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

时间:2024-06-05 16:21:43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五五端午,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而设定的一个传统节日。

  相传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入河中,人们怕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肉身,而向河中投入粽子,在河面赛龙舟。千百年来,吃粽子,赛龙舟,成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端午,奶奶手工粽子的味道。

  小时候,每逢端午,奶奶都会自己动手包粽子。爸爸妈妈不准许我吃现成饭,总让我给奶奶打下手。洗粽叶、调粽馅、包粽子、绑粽子…….妈妈帮着调馅,奶奶负责包粽子,而年幼的我则端着一大盆水洗粽叶。“一片一片慢慢洗,小心别弄湿衣服了。”“知道啦。”身后总传来奶奶不放心的叮嘱。洗完整齐放进小盆子里,我打起了帮奶奶包粽子的`鬼主意。“奶奶,我来帮你。”“好呀,来这边坐,我来教你。”我撸起衣袖,打算大干一番。“丫头喜欢那种馅啊?”“就光包糯米的。”“先拿着这片粽叶。”…….只见奶奶手中左转一下右转一下,一个大大胖胖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模样,刚塞好馅,叶子一滑全散了,妈妈看见我笨手笨脚的小模样不禁笑出声来。

  妈妈也加入了包粽大军的队伍。

  “先这样在这样,好啦”……我开始认真的学着。虽然包出来的粽子形状特别,不成模样,但这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粽子却包含着来自一个家人的爱。端午未至,粽香却早已传遍千里,甚有端午的温馨气氛。又是一年端午,却与爷爷奶奶相隔千里,莫名怀恋故乡。

  年幼时的美好画面被粽香勾起,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时光有情让粽香悠扬;岁月无情让两鬓斑白。想吃粽子却又觉得无味,是因为这没有爱的味道吗?我想,是的吧,奶奶的手工粽子总有这浓浓的爱的清香。

  粽香飘飘传千里,思恋遥遥万里传。

端午节的作文 篇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家乡的端午节有许多习俗,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祭神,我们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赛龙舟。而在我的'心中,端午节最让我难忘的是吃粽子了。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奶奶家,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包粽子是最拿手的,左邻右舍都比不上她的手艺。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总要带着我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去摘竹叶,一到竹林,看着青翠欲滴的竹叶,我特别兴奋,忙前忙后地摘竹叶,摘好竹叶回到家里,奶奶要把竹叶洗涤干净、晾干;接着准备糯米、花生等包粽子的原料;包粽子是奶奶的拿手好戏,三下五除二,一个锥形的粽子出炉了,里面的馅更是花样百出,最吸引人的是蒸粽子了,那番香味飘出来,把我们这些“小馋猫”馋得直流口水,使劲的用鼻子闻着那股粽香味。

  端午节这天,我一边吃粽子,一边听奶奶讲一些关于端午节如今,我回到了城里,每当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家乡的粽子,想起了还住在乡下的奶奶和那些小朋友,真希望今年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回乡下与奶奶一起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们一家三口坐在饭桌前吃粽子。这些粽子都是父亲、母亲的朋友和同事送过来的。

  粽子有长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里面是雪白的糯米,糯米里面会放些红枣、鸡肉、红豆和其它好吃的东西。

  我突然想到: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我问父亲,父亲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当时,秦国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屈原他很爱国,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跳江自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人们就会把手中的粽子扔到江中,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让它们吃粽子。”父亲还说,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船等其它活动。

  “哦!是这么回事,那我们现在吃粽子就是在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吧。”我想。

  到了晚上,叔叔还请我们去吃宵夜。还没等我说要吃什么,父亲就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就吃粽子吧!”今天吃了那么多的粽子,我都吃烦了。

  不过,今天我还是过得很开心的。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匆匆。一眨眼,又要快到粽子飘香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故乡的端午节来。

  每到五月初四,天才蒙蒙亮,奶奶就叫我说:“快起来,割艾草,去晚了,就割不到了。”我急忙跑到山上割了艾草回来。看见邻家大婶再挂艾草,我也赶紧把艾草挂在家里的大门和窗棂上。于是整个院子里散发着艾草的馨香。

  我不认识什么是箬竹叶,所以没办法去摘,看见别家孩子高兴地背着箬竹叶回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每年都是邻家大婶给我们送箬竹叶,也不知如何感谢她才好。有了箬竹叶之后,奶奶把它们放在锅里焯过,再放到清亮的水里,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包扎粽子。

  粽子包扎完已是傍晚了。晚饭过后,我和弟弟把粽子放在锅里,用准备好的'干柴煮上两三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粽子余温尚在,还带着箬竹叶的清香。粽子出锅的时候,奶奶让我端给东家的爷爷吃吃,西家的婆婆尝尝,每个人吃着粽子,脸上都堆满了满足的笑容,整个院儿里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按照我们这儿的习俗,粽子从初一吃到初五。初五那天,奶奶还要做包子、炸麻花、煮盐水蛋。奶奶挑选了一个又圆又大的盐水蛋,还在蛋壳上染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挂在我的脖子上,嘱咐我说可保平安,要挂到第二天才有效。等玩儿累了,我却和小伙伴儿分吃了盐蛋,还找了个差不多的鹅卵石装在网袋里。

  到了傍晚,奶奶把艾草收在一起,蘸上雄黄酒,撒到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怕蛇,所以奶奶还在我的额头上擦了雄黄酒,用以消邪避虫。

  故乡的端午节,一个浸透着浓浓乡情、亲情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时间轴轮飞快地运转着,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艾叶的清香和粽香的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奶奶照常要自己动手包粽子,但这回加上了小助手我。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奶奶将糯米、馅料、粽叶和粽绳一一摆放到餐桌上。我一看,知道奶奶要包粽子了,赶紧洗洗手,过去帮忙。当我看到一大盆浸泡在水里的粽叶和粽绳时,感到疑惑不解,向奶奶问道:“奶奶,为什么要把粽叶和棕绳泡在水里呢?”奶奶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吧。粽叶泡水后会变得更加柔软,而粽绳泡水后则会变得更有韧性,不易断裂。明白了吗?”我使劲点了点头。

  正式开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将粽叶卷成漏斗形。我看到奶奶轻松熟练地完成了这一步,心想:这也没多难嘛,我也会!可当我手拿着粽叶时,我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到底要怎么卷,朝哪儿卷呢?一连串的问题挡在了我面前。唉,没想到第一步就将我难住了呀!看到奶奶已经在往粽叶里放糯米,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把粽叶上下翻转了几次,终于找准了方向,将粽叶一卷,完成了第一步。我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第二步是填上馅料和糯米。我用汤勺把糯米舀进粽叶里,再放进馅料,最后铺上一层糯米。哈,成功了!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手一松,“哗啦啦……”馅料和糯米全撒了,身上,地上,到处都是。我望着地上的馅料和糯米,一脸尴尬,默默地叹了口气——唉,只好重新再做了!

  第三步是折叠粽叶。这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吸取了上一步的教训,握紧了粽叶,生怕重蹈覆辙。我在奶奶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粽叶向前折去,又把多余的粽叶向右边叠去,赶紧抓过一条粽绳,一头咬在嘴里,一头用手在粽子上捆了几圈,打结。虽然样子很别扭,但这毕竟是我手中包出的第一个粽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随后,奶奶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水煮。起锅时,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也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这个端午节,一定充满了浓浓的粽香和喜悦吧。我想到。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据说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屈原,将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喂饱鱼蛟虾蟹,让它们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在我们长寿之乡如皋,至今也保留着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囊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从河边采来新鲜的芦苇叶,清洗干净,先放在水里煮一煮,同时将准备好的糯米浸泡后晾干。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奶奶就开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接着在里面放入糯米,最后用棉线将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粽子“宝宝”就诞生了!奶奶还喜欢根据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红枣、红豆、火腿等“点缀”。那些穿着绿衣的粽子在炉火上煮着,还没出锅呢,空气中就已飘荡着苇叶的清香,馋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个吃起来。

  端午节前夕,奶奶还会特意买来艾叶,挂在门上获放在柜子上,妈妈则要替我佩戴五颜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个危险时期,很多人都会生病。而香囊里面的艾叶和雄黄有着辟邪驱瘟的神效。

  我爱上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哦,又到一年粽子飘香时……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眼看端午节一天天的临近了,那象征端午节的各种形式,不同馅儿的粽子也琳琅满目的出现大小超市的货架上了,当然那些小商小贩也不甘落后,在他们的摊位也相继摆满这样那样的不同式样的粽子。你要自己包也行,糯米有得卖,粽叶也有人卖,无论那个在集市上都能够买到。

  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之一,也是民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流传下来的习俗。说到屈原,让我想起了他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叹息。纵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沉醉于社会的那些个大染缸里不愿意醒来呢!还有人自我解嘲道:“常在染缸边上走那有不湿鞋”的论调。其实那些人只不过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罢了。你不清,你想浊,又何必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每一个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那些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只不过是为自己的罪责开脱罢了。历史上的屈原不是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了吗,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清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流传千古,也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之一,而且由于地区的不同,不仅馅儿的用料不同,不过主料都是糯米,只是在糯米里参各式各样的配料,喜欢素的就参一点点紫米,或是花生什么的,而喜欢荤的则放一些牛肉火腿什么的,当然也有的人喜欢什么都放一点点的,总之,你到超市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挑选到自己喜欢的一种。

  所包叶子也是因地区而异各有所别,有的地方用竹子的叶子来包,有一种叫大棕竹子的叶子人们就拿它来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粽花的叶子,粽花可以做扫把,而叶子就被人们用来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的叶子则是属于兰棵植物的一种,这种叶子不仅叶片绿色间带有点点白色斑点,当然极少的的斑点是金黄色的,而且本身就具备一种兰草的自然清香,所包出的粽子在煮熟之后叶子的绿色不会染饭,而且能够把叶子那份兰草的自然清香渗透于粽子里面,吃起来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兰草的清香了,糯米的清香加上兰草的清香在包的过程中就能够淡淡的闻得到了,在煮的过程中更是香飘四溢,糯米饭的清香加上粽叶的清香吃在嘴里是别有风味,所以在包粽子的叶子中是特别好的。遗憾的是我在网上根本查不到这种属于兰棵植物包的粽子图片。

  在我们华宁县的县城以及所属的周围的乡村到各个乡镇所用的叶子也是不尽相同的,县镇以及所属乡村包括山区用的叶子就是属于兰草的自然清香粽叶,而盘溪、华溪用的是粽花叶子,所包的粽子不仅在煮以后会染成绿色,而且没有那份兰草的自然清香。华宁用来包粽子的这种兰棵植物叶子多生长在山区一些背着太阳阴暗潮湿的地方。只要没有霜雪的侵袭,这种粽叶一年四季都是常青的。现在有的人家把它作为观赏植物来栽种,我家门前就栽着一小块,每年端午节不用去买粽叶,用自己家种的就够了。

  说到包粽子,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在那个穷的叮当响的生产队时期,市场上是没有粽子卖的,要吃得自己包,那个时候能够有糯米包粽子就不错了,其它配料是谈不上的,能够吃得起粽子的人家也不算多。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无论哪家的儿子定了人家的闺女做媳妇,在没有结婚以前每个传统节都得给女方家送礼,而端午节送的礼物中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自己家吃不起粽子,到了端午节也要准备好粽子送女方家的礼,而并不是每一家的女主人都会包粽子,所以只能请人包了。

  我家当然是吃不起粽子的,不过我妈妈却很会包粽子,所以每年临近端午节的时候,周围乡村的人家都会用捞饭的烧箕抬着糯米和叶子以及扎条来叫我妈妈给包了,扎条那个时候多用棕叶撕开成条状,也有的.用麻线。当然包粽子是在晚上,在水油灯下,有的时候一个晚上都会来好几家,排着队等。在包粽子的过程中童年的我就坐在旁边手托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我妈妈把一个或是两个粽叶叠在一起两手叠成一个锥形,然后左手拇指和其它四个手指头轻轻掐住,用右抓米放入,待装满那个锥形的圆筒之后,再用一支筷子插几下,大概是为了让糯米实落,然后在叶子的搭接处插入一个或是两个叶子,如果不平就用剪刀剪一点点,封起口来,右手抽一条扎带扎起来就完成了,当然要借助牙齿来结疙瘩才能完成,因为右手不能放开。那个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的意识和观念,包粽子也是不收钱的,只当是帮忙,有识相一点的在包完了之后会拿两个粽子分给我和两个弟弟,当然我妈妈也会客气的说句客套话,我和两个弟弟则是欢喜不已。不识相的也就抬着走了,我的妈妈也没有什么什么说的,反正是会在手上的活儿。

  我妈妈不仅会包粽子,而且会包各种不同花样的粽子,有一种叫四角粽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包的,四角粽是四个角一样大,需要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叶子,而且需要长形的,一个叶子叠两个角,两个角是正叠一个,反叠一个,然后装上米,插在米里,然后再叠另一个叶子的两个角,最后两个叶子的口连在一起,就成为四角粽了,由于四角粽比较挑拣叶子,所以能够包的叶子也比较少,也很少包,所以大部分还是一般性的粽子,当然一般性的粽子也就容易多了。

  记得在土地下放以后,我妈妈还包过粽子去卖,因为有几个四角粽子,所以一下子就被人买去了,大概觉得好奇吧,现在在市面上我都没有看见过那样包法的粽子,遗憾的是在网上图片中也查不到。

  包粽子的糯米得先淘一下,把水控干,不能含太多的水分,所以得用捞饭的烧箕装,粽叶是把没有叶子的靠近根部的茎用剪刀剪了,然后洗干净了,在包的时候不能太紧了,不然煮不熟吃,当然也不能太松了,不然就散了。对于这个包粽子的巧技我始终没有学会,我会包,问题出在捆不起来,一捆就散,大概因为我的手太小了,在扎的过程中握不过来,所以一扎就散了。现在好了,不用自己包也能够吃到清香的粽子。

  不过在我们吃粽子的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知道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多给我们的孩子讲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殉国日。

端午节的作文 篇8

  20xx年6月22日,夏至,农历五月初四,从20xx年9月7日起,这是我在北京的第二年,即将到来的是第二个端午节。大家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在校园的集体宿舍里,跟着一群求学北京的同龄人相依为伴,感觉里未有悲伤,节日里大家反而可以寻些乐子。我们还未曾背负压力和担子,想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够外面的世界,心总是疏朗着向外的。家人对我的牵挂大于我之于他们。

  偶然看到姐姐一条@了我的状态:“想念外婆的甜酒”,心里微微有些颤动,险些沉醉在甜甜的酒里。这感觉那么熟悉,那么深刻,那么温柔。有的东西就算不常想起,却总能如流淌在血液里一般,感觉真真切切。它携着久远的生命力,伴随着你一起迁徙,偶尔远离,哪知情意更浓。

  这是五月啊,一个艾草飘香,家家户户祈求清净健康的季节。对于家的感觉,我依旧停留对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总有一个精干的女人,将家里的各种活儿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女人们,足以构成乡土社会里最靓丽的风景,她们对这神奇变化着的自然仿佛有着先天的感知,到了哪个月份,要做哪些事情,是一样也错不了的。小时候,总对这些神奇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因为家里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这些天跟往日里总有些不同,或是家里多了些摆设,或是多了些吃食,即便是要行些复杂的礼数也是好的。那时总爱跟在大人们屁股后头,问东问西,偶尔用手触摸一些被“明令禁止”的东西,明知会触犯规矩,但依然心向往之。因为在小孩总是喜欢新奇的。更何况在那个时候的我们眼里,自然和人是依靠着一种多么精妙的时空、象征物发生联系呀。

  记忆里,外婆是一个将这种角色扮演到极致的女人。晚上睡觉之前或者白天无事的时候,她总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拍着手,轻声念叨什么节日将至,家里又该准备些什么了。特别是酿甜酒,精准的日期是不能少的,既要保证气温足够高,能酿出好甜酒来,又要保证甜酒能保存到端午节儿女回家的日子。之所以要保存,一是怕气温高,搁久了不好吃;而是怕我们这些馋嘴的没了节制。但实际上,外婆每年都得酿上好几次,一来先测试气温和各种材料的配比,二来满足小辈们的哀求。

  那时的`外婆总是幸福的。老人腿脚总是不够好,平日里无事从来不上二楼,可一到了酿甜酒的时候,总得亲自端着一大盆未酿的甜酒到二楼去,挑选一个气温最高的地方,先用塑料膜将甜酒封好,再实实地捂上被子,保证甜酒发酵得味道鲜美。这一上一下,早就累得气喘吁吁,可这份工作,别人是如何也替代不了的。这是外婆的骄傲,小辈们享受着老人的收益,她自然是只有满足和高兴。

  甜酒的制作方法不算简单,耗时又长,而且商店里早能买到。可大家伙儿都嫌买的不好吃,酒味儿不够,米不多,不实在,还是外婆自家做的,吃得最习惯。可记忆里,外婆自己却很少尝尝自己酿的甜酒,兴许是小时候只顾了自己吃,从来顾不了其他人了。外婆做的时候,还得常估算下分量,得足够大家伙儿吃上几顿才行。可最让我暗中窃喜的,还是最后大家都散去,只有少数几人能独享的部分。将最后的一些甜酒放进锅里煮热,等到白雾腾腾的时候,搓小汤圆一个个往里放,七分熟时往里打上几个鸡蛋,白花花的一片,既晶莹剔透又醇厚芳香,集全了我的最爱。这个时候,外婆才开始照顾下自己,用油条蘸着吃,是她最喜欢的味道了。

  这个我在其他地儿再也没瞧见过的甜酒汤圆鸡蛋羹,怕是小时候,对艾草飘香的五月最大的期待之一了。酿甜酒的盆、厚实的花被子,依旧那么亲切。另一个期待,应该来自外公吧。

  外婆和外公颇爱拌嘴,在一旁的我常常被逗得偷着乐。他们的角色有些像地主婆与长工,外婆总是领导和支配,外公总是服务和顺从,儿女们常心疼外公,但我知道,这是他们之间几十年无可替代的亲和爱。五月最受人瞩目的粽子,也常常在争吵和斡旋里产生。

  外公总是忙活着其他事情,对家里的小事不甚关心,但外婆却比儿女回家过节看得比什么都重,粽子是得早早准备好的。因此,难免听见外婆抱怨甚至呵斥外公包好粽子,因为外公的手艺在家中无人能及,也不可替代。但最后的结果似乎永远都是某个下雨天,外公无法外出,便老实在家里完成“任务”。常是外婆在赶集的时候买好新鲜的粽叶,备好糯米和线,等外公回来,便开始忙活起来。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便是绝好的工作台。粽叶翻飞,棕线如梭,小巧的粽子在外公手里总是那么乖顺妥帖,一旁的我常常沉醉于这,精彩的表演。经外公手的粽子是四角,精而实,经过高温的蒸煮后也保存完好,粽叶的芳香更是完美留存,现在的我似乎都能嗅到那冒着白雾的锅里飘出的味道……

  我最爱吃的是外公包的粽子,没有馅儿,口感却更加醇厚自然。或许是粽子也沾染了外公的气息吧。在家里外公常沉默,不太表露情感,他一生似乎只留恋于那片黄土地,却事事明白于心。外公最得意的,或许是自己的青年时代。他出生贫寒,排行老三,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最后是连跳几级,读完了小学,后来凭着这仅有的一些知识,当起了工会的会计。他常跟我说当时自己是如何渴求知识,也毫不谦虚地说自己学业如何优秀,后来想,大概是那一代人才有的情结。物质的匮乏、知识的贫瘠和求知的渴望,塑造了他们的一生。然后,最终,他还是将自己交给了黄土地,或许,多少代表了那代人挥之不去的命运。

  但外公也常出乎我的意料,在我上中学学到世界历史的时候,开始有些炫耀,外公却十分熟练地跟我聊起瓦特和蒸汽机。他爱看历史和地理,常常借着我的书来看,偶尔向我要书,我随手给一本,他总有些嫌弃地说“这个我看过了”。外公看书要戴老花镜,这个时候最可爱了。镜架的一边被他的小孙女摔断了,只剩另一边,外公却舍不得扔,据说这眼镜买得早,那时候还得好几十块呢。为了继续使这副有着革命情谊的眼镜,外公在另一端镜架上套上绳子,挂在耳朵上,看书时却常常一松一紧,甚至滑下耳朵,好不滑稽。

  外公跟外婆不一样,他爱吃粽子,也爱吃自己包的粽子。却常常遭到外婆的训斥,说是要留给孩子们,可每年,给这个孩子捎,那个孩子捎,锅里的粽子总不会少。

  可今年,我怕是吃不到外婆的甜酒和外公的粽子了,不知道老人在家里会不会念叨。再想下去,怕是肚子呱呱叫,眼泪哇哇流了。趁早做个好梦吧,说不定梦里粽叶飘香,甜酒醉人。

【端午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06-26

端午节作文:美味的端午节06-26

端午节作文 :欢乐的端午节06-26

端午节作文:童年的端午节06-26

端午节作文:民间的端午节06-26

端午节作文:儿时的端午节06-27

端午节过端午节的作文04-20

悠悠端午节_端午节作文03-25

【精选】端午节端午节作文四篇08-09

端午节端午节作文4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