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复习课评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复习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习课评课稿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丁老师这节课经过了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观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节扎实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课堂气氛严肃而又不失活泼,学生的体验是愉悦的!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带电粒子在变力、恒力作用下可以做直线运动,也可以做曲线运动,在等效场、交变电场中的运动这几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课堂上都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清晰、易掌握。从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看,目标达成的很好,效果很好!
2、学案编写比较实用,以题组的形式,从易到难,质优量适,不搞花架子,以实用为主,值得借鉴。建议学案最好让学生课下完成第一部分,可节省课上时间。
3、从教学过程看,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教师讲解言简意赅,语言准确生动,展示了该老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学生活动充分,真正做了主角,关注到了大部分学生。注重学法指导,很多环节,老师点拨精准、恰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说明授课教师对高三复习课的把握能力强,熟悉考纲、教材。一节课的时间,效率很高。
4、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
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有梯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几种运动模型,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避免了灌输,让学生有愉悦的身心体验,提高了教学效益。不足之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高三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建构模型和归纳总结,几种运动模型都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总结知识的成就感,提高了教学效益。
6、本节课的亮点是,作为一位女教师,丁老师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思考,踊跃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课堂全面的育人功能。听课老师普遍觉得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复习课评课稿2
高中数学课堂教法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相对来讲比较枯燥,怎么结合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已经成为每个数学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假期我有幸观看了一段苏州第六中学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视频,感到很受启发。通过对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真正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同时,我发现高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情绪控制得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这样学生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比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复习课评课稿3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以往复习课教师总是带着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个性被压抑着。为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课前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朱老师在本节课对知识梳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如孩子们用表格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方法);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中,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体现了以练为主,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这节课中,朱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基础练习题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填空题3,4),还有在此基础上的逆向思维题(如填空题的第5题)还有拔高练习题(如第一题的第2小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能提出哪些有创意综合性最强的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欠缺之处:
总之,这堂课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
复习课评课稿4
xxxx年11月23、24两日在宁波二中听了12节浙江省优质课。这两天,12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展示了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共同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什么样的课才是优质课?一堂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xxxx年全国优质课评比时评课老师胡云琬老师提出“六有”:“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接下来我就结合这“六有”谈谈这次听课体会。
有魂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从功能角度审视政治课,它具有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种功能。前两种功能不可或缺,第三种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是三维目标的主要目标。这次参赛老师分别从材料的筛选、点拨分析等环节全面落实了这一目标,将情感目标教学与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杭州的张佳老师围绕着宁波的财政之道谈到宁波今年已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1700多万元,财政出资3000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从知识教学角度来讲是体现了财政支出包括哪些方面,又体现了财政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知识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是民生财政,财政为民、惠民、富民,很巧妙。又如台州的徐菊红老师包含深情的朗诵“有的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再如衢州的杨少伟老师用衢州最美女教师和“小悦悦”正反例子对比,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的震撼,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具有极好的价值引领的功能。温州郑鹏老师在生命与价值这一篇章中带领学生解读生命,教育学生要笑对人生,这种对高中生进行生命价值的引领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总之,就有魂角度来讲,这十二位参赛老师做的都挺好的。
有神,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教师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优质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课堂上有笑声、有讨论声、质疑声、有此事无声胜有声的“思考声”……如衢州的杨少伟老师在播放“小悦悦”视频时还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感动自己当然也感动了所有的人,悲伤了自己当然也悲伤了所有的人。在那时,政治课堂是有魂的有神的高效课堂。
有序体现在:
①教学结构有序。如衢州的杨少伟老师用“发现美”、“思考美”、“传递美”;杭州张佳老师用“港通天下”、“海定波宁”、“海阔天空”、“书藏天下”;温州郑鹏老师用“灾难与生命”“温情与救援”、“生命与价值”都体现了用板块构建课堂,结构特别紧凑,结构构建合理,教学思路清晰;
②设计的情境有序。如温州的郑鹏老师用温州动车事故这个情境、杭州张佳老师用宁波政府的财政之道,衢州老师用衢州最美老师等情境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③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高。利于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温州郑鹏老师设置“读了这篇日志,你对‘生命’是否有些新的认识?”。这些设问思维含量很高,而且具有浓浓的哲学味和生活味。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得思考,从这一意义上讲,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郑老师从一位学生的实践中引发了思考,并把它带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引发对生命的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正由于高质量的设问从而引发了学生高质量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很精彩。
总之,有序这个要求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体现科学性的要求,又要求艺术性和创新性。这是优质课的高级要求。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对教材文本仔细研读,读懂教材的本义,在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如果有需要还需要补充资源,设计情境、活动、问题。
有生指有生成。
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教学时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展示教学预设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产生生成。预设与生成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一节政治课即使预设的流程十分顺畅,但如果缺少生成也不是优质课,只有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才是优质政治课。
有色是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彰显个人魅力和教学风采,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在这次大赛中,老师的个人风采突出,个性鲜明。如杭州的张佳老师幽默诙谐,丽水徐骁老师的质朴真诚,温州郑鹏老师的儒雅大气,台州徐菊红老师的温婉抒情,宁波金佩燕老师的清新秀丽,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教学大餐,使我们大饱眼福。
有效是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达成,学生学有收获,具体可表现为:知识方法获得有效,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情感道德得到提升。从长远看,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或较长时间的教学,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加快了良好的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
一堂课就像一座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堂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不足与缺憾也在所难免。在这次比赛中也存在不足与遗憾。在做到这“六有”时要出现了四重、四轻。重补充课程资源轻整合课程资源;重预设,轻生成;重感性,轻理性;即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轻帮助学生将其内化和提升形成理性认识。重课堂教学,轻课下导行。
总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优质课的意义所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探究的平台。让我们共同努力与共同期待今后的精彩。
复习课评课稿5
听了霍老师这节《统计复习课》,觉得这节课虽然是复习课,没有新授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无疑对老师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霍老师能够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把复习课设计到比较有趣味性,整节课都是围绕一个边玩边学习的主题来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爱学、乐学。
这节课的开始霍老师先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以谈话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明瞭,心中有数。进而围绕去小朋友爱看的喜羊羊的“羊村”游玩,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老师先带小朋友到羊村的食堂,一句“你们看它们喜欢吃什么蔬菜?”,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统计的思想意识,这时老师提倡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完成统计表,这样既让学生有独自探究的空间,又能在小组同伴的相互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想法,能够使思维更加开阔,展现自己个性特色,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进而老师又带学生进入“射击比赛”场地,考察羊羊选手的视力问题,这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霍老师很细心地分析了统计表,让学生对于视力范围有了更深的了解,方便理解填写表中内容。对于这个表的填写,老师很注重填写答案的来源,通过计算来指导学生列式解答,关于问题的回答,老师把统计的结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低于正常视力的同学你想说什么?”帮助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视力下降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带学生来到羊羊“图书角”,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和便于比较的特点,同时注重引导对数据分析情况,引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后选用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看电视的统计,虽然课堂时间不够,但老师安排让学生独立完成,更能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这节课也有一点存在要探讨的地方,这节课老师的设计思路师以游玩羊村为主线,但游玩的每个站点之间的过度不够自然,站点的次序有点乱的感觉,可能课堂时间的关系,整个游玩的过程有头无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复习课以游玩的一个主题来进行,是一个很好借鉴方式。总体来说,这时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复习课评课稿6
王老师首先请大家观察,说说自己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分类说说它们具体的特征导入这节课。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富有层次。这样教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又能进行知识点的重建和巩固。这样的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记一记个图形的特征,唤起学生的`旧知,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这样设计较合理。
王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生学过的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一节复习课不显得枯燥,而是有声有色。
复习课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王老师把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识的过程,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做好了完事。
王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注意了练习题目的变式性
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训练题目最优化”。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能及时地矫正、评价。在最后一题的设计,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看似简单而又很容易错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使本节课在学生兴致高昂时结束,让学生回味无穷,达到了学生认为复习课也很有意思这种效果。
复习课评课稿7
20xx年12月5日上午第一节课,z老师在逸夫楼多媒体教室给学校领导和各位同仁展示一节高三复习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听完这一节课,历史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为了促进各位老师的专业成长,高三历史组经过了热烈讨论,并得出以下共识:
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自然。本课知识点较多,王老师在教学中既能讲解透彻,又做到有条不紊,展现了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能紧贴高考。王老师在上课前就从知识的广度、深度、高度三个层面强调高三复习课与高一、高二上新课的不同。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看王老师能很好地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复习,如讲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王老师一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另一方面又讲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知识的高度。
三.课件制作紧贴教材内容,紧凑实效。如通过图表展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做到形象直观,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表格讲解“民族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在教学内容中对古诗词的运用恰当、贴切、形象。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等能很好地把历史知识点与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既形象地讲解知识点,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家一致认为这又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复习课评课稿8
一、课堂教学回顾
薛老师执教的高三文科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从一个引例出发,让学生尝试作图和验证,得出知识要点,继而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直线方程和轨迹等问题。例题只有一个,但小题很多,题题递进,环环相扣,在此环节上教师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讲授和引导为辅,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
二、课堂特色分析
我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认为本节课设计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操作,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整体看来这节课的优点很多,很值得我去学习。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一个“渗透”——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德育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情怀联系在一起,借助古今中外数学史不惜把数学课上成政治课,却成为一堂蹩脚的课。其实,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是德育教育,更是数学本质上的德育教育。本课薛老师把这种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润物细无声”。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能给予耐心的引导。但,在课堂上,处理第(3)小题第二问时,有一名男生利用圆的定义很巧妙地给出了轨迹方程,薛老师可能没有很好地把握表扬的机会,而是询问学生有否最后算出答案,显得有些匆促。
(二)坚持两个“原则”
1、例题设计注重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题目母体来源于学生现有教辅书《全品》,却在原题基础上进行了分层递进的改编,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向,充分尊重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进行学习创造了条件。
2、教学过程授人以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让学生深刻经历:通过作图和求解基本例题回忆知识结构——通过尝试深化知识内容——通过递进扩展知识联系,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
(三)落实三个“容量”——知识量、活动量和思维量
本节课所选内容以解析几何为平台,却可以集函数性质、图像、方程、不等式于一体,例题只有一题,但以此展开的小题却逐层递进和推进,容量大,难度高。可喜的是,薛老师通过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和整合例题,成功地丰富了知识量;加强探索与过程教学,有效地落实了思维量;突出学生板演与探究教学,巧妙地增加了活动量,值得借鉴。
(四)实现四个“转变”——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理念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本课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是由于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和开放性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尝试和探究、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使学生思维空间的充分开放。
(五)培养五种“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反思与提问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从引入开始,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研究问题得以逐个深入,难点得以一个个突破,能力得以一点点培养。事实上,解析几何复习课,重在数形结合,重在几何性质,重在静动结合,课堂贵在“生动”,所谓“生动”,是指“生”出“动”。要树立生本意识,立足学生“可动”;设置问题探究,引领学生“会动”;课前充分预设,不怕学生“乱动”;及时表扬肯定,激励学生“愿动”。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认为这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老师讲的还是太多。听说杜郎口中学要求老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是不合格的。一堂课,就只有40分钟,老师讲多了,学生自然就参与少了。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学生具体体验时间不够,同时规范操作和演练也不够。
第二、在学生回答引入题时,假设直线方程时,学生没有考虑到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这时,老师没有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在(2)问的板演中,学生解答出错。
第三,学生板演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图像进行解题,这时,老师应该要适时引导学生作好草图。凸显解题时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直觉到精确,从定性到定量分析。
第四,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好的整合了例题,以一题可以扫遍所有的直线与圆的有关知识点,这是一种复习习惯和策略。教师在这个点上应该要向学生强调,引导学生今后复习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整合和提升,做到既“重复”,又“学习”,这才是复习。
第五,本节课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前面的题目基本上能借助几何性质进行解题,而最后一问必须采用解析几何的思路,就是用代数的方法解题,这实际上要求老师要进行总结,告诉学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时,先考虑几何性质,再借助代数方法解决,这不仅是一般的解题思路,也为后面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埋下伏笔。
总之,这是一堂原生态的高三复习课,让我获益匪浅。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在此权当抛砖引玉,谢谢大家!
复习课评课稿9
徐璐袁老师执教的《比和比例总复习》从练习入手,开篇就是7题填空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把比的定义,比例的定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交流中进行了回顾。在问答时,袁老师步步紧逼,打破沙锅问到底,“逼”学生把脑海中的知识挖出来,复习完概念的内容,再次用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难度梯度的题目进行巩固,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加的鲜活。
坚袁老师以形象生动的蚂蚁和大象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了课堂。首先让学生回顾旧知“比”,通过追忆让学生说这甲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随之回顾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以练习,引导,交谈等互动式进行深入课堂。课堂中老师以不断的追问,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下的一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老师把比和比例有机的联系起来,练完了学生也就分清了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但整节课基础性知识太多,拓展性题不够多。
应超袁老师执教的《比和比例的复习》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袁老师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由蚂蚁和大象引入,始终围绕着这点来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回顾之后进行梳理。本节课中,袁老师注重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一题多解,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
丁在本节课中袁老师充分的让学生说说对过去知识的了解,使旧知识更深层次的回忆浮现。在练习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在围绕比和比例的知识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
黄袁老师这节课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还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四个主要问题,以师生问答互动的方式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
金晨袁老师上的这节《比和比例总复习》,总的感觉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扎实、有效。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大象和蚂蚁比力气引入,课堂上始终围绕着比和比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习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和学生配合的也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尹袁老师的课很有特色,善于追问,而且一问到底,从而检验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袁老师的课堂轻松,幽默,较好发挥手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从习题出发打通知识要点,建构知识框架,但纵观整节课,有点像做题海战术,以上为个人观点
季胡今天听了袁老师教学的《比和比例总复习》一课,这是一节数学复习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其实就是让学生的知识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袁老师在教学的《比和比例总复习》时,通过大象和蚂蚁比力气引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 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柳根袁老师的《比和比例》这节复习课,利用精心设计、指向明确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引起对旧知的回忆,再通过练习去巩固旧知。因习题针对性强,练习过程中结合师生的互动,知识复习面广,有深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丹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应用的最佳效果 。我觉得袁老师这节课就上得非常的大气、有条理。
王海袁老师所执教的《比与比例》的复习课。首先从蚂蚁和大象力去引入,引起学生的回忆。通过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不同的形式,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达到了重组比和比例的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
潘丹袁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从填空题、选择题各类题目中引出比的.知识点,概念,又回到练习中加强巩固,对练习中对比和比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比和比例讲解了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方法和技巧,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学生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不错。
蒋袁老师的这节《比与比例的复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表达,整节课在师生的问答中度过,并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杨弘袁老师由蚂蚁和大象引入,将无趣的知识点鲜活的引入。袁老师注重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是直接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通过有效的习题,让同学们讲了很多,把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以适当的引导,整理出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
薇薇作为一节复习课,要做到知识的系统性,袁老师的课对整个知识系统都做了设计。作为一节复习课其实学生对所有的内容都已有了解,在课堂上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引领者,袁老师在整堂课都让学生来说,而且用多种方法来说一说做。整节课的内容都围绕着除法、比、比例来教学,说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课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灵活,完整。
复习课评课稿10
王老师的课堂一直以细致严谨受到的赞赏,今天有机会在听取了一节议论文的复习课,更能够身临其境的被感动。
(一)强调复习议论文知识点的重要性
现在的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以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有部分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
(二)由学生介绍自己平时积累的议论文知识
先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后由王老师用课件加以明确。
1、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3、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三)、教给学生关于议论文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请几个学生介绍自己以往做议论文阅读题的方法,王老师从中点拔。
1、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
2、分析论据: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3、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4、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6、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7、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四)、检测学生对对议论文知识掌握的程度
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王老师事前印发练习,在课堂发下去,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本节课经过王老师精心的备课,不断地研究,反复的琢磨,并且经过进一个月的学生训练,才集中展示出学生的学习成果。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树立了今后不断学习进步的榜样。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阅读理解较差,尤其是议论文阅读,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怎样答题,没有规律可遵循,有些孩子学习基础较差,更不知如何进行议论文阅读,所以在做议论文语段时,很多同学都丢了很多分。那么相对那些较好的学生来说,也会丢分,不会寻找较复杂文章的中心论点,稍有难度就会失分,论点找不准,全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偏差,以下的习题就更会丢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的方法很重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我进行了如此教学设计。
二、课堂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首先进行议论文知识点的回顾,目的是让学生重新理顺议论文的知识点,以便以下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果然,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环境中,状态进行了充分的调整。
其次,“中考连接”的环节非常重要,学生能根据充分的预习,能很快的从近几年中考题中找到议论文的中考命题方向,知道中考议论文的考试类型,这样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并接做到了知识的整体整合。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法可依。
同时,在方法指导的环节中,学生能联系以往的阅读训练,经过教师的指导,自然而然的归纳出每一个题型的答题技巧,通过学生的自我整理,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三、教学效果
从课后习题的检测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学生的错误率降低了,答题的准确率提高了。这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得到了实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容量过大,有些环节略显仓促,学生还是有不确定的内容,所以,课后还需要加强反馈,有方法,还要有跟踪训练,这很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才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就应该不断的反思才能进步。
复习课评课稿11
听了这堂关于《大气压强》的公开课,我有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1、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科学结合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科学的意义。由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拓展。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考虑到课本知识的连贯性,或者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能讲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事例。但是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3、把科学史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是科学精神的传递。在学习过程学生有了有关科学史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关于物理知识内容,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知识取得,也是我听了这一节课,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很多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学过了很多,在中学中学生学些什么就是我们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
复习课评课稿12
张老师《一次函数》一课,展示了一个优秀数学老师的风采,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怎样恰当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张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特色有四:
1、学案设计合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性。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张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张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新课。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一次函数的`教学不能单纯的研究函数的式子,必须与函数的图像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导学生画出图像,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3、针对初四复习课的特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解决一次函数的定义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张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巩固一次函数的定义时以例题y=(m—2)xm2—5m+7+m—4为例,让学生探讨当这个函数分别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时应满足的条件,把学的各种函数综合在一起,及综合复习了各函数,又把各函数区别开,相信学生再解决函数的定义问题时就不会混淆在一起。
这节课虽然复习的是一次函数,但通过y=kx+b这个一般形式,来研究当y=0,y>0,y<0时,x的取值,把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老师在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例如y=±x+b,y=± x+b,y=±x +b这些特殊的一次函数研究连线夹角的关系,总结出规律,便于学生直接利用规律解题。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关系不清”,引导学生养成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好习惯。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例题,习题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及时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从而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从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如果这节课若能更灵活地使用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那么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复习课评课稿13
光学部分在中考所占分数并不是很多,但大多数都难度不是很大,因此该老师在复习时先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系统化。把握住各节知识的考点。例如:光学中的考点有: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
2、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光的反射折射作图,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作图
5、凸透镜的成像的实验、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把握考题类型,考题类型以作图、实验、选择、填空为主,结合实物(如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等)分析成像条件、特点、像的大小及物距、像距的位置变化规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重点的实验是:
1、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2、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难点的知识是: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的运用。
在教学中,该老师特别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很好解决了难点:小组活动8分钟,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知识回顾。小组活动时,学生围成圈,讨论激烈、思维活跃。给予学生充分实验的时间,提高学习积极性。
复习课评课稿14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实知识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亮点二:利用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识点的题型。
亮点三: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复习课评课稿15
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EXCEL,对这个软件他们感觉很陌生又很神奇,特别是在演示自动填充时,他们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新软件很感兴趣,虽然这个软件是第一次接触但表格对学生来讲,还是不陌生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课前郑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座位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EXCEL作为微软OFFICE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很多操作和前面学习的WORD是相同或类似的,因此郑老师准备从旧知识入手,启发学生知识迁移,自主探究表格处理软件EXCEL。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界面的认识、座位表的编辑。因为是新的.软件,新的界面,学生不熟悉,所以每个新的操作前都有演示,也正是因为有演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很好地完成了拓展任务。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显得有点困难,甚至有个别同学刚开始不知道要操作的工作表在哪找。在以后的演示中,郑老师要特别关注到那几位不爱认真听课的孩子们。
本堂课的课堂任务设计比较有新意,没有使用课本上提供的内容,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由简入深的任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探究比较深入,互助效果明显,成效明显。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及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的手段,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另外在时间的把握上,感觉给学生自己动手、上机的时间还不是那么足。
【复习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04-08
复习课评课稿06-01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07-02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07-30
复习课评课稿(热门)08-14
(热)复习课评课稿10-19
复习课评课稿(热门)07-08
复习课评课稿(必备)07-05
复习课评课稿通用12-18
[推荐]复习课评课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