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通用[15篇]
历史名人故事1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汉名将,被后世尊为“武圣”、“关帝”等。
民间对关羽的认识深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基本大多都知道其“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的故事。
其实,真实历史中的关羽并未温酒斩华雄,华雄是被孙坚所杀。关羽也没有杀文丑只斩杀过华雄,当然同时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
虽然历史小说中对关羽多有艺术加工内容,但关羽依然是一个武力超高的人,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很棒的,多年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对刘备的忠心自当无以言表,他对于蜀汉建立的功绩是数一数二的,他常年镇守刘备的东大门——荆州。当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大战的时候,关羽更是主动出击襄樊,水淹曹操麾下大军,如果不是孙权背后偷袭关羽,那么刘备极有可能在公元220年消灭曹操,统一天下。
关羽在后世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树立为“忠义”的代表,不断为关羽加封尊号,“关帝”的称号就是不断加封来的。
历史名人故事2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历史名人故事3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名人故事4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历史名人故事5
众多的读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无不觉得华佗死得冤枉。神医华佗悬壶济世,不甘心被曹操一人所役使,他以妻子有恙为借口,离开曹操,曹操头疾难忍之下,欲招华佗而回,可是华佗却不肯再返许昌,曹操一怒,将华佗捉回杀之。
可是历史上的事实并非这回事,换句话来说,曹操和华佗这两辆车碰到了一起,并非曹操全责,至少华佗也得负三分之一的责任。
根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因为才气大的缘故,故此,沛国相陈珪举荐他为孝廉(相当于举人),而太尉黄婉也征召他做小官,都被华佗一一拒绝了。
华佗当时走得是以医养学之路,那种芝麻绿豆似的小官,满足不了华佗的胃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方技传》中,曾经这样写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要知道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汉代,医生是贱业,华佗因为医术高明,常被高官巨贾们召去治病,在谦卑的忍隐,万分的谨慎中,华佗早已经厌烦了这种“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生活,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这样写华佗的性格:为人性恶,难得意。
可以想见,华佗并非是一位谦和的名医,他的脾气也很乖张,时常处在求官不得,可又不得不干医生的矛盾之中。
曹操因造建始殿,挥剑砍碍事的一棵梨树,在传说中得罪了梨树神,故此得了头风病,曹操召华佗来许昌后,华佗一针便止住了他的头痛,这让曹操心中欢喜,便封了华佗一个“专视”的官,换句话来说,华佗就做了曹操的保健医生。
曹操作为一个“霸道总裁”,他得到了——当时天下最好的名医华佗,可是华佗作为医界的“精英白领”,他并没有得到他需要的官职、金钱、名誉和地位,甚至他还失去了一个当野医的自由。
华佗在曹操身边当了一阵保健医生,他觉得不快乐,也没法快乐(干不好,会被杀头,而且曹操也没太拿华佗当回事,不舍得向对敬重关羽一样对待他)华佗就以收到家书,想回家住几天为由,向曹操告假。
曹操准了华佗的假后,华佗以妻子有病为由,一直拖延时间不回许昌。
曹操曾经对手下这样说华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能治好我的病,可是他不怀好意,故意拖延,目的是挟病自重。
(《三国演义》中,华佗有让曹操服下麻沸散,然后用利斧劈开曹操的脑袋,取出曹操头风的病根风涎一说,属于小说家的言语,说法不太可信,故此在本文中,略去不提)。
头风之疾,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头痛,或者叫偏头痛,属于疑难杂症之一,很难治愈,治愈后也非常容易复发,华佗作为汉代中医界的“精英白领”,我们应该相信他是当时唯一能治疗此病的医生,可是他以病相挟,却没有得到他朝思暮想的高官。
曹操作为魏国最高的“霸道总裁”,偏不想被华佗所要挟(关羽是谁,人家是可以帮自己打江山的武将,华佗是谁,野医一名,曹操从心里就瞧不起自学成才的华佗,给他个保健医生的职位,曹操认为这都是最大的恩典了)。曹操认为,去了穿红的有挂绿的,没有了华佗,自己的头风病也一样有医生会替自己治愈,曹操不理荀彧替华佗求情,凭着心情,将囚于监狱的华佗,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处死!
霸道总裁法则就是:我是螃蟹别惹我!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做,跟着感觉走的滋味确实很嗨皮(兴奋),而霸道总裁法则就是这样霸道,同时,这个法则也不按道理出牌。曹操认为自己的命令华佗必须遵守,否则他一定没命。可是华佗(老子是技术尖子,自学成才怎么了,我不给你治病,曹操你老小子也活不几天)也是一样的执拗,他认为,曹操要对自己下手,就没有人给他治疗头风,故此,他不敢杀自己。
针尖对麦芒。最后,华佗的医术,没有敌过曹操的屠刀,华佗死了,曹操在不久之后也病亡了……
在这场血腥的游戏中,法律只是幌子,真正的凶手是——霸道总裁法则:我是螃蟹别惹我!杀人的挺痛快,但曹操杀了华佗,也等于断了自己的性命。
华佗脾气挺大,但再大的脾气也无法阻挡曹操这只螃蟹的.凶猛,华佗惨亡于权力的螯钳之下。
如果将其引申一下,在现代的商企中,一些认为企业离开自己一定玩不转的白领精英们,如果想以管理和技术要挟那些霸道总裁,一定要仔细看清,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曹操型的总裁,你要记住,你的要挟在他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
这位霸道总裁,他往往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威,“手起刀落”干掉这些胆敢要挟自己的白领,痛快和感觉最重要,至于企业亡不亡那就以后再说了。
而如果你是曹操型的总裁,也一定要转变一下“霸道”观念,这世界上真有不可替代的白领,千万不要认为,去了穿红的有挂绿的,干掉这些经常“尥蹶子”的白领很容易,但没有了他们,企业也会很快倒闭!
故此,现在职场上混“霸道”不重要,彼此了解,彼此理解,彼此珍惜才真的很重要。
历史名人故事6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多遍,还没有背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历史名人故事7
1.黄帝占梦得名臣
汉魏时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轩辕曾做一梦,梦见“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梦醒后,黄帝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钧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开始寻求梦中所述人才,最终得到风后、力牧两位名臣。
2.郑玄梦换心成大儒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县(今高密市)人,汉代经学大师,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年轻时曾任乡啬夫(乡级小吏),一生好学,曾多处求学并各有所得,如他曾到太学学习《周易》、《公羊传》,又从名儒张恭祖学习《尚书》、《周礼》、《左传》,最后又师从马融。
郑玄,到马融处三年,学业却毫无进展。马融见郑玄学了三年还不开窍,于是就想打发他走。
郑玄在回家途中因徒步而累,便在路边的一棵树下靠着树睡着了。睡梦中,他梦见有一个老者用刀剖开他的心脏,并且对他说:“子可以学矣。”醒后,梦中所见历历在目,左思右想,郑玄便依梦中所言再次回到马融处学习,终于成为大儒,为后人所敬仰。
3.曹操梦三马共食一糟
曹操当丞相时,一日在睡梦中梦见“三马共食一槽”。由于,当时朝中权重势高的正是司马家族,而“槽”与“曹”同音,于是曹操认为此梦预示着司马氏将篡夺曹氏权柄。
自此梦之后,曹操便对司马氏心存芥蒂,常常疑虑不已,担忧司马氏抢夺曹氏天下。于是,就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绝非甘为人下者,今日不除掉他,将来必受其害。
曹丕却不以为然,然而司马懿却敏锐地感觉到曹操对他的猜忌,于是便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的样子,从而逃过了曹操的迫害。
但是,曹死后不久,司马懿便渐渐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精心设计除去曹爽,从此大开杀戒,使司马家牢牢掌握政权。司马懿去世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曹操“三马共食一槽”的梦终于得到了印证。
4.蒋琬梦血淋牛头
火烧赤壁之后,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梦见门外有只鲜血淋淋的牛头,惊醒之后心中十分惶恐。后来,他听说赵直解梦之术高超便立刻将他接到家中,让其为自己解梦。
赵直听后看了看蒋琬,见其表情烦忧,随即笑着说:“不必过虑,此为大喜之兆啊,你要当高官了,将至三公之位!”蒋琬疑惑,便问何以见得,赵直解释说:“夫见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见也。牛头鼻头者,皆公字之象也。东家必当至公。”蒋琬听后终得以心安。事后,蒋琬果真被任为什邡令,后又升为大司马,位居三公之列。
5.夜如梦引救父路
《灵鬼志》记载:晋朝南郡的议曹掾姓欧,膝下有一子,名为夜如。一次,其父南郡椽受尽病痛折磨,眼看身体逐渐虚弱,只剩皮包骨头,他们遍访名医,都无能为力。
一个夜晚,夜如在睡觉时梦见有许多和尚来看望他的父亲,第二天醒后,便觉得梦有所指,于是便赶到庙里请教和尚。和尚便把佛教的简单知识讲给他听,夜如诚心地将和尚们请回家中,为父亲诵经消灾。到了晚上,父亲的病症就有所减轻。次日,身心疲惫的夜如白天睡了一会儿,似乎在梦中看见门外有几十个小孩,全都穿着五彩衣服,有的手中拿着幡,有的拿着杖,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矛,从大门走进来。其中有两个小孩在最前面走着,当他们走到门帘前面时,忽然转身又往回走,并对后面的一群小孩说:“里面住的都是些佛道和尚,以后不要再来了。”从此之后,南郡椽的病情便渐渐好转了。
6.苻融占梦破悬案
《晋书·苻融传》记载:时任京兆尹司隶校卫的苻融,一日接到诉状。情节是,被告者董丰,外出游学三年后返回了家中,可是当晚他的妻子就被害了,他妻子的哥哥便认为是董丰所为,于是便把董丰送交官府治罪。董丰含冤叫屈,坚称妻子不是他害的。
苻融对此案做了仔细推敲,也觉得事有蹊跷,于是便问董丰是否请人占卜过。果然,董丰说他在案发前曾做梦骑马渡河,先是从北岸到南岸,又从南岸渡回北岸,最后再从北岸回到南岸。适时,马停在水中,任凭自己怎样鞭打它都不肯走。他低头往下一看,有两日在水中,马左一日为白色,浸水而湿;马右一日为黑色,显得干燥。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境记忆犹新,心中惊恐万分,认为那肯定是不祥之兆,离奇的是,在回来那天晚上,他又重复做了同样的梦。他找到了占梦者为他解梦,占筮者告诉他,近期他恐怕有狱讼之事,并且告诫他要“远三枕,避三沐”。对于占筮者的话他牢记在心,在当夜他没有接受妻子为他准备的沐具和枕头,但第二天起来妻子却被杀害了。
苻融听了董丰所说的梦象后,自行进行了一番破译,最后断定杀董丰妻子的凶手是一个名叫冯昌的男子。他对于董丰的梦象是如此破译的:苻融把董丰的梦象转换成《周易》的卦象:水的符号为“坎”,马的符号为“离”;既然马在水中行走的路线是从北向南,又从南向北,其路线即成“之”字形;由此,董丰的梦象就可以转换成“坎之离”。“坎”之形为三,三爻同变后即成“离”之形三。“离”为两个阳爻夹一个阴爻,为“中女”,“坎”为两个阴爻夹一个阳爻,为“中男”。董丰看见水中有“两日”,象征着与此案有关的两个男子,一个为董半,另一个尚不清楚。“坎”又为执法之吏的象征,当在上。于是,坎上离下又组成了“既济”卦。按照此卦的先例,“文王遇之,囚之湵里”。要是被告有理(“礼”通“理”),最后一定能够囚中得生。再据梦中“马左而湿”解字,应是左边为水、右边为马,合起来即是“冯”字。“两日”相重,又是“昌”字。所以,真正杀害董丰妻子的案犯应该是另一个男人“冯昌”了。虽然这个破译的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当官府据此逮捕冯昌后,冯昌果然招认了。据真凶表述,他原来要杀害的对象只是董丰,预定以新枕头为标志,却不知当晚董丰并没有使用新枕头,结果就误杀了他的妻子。
7.许超得梦封侯
北魏孝明帝时期,有一个名叫许超的人,一夜他梦见自己因为盗了一只羊而被捕入狱。梦醒后,许超不得其意,于是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解梦大师杨元慎。杨元慎听罢,便呵呵笑道,说:“此梦乃大吉之兆,不日之后,你将做城阳县令。”
许超不禁问道:“何以见得?”
杨元慎解释道:“‘盗羊’与‘到阳’同音;而狱者,围城之象也。所以说入狱,就是进城。此梦就是说你将到城阳去做官了。”
果然,事后没过多久,许超就被封为城阳侯。
8.元渊梦槐位三公
《酉阳杂俎》记载:北魏孝明帝时期,身为广阳王的元渊,统领十万兵力征讨葛荣。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穿着衮衣倚立在一棵槐树旁边。第二天醒来后,元渊对此梦大为不解,于是便前往解梦大师杨元稹处讨教,请其为自己解梦。
杨元稹认真地听完元渊讲述,许久不做声,沉吟良久后才对元渊说道:“公将位至三公。”意思就是说元渊会晋升至三公,元渊甚是高兴,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元渊刚走,杨元稹又小声对身边人说:“死后得三公耳。”众人不解,问其详,扬元稹便解释说:“衮衣为三公所穿,所以他会位至三公;但因其靠于槐树旁,‘槐’字,‘木’旁‘鬼’,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在说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吗!”后来,元渊生前果真与三公无缘,而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司徒,位属三公。
9.元忠执火入墓耀门楣
北齐时期,有一个叫李元忠的人。当是他还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梦。梦见他执火炬进入了父亲的墓穴。醒来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师,求他解梦。老师闻听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执火炬进入你父亲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说‘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10.唐太宗梦得薛仁贵
《薛仁贵征东》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做了一个不好的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关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地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己。为了答谢恩人,唐太宗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无踪影。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之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无踪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日后,果然从山西的龙门县招举了一个名为薛仁贵为征东主帅,平定高丽国盖苏文反唐。印证了唐太宗的梦。
11.安禄山问梦黄幡卓
安禄山手握朝廷的兵权,屡得战功,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一天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衣袖长得一直拖到阶下,这令他十分费解。听闻军中有一个名叫黄幡卓的人善于解梦,于是便召来为自己解析吉凶。黄幡卓听了安禄山的梦境后为其解析为:“当垂衣而治。”
又过了一天,安禄山再次找来黄幡卓为自己解梦,说自己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译为“革故从新”。
两次解梦,黄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说“当另立天下”。于是,安禄山借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要严惩黄幡卓,黄幡卓说道:“臣当时身不由己,出于无奈。不过臣心里十分明白,安禄山不会有好结果。臣把梦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与‘胡’音同,安禄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听后觉得也十分合情合理,于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12.岳飞梦二狗争言陷囹圄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阳(今属河南)人。他出身佃农,自幼喜读兵书,练就一身好武艺。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屡次南侵。岳飞以“敢战士”应募入伍。其母姚氏为了鼓励儿子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亲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辱母命,穷其一生的精力,报效祖国,扞卫疆土上。但是,事不随人愿。正当岳飞和金兵打的不可开交时,突然接到了
返回京城受命的诏书。在北上的途中,岳飞做了一梦,梦中只见两条狗争相交谈。于是,岳飞便请来占梦师圆梦。
占梦师听后便说此梦乃凶兆,并说岳飞此行北去可能会有牢狱之灾。岳飞问其原因,占梦师说:“二狗争言,不正好应了‘狱’字的字形吗?”
后来岳飞真的受到了牢狱之灾,而且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害了,一代忠良含恨而终。。
13.颜畿托梦命还阳
《明史》记载,颜畿为了治病而服下了大量的药物,最终导致其死亡。家人在为其迎丧之时,只见旒幡缠绕于树上解不开,使得引丧者纷纷绊倒在地,随即一度昏厥,短短片刻却梦到颜畿托梦。颜畿在梦中说:“我的寿命并未尽,还尚未死去,只是服药过多而伤了五脏耳。现在我已复活,无须再下葬了。”
家人闻此梦言大惊,便将灵柩运回家中放置,当天夜晚,颜畿又托梦于妻子说:“我已经复活,可以立刻开棺。”家人立即开棺,经查,颜畿果然还尚有气在,只是气息甚微。请来医者诊治,再加上颜含等精心服侍,颜畿终于活了过来。
14.朱竹坨梦鸭把命丧
清人笔记小说《秋灯丛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朱竹坨是清初的大儒,平生最爱喜食鸭肉。有一次夜半睡眠中,他梦到了自己出游,行经郊外时,看到一个大水池,池中畜养了好几千只鸭子,水池旁边还有一个看守的小童子。这个小童予对朱竹坨说:“先生,这就是您一生的食料。”朱竹坨闻此,很是高兴。但是,到了他81岁的那年,他又梦见自己回到了年轻时所梦到的那个大水池,走近了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水池里只剩下了两只鸭子。
醒来之后,他觉得此梦不祥。于是,就立即告诫家人此后绝对不能再烹杀鸭子。然而,就在此时,已出嫁的女儿回来探亲,知道父亲喜欢吃鸭肉,就特地在家里宰杀了两只带来孝敬父亲。朱竹坨看到女儿带来的两只煮熟的鸭子,不禁叹道:“我的食禄就到这里结束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他就死去了。
15.井中植丧命微茫
赵直是出了名的占梦高人。一天,有一个姓何的男子向赵直讲述了自己的梦,他说他梦见自己在井里种了一棵桑树,并询问赵直此梦为何意?
赵直听了男子所言后,长叹了一声说道:“请问先生今年贵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说:“四十四岁啊。”
赵直迟疑了一会儿说:“先生,人生如梦,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寿命只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见得呢?”
赵直解释说:“桑树不是井内所种之物。‘桑’的发音同‘丧’;而‘井’,四个‘十’也;‘十’字,两笔画也;四个‘十’合为八笔,这不是说你的寿数为四十八年吗?”
何氏一听拂袖而去。过了四年之后,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归西了。
历史名人故事8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9
让世人钦佩的是甘地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甘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甘地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甘地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甘地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历史名人故事10
历史名人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故事
由于刘邦出身无赖,以行伍定天下,轻慢儒生,诛杀功臣,因而很少赢得历代正直文人的好感。历代文人更是耿耿于怀:“世无英雄,遂使胥子成名!”“原来刘项不读书”;“偶因乱世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在他们看来,刘邦平定海内,称雄天下,并不是靠品德和真功夫,而是由于他品性奸诈和历史提供的机遇。其实历史地看,刘邦确有过人之处和领袖魅力,并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刘邦毕竟不是一位草莽英雄,前人对刘邦最终获胜,成为汉高祖的原因多有分析。刘邦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因时而动的精确的判断能力,能屈能伸、趋利避害、出生入死、大厦倾于前而不惊的大将风度,不拘一格的用人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纵观刘邦的一生,其成功的经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豪杰原本是“无赖”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刘邦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常常到酒店里赊酒,喝醉了就倒在酒店里睡觉,刘邦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但他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他的哥哥和嫂子不愿与其同过,刘邦的父亲只好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什么时候才能像你哥哥一样买地置房!”刘邦并未觉悟,还是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白吃。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然。一次,刘邦一伙又赖在哥哥家蹭饭,嫂子急中生智,用勺子猛劲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以为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等他送走朋友,回头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腾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受了刺激,从此不再回来。
刘邦的这种“无赖”本性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其后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但楚军紧追,刘邦急于逃命,嫌车重太慢,竟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看见,急忙把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刘邦竟然舍人救己,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无奈,再也不敢把孩子放在车上,只好把孩子挟在腋下逃跑。俗语谓虎毒不食子,也许因为刘邦非虎而龙,也就顾不得这条古训了。
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要挟刘邦。项羽此举虽不太正大光明,但两军对垒,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两军将士本以为刘邦会十分为难,情感也都倾向刘邦这一边,谁知大家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刘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面对这样的无赖,项羽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无赖”刘邦快30岁的时候,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一久就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亭长这个官位上,刘邦整整呆了18年。
那时的刘邦虽然职位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有一次刘邦送服役的人去咸阳,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这句话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表明他渴望成为一名威震四方的豪杰。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吕公本来不住在沛县,后来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便带着家人投奔自己的好朋友——沛县的县令,所以就把家安在沛县了。在吕公刚刚到沛县时,沛县的许多上层人物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便纷纷上门拜访,借机向他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当时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负责接待宾客,由于客人很多,所以萧何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本来就瞧不起这些官吏,他没有带一个钱去,却骗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萧何担心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忙不迭地对吕公解释说:“刘邦平时就愿意说大话,很少干实事。”吕公本就是个善于维护别人尊严的人,况且一见刘邦器宇轩昂,超凡脱俗,所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请刘邦入上席就坐。
这次刘邦不但吃了一顿免费的盛宴,而且散席之后,还被吕公单独留下,原来吕公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所以特地征求刘邦的意见。刘邦当然求之不得了,可是吕公的夫人却不愿意,骂吕公说:“你常说这个女儿有出息,要嫁给贵人,沛县令要娶他,你都不肯,怎么会要给毫无出息的刘邦?”吕公说:“你们女人就是目光短浅。”于是不顾夫人的极力反对,硬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
利用迷信起大事
有一天,吕后和女儿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讨水喝,喝完水便给吕后和她的女儿相面,说她们都是天下的大贵人。老人刚走,刘邦就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也很高兴,他赶紧又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女儿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刘邦一听高兴极了,对老人拜了又拜,谢了又谢。
在秦始皇执政的晚年,全国政局已处于很不稳定状态。秦始皇征讨匈奴、建筑长城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进行的修驿道、修宫室以及骊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
这一次,沛县接到征调劳役的命令后,县令不敢怠慢,立刻编造名册,并决定派遣一名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这次的劳役是建筑骊山陵,是件非常艰险的工作,加上大家对过多的劳役反感颇深,因此负责领队是件危险的差事,万一有人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
历史名人故事11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炎在司马书院教书,4岁时司马迁就已经是书院的学生了。司马迁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外祖父杨鼎要去出席乡间文人的聚会,便把年仅7岁的司马迁也带上了。“今天,乡间要举办文人聚会,我带你一起去见识见识吧。”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司马迁随外祖父参加了聚会。很多的文人学士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好不热闹。这时,儒士杜明把司马迁叫到面前问:“你今年7岁了,对吧?”
“是呀”
“听人讲你能把《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背出来,这是真的'么?”
司马迁落落大方的回答到:“那还有假吗。”
杜明想当场考一下司马迁,便说:“那能不能请你现在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当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呢?”
司马迁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能倒着背《国风》,真了不起呀。”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背的。”周围的人全都慢慢的聚拢过来,把这张桌子围得水泄不通。
“你们不相信,我就倒背给你们听吧。”于是,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起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司马迁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不由啧啧称道:“嗯,不错。”“嗯,真是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就能倒背如流。”司马迁越背越起劲,145首《国风》在众人的掌声中全部倒背下来,众人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10岁时,司马迁便随父亲去了京都长安,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他遍读史书,受父亲的熏陶,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有名的历史学家。”
长大后,为了搜集史料,司马迁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做太史令后,他读遍宫廷里的藏书,常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运用所学及掌握的大量史料,用10年编写了历史巨著《史记》。
历史名人故事12
万思通闭门造车,刻苦学习
万嗣同是清初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参与了中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的编纂。但万思通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万思通在客人面前丢了脸,因为他的顽皮,受到了客人的.批评。万思通一怒之下推倒了客人的桌子,被父亲锁在书房里。
万思同开始认真阅读,从对阅读的愤怒和厌恶到闭门造车的思考,并受到《茶经》的启发。一年多后,万斯在书店里读了很多书。他的父亲原谅了他的儿子,万斯也理解他父亲的好意。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万思通终于成为了一位了解历史、阅读世界各地书籍的著名学者。
历史名人故事13
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是个大农业家。
历史名人故事14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
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带着和平远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一支世所罕见的庞大船队于晨雾尚未飘散之际,悄然起航。这支船队拥有宝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医士,工匠一应俱全,总人数达两万七千余人。船队统领郑和正当壮年,且已有3次远航西洋的经验。总之,这支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上最庞大的海上力量,所过之处,无不俯首称臣。但此时,郑和却独立于船头,远望大海,眉头紧缩。这让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郑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说这次出海任务也不困难,为何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连郑和最亲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实上,郑和的脑子里所担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达给他的一个密诏。关于这个密诏的详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郑和刚刚完成第三次远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当面复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时候,郑和谈起了他所见到的一个堪比桃花源的小岛。该岛离中华大地并不远,岛上有大约一万居民,令郑和及其手下称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其他人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也与常人不同。郑和虽然比手下们见识更广,但也从没见过这么多白种夷人聚居在一起。当岛上居民发现郑和船队后,立即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一面,而郑和也是出于职业习惯,不仅欣然登岛,还详细记下了关于此岛的资料。话说郑和讲到这里,发现朱棣脸色阴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朱棣见郑和停住了,挥一下袖子道:接着说,把你在岛上的见闻全部告诉朕。郑和领命,略感心惊地说道:臣登岛后发现,两族人民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人教给他们纺织,生产瓷器,还种植了茶叶。而白种居民则教给我们的人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岛上最令臣等惊讶的就是建筑了,感觉耳目一新,有一种我国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个硕大的园林。园林里面有一个仙女般的雕像,脚踏波浪,手持白鸽,头戴海马凤冠,岛上居民称之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许愿池。据居民们说,和平艾琳娜与和平许愿池特别灵验,正是她保护了他们有这一片美丽的生存之所够了!朱棣突然喝道。郑和抬起头,这才发现朱棣已经满脸怒色。朱棣道:郑和,你难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务吗!还记得朱允炆吗!郑和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来,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继承而来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龙椅。话说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对百姓挺好,但对这旧敌是特别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们大多都惨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诛十族,这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后,有个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时候,不见了。对于如此仇恨敌人的朱棣来说,这还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样,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携带了寻找朱允炆踪迹的任务。如今,郑和告诉朱棣有这样一个秘密小岛,而且人口也不少,岂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郑和内心无比担忧,看着阴沉着脸,走来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会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会,又坐下来继续询问了一些岛上情况后,奋笔写了一个密诏交给郑和。密诏的内容是一个很残酷的阴谋。朱棣听闻岛上铁器资源匮乏,农具不足,密令郑和准备再次下西洋,以送给岛民农具为由,暗地里将装满精良武器的箱子运到岛上,而后攻其不备,将该岛变成废墟!
话说郑和虽然和岛民们交情不深,但他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亲手做出这样的惨剧。而皇命又不能不听,否则不仅是他,手下们也会一起受到惩罚。因而郑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内心极其矛盾,始终不知该如何抉择。郑和的忧虑无法阻挡船队驶向小岛,很快,郑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郑和心想。于是在岛上居民的感激声中,命令属下们将装满农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岛民们充满感恩之情,邀船队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岛上休息几日,事情如预想的一样顺利,但这种顺利是郑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无事,岛民们尽地主之谊,船队上的人再次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个夜晚到来了,原计划今夜子时行动,郑和还没有将密诏告诉属下,而是命令他们看好箱子。随后,他独自外出,在岛上四处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很快,他又来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脚下。郑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美丽的园林而减轻了不少,他站在纯净的和平许愿池旁,双目凝视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内心喊道: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把武器变成真的农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战争在这里发生!祷告一番后,夜已将近子时,郑和只得返回营地。回营之后,郑和仍没有做出抉择,他来到箱子旁,决定打开箱子,让属下们自己选择是否遵守密诏。万万没想到,郑和在开箱子的一霎那彻底傻眼了,刀枪真的全部变成了锄犁!属下们奇怪地看着郑和,不知他为什么要打开看看。郑和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直接跑向和平许愿池!
当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许愿池旁边的时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脚踏波浪,优雅中不失威严地向他走来。动听的声音从艾琳娜的嘴里发出:郑和,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梦想,是我用海马龙法杖将武器变成了农具,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感谢你没有做出那个决定,和睦,包容,互爱的精神将继续存在于这片天地。未来,也要靠你这样的人传播这种精神。郑和听后,双目含泪道:不,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应该是我感谢你帮我下定了决心,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发动战争的恶魔。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力量,让我更加坚信和平才是最终的梦想,我会为了这个梦继续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郑和,你的奇遇还将继续,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会暗中保护你一帆风顺,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我赐予你此物,可保你不会被责罚。说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鸽嘴里衔着一个木盒飞向郑和,郑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谢。艾琳娜道:你们皇帝内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见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义,去吧郑和,继续你的冒险之旅。话刚说完,和平艾琳娜又变成了那个圣洁美丽的雕像。郑和沉浸在这魔幻般的奇迹中,看到手中确实拿着一个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礼之后,返回了营地。
大约两年后,象征着大明鼎盛国力的郑和船队回到了祖国。船队统领郑和一下船就快马加鞭去京城复命。不出郑和所料,朱棣听说密诏没有执行之后立刻龙颜大怒。但郑和并没有特别慌张,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说的话,将木盒呈给了朱棣。朱棣生气而又好奇地打开了木盒,郑和看不见木盒里的东西,观察朱棣的脸色先是惊讶,而后被吸引,最后脸上的怒气完全消失了,隐约有一丝哀伤。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对郑和道:这次你做得对,密诏一事不再追究。朕错了。郑和惊讶地听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认错,万分欣喜那个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继续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加坚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给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所以中国无人知晓。但在南洋流传这这样一个典故,一个魔盒拯救了一个美丽的岛屿。魔盒里是用魔法变换出的岛屿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正当你看得投入的时候,魔盒里升起狼烟,燃起战火,一切美丽的事物崩塌为灰烬。无论是谁看了都会痛恨这场战争的发生。
和平是全体人类的梦想,和平艾琳娜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发芽,唤起人们沉睡的梦。带着和平远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给郑和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和平艾琳娜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将世代流传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名人故事15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8-04
历史名人故事05-11
历史名人故事07-03
历史名人故事04-28
关公的故事-历史名人故事06-23
【热】历史名人故事09-28
历史名人诚信故事06-27
华佗历史名人的故事07-03
历史名人故事【推荐】05-28
经典励志的历史名人故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