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4-06-06 13:07:32 其他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品15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1

  受全国小语会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中心蔡玉琴理事长及理事会同仁的委托,我就本次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历城宾馆会场的12堂阅读课作一简要的评述。纯属我个人参加本次活动的粗浅体会,有些观点主要是想引发同行的研究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这次活动的总体印象(三句话):新秀荟萃,名师辈出,每堂课都闪现出令人鼓舞的亮点;把握目标,设计精到,每堂课都凝聚着各地教研团队的智慧;童言童话,精彩纷呈,每堂课都展示了济南的孩子们活泼灵动的童真!

  具体表述为如下几点:

  (一)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课堂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如《窗前的气球》、《谁打碎了花瓶》等课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理解可以迟一点、浅一点、少一点。课堂要以读为主,把讲的时间放在难理解的词句上,切忌把精力放在分析课文内容上。

  (二) 生动展现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在课堂上,老师们把传统的生字卡片运用得淋漓尽致,有老师精心制作的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外形的卡片,也有学生预习时制作的略显粗糙的卡片,还有用卡片“开火车”,做游戏……真可谓是卡片小,功能大。识记生字新词的方式还有:找朋友、拼音小帽找小主人、猜字谜、摘苹果、一字开花、拍字游戏、识字魔方、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的“飘浮着的云朵”等等,不胜枚举。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供了五种识字游戏供学生小组学习时选用。

  (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自己去吧》首先解决文本中出现的轻声词的朗读问题,简单有效。

  《酸的和甜的》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生理解“迫不及待”一词显然是深刻到位的。

  无独有偶,学生在学习《夕阳真美》中生成了“连绵起伏”的理解,教师随机地引导用手势表示来理解的方式也非常有效。

  《假如》口头填空练习:“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 ,一起 。”这是句式训练和内涵理解的'有机整合。

  同样,《称赞》的语段朗读训练,既读出了小獾的自信,也读出了小朋友自己的自信。

  《浅水洼里的小鱼》朗读“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时老师即时地引发学生反复做捡鱼、扔鱼的动作,看似过于牵强幼稚,但处于当时的瞬间情境中,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听课老师们所有目共睹的。

  (四) 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因而不能把学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秋娃娃》的教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边读边勾画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听了本会场的12堂阅读课后,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它的特性应该是姓“语”、姓“小”、姓“低”。基于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阅读过程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在课堂中要安排适时、多样的复现巩固。依据母语学习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都不是在零起点上进行的识字教学,应当珍视学生的这一差异。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传统识字方法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识字方法不断涌现。各地总结出不少具有地方特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但尚未在本次观摩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改变线性的单一结构,转向块状的多维结构,以较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过于繁杂、细碎,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听课教师要基于自己班级的常态课来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成本不能过高,要少而精,课件不能替代文本的阅读理解,过多的画面会导致思维的缺憾。写字练习应安排在课内当堂完成。

小学语文评课稿2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

  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潜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3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XXX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XXX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如许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奉告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本人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XXX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XXX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XXX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XXX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XXX。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XXX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XXX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XXX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XXX的课。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XXX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的时候。XXX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XXX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XXX听了XXX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XXX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研究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研究的主人。交给了学生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XXX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XXX检查词语读音时。让分歧层次的学生以分歧的方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XXX举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精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本领的培养。XXX从细节处动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精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起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讲授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本领训练。XXX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XXX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接纳了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如何记着这些字。书写时应留意什么。提高了研究效率。

  听XXX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判。整个讲授过程XXX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XXX巨大的献身肉体。如。讲授“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XXX的身材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举措、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XXX把天和地分开时的举措。师此时配乐朗读。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XXX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XXX的巨大肉体跃于眼帘;紧接着。XXX趁热打铁。让学生捉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肉体。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XXX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研究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XXX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XXX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XXX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本人的语文讲授。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本领不强……这都与本人平常教室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XXX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其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代价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出现。也希望如许的活动更多一些。

  XXX

小学语文评课稿4

  本周是五年级的杨絮惠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就以杨老师的这堂课写了评析稿,我觉得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都是优秀的。例如:

  1、李献秋老师

  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角度进行评价。她说:在教学杨老师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这堂课中,快学完课文之时,杨老师这样问学生:“外祖父把手绢递给我时,此时外祖父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今天这堂课在“生生对话”这方面不够体现出来。

  2、王新新老师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

  (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

  (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3、黄卡丹老师

  (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扬老师以课件展示梅花图,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如临其境,如闻其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梅花,歌颂梅花。在学生谈感受后,杨老师来个自然的过度: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喜欢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欢梅花。而且,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

  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杨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杨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

  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

  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

  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我们坚持的每次教研活动后写评析稿,这样促进了每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将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小学语文评课稿5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黄冬蕾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1、课堂体现了语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你是一名国家臣民对文中的四个人物进行评论。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试图让学生走进任务的内心,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动的细节。

  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对教材的研读肯定存在不足,而黄老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主动请教高年级的老师,还借了我班进行试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两,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两个臭皮匠,由于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读浮于表面。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教师的认真痕迹却是抹不去的,她的认真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课件美观又详实,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板书也书写得清晰明了,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调达的特点,展示得清楚。整篇课文处得也较有条理。

  对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为其难的皮毛见解。

小学语文评课稿6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洪老师没有用烦琐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其次,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比较感性地了解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这样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更多的内容。这三位伟人,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太远,因此,洪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并通过插图、文字方面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还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另外,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与阅读时,课件的运用更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洪榴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评课稿7

  《公输》这篇课文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机智勇敢和“非攻”(反对侵略)的思想。这篇公输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今天,听了XX老师上的《公输》这堂课,感受颇多。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1、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集中解决课后一题——用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这里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辅以教师的引导来完成。

  2、教师能恰当设疑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马云英老师承担的课题“农村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在沧州市获准立项,更是激发了我们的教研热情。

  “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授课过程中又将止楚攻宋的过程细化为三部分,这种问题设计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3、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课堂中巧妙启发,如对“班门弄斧”的正确理解、对楚国攻打宋国这场战争性质的评判等,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自读,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提出个人问题,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朗读节奏的划分,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思考和建议:

  1、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工具性作用要体现出来。

  整个一堂课,学生研读文本的深度不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过于匆忙。语文教学中,词句的积累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块。马老师在字词的处理上不太到位,“字音上有问题吗?”一个问题匆匆带过,为下面的分角色朗读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在多媒体演示出现问题不能用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板书或指名读课文的形式完成。

  2、不能忽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

  一篇文章的品味来源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深入理解文章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马老师虽然安排了自读和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但对这样一篇人物语言如此精彩的先秦散文来说是不够的。

  3、一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堂课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有所收获和启发,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对于“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如果问题难度比较大的话还可以尝试小组合作解决。这应该比教师逐层的分析讲解更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4、教师还要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创设教学情境。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把解决本课重点问题的过程看做是一场“歼灭战”的话,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墨子的语言技巧在正式学习文本之前来一个“诱敌战”,可设计诱导——我是公输盘,我为楚国制造了云梯用来攻打宋国,你是墨子,你会怎样阻止我?有了这样的问题预设,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后文墨子止楚攻宋的劝说艺术会有更深刻的对比和理解。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成为“问题专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探讨:

  一、分角色朗读安排在哪里?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是,分角色朗读的练习到底应放在什么时间,品读文本之前?之时?之后?

  有一些老师习惯于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之后,老师再对人物的角色、语气进行一番指导,最后再对人物形象做一总结。虽说课无定法,但总感觉这种朗读指导教师很吃力,学生们的理解也似乎被分割了。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更高的要求,是在熟练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熟读课文才能保证朗读效果。学生由外而内,“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与人物相似的情感,才能读出公输盘的狡猾虚伪、墨子的义正词严。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然后再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当然分角色朗读可以变换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分派学生完成不同角色的朗读,是最常见的形式。教师也可以大胆地放手,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这种方式可以使全班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成为朗读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二、文言文教学还要不要翻译?

  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疏通文意我在教学中通常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

  三、如何引导学生预习?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而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公输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小学语文评课稿8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9

  一、教学目标明确。

  1.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潜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贴合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的教学特点。

  二、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1.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参与学习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

  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用心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学习效果。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2.全体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就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四、语文教育特点。

  1.注意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注意培养语文的实践潜力。

  3.根据汉语言文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识字写字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和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引导在语言实践中运用。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1.加强朗读教学,注重感悟的阅读方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表达

  1.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

  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3.有具体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4.重视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

  5.关注儿童生活实际。

  五、教师教学素质。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2.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

  4.板书工整简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在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进行评价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思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潜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其次,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评价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比如评专题研究课,就应紧紧围绕专题进行评价,非专题性的问题能够适当从略。又如,有的课用的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某种教法,评课时就要围绕该教法的要求来衡量。再如,对较差的课,要多从教学常规方面挖掘一些优点,推荐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对较好的课,则重点抓住教改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提推荐时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如果评课时不注意评价的策略,则很难取得评课的实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项目分值得分

  一般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贴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3对教材理解准确,能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培养学生的潜力。

  5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6师生关系融洽,有多向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特殊要求7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潜力,提高综合素养。8教学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现文道统一,语言、思维和情感统一。

  9能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型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贴合语文各部分教学资料的相应要求。

  教学基本功

  10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朗读潜力强。

  11驾驭教学过程的潜力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善于点拨、诱导,善于应变。

小学语文评课稿10

  雪地里的小画家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是第一册教材中不多见的一篇美文。我觉得张鹏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的设计思路,重点突出,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这堂课的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他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拉进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老师说:打开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然后余老师出示了生字“啦”,引导学生用“啦”来说话,并且让孩子读准字音,明确这个字要读轻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学好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课件的精彩运用,可以说是这节课一大亮点之一。

  二、挖掘、拓展让识字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认少写,"有"自主识字"的愿望。识字是低段语文课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调动孩子的已有识字经验,放手让孩子剖析识字过程,让一部分识字能力颇强的孩子,带动了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新授虫字旁时,张老师适时地拓展让孩子对偏旁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说出带有虫字旁的还有那些生字,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课外识字兴趣,增加了识字量。另外学习生字也各有特色,让同桌互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基本是形声字,学生基本能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睡”,眼皮垂下来了,这样一说很形象,学得更扎实,让学生记住字形的同时也记住了字义。

  利用帮“小雪花”识字的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到喜欢的方式,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探索识字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中还安排了复习易学课文《日月明》和识字歌,复习了旧知识,拓展了新能力,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小学语文评课稿11

  听了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体味情感。如“哪个词可以概括裁员的'特点?”还有重复出现好多遍的“就”字,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蔬菜们的自由。

  二、“我来写园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愿意——就——。”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写。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本节课朗读很多,形式多样,最突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配合着朗读,读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时,教师起到了示范朗读的效果,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还有后面的教师配乐朗读更升华了的情感。

  四、教师最后对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小学语文评课稿12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第一,朱老师在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朱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可以进行拓展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我体会到朱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13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针对该课文的教法,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14

  刚才两位评课老师评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我是个感性的人,只能零零星星谈一些我的感受。我很佩服这两位授课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吐字非常清晰,让我们听得很舒服。

  上过公开课的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刚开始是很难进入教学状态的。而第一课时的林老师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得一手那么工整那么娟秀的板书,足见她的书法功底有多深厚,我们视觉上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林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个环节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这个环节前十年似乎特流行,这几年好像已经无影无踪了。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之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足见质疑有多可贵。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不该置之不理了,何况该班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认为可以顺着学生提的问题“鱼是怎么游到纸上”来直奔重点组织教学,又把难点DD理解“鱼游到了纸”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这样就会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琐碎的提问,又能体现出明朗的教学线索,腾出几分钟时间把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DD精彩的说话训练内容,当堂写下来,还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

  张田若先生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视为评价阅读教学的第一标准,他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很显然,第一课时很符合这个标准。林老师善用以读代讲法,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答疑解惑,在读中品词析句。假如林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评价读的质量,就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上第二课时的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真正体现了读为写服务的理念,这组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并懂得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本单元的写作要领。

  陈老师在让学生交流昨天摘抄的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时,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本课的写作方法:

  (1)通过细心的观察;

  (2)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来写出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接下来,陈老师及时地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阅读课本P177页的《到期归还》,运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自主分析文中是怎样刻画毛主席的形象?这正应了那句话:得法于精读课文,用法于课外阅读,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有了这两个例子的语言储备和老师对习作要领的点拨,再加上平时的观察储备,最后的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如果陈老师能引导学生对习作作出点评,这节课就堪称完美了。

小学语文评课稿15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梳理思路。学生概括,记会——抒怀——明意

  3、诵读涵咏。学生齐读——教师订正读音——教师配乐范读。以读带讲,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为何而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最为清醒、最为执著、也是最为痛苦的一群人。

  4、知人论世。

  5、吟读课文(古法朗读)。

  6、拓展延伸。“人生苦短:既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密度。”

  听完这节课,颇为惊喜!代老师抓住了“因何而乐——为何而痛——悲从何来”这条主线来讲。一是老师儒雅的'气度让人如沐春风;二是老师高水平的朗读波澜起伏,有抑扬顿挫之美,有行云流水之畅;三是老师对文本领悟之广、之深令人折服。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诵读的指导和内容的讲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没有机械的割裂开来,以读带讲,把文章讲“活”了。

  一节课内兼容了太多美的、深刻的元素,给人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若能突出某一两个元素深挖下去,效果可能更佳。尤其是古法吟读部分堪称典范。

【小学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4

(经典)小学语文评课稿12-09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6

经典小学语文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评课《梅花魂》评课稿06-30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06-26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评课《全神贯注》评课稿06-30

小学语文《莫高窟》评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