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读书笔记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笔记1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遇而安》应该算是第一本我主动并且用心去读的书,就像一直以来我跟别人都说的那样,我觉得我好像打小就对文字过敏似得,一看书就头疼。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那会,老师让我们读四大名著,别的同学看的都是很厚很厚的那种用古文写的,而我看的却是文字带拼音还有图片结合的专门给小孩子看的那种,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我之所以会主动读《随遇而安》这本书,原因很简单,我也是孟爷爷的粉丝之一,感谢《非诚勿扰》给我机会,让我认识并了解这样一位主持人。如今,《非诚勿扰》已经红透大江南北,孟非也是家喻户晓,我以为孟爷爷的人生一定也跟他的节目一样的精彩,怀着这份好奇跟愉悦的心情,我翻开了《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一个男人在不惑之年送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礼物,写的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1971年,孟出在重庆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童年的孟非经常去朝天门码头,黄黄的江水浩浩荡荡流过码头,斑驳的台阶没在江水里,人站在下边往上看,一层层的,看不到头。可爱、真挚、重情义的小伙伴,跟亲戚一样街坊邻居,吃不够的小面、凉面,看星星、斗蛐蛐、夹竹桃,十二年的老重庆生活积累了他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谊。“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想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对这个城市深深的爱,这也让从没去过重庆的我对这个城市产生了许多幻想。
后来到了南京,原来的亲戚朋友都不在那儿了,没过几年又遭遇家庭变故,那时的阴影让他对儿时在重庆的时光更加怀念。
很多人回忆起中学时代都是特别纯真,美好的,而在《随遇而安》里孟非对他中学时代的形容却是不堪回首、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孟非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
中学时代理科成绩特别差,数理化单科成绩几乎没有过六十的,高中时三科的分加一起一般也就九十多分,但他的语文成绩特别高,基本上总是名列前茅,三甲之类。有一次,孟非的父亲去学校开家长会,先后碰到了化学老师跟语文老师。化学老师语重心长的.说:“孩子现在是青春期,身体发育比较快尤其是大脑发育特别重要,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如此委婉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孟非同学的大脑发育是有问题的,智力是有缺陷的。语文老师却是非常激动:“你儿子啊,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很有思想,文笔很老练,你要好好培养,人才难得啊!”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这位父亲经历了悲喜两重天,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孟非不是简单的偏科,那是严重偏科!
对于这样一位偏科生,落榜似乎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直到一九九零年高考结束,孟非的大学梦终究还是破灭了。
此时的孟非已经清楚的知道,社会已经把自己归到另一个阶层,劳动人民。可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在社会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成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厅下面的一个电视节目报印刷厂的一名印刷工。看过奥康鞋广告的人想必对孟非做印刷工的经历多少有点了解,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薪水也不高,甚至在一次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左手差点被机器卷走??在书有这样的描写“那时我两根手指的指甲盖已经完全翻开了,伤口处血肉模糊。大夫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用钳子夹着翻开的指甲,把我两个指甲连皮带肉,连根拔了出来。我当时差点儿直接昏厥过去。我的手指那时已经完全没有皮肤了,再碰上酒精,再加上大夫反复使劲地擦,我又差点儿昏死过去。”我无法想象我们的孟爷爷那时候到底有多疼,反正我听着都觉得疼!
后来到了电视台,从摄像到记者到编导到制片人再到主持人,除了领导岗位之外,几乎都干了一遍。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他总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非常实际且容易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从“孟记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爷爷”,十五年来,除了不同岗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主播《南京零距离》,应该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就是这么一个光头主播,凭借底层生活的阅历、即兴发挥的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史的一个神话!相信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不会陌生,这个收视率超过同期播放的央
视《新闻联播》,在中国电视界名噪一时的民生新闻栏目,早已收录在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中。
而《非诚勿扰》,却是真正地让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孟非。当“新闻一哥”跨界成了交友节目主持人,沉稳睿智、幽默真实,旁征博引、表达精准,平等交流、言行得体,一半是他自身拥有的学识,一半是他略有不顺利的人生经历,二者相辅相成历练出来的主持风格可能是现在很多主持人恰恰缺少的,也许正是那种被生活所打磨出来的韵味吧,征服全国观众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寓教于乐,不是任何一个主持人能做到的,但是孟非确实一直在践行。有的新闻主播,可能只会说教,有的娱乐主持人,可能只会搞笑,而真的能将一肚子墨水喷洒得如此有格调的,目前我只知道孟非。”
这就是真实的孟非,觉得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顺理成章,没什么稀奇。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对,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心情去享受。
像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样,孟非最可贵的,是在红地毯上走多了,却依然能很适应地走在马路上。
读书笔记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战马》的书。读完以后,这匹马张扬的个性,聪明的头脑和迷人的灵魂让我一直无法忘却。我感觉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生活的定义,让我懂得了“友谊”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本书讲的是一匹名叫乔伊的小马和它的主人男孩艾伯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战争爆发后它不得不与艾伯特分开走上了战场。它从一只单纯的坐骑变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乔伊用它纯真的天性,不带任何杂质的动机以及对自己的人类朋友无条件的奉献,感动了来自于这场战争的所有对立面的生命。
在一件件小故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乔伊和同伴被敌人牵去拉大炮,不拉就被打。可它的同伴从来没有套过马具,别人怎么都套不上去,聪明的乔伊为了不让同伴被打,自己跑过来让士兵先套上并给同伴看,让朋友不要害怕,然后再让同伴套自己套过的那个。在拉大炮的路上乔伊怕同伴受伤,于是就跑在朋友前面抢先拉着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顶。很多被俘的战马都累死了,朋友也不幸死在去前线路上,乔伊趴在朋友的尸体旁边一直舍不得离去。直到敌军开到面前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充满友谊的表达!
乔伊在战场上历经磨难,之所以能回到主人身边,跟它最早在农场里的锻炼也是分不开的。它在农场里吃的那些苦头培养了它的韧性和耐力,正是曾经地狱般的磨炼救了乔伊。
联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虽然学习很辛苦,就像在耕地的乔伊,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刻苦的认真学习,现阶段的磨炼,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就像我六年多的舞蹈生涯,我为舞蹈付出了很多,每天很早就起床练习,无论酷暑和寒冬,我依然坚持。苦难的背后是幸福、快乐。我这么多年的艰辛也换来了光芒的绽放。当我们遭遇过坎坷,经受过磨炼后才能见到平坦的大道。
战争,是一条永久的不归路。它会让你的世界变得狭小,会让你的家人为你的离去而失声痛哭,会让你的国家变得穷困潦倒。世界和平是花的愿望,是草的愿望,是全世界每一个人的愿望……
让我们一起,用友谊来维护世界的和平吧!
读书笔记3
花了十天时间,我终于看完了《青鸟》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伐木工人的一对儿女寻找青鸟的故事。
故事中讲了平安夜迪迪和米迪两个小孩子去寻找青鸟,他们在光神的指引下,和狗先生、面包先生、糖果先生、火先生、水姑娘、猫女士,一起走过了怀念国、夜宫、未来王国、午夜墓地、幸福乐园和黑森林,但还是没有找到青鸟。他们一觉醒来,却发现青鸟就在他们身旁。
《青鸟》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怎样去寻找幸福。青鸟无处不在,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读书笔记4
自然是本书,一本很厚很厚,永远读不完的书,它有许许多多的稀奇古怪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只有很少人认识,但它们的用处确实很大。
大自然的那些“古怪”的字随处可见。你只需弯下腰,低头看看身边的土地或仰起头,望望深邃的'蓝天,就能找到它们。例如:如果蚂蚁向高处搬家,说明快要下雨了;树上的叶子哪边长的密集一些,哪边就是南边;如果晚上有晚霞,那第二天一定是个大晴天等等,无穷无尽,似乎永远说不完。
大自然这些文字也十分有用,经常能帮上我很大的忙。
上次,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公园玩儿,跑到了公园中很远的一个地方。那儿几乎没有几名游客。而我这个超级路痴却又迷了路,找不到东西南北了。我只知道公园的门在东边,忽然,我想起老师说书上叶子密集的一面就是南边,我便推断出了东边在哪儿。我们一路小跑着过去,果然找到了大门,我开心地直跺脚!要不是因为我认识这点儿,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
大自然中的文字我们可能一生也了解不完,但还是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一些吧!
读书笔记5
以前喜欢阅读但很少写读后感,这次不是不想写而是看过读友们写的感觉自身更加词穷,写不出内涵。人为何而活着?有人认为是为了爱活着,有人认为是因思考而活着,也有人认为因为责任而活着,而富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年少时的富贵,因贪图享乐不能自拔,最终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一贫如洗的贫困人家,可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又被命运开了玩笑,给母亲抓药的时候又被当壮丁抓走,苟且偷生只为一个单纯的信念——一定要活着回家,富裕时已经辜负了亲人,而这次一定不能再辜负吧。终于活着回家,看到一双儿女,虽然爹娘已经去世,女儿因病不能够变成哑巴,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可生活就是如此,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当一切都在自我满足的幸福中时,有庆好好的就那走了,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连自身都不相信就这样走了,原本要杀人的富贵因为对方是当初过命的兄弟而非县长的时候就这么原谅了,可他原谅不了自身。
偷偷的把有庆埋了,擦干眼泪偷偷的回家,最后家珍还是知道了,善良的女人也接受这样的事实。日子波澜不惊的继续,原本以为苦难就此结束虽然清贫但可以好好生活的时候,凤霞走了,家珍走了,二喜(女婿)走了,最后甚至连五岁的外甥苦根也走了,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情节,可最后又被富贵的开朗所感染着,赶着那头叫做“富贵”的老牛,乐呵呵的面对属于自身的生活。也许富贵觉得他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活着,而是所有人再他一个人身上活着,活着看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
读书笔记6
读《汉书-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于时诸侯为聪察矣,张博诱之,几陷无道。诗云“贪人败类”,古今一也”,至理。元帝为君懦弱,为亲则宽仁,赦淮阳之罪,调和东平母子,甚为难得。读《高五王传》,”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李隆基七岁于武则天前放言李家朝堂,即有此风。
读书笔记7
中国多元的地理结构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会带来各区域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逻辑。不同的地理结构与气候条件,会决定何种实体经济是最有效率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税基形式和征收成本,决定了政府与社会的博弈能力及财政征收能力,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政府对于意识形态的选择。所有这些,对于作为体系的中国,都构成了秩序形成路径及秩序持续能力的约束条件。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系统研究,首先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运行逻辑加以分析,这是有效理解中国历史的前提。鉴于中国具有形式多样的复杂地理结构,包括中原、草原、过渡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各种不同的地理结构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互相作用,从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社会形态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天仅简单摘要构成中国历史核心部分的中原、草原、过渡地带的影响分析。
一、中原
儒家文化具有地理依赖性,因自然生态原因而无法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只能在中原地区展开。人们越过长城以北若还想活下去,必须游牧化,而一旦游牧化之后,意味着必须放弃中原式的人际关系结构、家庭结构,无法再按照儒家的方式来生活。
在周代,儒家所尊奉的仪礼秩序,最初是一种自身秩序,源于传统,贵族制作为该礼仪秩序的载体。嗣后,中原各诸侯国陆续开始变法,诸侯国内部的贵族等级被夷平,强有力的贵族存在,制约中央政府对社会的资源汲取,贵族消亡,政府得以建立起远较过去强大的中央财政,形成官僚体系-吏治国家,平民群体进入官僚体系,平民与王权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可使其效率最大化,中央统治者能够从整个中原低成本调集的资源达到相当规模,逻辑终点就是中原地区的大一统。
在秦汉之际,官僚体系治理技术还未发育完善,平民投靠大户门下躲避官府压榨,社会又浮现出豪族力量,由于豪族的存在,朝廷相对于社会和地方的力量还未达到压倒性的优势,此时还有可能出现较为长期的割据。经过历史的长期变迁,技术进步催生了新的经济资源,君主获得新的财政资源,有了新的治理办法,遂消灭豪族,建立起完全的官僚帝国,这就是唐宋变革。
以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为依托的轴心文明,基于特定地理而形成的中原地区人口与财富的超大规模性,是中国一系列历史独特性的两大根本前提。在帝国初建期,官僚体系还能有效约束,随着时间的长久,约束官僚的能力大不如前,帝国的'实际控制权便逐渐被官僚所窃夺,由于官僚体系才是帝国日常运转的核心,帝国从初建的朝气到衰朽的暮气,等待的是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建立,对于庞大的官僚制帝国,这是其无法避免的命运循环。
二、草原
草原无法像中原帝国一样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系和中央财政,因为它们的建立有一个必须的前提,即赋税征收的成本必须小于收益,游牧者逐水草而居,赋税征收的成本一定会大于其收益,因此草原上无法建立必需的中央财政和官僚体系。其结果就是草原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一旦群体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就会分裂出新的部落,继续以小集群的方式来行动。
如上所述,草原游牧帝国如何能出现?草原游牧帝国的出现,根本原因正是中原统一成了庞大的农耕帝国。草原上的资源有限,很多必须的生活资料要从农耕地区获得,可以采取贸易和战争的两种方式,显然贸易是成本更低的方法,只要中原没有统一,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会使得草原与中原的贸易条件达到一个大致市场平衡的价格。一旦中原统一,中原帝国就可以用政治手段,或者关闭贸易,或者规定一个远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贸易条件。通过战争取得必需品就成为必要的选项,要想对中原发动战争,小部落必须联合成为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于是强大的游牧帝国就出现了。对于草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收益,对中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消耗,两边的战争收益和战争欲望大不相同,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草原帝国对中原帝国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对中原来说,帝国治理是靠庞大的官僚体系完成的,君主能力在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最终收敛于嫡长子继承制上。在草原则不同,一旦大可汗没有战斗力则部落联盟必会解体,其首领的继承规则通常是兄终弟及,而不是父终子及,到了立国可汗这一辈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后,部落联盟就会分裂,发生内战,这就构成了草原帝国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导致帝国的分裂瓦解。
三、过渡地带
草原到中原,有个过渡地带,就是长城沿线,游牧帝国对中原帝国的战略总结为“榨取-保护”的关系,即游牧帝国需要通过从中原不断榨取财富以便确保自己部落联盟的统一。从历史上看到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二元帝国,其担纲者都来自于这一过渡地带,尤其来自东部地区。若欲建立超越中原-草原的普遍帝国,担纲者必须是能够同时理解中原与草原的人,这种人只能是来自过渡地带。二元帝国中,统治者同时兼有两个身份,通过可汗的身份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统治草原地区,主导帝国的军事秩序,通过皇帝的身份以官僚帝国方式统治中原地区,主导整个帝国的财政秩序,。辽金元清,都是起家东北,建立二元帝国,并定都北京成为历史的必然。对中原农耕地区来说,在中原-草原南北对峙的时代,中原的农耕人民要同时负担两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而草原征服帝国建成以后,农民只需要负担一支中低强度的军队,获得和平红利。从此逻辑分析,来自于草原帝国的统治,是历史中国保持稳定的唯一选项。
读书笔记8
前不久,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有没有那种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我仔细想了想,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若干本读过的书,但最后都“放下了”。今天,我刚刚读完《宇宙》(卡尔·萨根著)。我想我有答案了。
今天回家路上,车里播放着主播汪洁播讲的《科幻世界漫游指南》。满脑子的外星人、人马座阿尔法星。如果眼前有一个外星人飘然落在车子的引擎盖上,而ta对地球的各种事物不甚了解。我一定会推荐ta在亚马逊商城购买此书。因为这本书讲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一切“值得一说”的事。如果ta想对我们有所了解,而不陷入尬聊的话,读这本书就够了。如果外星人的机场也卖书的话,这本《宇宙》的书名一定有个副标题“二十天了解关于地球人的一切”、“从陌生到老铁:一本书看透地球人”。
我本想尽可能地简述该书的内容,让朋友们全方位地了解该书的有趣之处。可是该书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我只能选取其中几点来略做介绍了。
该书出版于1980年。冷战渐热。所有生物数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候出现的这本书,仿佛像是一个将死之人,写下的回忆录,以及遗书。说是回忆录,因为这本书回顾了自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为了了解宇宙,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说是遗书,因为这本书深刻检讨了过去所走的弯路,总结了过去的失败教训。同时还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这个憧憬也是悲壮的,因为这个憧憬的背景是掌握几万颗氢弹的人正在控制按钮边上打蟑螂。如果在最后的最后,最后一拨人类要封装一本书向太空深处发射火箭,表明“我们曾如此如此活过”。这本书就很合适。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确的科学知识,二是天马行空的浪漫。
“如果我们被随机插入宇宙中,会发现自己位于一颗行星或其附近的概率是十亿忆亿亿(1的后面有33个零)分之一。”
书的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埃拉托斯特尼因为一件日常小事就断定地球是圆的,并用现在初中生就有的数学知识、木棍、眼睛、大脑,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为40000千米。看到书中的图解,和介绍,我是震惊的。我特意查了用目前的技术测得的地球周长,40076千米。
同时期的巨星还有欧几里得、狄奥尼修斯(语言学上的贡献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贡献相当)、希罗菲卢斯(奠定生理学基础——大脑才是智慧之所)、郝仑(第一本关于机器人的著作《自动机》)、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阐明了圆锥曲线的各种形式,18世纪以后被开普勒用于描述行星运动)……人类以这样开局,连我都感受到了一种稳稳的幸福。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建馆700年后,灰飞烟灭。亚历山大图书馆50万册图书被毁。有多遗憾?“书架上曾摆放着萨摩斯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的著作,论述地球只不过是众多行星中的一颗,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而恒星极为遥远。每一个结论都正确无误,但我们足足等了近20xx年才得以重新发现这些正确的.观点。”这一关灯,就要到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才开始再次睁眼看宇宙。期间的曲折挫折,常人难以想象。
这又说回本书的特点。虽然是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内容却不是干巴巴的文学描述。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如何对统一天文现象作各自的解读,哥白尼和托勒密还各自总结出了解释的理论。关键是这两个学说竟然基本都是奏效的。也就是可以用来预测行星的位置。之前一直好奇古代的人是怎么预测行星位置的,这回得到了部分答案。然而,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才是真正的答案。开普勒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他遇到了第谷。第谷,一个有天文梦想的纨绔子弟,死于暴饮暴食和酗酒。但他死之前将无价却一直没在意的观测资料交给了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之妙处在于,人在家中坐,用纸和笔就可以精确知道天上星星的过去未来。现正被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在介绍完太阳系、银河系、星际物质后,本书进入另一部分,天马行空的浪漫。卡尔·萨根从破译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象形文字开始说起,说到寻找古老而奇异的另一个文明的信息,寻求理解地外智慧的方法。他认定各个文明之间的共同语言:科学和数学。看到这里,我想起卡尔·萨根的一部科幻小说《接触》(也曾被改编成电影《超时空接触》)。卡尔·萨根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自然的法则在各处都一模一样。“遥远恒星和星系的光谱图样与太阳的相同,都能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而被理解。宇宙各处不只化学元素相同,而且主导原子辐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力学在各处也同样适用。遥远的彼此绕转的星系与地球上落地的苹果遵守同样的引力定律,旅行者号飞船前往其他恒星的运动也同样。”
卡尔·萨根在不断缩小寻找的范围,不断细化寻找的方法。由于自然法则的原因,如果我们主动发出信息,接收到并回应信息的会是比我们落后的文明。如果我们收到陌生信息,那么,该信息来源于比我们先进的文明。
当时最先进的工具是阿雷西博天文台。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将《不列颠百科全书》发送给15000光年外的天文台。顺便说一句,当前及未来三十年,最先进的天文台在中国。地外文明似乎触手可及了呢。这仅仅是明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了。这么一来,世间的科幻小说似乎都落入俗套了。两个文明一旦相遇,不大可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其中一个必然是“虫子”。
按照估算文明数量的德雷克公式,银河系现存文明就数以百万计。不过,有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我们可能是第一个文明。卡尔·萨根又提出几个猜测“也许星际空间飞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毕竟在光速的速度下很难看到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有什么样的阻碍出现。又或者地外智慧就在那里,但由于某种银河系中的公约、某种不要干预新出现文明的伦理规范,他们隐藏了起来。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正好奇又冷静地在观察我们,来确定我们今年是否能再一次避免自我毁灭,就像我们观察一盘琼脂中的细菌文化。”一个文明可能像蔓延的葡萄藤一样向外探索。“任何一个以我们(人类)目前技术进步速度发展了百万年的文明,其超越我们的程度就好像我们超越夜猴或者猕猴一样。”根据卡尔·萨根的推算,最快与我们相遇的文明,起码发展了一百万年。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星际航行?可能是为了永生。一个由永生个体构成的文明是否会觉得星际航行有点幼稚呢?
作者提醒我们,不必担忧地球人能不能对抗到访的地外文明。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对抗的余地。科幻作品中描述地球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战胜外星人的梗,可能是一种对地外文明的恐惧。其归根结底是对自身的恐惧。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而被我们毁灭的文明,也仅仅落后不太多而已。如科尔特斯和阿兹特克。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纯粹接收到星际广播。那时我们就该担忧文明的碰撞了。
卡尔·萨根还提供了星际信息接收指南。一是发送类似质数这样的信息,因为自然界形成这类信号概率极低。二是如何解读信息。
“射电技术允许传播的信息丰富得不可思议。也许当我们收听到信号时,会发现我们自己正处在《银河大百科全书》的第3267卷。”
“无论耗费多少时间,我们终将回信。我们会发射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最初只是最基本的——作为我们发起的长长的星际聊天的开头,由于星际空间距离的广袤以及光速的有限,这场对话将会有我们遥远的后来来继续。有一天,在某颗遥远的恒星的一颗行星上,一种与我们非常不同的生命可能会要求我们发送最新版的《银河大百科全书》,以获悉最新加入银河文明部落的社会的零星信息。”
在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后,作者带着对核冬天造成自我毁灭的恐惧结束了本书。
读书笔记9
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让人同情,他三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他跟着妈妈和外婆来到外公家。外公是一个残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和外祖父一样是一个残暴、自私的人,甚至两个舅舅的儿女也是残暴、自私的人。主人公阿廖沙就在这样残暴、自私的家庭生活着。外祖父经常痛打外婆以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谁又能不害怕和恐惧呢?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另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他如一盏明灯,照亮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独的心,他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另外,正直的老工人、现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人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时教会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
阿廖沙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要向《童年》中的主人公学习。只要我们能保持不灭的`信心,不管你眼前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是幸福的还是悲伤的,只要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能迎来生命的辉煌!
读书笔记10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际关系,追求男女之间思想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需要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人生态度,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憧憬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情人实现了精神上的爱人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母廖氏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感恩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这本书以简爱的几句话开篇,引出简爱这位奇特女子,并通过这位女子平凡人的、奋斗的一生中的一些事迹来体现这位女子抗争,追求正义、平等,心地善良,自尊自重,追求独立人格不同凡响等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并从中穿插了笔者的所感所悟。
“难道就因为我贫困、地位低下、相貌身材矮小平平而且身体瘦弱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的一样丰富,我的诚心也和你的一样充实。”相信看过《简爱》这本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的人对这几句话并不陌生。景丰纯那是书中男主人公罗切斯告诉简爱,说他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并要求深爱着他的简爱继续留下来当家庭教师时,简爱默许的答语中的几句话。这是简爱的平等宣言,也体现了作为两名女性的凸显尊严。
的确,一个人因虽不能决定出生自己的出生,样貌等外在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凭一个人因的地位高低、财富多少,相貌美丑等来决定一个人的贵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由自己决定。简?真爱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不因自己贫苦的出生,普通的外貌而抱怨不已,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理想,获得了她渴望的公义平等与真诚的爱情,过上了她想要的平静与依附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名高中生,她称不上漂亮,还在人群中一抓就是一大把的那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却以她那独具特色人生人格魅力与自强不息的的感动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也征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她纯洁而又纯净历尽坎坷的一生中,她敢于抗争,追求正义、平等,心地善良,自尊自重,追求独立人格。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心灵,也意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美:不是依附任何人生存,靠自己的努力与能力也能拥有属于自己云彩的天空。美貌只是一时的,应用软件一颗美丽的心去征服他人。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面对匪帮与不公平,我们是勇于反抗,还是忍气吞声。令人赞赏的是寄人篱下的受尽委屈和不公待遇的瘦小的简爱选择了前者。面对长得又高又大的表兄约翰?里德的暴打虐待,曾习惯服从他的简爱终于忍无可忍,勇敢地站起来采取自我保护,与他抗争,骂他是“残酷的坏小子” “像个杀人犯,向虐待印第安人的工头,像那些罗马暴君”,还打得他大声圣夫龙。然而当初是受害一方的.简爱却因此而被关进了恐怖的红屋子,在那里,简爱在恐惧的同时,想到了舅妈里德太太的憎恶,她儿子安德鲁的虐待蛮横,她两个女儿的傲慢无知,佣人们的偏心,意识到了自己在盖茨盖茨黑德府是尚处多么低微的地位,对于现实清醒和痛苦的认识或使她发出了“不公平啊——不公平!”的呐喊,并第一次认识到要依靠自己的向心力争取自己的地位
所幸的是,历经波折,有情人还是终成眷属。简爱最终最终搬回了罗切斯特的身边,安居乐业了她想要的生活,尽管罗切斯特身体也已有些缺陷,但她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看到这,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为这个平凡的,独立自主的女子拥有了她想要的幸福而感到欣慰吧。
简爱的独特人格和品质又何止这些,不然平平凡凡的她怎能魅力经久不衰,创作者感动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任何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殆尽,只有美好的精神品质能流芳百世。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每种的人生,但不管怎样,都应在生活中永葆一颗美丽的心。用心生活,自尊自爱,做最真实的自己。
读书笔记11
该故事讲的是一个黑人棒球手进入当时由美国白人统治的棒球联赛的故事。尽管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若要考虑到其背景是1945年二战胜利后的美国,那么这样的故事就有些励志并且有些与众不同了,因为当时美国对于有色人种歧视的思想和言论还存在,并且在老一辈的美国人中应该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一名黑人想要进入白人世界,那可谓是那于上青天的。虽然本影片从始至终贯穿种族歧视的主题。但我也看到主人公在通往白人球队道路上的那种坚韧和隐忍的精神,其实坚持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但本片主人公的坚持在我看来却也有种悲壮和大气。
我记得有句台词很经典“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右脸也给他”。这句话出自耶稣之口,也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每当看到这句话我就不免腹诽,收到别人侮辱时,难道还要让他进行进一步的侮辱吗?这是何等的隐忍,这该要有多大的勇气,这该怎样才能说服自己。但这种隐忍在主人公杰基身上却体现的尤甚。白人运动员对其的谩骂和嘲讽,在球场上教练对他毫无遮掩的进行挖苦和讽刺,使得他的精神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最终他坚持并隐忍了下来,并且凭借自己的出色发挥为球队赢得了比赛,而且最终也得到了白人队友及其他白人的认可和尊重。我想要是没有他的坚持和隐忍,他也不会得到这一切的。
对于现代社会和我们大学生来说也需要这样的坚持和隐忍。在学习上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来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方面更应该隐忍和坚持下来才足以取得傲人的`科研成果,否则将会毫无建树,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进入过大学的学生罢了。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别人坚持不了的坚持,吃别人出不了的苦,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这样才会享受别人享受不了一切。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但你最终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其实这也是主人公一声的真是写照。司马迁坚守目标,即使身受大辱,仍不改志向,终成《史记》传于后世;文天祥饱受牢狱之苦,却坚守忠义,不改气节,使其高节万古流芳;布鲁诺在烈火绕身之时,也不改本心,
让我们携坚持之手,拥隐忍之势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吧。
读书笔记12
一、许久前观赏电影《荒野生存》,很感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活,但最后终究没有这样去活。现在阅读小说《在路上》,又有类似感觉。很多时候,一切疯狂仅在心里翻腾,因为我知道自己摆脱不了习惯,习惯的生活,习惯的气候,习惯的睡床,还有黄昏时刻一杯习惯的绿茶。习惯好像一棵树,在一个地方站久了,就会生根抽叶开花结果,再也不愿意挪步。
在《在路上》中, 迪安是有勇气的人,就是不会被习惯约束着,不会长久地被束缚在某个地方,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过着可以预见而波澜不惊的生活。 他喜欢背叛渐渐熟悉的环境,喜欢在路上。 是的,在路上。
二、在路上,这三个字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在路上,意味着已经启程了,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在路上,有点宿命的意味,意味着可能没有终点,所有的异乡都是路过的,所有的风景都是往后退隐的,所有的清风轻快地欢叫的,所有的梦想拍打着翅膀先行的。
在路上,会感觉自己属于世界,又疏离着这个世界;奔走在世界里,又陌生着这个世界;热爱着世界,但又恐惧着这个世界。
在路上,去哪里?干什么?为何目的?一直在路上的人,会不会想着这些问题?迪安不会考虑如此累人的问题。如果把这三个问题都想明白了才启程,那不是迪安的“在路上”,而是繁华城市里小白领的旅游。
在路上,所有的需要都在路上。去哪里?在路上!干什么?在路上!为何目的?在路上!迪安是神圣的傻瓜,过着悲哀又热切的生活。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不安,无法在一个地方和一个女人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因为他在寻求,寻求一个地方,寻求一个人,寻求一种生活,寻求一种精神,可以安顿他们一直流浪的心灵。
三、如游鱼这样的.宅男,藏在家里读《在路上》,有反讽的味道。或许,肉体已被囚在寒舍,可心已经潜出闭塞的房间。想起《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一辈子就困在船上,他愿意如此自困,他情愿如此自缚,因为他的心随着双手飞舞在黑白琴键上,翻过高山奔过草原潜过深海走过城市越过沙漠,一直在路上。是的,1900的心一直在路上,寻找,再寻找。心的旅程即是他的生活,他不奢望谁来理解他,其实,也没有谁能够理解他,就好像没有谁能够理解迪安为什么将“在路上”当作生活。
四、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间,她的空间注释着:一路走来,这样无奈,这样精彩。仔细想想,用这句话概括《在路上》里的迪安的折腾也是比较适当的,再仔细想想,这句话用在许多人身上也是没错。每一个心跳迟缓又还疼痛的人,每一个沉没在生活下又在扑腾的人,每一个孤独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个忧伤着又自我逗乐的人,你们都在路上,因为你们总觉得远方在远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种意义,值得你们一直跋涉。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一直在路上。生活着,就是在路上。思索着,就是在路上。痛并快乐着,更是在路上。
或许直到走不动了,死在路上,一颗灵魂才肯歇息,和路边的青草一起微笑在春风里。
读书笔记13
一早来上班,单位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人,自在!一边健身,一边听《锁麟囊》录音,听着听着不由心猿意马,又想看戏了!
这段录音是20xx年5月底在国家大剧院看张火丁的《锁麟囊》时录的,除了第一场那段四平调少录半句外,其他都非常完整,效果也很好。一个人时,听听这些现场录音,回味当日的种种美好,非常惬意。
《锁麟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出戏,唱腔文本都是大爱。短短一出戏,翁偶虹先生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写得那么细致伏贴,那么符合生活真实,而又意蕴无穷,引人深思,实在令人佩服!
京剧多是演绎帝王将相、忠孝节义、道德教化的,像《锁麟囊》这样,演绎普通人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的戏码还是比较少见的。
每看这出戏,你会不由自主随着主人公薛湘灵的'命运起伏或悲或喜。
她本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因遭遇洪水,夫离子散,沦为人家的老妈子。富贵时她也曾颐指气使,撒娇使性,当老院公因为她的挑剔为难落泪时,她却能立刻收敛性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歉意。这就是湘灵的可爱之处,骄矜却不失善良。
出嫁路上春秋亭避雨,遇到贫家女赵守贞,问明她痛哭悲啼的前因后果,湘灵满腹骄矜顿雪消,她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于是她慷慨解囊,相赠何止千金。
几年后,湘灵因遭遇洪水流落异乡,机缘巧合到了守贞家里做老妈子。天上人间的命运反差,世态炎凉,激起她巨大的心灵震荡。难得的是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
这是《锁麟囊》中我深爱的一段戏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一场灾难,让湘灵彻悟:富贵本无常,世事多变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检点自我,方获救赎。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有谁知人生数顷该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一番劫难,让湘灵感悟到了穿越富贵贫贱的道理,这会让她以后的人生有更坚实的底蕴。
这番道理,也给看戏人很深的人生启示:世事无常,风云多变,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无缘无故寻愁觅恨。其实,何止富贵,权势、荣耀、地位、美貌、青春、亲朋等等皆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自然规律如此,谁也无法更改,唯有且行且珍惜!
再来说说戏,守贞知道了湘灵就是当年春秋亭赠囊的恩人,奉其为上宾,帮助她与家人团聚,二人又义结金兰,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结局。
团圆时湘灵唱到:“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得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这就是《锁麟囊》,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它演绎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炎凉,却又哀而不伤,余韵无穷,有彻悟的欢喜。
读书笔记14
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并不是很了解,但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
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
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
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读书笔记15
简爱刚到孤儿院,她被很多人排斥,但是有一个女孩,叫:彭斯,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简爱在孤儿院中受的是“魔鬼的训练”用冰洗脸,没有一次吃饭可以吃饱……但是,见爱是一个顽强,不会被屈服的人,在小简爱小小的心灵中,有着小小的`倔犟,无论彭斯受什么样的惩罚,简爱都会陪着她。这应该就是所说的知己吧。简爱在孤儿院里表现得非常勇敢,不卑不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没有埋没他那颗善良的心,他是那样的珍惜友谊,爱护伙伴,不顾自己的危险保护她,安慰她,他的友情在那种环境下,可以说是朋友的精神支柱。
简爱得命运是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的,他没有被困难压倒,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做人,如果他没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知识,就不能做教师,就更不可能走出那个地狱般的孤儿院,也就没有他今后的美好生活。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音乐读书笔记范文_读书笔记10-28
经典读书笔记11-08
读书笔记06-21
读书笔记05-15
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怎么写06-24
在人间读书笔记12-06
《背影》读书笔记12-19
读书笔记心得12-20
匆匆的读书笔记12-16
目送读书笔记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