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时间:2024-06-07 14:38:04 贸易/消费/租赁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考核模式;协同创新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很高,旨在培养掌握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例如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

  1.2研究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故应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的方法与内容要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变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凸显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状态,突破其弊端,打造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改革的目标。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43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2.2教学方法不合理

  2.2.1实践项目要求过低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要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授课方法大多数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大部分教师仅讲解进出口业务的开展流程及实际操作案例,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演练的机会,缺乏实际模拟演练的环境,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1]。2.2.2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会将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的模块教学时对先前所学模块有所淡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有系统性的理解。这就要求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系统性的教学体系[2]。

  2.3教学考核方式落后

  第一,现在的考核还是同以往一样,重知识、轻能力。考核结果仍只看重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考核手段落后。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考试内容大多取自于教材,导致学生会忽视日常学习,都保持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评定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操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合理、公正、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3]。

  3教学与考核创新体系构建

  3.1顺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若只停留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不但不能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因此,教师需考虑到如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给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与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应随着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及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实际相结合。当讲到一些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可通过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对现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4]。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但如果借用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精髓。

  3.3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操作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考核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仅是对知识点的短期记忆,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考核应将以知识运用为主的卷面考试和以实训报告为主的实践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对评定模式单一、评价结构不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卷面考试应侧重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制定进出口商品经营策略的能力。实训考核主要采用国内先进的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实操能力。考核结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50%、试验报告占50%。

  4总结

  本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两者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将教和学的侧重点从书面知识转换到实践能力上来。该方法使教学评定与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公正、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文奇.浅谈创新“网络营销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xx,(05):77-79.

  [2]张立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和优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xx,33(06):1-6.

  [3]朱利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J].知识经济,20xx,(16):153-154.

  [4]侯杰,王小艳.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04):62-65.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2

  论文摘要:动态教学法”在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后,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差异。我们试图根据调研情况,分析问题,提出今后教学中实施“动态教学法”和向其他课程移植的建议,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动态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动态教学法”是新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训软件、配套的自学辅导软件来实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引进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训软件,在不同专业的这门课程的讲授中逐步实施了动态教学法。我们跟踪了4个学期的教学,进行了调研,对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希望我们的改革能够给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一、“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1.“动态教学法”简介

  “动态教学法”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相应的实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实施的。我们引进了“进出口贸易实训”仿真实训软件,用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该软件能模拟整个进出口业务的全部流程。为实施动态教学法,主讲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将原来的课程内容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的操作要点进行分解、重构,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知识点,并做出相应的提示性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做成自学训练软件,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教学实施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并在小组中扮演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训软件,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得到相关的数据与单据。课堂中,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解惑、辩论与知识的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和更正。通过模拟软件的训练、课堂教学的参与、课后的自学训练系统的使用,使课堂内外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开放的、教学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按照自己的角色,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我们对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跟踪了4个学期。这其中主要有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在开设此课前曾开设过《国际贸易理论》,而其他专业直接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中第一次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是08级电子商务专业,当时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属于尝试阶段。其后,在08级国际商务专业、09级电子商务等班级继续应用此教学方法,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课时不同,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按进出口贸易流程的项目来驱动教学,以完成贸易活动的任务为导向,以角色扮演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激励与竞争,努力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开放性、动态化的、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岗位知识。

  二“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一)从学生方面看

  1.总体看来,喜欢这种教学法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其中为认为“动态教学法”有趣的同学占到90%以上。认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占85%以上,认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占80%以上。喜欢以对外贸易流程作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占82%,喜欢以公司为单位以不同角色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的占84%,喜欢用自学训练系统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占81%。

  2.大多数同学认为动态教学法授课与其他授课方法的课程相比收获更大。

  3.认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很大的同学比例不小。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同时,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职业意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后,虽然喜欢但自己与教师的配合度还有待提高或者是希望这种教学法进一步改进的人也占不小比例。主要表现在使用自学训练系统与教材不匹配,知识点分散,自学时难以掌握重点,所花的时间偏多,希望教师讲解的比例提高。还有部分同学表现出矛盾的一面:感觉这种教学法有意思,但课后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花时间去预习和自学,导致上课时,不能抢答,或者抢答错误被扣分。

  5.希望其他的课程也采用动态教学法的占大多数。

  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问题,主要为:(1)认为使用的训练软件的时间达不到正确和熟练掌握贸易活动;(2)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给自己的压力增大,在压力增大的同学中,一部分是压力变成动力,也有同学压力变成负担。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有对英语程度要求,导致有的同学不适应;此外还的同学认为课后占用过多的自己的时间,影响学习其他知识或影响其他活动。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应或完全不喜欢,其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法训练时间少,自学时间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见了,不习惯,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分组合作中,有的同学不能或不想发挥作用,有混水摸鱼的现象。

  (二)从教师和学生实践单位看

  1.从课堂上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已由教师为主讲变成了学生为主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或导演的作用加强。

  2.从学习兴趣看,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和检测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自学训练系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可以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已由“要我学”,初步变成“我要学”。

  3.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后的实践与演练,学生熟悉了对外贸易的流程,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习的时间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学软件进行学习,课堂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的同时,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4.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分组学习,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并在实训软件中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5.从考核效果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能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熟悉其流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6.从学生顶岗实践看,学生能很快进入对外贸易的真实工作岗位,适岗能力好,上手快,很受企业欢迎。

  7.从课程本身来看,实训软件、自学系统及课堂展示与教师的分析相互配合,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带来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对其他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动态教学法”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实施效果的差异

  1.专业不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总体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除了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之前学习过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外,我们认为,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参与学习和实施动态教学法的积极性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动态教学法的关系不大。

  2.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方法不一致,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同。

  我们在08级电子商务班与09级电子商务班实施动态教学法,不存在专业差异,但教学效果明显不同。08级电子商务专业实施动态教学法时,严格将实训软件、自学训练系统与课堂上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分析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课堂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动起来,教学效果较好。09级电子商务专业在实施动态教学法,由于实训软件学习的安排与课堂及课后的自学软件不同步,学生缺少实训的环节,因此,使动态教学法的“动态”内容明显缺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学时的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一般而言,教学时间大的教学效果比教学时间短的好。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动态教学法需要学生在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自学,但由于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以及通过抢答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可能花的时间会多于未实施动态教学法时教师直接讲授的时间,所以原有的学时数可能会显得少。

  四、“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中的问题

  1.实施动态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还需要有实际的对外贸易经验,熟悉实训软件。此外,还需要教师高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并有信心、有能力去实施动态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实施动态教学法前做大量的前期准备,根据对外贸易的流程序课程内容,准备学生自学系统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答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强,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要正确引导,使课堂不偏离主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对外贸易的环境,让学生在整个的对外贸易环境中,积极参与贸易活动,主动地、动态地学习对外贸易流程中的知识,掌握了整个贸易活动的流程。

  2.动态教学法需有相对应的软件作为实训的模拟环境。离开实训软件,只靠课堂上营造的氛围,难以达到动态教学法所需的“环境”,会大大削弱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习时间由课堂向课堂外延伸,这就需要学生有个配合度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的配合度较低,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4.公平性问题。在实施动态教学法过程中,学生都在小组(公司)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往往是延续下去的,不能或较少轮换,这使得一部分人始终处于指挥或主演的位置,对其他同学有失公平。同时,由于是小组共同工作,所分配的任务量不可能完全相等,会使得一部分人工作量加大,一部分人工作量较小,但在进行小组业绩评价时,往往是给整个小组成员一个等级,这会使工作量不一样、表现不同的人获得相同的等级,有失公平。

  五、“动态教学法”向其他课程中移植的问题

  能否将动态教学法移植到其他无相应实用软件课程中呢?我认为移植到其他课程中也是可行的。首先动态教学法的理念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实践活动的,这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其次,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相应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的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移植还是可行的。但毕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向其他课程移植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缺少相应的实训软件,不要盲目移植,但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重点在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这种形式,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不同任务的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利用自学训练系统的自学研论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讨论法、辩论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

  2.实施动态教学法,首先让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实施动态教学法的前提,同时还要让学生认同这种教学法,使师生间有较高的配合度,这有利于提高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中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来说应保持实训为1,课堂内的分组活动为2,教师的引导为3。这样的比例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特别是没有对应的实训软件的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比例,找到适合对应课程的比例。

  六、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是目前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

  2.深入教学改革,整合课程内容。按实际操作的工作岗位将涉及到的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新的课程。

  3.进一步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按工作过程安排学习和实训内容。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推进目标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4.适当增加学时数量,达到够用、实用、学会的目的。

  5.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间,与课堂内容相匹配,使教、学、做一体化,全方位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训中,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工作中,在完成任务的方案制定和讨论中真实地体验某项活动的全部过程。

  6.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过程化考核、终结性考核等都要突出学生的某项工作或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还要考虑改善不公平性问题。虽然强调小组的团队合作,共同进步,但应该解决对不同的小组贡献却只能有相同的评价等级的问题。可以在对小组评价外,另外增加一项在小组中的贡献等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3

  摘要

  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

  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正文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潘爽.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科研,20xx(22):290-290.

  [2]陈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求索,20xx(2):76-80.

  [3]李晗菲.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职工法律天地:下,20xx(5):266-266.

  [4]李秀玲.国际经贸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7):112-1.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4

  1、把POCIB引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优势

  认识岗位,积累经验。通过接近真实的业务操作,学生能全面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岗位工作需求,熟悉和体会客户、工厂、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在仿真交易中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操作经验和技巧,通过交易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重复和变化积累实践经验,加强总结和记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的实务教学目标。

  2、教学效果的实现

  以竞赛为契机,把POCIB引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为竞赛打基础,竞赛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的进程,但这种模式也是一种挑战,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效果,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分以下三步走:首先,教学先导。教学与赛事的结合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通常教学是先导。学生首先应具备外贸业务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操作基本流程、外贸单证基本认知等。这些知识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先作引导性阅读或简单讲解,同时引入大赛内容、规则等,让学生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又不至于因为完全没知识的引导而感到茫然,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也可以缩短操作初期摸索的过程,提高效率。其次,过程激励。有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正式开始竞赛。第一单交易的完成至关重要,老师进行即时指导,可以从简单的“FOB+T/T”出口结汇方式开始,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竞赛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团队的合作;不断进行激励,防止部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保证整个竞赛与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最后,赛后评价。比赛结束,趁热打铁,对比赛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做出评价,加深理解。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的知识点与竞赛操作过程内容进行对比,查漏补缺。

  3、“以赛促学”模式的探讨

  3.1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的学生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要略差一些,学生普遍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把比赛引入课堂的这样一种教学新模式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刺激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战胜了学生的害羞、依赖、懒惰等不良心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模拟的国际贸易的真实场景里,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主体,努力地谈判和操作每一笔订单,看着交易成功后账面金额的增加,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己,这个过程不但有趣好玩,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学习兴趣的保持和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竟然做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2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既然是竞赛,就一定要有输赢,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课前提出竞赛规则的时候,明确告知奖惩规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良好局面,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了解竞赛规则后马上开始投入到前期的准备中,对前导课程学习不充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主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查阅资料、重新复习、主动求教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亢奋的状态,积极思考、讨论、记录,通过操作巩固了原来所学的基础知识,积极主动突破重点难点,实践的过程做到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3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国际贸易的实际业务中,一个订单的完成通常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因为一笔外贸业务的流程比较漫长,涉及的业务环节很复杂,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团队的协作能很好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下,要求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我们常说“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这意味着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合作与沟通的能力。POCIB竞赛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团队,相互竞争,虽有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团队的竞争。团队竞争的优势是在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其看到自己的不足,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能更进一步深化所学的技能。当然,竞赛的最终结果无论输赢,在过程中所学的就已获益良多。另外,让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具有长远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

  毕业论文题目:基于武汉城市圈的《国际贸易实务》高职课程建设

  武汉城市圈,又称为“8+1”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内的9个城市,包括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总人口3千多万,GDP占全省的63%,是湖北省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武汉地区一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应该立足于武汉城市圈,利用其提供的资源,并为其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一、武汉城市圈的国际贸易状况

  全省的对外贸易在前几年的快速增长过后,20xx年有所放缓,但是外商投资仍然增速迅猛。全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9.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4.8%,其中:出口194.01亿美元,下降0.6%;进口125.59亿美元,下降10.6%。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1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 56.66亿美元,增长21.7%。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完全统计武汉城市圈于20xx年实现进口总额102.19亿美元,占全省的81.4%,出口总额 128.63亿美元,占全省的66.3%,实际利用外资51.63亿美元,占全省的91.1%。详情可参考表格1,本表由湖北省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整理而得,空白为公报中未提供的数据,而黄石市则截至目前未提供20xx年度公报。

  表格 1 20xx年武汉城市圈外贸情况(空白格为未提供数据)(略)

  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继续了一强八弱的格局,武汉市仍然在“8+1”城市圈乃至整个湖北省中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在持续了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后,对外贸易已经由单纯的产品进出口向外商投资转型。而在各种出口的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了很大比重。20xx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40.01亿美元,增长10.8%。这些数据在我们进行课程建设时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

  教育部十六号文指出,高职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提到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本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外贸业务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业务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安培工厂生产与跟单、委托办理运输、保险、商检、签证、报关、制单结汇、核销与退补税等。

  首先,从校外实训基地的选取上,还是以武汉市的单位为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够用,实践过硬”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在校内进行了足够的实训以后,适当的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能让学生真正零距离的与生产实践相衔接。作为城市圈内的高职院校,显然选取圈内的基地更加方便管理。然而由于武汉城市圈一强八弱的特点,虽然其它八个城市的发展同样迅速,但目前来说外贸规模仍然远不及武汉市,因此更好的实训基地仍然只能在武汉市内寻找。若干年后,当其它城市的规模能够与武汉市相当时,也将能够提供足够的实训机会,这需要高效的管理者有足够精准的前瞻性的眼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应该注重强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特点。武汉市是一个高校林立的城市,因此高新技术产品也成为了它的一大出口来源。其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类产品占了主要部分。而企业类型则主要以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调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这些企业所需要的外贸人才。有理由相信,在今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外贸进出口中都将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最后,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投资交融的趋势。在目前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外资政策和贸易政策必然会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时,也不能够对投资政策和现状的发展视而不见。近几年来,在整个世界经济危机环境的影响下,加上国内人口红利的慢慢消失,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已经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而直接投资的增长则仍然保持了坚挺。这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时不可回避的背景环境。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由于20xx年湖北省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而 20xx年的数据又不完全,因此在分析数据时有些遗憾;在课程建设上,今后会进行一些教学实践,并收集实践的数据。这些都是接下来可以改进的地方。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6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本文结合本人和他人的教学实或与经脸,分析了《国际贫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问题措施

  “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煤介的教学,在我国通常是指汉语和英语的组合,以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双语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高等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培养出既懂国际惯例、规则,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1双语教学的实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双语教学20xx年起面向我院物流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开设。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中文、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政策和实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对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一般业务程序和国际惯例,使商务英语的阅读、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教材

  由于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同,与其他双语教学的课程相比,《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非常少,几乎都是将《国际经济学》教材截取其中的贸易部分成为《国际贸易》原版教材。在内容上侧重于贸易理论、政策和模型的推导,没有涉及到贸易实务内容,不适合作为非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国内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文版教材中,虽然框架和内容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但大多将中文版教材译成英文版,翻译的痕迹很重,不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文。

  2.2同一教学班中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在这一阶段,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有些学生英语基础好并已通过六级考试,而有些学生还未能通过四级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中于同一个教学班中,教师按统一方法、统一进度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英语程度好的学生渴望加大难度,而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叫苦不迭的局面,教学效果欠佳。

  2.3大班授课,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中,两个专业组成一个教学班,课上学生人数超过100人。大课堂教学,座位稍微靠后的学生常常反映看不清、听不明,本来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再受课堂客观因素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英文类的教学理应开展小班授课,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式教学。目前,往往是一个老师面对百人的大课堂进行双语教学,讨论、互动难以展开,影响了教学效果。

  2.4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和汉语比例的把握

  在目前对双语教学的讨论中,英汉比例问题可能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是“英语教学占50%以上”。但是具体比例多少为合适,这不仅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英语程度,而且也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部分章节即使纯中文教学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更不必说双语教学了。但是,如果汉语比例过高,也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因此,如何设计双语比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确实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2.5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双语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英文水平如何,特别是英文听说能力,决定着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一般而言,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老师都是济学出身,虽然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专业课老师用英文教学,难度很大。由于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英语培训,特别是没有在纯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的经历,双语教学老师往往感到教学压力较大,教师的英文水平巫待提高。

  3改进《国际贸易理论与买务》双语教学的措施

  3.1使用或编写更加实用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可通过网络等途径与国外出版社取得联系,寻找合适的教材,也可采用国内具有留学背景或海外贸易工作经历的专家、学者编著的教材。此外,也可利用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通院校隔膜,实现资源共享。

  3.2语言分流,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知识背景、人数等,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学生过多,教师无法根据学生情况更加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不同的英文基础和水平,分层次、小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更有利于开展分组讨论和专题演讲,给予每位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

  3.3重视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建议不定期地把双语教学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英语培训,包括整理提供“双语教学课堂衔接用语”;鼓励、资助双语教学的老师参加双语教学的研讨会和集训班;利用校内国际办学资源,和国际学院携手培养双语教学教师,挑选双语教学的业务骨干,派遣出国进行语言和专业方面的进修等等。

  3.4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学时不足的缺憾;同时,还有利于教学材料的不断更新和交流,与国际贸易实践中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应。

  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为例,探讨了本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总之,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吸收和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但它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改革,要做好双语教学,既要借鉴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又要依赖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条件。如何更有效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需要继续在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7

  一、进行系统调研,明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中,明确专业的实际内涵,确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建设科学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在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市场调研,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真实需求,知晓国家的政治需求以及当前的岗位欠缺情况。这样既能明确发展形势还能明确国贸实务的真实对应岗位,通过不断分析岗位信息,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从而更为准确地确定工作任务、教学重点,实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准确定位。一般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岗位较多,比如外贸谈判业务、签单跟单业务、单证制作业务、货物报关与报检等。这些岗位在选择工作人员时,重视的更多的是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需要参与工作的学生们可以敏锐地把握不同的市场信息,同时还要具备高沟通、高协调、高营销、高语言能力,可以同各国商户进行正常交流或者商务谈判。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分别从某进出口贸易公司、报关公司请来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本院自己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国贸实务课程研究小组,统一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实务理论、懂得贸易交往惯例、独立进行商务磋商、签订贸易合同、具备报关能力等,同时还要求其拥有良好的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能力,这些能力皆在日后的实务课程中通过实践教学而掌握。

  二、发挥专家的指挥作用,通过典型工作进行贸易领域分析

  学院需要在调研之后,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要进行系统研究,当典型工作被确定之后,对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范围、工作情境、职业标准、能力需要等进行分析,这是实务课程构建的基础性环节,更是专业课程设计的依据之一。例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分别设置外贸业务实操、国际货运代理,这两个操作性较强的岗位任务群,依照它们各自的工作过程顺序构建体系,从而满足岗位职责执行要求,让学生能够适应多个不同岗位,同未来就业充分相连接,实现以成功就业为方向的培养目标。

  三、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提炼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在构建实务课程体系的时候,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对课程进行系统研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课程设计者要深入研究典型工作的,找出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学生真正创设出一个方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专业领域。在根据典型工作设计实务核心课程结构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依照工作的过程以及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有效的排序,遵循课程设置的教育价值原则;二是将工作过程当作导向进行实务课程设置。因此,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典型职业课程直接转化而成的实务课程以及通过分析整合而成的实务课程。一般来讲,分析整合课程就是典型职业工作课程讲授前需要设计的基础课程,或者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之后,进行的系统提升、补充强化课程等。

  四、编纂专业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的授课标准进行有效开发

  所谓贸易实务专业授课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更是明确教学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在教授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课时内容进行有效整理,那么授课标准就是整理的关键依据之一。在专业教学指导体系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训地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核内容等。一般来讲,以上述院校为例,教学指导体系主要包括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标准以及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课程等,并且学院还根据社会专职资格证书考试设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课程,比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同时,实训课程占整体考试比例的`55%左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类实训内容让理论充分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五、建立课程管理监控体系,对实务课程要及时进行调整

  通常,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建设成功,在各项方案确定之后,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监控、课程评价体系,要及时同用人企业与实习毕业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首先,学院要保持同外贸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收集企业最新制定的生产要求、发展理念等,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反馈做出及时反应,保证课程方案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另外,学院应定期同实习毕业生交流,注重意见的吸收。很多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会进入到社会中接受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考核,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符合单位标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规划,这些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标准,对国贸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在探究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国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将重点从理论研究中脱离出来,重视实践,体现出实务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这样才能凸显出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习到可以在未来工作中切实应用到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我国的贸易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8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如上所述,虽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真正的外贸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并为双语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9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模式,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应用的平台,熟悉企业流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捷径;也是外贸企业一次很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以此选择更好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安排更多的企业员工到合作院校进行培训,能够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和岗后继续教育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联系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贸易企业,跟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建立长期合作的互利关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从宏观上来讲,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引导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确保校企合作制度化。比如,对校企合作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减免各种管理费用和各种赋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合作专项经费,让企业更好地承担培养贸易人才的责任,也能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让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实习环境,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平台,让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实习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高等院校国际贸易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是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体,必须充分地重视校企合作,到更多的外贸企业参观和调研,与更多的企业展开沟通交流,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对外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这样,能够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

  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国际贸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能够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围绕企业用工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方略和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密切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企业从学校招生开始,就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外贸行业特点,选择英语成绩比较高的学生组建班级,学校负责对日常理论教育和基本实训教学,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特色课程。而企业提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自己企业的'人才考核标准,定期对合作学校进行检查和考核,观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及时合理引导,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企业招收适合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也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就业率。

  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走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校外实习基地更好的熟悉工作环境,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在真实的环境中熟悉相关的操作流程,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当前,很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教学内容都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要想真正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俏人才,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的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工作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企业实习基地获得更多的实习技能,将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背景、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外贸单位的工作环境,了解操作企业设备设施,把教学的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真正让学生感知外贸工作的流程,培养外贸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四、企业参与学科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需要组织企业参与学科建设,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始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课时,组织实施实习和实训教学。同时,还要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能够给学生理论教学,更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首先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情况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参与教材开发,制定教学大纲,选取更多的教学案例。同时,派遣更多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到相关企业去挂职锻炼,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外贸企业的工作流程,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引进更多的外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扩充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真正组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展示平台,更好的优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能够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确保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文化知识,更具备企业岗位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0

  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和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模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1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

  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 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当然,也一些院校购买了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但是从使用效果上看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实训前,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根本不清楚业务流程,很多学生只是当作好玩,实训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

  2.1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他们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通过做笔记和练习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很多老师上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比如使用PPT课,也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等。但有的教师使用PPT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2全中文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紧密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提单、汇票、商业发票等出口单据的缮制等都要用英文来完成,因此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如果该课程继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将理论结合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期末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而通常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这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版本的.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针对那些还没来得及纳入到教材内的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规则,则需要任课教师及时通过网络搜集最近资料,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另外,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双语教材或英汉对照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2.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更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者业余时间到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或者挂职锻炼。通过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另外,高校还可以请企业或有关部门(如海关、货代公司、银行等)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业务以及最新、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的实训室建设,购买用于贸易实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比如可以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 口商、生产商、进出口地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来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锻炼谈判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正在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可以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和场景,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和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进行校外实训。因此,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外贸代理公司等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关、码头、运输公司等参观学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一些方法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采用两种案例展开教学。第一种,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找一个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种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第二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一般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或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这样能够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模拟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贸易环境,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团队合作,强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简单模式,应该结合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可作相应增加,除了传统的平时分和期末卷面分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训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等。其中平时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训分则考察学生在实训室里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情况;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程度;而期末卷面分则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三、 结论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断赋予新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2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水平.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因此,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改革已迫在眉睫。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专业建设;能力模块;课程建设;思路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是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课堂向学习工场转变:从以就业为导向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从千校一面向突出特色转变。

  (一)从传统课堂向学习工场转变

  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工学结合,它是以职业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作为课程设置的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根据岗位业务能力要求分析、设计了基础能力(一级能力)、就业核心能力(二级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级能力)三个能力模块,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专业主干课程。

  (二)从以就业为导向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又注重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教授学生核心实训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职业素质训导工作,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学生就业需要。

  (三)从千校一面向突出特色转变

  目前经管类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办出自己特色一直是我们多年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培养目标的特色:“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进出口及相关环节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既具有大专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并能切实做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致力于培养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外贸行业的各个岗位。

  (二)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在所有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工学结合,依据企业人才规格需求和学生实习实践反馈信息,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三、专业建设措施

  (一)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各类外贸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适合高职高专培养层次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弄清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流程、环节、操作内容、步骤等,掌握胜任这些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将课程体系分成基本素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基础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四大课程群。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与技术应用能力或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相适应,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视应用能力或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很快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

  (二)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革

  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等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有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教学大纲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定位,使学生毕业时即能拿到毕业证书.又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在《报关实务》课程中,将报关工作流程、报关员在报关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及报关员全国资格考试所要求的知识把握,全部分解在该课程中.培训学生报关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报关员职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即拿到报关员证书和学历证书,增加了学生就力竞争力,突出高职特色。

  (三)尝试以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编制专业教学内容

  在《外贸函电》课程中,让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在网络上为企业寻找客户,与国外客户回复函电的过程来锻炼学生能力,改变以往只是通过背诵书本,达到会说会背即可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效果良好,锻炼学生能力。同时先后在外贸单据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实训等课程中应用。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核心是双师队伍建设。采用“培养和聘用为主。引进为辅”的方式,打造一支由2名专业带头人领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优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团队,努力培养一支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就要求专业老师能够具备相应等级的技能.能胜任职业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项岗.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30天,至少取得1项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咨询与服务。同时,依托行业与企业,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操作、跟单管理、报关实务、报检实务等方面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的指导工作,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的研究、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另外我们将教师项岗实践中的业务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2.教学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国际贸易综合仿真实训室,通过国际商务模拟平台以及外贸单证操作、报关综合模拟、国际货代业务等实训系统,主要满足课程训练和顶岗实训前的综合训练的需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外贸业务的流程、各环节的运作,熟练进行各种业务的操作。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构建各种类型企业(包括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贸易型进出口企业、报关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的需要。另外与外贸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应为深层次的合作,不单单到企业参观、实习,还可利用企业的外贸资质、企业的网络平台、企业的产品,在校内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完成真实的外贸业务,即锻炼学生外贸业务能力,又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双赢。

  四、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1.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上.实训室建设必须要以课程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动力,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也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点放在精品课建设上,这也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重点.应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推进课程改革。

  2.如何真正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难点。原因如下:改革涉及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这种思想转变有一个过程;一般企业积极性不高,工作推动难度比较大;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力跟不上.包括真正能够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设计课程的能力、与企业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及真正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能力与工学结合的要求都有差距。这些因素阻碍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实训条件与近几年国际贸易专业和相关专业群快速发展的规模还不相适应,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施和实习指导教师。

  4.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5.在产学合作方面.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质量保障与监控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有效保证学生在企业现场教学质量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3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主体、围绕交易程序讲解整个进出口贸易流程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研究。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计划脱离。教材大致与大学教育模式相似,偏重理论教学。虽然在局部内容上有所选择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照搬大学教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新型贸易方式的不断涌现,各国有关国际贸易操作的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也随之调整,从而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方式也随着新的.电子商务形式的产生而改变。所有此类变化,都要求学生既要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更要具备英文函电处理、电子报关、电脑操作等技能。但目前的教学内容还无法跟上这类变化速度。

  (二)缺乏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提高国际贸易课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现有的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刚出大学校门就站上讲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甚至从未见过一份合同,一份真实单据,并且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现有教师无法定期到企业学习,从而缺乏实际经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实训平台,难以体现职业性。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的系统实践教学。因为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核心商业秘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位困难,与职业岗位工作明显脱节。更因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机会,所以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而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

  通过深入外贸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外贸行业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朝向:国际货运代理、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等,提高相关岗位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并且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工作领域分析框架。首先,对工作领域分析的模式不仅要对外贸企业的业务进行综合分析,更要确认基本业务环节和贸易业务流程。最终,确定主要职业岗位的方向,并以此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了解(资格、职责、工作内容等);其次,对典型工作任务加以确定;最后,分析、确认胜任外贸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和能力。

  外贸类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外贸类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外贸工作中必备的职业技能,如表2所示。

  模块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设计是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的内容与工作的内容相融合、课程设计的结构与业务环节进程相呼应、学习情境与职业的场景以及对课程的考核与职业的要求衔接。与此同时,和企业合作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环节,加强并充分地体现出其相对开放性以及实践性:1、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课程目标体现了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综合性和岗位应用性。在对企业外贸业务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明确了外贸业务岗位群的知识要求、素质和能力,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此作为依据。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4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法、关联知识扩展法、联系时政法、案例教学法等。阐述了如何通过教与学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法 高职高专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何培养出专业能力强、懂得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我们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好的教学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高职高专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法的前提。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等等。只是很机械的上下课,有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嗤之以鼻,认为进入社会后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

  2.自我认识的偏差

  高职高专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主要会出现两种较为严重的自我认识偏差。

  第一,认为自己的水平原本可以到更好的学院,只是由于高考的`失误才来到高职院校。从入学就做着痛苦的挣扎,即留下还是复习。我所接触的就有在入学两个月后依然选择退学复习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选择留下,但是心里的别扭会伴随他度过整个高校生活。

  第二,认为自己虽然读了大学,可是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十分悲观。认为自己是大专没有办法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竞争。

  以上两种情况在高职高专是比较常见的,我们作为高职高专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信心、凸现高职优势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

  1.课堂讲授法

  该种教学手段方法是最常用、最传统的。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教学都是以该种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进行的。它可以是老师在短时间内,目的明确、重难点清晰的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老师处接收到知识的精髓,学习效率相对较高;缺点就是这种灌输似的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

  2.关联知识扩展法

  知识的学习是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现在正在学习的知识,能够联系到其他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于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扩展到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知道除了仲裁之外,还可以依赖法律进行解决。教学中,重点放在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而不是讲这些知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提高学生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问题的解决更有科学性。

  3.联系时政法

  我们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懂实际操作的学生,而这门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涉外商务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培养学生对时事经济政策的关注,也是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外厂商大量来华投资设厂和从事贸易活动国内从事国际贸易的厂商和民营企业也大量的增加,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实际,及时将最新的国际经贸方面的知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讲解。例如,在对合同的洽商与订立进行讲解时,举了一个中韩企业合作的例子,那么在讲解该案例之前,可以介绍一下中韩贸易从20xx年以后的飞速发展、发展原因,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如何使中韩贸易平衡发展等问题。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枯燥的、孤立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而是有背景有完整体系的系统知识链。

  4.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在课堂知识讲解之前,运用案例进行导入。例如,在讲解包装时,我会问学生牙膏膏体直接接触的管状容器,是容器还是包装?如果是包装的话,那它是内包装还是外包装?如果它是内包装,那外面的纸盒是不是外包装?学生就会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这时我便可以引入包装的概念及分类等知识。另外,就是在知识点讲解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加入案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面对的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案例讲解是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方法,不仅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也能加深其影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中英文结合法

  我们都知道,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大量的单证操作,都离不开英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在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标准的专业书籍也是用英语写成的。对于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业务操作程序,还要相应具备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等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是其今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所以,学习本门课程的难点在于用英语来解决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最多的应用应该是在制单上,所以我认为,双语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方式。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此外,如有条件,可利用仿真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模拟操作系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种角色,进行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则需用整套完整单证给学生练习。还可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到企业走访、调研,我们就曾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大型的贴牌加工企业、电子产品生产出口企业进行参观。

  总之,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讲解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课堂、课后练习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明确教学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不断探讨教学方法,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全新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苏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 ,47(3):100-101.

  [2]梁艳波.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探讨.科技信息,20xx,(9):139.

  [3]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 .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5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懂得实践操作。但事实上,学生更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更好地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思考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考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很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能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又要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只有了解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学生才能在学习、考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特点,从而使得自己在学习、考试、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收获甚微。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先从古典贸易理论入手,发展到现代贸易理论,最后以实务部分结束。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更感兴趣实务部分,对于理论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上课前,不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认真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后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实务的分析显得单薄。

  2.2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大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扎实,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教师一般会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因此,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教师的理论素养都十分扎实。对于实务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也是从书本知识开始的,通过多看不同教材,比较不同教材的差异,总结出系统的实务知识。所以,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学习,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即使有时教师做和企业相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因此,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对于企业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2.3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少

  大学学生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际动手的操作课比较少。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良莠不齐,试验基地建设也鱼龙混杂。大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都在六七门左右,每个学期一共十七八周,每门课程都要先讲授理论部分,才能安排实践课程,所以,能分给实践课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再加上大学本身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数量有限,通归到最后学生实际能享受到的实践课就是有限的。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实习报告,实际并未真正用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也多数以网上查找资料为主,实际动手操作几乎没有。

  2.4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形式单一

  大学课程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较少。学生学习时,也多数是以课堂听讲、分析案例、和同学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也较少。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只学会书本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5教师、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教师、学生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师有评职称的压力,定期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教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忙不顾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浮于表面,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更想释放自己的自由,对于课程的学习只求能够拿来应付考试,不求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想法,使得多数学生心浮气躁,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文凭,不求真正学得知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的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缺一不可。只有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操作。要想做好实践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的思想。学好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好实践操作的前提,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基于前面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淡薄,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理论知识。

  3.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十分牢固,但是跟企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对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也显得陌生。高校应多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每隔几年,教师应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交流机制。教师自己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企业。

  3.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

  学生每学期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比较多,高校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比较有限,再加上学生还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生能够用于实践操作的课时就比较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率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如前所述,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学生前期将理论知识学得越扎实,后期进行实践操作课时,就越有效率。其次,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模拟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实践训练。第三,教师可以多进行几次课下实践训练。

  3.4教师、学生多种形式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化。现在的网络、软件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以多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这样,教师学到新技能,学生学到新知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这些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事半功倍。

  3.5教师、学生沉淀知识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师、学生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难免要受影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大家都接受快餐文化,短时间学习,短时间见效,短时间转入下一学习过程,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应该转变思想,静下心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不能投机取巧。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王瑞荣,魏艳秋,覃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以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5).

  [2]胡军伟.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探析———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3]黄燕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术语章节的教学设计[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

  [5]方婷婷.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论文06-25

《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研究的论文07-0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讨论文07-03

分析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论文07-04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7-04

国际贸易实务总结07-05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论文07-03

浅析关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改革论文07-0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之我见论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