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案

时间:2024-06-07 14:57:24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节日》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主要风俗。

  2、初步了解这些节日和农历有关。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活动准备:

  课件、小贴纸

  学生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课:

  1、播放20xx春晚视频:邓鸣贺《小孩你别馋》。

  2、邓鸣贺在儿歌说到了很多节日,这写节日啊,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把它们称为传统节日。比如说??(课件点出六个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

  二、了解传统节日

  1、春节(这里面的两个视频在品德与生活的文件里。)

  同学们,在一年里我们最期待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什么就是年呢?你们知道年的来历吗?下面请欣赏《年的来历》动画。

  提出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年”的来历。(古时候年是一头吃人的怪兽,人们为了把它赶走,就在这一天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鞭炮,一直这样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

  (2)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现在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习俗?(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敲锣打鼓、扭秧歌、穿新衣服、给压岁钱、拜年)

  (3)看视频,看看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么国春节。

  2、元宵节

  元宵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1)点击课件:(展示吃汤圆、舞龙灯、观花灯的图片。)

  3、清明节

  点击课件:出示清明视频

  点击课件: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祭祖、吃清明果、踏青)

  4、端午节

  点击课件:出示端午视频

  点击课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

  5、中秋节

  点击课件:出示中秋视频

  点击课件: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

  6、重阳节

  点击课件:出示重阳节视频

  点击课件:关于重阳节,你又了解了什么?(图片:登高、赏菊、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它又名老人节。

  四、闯关活动

  1、看图片,猜节日。

  点击课件,背景音乐响起。

  同学们,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你能说出下面这幅图和哪个节日有关,并说出你的理由?

  公布比赛结果:我们今天小贴纸获得最多的小组是: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火眼金睛认农历。

  1、那你们知道今年的春节是哪一天吗?请你用孙悟空的火眼晶晶找一找。(点击课件出示2月份日历,学生找一找)认识了公历和农历,(公历俗称新历,农历俗称旧历)。

  2、那么其他几个传统节,又在20xx年的那一天呢?点击课件依次展开。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六个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我们了解了它们的习俗。说起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只有这六个个,还有很多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方法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教案2

  一、 教材剖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准时间次序挨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过节风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响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瞬又至。课词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表现了传统佳节的喧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包含着中华子女的家国情怀,连结着中华子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教课本文的要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联合本课生字的特色,指引学生稳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方生字 “传”和“转、砖”联合,让学生稳固换偏旁识字,懂得举一反三。 “巷”看图片识字,指引学生留意在生活中识字。 “祭”联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觉字形的演变,进而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联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简单长久的特色,采纳

  集中识字和分别识字的策略,进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优秀的状态,提升学生识字的成效。

  二、教课目的

  1、正确认读本课 15 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 个生字。

  2、认识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准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诵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谈谈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教课准备:

  ppt 、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

  四、教课过程

  (一)初识“传统” ,理解“传统”

  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看频。

  2、引出“贴春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春联引出“传统” ,认识生字“传统”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 。比方: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4、指引理解“传统节日” “传统风俗”“传统文化”贴春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像春节这样,子子孙孙向来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风俗。我们平常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好久好久的文化珍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5、在这首识字儿歌里,我们能认识到中国有哪些的传统节日,感觉一些有关的

  节日风俗,甚至还可以领会到一些有关的传统文化呢!

  (二)初读读文,集中识字自由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1、生活识字“巷”。

  (1)认读路牌“乌衣巷” “永庆巷”。

  (2)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屋当面靠得比较近。

  (3)借助图片理解“街头巷尾人如潮” 。

  2、字理识字“祭”。

  (1)出示“祭” 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 教师解说: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侧像手,下边像祭桌。

  (2)出示祭祀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义。

  (3) 出示“清明祭扫”的图片,理解清明祭扫是为了怀念为我们创建幸福生活的祖先。

  3、比较识字

  (1)后鼻音一组:“郎”“饼”“堂 赏”。同桌合作,用组词的方法记着这些生字。

  (2)草字头一组:“艾 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图片识字 “艾”。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 端午节的时候, 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同挂在门窗上。传说,这样能辟邪。

  4、拍手操。

  用《语文修养读本》二下的《巧克力和咖啡树》中的儿歌《端阳》 ,联合龙泉人过端午的语言情境,做拍手操,复现生字,引出四个会写字。 5.写字:“艾”“舟”“喧闹”

  ( 1)写字评论重点:

  第一,在间架构造上,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有什么笔划。做到了得一星。第二,要注意写出字的笔锋,比方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最后要有尖角。做到了

  得一星。

  第三,写好“热”字。这四个字里面,最难写的是“热” ,注意上部和下部等宽。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下边四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

  小,就会更雅观。写好“热”字,得一星。

  ( 2)学生在讲堂学习单上书写,每个生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 3)反应学生书写状况。

  ( 4)反应后,再把这四个生字写到作业单的儿歌中间,争取写得比方才好。

  (三)理清节日,随文生字

  端午节和春节同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1、默读课文,迅速圈出儿歌中提到的传统节日。

  2、按次序反应节日,识字“宵” “乞

  巧”。

  (1)识字“宵” 、“乞巧”。

  (2)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她们恳求上天,希望自己能像织女同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3、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准时间次序在黑板上帮助排好。其余学生在讲堂练习纸上达成第二大题。

  4、重申节日名读课文。

  (四)再读儿歌,了解风俗

  1、人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分别会做些什么事呢?

  (1)用横线在书中划出有关节日的传统风俗。

  (2)反应。

  2、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感觉传统风俗。

  3、察看表示传统风俗的词语,谈谈自己的发现。

  小结特色: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联合“春节” “元宵节”来说传统风俗。

  贴春联,发红包,贺年

  猜字谜,舞狮子,舞龙灯

  5、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个节日。

  6、春节和元宵节,你喜爱哪一个,谈谈原因。

  7、再读这两个节日的语句,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

  8、背诵这两个节日的语句。

  (五)趣猜字谜,稳固生字。

  联合课文的会写字,进行猜字谜游戏,稳固识字。

  转:专心开车

  敬:警察不语言团:口中吐真才闹:综合门市

  两张图片猜字:舟街

  ( 六 ) 介绍阅读,爱上佳节

  介绍阅读《随着伊伊过大节》 。

  这是一套能够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主人公伊伊是个开朗可爱的女孩,她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这套书里,包括了风趣的故事、饰演和游戏。在书中,我们可随着伊伊一同心过节。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一家人一同,幸福永相伴。

  板书设计:

  ② 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后附:《传统节日》学习单

  《传统节日》学习单

  班级:姓名:

  一、看一看,写一写。

  端阳

  粽子香,香厨房。

  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边端阳,到处端阳,到处祥瑞!

  我的家乡龙泉,也会举办赛龙活动。端午节这天,瓯江两岸极了。

  二、读一读,排一排。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重阳节

  中秋节

  七夕节

  春节

  () ( ) ( ) ( ) ( ) ( ) ( )

  三、课外书屋:《随着伊伊过大节 ?中国节日风俗系列绘本》这是一套能够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

  主人公伊伊是个开朗可爱的女孩,她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这套书里,包括了风趣的故事、饰演和游戏。在书中,我们能够随着伊伊一同高兴过节。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让一家人一同,幸福永相伴。

《传统节日》教案3

  一、课文简析。

  这首儿歌按照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人们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敬重之情。

  二、生字及笔画

  (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

  (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大街小巷:意思是城镇里的街道,形容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

  祭扫:到墓前祭奠亡灵,并打扫坟墓。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称为"乞巧"。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民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与牛郎结合后,不再给天帝织云锦,天帝用天河将他们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喜鹊在银河上给他们搭桥,称为鹊桥。现多比喻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登高:重阳节登山的习俗。

  团圆:团圆指的是一家人全部在一起。

  五、近义词。

  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先人——祖先、团圆——团聚、转眼——瞬间。

  六、反义词。

  先人——后人、热闹——冷清、欢笑——痛哭、团圆——分离。

  七、多音字。

  重:

  [ zhòng ]重要、体重。

  [ chóng ]重复、重阳。

  传:

  [ chuán ]传统、传说。

  [ zhuàn ]左传、自传。

  八、练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2、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转眼、团圆、热闹。

  3、课内阅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春节到,人欢笑,

  贴(),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过端午,赛(),

  粽香艾()满堂飘。

  七()七,来乞巧,

  牛郎()会鹊桥,

  过(),吃月饼,

  十五圆月()。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等方式来欢度中国年。

  2、端午节人们()()(),传说为了()。

  3、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4、选做: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1)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传统节日》教案4

  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以长短句的形式,介绍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本文讲解的祖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跟西方的节日不一样,它是流传了很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节日。

  我会写:

  贴tiē(贴画)(张贴)(补贴)(贴心)

  街jiē(街道)(沿街)(街上)(街灯)

  舟zhōu(龙舟)(渔舟)(轻舟)(泛舟)

  艾ài(艾草)(艾子)(艾灸)(艾香)

  敬jìnɡ(敬爱)(敬礼)(敬酒)(敬意)

  转zhuǎn(转眼)(转身)(转头)(转让)

  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面团)

  热rè(热爱)(热水)(冷热)(炎热)

  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闹事)

  我会认:

  传chuán(传统、传说、传话)

  统tǒng(统一、总统、统考)

  宵xiāo(元宵、宵夜、今宵)

  巷xiàng(小巷、巷子、巷口)

  祭jì(祭拜、公祭、祭文)

  堂táng(课堂、礼堂、堂弟)

  乞qǐ(乞讨、乞求、乞巧)

  巧qiǎo(灵巧、巧干、巧手)

  郎láng(新郎、郎中、令郎)

  饼bǐng(饼干、画饼、豆饼)

  赏shǎng(玩赏、观赏、赏金)

  菊jú(菊花、黄菊、墨菊)

  书写指导:

  艾:撇捺都要写得舒展,上面横画一定要写长点,撇捺交角稍微大点,这样字就写得美观。

  热:四点底排列要注意方向,第一点向左,二、三点向下,第四点向右。

  舟:第一撇是斜撇,第二个撇要写成“竖撇”。

  转:写的时候要注意“车”的下面横画变成提。

  多音字:

  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近义词

  转眼—转瞬 团圆—团聚 热闹—喧闹

  反义词

  欢笑—痛苦 热闹—冷清 团圆—分离

  理解词语: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积累:

  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问题归纳:

  1、本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本文介绍了7 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本文介绍了春节的哪些典型习俗?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什么?

  本文介绍了春节的习俗有“贴窗花,放鞭炮”。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课文主题:

  本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的几个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的风俗民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后习题答案:

  二、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参考答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元宵节:我们这里又叫“小年”,非常热闹。这一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大街小巷都有卖元宵的',现做现卖。晚上人们要在公园里看花灯,放烟花。小朋友们挑着灯笼,满街逛,放鞭炮。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爸爸妈妈带我回了农村老家。这一天晚上,奶奶在院子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着各式各样的月饼和瓜果,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说说工作、学习的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妈妈就把最大的一个月饼切成五份,分给大家吃。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

  三、选做: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我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和一个多数民族(汉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比如:彝(yí)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民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杀牲祭祖,进行斗牛、摔跤、赛马等活动。晚上举大行篝(gōu)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

  有关节日的古诗词:

  春节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清明节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诗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传统节日》教案5

  一、指导思想

  为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端午节文化氛围,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二、活动设计

  (一)找一找

  对象:

  要求:从阅览室或网上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

  (二)说一说

  通过班会课、班队课,组织学生说说相关的知识。

  1、对象:

  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

  2、对象:

  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

  3、对象

  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说说屈原的诗词。

  (三)画一画

  对象:

  要求:以“走近端午”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能反映端午的习俗,自己的心声、生活的体验。

  (四)写一写

  通过黑板报、班级橱窗等阵地,进行环境布置设计。

  对象:

  要求:以“端午情怀”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五)学一学

  对象:

  要求:以“我向奶奶学一技”为主题,学习粽子的名种包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豆物作为佐料包粽子,并品偿不同地方、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传统节日》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材分析

  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难点

  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具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2、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3、齐读课题、释题

  1、学生回答(喜欢)

  2、(学生跟着书空)

  3、齐读课题并说说什么叫传统节日?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默读课文,思考: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标出文中有几句话。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指导“乞巧”的读法

  3、课件出示我会认得生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标出文中有几句话?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字词,汇报。

  3、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打乱字词认读。

  送生字进课文,感受课文。

  小组探究

  1、师范读课文。

  2、熟读课文。

  3、用横线画出文中共写了几个节日?

  4、这些节日当中,你喜欢哪一个节日?说说喜欢的`理由。

  5、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学生听,注意字音。

  2、学生跟老师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分小组对读课文;男女生对读课文。

  3、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写的节日。

  (1)生回答,师板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你知道这些节日分别是什么时候?(生说师板书)

  (3)出示练习题,我会连线。

  元宵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

  七月初七五月初五八月十五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

  4、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一说。

  5、小组讨论在传统节日里,要注意哪些安全?如:春节不能随便放鞭炮,要有大人陪同才可以。

  指导书写“贴,街”两个生字生字。

  1、读第一、二句话。

  2、小组合作:观察“贴、街”两个生字

  3、重点指导:贴、街

  4、学生书写生字,注意提醒写生写字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1、指名读指名读第一、二句话。

  2、小组合作:观察生字,看看这两个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怎样才能把字写的美观、端正。

  3、学生汇报:(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街:“行”字中音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4、学生认读生字词,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

  课堂

  小结

  1、回顾文中写了几个传统节日?

  2、你知道那些古诗是写传统节日的呢?

  1、学生回答。

  2、学生说一说,再背诵古诗。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初九

《传统节日》教案7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体验秋天的美,美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认真聆听雨的声音,比较不同的雨的生意特点。

  2。感受散文中秋天的美。

  3。跟读并理解散文的美。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散文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感知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

  难点:为散文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不同季节的雨声录音。

  2、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秋天图景。

  3、秋天的叶子、果实等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1、第一关:听雨辨不同(感受雨声)听

  放音乐,先放不同大小的下雨声,再不同季节的雨声,引导小朋友去感受雨声的变化与不同之处,使用‘_____的’的形式描述雨的特点。

  小结:教师要帮助小朋友丰富和补充语言以及纠正不正确用词,启发他们去感受音乐中雨声的细微变化,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2、第二关:说说‘我与秋天’的故事说

  2。1请小朋友举手发言,说一说‘我’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秋天。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用“______的”的表达方式叙述。

  2。2秋天和其他的季节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知道的或是发现的?

  天气、穿的衣服厚薄、树叶的颜色、开的花儿、成熟的果实、粮食等等,春夏秋冬各举一到二个例子。

  2。3秋天的树木和花草有什么变化?

  2。4秋天成熟的果实和丰收的粮食都有哪些?举例说明。

  2。5秋天的小动物在干什么?

  小结:本阶段既是对已有经验的再感知,又是为学习散文作铺垫,教师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小朋友用散文中的话将自己的故事,初步接触散文的语言。

  3、第三关:学我说话(走近散文)仿

  3。1放配乐散文,跟随音乐一同走进秋天,感受来自散文的美。

  师:散文听完了,小朋友感觉秋天的雨美不美?美在哪里?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3。2结合画面,分段理解散文。

  1)欣赏下雨前后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幼儿把雨比作一把钥匙。可对幼儿进行反问,进而帮助他们理解雨的清凉和温柔。

  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

  师:秋天的雨下过后,自然界就有了很多的变化,就好象一把钥匙轻轻地把门打开,让我们看到了秋天的一切。

  2)下雨后的画面:在画面中感受色彩的美。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重点指导幼儿说出各种植物、花卉的色彩变化。

  师:秋天到了,各种植物都有了变化。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水稻成熟变得金黄,各种颜色的菊花都开了,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所以美丽的秋天有一盒

  五彩缤纷的颜料。

  3)呈现果实画面,引导幼儿从气味上说出秋天的雨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师: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果有什么味道?把准备好的水果篮拿到幼儿面前,让他们闻一闻,并用“_____的”说出自己闻到的味道。

  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

  师:秋天来了,水果成熟了,都发出很多好闻的香味。而且在秋天远远都能闻到糖炒栗子、烤山芋的香味。

  4)喇叭画面: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的过冬方法。

  师:画面上的是什么?是谁的喇叭?怎么听听他要告诉小朋友什么?教师朗读喇叭的话。

  师: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落叶树的.树叶纷纷飘下来,工人叔叔也开始为小树过冬作好准备,冬眠的小动物忙着造房子、储藏食物、挖洞,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显示小动物过冬的画面。

  5)水果和粮食成熟的画面,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教师小结,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

  3。3有目的的再次欣赏一遍,并学习运用散文诗中的句子来讲述。

  师:这次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把你最喜欢的、写秋天最美的句子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

  4、第四关:视频观赏(进一步倾听、感知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情境美。)编

  4。1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再次利用图片帮助幼儿说出散文中的句子。

  4。2认真看视频

  4。3边听边做跟着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散文内容进行动作创编,教师适时介入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本部分创编动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属于最近发展区,但要对接触较少的散文进行动作创编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可采取合作创编与自由创编两种方式。以合作创编为主,鼓励独自创编。一方面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为幼儿在独立创编时积累一定的创编经验。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是一个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4。4分组表演与展示创编成果,引导小朋友互相学习

  阶段小结:教师对本阶段小朋友的表现要更进一步的进行指导和肯定,在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阶段,幼儿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试误,自身内部的评价系统会给以反馈,小朋友相互之间的评价也会给以反馈,在幼儿的评价系统还未发展完善的时候,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太客观,最容易受挫,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观察,适时介入孩子们的活动中,引导和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并通过总结帮助小朋友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5、第五关:表现散文演

  5。1本阶段是一个融合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儿童运用普通话有感情的跟读散文,体验散文的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情境美,从而喜欢散

  文,喜欢阅读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反思

  这堂课让幼儿对秋天的雨有了一定的了解。

《传统节日》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学会在自己的探索和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主动求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初步了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是腊八节

  师:宝贝们,你们知道十二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吗?(腊八节)

  二、基本部分

  1、腊八节的来历。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古时候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粥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秦始皇修建长城时,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来纪念他。

  2、介绍腊八粥

  你吃过腊八粥吗?你吃过哪些成分的腊八粥? 请小朋友简单介绍一下腊八粥的食材。

  (红豆、胡萝卜、白萝卜、玉米豆(腊八豆)…… 腊八粥会有各种不同的食材。 三、结束部分

  教师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

  请幼儿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腊八粥食料的名称

  圆圆的黄豆,红红的胡萝卜,胖胖的玉米豆……

  四、活动延伸

  投放不同材料到美工活动区域,制作腊八粥或以腊八粥为主题,在表演区开腊八粥店。

《传统节日》教案9

  我们的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及相应的风俗背后所寄寓的美好情感,从已然形成的节日文化交流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在考察探究活动中体会传统节日及对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影响,培养主动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断补充完善的积极性,提升主动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3.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通过网络和文献阅读、咨询家长及民俗高手、与小组同伴团结协作等多种形式探究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民风,并形成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创造性的展示收集的成果,并将成果有效延伸,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讲解与实践传承的精彩示范。

  活动准备:

  1.以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节日里的民风民俗为主题,进行广泛的书本和网络阅读。

  2.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节日穿着、节日美食、节日住所美化、节日出行等方面选择其一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同时兼顾小组分工和自己的独创性研究。

  3.成果展现方式可以是文本、图片、实物、视频和表演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通过风俗图片联播,引导学生看到传统节日。

  2.提问学生通过图片看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3.揭示活动主题:我们的传统节日。

  二、交流探究

  1.通过故事探讨传统节日的由来。

  2.交流同类主题的故事,及时补充。

  3.评析故事探讨的形式。

  4.点拨学生如何收集传统节日故事。

  三、讨论分享

  1.品味民谣文化,通过民谣了解节日的风俗。

  2.欣赏民谣里的风俗,探究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四、民族创意展示

  1.小组汇报穿着佩戴方面的风俗,同类收集的小组补充。

  2.小组配图介绍节日美食方面的风俗。

  3.全班同学信息共享,探讨节日的风俗活动。

  吃粽子是为了缅怀爱国诗人XXX,后来也被用来祝福学子金榜题名。而吃重阳糕则象征着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在节日住所美化方面的风俗中,常常会贴门神来保佑平安。小组可以配图介绍这个风俗,同时全班同学也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日“住”上的风俗。

  在“行”方面的风俗中,清明踏青和端午节赛龙舟都是很有代表性的。XXX踏青正值春和XXX,是欣赏大好春光的好时机,而端午节XXX则是为了缅怀爱国先人,继承爱国传统。

  小组可以介绍这些风俗,同时全班同学也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日“行”上的风俗。

  听完小组交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不同节日的风俗惯,这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传统节日》教案10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传统节日》教案11

  主题:

  端午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同学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屈原,学校开展了一次纪念屈原的主题班会。

  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能够使同学们对屈原有更好的了解。

  召开时间:

  x月12日下午

  主持开场白:

  我们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大家品尝着荷叶扑香的粽子,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赛着龙舟时,我们的心里不禁想起当年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吧。吊屈原,迎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过程中主要预定串词:

  许:首先请看屈原的生平简介(幻灯片1)

  戴:紧接着让我们继续看一下屈原的作品以及屈原与端午节。(幻灯片2,3)

  许:想必大家都有所说过屈原是跳河自杀的吧,那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大家有请许诗旸同学为我们大家讲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

  戴:听过许诗旸同学讲的故事,我们是时候该放松一下了,接下来我们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接歌比赛”,总共分成四组,每一组中的成员站起来要唱两句,其中歌词或歌名中要有一个“爱”字,如果超过10秒未能唱出则要接受惩罚。

  穿插节目名称:接歌比赛

  班主任小结:

  今天,我们高二(5)班聚在一起,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一些历史,对他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个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交换了各种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此次班会让我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对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并不属于那种“一问三不知”的类型。此次班会的目的能够让同学对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

  主持人结束语:

  时间不知不觉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就这样度过了,相信大家对屈原多少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大家在今后端午节时,都能想起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传统节日》教案12

  我国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认识我国传统节日的教案展开讨论,以供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参考。

  一、节日教育的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节日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3.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节日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化修养,还可以促进语言、情感、社交、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节日教育的开展原则

  在开展节日教育时,幼儿园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 循序渐进原则。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节日教育,使幼儿能够逐步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

  2. 生活化原则。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节日教育,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 合作参与原则。要让幼儿在节日教育中充分参与,通过游戏、手工制作、表演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多元整合原则。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习俗等元素进行整合,开展多元化的节日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三、我国传统节日教育的内容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等。在幼儿园的节日教育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进行系统的教育。

  1. 春节教育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幼儿园的春节教育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讲解春节的来历和意义。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手工制作春节饰品。让幼儿动手制作春联、灯笼等春节饰品,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3)学唱春节歌曲。教导幼儿唱一些欢乐、祝福的春节歌曲,增强对春节的了解和热爱。

  2. 清明节教育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幼儿园的清明节教育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向幼儿介绍清明节扫墓、踏青、植树等传统习俗,让幼儿了解并尊重这些传统。

  (2)观看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和。通过图片和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相关活动和风俗。

  (3)进行清明节的主题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小小坟墓、柳条花环等清明节主题的手工制品,增强对清明节的形象认知和情感体验。

  3. 端午节教育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幼儿园的端午节教育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端午节龙舟比赛、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及民间传说。

  (2)观看端午节相关的多媒体资料。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风俗活动。

  (3)开展端午节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粽子、扎制五彩艾草香囊等端午节的手工制品,增强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热爱。

  四、节日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时,需要设计合理的教育活动和实施方法,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1. 故事讲解

  通过讲解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 观看多媒体资料

  通过电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等资料,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风俗活动。

  3. 主题手工制作

  组织幼儿进行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增强对传统节日的形象认知和情感体验。

  4. 比赛游戏

  组织幼儿进行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比赛游戏,如龙舟比赛、抢粽子等,增强幼儿参与节日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节日教育的评价

  在开展节日教育后,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1. 观察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对节日活动的参与情况、对传统节日的表现等,来评价教育效果。

  2. 问答评价

  通过提问幼儿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观点及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体验等,来评价幼儿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 成果展示评价

  通过幼儿制作的手工作品、表演节目等成果展示,来评价教育效果。

  六、结语

  我国传统节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提供的幼儿园认识我国传统节日的教案能够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希望幼儿园教师能够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传统节日》教案13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男1: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舞蹈,是不是觉得特别喜庆吉祥?过年的感觉扑面而来。

  女:对,寒假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春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每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怎么才能让它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②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④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男1女1:

  今年是猴年,机灵聪明的猴是智慧的化身,并且猴与诸侯的候同音,也代表着生于猴年的人当大官成侯爷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生肖特别被人喜欢。下面请欣赏同学带来的相声《猴年说猴》

  相声:猴年说猴。

  ⑧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祭灶、祭祖、给压岁钱、拜年一个也不少;

  过半个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的一首词中就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 男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清明节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表示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视频:黄帝陵祭祖

  女:我问问你,这个是什么东西?男:艾草

  女:再问问你: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什么酒现了原形?

  男:雄黄酒

  女:这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这个节日和一位爱国忠臣有关。

  下面请同学给我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自选一项)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技能训练《包粽子》

  男1:传统节日还和一些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男1: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男1: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让天上一轮明月衍生出思乡团圆的节日。

  女1:那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这个节日要赏月、吃月饼、一家人一起团圆。

  可是,这家在中秋节这天起了点风波。

  请欣赏小品《团圆不团圆》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男: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我来考考大家,对重阳节有多少了解呢?

  生1、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生2、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生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今天就有同学把自己的孝心带来了,有请祖孙隔代人上台。

  祖孙送祝福

  女: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在汉代,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要喝腊八粥,用红小豆、松子、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枣泥等和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熬出来稠稠糯糯香又甜。

  男1: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班主任讲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传统节日》教案14

  主题节日背景: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往,这一天人们都会煮上香糯甜美的腊八粥,当吃着香粥时也预示着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进。

  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工作节奏加快,年轻一辈的家长们已很少会记得过腊八节,煮腊八粥,感受传统节日,通过听听、说说、吃吃、看看过一个热热闹闹的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而我们的孩子对这些习俗和节日不甚了解。所以我们生成“腊八节”这一节日主题课程,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学会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通过故事,培养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

  3.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制作腊八粥的各种材料及腊八粥故事的视频;

  2、课前对于春节的了解以及对于腊八节的了解; 3、教学课件PTT准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

  1.我们每天早餐吃什么?

  (牛奶、鸡蛋、花卷、饼干、鸡蛋饼、面条、包子、粥) 2、那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呢?

  (肉松粥、八宝粥、皮蛋粥、肯德基粥)

  3、观看图片,说说粥里面有哪些东西?(强调腊八节、腊八粥)

  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二)、欣赏故事。

  1、哪一天是腊八节?

  2、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3、腊八粥里面都有什么呢? 重点突出:勤劳的人

  (3)介绍腊八粥的各种调味品和五谷杂粮。

  1、老师向幼儿逐一介绍腊八粥的各种佐料、谷物。简单了解这些谷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对人体的帮助。

  2、活动延伸:腊八节除了有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玩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过了腊八就是年

  孩子,孩子,不要贪心。过了腊八就过年了。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蜜瓜发粘;二十四、扫屋。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送面子;二十九、馒头。 熬夜30晚;新年第一天扭。

  活动反思:

  节日活动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国家的节日丰富多彩,但有些节日,我们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根本不知道。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认识了一些有关制作腊八粥的材料,并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要做一个勤劳人的意识。如果可以让幼儿参与制作及品尝那就更好了! 腊八粥的故事:

  腊八就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中国人要喝腊八粥。腊八粥和我们平时喝的粥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米和干果,好看又好吃。腊八这天喝腊八粥,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从前,有一家人,爸爸妈妈和一个小儿子,爸爸妈妈都很勤劳。所以他们家每年都能收获很多的粮食,日子过得很好。可是小儿子却和爸爸妈妈不一样,每天早上很晚才起床,起床后就出去玩,从来不干活。爸爸妈妈想:他还小呢!也许长大了就会干活了。

  小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但还是非常懒惰。“你应该干活了”“哼!我不干活也可以,我爸爸妈妈会照顾我的!” 终于有一天,他的爸爸得了重病,再也不能干活了。“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啊,只有勤劳的人才会吃得饱,如果你这么懒惰,将来会后悔的。”说完,爸爸就去世了。小儿子难过了几天,想去干活,可他什么都不会,也不想学。过了几天,他又回到了老样子。不久,他结婚了。他的妻子很漂亮,但是也很懒。过了不久,他妈妈也去世了。冬天到了,天气非常冷,他们住的房子破了,家里有没有食物了,怎么办呢?

  他们只好四处找东西吃,屋子角落里还有点米,袋子里还有点红豆、花生……终于找出一点点能吃的东西。两人马上做了一锅粥。可是粥太少了,他们喝不饱。这时候他们才想起爸爸妈妈的话,哭了起来。

  后来他们再也不懒惰了。每天早早起床干活,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是每年到了腊月的时候,他们还会找来各种粮食,做了一锅粥,告诉自己不能懒惰。

  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人们每到了腊八这天,就用各种粮食做一锅粥,在吃腊八粥的时候,爸爸妈妈总爱给小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告诉孩子,永远不要做懒惰的人。 但是,我们现在喝的腊八粥和以前不一样了。人们在腊八粥中加入各种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如燕麦、杏仁、葡萄干、桂圆、栗子等。,并加入冰糖或白糖,做成一锅甜甜的腊八粥。

《传统节日》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土、苏”等7个新字,能写“福、羽”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词的大意,了解古诗词描绘的节日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背三首古诗,默写《清明》,领会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了传统节日更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境感知美

  教学时可充分挖掘诗歌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在想象世界中用语言文字感受古诗画面之美,在朗诵中领略古诗音韵之美,领略古诗之美。深入探索古诗意境 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从而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文中解释了一些词,学生可以自由运用这些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 如果没有注释,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和插图的内容来理解。 例如“元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节习俗的亲身体验来理解。 可以复习二年级下册的课文——童谣《传统节日》介绍的中国传统节日,然后结合本课的三首古诗词,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藏积累描写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爱入国,以朗读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突出朗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引文、模读、听录音、仿读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理解。通过大声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

  教学准备

  1、预习大纲:完成《状元课堂·好学例》相应的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大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 搜索有关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

  课程目标

  1.认识理解“屠苏”字,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感,读出阴郁的情怀。

  3、背诵古诗词,理解古诗词描绘的节日场景。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设疑解题明诗

  1、猜字:一步步展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是什么字。 让学生感知“元”的意思是“头、开始、第一”。

  课件介绍:

  “元”字的演变过程

  2、解惑:正月初一为什么叫“元日”?

  3、交流:你知道春节在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和活动吗?

  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就可以交流春节的习俗。

  Plate 2 多种形式,读懂诗歌

  1、古诗词自由朗读,读法不同。

  (1)比较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 结合词汇表或参考书,自由阅读《元日》,不流利的部分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发音。 强调“屠苏”和“通通”的发音。

  (3)班内交流与评价。 老师读。

  (4) 点名朗读。 (重点检查“爆、涂、变、福”的发音)

  (5)推荐一位同学展示阅读。

  2.读节奏。

  (1) 古诗词韵味十足。 你能试着边打节拍边读一首古诗吗?

  (2)学生练习阅读。

  (3)教师点名朗读,师生点评。 (课件展示古诗朗读节奏)

  课件介绍:

  鞭炮/声响/一岁,春风/送温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日日,常放/新桃/换旧符。

  (4)在组内敲打节拍,齐声朗读《元日》。

  3.抓住要点。

  (1)圈定风俗。 朗读古诗词,想想诗人写的春节习俗,试着把它们圈起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歌。

  (3)学生交流、探究。

  ① 理解“一岁除法”。 (除了:删除,去世)

  ②了解“屠苏”。 (了解“屠苏酒”,课件展示了关于屠苏酒的信息)

  屠苏酒

  屠苏酒是我国古代春节饮用的一种药酒,又称隋酒。 相传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辟邪防瘟疫。 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 喝屠苏酒,要按照老三的`顺序。 原因是过年孩子大一岁,大家都要恭喜,而老人过年就要减寿一岁。 晚点喝就是祝他们长寿。 .

  ③ 理解“暖”字。 喝了屠苏酒后感觉如何? 它是什么样的?

  ④认“桃符”。 (课件展示的是《桃花符文》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过年挂在大门上辟邪的门饰,是春联的前身; 贴桃符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人们通过悬挂桃符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祈求新的一年。

  (4)指导写“福”字。

  ①看“符”字的形状: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上面可以刻字,是竹子的开端。

  ②观察“福”字的结构:上平下大。

  ③教师书写,学生抄写。

  (5)全班交流,老师拍照点评。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看注解、看图来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抓关键词读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Section 3 读起来很美,想像图

  1、创造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2)创造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2、引导朗读,体验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反映诗人情感的词语。

  (2) 学生围圈交流。 “暖”不仅指温暖的春风,还表示温暖的心情; “曈曈”指灿烂的阳光,表示愉快的心情; “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验诗情画意。 (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侧面)

  课件介绍: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0岁之前,他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了解民生之艰辛。 他从21岁开始做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 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丞相,主张变法,实行新政。 这首诗写于诗人刚实行丞相新政时,看到过年家家户户忙着过春节的景象,想到改革伊始的新气象,写下了这首诗.

  (4)谈谈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

  (5)按名字朗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词。

  要想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借助古诗词中的关键词,细细品味,揣摩其意,感同身受。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第 4 节扩展和延伸,读出场景

  1.课件展示描写春节的诗歌,学生自由朗读。

  孩子们被逼着不睡觉,夜里互相看着欢喜。 ——苏轼《寿隋》

  屠苏还没有举起半盏灯,灯前的草地上写着一张桃符。 ——陆游《大雪》

  万物迎春送蜡,岁末今夜。 ——戴姑姑《除夕》

  2、讨论:谈谈诗人在这三首诗中所描写的令人难忘的春节情景。

  3. 课堂作业:在垫子上写“福”字。

  (1)学生练习写作。 (提示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二)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传统习俗,完成一幅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教案】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教案11-05

传统节日教案10-13

(推荐)传统节日教案05-24

传统节日教案通用01-03

《传统节日》教案(精选15篇)05-20

《传统节日》教案(15篇)11-05

大班教案:《中国的传统节日》11-05

传统节日教案15篇(经典)05-24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