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06-07 14:17: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叮嘱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我会面对许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对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急躁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时机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散”“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消失岔路需要我们去查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忙他们订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反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或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藏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拟熟识,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惊、紧急和苦痛的“隐藏的暴力”,常常会被大家无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拟隐藏,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发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特别高。假如专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觉,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苦痛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藏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协作教师欢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藏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情愿它更可以成为“甜美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当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观赏,相互关怀的暖和的班级气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提升沟通能力的书籍。它的亮点在于: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和需要。最重要的是,作者让我明白了沟通的目的.,是让爱融入生活。书中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技巧、如何学会倾听和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这4个方面。

  首先,要能够区分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明白暴力沟通的危害所在,进而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益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提升沟通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它提醒我们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鼓励倾听自己和他人,进而达到双赢的沟通效果。

  其次,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技巧。使用基于观察结果的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找到对话双方需要和正确地表达请求,熟练运用这四个要素,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效率。

  此外,学会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内容。倾听分为两方面,倾听他人和倾听自己。倾听他人要求我们放下成见,保持对说话者的关注,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反馈。倾听自己则有助于我们平息内心的冲突,给自己更多的关爱。

  最后,了解了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在表达愤怒前,我们要先了解愤怒的根源。要明确愤怒的根源,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进一步理性地发觉自身需求,最后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表达感激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出发点,要表达真正的感激,而不是听起来别有用心的感激。在表达时,尽可能地突出一些细节,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感激的力量。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前段时间因为发现了自己在沟通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所以这段时间读了一本比较经典的沟通书籍《非暴力沟通》。读完后发现,这本书对我的用处特别大,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在生活经常遇到的,也给出了解决方法。比如,孩子犯错时用什么方式沟通更好,是打,是骂还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自己遇到让你愤怒的事情怎么办,是骂回去吗?

  首先,“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化解生活,工作中因沟通问题引起的不信任,信息无法准确传达,甚至冲突的问题。

  书中核心思想就是下面四点。

  第一,不带评论的描述发生的事情。

  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说出自己的期望。

  第四,提出自己的请求。

  其中第一点是最重要的,他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但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总是很难做到“不带评论的描述”。多数时候都倾向于用贴标签,批评,比较,命令和指责的方式,而不是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我们首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可能你会说观察和评论不是很好区分嘛,还真不是的,如果这么好区分也就没有这么多沟通问题了。

  举个栗子。

  “你总是很忙”,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论呢。我既然把它例出来了,那它肯定是评论了。问题就出在“总是”这个词上,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它是带着情绪的,而不是仅仅在描述“你很忙”这件事。

  第二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点中,我们一般比较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并且我们大部分人也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咋们中国文化更是不提倡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多数人时候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只是习惯于考虑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同样举个栗子。

  比如某天你做错一件事,你感到很沮丧,但是你却说“我真没用”。很明显“我真没用”是想法而非感受。

  第三点,说出自己的期望。这点看似容易,但是生活我们很多时候这往往把期望藏到了批评中。人对批评都会下意识的产生抵抗情绪,进而提出申辩甚至反击,这就会让我们的期望大打折扣。

  再举一个例子。

  丈夫回来的`比较晚,妻子本来的期待是希望丈夫回来早点,但嘴上却说“你怎么老是回来这么晚,还要不要这个家了”。想想丈夫是什么感受,情商高点还好,低头认个错哄哄老婆也就没事了。如果丈夫情商不够,或者本来心情也不好,可想而知又少不了一顿争吵。

  第四点,提出请求。那么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含含糊糊。最好再和沟通对象确认下是否真的明白。因为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对方明白了,其实对方理解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况我想我们都遇到过。当然如果是关系比较默契的,可能也不一定需要再次确认的做法,可能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大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但这毕竟是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还有一个需要要注意的是,区分清楚请求和命令。这里必须要引用下书中对“命令”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如果请求的人同时又批评和指责,那么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如果请求的人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或同情来达到目的,那么这也是命令而非请求。这句话可以说刷新了我对关于请求的认知,而且也和前段时间在连岳公号里看到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文章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采用各种办法要求姐姐救济不知上进,沾染赌博的弟弟,如果不,就用断绝关系来威胁。这位母亲的行为就不能算是请求了,而是命令,那么做为有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姐姐是否有必要服从这样不合理的命令呢。我想我们都已经有答案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比较极端,而不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读书要听老师的话,要不然爸妈就不高兴了,就会很失望了,等等,这样的类似情景是否很多呢。

  最后,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和他人沟通什么事,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沟通的双方比较轻松愉快(最少非暴力的情况下)的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达成一致观点或行动,形成双赢的局面。当然,书中提出的四点观点,看似容易,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慢慢修炼吧,与君共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原来合作是双向的,往往逼迫孩子去做我们想让他去做的事情,有时孩子很不情愿,遭到反抗,最后导致责骂,批评,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正确的辨别孩子的需要,给他足够的帮助和关心!家长也有需要,还身有体会,当工作很忙,没时间放松时,会产生很大的负向情绪,对他喊叫和斥责!孩子觉得委屈时,只有调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静心面对孩子!现在通过学习,渐渐的学会了尊重孩子,多沟通,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很难陪孩子一起玩玩亲子游戏,畅所欲言,很多时候都是让他一个人玩,或是陪同的时候都是我捧着手机!孩子其实是需要大人一起相互的陪伴的!给孩子贴标签是自己最大的遗憾,往往会拿好的孩子和他对比,像好的学习什么,这其实是伤害他的自尊,时间长了会让他产生自卑!

  本章学习了养儿育女,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孩子建立好合作关系,自己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帮孩子成长!孩子大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硬逼给孩子,他有时候会反抗!现在学会了,要鼓励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并从中学习经验!我们只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帮我炒菜,有时候会帮我烧水!给孩子多点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正真需要的是倾听,接纳和理解他们!而不是去责骂他,这样他才会和你有更好的沟通!就像今天张一凡把新买的铅笔盒丢在了传达室,回到家才发现,他哭着很小声的跟我说,我先没有听清楚,我知道此时,他是很害怕的,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的听他说清楚,之后陪他一起去寻找!在路上,我就跟他说:如果找不到了,我们就继续用旧的!这个时候跟他说道理是最有效的!所以说,孩子犯错了,不要第一时间去责骂他、惩罚他,而是去学会倾听然后去分析事情的严重性给他指导,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把心打开!了解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所在,才能有好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对他的尊重,倾听他内心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扬长避短,鼓励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孩子建立真诚的联结,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很巧,昨天晚上老公给我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我觉得挺好的,一家人畅所欲言,互相监督,提出意见,共同学习和改正错误!还说每周举行一次家庭会议。

  日常中我往往对孩子物质上给予,觉得给他买了什么礼物就是对他的爱!而忽视了语言上的给予才是最重要的!常常忽视了孩子对我的给予,孩子的给予是单纯的,可能是一个拥抱和一个亲吻!这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而我有时候却嫌弃他,觉得长大黏人,这是对他的奉献造成了伤害!跟孩子沟通,语言真的很重要!学会长颈鹿的语言,去表达和倾听!就像书上说的,当我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吵闹、捣乱。我会用斥责的语气对他说:你这小孩怎么这么没素质呢!而书上现在教会了我如何回答!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这样孩子也更愿意去改变。

  孩子在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成长。同时和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遇到问题一起做决定,一起解决问题,培养他的合作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在成长中学会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帮助孩子满足他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坏情绪就会减少,和孩子就更加的亲近!解决冲突最好办法是,先要学会冷静,不能冲动,和对孩子大声指责,谩骂!自己学会成长了,孩子也就学会了成长!

  在家庭中多用长颈鹿的语言,少些豺狗的语言,夫妻就会少了些争吵!对孩子才就会有更多的爱!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之间,就是因为说话语气和方式不对,带来了不必要的争吵!要有宽大的胸怀和远见,并且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接受家庭中每个人对你的爱,用感恩的心对待别人,收获会更多!长颈鹿的文化全面细致的介绍了,如何更好的去经营好家庭中的关系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受益匪浅!

  学习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需要,还有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才会和对方联结,和平!本节把产生愤怒的想法说的那么的细,以后可以参考,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愤怒,而适当的调节或让他人做改变,这样才会和平相处!明确7把钥匙,一个一个的学习!

  通过了学习这么多,我感觉用倾听建立联结,效果是特别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感受他的需要,不是对他喋喋不休的批判!这样他才会愿意把心打开沟通!以前总是用“应该……”“必须……”,孩子应该有自己适当的选择!自己冲动想发火时,学会跟自己的感受联结!非暴力沟通给了我具体的技能,坏脾气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要学会控制了,以后会慢慢把学到的加以运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平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习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习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一是该书缺乏理论的深度,没有明确直接阐述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只是通过侧面介绍该沟通方式的方法与原则及如何使用与理解该种沟通方式,例如书中分章节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包括列举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首先,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在前面的书评里面看到有人说中文的翻译很牵强,由于本人没有看过英文原版,对这点不好做任何评价。假若在看的过程中有觉得语言不是那么流畅的地方,鉴于看本书注重的是其实用性,也就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了。

  说话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社会,一个专制社会。长这么大对家庭的唯一感觉就是想逃离,之前一定要我具体地分析我还真是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沟通:在我的小时候那是身体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强制力来使得他们对我的所有请求都得以实现。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学会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即明白了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如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女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的女朋友……然后我会表现出我应该表现的样子。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里都相安无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关系很和谐也很和睦。再后来,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们的想法的选择,然后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又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面,有矛盾就有压制,有压制就有强制和暴力。这个时候的所有暴力,就转变成了隐蔽的暴力,从他们跟我的谈话上面,从他们的命令上面,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面等等,来让我觉得难受,给我压力从而强迫我做出让他们满意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从那个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从其中确确实实体会到了乐趣;与此同时,我还是会认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都会瞒着。也就是说,我察觉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满足这个社会的规范,并且开始去做那些确确实实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改变。

  根据书中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我,对人会很冷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时间,我一个人住,我谁都不联系,连电话也不怎么接的。那个时候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够做一个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够闪闪发光的人,让父母觉得很骄傲的人。很有自暴自弃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觉。

  当然考研是没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个在浙江的偏远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够离开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又还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毕业的时候虽然也舍不得也还是开开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确实是蛮开心的。

  然而这不够,逃避没有解决问题。

  只要没有彻底懂得我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会继续遇到麻烦,因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会继续致力于满足这个社会以及和我有关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张椅子一样认为自己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和义务,那么不管我实际上怎样想怎样认为,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义务。这样我就永远也不会去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样的满足;我也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爱自己,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去爱别的什么人,或者这个世界了。

  如果继续当椅子的话,那我这辈子都只有继续郁闷的份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过这本书《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在我儿子眼中就是一个暴脾气的妈妈,后来我们家儿子给我起了一个错号,叫暴躁妈妈,其实很多时候我的问题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个年轻妈妈,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儿子,经常孩子作业不是很懂的时候我总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较,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些,聪明些,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孩子还没说完话的时候打断他,不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通过苏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绍的方法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归责于对方。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比如,文章开头谈到的那位母亲。母亲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说这本书有多么神奇至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会美好很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上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认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的序言明确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改造的开始。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我们总是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他总是执着于此?我们因为自信而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都在自卫中纠缠不清,最终谁也敌不过对方。问题不解决,只会增加麻烦。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怎样才能说服他?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领域。我将在那里与你会面。”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真是没底线。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联系起来呢?不分高下,这世上还有公道吗?不道德的行为不谴责而放任自流,何来公平正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回过头来看,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评价对方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在尊重和倾听他人的同时,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不断提醒我们关注更可能满足我们生活追求的方向。

  书中还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这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

  主要表现为: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回避责任!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酒鬼。(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为他跑到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同伴压力)

  为什么要停别人的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规定,我必须这么做。(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为什么必须做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父亲,要养家。(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应当”想法:有些行为应当奖励,另一些行为应当被惩罚。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7-04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06-26

学习《非暴力沟通》有感范文06-30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8-2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2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50字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