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时间:2024-06-02 08:01:22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的编排是在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二(下)学习“克的认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材提供的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温馨提示:

  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到商店、超市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重量,并掂一掂,把这些物品的重量记在心里。学生积累了有关重量的生活体验之后,再来学习新课,就得心应手多了。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授课,这样既便于准备学具,同时可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

  1、关于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片段

  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关于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教学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

  (2)教学千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让学生亲自掂一掂,来感知1千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可以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1袋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让学生把两袋砂糖放在1只手上掂一掂,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记住1千克=1000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还可以准备重1克、10克、100克和1000克的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3、关于认识常见的秤的教学。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都是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读取常见的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

  第3题,是让学生调查一些物品的质量,然后把调查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让学生进行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4题,是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练习。在学生建立了克和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第5题要求学生在○里填上>、<或=。有的题中两边的单位不同,可提醒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

  第7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呈现了“在水果店买水果”这样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给出6种水果的价格,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要求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本班要举行联欢会,需要买一些水果,让学生先调查一下市场上各种水果的价格,再根据本班情况设计一个采购计划,并做出预算。

  第8题,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用图画表现出来的,使学生感受“一只鹅和两只鸭同样重”“三只鸡和两只鸭同样重”的等量关系,并认识到相等关系的传递性,同时渗透方程的思想。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能从图中找出鸡、鸭、鹅的质量关系,然后求出鸭和鸡的质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关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06-20

《灯光》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2-17

克与千克的教学实录01-27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07-01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06-26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1-31

克千克教学设计12-24

语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07-05

小学数学教材《克和千克》评课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