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6 07:56:22 音乐 我要投稿

音乐课教学设计[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课教学设计[推荐]

音乐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让学生初步感受西藏民歌的特点,并感知歌曲中的长音。

  2.学生能用甜美的歌声歌唱《我有一支歌》,激发学生热爱党的思想感情。

  3.认识八分音符;用拍手、跺脚、拍腿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符组成的节奏。

  4.在《跟着声音走》的音乐游戏中,听辨不同音色。

  [课时安排]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听赏《北京的金山上》;学唱《我有一支歌》。

  第二教时:认识八分音符;在听听做做等游戏活动中感知半拍的时值。

  第三教时:歌表演《我有一支歌》;游戏《跟着声音走》、《走走跑跑》。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量点难点

  1.重点:认识八分音符及掌握其时值,并会拍击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2.难点:学会带民歌风味的歌曲《我有一支歌》,掌握歌曲中衬词的演唱方法。

  二、突破口

  1.从“走”与“跑”对比入手,感知四分音符(走)与八分音符(跑)时值的不同,然后认识八分音符的符号。

  2.把《我有一支歌》中的衬词先在练声中学会,然后再教歌曲以减少学歌时的难度。

  单纯认识八分音符的符号是很简单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从感受入手听辨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并让学生在说话、律动、敲击小乐器等实践活动中亲自去体验,以真正地理解、掌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 听赏《北京的金山上》

  2. 教学《我有一支歌》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练声

  1. 火车练习曲

  2.

  3.

  三、节奏训练

  1.

  3. 听音乐做起踵步

  四、复习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

  五、听赏《北京的金山上》

  1.师歌表演《北京的金山上》让学生通过欣贯富有藏族民歌特点的歌曲,感受西藏民歌委婉、舒展、深情的情绪,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多次出现的长音,并能用特定的动作作出反应。

  2.通过歌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藏人民对祖国、对党无比热爱的心情。

  3.初听时,先感受歌曲情绪。

  4.复听时,可配上适当的西藏舞动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西

  藏歌舞的特点。

  5.通过师生讨论,找出这首西藏歌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复听时,在长音处用动作来表

  示。

  六、学唱《我有一支歌》。

  1.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后,提问:这首歌歌唱了谁?教师可出示一面党旗,激发学生爱党 之情。

  2.教师第二次范唱时,要学生听出有什么衬词。为了扫除学习歌曲时的难点,可在教师带唱下学会树词唱法。

  3.用听唱法教唱本歌。

  教学随笔

  这首带江西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有一定难度。由于速度较慢,学生气息要较长,换气更要正确。本歌6处地方出现切分音,要求唱准时值。衬词要注意控制音量,口形不宜变化太大。整个歌曲声音要连贯,感情要真挚。

  4.可选择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歌表演时着重要求声情并茂。

  七、课堂小结

  八、师生告别,下课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1. 认识八分音符

  2. 在听听做做等游戏活动中感知半拍的时值。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练声

  三、复习《我有一支歌》

  四、在玩中学习八分音符。

  1. 教师走步让学生跟着拍手;教师跑步让学生跟着拍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辨别出八分 音符比四分音符短,速度快,并认识八分音符的符号。

  2.可准备节奏卡片,让学生看着卡片说话,如: 。或边拍手边喊好朋友名字,如: 等。从语言着手,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型。

  3.跟着《打砖歌》的音乐听听做做;跟着《加伏特舞曲》音乐,看着节奏谱拍拍或做走、跑的律动。

  五、课堂小结

  六、师生告别,下课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1. 歌表演《我有一支歌》;

  2. 游戏《跟着声音走》、《走走跑跑》

  教学过程:

  一、音乐进教室

  二、练声

  三、节奏练习

  四、复习《我有一支歌》。要求:声情并茂。

  五、律动《走走跑跑》

  1. 按节奏熟读歌词

  2. 学会《走走跑跑》

  3. 边唱边《走走跑跑》

  4. 创作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六、跟着声音走。

  1. 把学过的乐器一件件敲击,让学生仔细听辩音色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2. 让一位同学蒙住眼睛,跟着老师敲的乐器的声音走。

  3. 分成若干组,由同学自己操作进行,老师弹乐曲。

  七、课堂小结

  师生告别,下课。

音乐课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边》

  2、听唱歌曲《银杯》

  3、学习有关音乐知识:民歌、长调、短调、波音记号

  4、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和学习评价二

  教学目标: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2、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民歌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地掌握波音、滑音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唱歌曲《银杯》。

  2、基本掌握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谈话交流,导入本课的欣赏歌曲。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首先请学生完整的欣赏由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

  2、然后提问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演唱的歌唱家名字叫什么?哪个民族的?

  3、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然后老师做简单补充。(用课件)

  简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另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青海、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约六百余万。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音乐文化。首选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说明蒙古族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民族乐器中的马头琴,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长调因其在蒙古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其悠长旷达、自由舒展的、优美的旋律而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三、学唱歌曲《银杯》

  1、完整聆听歌曲《银杯》,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2、作品分析:《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旋律进行,除了级进的进行方式之外,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的衬词后,摸唱歌曲两遍。

  3、试着用分别用唱衬词句和不唱衬词句的方法,唱唱歌曲,体会一下这一扩充句的作用,然后对歌曲进行分句,进一步仔细聆听,学习一段体知识:

  四、乐理知识

  1、一段体:由一个乐段构成,因此也称做一段体或一段式。乐段的内部结构多种多样,包括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及其他多句式等;也可能是不易划分句读的结构或复乐段结构,最终须有明显的结束(通常结束在主调的主音上作为独立曲式的乐段,内部常有扩展,即乐句长度因内部扩展而有所增加,或加以补充终止,并常加有引子或结尾。一段体曲式通常可作为短小的歌曲(包括民歌〉、舞曲或器乐小曲的结构形式。

  2、滑音记号: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及这两种滑音的演唱技巧。

  3、波音记号:包括上波音、下波音及这两种波音的演唱技巧。

  五、巩固训练

  1、歌曲《银杯》创作背景: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之后客人用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第一滴酒弹向天空,蘸第二滴酒弹向大地,蘸第三滴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这首记录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酒歌,唱遍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可以说

  是各类酒歌的代表,有人甚至将它称为蒙古族的“族歌”。歌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歌名《银杯》有它非常的特殊的含义。此歌在一些地方也被称做《金杯》,这是传承中的正常现象。这首酒歌的情绪热烈、风格浓郁、音调简洁、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适合于群唱。在草原上,《银杯》早已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2、播放歌曲《银杯》MV,欣赏蒙古族歌手的演唱,体验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学着唱一唱,体验蒙古族民歌鲜明的地方色彩。

  3、分小组设计独唱、齐唱、轮唱等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结合“实践与创造”第一题开展活动,巩固演唱形式的相关知识。

  六、欣赏歌曲《天边》,学习音乐知识

  1、播放歌曲MV,感受、体验、判断蒙古男高音音色与女中音音色以及它们在表现音乐意境、表达音乐情感方面各自不同的作用。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他们的音色特点和听后印象。

  2、学习音乐知识

  民歌:

  1)概念: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特点: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练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等特点。

  蒙古族民歌:

  1)概念:是蒙古族人民在放牧、养畜以及祭祀礼仪、节日庆典、婚宴等活动中创造的歌唱形式。

  2)分类:蒙古民歌按照体裁分类的方法可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类。

  3)特点: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为:

  音阶:蒙古族民歌多为五声音阶,也有少量七声音阶的。

  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法: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经常呈抛物线形,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

  另外,在蒙古族民歌中,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经常出现,八度以上的大跳也并不罕见。音程较大的跳进,也是形成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主要因素。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也称做“长调”。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主要特点如下:

  1)长调具有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的特点;

  2)长调的旋律,基本以五声羽、宫调式为主,唱词是格律自由的四句体,曲调是具有对比、并置、呼应关系的上、下句体。第一乐句为上句,第二乐句为下句。上下句的单段体结构民歌,在我国各民族民歌中非常多见;

  3)长调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4)演唱长调时,真假声相结合,并常用颤音及上滑音作装饰;

  5)长调的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在有条件或音乐会上表演时,则常辅以其他民族乐器,如笛子、三弦等。

  短调:是指字多腔少、结构短小规整、节奏整齐匀称、具有叙述性特征的蒙古族民歌。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短调种类:狩猎歌、叙事歌、部分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和婚礼歌等歌种都属于短调。短调的特点:曲调较长调显得短小,音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音程。

  3、完成学习评价二。

  七、课堂小结:简单总结本科所学,下课!

音乐课教学设计3

  一、 什么是教学目标?它与《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是一种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二、 为什么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在确定教学目标上还 存在哪些问题?

  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你是怎样理解的?

  目标是人类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期望。教学目标是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教学任务仅限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是师生共用的。

  教学目标的分类:党的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编制建议

  1 教学编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许多教师平时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忽略对《课标》的学习,它是教育工作的“小宪法”,它具有法律效力。而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标》的'学习和掌握,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导致教学偏离方向,如;不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随心所欲,自己知道的地方就夸夸其谈,自己知道少的地方就讲或不讲,

  2)缺少独立思考机械照搬

  有些老师图省事,不是通过自己劳动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教科书、教案上的设计目标照抄下来,比较笼统空乏。

  (3)不确切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教材,制定目标存在要求偏低或过高情况,偏低--对学生已掌握了的东西,还要反复讲解,偏高--随意拔高要求追求难度学生难以接受,没有抓住重点。

  (4)不全面

  三维目标不能完整全面体现

  如何做好编制教学目标工作

  需要做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

  (1) 领会《课标》(指导方针)

  (2) 弄懂吃透教材(加工材料)

  (3) 了解分析学生(编制依据)

  (4) 掌握编制方法(操作技术)

  学习领悟《课标》的方法和策略

  (1) 精读:通过通读、精读原文,作必要的圈点,重点地方应背记。

  (2) 结合:以《课标》为出发点,到教材中找落脚点,融为一体。

  (3) 提醒:一是在自己床头常放一本《课标》,自然无意的翻着,一是在教案空页上抄写《课标》。

  (4) 对比:与过去《大纲》进行对照,思考为什么这样变化。

  (5) 取经:向别人请教,向有经验教师请教,在报纸杂志听讲座看观摩来学习。

  3、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掌握的要点:

  教学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编制出来的。

  (1)全面-----体现多元化------案例

  在教学目标编制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是整体不能分开,虽然从编制上可以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它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体现渗透。

  第二,陈述的语言要体现“学”的结果,而不是教的任务,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技能,情感变化。

音乐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与舞蹈。

  2.学习用欢快的情绪,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分析:

  这是一首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2/4拍,一段体,大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情感真挚热烈,突出了本歌的民族风格。歌词以第一人称出现,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儿童热爱边防军,赞美边防军,立志学习边防军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1.播放小阿尔法的歌舞表演,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认识他吗?他是哪里的小朋友呢?(答:小阿尔法是新疆的小朋友。)

  3.师简介新疆,并通过图片,多媒体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4.师:今天老师还请了一位来自新疆的`叫做吐依拉的小朋友给我们唱首《我爱雪莲花》,大家请欣赏。

  5.播放音乐,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

  6.学生初步谈感受,师提问:你知道雪莲花生长在新疆的哪里吗,吐依拉小朋友要把它送给谁呢?

  7.学生复听一遍,回答:雪莲花生长在天生上,吐依拉要把花送给边防军叔叔。

  8.师问: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花送给边防军叔叔呢?师讲述关于吐依拉与边防军叔叔的故事。

  9.总结:边防军叔叔真勇敢,真伟大,让我们也用歌声来赞美他,把鲜花送给他吧。

  10.学生跟着音乐唱一遍。

  11.启发学生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师评价表扬。

  12.师:吐依拉希望自己长大了可以跟边防军叔叔一样保卫国家,你们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愿望呢?学生谈自己的理想。

  13.总结:希望同学从现在起好好好学习,将来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学生齐唱歌曲在本课歌曲声中结束。

音乐课教学设计5

  椅子

  活动目标:

  1、学  活动准备:

  1、熟悉音乐。

  2、每人一张椅子,排列成秧田式。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泼水歌),找座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找自己的小椅子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边拍手边找座位)

  (二)、游戏“亲一亲”

  师:我们来请小屁股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好吗?

  师示范:亲一亲,屁股碰椅子后马上站起来,同时嘴里发出“叭”的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练  亲两亲:方法同上。(亲三亲)

  我们还可以请我们身上的什么部位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呢?

  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带幼儿尝试。亲小手的时候可以增至5亲。

  (三)、游戏“躲猫猫”(创编游戏动作)

  1、你们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吗,谁来说说?

  今天我们和椅子一起来玩“躲猫猫”的游戏。

  2、我先把自己藏起来,(师示范藏在椅背后,并扶住椅背)等你们藏好了,我就来找你们。

  “宝宝,藏好了吗?”“那我来找啦”“宝宝,在哪里”

  3、师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宝宝把头这样露出来了,我就知道原来他躲在椅子背后了,看我来学学他的样子:师示范:(左右探头)

  4、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老师找到你啊?(引导幼儿创编伸出手、伸出脚等动作)带幼儿练  师带幼儿做:“宝宝,在哪里”边说边做动做:双手扶住椅背左右探头的动作,幼:“宝宝,在这里”重复第一句音乐。接着练  上下探头

  右手叉腰,伸出左手做摇手状

  左手叉腰,伸出右手做摇手状

  6、待幼儿熟练后交换角色:幼儿找,老师藏。(找老师时,你们应该怎么说啊?)(音乐)

  7、做完后,接着示范下面的动作:

  双手叉腰,小碎步从椅子后面跑到前面,转身面向椅子

  双手同时按照__|__X|的节奏拍击椅面

  师:谁说说,我刚才还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你们知道我藏在椅子背后的。(幼儿说)

  8、幼儿完整随音乐练  活动反思:

  本课整体上的效果还是不错,孩子们在学  会唱歌的'锤子

  活动目标:

  1、熟悉歌谣,学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图片、乐器:打棒、碰铃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  活动难点: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

  师:有一位修鞋匠老爷爷他手中的锤子也会唱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

  二、互动学  (一)欣赏歌谣,初步理解歌谣

  师:老爷爷手中有几种锤子?(出示大小锤子图片)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

  (二)再次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

  1、师:大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1)

  师:敲了几下呢?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师:大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2、师:小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2)

  师:敲了几下呢?

  师:小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

  三、探索交流

  (一)学  (二)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1、师:小朋友真棒,知道在修鞋的地方拍手,说词的地方摆头。瞧,老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出示打棒、碰铃)

  师:你们认识吗?

  2、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大锤子在敲?

  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小锤子在敲?

  3、幼儿分两组分别使用打棒和碰铃。(教师巡视检查幼儿乐器的用法)

  4、师: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试试:大锤子唱歌当当当当,小锤子唱歌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三)看图谱完整演奏

  1、教师指图带领幼儿演奏(提醒幼儿说词部分乐器休息)

  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

  师:小朋友想一想碰铃怎么就敲得快了?

  3、幼儿互换乐器,感受不同音色的乐器所演奏的效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

  师:这首歌谣叫《锤子歌》,老师将图谱放到表演区,小朋友可以试试除了用打棒和碰铃伴奏,还可以用什么乐器?反思: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由于小班幼儿没有太多的演奏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选择了歌谣《锤子歌》。

  活动反思:

  这首歌谣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同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象声词“咚”,“叮”,并且通过大锤、小锤的对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音乐的轻重、快慢。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颇有难度。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小锤子敲了八下,小班幼儿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不可能正好敲八下。只要幼儿能跟上节奏,音乐停,乐器不敲即可。

  怎样能让幼儿用碰铃给小锤伴奏时既敲得快还要节奏清晰,那就在于两个碰铃之间距离的掌握,离得太近听不清敲的节奏,离得太远跟不上节奏。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发现这一秘密。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配器的能力,因此我给幼儿提供了打棒和碰铃两种乐器。幼儿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和大锤、小锤进行匹配,为幼儿后面学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仍有3名男孩对于后面的集体演奏环节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是分组演奏,所以存在等待现象,他们3个是急切的想敲击乐器,但是老师不允许,所以后面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音乐课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

  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准备上课1.律动2.导入:

  虽然刚刚的律动很欢快,但我们今天的话题却有些沉重。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座桥,它一边是历史的崎岖,一边是和平的坦途,八百年风雨迷障,积淀了沧桑,绘制了庄严,它就是“卢沟桥”。它到底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观看视频,了解“七七事变”。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展开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而创作的歌曲《卢沟谣》。

  4.老师带来了陶笛,老师先来吹奏一遍,同学们欣赏一下。老师表现的肯定也不是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原唱,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整体感受一下歌曲。

  ——欣赏卢沟桥图片。

  5.看书,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和符号、标记。 1=F 4/4中强渐强强更强中速渐慢稍慢渐快中速渐慢6.模唱歌曲7.填词演唱8.难点解决。

  9.分角色演唱歌曲,或其它形式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

  《卢沟谣》是一首历史童谣,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说教,力图用简单深刻、清新质朴的语言,再现中国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力图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殊的深深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载体,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音乐课教学设计7

  【设计特点说明】:

  《白鸽》是一首二声部的轮唱歌曲,就单声部歌曲来说,旋律采用上行音阶、同音反复的方式进行,学唱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同音反复的地方,音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首次接触“轮唱”这种演唱方式,许多孩子在学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找不着北”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学会单声部的歌曲,解决学生的音准及学唱问题,二是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看“轮唱”的歌谱,最后是有层次、准确的演唱轮唱歌曲《白鸽》;教学重难点定为:同音反复时音准的处理和准确、有层次的演唱轮唱歌曲。

  在完成教学目标一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模仿鸽子的叫声、有节奏的鸽子叫声、旋律的模唱等方式进行,同时解决了同音反复的音准问题,进而为学唱单声部歌曲降低难度。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在学生聆听两遍范唱之后,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式学唱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完成教学目标二、三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轮唱”的歌曲范唱,感受“轮唱”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老师的提问,自己总结“轮唱”的定义,并在问题中分声部演唱,再将两声部合到一起演唱歌曲,并通过各种方式巩固。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给学生聆听二声部轮唱《保卫黄河》,以及三声部轮唱《美丽的黄昏》两首歌曲,感受轮唱的艺术魅力。

  在总结环节,我让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在网上聆听一首西班牙民歌《鸽子》,感受不同国度的不同音乐风格,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学习。

  白鸽【唱歌】

  【教材分析】

  《白鸽》这首歌曲是一首轮唱歌曲,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采用音阶基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明了,但同音反复处等地方,音准还是有一定难度。

  【学生分析】

  《白鸽》是一首二声部的轮唱歌曲,单声部旋律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但二声部轮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起来会有点吃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单声部歌曲《白鸽》;学会看“轮唱”的谱子;掌握“轮唱”的演唱技巧,能够准确、有层次的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二声部的轮唱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助能力以及学生的合唱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食物。

  【教学重难点】准确、有层次的轮唱歌曲。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请一种鸟类朋友来和我们一起来上音乐课,大家说可以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多媒体课件播放白鸽视频)

  鸽子能为我们传递书信,是人类的好伙伴,传说,鸽子还曾口涎橄榄枝为战火中的人们带来和平的希望,所以鸽子又被看成和平的象征,被称为和平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鸽子有关的捷克民歌《白鸽》。

  【设计意图】:课前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向学生进行了“关爱和平”的“无声”教育。

  二、节奏练习:

  1、大家知道了鸽子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谁能来模仿一下鸽子的叫声?(学生模仿鸽子的叫声,为下一步的节奏练习做铺垫。)

  2、老师今天请来的鸽子可不简单,它能发出有规律的叫声,你们听:2/4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

  3、学习歌曲中的重点旋律:

  小鸽子听到大家读的这么整齐,它想再考验一下大家,大家说行吗?这次它唱出了一连串的音符,你们听:

  2/4 5 4 4 4 | 4 3 3 3 | 2 2 | 5 - |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吧。

  4、哼唱旋律:(通过个别学生引领、集体唱的形式,快速掌握歌曲的难点节奏,为下一步完整地演唱歌曲做好准备。)

  大家听得这么认真,谁能用鸽子的叫声来模唱这句旋律?

  5、小鸽子看到大家这么轻松的就把这句旋律模唱的这么准确,它要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耳朵最灵,大家愿意接受小鸽子的挑战吗?

  2/4 5 4 4 4 | 4 3 3 3 | 2 2 | 1 - |

  6、模唱两乐句旋律,注意区分“1”和“5”。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鸽子的叫声、节奏练习、旋律模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为学习单声部歌曲降低难度、做好铺垫。

  三、学唱歌曲

  1、初听单声部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

  老师家里也养了一群鸽子,有一天当我上班就要迟到的时候,有一只鸽子跑到了我的窗台上,急切的呼唤我快起床,你们听。(教师范唱单声部旋律)。

  你觉得鸽子用怎样的声音呼唤我起床?(亲切、急切)

  2、复听音乐,让学生自主学习歌曲。

  现在老师再来为大家演唱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有没有熟悉的地方?

  (熟悉

  2、3句,我们前面已经模唱了。)

  3、随琴学唱

  2、3乐句,并纠正不足。

  4、学唱第一乐句。

  看来大家都拥有两只“音乐”的耳朵,听得非常准,唱得也是非常完整。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乐句的旋律有没有特点?

  (老师弹奏第一乐句旋律,如果学生没有听出上行音阶的话,可以将其中的“5”省略,再进行弹奏。)

  5、随琴模唱上行音阶,并在上行音阶的基础上学唱第一乐句。

  6、完整的演唱单声部歌曲2-3遍,并进行感情处理。

  【设计意图】: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实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单声部的歌曲内容,为下一步“轮唱”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轮唱歌曲

  1、初次感受“轮唱”的效果。当这只乖巧的鸽子在呼唤我起床时,另一只鸽子也加入进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两只鸽子的歌声重叠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播放轮唱)

  2、我们再来听一遍,感受一下这两只鸽子的歌声有什么关系?两组、先后演唱、相同的旋律

  3、讲解“轮唱”的演唱方式。

  大家说的非常准确,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演唱方式——轮唱,谁能完整的.再来说说什么样的演唱方式是“轮唱”?

  4、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个“轮唱”的演唱方式?

  5、介绍怎么看“轮唱”的谱子。

  在亲自体验之前,我先来告诉大家怎么样看“轮唱”的谱子,在《白鸽》这首作品中,分了两组人来演唱歌曲,第一组人只看每个大括号里的第一行歌词,第二组人只看大括号里的第二行歌词,听明白了吗?

  6、详细介绍在《白鸽》这首歌曲中怎样演唱。

  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一些,我们现在就把同学们的分成两组,一起来体验一下“轮唱”这种新的演唱方式。

  A、第一声部

  第一组同学在演唱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第一声部和我们刚才演唱的单声部歌曲《白鸽》有没有区别?

  (有,多了“快起床”)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第一声部多唱了一个“快起床”,这样两个声部就可以同时结束。

  B、第二声部:

  第一声部的同学唱的这么整齐,现在轮到我们第二组同学了,在唱之前,请问同学们这样几个问题:

  (1)、第二组同学应该看第几行歌词?

  (2)、第二声部是不是直接唱的,前面空了几拍?

  7、尝试“轮唱”的演唱方式。

  两声部按照“轮唱”的演唱方式演唱歌曲,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声音的和谐、力度、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8、通过各种途径巩固练习“轮唱”。 (师生合作、男女生分组、互换等)

  9、体会“轮唱”的艺术魅力。

  大家演唱的已经是有模有样了,那谁能来说说“轮唱”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齐唱”、“独唱”,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0、课堂检验

  抽查2-3组学生,并根据演唱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练习。 (音准、节奏等)

  【设计意图】:在整个“轮唱”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聆听作品,感受“轮唱”这种演唱方式,并通过提问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结“轮唱”的定义,然后通过单声部演唱、两声部一起演唱的形式层层深入,直到学生能够准确、有层级的演唱“轮唱”,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轮唱”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协作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聆听《黄河大合唱》的中经典二声部轮唱《保卫黄河》、三声部轮唱《美丽的黄昏》,感受轮唱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聆听了两首轮唱歌曲,从音响效果上感受轮唱的魅力,为今后的合唱学习做铺垫。

  五、总结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捷克民歌《白鸽》,感受了“轮唱”这种演唱方式的艺术魅力。课后,同学们可以到网上欣赏一下另外一首以鸽子为主题的西班牙的民歌《鸽子》,感受一下西班牙音乐的风格与魅力。

音乐课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歌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以“郊游————到花园参观”为线索,将各个教学环节贯穿起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激发学生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在音乐实践中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一、聆听歌曲《打花巴掌》,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打花巴掌>>做到咬字.吐字准确清楚。

  二、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表现歌曲。

  三、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用欢快流畅的歌声唱好《打花巴掌》,表现歌曲的风格。并注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学难点]

  一、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二、按要求编创歌词。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节奏卡 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外面阳光明媚,多美的春天哪!大家想去郊游吗?跟着老师一起出发吧!表演《郊游》。

  师:大家走累了吧。看!前面有一片大树林,我们歇会儿。大树妈妈真高呀!想唱一首歌吗?表演《大树妈妈》。

  师:穿过树林同学们往前看,前面就是大花园。我们去看看花园里有些什么花?

  三、学习新歌《打花巴掌》

  1.听录音范唱(好现在就请同学仔细聆听.听听歌中都唱了些什么花?一首好听的歌曲听后,你们都听到有什么花了吗?)谁愿意来说说花的名字?师:啊!你真聪明,记忆力真好.那你们除了听到歌曲中唱了许多花之外,还听到什么吗?(生:有拍掌的声音)表扬听出来的同学听的认真.(如:生没听出来教师可用动作提示)

  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再次欣赏一遍歌曲(提示学生这首歌曲“的”读做“dei” 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这首儿歌和我们以前学的歌曲有没有不太一样的地方,生:前半部分是————说出来的`,后半部分是————唱出来的,由“说”和“唱”两部分组成。

  生:歌曲一开始只念不唱,后面才唱,歌词都一样。

  2、学习“说”的部分

  ①拍节奏

  好,我们先来学习“说”的部分,老师请同学在来听一遍“说“的部分,请你仔细听,说的部分的节奏是什么样的?老师为同学准备了几张节奏卡片,请你根据听到的音乐把这几张节奏卡片进行排序(听两遍后请同学到前面来进行排序)同学们你们都同意这名同学拍的顺序吗?生:同意,那我们先来拍一下节奏试试.

  ②边拍节奏边读歌词

  师:同学们拍的不错,下面老师给同学增加一些难度请你们按照节奏和词来读一读,有没有信心读好呀!(教师给速度)学生边拍边读(拍击两遍,教师及时纠错)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附点音符,你们知道在哪吗?

  生:“我们”的“我”。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出示附点八分音符及相应的字)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把“我”字读的长一些,好我们同学一起来试一试吧。

  加上拍手读“说 ”的部分

  ③接龙游戏

  刚才你们拍的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

  同学们你们加上拍手读“说”的部分,老师接唱“唱”的部分。(为学习“唱”的部分做铺垫)

  3、学习“唱”的部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对这首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它是由“说”和“唱”两部分组成的,谁能告诉老师“唱”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他们干什么去了?

  生:他们去采花了。

  师:都采到什么花了?

  生:有茉莉花、海棠花、野菊花、玫瑰花、牡丹花。好我们来听一听同学说的都对不对(边放录音,教师边用多媒体出示花和花名)增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①生随琴逐句学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试着唱一唱。(把书翻到16页)

  ②进一步学唱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请同学在演唱中注意这三处带有附点音符歌词的唱法.(提着、茉莉、采朵)

  刚才同学们唱的都很好,下面老师用两种不同唱法,唱一下两处带有“采朵”的地方,请你来判断一下哪种唱法对?

  师:好同学听的都很认真仔细,那么你们在演唱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处的不同,老师相信你们唱的会比我好.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4、完整演唱歌曲

  现在,我们加上前半部分,完整的演唱歌曲。

  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说”的部分与同桌拍手。

  四 、歌表演

  ①学生创编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好,你们看,这“说”的地方我们是边拍手边读的,那么“唱”的地方我们能不能边唱边表演呢?我们给它加一加动作好吗?这么美的花,咱们也来采几朵吧,请同学听着音乐随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生:创编动作。

  ②师总结后带领学生表演

  ③师生一同随录音表演,“说”的部分与同桌拍手。“唱”的部分创编动作,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早就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想表演呢。那老师就请两个小朋友来带大家一起边唱边采花吧。

  五、歌曲改编

  ①学生创作

  师:同学们表演的可真好,我想给你们出一道更难一点的,这首儿歌从一月一说到了四月四,你能接着往下说吗?(黑板出示五月五到十月十)我把大家分成六大组,一个大组编一个。请把你们组创编的歌词用铅笔写到书中四月四下方,同学们创编的歌词一定要说着合辙压韵.

  生:创作歌词。

  ②小组汇报创编结果。好,哪一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组创编的结果.

  ③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伴奏演唱创作作品。

  师:同学们编的可真好,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唱给听课的老师听呢?(想!)好,那你们就要用优美的歌声来演唱!谁到前面来表演?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打花巴掌的,五月五,我们从小爱跳舞;

  打花巴掌的,六月六,我们从小爱游泳;

  打花巴掌地,七月七,我们从小爱游戏;

  打花巴掌的,八月八,我们从小爱爸爸;

  打花巴掌的,九月九,我们从小懂礼貌;

  打花巴掌的,十月十,学习进步是大事。

  六、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打花巴掌》这首歌曲,还使我们同学了解了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老师希望同学们课间多做“打花巴掌”这样有意义的游戏,把歌曲读说部分改成你们所熟悉的内容,让我们重新为“打花巴掌”赋予新的生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音乐课教学设计9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音乐课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听赏《杜鹃圆舞曲》学唱歌曲《春来了》。

  二、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听赏活动,感受《杜鹃圆舞曲》的不同情绪,并能用不同标志区分不同乐段。

  2、学会演唱歌曲《春来了》。

  3、参加并学会演唱二部轮唱《两只老虎》。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寻找春天、歌唱春天”的环节中,感受3/4拍子的特点。激发学生欢快、愉悦的情感,并大胆参与表现。

  四、教学难点:

  1、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2、用欢快、愉悦的情感演唱《春来了》。

  五、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挂图、卡片、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寻找春天”——听赏《杜鹃圆舞曲》

  1、导入

  (1)律动:学生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高兴地走进教室。

  (2)师:小朋友,春天在翠绿的山林里,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春天也在我们的耳朵里,你们听

  2、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一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一段音乐主题。

  (2)提问:小朋友,你们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

  说一说:

  (1)启发学生:“大家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情景?”

  (2)说一说小杜鹃唱歌的情景。

  学一学:用不同的节奏学一学小杜鹃不同的叫声。

  唱一唱:用小杜鹃“布谷”的`叫声摸唱第一段音乐主题。

  3、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二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二段音乐主题

  (2)提问:小朋友,你们在音乐中听出小杜鹃在做什么?

  (3)听音乐想象。

  说一说:

  (1)启发学生:“从音乐中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2)鼓励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

  跳一跳:随着音乐,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情景,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讲一讲:

  (1)介绍圆舞曲的特点。(3/4拍,圆舞曲)

  (2)学小杜鹃跳圆舞曲。(两个人手拉手跳,全班围成圈)

  4、完整听赏《杜鹃圆舞曲》

  (1)聆听《杜鹃圆舞曲》,用摆图形谱的方法来辨别两段音乐主题,并摆出结构图:

  a。听到第一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三角形)

  b。听到第二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长方形)

  c。听到第三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三角形)

  (2)再次聆听《杜鹃圆舞曲》,在表示两段相同音乐主题的图形上填颜色,并说出理由。

  (3)再次聆听《杜鹃圆舞曲》,并随音乐进行表演。

  (二)、“歌唱春天”——学唱《春来了》

  1、导入师:小杜鹃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2、听:听赏《春来了》

  3、说:

  (1)想象春天的情景。

  (2)看到春天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唱:

  (1)摸唱音名:用laluha模唱歌曲旋律。要求:用轻快、活泼的声音随旋律模唱。

  (2)唱歌词

  (3)演唱《春来了》

音乐课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册第七课《山谷静悄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力度记号"PP、P、MP "和渐弱渐强记号,并能准确地运用。

  2、指导学生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表现音乐形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和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1、注意歌曲的力度记号,整首歌曲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2、能够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音符节奏的掌握。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氛围

  师:同学们,春天天气真好,想去郊游吗?(想)那么就请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我一起到美丽的大山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聆听《郊游》音乐律动进课堂。

  二、巧用媒体,传授新知

  师:瞧!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慢慢的,慢慢的消失,飞奔而下的溪流渐渐地趋于缓和。

  1、换气和发声练习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里真美!让我们深深的吸一口山谷中清新的空气,(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再慢慢的吐气! (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再一次!吸气的时候感觉你的小腹部在慢慢的膨胀,保持状态,不要松懈,再慢慢的吐气。(吸气的时候不要耸肩,摸着自己的小腹)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这么舒服的空气里,你还可以看到天上飘着淡淡的雾,我们用“wu”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我们来看音符演唱5—6—|5— — — —|

  练习长音Wu

  (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雾越飘越高了5—6—|7— — — —|

  Wu(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下面请女同学用声音表现飘在上面的雾,男同学表现飘在下面的雾。(分开练习后再进行二声部合唱,两手分开弹主旋,注意听男声的音准。)(或分高低声部进行)

  2、学习运用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1)表现力度由弱渐强

  师:让你们的云雾都向我飘过来,越飘越近,越飘越近。(强调云雾是由远及近,语气由弱到强,琴声控制由小到大,加入手势渐强)太美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师总结从力度上由弱渐强)

  (2)表现力度由强渐弱

  师:现在云雾从我身边越飘越远了,一起来唱。(语气由强到弱,琴声控制由大到小,加入手势渐弱)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师总结由强渐弱)

  (3)认识两种音乐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课件演示)

  师:刚才你们用声音表现出了两种音乐记号,谁认识?师:我们再次用声音表现渐强和渐弱。(琴声音量控制,用手势和肢体语言)

  3、启发诱导,传播力度记号(P mp PP)

  (1)录音播放一段音乐片段(音乐选自歌曲中的前奏、间奏、尾声)师: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

  (2)出示力度记号(P mp PP)师:用上这些力度记号以后,你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呢?(生:人走远了,叮咚声渐渐远去了……)

  三、教学歌曲,深入体验

  1、课件播放《山谷静悄悄》,学生欣赏全曲

  师:刚刚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山谷上面云雾的飘荡,现在我们就到音乐中去领略山谷的魅力吧!(欣赏全曲)这首歌就叫《山谷静悄悄》,你感觉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2、教师范唱,学生默唱并想象

  这么美的歌,我也想来唱一唱!在我演唱的过程中,大家在心里默唱,认真听这静悄悄的山谷里有什么?你感受到了山谷中的哪些景象?(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评价)

  师:山谷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景色?我们再来听一下刚刚大家说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出现的?(播放歌曲前三段并出示歌词)

  3、多种形式学唱前三段

  (1)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词)

  师:“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

  师:“什么在闪耀?”

  生:“紫杜鹃,红梅花。”

  师:“什么在奔跑?”生:“小溪流,小野兔。”

  (2)对歌:你们来唱每一段的问句,我来唱答句,试一下!(师注意引导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表情来演唱)

  (3)互换角色,生来问师来答!(统一“的”“得”读音,用手势解决低音不准问题)

  (4)三段歌词完整演唱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歌曲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山谷吗?用你们的美美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4、指导学唱第四段并进行思想教育

  (1)播放歌曲第四段,学生欣赏

  师:听!在这充满生机欢乐的山谷里又传来了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地质队叔叔)说说地质队叔叔师干什么的?

  (2)解决难点: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师:地质队叔叔们啊可是大自然的音乐师,他们敲击出的“叮咚”声可是有节奏的!你们听!(课件出示条幅谱,范唱)(0叮咚叮咚0︱0叮咚叮咚0︱0叮咚—︱咚0叮咚0︱)

  师:我们来看旋律中多次出现了什么符号?(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我们先来把这条节奏读一下,休止符的地方我们读“空”(标出节拍数字,给一小节速度,慢速的读节奏)

  师:这遍休止符的地方我们在心里空出来!(给一小节速度慢速读节奏,用划拍解决长音和八分休止符的难点或用一个动作解决八分休止符)

  师:看看上面的音符,大家都认识么?(师点个别音符)我们一起来唱唱,要注意休止符的地方要在心里空出来。(琴慢速左手无伴奏)

  (3)唱唱“叮咚”乐句

  师:想想地质队叔叔用铁锤敲击岩石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用声音告诉我。(学生唱)师:地质队的叔叔们一边敲击着岩石一边走向远方了,你们再来唱唱!(师伴奏时运用肢体语言含胸表示渐弱,琴声由大到小)

  师:你们是怎样用声音表现出来的?想想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个记号来表示?我们再来唱一遍!

  (4)完整演唱第四段

  师:我来唱歌词你们来唱“叮咚”(交换角色再唱)

  师:地质队叔叔的出现啊,彻底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使山谷变得更加有生机了!下面我们把这首歌完整的演唱一遍,注意声音和表情!(播放课件伴奏)(课堂调控:看到山谷中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呢?用歌声告诉我。结尾时的渐弱记号你们表现出来了么?)

  师:还记得我们模仿云雾的声音吗?(出示课件二声部)来复习一下。(先分别指导男生,女生,再二声部一起,琴声要弱,达到要求后再唱)师:下面就把它加到歌曲的前面作为引子,用你们的声音把听课的老师们带进这个美丽的大山谷中吧!准备好了吗?(课件伴奏)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1、处理整首歌曲,完整演唱

  师:你觉得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静”!(梳理一下这首歌的内容,让学生想象歌中的意境。)老师唱,请学生说说歌曲有什么起伏没有。歌曲第一部分“静悄悄”;地质队叔叔来了之后“叮咚”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地质队叔叔走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学生唱)

  2、乐器演奏,再次表现歌曲

  师:泉水的叮咚声出现了几次?(谱子)三次的感觉一样吗?让你用打击乐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乐器?(学生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分组用乐器演奏歌曲)

  3、课件演示,歌词填空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雾,烟,高。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紫,红,俏。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小,小,跳。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

  4、音乐接龙:指名上台领唱,其他同学接唱(根据歌曲内容,问什么答什么)

  5、回声唱法:一部分同学唱歌,其他同学做回声,对最后一行的声音做回声处理

  五、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师:美妙的声音,奇妙的大自然,让我们长大后,也能象地质队叔叔一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再次唱起《山谷静悄悄》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山谷之行吧!(学生在课件伴奏中乘火车出活动室)

音乐课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分析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民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曲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热烈欢快的大秧歌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是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学情分析

  ①多数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表现欲不强、缺乏勇气。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通过情境创设法、游戏法、比赛法、集体合作创编表演法等形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很好地渲染气氛,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② 很多学生的胆子较小,有从众心理,因此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给予赞许,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并在积极参与中感知这类题材音乐作品的多种特点;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欢快节日题材的歌(乐)曲的感受和见解,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2、在听、唱、赏、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欢快节日”这一主题相关的歌(乐)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春节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能哼唱乐曲的部分主题;了解管弦乐队中几种乐器的音色。

  重 难 点 分 析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感受、体验音乐内容和情感,理解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辨别乐曲的曲式结构、记忆主题旋律,准确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

  教学策略分 析

  以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为导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听、动、演、赏、唱、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欢乐节日的热烈气氛,亲身体验陕北春节情境,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分组创作、合作表演,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红绸带、手绢、秧歌曲谱等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一、导入

  播放春节晚会中新春来临时“倒计时”的视频片段,引出话题。

  欣赏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通过看画面、谈感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自然导入《春节序曲》的欣赏。

  通过导 学

  二、片段欣赏

  1、欣赏片段一,思考: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特点?

  2、欣赏片段二,思考:与前段相比,在旋律、节奏、速度上有

  什么不同?

  3、导出课题

  ①提问:是否听过?

  请学生“讲曲名、猜曲名、创曲名”。

  ②师揭示曲名

  简介作曲家和作品创作背景。

  ③师生互动,谈谈全国各地过春节时的一些民俗活动。

  师小结:主要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等。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全国各地的春节民俗活动更是千资百态,如广东有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等;湖南有舞龙灯;我们崇明在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

  在陕北地区,人们则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欢度春节,那就是敲锣打鼓、扭大秧歌舞。

  三、“主题”学习

  1、欣赏引子

  ① 听音乐思考: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② 根据老师给定的锣鼓节奏,先边念边模仿演奏,再请学生进行敲击,给音乐伴奏。

  2、欣赏主题1 。

  根据音乐力度的变化,学生拍打节奏,再听音乐,想象场景。

  3、欣赏主题2。

  通过老师唱,学生即兴表演秧歌舞后,用语言描绘刚才看到的场景。

  4、欣赏主题3。

  ①教师演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学生学唱前四句(主题3)。

  ②学生欣赏,思考:主题共出现了几次,分别用什么乐器主奏?

  ③谈主题给你的感受。

  四、实践体验

  1、分组操练,教师巡回分别指导。

  打击乐组: 创编喜庆锣鼓节奏,并进行合作演奏。

  舞 蹈 组: 生生互动学习走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

  歌 咏 组: 生生互动学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

  2、合作表演

  五、完整欣赏

  思考:乐曲最后一段和哪段相似?有何不同?用字母写出乐曲结构。

  欣赏、比较,讨论

  欣赏,模仿伴奏

  听音乐拍节奏,想象场景

  表演舞蹈,唱陕北民歌

  分组练习

  合作演奏

  通过片段欣赏,从音乐要素入手把握乐曲的情绪,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略的了解;并通过两段乐曲在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比较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作品的情绪、风格、音乐形象的刻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要介绍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乐曲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情景作铺垫。

  通过敲击锣鼓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后面的创编、演奏做铺垫。

  使学生在听、动、赏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理解乐曲,运用联觉提高学生的欣赏与表现能力。请学生即兴表演,发挥学生的特长,其他同学通过直观感受,进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了解主题3取材于陕北秧歌调,并通过学唱,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为下面的思考做准备。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与作品创作的关系,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学生懂得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特长,选择小组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前面的初步感受乐曲,到学生切身体验,再到完整欣赏乐曲,逐层深入,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的陕北春节情景。运用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对管弦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堂演练

  六、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比赛规则:

  ① 分四组,一个裁判,一个统分员,说出什么节日什么歌名的同学加10分;说出节日、歌名并能演唱的加20分,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② 以积分多的小组为胜利,比赛时间4分钟。

  欢歌大比拼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一首反映春节题材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了陕北春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通过同学们自己敲、唱、跳,亲身体验了陕北春节的热闹、欢腾;通过进行节日欢歌大比拼,同学们对节日里的歌曲有了更广泛的了解。由此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欢快的节日更少不了音乐的陪伴,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设计

  一、片段欣赏

  二、“主题”学习

  三、实践体验

  四、完整欣赏

  五、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音乐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能用轻快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捉迷藏》,能在音乐实践游戏中用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唱准三拍子歌曲《捉迷藏》,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用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做过捉迷藏的游戏吗?

  生:做过。

  师:那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做过捉迷藏的游戏吗?

  学生:“没有”

  师:那今天咱们来上一节有趣的捉迷藏音乐课。

  “同学们看,小地鼠藏起来了!”

  师:你们玩过打地鼠的游戏吗?怎么玩?

  生:当小地鼠出现的时候,小锤子用力打。

  师:那我们用小拳头轻轻地敲一下桌子来模仿打地鼠的动作。

  ① 第一遍聆听:(只有一段旋律)

  师:同学们仔细听,一会儿小地鼠会和着这样一段音乐有规律的出现……

  (放音乐)

  师:同学们感受到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

  生:三拍子。

  ② 第二遍聆听:(两段旋律,中间有间奏)

  师:1、2、3、1、2、3……同学们在心里默默地数一数,咱们再来听一遍。

  (间奏时说)师:小地鼠就是和着这样的音乐出现的,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小地鼠是在第几拍出现的?

  (放音乐,当强拍时出现小地鼠)

  生:是在第一拍出现的……也就是在(强)拍出现。

  ③ 第三遍聆听:

  师:那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感受调皮的小地鼠一下一下的出现,当小地鼠出现,用我们的小拳头做打地鼠的.动作吧……

  师:这次打地鼠游戏,同学们获得了胜利!在这段旋律中,还藏着两个调皮的小音符呢,你们仔细听,用心记一记,它们藏在哪一小节中?

  生答……

  师:那它们又是在第几拍出现的呢?

  (第二第三拍出现……)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请你们在琴上找一找这两个音的位置吧。

  (把手指2指和4指放在s和si上,不用吹出声音,和老师一起弹一弹)教师边指导边提醒学生注意1、2、3……

  师:3拍子的乐曲,后两拍应该是……?

  (弱弱的)

  师:那我们演奏的时候,要注意轻轻的呼气,给这首优美的乐曲加上我们柔和的口风琴声……

  ① 师:那我们试着演奏一遍,注意没有伴奏的小节空出来。(不加音乐)

  ② 师:配合上面的旋律咱们再来演奏一遍?

  ③ 师:不错,同学们吹得很好,这一次,老师也要加入进来,和同学们配合一下,同学们还吹刚才的部分,没问题吧?(加音乐,老师加入r和l和弦)

  师:老师吹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那同学们在琴上来找找这两个音的位置

  (将大拇指放在r上,将3指放在l上,轻轻吹一吹)1、2、3

  ④ 师:加入了这个和弦,咱们来吹一吹。

  ⑤ 师:同学们吹出的声音真好听!(中间部分,教师演奏)老师又想加入进来了,中间还有四小节,老师来演奏,这次同学们在演奏的同时要仔细听,老师演奏的这部分和同学们演奏的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生:…………

  师:这两组和弦,稍有点难度,看第一个音,它要吹几拍?

  生:4拍,1、2、3、1

  师:同学们来试一试?

  (将3指放在d上,5指放在m上)

  师:另一组旋律的节奏和刚才一组完全相同,

  将2指放在si上,4指放在r上

  ⑴单吹这一组,1、2、3……

  ⑵连起来两组一起吹一吹1、2、3……

  ⑥ 师:让我们和着旋律完整的演奏一遍吧!

  师:同学们都是最好的演奏家!你们的琴声真优美!刚刚这段旋律就是歌曲《捉迷藏》的旋律,听一听歌词中告诉我们是谁藏起来了?他们藏在了哪儿?(教师范唱)

  (生回答)

  师:一起来读一读歌词,注意第一、第二段歌词后半部分是一样的。

  (教师首先范读歌名,轻声高位,学生齐读……)

  师:和老师一起在心里唱一唱,这次注意听,为什么歌词中的这些字是红色的?

  (附点音符稍长一点)

  ① 同学们试着跟着老师的琴声默唱一遍。

  师:怎么样?轻轻地跟老师的琴声唱一唱吧……

  ② 跟着老师的琴唱一唱

  ③ 同学们看,这几个音,是几拍子?(长音要演唱准确)再跟琴来一次,声音轻一点,表情?

  ④ 跟着歌曲的伴奏,我们完整的演唱一次,这一次,我们就是那几个可爱的小娃娃,听哪个小娃娃的歌声最动听……

  师:美妙的歌声,在电子琴的伴奏下真是动听极了,如果加上同学们优美的口风琴声,歌曲将更加完美?谁愿意用你的口风琴给我们大家伴奏?

  (找4、5个同学吹奏口风琴,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这首歌曲《捉迷藏》,并且一起做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高兴吗?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希望你们能够一直开心快乐的学习、实践、创造。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小音乐家……这节音乐课咱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音乐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猜谜谣》歌曲的教学,拓宽学生对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模仿动作、问答对唱、创编歌词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不同部分的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激情导课

  1、谈话:小朋友喜欢玩猜谜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猜几个谜语吧。(课件出示谜语,师生问答)

  2、引出课题:将谜语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猜谜谣。(板书课题)

  (三)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初步感受歌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歌曲:

  (1)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里唱到了几种动物?

  2、再次聆听

  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自主学习

  ﹙1﹚按节奏学习歌词

  (2)教师示范读歌词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

  (4)分问、答两组读歌词

  4、学习歌曲旋律

  (1)出示歌谱,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2)识谱、把握唱名、音高

  5、听唱法教学歌曲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听唱歌词。

  6、处理歌曲。

  (1)问、答部分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演唱?

  (2)教师试唱、学生听辨

  (3)男女生分问、答两组合作演唱

  (四)拓展延伸

  1、提出新的难题:创编歌词

  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猜谜谣,那么你们能自己创编一段新的猜谜谣吗?

  2、课件出示图片,教师启发学生找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3、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创编。

  (五)展示交流

  1、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2、评价小朋友们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总结、下课。

音乐课教学设计15

  《送别》是人教版上册”我的音乐网页”中的一首歌曲,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成功之处:如果单单只学唱这首歌曲,会稍显单调,学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据教材做了知识延伸,加入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的知识。

  1.上课伊始,我以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学堂乐歌,简单讲解了学堂学乐歌的来历和校园歌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演唱《送别》作了很好的意境铺垫。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内容,但我总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

  2.这首歌曲在旋律和文字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在调性上,节奏上也不复杂,在课外学生都有可能接触过,因此学唱主旋律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是学生如何去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此外,五一班学生在唱谱方面已不是问题,这首歌曲的最高音是“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对学生进行过发声方法的练习,高音对于高声部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低声部是二声部合唱的关键,低声部连续出现了“4”、“7”这二个不稳定的'音,对于低声部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在分声部时,我刻意将音色、音准比较符合低声部的__x同学安排在低声部,在她的带动下,在前面的学唱环节低声还都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在表演唱环节我又安排她担任指挥,由于我的疏忽,低声部少了一名骨干,导致表演唱环节,低声部的旋律感不突出。还特意安排二名学生吹奏口风琴,以口风琴独特的音色来带领低声部演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有个别关键音出现失误,给原本就略显薄弱的低声部雪上加霜,其实当时如果我加入到低声部,帮助低声部同学稳住音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关于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在歌唱上技巧的训练上,平时的唱歌教学都在进行,比如咬字、吐字、气息以及声音的位置,而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这些技巧我只需对学生进行提示即可,此外,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经过在多次示范和教唱后,还是达标了。这首歌要求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这一点学生已初步达到。

  不足之处:在上课过程中,课件播放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时间上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虽然在课前我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原计划为学生设计了二道题,由于课件的问题只能按一道,第二题由于学生的口头回答,无法统计数据。在知识迁移的环节,力求突出学生的听,学生听其他版本的《送别》,判断其演唱形式,重唱这一种合唱形式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介绍,本环节中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能判断出三个声部,并且明确的指出男声有一个声部,女声有二个声部,这是需要在认真听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首男女声

  三重唱的《送别》没听完。我计划在下节课让学生听完。

  关于学堂乐歌的拓展,在本节课中也没有完成,学生在阶段第一接触“学堂乐歌”这种体裁,原计划让学生聆听“五四”时期其他的学堂乐歌,时间关系也没有完成,下节课将会介绍给学生。

【音乐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音乐课教学设计01-05

音乐课教学设计05-30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04-05

音乐课划船教学设计12-16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06-02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范文08-04

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03-16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03-01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