理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等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了敢于向真理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体验化学的学法"教学版块,没有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上,而是把学生的思绪拉回了一开始所做的趣味实验,拉回了先前观察过的苯分子图片上,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重要性。
4、教学彰显美感。首先是语言美,无论是导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用语,教者的语言都凸显出了精练、准确、悦耳、亲和的风格,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其次是画面美,ppt背景变换不多,但朴素清新,新课导入时呈现的上海外滩霓虹灯、节日礼花等画面,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再次是板书美,黑板上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但布局合理、匀称,字迹清秀、洒脱,令人过目难忘。
但也有听课老师反映,本节课的设计起点偏高,一般教师不具备执教老师的语言功底,一般学校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上课班级那么好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乡镇学校使用,恐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的老师说,乡镇学校不可能每个教室都配备投影仪,如果教者不用投影仪辅助教学,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资料,该课的推广价值也许更大。
一节课的成败和褒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用新型课程标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用新型教育理念去冲击陈旧的教学惯性,不断提升自己教材处理的功力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此,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化学评课稿 5
校级教研活动中,在六中八3班听了吴老师上的“空气与氧气”。感觉颇多,受益匪浅。
一、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拉瓦锡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符合设计者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吴老师首先运用了一个简单适用的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也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这一难点作了一个铺垫;接着她将重点放在了“重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情景中,通过讨论与学习,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反应物、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吴老师并没有把实验室中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而是用了较大篇幅重点学习“拉瓦锡的钟罩实验”,没有简单说故事,而是采用了四种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1)讲解;
(2)讨论;
(3)实验演示;
(4)动画模拟。
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等知识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生成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原理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化学评课稿 6
听了《化学能与电能》,收获颇多。
本节课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注重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在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要求明确具体,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借鉴。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落实“三讲三不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现象和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神七发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的趣味实验——水果电池可以是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引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略有不足:
教师在课前根据试讲情况调整了学案上小部分内容,由于时间仓促,未做到尽善尽美,出现了一些偏差,另外学案和课件中化学式上下脚标有些地方不规范。
个别环节教师应做一下评价。如学生通过flash分析原电池原理后,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将原理总结一下或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在学生做完水果电池实验后,教师应点评一下。
总之,本节课从最初试讲到最后上课,前后调整较大,如果准备的时间再充足一些,会更加完善。
化学评课稿 7
其实关于说课的程序,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谙熟。我仅仅是结合我参加市优质课的一些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激发潜质,储备能量。
“惰性乃人之共性”“懒散也是人之性情”,无压力难以产生动力。不是因为晋级需要优质课,而参加优质课需要先说课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时间和心情去整理关于说课的材料。当这些逼着自己整理好以后,我感觉说课不再害怕了。当你领会说课的程序和要求时,等于有了模式。只要对教材理解的到位,说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的放矢。所以建议青年教师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也是为自己积蓄能量。有未知到已知需要一个过程,但经历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说课不同于讲课,重在说给同行。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讲述你的教学设计思路,所以必须要有理论依据,要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方法,它是你设计的理论根生点。明确了具体目标,他像一颗种子,决定了教学设计是一颗挺拔的白杨,还是成长成一颗婀娜多姿的垂柳。
3、思路清晰,过程详实。
在说课之前,要让被听课人熟知你的教学思路。要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一般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在这几个环节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此处占用的时间至少要过半,否则有些喧宾夺主之嫌,也不利于你把课说清楚,说透彻。
4、合理分配,浑然一体。
把时间细化和具体化,让一节课时间分配合理,使其自然浑成。
总之,自己的这次说课在和教研室的周老师交流时,说课的设计较迎合周老师的要求罢了。其实并非自己真的很优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准备充分,方能有的放矢。套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无非圣贤,唯手熟而。”所以我感觉“无非优秀,唯稿熟而。”
化学评课稿 8
林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林老师的本节课在前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谢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演示3个实验
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3、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
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谢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化学评课稿 9
今天听了孙老师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分别设计了《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和《某些元素对人体的作用》两个微视频。首先通过《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微视频向学生系统全面的介绍组成人体的元素及分类,并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用元素符号表示人体的主要元素: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2、你认为这些元素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氧、碳、氢、氮的`含量较高?
3.从元素组成的角度说一说节食减肥和饥饿对人体的危害。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进行互动评价。很好的达成了“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讨论交流,知道组成人体的元素及其分类和作用”的教学目标。紧接着通过《某些元素对人体作用》的微视频,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卡通动漫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了常见元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然后通过导学案上的:病例诊断及从化学的视角科学的看待“黄金档搭广告”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问题-----组内交流---班级展示的流程,逐步引导老师翻转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达成”用信息技术重塑化学教学“的目的。
化学评课稿 10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实知识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亮点二:利用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识点的题型。
亮点三: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化学评课稿 11
20xx年4月21日听了王冬容老师的《溶解度及其曲线》的复习课,认为教师对这节课是通过了精心设计课程,合理安排内容,用心组织教学,耐心引导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效果很好。老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清晰、规范;教学中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但做为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的复习,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
一、记时间分配。教师在教学中,对时间的安排比较合理,大部分时间放在学生对复习知识理解和应用上,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记语言评价。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很好,比较准确,规范,引导性和激励性比较强。
三、记师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比较强,教师对学生提出激发性较强的问题,并不断引导学生做答,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争答,相互配合得很好。
四、记组织教学环节。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让学生怀着疑问去学习,采用了探究和抢答比赛形式进行教学,这让学生产生很多趣味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乐学情绪较高。
五、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每到每个选项都要讲出理由,和教师一样的理解深度和高度,是否有点过高呢?
化学评课稿 12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个知识目标设计成分三个版快梳理、总结,将枯燥的复习课教学以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不但异曲同工,而且效果更好!体现目标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的新颖理念,设计上颇具匠心!
由于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将元素符号的复习做了“略”的处理。以快答完成,为后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小坡度。在后面两个部分中将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以动一动、找一找、写一写、练一练的方式设计成小组活动,加大了复习的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思索、探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较好的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课张老师在学生的充分配合下,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中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如难点“找一找”、写一写环节采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结果,扩展知识深度、难度!效果非常突出,起到了总结、归纳的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活动既有表面的'语言、行为的活跃、更有深层次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深度的思索,又有广泛的参与!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以自然大方的形象,洪亮的声音,清晰、流利的语言运筹帷幄,课堂活而不乱,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鼓励、总结和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让熟悉的更熟悉、陌生的依然陌生,而是温故而知新。
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温故,必然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长期困绕学生的化学用语运用不熟的问题,必然能使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新的起点上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给化学方程式“会诊病因”、写一写、练一练三个环节得到了实践和验证!我认为这节课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化学评课稿 13
听了老师的《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这节课,感觉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比较好,在课上先用了刘翔的跨栏,蜗牛的爬行充分进行比较说明物质运动有快有慢,吸引学生,同时让学生知道今天大家探讨的是速率问题,直接点题,紧接着让大家“说一说”化学反应是不是也有快有慢,举出大家知道的例子,学生能够用生活中、生产中的事实,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再讨论是否化学反应都是越快越好?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不利的当然越慢越好。后面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这一步也是我所不敢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钠与水反应、镁与水的反应,在课上老师也可能怕学生出问题,让学生先仔细想想后再动手,老师把要做的实验以图画的形式打在屏幕上,比较直观,比文字的效果要好,实验结束后又点了两个反应速度不同的原因是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我认为更可以指出因反应物的性质不同,而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的不同。
后面老师又做了一个碳酸钠、碳酸钙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吹气球的.实验,虽然实验很精彩,但我认为这个实验可以不做,感觉为同一目的做两个类似的实验,累赘,同时浪费时间,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体验不是重点,花的时间过长了,概念的处理过于简单,只邀请一位同学读了一下,得出公式、单位。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老师选择了三道计算题,这三道计算题层层深入、第一题简单代公式,第二题让学生注意公式中的是浓度变化,而非物质的量变化,第三题得出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速率时数值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其比值是它们的系数比,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都已经到位了这节课也圆满结束了。老师在这堂课上一直保持着亲切的笑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她,上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效果明显,不愧是得一等奖的课。
化学评课稿 14
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一、张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
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值得改进的地方
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三、总评
张老师这堂课应该是一堂高质高效高密度的课,该传达给学生的传授了,该学生思考训练的训练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化学评课稿 15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化学评课稿 16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化学评课稿 17
首先,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来到实验学校参加本次全市化学教研课!借用一句行家的话来说:“张xx是天生做老师的料。”在常规的教学中,张老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课堂语言教学不但简洁、精炼,而且诙谐、风趣、幽默(尽管这堂课不能全部展示,但我想大家也略窥一斑了吧!)
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张老师在名师工作室孙老师的极力举荐下,在教研员杨路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并在我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采用我校的“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教学模式,成功的为我们呈现了这节复习课——《物质的鉴别》。
张老师的这节课是物质鉴别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前,已经复习了物质鉴别的原则、步骤和常见的题型,本节课是对这部分的拓展和深化,意在使学生了解物质鉴别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鉴别方案设计及探究技能,使学生怀着兴奋和愉悦的心情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继而将之内化为能力,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说白了,就是去应对中考出现的一些会让一部分学生头痛的题目,如除杂、推断、实验探究等。如果深入挖掘,后续还会有物质的除杂、分离和提纯等与之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系列(利用3-4课时),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将学生总结的几组离子鉴别(学生回答出六组),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尽可能使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找准恰当时机,指导他们去应用到实际的中考解题中,使学生融会贯通,进而学以致用,这是张老师设想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精心,环节安排合理,组织形式较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节奏较为得当。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一直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寻方法;感悟方法、反思改进;设计并完成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能力。本节课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题地位的思想。张老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思维,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整节课时,张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如同抛给了学生渔具,让学生自己去捕鱼,捕自己想捕的鱼,捕自己能捕到的鱼,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如检验变质的NaOH是否存在时,要加过量的CaCl2溶液,一女生在展示设计方案时,说得是适量的CaCl2溶液,教师并没有给予纠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检验已经完全变质的NaOH中是否含有NaOH,通过有的组滴加酚酞变红的现象让学生动脑思考,查找原因,从而得出要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结论,学生记得更牢,并以此导出如有干扰的离子,要加过量的试剂以排除干扰……可谓用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本节课在内容处理上也详略得当。比如六大离子的检验再回顾,为后面的鉴别五种白色粉末搭了梯子,减小了坡度;小组活动有设计、讨论、展示和修改,动手操作,知识迁移加大了复习的力度,在师生、生生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提高了复习的深度;而且还特别追加了对含杂质的物质检验的归纳,如同样的试剂为什么5组的结果变红而7组的结果不变红,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结合NaOH变质、一模的探究题、最后的关于五种白色粉末的推断题使得本节课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张老师来说,上课很辛苦,准备课的过程很艰辛,但回过来看,收获也是很丰厚的,首先是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有认可才会有举荐,然后是非常难得的悉心指导,多位校领导的关注、关心与大力支持,同组伙伴们的默契配合,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通力合作,都为这节课的成功增添了砝码。虽然张老师的课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上升的空间很大。
祝愿张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突破。
化学评课稿 18
20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11位优秀的参赛老师充分准备,精彩献课,引发了自己的积极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师的复习课,是我听过最新颖的复习课,以快乐闯关的方式进行复习,不仅吸引了教师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课的开始以将公主点成金人,国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须获得神水,国王就带着士兵通过闯关赢得神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要想闯关成功,必须具备闯关的工具:金属活动顺序表。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
2.快乐闯关,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
本环节共设置了五关,把学生分成了五个组,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闯关,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组进行抢答。每个组起来闯关的同学不能重复,重复要扣分。这样做的目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3.引人入胜,复习课转化成游戏
将复习课转化成游戏的形式,既新颖,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谁说复习课是枯燥无味呢?谁说复习课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师把复习课设置成闯关形式,关闯完了,学生也学习到了知识,一箭双雕,快乐闯关深深地吸引众多老师和学生。
4.设置闯关问题具有阶梯性、挑战性,激活学生的思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设置每一关卡中都有4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具有阶梯性,层次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
思考。比如第二关中设置的问题:
设置关与关之间也具有阶梯性,前面三关是帮助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后两关是提高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第五关“一席之地”,判断锰元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须应用到第二、三关的知识,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富有挑战性。
个人思考:
1.没有及时处理课堂生成资源,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
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这部分的内容中,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在第三关拜求诸葛的教学活动环节片段,
师:王老师问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白色沉淀生成
师:沉淀吗?再理一理
生:有银白色固体生成
比如在第四关生活大爆炸的教学活动环节片段,如何利用化学方法检验奥斯卡、伦菲尔所制的黄金是假?
生;把锌放在硫酸铁溶液中把铁置换出来
师:你用的锌哪来的?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
师:好,继续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能把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而铜不能
师:把铜锌合金放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我应该看到什么?
生:有沉淀生成
师:有沉淀生成,还是金属的表面有什么?
生:有其他物质析出
师:我们要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这个班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情况来看,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都说有沉淀生成,我认为如果在学生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加以指导和分析固体和沉淀的区别,让学生从错误的现象中走出来,可能就不会犯第二次错误了,所以要及时地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还有当一个女生第一次说锌和硫酸铁溶液反应,接着继续回答时才说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许有些学生还没有分清楚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2.闯5关改为闯3关,抢2关,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本节课通过分成5组进行闯关,每一个组闯一关,通过课堂发现学生已经定势了,缺乏激情,还有可能就是给学生感觉的是反正是他们组的,我们已经完成任务,缺乏一种主动竞争的激情。我认为将闯5关改为3关,剩下2关可以设置为抢答的形式进行激烈地竞争,竞争会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将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有说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化学评课稿 19
1、教学情境的设置。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发挥主导作用的成功模式之一(她提出的情境教育的六个途径是: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化学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由语言引导设置、创设问题设置、故事情境设置、实验情境设置等多途径进行。在我们的这次活动中,很多老师的情境创设富有新意,神七上天、太空漫步、奥运圣火、等化学问题与时事紧密结合;小魔术、动画、视频各显神通,王老师的课一上来就紧紧抓住了学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的热情。
2、课堂教学的状态。要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开放、民主、能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的课堂,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根本表现,它重在内容而不仅是形式上的。它有三个重要的标志:第一,学生的主动参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第二,平等合作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我们的课堂就要多促进第三种学习关系的生成。第三,及时体验成功。这三个标志,都是教师为主导旗帜上闪光的星星,通过教师的引导才会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需要具有“导”的能力还要具有表演艺术。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机智,需要活力,需要恒心。这说得是教师需要有的特别素质。教师凭什么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是靠激情、机智、活力,再加上必要的表演技术,引导学生实现上面三种学习方式。
3、实验教学的开展。理科教学都涉及这个问题。实验教学的功能主要是启迪思维、传授知识技能、培养科学观和科学方法、开发智能、发展个性、培养学风。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很重要。那么,实验能力的'基本含义,包含了学科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论知识等要素。就实验操作的程序上,每个环节又对实验能力有相应的要求:第一,提出问题,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第二,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第三,利用有关资料的能力;第四,实验思维能力,它涉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判断、处理,对活动本身的设计、决策、评价和概括。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是因为实验条件不具备,有的是因为工作量大顾不上,也有的根本就是不懂得或不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不开展实验教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虽然实验是重复前人的,但对于新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它却是具有创造意义的。实验是他们体验发现的乐趣、展开科学想象和形成新知的天堂。在这次大赛上,能够用实验教学的课,都尽力开展了实验教学或实验探究,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是,有些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并不是很恰当、很科学的。有的不交待实验的操作要求或技巧,不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操作要求,就让学生做起来了,结果是很多同学的实验失败了。还有的不顾学生实验的结果,非要逼着学生说出集气瓶中水面上升的就是1/5;有的撇开教学重点搞所谓的探究;有的老师的操作还是不够规范的,有的还有失误。
4、课堂练习的开展和课后练习的布置。课堂上及时的练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感受成功体验快乐的过程。然而,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往往不能尽全面地检测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这就有个如何选择练习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如何开展练习的问题。首先,题目的选择,必须明确该题检测的目的,确保练习的有效性。这次会上,一些教师可能受中招考试的影响,前几个单元很简单的内容,也要弄一些类似中招题的题目,让知识贮备不多的学生练习。其次,要明确检测的内容,也就是要知道检测的知识点和能力类型;其三,根据需要选择题型;其四,题量问题。这次会上,有不少教师设计的题量偏大。如果量过大但目的不明确,知识点散乱,能力不突出,只讲练习的数量不讲质量,只重练习结果不重过程和反思,不仅对学习没有促进,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不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都必须要少而精。其五,练习后的反思。知识点是固定的,题型却是变化无穷的。练习后重要的一步是反思,决不能画个“√”“Ⅹ”就了事。一部分教师注意了这点,另有几位教师就没有顾及这个问题。我建议教师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每次做完练习后,对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知识点与题目的联结方式等进行反思,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还有一个创新问题,即自己编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出新与科学性的统一。有一个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蒸馏水、纯净水、红磷、液氧、五氧化二磷、海水、湖水、石灰水等。似是而非,很容易引起疑义,不严密。
5、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上的资源分配不公、教材资源有限的问题,影响了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从教育学的角度,学生对不随意注意产生的印象比随意注意强烈,而课外教学资源也往往能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除了现在流行的网络资源外,还应当有效地利用过去的旧资源,比如旧教材上的素材、习题,改造以后仍然可以利用;最重要的是同伴之间、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本次课上有的老师就把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用的很好,你看学生的表现,很新奇,学习也就显得专注。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教材上的素材,基本都具有较好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用好。这叫把握教材。有几节课放着教材上好素材不用,倒用了并不十分适合的、甚至有的还不够科学的素材。二是生成性资源,用好了效果是很好的,但这需要教师的机智。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气,有白磷浮出水面燃烧,老师赶紧用用盖板盖往,然后藏了起来。这中间一呢,是该实验存在欠缺,没有处理好白磷浮到水面燃烧的问题;二呢,教师没有利用潜在资源的意识,盖灭水面上燃烧的白磷不正是灭火原理的验证吗?三呢是缺乏机智。三是辅助教学设备的使用,必须弄清楚主、次,要认识到设备是辅助的作用。这次课没有一节不用多媒体设备的,是好事,但不能过。我们看到,有的教师课堂上一个字都没写;同时,也看到电脑出现故障对几节课的影响,很负面的。我在想,那要是停电或没设备,这次大赛还能继续进行吗?说到这儿,又有一个板书的问题,22节课中,只有少数几位教师注重并发挥了板书的作用。
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做更深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形势下教学观念的百花齐放,我的发言既没有完全代表评委们,也算不得权威性,还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次活动的反思,结合自己的实践,把我省化学教学的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
化学评课稿 20
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是空气中的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气。在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注意观察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在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变化。好的,视频播放完了,谁来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来说,请坐。他说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是发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荡变浑浊。观察的很仔细啊。那现在我们就发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其实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表示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板书: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不仅可以与非金属发生反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把一段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燃烧过程中也会对细铁丝加热,之后缓慢的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在集气瓶底部已经实现放了一层水。大家注意观看实验现象!好哒,视频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谁来告诉老师。好的,你来说。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烟花一样,描述的很形象啊,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有谁要补充一下呢。好的,你来。嗯好,你还看到了有黑色物质生成溅落下来,观察的很仔细啊,请坐。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就是(板书: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那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呢?对,可以增加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那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事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师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现在老师解释一下,大家认真听,这是由于铁丝与氧气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在瓶底的话可能会引起瓶子炸裂,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需要预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属、非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其他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视频之后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之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好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组,嗯请坐。他说石蜡与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中有水,因为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候瓶子内壁上有水珠出现。那么其他学生有什么补充的呢?好的,你来,嗯请坐。他说反应完后,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产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现在我们综合两个小组的结果就知道了石蜡和氧气反应的产物,现在谁能写一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呢?(板书:)现在大家不仅能够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了,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了,很好啊。
那现在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实验现象:三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发现了,这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那么大家再来看一下这三个表达式,看反应物有什么相同点呢。没错,都有氧气。我们就把这样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在这里氧气显示出来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不同点呢,好的,你来,请坐。他说呀,第一、二个的生成物只有一种,第三个的生成物有2种。像这样的(手势:指示第一、二个)由两种或者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我们就给他叫做化合反应。那现在老师问大家: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那么大家判断这是一个化合反应吗。并不是,看来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应的特点:生成物只有一种。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哪位同学说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来,你来说。好,请坐。他说到他学到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还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化合反应,总结的很全面啊。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根据我们本节课学到的氧气的性质,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化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评课稿03-22
化学评课稿05-27
(精品)化学评课稿06-01
化学评课稿[热门]06-01
化学评课稿(通用)06-01
【推荐】化学评课稿06-02
[优]化学评课稿06-02
化学评课稿(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精选5篇]07-16
化学评课稿18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