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14:59:04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读后感(优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学》读后感(优选15篇)

《心理学》读后感1

  刚刚阅读完了《奇葩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伪装的矛盾因素和真正的矛盾因素。作者在本章开头部分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深究其想要去学校的心情与不愿意去学校的心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因素,会发现实际上是因为他在上课时没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而遭到同学的耻笑。针对其不愿再受到伤害的心情与想要再次尝试恢复自信这一心情之间的矛盾进行鼓励才会有胜算。

  时常注意去探索并判断真正的矛盾究竟在何处的做法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是通过倾听与提问两种方式进行,要通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等问题来深究其背后的具体内容,在这种场合下,进行提问的要点在于,需切记不可以用责备的口吻来质问对方,而是要继续保持中立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去进行询问。在无法立即明确其真正矛盾的情况存在的时候,不可过于心急,把时间主要花费在照顾对方的犹豫情绪上,在其他的事情上表现出与对方的共同兴趣的同时,加深与当事人的信赖关系,在谈及其他事物的过程中,如果使对方产生了安全感,多数情况下其自身就能够主动开口说出“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了。

  坚持中立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首先让对方能够如实地说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实际情况,并以此来逐渐弄清楚矛盾的实际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对方感受到自己被中立且富有同理心的氛围所关怀,他们便会感到安心,就能够向我们表明自身的烦恼及矛盾了。刚开始可能对方说出的是感叹,愤怒和自暴自弃的'话,但只要在倾听他们的同时重点地做出回应,就能够帮助我们去梳理对方的情绪以及实际的情况,让对方能够自由地说出其自身所具有的两种矛盾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

  学习了本章之后,我们在以后的沟通中就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表面的两价性矛盾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两价性矛盾,我们要通过倾听与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是坚持中立的态度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安全感,通过梳理对方的情绪,从而让对方能够自由说出其自身所具有的两价性矛盾。

《心理学》读后感2

  提起“幸福”这个字眼,心中马上就有了甜美、温暖的感觉。但很多时候,在无数琐碎庸常的日子里,“幸福”的味道日渐淡薄。尤其作为一个教师的我,从教11年来,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面对同样的工作。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袭击了我。曾几何时,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不再有职业的幸福感觉。

  可是没有幸福的感觉了,这书还怎么教?教育是陶冶人心灵的职业,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冷冰冰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负起从精神和人格上去影响学生的重任。一个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又怎么能让他的学生有幸福的感受呢?更 不能奢谈带领学生“过一种完全幸福的教育生活了。”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幸福它是一种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从而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受,是教师从工作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主观感受。

  幸福是一种状态,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个人的体会都不同。所以,同样的环境和待遇,有人会感到幸福,有人则感到不那么幸福。面对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困难与坎坷间,有的教师发牢骚,埋怨在先;有的教师跟随、观望,不主动出击;也有的教师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把它当作自我价值体现的机会,锻炼自己、享受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因为观念不一、态度不一、心态不一,往往对幸福感就有不同理解。

  当身边的老教师对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自如时,那是一种幸福;当眼前的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得到同行的认可时,那是一种幸福;当年轻的教师不断进取,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时,那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教师的幸福是看到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节假日收到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接到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问候的电话,教师的幸福实在太多太多。

  幸福感的建立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的体会,压力每个人都会产生,社会本身就带着无形的压力。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缓解压力,把压力换为动力。寻找幸福感的源头,深深的体会它。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

  既然立志当了教师,就要无限地热爱这份职业。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都不应后悔。始终在心中竖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的名字叫做教育信仰。教育的信仰在,激情就在,创造就在,职业的幸福源泉就在。

  人说:“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一种愉快心情,也是一种感觉,一种责任,一种坚持,一种恒久地动力。教师的幸福,也是学生的幸福;师生的幸福,就是教育的幸福。我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在物欲繁茂的今天,无限地热爱自己、热爱学生,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在心中储满幸福的泉源,源源不断地把这爱之源泉输送出去,恒久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拥有更多幸福的甜蜜!

《心理学》读后感3

  通过学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晓得了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本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本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构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本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本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觅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寻觅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但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誉,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懊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类失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提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缘由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教育

  部门制定了心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方针政策,要请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心理学》读后感4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弱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很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读后感5

  记得当年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内寻找。

  曾经我是个焦虑患者。非常焦虑。总害怕赶不上,却也说不清赶不上什么。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落后的那一个。我感觉迷茫却也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我总是不安却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大概是因为我发生我身边有一个人,从来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气温和,慢条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节奏,一个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态的变化。然后我捡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内心安稳,慢慢的我的焦虑就不消失无踪了。

  坚持看书是我这个内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我内心保持充盈不觉空虚的最好方式。而看电影是让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径。感谢书籍、电影还有他陪伴我度过焦虑、脾气暴躁的日子。

  我看这本《焦虑心理学》的时候,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想到曾几何时的自己。通俗易懂。后面给的缓解焦虑的tips也很实用。作为一本基础的心理学读物是合格的。但是没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饱满的理论基础,而这部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总体来说给三颗星。

《心理学》读后感6

  美好的假期,也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所以在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陶新华老师写得《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也看了陶新华老师相应的视频,其中,第四期: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问题,留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

  我自20xx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到目前为止也有将近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多多少少也遇到了不同类型的学子,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差的学生;有讲文明的学生,也有不讲文明而被大家排斥的学生;有热爱劳动的学生,也有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有性格活泼的学生,也有性格孤僻的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就像是一个晴雨棒,态度也阴晴不定,尤其是对待成绩差又不规矩的学生,我就硬生生地变成了学生口中的`“母老虎”。(这也是从学生作文中看到的,原话大概就是学生遵守纪律时,老师很温柔,学生要是违反纪律时,老师就像个母老虎。)学生这样评价我,前者我还是很开心的,但是,后者的评价,我感觉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友好相处,也对我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利。

  在我教得第一届学生中,有个学生我这一生可能也不会忘记,他的家庭条件比较特殊,不用功读书,成绩差,还经常闯祸,我对待他,也一直是严肃地批评,甚至因为他,我经常头疼,因为他屡教不改,最后,他的学习态度不但没有转变,反而对我产生了敌对的态度,我觉得那时我的教育教学做的很不理想,不是因为我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够恰当,总是以一种消极地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

  现在,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会给学生降低要求,巧妙的变批评为鼓励,先处理和师生关系,再激发学生的求好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进步!

《心理学》读后感7

  这类孩子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机会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当他们无法再轻易找到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怀与纵容时(一旦离开家这很正常),便会觉得遭到了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为敌。他们的兴趣全在如何操纵其他人为自己服务上,对抗困难的勇气几乎是没有的。

《心理学》读后感8

  二岁左右的婴儿,对能看见但触摸不到的对象表示非常惊异,这表明触觉在婴儿了解事物历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重要寄托触觉或触觉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知觉的协同运动来了解四周事物,一样平常来说,年事越小,触觉在认知运动中的作用越大。)~~~婴儿和小班幼儿对物体的视觉映像是创建在触——动觉的基础上的,经过视觉和触动觉所感知到的物体属性之间所创建的联系,儿童渐渐能够只凭视知觉就能了解物体的形状、巨细、面积、远近等属性。

  嘟妈语:原来云云,难怪孩子们看就任何东西都要伸手去抓,原来对付他们来说,触觉是第一性的,他们必须经过触摸来认知事物,只要经过这个用触摸感知的阶段,他们才气生长起当前的人生中靠视觉来认知事物的能力。让孩子去摸吧,摸他看到的任何东西(伤害的除外),冷的、热的、方的、圆的、粗糙的、光滑的~~~千万不要把“别碰谁人!”挂在你的嘴边!触摸的高兴,我们能每每在一些痴迷地把玩某个东西的'孩子脸上找到~~~那种餍足的样子,令人迷恋~~~学前心理学的读后感

  婴儿视觉的生长重要表现在视觉敏度不断进步和颜色视觉开端生长两个方面。在儿童学习鉴别各种颜色的时候,言语、词起偏重大的作用。

  嘟妈语:我觉得,后面这句话显然便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随机教诲”的实际基础之一,当孩子的细致正会合在某个事物上的时候,便是我们进行教诲的最佳时机。一个小例子:本日晚上嘟嘟指着一个“夫”说“大!”,我顿时写一个“大”让她看,两个字拿到一同比一比,问她“一样吗?”嘟嘟仔细看了说:“这个多,这个少!”“对了,多的是夫,少的是大!”顿时再写一个“天”跟“夫”比一比,“哈哈,这个出来了!出来的是夫,不出来的是天!”偶然的细致就在我引导下变成了故意细致了,并且我信赖这样学到的东西,肯定不容易遗忘。这样的机会在我们生存中比比皆是。嘟嘟喜好在厨房玩,她拿几根挂面出来玩,还放嘴里吃,我顿时拿别的一个像泡面那样的鸡蛋面出来转移她的细致:“看看,这个也是面,两个有什么纷歧样?”接着嘟嘟了解了挂面是直的。

《心理学》读后感9

  看了一下大家的读后感,很多都是概况一下论文的内容,大同小异,当然了,也学到了很多同学的思路,的确有点收获的,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吧,也是一些概括,不过很多人说过的就省略一点了,《进化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45号黄霖。文章想介绍进化发展心理学,但这个相对生僻的概念不容易一下就让人理解与接受,而进化心理学已经是比较为人所知的领域了,就是说,在本文章中,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提出是建立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文章先介绍进化心理学也体现了这一思路。既然是建立在进化心理学之上,那么进化发展心理学观点的提出就自然的'会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对比。

  就如进化发展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研究进化的、渐成的程序的表现。这个就是保持了进化的观点,而第二第三个观点强调童年期,这就是对进化观点只强调成年的不足做了补充,而观点四更在生命各阶段体现了其观点,更突出了发展的概念。总的来说,感觉进化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就好像名字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将进化的理念放到了人的各个阶段,但不是一味的机械的结合,也有反驳之前观念的东西。基本理论之后就是研究领域,因为进化发展心理学也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就显得比倾向于基因决定论的进化心理学更加全面,而研究的领域也加入了“父母的投入”,这也是一个创新了吧,其他的就好像和进化的概念有重叠,但领域的重叠不代表思想的重叠,毕竟是新的,不会和以前的一样。最后就说说这篇文章中好玩的理论吧,有句原话是:“越老的男性喜欢越年轻的女性”。以及其他的关于理想伴侣的性别差异的理论比较好玩吧。还有就是抑制的性别差异,但这个好像和现实不是太一样勒,搞不好是基因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不那么强烈了。

《心理学》读后感10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吸引注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心理学》读后感11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心理学》读后感12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见自己的老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在接任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后,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因此每日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甚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你还觉得隐隐的焦虑,会忍不住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那么你焦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将近40%的人被严重的焦虑困扰,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很多简单、实用、有效的战胜焦虑的方法,让你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摆脱焦虑困扰。

  与抑郁、伤痛、愤怒等单一化的负面情绪不同,焦虑相对更微妙、更复杂,甚至更难以形容,其实,适当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过度焦虑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就有些病态了,这样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了焦虑的多个诱因,归纳起来,重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同危机。即别人眼中的你,从小到大,我们难免被家长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会让你有落差感,然而这种落差并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消失,工作后,别人家的孩子依旧围绕着你,让你觉得自己挫败感越来越强,此时你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二是失败恐惧。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这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有些人,却因为这瞬间的变化而沮丧、紧张、焦虑以至绝望,有些极端的人,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产生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自觉质疑和辩论,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义。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你必须保证你的聚会完美无缺,你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侣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等等,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对你俯首听命,他们不会事事顺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会痛苦,你会异常焦虑、沮丧的压抑。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不完美,是应为你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过于坚持执念,你会变得强大、自由。

  四是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贬低心理,知识程度轻重不同,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和无助。

  了解了焦虑的诱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斩断焦虑的思维,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环。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样的困境,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你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一起赶走焦虑,让生活充满阳光。

《心理学》读后感13

  《读心神探》的热播让人们了解了“微表情”这个名词,而江苏卫视全新推出的脱口秀节目《非常了得》,更是让微表情学说风靡一时。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城,因为城门的紧闭而让别人总是拥有浓厚的兴趣去打开它。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微表情一词也走进了我的生活。在海天书城买了《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从作者的个人履历来看,他的人生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社交范围广泛,让人充满期待。大致浏览一下感觉非常适合我的这个课题需要,研究课堂微表情教学调控,首要任务必须掌握一些微表情心理学,网上可以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对于这本书我倍加珍惜,时时带在包里,一有空闲时间就翻上几页,结合学生的行为一一对号入座。感到忙并快乐着。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都时时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社会是一所大学,每个人都必须在这所学校中,接受人生的考验和灵魂的洗礼。《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从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入手,给人以一双识人的慧眼,让我们从体态上辨认其性格,从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习惯中观察其心机,从细微处洞悉气质高低。如果我们具备了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本领,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地看透周遭发生的人与事、勘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了微表情心理学,在生活中我们就会更好地与人交流,就会少走弯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众人皆知,机会不是等来的,是要自己通过努力去寻找的。如果我们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情来读懂他的内心的本领,那么我们就会在对时局的把握上占得先机。也就非常容易捕捉到成功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这本书主要着眼于社交谈判及职场励志,那么作为教师,可以借鉴这些常见的微表情知识,以及相应的心理反应,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控手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沟通及时处理。

  那么首先我需要明确“微表情”的涵义及行为隐藏下的.奥秘,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流露与掩饰。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而这个过程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微表情心理也是属于非语言通过非语言交流,明白了含义之后,还要掌握解读这些行为的密码。人有两种表情:一种是无声的,包括面部表情、形体特征、手足姿势等,是可视的,另一种是有声的,即一个人的言辞。我们说“言谈举止”其实是对这两种表情的概括。一个人说什么话、怎么说,都在向我们透漏其性格品质,以及内心的情感。一般来说,说话速度慢的人性格沉稳,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做事也很周全,而且一旦认定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与此相反,说话速度快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活泼热情,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但有时因为嘴太快而打断对方,使自己陷入困境。有的人惜字如金,似乎对你的话无动于衷,使人觉得不礼貌。但是事实上他们只是不善用言语表达罢了,他们话虽不多,但都是真心实意的细细琢磨能然人信服,他们会默默地把手头的事做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作为班主任了解并掌握它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虽然课堂教学是个小小的环境,这种微表情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学效果,想要通过表情来了解学生,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因为脸上的表情大多都是一瞬间的,在面部停留的时间极短。这就需要你要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表情的变化,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细致入微,轻而易举地看破,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你就能够轻易绕过障碍,使你非常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全局,成为成为课堂的的主导者。

  因此我决定对班级中几个活跃分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他们是,张思佳、陈佳乐、张浩琦、张浩伟、张子纯、靖振权,这几个孩子身上还带着小学生的稚气未脱,一副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做了一个调查记录对于他们的行为及想法及时记下来,并定期找他们谈心。期待着自己的研究有所收获。

《心理学》读后感14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心理学》读后感15

  看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象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九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一部分同学对于家长有叛逆心理,对于学校老师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的同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差异,如:(1)认知方式的差异,(2)学生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习的差异。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一个未成年人,也有高潮和低潮,此时不应该横加指责,应及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 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06-28

经典心理学的03-20

经典心理学03-03

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06-28

《心理学》读后感06-27

心理学读后感01-31

《心理学》读后感03-11

心理学读后感06-21

心理学读后感04-08

《心理学》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