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集合]
历史小故事1
一天,晋悼公和祁黄羊讨论政事。当谈到官吏任免和选派问题时。晋悼公说:“现在南阳还缺个县令。南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农业、军事重镇,这个南阳县令一定要是一个德才兼备又能处理政务的人才行啊。前任县令就是因为贪财、好色,在任时只顾收敛钱财,贪慕美色,疏于政务。搞得南阳人民怨声载道。你看看目前谁能胜任啊?”祁黄羊思索了一下说:“大王,解狐勤于政事,让他去吧!”晋悼公睁大眼睛,不解的问:“我听说,你家和解狐家有世仇,你们两人势不两立,见面都不会讲话,怎么你会推荐他呢?你不会想让他去出丑,然后让我治他的罪吧?”祁黄羊郑重地说:“大王,我的为人相信您也有所耳闻。我不是那种小人。解狐对时政有着精辟的见解,同时又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您是问我谁能胜任南阳县令,并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我只不过根据事实禀报罢了!”
接着,晋悼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里缺一个执法大臣,你看谁合适啊!”祁黄羊想了想说:“大王,祁午能胜任。”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怎么推荐自己的儿子,你不怕有人背后说能你任人唯亲吗?”祁黄羊答道:“祁午正直、坚贞、善恶分明,又不会为金钱、美色所动,能够执法严格,是一个难得的执法大臣。大王您是问我谁能胜任执法大臣,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晋悼公点点头表示赞许。祁黄羊接着说:“大王,当您让我举荐大臣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的仇人,我只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能力,据实禀报!”晋悼公见祁黄羊举不避亲,荐不避仇,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历史小故事2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享誉世界文坛,在文学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作为平凡人的鲁迅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历史小故事3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历史小故事4
世界上最短的信
[故事]法国大作家雨果1861年完成了他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把稿子寄给一家出版商后,很长时间没有音讯。于是他去了一封信探询,信纸上只有一个“?”。不久,他就接到了出版商的来信,信纸上也只有一个“!”。过了不长时间,《悲惨世界》就出版了。
[哲理]雨果和出版商的信在内容处理上都体现了抓主流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力量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在《悲惨世界》这部书稿出版还是不出版的问题上,雨果用最短的语言(仅仅一个问号)来表达这样的疑虑:“编辑先生:近来可好?我的书稿收到了没有?是否可以出版?”。而出版商也用最简洁的回信(仅仅一个感叹号)回答了雨果的疑问:“雨果先生:你好!大作收到!很快就可以出版!”在这里,雨果和出版商堪称知音,一次通信,双方各自只用了一个标点符号,却把意思表达得如此清楚。这正是他们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
历史小故事5
1、作弊奇闻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问他,则答道:“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2、赖县令践约
光绪年间,四川洪雅县的赖县令正在后堂陪着姨太太闲聊,忽听衙门口有人击鼓鸣冤,他一把推开姨太太,懒洋洋地起身穿衣戴帽,前去升堂。
衙役将喊冤人带上堂来,赖县令仔细一看,却是个年轻女子,她全身穿着雪白的孝服,生得五官端正,脸上满是泪痕。赖县令威严地问:“告状的就是你吗?你状告何人?”女子回答道:“民女告的是生身父亲!”
“哦?”赖县令愣了一下,然后把惊堂木一拍,“混账!自从盘古开地天,哪有女儿告父亲的!你叫什么名字,因何告你父亲?”女子哭着说:“民女杨奉贞,嫁夫汪大江,我夫是木匠。我俩成亲后感情甚好,谁料我父亲嫌贫爱富,逼迫民女离婚再嫁,我不从,他竟将砒霜放在酒里,毒死了我的丈夫!”
杨奉贞诉罢,号啕大哭,赖县令一下子愣住了,等回过神来,他也有些愤愤不平:哪有这样的岳父,竟狠心毒死自己的亲女婿,手段也太残忍了!不怪这女儿要来告状,亲夫被毒死,冤仇不共戴天哪!他正要从签筒里抽签喊“传被告”,可突然想到:不对!这女儿告生身之父的状,我怎能准?要是准了,岂不是违背了五伦,大逆不道,我这个县令还能当吗?于是伸向签筒的手又缩了回来,并且又一次拍响了惊堂木:“杨奉贞!你可知道,天下之人无不是父母所生,你状告父亲,是违背五伦,大逆不道的,本县岂能准你的状!”
大堂两边那些衙役,手持刑具齐声喝起堂威,吓唬杨奉贞。杨奉贞为夫申冤心切,毫不畏惧,哭着喊道:“人命关天,你县大老爷就不管了?”
赖县令顽固地说:“女儿告父,是以下犯上,本县就是不准你的状!”
杨奉贞收住眼泪,斩钉截铁地说:“县里不准,我告到府里,府里不准,我告到省里,省里再不准,我就上京告御状,我就不信人命大案没有人管!”
赖县令恼怒地说:“女儿告父亲,你就是告到皇上那里,也不会准你的状!”
杨奉贞两眼圆睁,盯住赖县令:“我要是告得准怎么办?”
赖县令把公案一拍,大声喝道:“要是有人准了你的状,本县就从你的裤裆下边钻它二十四个来回!”说罢袖子一甩,退进后堂去了。
杨奉贞离开洪雅县,来到嘉定府上告,果然如赖县令所料,知府拒不受理。杨奉贞又告到四川省按察司,臬台大人也驳回了状子。杨奉贞气红了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上北京告御状去了。
说起告御状,却又谈何容易!从四川到北京,千里迢迢,一个年轻女子,又孤身一人,一路上要冒多少风险,但是杨奉贞夫妻情深,仇恨毒如蛇蝎的生身之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定要为死去的丈夫报仇申冤!她不怕天遥地远,历尽千辛万苦,硬是从洪雅县一路走到了北京城。
要想告御状,得冒更大的风险。皇帝的銮驾出来,几千人前呼后拥,一个个都带刀如临大敌,一旦发现有人挡驾,格杀勿论!但杨奉贞既已置生死于度外,什么也不怕了。
这天下午,她看见一顶八人大轿,前边鸣锣开道,后边上百人相拥而来,便头顶状纸,跪地喊冤。轿中人吩咐收下状纸,将杨奉贞暂时关押,听候处理。
事有凑巧,这轿中人不是皇上,却是恭亲王奕。奕接了状纸后,进宫启奏了慈禧太后。慈禧听说是民女喊冤,很不耐烦,但奕一番话却打动了她:“区区民女喊冤,本不应惊动太后,但四川远离京城,老佛爷正可借以宣扬圣德,使边远府县,都知仰太后恩德!”慈禧一听,觉得如此看来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就吩咐道:“你明日将那民女带来见我!”
杨奉贞被带进皇宫,跪倒在地哭诉了冤情。女人总是容易同情女人,何况慈禧别有用心。她赐杨奉贞在一个玉石小凳上坐下来,慢慢诉说,听完后她问:“你告的是生身之父,伸的是丈夫之冤,我且问你,人伦之中,是父亲还是夫亲?”
杨奉贞回答得很巧妙,她说:“在民女看来,穿衣见父,脱衣见夫,亲父狠毒,害死亲夫,民女恳求太后依法处理!”慈禧一听,这民女说得倒也合情合理,便笑道:“我把你座下的这个玉石小凳赏赐给你,你把它带回四川,自有人为你申冤!”
杨奉贞带着御赐板凳出宫,回到旅店还没坐稳,就被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围了起来。因为他们的官场消息很灵,听说太后亲自接见了杨奉贞,并御赐玉石板凳,一个个都争着上前奉承讨好,各官员府第还争相打着轿子,来抬杨奉贞和玉石板凳回四川,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轿子到了成都,总督大人亲率文武官员迎接参拜,臬台大人亲身来向杨奉贞道歉,嘉定知府也早早地派师爷前来谢罪,并跟着轿子前往洪雅县,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四川省。
杨奉贞坐着轿子回到洪雅县城时,赖县令早已把毒死她丈夫的'凶手——她的生身父亲抓进了监牢。但是,赖县令却被一件心事搅得坐立不得安宁。
什么事呢?就是他当初在公堂上,对杨奉贞许下的承诺——“钻裤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女子真的告准了,而且准的是御状,若是这女子真要我去钻她的裤裆,还要钻二十四个来回,这光羞也把人羞死了!
到了晚上,赖县令弄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府里来的师爷,喝到半醉,师爷问道:“赖大人愁容满面,还有什么心事,那杀人凶手不是已经抓起来了吗?”赖县令听了,长叹了一口气,就把心事对师爷说了,谁知师爷听后,反而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我说赖大人,你既然开了口,而且又是在公堂之上,想赖账那是不行的,你就准备钻吧!”
师爷的话,直让赖县令把脸都憋成了猪肝色,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正儿八经的七品知县,朝廷命官,怎能钻一个妇人的裤裆?这……这成何体统!”
师爷却自顾自地呷了一口酒,依旧笑嘻嘻地说:“赖大人,你着急的不过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七品知县,一个县的父母官,去钻民女的裤裆有点难为情,其实呢,杨奉贞这次被召入宫,老佛爷亲自接见,又御赐玉石板凳,圣恩非同小可!她回到成都,总督大人亲率藩臬道府各位大人迎接礼拜,也真乃身价百倍!你赖大人就在她的裤裆下,钻二十四个来回有何不可?”
“这……”赖县令毕竟老实,被师爷捉弄来捉弄去,竟急得汗水直流。师爷见赖县令也被捉弄得差不多了,就夹了——筷子菜放在嘴里,慢悠悠地说:“要是赖大人真不愿意去钻裤裆,我倒有个办法!”赖县令一听,好比死里逃生一般,连忙问道:“什么办法?”师爷却不肯说,只是催促:“来来!快喝酒,快喝酒!”赖县令忍不住恳求再三,师爷才开口道:“我说了出来,赖大人拿什么来酬谢呢?”赖县令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老兄救得小弟不丢人出丑,愿奉白银一千两表示谢意!”
师爷这才将嘴巴伸到赖县令的耳朵上,嘀咕了几句,赖县令顿时眉开眼笑起来,口中连称:“先生不愧是诸葛孔明再世,此计甚妙,太妙了!”
过了几天,赖县令写了个呈文,请求为杨奉贞建一座贞节牌坊,以表彰其不畏艰难、为夫申冤的壮举,上峰哪敢怠慢,当即批准了这个呈文。
赖县令命人找来工匠,就在大街之上,建起了一座杨氏牌坊。其实这座牌坊的真正用途,却是赖县令为自己安排的,自己每从牌坊下走一次,就相当于钻了一次杨氏的裤裆,这样既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又不失官场的体面,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历史小故事6
唐高宗李治时,蛮族人聚集进行抢劫,官军前去讨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业为刺史前往处理。当地州街派军队到城外迎接他,徐敬业让他们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到了州府。贼寇听说新刺史来了,全部加强戒备以对付讨伐。徐敬业到州上任后,对此一句也没有问过,把其他事处理完毕,才说:“贼寇们都在何处?”州吏回答说:“都在南岸。”于是徐敬业就带着一两个佐吏随从着渡河而往。大家见他如此行动,很是担心惊愕。贼寇们起初手持兵刃观望,见徐敬业所乘船中没有别的人,于是撤回,闭上营门隐藏起来。
徐敬业上岸后,径直走进营内去,告诫他们:“国家知道你们不过是被贪的官污吏所害,并没有其他罪恶。你们都回家种地吧,走得晚的就要被官府当贼盗处理了!”徐敬业只是把他们的首领叫到面前,责备他何不早向官军投降,让人把他打了几十杖送走了,从此全州境内秩序井然。
唐代人才辈出,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就果敢勇毅,胆识过人,有英雄气概。徐敬业离李世民的.时代不远,也表现出遇事不惊、从容自若的风度。徐敬业对政治现实有深入的了解,明白百姓若非逼不得已,是不会作乱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害怕,应该抓住机会,将他们转化。深入敌营,需要的是超人的勇气和镇定,正如班超所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样的非凡气概,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也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徐敬业能够成为领袖人物。有这样的胆识,贼寇自然心服,毕竟他们很少见过世面,也惧怕朝廷的威严。应该指出,徐敬业此举绝非鲁莽用事,而是早有准备,洞悉并抓住了对方的弱点,一举击破。
【感悟】
成大事者如果具备气定神闲的心态,就已经为面对将来的大风大浪准备好了一叶扁舟。
历史小故事7
武则天当朝,遭到唐朝宗室和元老们的反对。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谋反,他让骆宾王设法拉拢中书令裴炎作内应。骆宾王便编了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殿上坐”,教京都和裴炎家乡的孩子们传唱。
裴炎听到后,不明白童谣的'意思,便去问骆宾王。骆宾王解释说:“绯衣合起来是个‘裴’字,两片火是‘炎’字,殿上坐是南面称王;这就是说你裴炎要南面称王了。”两人最后谈得投机,裴炎就答应作内应。
为了机密起见,裴炎给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但是这封密信被武则天的人查获。他们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
朝中的官员们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呈给武则天看,武则天一看,便解释说:“青者,十二月,鹅字乃‘我自与’三字组成。
这就是相约在十二月起兵,裴炎自会在朝中作内应的意思。”于是武则天杀了裴炎,并派李孝逸追击徐敬业。徐敬业的部将
王那相杀掉徐敬业的头,降顺了武则天。
徐敬业的反谋,遂被平息。
历史小故事8
坚贞不屈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历史小故事9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从富有逻辑性的论辩文章中不断地认清真理和谬误,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从记载着无数科学知识的书籍中接受历史上无数生活经验的结晶、丰富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通过古今中外无数著名作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吸收他们清新、优美、犀利、辛辣等各种风格的语言特色,使学生从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则寓言、一部游记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这种美育,则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纯正无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着非凡的作用。
古语说:“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崐……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学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读见效,以寡读见拙。现今那些已跻身于“小作者群”的典型学生,不都是由勤奋读书始,而走进文学殿堂的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不崐作为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既然博览群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多年,作教师的难道不懂得?应该说,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带领学生做到这点,可就难矣哉。
当今有的学校,人们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学率”上,师生们的眼睛往往盯在高考题上。一纸试卷,“狭路相逢”,许多人不由不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用。他发一页题签,他划书上多少道习题;他不完成作业不准上课,他不完成作业请来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别谈博览,就是看一眼课外书籍,也是奢求了。那么博览群书有再多的好处,也远水难解近渴,顾不得了。
以上现象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起文章来,思路何以开阅?想象的双翼何以振奋?言辞何以丰富?有的同学连对某些常识熟语都感到新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致使有的学生难免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在这种情况下,能写出好文章来,岂不是咄咄怪事?
元代程端礼所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宋代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等,直到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同志的“读了再写,写了再读”等名言,无不切中阅读和写作关系。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成长需要营养的滋补。我们要带领学生荡起双桨,去遨游书海,使学生尝读书破万卷之甘苦,享“下笔如有神”之乐趣,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多多写出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做事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无穷地扩展,也可以无限的分割;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却令人忘怀;伟大的,却使它们永垂不朽。
历史小故事10
庾亮有一匹性情十分暴烈的马叫的卢,有人劝他把这匹马卖出去。庾亮说:“如果我卖它,肯定会有人买它,那样就又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能够把危害自己安全的东西转嫁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杀死了不吉祥的两头蛇,就是为了让后面走来的人看不到,这在古代被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通情理吗?”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都想尽可能将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避免自己遭受损失的'时候,应尽可能不要把这种损失转嫁给他人。庾亮当然知道把没有用处的烈马卖出去可以赚到一笔钱,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这样势必给马的新主人造成伤害,同时损人利己的行为必定为人不齿。而良好的口碑是一匹马的价值所无法相比的。
作为一个聪明人,庾亮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不会为了这一点小利而使自己的名誉受损。能够明辨一匹马与良好的声誉孰轻孰重,这就是有道君子和逐利小人的区别。而珍视名誉的人也一定会被人们所敬重。可惜生活中经常有那些为蝇头小利蒙蔽住双眼的人们,他们为了追求一点微小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害他人。从眼前利益来看,他们自然占了便宜;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得了一个欺诈蒙骗的恶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给人们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就难以消除。这样势必会对事业的发展造成重重阻碍,造成的损失就不是当初被追求的那点小利所能相比的了。
【感悟】
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损人利己,恶劣的声誉会给一个人的事业造成种种障碍。
历史小故事11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须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可。”
另一个弟子马上反驳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一定会称赞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战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哲理点拨:“天时”在今天看来应当是历史潮流或机遇,“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三者缺一不可。
历史小故事12
灰战
公元919年,五代后梁皇帝下诏吴越王钱鏐征讨吴王杨隆演。钱鏐派遣节度副使钱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率战舰500艘击吴。吴派舒州刺史彭彦章及副将陈汾迎战。战于狼山江,钱传瓘指挥士兵顺风扬灰,吴兵不能开眼。他又教军士撒沙于己船,撒豆于敌船,结果吴兵立脚不住,纷纷跌倒。彭彦章奋战力尽,受伤数十处,见陈汾不来支援即自杀而死。钱传瓘指挥兵士斩敌千余,烧毁敌船400余艘,大获全胜。
历史小故事13
"岳母刺字"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北宋末年,朝廷无能,北方金国趁机大举南侵,很快就占了宋朝都城汴梁(今开封),掳去了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这时,河南汤阴县有位热血青年岳飞忧国忧民,报国之情日增。他自从大闹比武场,枪挑小梁王之后,便和结义兄弟牛皋、王贵、汤怀、张显一起回到了家乡。几年来战乱频仍,偏偏这年又遇大旱,加上瘟疫盛行,百姓如处水火,苦不堪言。王贵、汤怀、牛皋几个人耐不住饥寒,未免去做些不洁之事。岳飞几次苦劝,要他们休取不义之财。但他们不肯听,最后竟到山中落草去了。岳飞坚守清贫,和母亲、妻子在家中过着凄楚的生活。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登门拜访来了。他带来了许多金银珠宝,向岳飞说,他的首领杨么十分钦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地命他专程而来邀请岳飞前去相助。岳飞坚辞不收,正色回答说: "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王佐无计可施,只得拾起聘礼告辞而去。
岳飞遂即向母亲禀告了这件事。岳母听罢,沉思有顷,让岳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 "为娘我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九泉了!"岳飞将上衣脱下半边,说: "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 "我儿痛么?"岳飞说: "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 ?"岳母流着泪花说: "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的训子之恩。
不久,岳飞接了南宋皇帝高宗赵构的圣旨,即刻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到金陵(今南京)受职,勇敢地担负起了率兵讨贼、报仇雪恨、图复中兴的重任。此后岳飞率领使金兵丧胆的岳家军几次大败金兵,屡建功勋。
正当岳飞信心百倍,准备挥师北伐,直捣黄龙府,恢复中原之时,卖国贼秦桧一伙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金陵,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时,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后来,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残害了岳飞。
岳母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出了一位精忠报国的伟大儿子,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永远为后人所景仰、缅怀。
历史小故事14
战国时候,有个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作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说:“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历史小故事15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小故事-历史故事06-24
历史小故事05-12
历史小故事(精选)05-25
历史小故事11-13
历史小故事07-27
诚信历史小故事12-16
(优)历史小故事01-23
关于历史小故事03-10
[优]历史小故事05-15
【集合】历史小故事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