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地理评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评课稿1
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约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
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做得最多最扎实的的部分。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本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要的。有效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如果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懊悔不已。懊悔自己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记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当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服。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主要说优点。想想自己也是,越认真越愚蠢。有老师说评课时一般说4点,前3点是优点,最后指出1点缺憾或者建议,这样被评者心里上可以接受。唉,总结教训吧。
地理评课稿2
李老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状况与区域开发》的中考复习课,将导学案与课件相结合,12个字概括整体效果:智者多谋,声色并茂,妙语连珠。我作为听课人,这个过程中心里是愉悦的,轻松的,被牵引着的,这足以说明课堂的魅力。
谋略一、声色并举轻松入题。阳春三月,是踏青赏景的好季节,李老师开篇利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的MV,让我们边听歌边赏景坐在室内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轻松导入课题。
谋略二、提前预习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务给一个小组,小组长自主分配预习的内容给组员,组员在课堂上将预习成果与全部同学分享,这样不会占用全体同学的太多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
谋略三、方法技巧归纳巧妙。这是李老师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无处不体现方法的`引导,解题技巧的归纳。例如:关于气温和降水量的复习,根据图示的曲线和柱状图判断技巧归纳为两句话:“以线定半球”、“以雨定型”,关于山脉和盆地的复习,利用“疆”字右边的三横代表三座山脉,两个田子代表利于耕种的两个盆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讲到新疆特色产业时,利用名人语录方便学生记忆:“抓住黑白两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矿。
谋略四、深度挖掘广度拓展。贯穿于每个知识点复习之后,符合“浅入深挖”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这一环节也看出了学生见多识广,生活实践丰富。例如:关于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维拓展: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其中一个同学回答到贸易,因为前不久AOI活动中他们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了解到在新疆也设有三一重工的生产基地,进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是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开发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再如,补充讲解新疆的“坎儿井”,并与南方的水渠对比理解。
谋略五:先学后教环环相扣。整堂课的逻辑性很强,知识板块划分很明确,符合中考备考复习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
地理评课稿3
今天下午听了我们高一地理学科组郭老师在252班所授的课-----《河流地貌的发育》,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现就几点感受略为阐述。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
首先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方面来把握制定教学目标,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重难点设计准确,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是相符的。
其次能科学合理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质疑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巩固提高,每一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目标,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第三、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熟悉的长江视频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同时注重地理模型、景观图片的运用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二、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
我认为郭老师这一节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1、注重落实。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很重要。郭老师能够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后及时批阅导学案,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存在的困惑,从而很好的了解了学生的掌握程度,使得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通过对自主学习知识的订正和学生的质疑点拨,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本节教学内容有了清晰的梳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地理模型、图片、演示视频等多种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而使学生对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有了明确的认识;最后又通过思维导图和巩固练习,进行归纳提高,从而使本节内容得到进一步落实。
2、学科味浓。这节课一方面体现了直观性强的特点,河流地貌本身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教学中郭老师能够充分运用地理模型、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演示视频、相关图片,设计了“身临其境”栏目,把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还体现了联系实际强的特点,本节课不仅从导入时就引用了大家熟悉的长江视频吗,而且选取的图片也是学生能够熟知的地理事物,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这样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既科学合理,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举止从容;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
当然,对这一节课我也提出我的一些建议:
(1)教师虽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从总教学效果来说
郭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是一节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改理论相结合的优秀课例。
地理评课稿4
9月中旬,为了加强“学案式”导学的应用力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与交流,把学案式导学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校举办了“学案式”导学示范课活动,今天上午听了刘海燕老师的《中国的交通》,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突出重难点,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积极参与到学案式导学的学习讨论之中。
2.严格按照“学案式”导学的五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授课,能够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预习交流有充分的准备,合作探究讨论激烈;课堂点拨当中积极与学生交流。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直观但不繁冗,简洁又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并在合作探究第一题填写我国三横五纵铁路线的环节,能准确填写出相关的铁路线和铁路枢纽城市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今后需要改进之处:
教师在处理教学最后的`几分钟稍微有些紧迫,在进行合作探究第三题的时候,学生回答的个数较少,虽然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进行完了这节课,但是习题部分没有进行处理,略感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时间的安排,在学案式导学的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地理评课稿5
今天听了萧老师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第七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程过后,内心感触非常深刻,在听课之后写出了这些要点供教学思考所用,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同学们在期末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三)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第二部分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地理评课稿6
董老师这节课是她参加“第六届教学百花奖”的一节参赛课。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备课量很大,非常辛苦,但也很锻炼人。通过这次赛课,董老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成熟了。
就这一节课来讲,我认为有如下4点值得肯定:
1、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课改理念
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影响来展开的。从素材和案例的选择来看,运用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课堂上也能把时间和空间大胆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基本上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性生成。
2、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核心理念
在准备这节课时,董老师一定首先从网上查询、查找了家乡的有关农业的新闻、图片、视频,也研究了家乡的农业区域规划的地图,从对家乡的农业种类的认识方面的师生互动,到对各地域农业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农业地理事象展开的,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求知中度过了整整的一节课。
3、很好地践行了可视化地理的理念
由于目前高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就地理教学而言,主要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
①学生整天忙于书本学习,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
②是学生学到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到了实际生活中,学生没有地理意识,也不能用地理眼光来看待、观察地理现象。
然而,董老师却将地理教学更加直观的、尽可能多的运用了有声的视频、无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可视化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生活中地理的直接经验。
4、巧妙的阐释了“建模”与“破模”的概念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的、社会经济的、技术的、政策等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地理原理的一般规律,显得自然也水到渠成。后来董老师又带领学生针对具体的农业发展来强调:自然条件抑或是社会经济条件抑或政策抑或技术等等的“破模”。进而突出主要条件、主要因素,让分析与生成更有针对性,更有“干支分明”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
一是预设还不够充分。探究之前的资料呈现、视频播放之前,应给与更多的发问预设进而安排一些悬念,让学生在阅读与观看视频时能带着问题,让讨论的方向更加明确,这样对老师的组织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的。
二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把握的不够好,有点担心“风筝断线”的感觉。例如,xx等同学在列举家乡农业种类的时候,老师显得有些急促,同时也缺少对同学的总体的总结与概况等。
其实,课堂可以生成的资源很多,但我们要在生成的资源里有选择的抓取、放大哪些我们真正想要的也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资源。
最后,想说一句,假以时日,今天的小董老师必将成就明天的完美课堂。
地理评课稿7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地理评课稿8
20xx年12月5日上午第一节课,z老师在逸夫楼多媒体教室给学校领导和各位同仁展示一节高三复习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听完这一节课,历史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为了促进各位老师的专业成长,高三历史组经过了热烈讨论,并得出以下共识:
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自然。本课知识点较多,王老师在教学中既能讲解透彻,又做到有条不紊,展现了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能紧贴高考。王老师在上课前就从知识的广度、深度、高度三个层面强调高三复习课与高一、高二上新课的不同。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看王老师能很好地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复习,如讲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王老师一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另一方面又讲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知识的高度。
三.课件制作紧贴教材内容,紧凑实效。如通过图表展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做到形象直观,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表格讲解“民族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在教学内容中对古诗词的运用恰当、贴切、形象。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等能很好地把历史知识点与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既形象地讲解知识点,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家一致认为这又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地理评课稿9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1、注重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拓展引伸,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3、关注地理教学技术,增加教学效果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4、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地理评课稿10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丁老师这节课经过了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观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节扎实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课堂气氛严肃而又不失活泼,学生的体验是愉悦的'!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带电粒子在变力、恒力作用下可以做直线运动,也可以做曲线运动,在等效场、交变电场中的运动这几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课堂上都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清晰、易掌握。从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看,目标达成的很好,效果很好!
2、学案编写比较实用,以题组的形式,从易到难,质优量适,不搞花架子,以实用为主,值得借鉴。建议学案最好让学生课下完成第一部分,可节省课上时间。
3、从教学过程看,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教师讲解言简意赅,语言准确生动,展示了该老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学生活动充分,真正做了主角,关注到了大部分学生。注重学法指导,很多环节,老师点拨精准、恰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说明授课教师对高三复习课的把握能力强,熟悉考纲、教材。一节课的时间,效率很高。
4、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
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有梯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几种运动模型,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避免了灌输,让学生有愉悦的身心体验,提高了教学效益。不足之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高三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建构模型和归纳总结,几种运动模型都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总结知识的成就感,提高了教学效益。
6、本节课的亮点是,作为一位女教师,丁老师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思考,踊跃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课堂全面的育人功能。听课老师普遍觉得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地理评课稿11
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
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第三部分参加评课的一些体会
1、公开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教学者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营造了浓厚坦诚的评课氛围,在评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这种评课氛围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
2、通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评课,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的驾御,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师的课后反思,但是课后反思和评课的效果如何,是否“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评课而评课”,是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反思和评价成功之处的同时,更应该总结和反思失误和教训,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为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评课稿12
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许多资料,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做了准备。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以外的许多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或所谓的引导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导演,搭建各种平台,还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表演,全员参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麻老师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各个方面上的差距。这比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效果来的好,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差距,教师以图表为载体,让学生读图表获取知识,从而发展的学生的`读图能力。人文特点、自然景观、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距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地理评课稿13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地理评课稿14
我对高中地理视频“新兴工业区”一节观摩后的体会与评价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味很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程度比较高、合作的效度比较好、问题探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学生基本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地理评课稿15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导新颖、效果显著。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步步为营。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三、教师语言与承转合情合理合时。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四、阅读课本知识是必须的。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五、讲解透彻,有的放矢。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评课稿03-30
地理评课稿05-18
地理评课稿[经典]05-18
初中地理评课稿08-01
(精)地理评课稿07-27
(优选)地理评课稿07-17
地理评课稿(精华)07-11
优选地理评课稿10-07
(热门)地理评课稿05-19
地理评课稿(热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