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10:28:12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读后感15篇【精选】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学》读后感15篇【精选】

《心理学》读后感1

  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读后感2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但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两门心理学专业课,第一门是大二上学期时所修的《现代心理学史》;另一门是这学期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同和异,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大二上学期时,学习《现代心理学史》,师领老师引导我们精读了Duane Schultz所著的《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从哲学对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到Wundt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再到精神分析学说。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从Wundt 开始始终不渝地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一词当然指的是追求客观与精确的自然科学。这正是心理学有别于哲学之处。师领老师曾提到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而哲学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当时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心理学始终难以作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存在。

  这学期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自己当初的看法加深了认识。从心理学史来看,Wundt,Tichner等人将内省(introspection)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客观与精确难逃质疑。即便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实验之后进行内省也不可能做到对之前已发生的思维过程做出客观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事后描述的客观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一问题上更为严重,Duane Schultz曾在《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一书中专门开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1],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排斥科学方法的验证。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一种人文的诠释,本身不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这正是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作一种解释学理论的.原因[2]。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Duane Schultz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The stage of paradigmatic science).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心理学》读后感3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心理学》读后感4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看到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心理学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实践,用心理学智慧提升教师工作效能”。这句话把专家的先进心理学理念和基层教师的管理实践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深深地吸引了我。

  接下来,将与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是做学生的重要他人。小学阶段教师就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要他人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多一些期望和鼓励,可能会是他们一直前行的动力。而我们不小心的一句话,也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其次,书中说要做有影响力的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有影响力呢?我认为是学生愿意信任并愿意跟随其共同学习的教师。书中通过任老师教游泳这样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这件事。

  任老师是一位新老师,而且被安排带一个难带的班级。这可让任老师犯了难,因为没有同学把任老师的话放在眼里。一次,游泳课上,任老师提议和大家比赛水下憋气。结果任老师凭借她的实力,轻松获胜。此后,大家都对任老师恭恭敬敬的了。

  其实听完了这个故事,会发现这个事情和课堂教学似乎没有关系。但也正是这件事说明能在学生当中有过人之处,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信服,成为学生心中有影响力的教师。

  最后是学生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青少年情绪容易激动,有时还会发生同学之间的肢体冲突。这时候其实教师跟他们说什么道理他们都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当学生发生冲突,如果有旁人在场,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先把激动的学生情绪平稳下来为第一要义。

  不要用情绪处理情绪。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老师也用激动的情绪去处理问题,就很容易发生冲突。许多学生冲突的案例表明,冲突事件的起因往往并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往往具备学生情绪激动、周围人群围观、教师价值判断三个条件。

  情绪激动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人群围观,学生往往更为顾及自己的.脸面;教师的价值判断,即当场就指出谁对谁错,即使说得对,也会使被批评者难堪。这三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就必然造成严重后果。

  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观点。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仅仅凭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我们必须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教师的自我定位,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教书育人的生活。

《心理学》读后感5

  好书一本,不知道为什么会下架?读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承认我差点误解了作者的意图,扯这么远干什么?但是继续读下去,慢慢的自己的脑中关于“意志力”的框架就慢慢形成了,最后作者也有总结,不得不承认作者真心很细心。

  第一章用一个萝卜实验证明意志力确实存在!然后作者又用后面几个实验证明,第一,你的意志力供给是有限的;第二,你从同一账户提取意志力用于各种不同任务。还有一个“自我损耗”,自我损耗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意志力减弱了,另一方面渴望变强了。

  意志力是可以补充的,用几个实验证明了“葡萄糖”确实能补充意志力。

  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因为作者没有写出具体天数来)所以有点纠结。当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损耗”发生时,一般人都会选择短期目标,吸烟者,吸毒者都会喜欢短期目标。

  “决策疲劳”,我们不管做任何选择都会“自我损耗”,当意志力消耗过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偷懒做一些“折中”选择。(毕竟人最爱的就是做选择,折中选择代表着我们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经验主义”

  “自我意识”然后“量化自我”其实感觉就是自制,也就是自我控制,作者用败家子的实验来解说!“自我控制”2步,设置目标,监控行为,(要看到自己的成长性),慢慢会养成一种习惯。这里也就和前面介绍目标的章节联系起来了!还有,因为会发生“自我损耗”,所以每次最好只做一件事情!

  后面看的,有点快实在想不起来了,有一个“情绪温差”,还有意志力对控制情绪的作用力不是很大,最主要还是认知。然后还有关于拖延的实验,戒酒,减肥的实验,因为对“戒酒”“减肥”不感兴趣,所以直接跳过了。。对了作者还有提到“整理整顿”的重要性。(在日本超级火)不得不说,这本书作者表达的东西真心挺多!!等等还是回头看看,作者的总结。(实在想不起来了[尴尬])好书,这么多!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只用脑袋想会发生“自我损耗”,你也就没有“行动”的“意志力”了,也不要想一步登天,当你“行动”的时候,也会发生“自我损耗”,慢慢的一件一件事情来吧!不然一事无成!

  每天刚开始时,你的意志力储量最大。

《心理学》读后感6

  阅读早餐会已经举行了两期,在上一次阅读早餐会抽奖时有一个幸运的小伙伴——雄森国际的曹学军抽中了一本奇怪的书《怪诞心理学》,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从这一本怪诞的书上有什么收获!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不管你是看过心理学还是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凭怪诞二字就足以让你产生兴趣把书看完,去寻找本书所表达的怪诞之处在哪?理查德在书中给怪诞心理学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很严谨的定义,但是,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什么样的问题才足够稀奇古怪,这对于心理学了解不是很多的我们来说还真的不是很清楚。

  看完书,其实并感受到书名之所理解的怪诞,其实大多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整本书读完后,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近,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

  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心理学》读后感7

  随随着交际心理学这堂课的结束,我们班布置了一篇关于读一本心理学书籍的论文,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学生恋爱心理学主题。那不仅是因为恋爱这一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也必将为我以后甚至于每位大学生的恋爱指明方向。

  专入图书馆,我精心挑选了《爱情心理学》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所含爱情甚广,但我也切合现在大学生的实际心里,确定了属于我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爱情会给人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它能使陷入困境的人们勇于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去获得生的希望。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对于恋爱对象来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爱情以自身的存在而使他(她)感到快乐……只消瞥一眼心爱的人,我们就会心醉。"爱情还会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使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处于失恋中的人们常常因此而失态。如果谁还要因此而承受恋人离逝之痛,那更是一下子容颜憔悴,让人看了也心酸。就连莎士比亚也会问:"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还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怎样成长?"

  而如今的大学生确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恋爱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我而言,爱情始终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并不是呼之而来,弃之而去的玩具。因此对于青年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来说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与恋爱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首先,我们必须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坚不可摧牢固的爱情。有话可谈的爱情才会长久。其次,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仍要把建设祖国这一目标放在首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了。最后,我们还应懂得爱情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因为在爱情的漫漫长路,并不是一方在走独木桥,而是两个人的共同作用,其间不免会碰到荆棘林、沼泽地,这时两人之间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连接爱情的纽带

  除此之外,在恋爱的过程中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我们要热爱他人,热爱生活。在处理施爱与被施爱的问题上要有一种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相信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沐浴阳光的舒服和爱情的无限力量。

  爱情的道德纯洁性,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如果在道德情操方面是肮脏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卑鄙讨厌的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忠诚的劳动者和正派的人。人和世界上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人使性的本能变得高尚化。在精神生活的这个领域,理智和意志需要成为性欲的高度警惕的哨兵。我不同意某些作家和评论家的'观点,他们说什么对感情不能下禁令,人不能控制欲望。这是一种掩饰性道德败坏中"爱情自由"的柔软面纱。

  许多青年人的轻率放荡行为使我不安。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常常见到青年男女又搂抱又亲嘴。一次我问一个很年轻的姑娘:"周围这么多人,你们不感到害臊吗?"她却回答说:"难道需要掩盖友情?"这个姑娘的回答很不高明。她虽然在生理上已有做母亲的资格,但在道德上还没有。一个人把应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不可侵犯的感情拿出来示众,是一种愚蠢的和下流的行为。真正的爱情,要求终生承担巨大的、神圣的义务。你如果不想失掉自己的感情,不愿在精神上堕落,那么就不要屈从于第一次情欲。自己对负有某种道德义务的人,才能亲吻和爱抚,因为你做了她的丈夫,做了子女的父亲。我认为,除此之外的其他爱情,追求刺激的爱情,为排除寂寞而去寻找的爱情,都是道德败坏。

  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夫妇一生在道德上的纯洁,取决于男女的婚前关系的性质,取决于在这种关系中道德情操的因素占何等重要位置。在爱情方面,"经验多"、"阅历深"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侣在婚前的品德关系越纯洁高尚,青年人——未来丈夫的道德义务感也就会越强烈。对女人的道德义务感,对她的前途的责任感,把青年人变成男子汉。纯洁的爱情使青年人健康成长;轻浮的爱情、消愁解闷的爱情使他们堕落。

  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常反映出他的真实道德面貌。遗憾的是,在我们生活中还能见到一些人,他们在外边给人一种愿为崇高目的献身的战士形象,但在家里却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或暴君。有些人,按其道德发展水平,根本不具备结婚条件,他们娶妻或出嫁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对下一代犯罪。有人认为结婚可以不受阻拦地满足个人的本能。某些道德败坏的年轻人,尽管他们向对方一再恳求,发出诺言和誓语,但他们还是把结婚看做是一种权力,以便获得婚前未能获得的一切。任何法律也不能使缺乏内心联系的爱情保持久远。

  要记住,人们一旦结婚,就不仅承担了法律的和物质的责任,而且承担了精神责任。社会的精神丰富取决于家庭关系。年轻夫妇有时在婚后头几个月就感到"失望",让"爱情的诗篇"从身边消失。促成这种不和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一点:年轻人以为一旦结婚,在肉体和精神结合方面就不会遇到任何阻力,爱情会给他们带来取之不尽的幸福。他们忘掉了爱情之火,姑且让我这样比喻,经常需要添加好燃料——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如果缺少这种燃料,爱情之火将会熄灭,冒出浓烟,使你自己和别人都遭殃。只有精神生活丰富的爱情,才能巩固家庭。

  年轻人结婚后在更大程度上应是自己爱情的创造者,而不单是爱情乐趣的需求者。婚后,创造应当超过需求。在家庭生活的某一阶段,会突然发生丈夫和妻子把全部感情发挥净尽,以至不能给爱人展示什么新东西,不能给家庭精神生活提供什么新事物。在婚前,曾为短暂离别而饱尝过痛苦,可是婚后,彼此却水火不能相容,家庭生活变成了地狱。要记住,首先孩子因此吃到苦头。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公民,首先就要关心社会的未来,关心我们的未来——孩子。你要记住:如果你产生建立家庭的意愿,你就应当好好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决心履行公民的义务。

《心理学》读后感8

  在说明现代心理学现状之前,必须说明“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加之各种媒体对通俗心理学的渲染,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曲解。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种种研究的论题、数据和实际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是沧海一粟,在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心理系学会这两个学术组织成员中,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加在一起,分别只占一零%和五%。

  现代心理学现状介绍 今世心理学包含了各种多样的内容和层面,跨越了教育、社会、产业、执法、临床等多个范畴。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包含了多达五三个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定的研究范畴。看看心理学研究的使用成果可能对它会有更加直观的概念:古典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行为原理,通过辨认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成功使用于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大量数字材料的教训,酗酒、肥胖的治疗,恐怖症的治疗;有关知觉历程的研究成果,使用于雷达监督、接到照明和飞行驾驶员座舱的设计;处理和记忆信息的方式也积累了大量可被反复验证的.研究结果,例如衰老对了解效果的影响,帮助设计对认知丧失者进行恢复训练的方案。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快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屡见不鲜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历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题目,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不免呈现一些心理的题目,现在有不少的门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苏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紧张心理不平衡,甚至轻生。另有中国实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束都过分严格,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平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心理学》读后感9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在管理学当中,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因素!

  对于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主要是从自身的角度入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人际交往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人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类的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第二,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想有个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所以,做人要有容人之量,要诚以待人。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有好人缘的朋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利益,比如说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再者“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我们还应学会与不性格的人打交道。与性格不同的同事相处有很多的要点:人的一生,不知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我们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许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之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我们要承认差别,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对于企业的因素,主要是从激励法入手!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以下三个是制定激励管理的方向: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激励机制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三)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的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企业文化是长期激励机制的根本,无论哪种激励方式,若只是单独对一人一事,而不营造一种氛围,不形成一种制度,都只能是一时的激励。学习创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是长期激励机制的保证。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软实力,企业文化被誉为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内涵和发展潜力的一项关键指标。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最多风光一时,绝不会持久。经营管理策略可以模仿,人才也可以买到,但企业文化是模仿不来的,这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人比学习,人人争创造的企业会有无穷的战斗力,会让人才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指出:“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失败的企业。”美国《财富》杂志在谈到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公司时说:“拥有自创文化的公司可以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一种强大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激励企业不断进步,员工不断成长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靠一时的规章制度所能建立的,它靠的是长期的积淀。

  海尔可以说在这方面走到了中国企业的前列,他们设有专门的文化长,创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烧掉IBM,只要留下人才;烧掉可口可乐,只要留下品牌,他们都能重生。烧掉海尔,只要留下她的文化,海尔就能重生。这个烧不掉的东西就是企业的“内核”,是企业最宝贵的东西。总之,长期有效的激励来源于一个企业卓越的文化积淀,一个具有文化的企业才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力的企业。

  对于个人,站在管理的高度必须知道怎样为人处事,必须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层的人来说可谓不言而喻;对于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心理学》读后感10

  以前的发展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书籍,基本着眼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侧重于个体纵向时间轴上的研究,比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这本《青少年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除了纵向的个体发展研究之外,该书还纳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多种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圈子,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专门详细解读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不同肤色、不同经济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互联网等新文化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社会应起很大反响的“虎妈”,实际上就是欧裔美国家庭和亚裔美国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育儿方式的差别,而这种文化特异性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趋同,相信在该书第12版或第13版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发展。

  除了单独成章之外,该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观点;第四章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较,如中国台湾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强调人际相处的能力,也就是“会做人”被认为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认同,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将骆家辉一直误认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别的时候,也比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在后几章涉及家庭、学校、同伴工作与职业的领域中,无不谈到了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因此我特别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知、情、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着重推荐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师翻译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值得心理学工作者们常备。

《心理学》读后感11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心理学》读后感12

  最近读的一本书—《说服心理学》是由凯文.霍根(美)写的关于说服心理方面的。主要是从说服模式和说服技巧展开的,书中包括最有影响力的说服工具、说服策略,以及说服技巧。这种沟通说服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应用于个人和商业生活各方面的技巧。

  说服模式的基础是“共赢哲学”;基本原则包括“掌握说服技巧、理解非语言沟通、结果导向性思维、掌握说服规律”;准备过程包括“专注自我、信息编译、收集情报”;陈述过程包括“一直追问、有力陈述、瞬间亲和力”;最后的结果则是达到“共赢”。

  说服模式结构需要关注的是心态=生理行为+内在表征,可概括为:发送者(A)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B),信息通过删除、歪曲、概括等过滤器(处事模式、价值观、信念、态度、决定、记忆)、过滤信息满足B的心态、之后心态发生改变,引出一个新的行为。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心态=生理行为+内在表现。

  具有说服力的沟通能力是任何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阅读本书了解说服大师们的说服技能以及结合书中的练习,我更能体会到说服力的重要性,掌握好说服的技巧,懂得如何才能说服对方,让自己变得更有说服力,对于销售人员,销售业绩将会大幅提高,对于已经结婚的人,夫妻关系将更加和谐,甚至当我们充满恐惧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将学会如何将恐惧换化为能量,将犹豫转化为自信,那么我们的生活遇事将会更加成功。

  按照本书的思路掌握好说服力,并有效地运用它,我们将更有可能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更懂得如何建立关系以及倾听他人的需求,以此来实现自己和他人的目标。

  说服力是一个既能应用于个人生活中,也能应用于职业生活中的技能,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抓住对方的心理,从对方的处境出发思考问题,让对方切实感受到你是在为他着想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我想做营销也是如此。

《心理学》读后感13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读后感14

  拆开这本书时,心中出现了这样的疑问:这本书理论性强吗?这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教材吗?这是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或者学习心理学的书吗?通过初读此书,发现它为读者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视角",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经典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心流到脑科学的神经系统,从"自我"认知发展到儿童社会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

  一、译者介绍

  作者:斯科特。巴克勒保罗。卡斯尔等(英);张浩、郝杰等翻译。

  张浩,教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郝杰,教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德育》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

  二、内容简介

  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从积极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到社会化和情绪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从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归因,本书全面解读了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阐释了心理学规律如何在课堂内智慧地运用,如何使教与学更有效,以及为什么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帮助教师理解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有效的教学风格。

  三、精彩分享

  .儿童发展的要素

  如果不具备如营养、学习的条件,那我们很难获得发展,只有当这些条件具备时才能获得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人体就不会按照基因所需要的方式发展。更重要的是,营养不足对大脑的发育产生影响,而大脑是各种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影响发展的要素如下图:

  2.儿童的认知发展

  书中提到:依结构而言,新生儿出生时,其脑部外形与成人大脑大小相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如图)

  上表显示,在2~7岁及7~ 2岁期间,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这种发展与儿童成长期大脑本身的发展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将大脑的部位称作前脑、中脑和后脑。其人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局部机能。(如下图)

  启示:这些知识可以跳出书本,运用到日常的行为观察中,( )这样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大脑的不同部位如控制你所观察到的行为。

  3.Plutchik的情绪轮

  情绪是由某些"导火线"引发的短暂性的感受,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感受,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究竟什么是情绪?通常有人说六种"基本"的情绪:怒、惧、哀、惊、喜、乐。将不同的情绪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情绪变体"(如图)

  四、初读随感

  .从"认知"角度回看教材的变化

  物竞天择,感知发展对人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常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究竟怎样?笔者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思维(0-2岁)、前运算思维(2-7岁)、具体运算思维(7- 2岁)、形式运算思维(2岁以上)。其中前运算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儿童开始展示出皮亚杰所说的守恒迹象".通过关于质量、数字、体积守恒实验解释,使我看到教材的变化的依据:比如,"质量、体积守恒"实验说明了高段孩子进入具体运算思维(7- 2岁)阶段,因此教材将有关"体积的计算"的内容安排在高年段的学习也就理所当然了;再比如0- 2岁的儿童"假设—演绎推理"思维的发展,故而将有关"方程的认识"、鸡兔同笼……等知识安排在这一年龄段学习。但是我们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孩子的认知发展会与教材预设的"认知"不同步,往往这类学生将会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2.从"记忆"角度再看教师的教学

  老师经常聊起:我们班孩子上课经常走神的很多;我们班课堂上不会听的孩子怎么这么多,答案写在黑板上都不知道抄;我们班就有两三个多动症……笔者的班级也有这样一个熊孩子,竟然在公开课上吵架,原因是同桌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进而惹怒了他。我们不仅会问这些孩子怎么了?原来"记忆"要通过各种感官系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对初始信息进行处理后,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进行深度处理,这样,人们可以对编码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试想在信息的传递过程有一环出现问题(比如生理、情绪、感官等),出现自闭、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关注"序列位置效应"或"首因—近因效应",书中实验表明给教师的启示:无论要求学生做什么,不要将重要的信息放在"中间".这个启示如同给笔者当头一棒,回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往往将"重要知识"放在一节课的"中间"了。为什么说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是因为孩子开头能记住,注意力集中;为什么提倡课"走好最后一公里",那是因为学习结束即新知的开始,转移注意力。当然,采用分散教学重难点,分割教学计划,采取短暂休息,再开始,这样"重点"就成为了下一个教学部分的"开头"(这样不就出现"首因效应"!)

  3.从"发育"角度细看学生的发展

  "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发展仅指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书中提到"在儿童时期,大脑的发育得益于游戏、好奇心、营养以及休息与恢复".那我们的课堂是否多一些游戏?(低段数学练习经常采用游戏形式,这种做法应该值得提倡),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饮水能辅助学习的说法,即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处在缺水的状态,将会影响孩子在关键时期各方面的表现,导致疲劳感显著增加。笔者值得庆幸的是课堂上时不时有孩子拿起水壶来大摇大摆的喝水,没有去遏制、批评,我想读了这本书以后更不会去制止,因为笔者清楚的知道液体摄入量对人体发展的重要性。更会通过提倡充足饮水,就会在微观层面促进孩子们的大脑发育。

  此刻,笔者深深体会到:掌握一些关于认识发展、记忆过程、大脑发育的知识非常有益……作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可能会与教育心理学家有多次的"交流",此书还应细读。

《心理学》读后感15

  或许是在学校兼任了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会特别好奇,也会特别想要研读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在家乡温暖的闲暇时光,拿起刚买的《怪诞心理学》开始细细品读。

  《怪诞心理学》,英文书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译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誉为“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头衔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个人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

  书中通过一些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来很诡异、荒诞,但却很无聊的小实验,从而剖析出一个个你可能比较关心的心理现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书中第二章节的标题,整本书,最触动我个人的也是这句话,讲述的是撒谎与欺骗的心理学观点。比如,如果一个说谎者信誓旦旦,又冷静又沉着,那应该怎样发现破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怀斯曼仔细研究了说谎者与真话者的区别,并得出一个另类的结论,判断是否说谎的标准并不在于说谎者的行为举止,而在于遣词造句。怀斯曼发现,说谎者的话往往没有真话者那么多,提供的细节更少。原因可能在于,外在的行为举止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词造句和说话方式则要困难的多。

  阅读时我不禁和孩子们的某些言行对上了号,我任教的班上有个聪明却很调皮的小男孩,成绩异常优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课前,我收到学习委员递上的一张记录条,纸张上工工整整的写了“李德余未交作业”,在询问他的过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转,讲话支支吾吾,毫无逻辑,经反复询问,可爱的孩子满脸通红,小手攥紧,这些种种表现都表明他在说谎,经过我耐心开导,问清不交作业的原因,并让他利用学习时间补上,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谎言更多是通过语言来判断,因为语言的逻辑层次高,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即时控制力不如对于自己的表情来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诉我们,当你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没有关系了,以至于当真相被披露的时候人们更加无法相信。毕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们才要培养自己判断真相的能力与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这本书,对于它,我无法给予出好与坏的评价,但却有它独特的说不出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一些你闻所未闻的知识,还可以改变你无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于谎言的识别,还是有关世界上为何有那么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讪之词和征友广告,在这本书里都被讨论得淋漓尽致。这其实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吧!

【《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06-28

经典心理学的03-20

经典心理学03-03

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06-28

《心理学》读后感06-27

心理学读后感01-31

《心理学》读后感03-11

心理学读后感06-21

心理学读后感04-08

《心理学》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