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时间:2024-06-09 10:16:05 贸易/消费/租赁 我要投稿

[优选]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实务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5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

  一、报关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

  目前报关实务教材大多遵循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的模式进行编排内容,以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内容,常见的知识模块有: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报关单的填制及进出口税费计算与缴纳,这些内容在编排上并不以工作过程为顺序。以进出口商品归类模块为例,我们知道商品归类主要目的是了解该商品进出口的监管条件及进出口税率,它应与对外贸易管制、进出口税费计算与缴纳模块相关联,但在很多高职类报关教材中这三个单元在内容设置上相对独立,前后并无呼应。加上该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课程内容选取和编排不合理,学生很难理解上述知识模块的前因后果,以及为什么要学这方面的内容。这不光对于学生通过资格考试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无法全面提高高职学生报关业务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教学目标也多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缺乏符合报关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难度较大,枯燥和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及当前职业的需要。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报关老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教师本身并没有在企业的报关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授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性,因此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教师主动考取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主动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大,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受限,而报关实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能如何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呢?

  (四)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的考核基本上以知识点的考核为准,考核形式为期末考试,考核范围主要以参考报关员资格考试内容与题型,包括报关基本知识、报关和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报关程序、出口商品的归类、进出口税费、报关单的填制为主。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重知识考核,轻技能与素质考核,而学生是否具备报关从业所需的沟通、外语、道德规范等能力要求,其考核很难客观反映考生的职业要求。

  二、报关实务课程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紧密围绕着报关员的岗位特点来选取与设置,一般来讲,报关员的工作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关的管理创新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上除旧迎新,使教学定位更贴近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下,重构了课程内容,将理论在技能任务中进行深度融合,使学习不再枯燥,加强学生报关技能训练,使之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报关员的从业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做如下调整: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引进报关单位及海关的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将企业真实案例引进课堂,课程内容不再以枯燥理论为主,而改成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完成中穿插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且能学以致用。在教学项目的选取和设计上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每个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考虑将来学生角色转换为工作角色的需求,整个课程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顺序不再以传统的章节或模块为序,而改为以一个报关员的工作过程为顺序进行,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章节进行适当重整,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职业要求,将报关员核心工作技能作为课程重点,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高职学生的核心报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使学生能更快进入职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报关员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优秀的报关企业引进校园,采取“三方联动”的'教学模式,将海关、报关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三方共同研发教材、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打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校外专家指导式教学等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引领和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

  (三)师资方面的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2010年8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因此,在师资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政策,即邀请海关、报关企业的相关专家来校指导该课程的教学,介绍他们在报关工作中的经历,报关单的填制、商品编码查找等技能强的内容,这些来自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更贴近职业需求,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特点,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即大力开展与报关企业、海关等部门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和报关教师到企业或海关接触实际的报关业务,加深与社会的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四)考评机制的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加入任务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考核设置上充分体现报关员职业需求,把考证和教学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中加入了项目考核和企业评价,在项目完成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参与态度等方面,考核更全面更注重能力和职业素养。整个考核特点不再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惟一原则,加强了能力考核及围绕职业要求进行考核,更多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使该课程的考核更加客观和全面。

  三、小结

  总之,在报关实务课程改革中,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报关人才为宗旨,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在充分认识本课程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报关业务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探讨、研究报关教学方法,以适应报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报关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2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考核模式;协同创新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很高,旨在培养掌握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例如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

  1.2研究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故应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的方法与内容要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变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凸显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状态,突破其弊端,打造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改革的目标。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43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2.2教学方法不合理

  2.2.1实践项目要求过低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要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授课方法大多数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大部分教师仅讲解进出口业务的开展流程及实际操作案例,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演练的机会,缺乏实际模拟演练的环境,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1]。2.2.2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会将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的模块教学时对先前所学模块有所淡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有系统性的理解。这就要求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系统性的教学体系[2]。

  2.3教学考核方式落后

  第一,现在的考核还是同以往一样,重知识、轻能力。考核结果仍只看重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考核手段落后。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考试内容大多取自于教材,导致学生会忽视日常学习,都保持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评定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操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合理、公正、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3]。

  3教学与考核创新体系构建

  3.1顺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若只停留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不但不能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因此,教师需考虑到如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给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与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应随着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及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实际相结合。当讲到一些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可通过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对现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4]。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但如果借用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精髓。

  3.3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操作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考核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仅是对知识点的短期记忆,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考核应将以知识运用为主的卷面考试和以实训报告为主的实践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对评定模式单一、评价结构不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卷面考试应侧重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制定进出口商品经营策略的能力。实训考核主要采用国内先进的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实操能力。考核结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50%、试验报告占50%。

  4总结

  本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两者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将教和学的侧重点从书面知识转换到实践能力上来。该方法使教学评定与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公正、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文奇.浅谈创新“网络营销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xx,(05):77-79.

  [2]张立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和优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xx,33(06):1-6.

  [3]朱利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J].知识经济,20xx,(16):153-154.

  [4]侯杰,王小艳.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04):62-65.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3

  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和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模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4

  摘要

  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

  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正文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潘爽.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科研,20xx(22):290-290.

  [2]陈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求索,20xx(2):76-80.

  [3]李晗菲.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职工法律天地:下,20xx(5):266-266.

  [4]李秀玲.国际经贸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7):112-1.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

  摘要:为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为指导。本文提出了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整合.旨在促进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整合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教育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是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需要,而且是培养既懂商务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需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具有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并擅长跨国交际的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在经贸类专业的核t2,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开展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双语教学,将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和英语教学方法进行紧密联合,以达到培养“厚商务知识、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英语”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师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严重影响为尽量减少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本课程双语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实施有利于双语教学的相关优化整合。

  二、整合理念

  所谓整合,何克抗教授认为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简单相加,课程是整合之本,也是整合的出发点和终点。其本质是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创造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课程教学生动、直观、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其核心是对主体进行“权力赋予”,即激发兴趣和培养自主性。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教师就不再只是本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本课程双语教学是“一个情境化的过程”:是“一系列事件”。而事件的发生就不单单是只有一个参与者——教师,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互动。教学也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的“管道”,而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

  三、整合的策略与实施

  (一)师资的整合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在本课程巾顺利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整合基础英语教师与商务专业教师。如果基础英语教师不懂商务英语,任教大学英语或精读时,就不会涉及任何商务英语主题.这使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完全脱节。另外,一些商务专业教师只会用中文或不流利的英文授课,大大地影响本课程双语教学的进展。因此.学院的师资培训处可以加大力度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引导基础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提高班或培训班,以增强双语教学能力。如果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双向教学,教师们就可以以接力的形式共同承担、合作完成本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块性任务。具体做法是:一位教师承担合同主要条款模块的教学:一位教师负责合同磋商的一般程序模块;一位教师负责进出口合同履行模块的教学;一位教师专门负责实训模块。这种合作性教学要求教师集中协商探讨,集体备课.频繁交流,从而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等。这种师资的整合与分配,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专长,义可以避免同一教师长期授课而产生疲倦感。此外,教师们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也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课程设置的整合

  课程设置的整合是将原来相互分裂的各门课程之间通过合并、简化、删除等手段,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使各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互补、统一。

  首先,商务英语听力和商务英语会话是英语输入和输出的两个紧密环节.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所以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门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以听促说,听说并进,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为今后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其次,商务英语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整合。双语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这时应将商务英语类课程和国际贸易课程整合为同步教学。各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集中商量探讨.以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安排同一主题教学。比如,某一时段,授课内容统一为贸易磋商,签订合同。那么,国际贸易实务教师可与商务英语教师合作,设置贸易谈判场景,要求学生进行商务谈判模拟;外贸函电教师安排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信件写作训练:国际商务单证老师可收集一些常用的合同让学生阅渎并模拟合同的起草。

  这种整合化的课程安排,使教学任务更加明确、统一。对教师而言,可不断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而言,学会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英语水平,等等。

  (三)教学方式的整合

  双语教学应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首先,双语教师应熟练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与运用。比如,讲到海运出口单证工作程序时.应在课前做好图表式的流程图,上课时通过放映幻灯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规律.理清思路。其次,进行任务型教学.强调实践,把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分成若干个任务型模块。例如:介绍或推销某一产品、开发新客户、模拟商务洽谈、签订与履行合同等。最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网、外贸知识网站等,并指导学生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苏霍姆林斯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那些可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网站为他们的这一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应用专业技术的欲望。如在学生可以浏览到大量的外贸专业知识和最新的外贸动态,还可以直接输入外贸专业关键词找到要查询的信息,以解决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长期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整合

  双语教学效果的检验.如果仅以客观题型为主.与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相同,就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如果仅以主观题型出现,比如商务英语现场会话、商务写作、商务单证制作、商务活动模拟实践等方式考核,固然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但也不能排除评分人的主观因素,而且工作量大。如何真正有效地检验双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值得专门研究。我们不妨尝试多种考核方式按比例进行的整合。也就是: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技能成绩+商务英语会话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以及课外作业等占10%,其它三项各占3O%。这种整合后的考核形式呈现多样化,包括口试、笔试,既能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是比较理想的综合化考核方式。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整合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障。上述整合措施对从事双语教学的英语教师与商务专业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双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与专业素质.以发展创新的科研精神深入双语教学研究之中,力求探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6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懂得实践操作。但事实上,学生更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更好地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思考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考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很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能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又要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只有了解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学生才能在学习、考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特点,从而使得自己在学习、考试、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收获甚微。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先从古典贸易理论入手,发展到现代贸易理论,最后以实务部分结束。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更感兴趣实务部分,对于理论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上课前,不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认真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后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实务的分析显得单薄。

  2.2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大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扎实,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教师一般会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因此,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教师的理论素养都十分扎实。对于实务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也是从书本知识开始的',通过多看不同教材,比较不同教材的差异,总结出系统的实务知识。所以,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学习,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即使有时教师做和企业相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因此,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对于企业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2.3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少

  大学学生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际动手的操作课比较少。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良莠不齐,试验基地建设也鱼龙混杂。大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都在六七门左右,每个学期一共十七八周,每门课程都要先讲授理论部分,才能安排实践课程,所以,能分给实践课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再加上大学本身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数量有限,通归到最后学生实际能享受到的实践课就是有限的。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实习报告,实际并未真正用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也多数以网上查找资料为主,实际动手操作几乎没有。

  2.4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形式单一

  大学课程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较少。学生学习时,也多数是以课堂听讲、分析案例、和同学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也较少。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只学会书本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5教师、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教师、学生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师有评职称的压力,定期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教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忙不顾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浮于表面,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更想释放自己的自由,对于课程的学习只求能够拿来应付考试,不求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想法,使得多数学生心浮气躁,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文凭,不求真正学得知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的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缺一不可。只有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操作。要想做好实践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的思想。学好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好实践操作的前提,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基于前面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淡薄,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理论知识。

  3.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十分牢固,但是跟企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对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也显得陌生。高校应多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每隔几年,教师应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交流机制。教师自己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企业。

  3.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

  学生每学期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比较多,高校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比较有限,再加上学生还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生能够用于实践操作的课时就比较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率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如前所述,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学生前期将理论知识学得越扎实,后期进行实践操作课时,就越有效率。其次,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模拟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实践训练。第三,教师可以多进行几次课下实践训练。

  3.4教师、学生多种形式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化。现在的网络、软件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以多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这样,教师学到新技能,学生学到新知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这些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事半功倍。

  3.5教师、学生沉淀知识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师、学生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难免要受影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大家都接受快餐文化,短时间学习,短时间见效,短时间转入下一学习过程,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应该转变思想,静下心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不能投机取巧。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王瑞荣,魏艳秋,覃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以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5).

  [2]胡军伟.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探析———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3]黄燕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术语章节的教学设计[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

  [5]方婷婷.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7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湖南商务职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替代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内容不强,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对本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没有开设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在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的这个转变时期也缺乏知道经验。毕业设计选题是专业课老师在短时间内由专业老师出具,选题范围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是学生对毕业设计感觉迷茫,自己出题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第六个学期没有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即使有些同学找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只是涉及本专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不可能覆盖整个外贸流程的所有工作岗位。所以工作内容与自己之前的选题关联度不大。比如学生选题方向为“外贸公司**产品出口谈判方案”,他实际工作岗位为国际货代操作。毕业设计要求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专业知识本就没有达到运用的层次,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指导老师即使给出了选题下毕业设计的结构模板,学生也只能从书本上或其他渠道抄写理论知识或下载一些不相关的表格图片,与毕业设计要求的结果相差甚远。再加上很多学生本就思想上不积极,消极应对,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才有所行动,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2、 学生实习就业与毕业设计过程重叠,毕业设计完成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院的培养模式为“2.5+0.5”模式,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实训课程学习后,在最后第六个学期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毕业设计要在第六个学期五月中旬前完成。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在外实习就业的时期。国贸学生在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去了江浙和深圳等沿海地区。在外地找实习就业单位本就费时费力,学生从高校走向企业,要适应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在实习就业期间掌握工作岗位技能,专心完成岗位职责。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毕业设计,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有些同学住宿地方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查资料,毕业设计完成得不到时间上和硬件方面的保障。

  3、 指导老师教学时间与辅导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

  目前,学院毕业设计从第五学期末开始,由校内专业课老师一个人全程辅导学生的选题、毕业设计撰写、现场答辩和网络答辩、毕业设计相关表格的填写、毕业设计等资料网络上传等。辅导老师专业能力大小、指导时间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专业老师少,学生数量多,一个老师要指导十几到二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大,同时专业老师教学任务较多,一周课时十二到二十节不等。自绩效工资改革以来,教师科研任务、技能抽查、技能大赛都需要专业课老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做。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专业课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精力和时间都不够。专业课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邮件、QQ和电话进行沟通,沟通不够充分,辅导效率大打折扣。

  今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允许分组,三人一组,两人一组或一人一组的情形非常普遍。对于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要求组员之间团结合作,充分沟通。现实往往是组员天各一方,缺乏沟通,有些组员之间没有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来做,互相推诿埋怨。专业课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压力较大。

  二 改进策略

  1、 将专业课程与实际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实习就业期间实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关联性不强,缺乏真实情境支撑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求知识点能够在外贸出口的实际流程中得以运用,将专业课程与外贸出口流程对应如下:外贸出口流程: 选品、定价——产品销售与推广——出口订单的执行;专业课程: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商品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网店运营、促销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代、跟单;外贸岗位: 国际采购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将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将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中,使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即使在没有真实工作岗位的情境下,也能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依托实际工作情境来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学生可以依托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设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选定之后,再根据选题中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设计。比如说某一外贸公司的瑞士客户来访要做一个商务接待方案。这样的选题实际上就是完成一项具体外商接待任务。围绕这一接待任务我们要从迎送接待、会议接待、宴请接待、礼品赠送以及各个环节的商务礼仪中去着手。将这些模块定下来之后,再针对每一个模块针对具体的客户分析每一接待部分要具体做些什么事,并将具体操作在方案中写出来。如迎送接待要将来访人员名单、接机航班、接机时间、接机人员以及接机时要用到的名片、接机牌、车辆、酒店房间预订等安排好。这样把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知识能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毕业设计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任务完成搭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变,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与本阶段任务吻合,做毕业设计也就充满热情。

  2、 加强国贸专业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培养

  虽然做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最后的环节,但是要求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绝不是靠最后第六个学期就能一蹴而就的。应该把毕业设计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自己教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毕业设计,包括流程设计、流程优化设计和方案设计。毕业设计的任务量较大,老师可以把自己专业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串通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完成毕业设计中某个小模块的任务,这样在第五个学期末学生选题时不会那么茫然无措,选题之后怎么开展毕业设计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设置毕业设计指导课程

  前面提到学生做毕业设计时的茫然,所以非常有必要在第五个学期末以实训或课程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前开设一周,在学生现场答辩之前再开设一到两周的毕业设计实训,把学生集中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分组的也可以面对面沟通,这样解决了实习就业和做毕业设计时间重叠的矛盾,保证了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两不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习经验,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毕业设计。两周实训后紧跟着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时的毕业设计答辩不再是走走过场,能过就过,能放就放的局面。专业课老师评判学生在现场答辩环节的表现,讲现场答辩中评委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讨论和修改,专业课老师不再有邮件、QQ和电话沟通不充分的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毕业指导的效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8

  论文摘要:动态教学法”在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后,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差异。我们试图根据调研情况,分析问题,提出今后教学中实施“动态教学法”和向其他课程移植的建议,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动态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动态教学法”是新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训软件、配套的自学辅导软件来实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引进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训软件,在不同专业的这门课程的讲授中逐步实施了动态教学法。我们跟踪了4个学期的教学,进行了调研,对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希望我们的改革能够给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一、“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1.“动态教学法”简介

  “动态教学法”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相应的实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实施的。我们引进了“进出口贸易实训”仿真实训软件,用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该软件能模拟整个进出口业务的全部流程。为实施动态教学法,主讲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将原来的课程内容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的操作要点进行分解、重构,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知识点,并做出相应的提示性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做成自学训练软件,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教学实施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并在小组中扮演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训软件,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得到相关的数据与单据。课堂中,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解惑、辩论与知识的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和更正。通过模拟软件的训练、课堂教学的参与、课后的自学训练系统的使用,使课堂内外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开放的、教学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按照自己的角色,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我们对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跟踪了4个学期。这其中主要有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在开设此课前曾开设过《国际贸易理论》,而其他专业直接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中第一次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是08级电子商务专业,当时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属于尝试阶段。其后,在08级国际商务专业、09级电子商务等班级继续应用此教学方法,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课时不同,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按进出口贸易流程的项目来驱动教学,以完成贸易活动的任务为导向,以角色扮演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激励与竞争,努力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开放性、动态化的、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岗位知识。

  二“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一)从学生方面看

  1.总体看来,喜欢这种教学法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其中为认为“动态教学法”有趣的同学占到90%以上。认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占85%以上,认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占80%以上。喜欢以对外贸易流程作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占82%,喜欢以公司为单位以不同角色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的.占84%,喜欢用自学训练系统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占81%。

  2.大多数同学认为动态教学法授课与其他授课方法的课程相比收获更大。

  3.认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很大的同学比例不小。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同时,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职业意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后,虽然喜欢但自己与教师的配合度还有待提高或者是希望这种教学法进一步改进的人也占不小比例。主要表现在使用自学训练系统与教材不匹配,知识点分散,自学时难以掌握重点,所花的时间偏多,希望教师讲解的比例提高。还有部分同学表现出矛盾的一面:感觉这种教学法有意思,但课后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花时间去预习和自学,导致上课时,不能抢答,或者抢答错误被扣分。

  5.希望其他的课程也采用动态教学法的占大多数。

  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问题,主要为:(1)认为使用的训练软件的时间达不到正确和熟练掌握贸易活动;(2)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给自己的压力增大,在压力增大的同学中,一部分是压力变成动力,也有同学压力变成负担。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有对英语程度要求,导致有的同学不适应;此外还的同学认为课后占用过多的自己的时间,影响学习其他知识或影响其他活动。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应或完全不喜欢,其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法训练时间少,自学时间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见了,不习惯,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分组合作中,有的同学不能或不想发挥作用,有混水摸鱼的现象。

  (二)从教师和学生实践单位看

  1.从课堂上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已由教师为主讲变成了学生为主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或导演的作用加强。

  2.从学习兴趣看,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和检测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自学训练系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可以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已由“要我学”,初步变成“我要学”。

  3.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后的实践与演练,学生熟悉了对外贸易的流程,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习的时间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学软件进行学习,课堂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的同时,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4.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分组学习,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并在实训软件中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5.从考核效果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能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熟悉其流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6.从学生顶岗实践看,学生能很快进入对外贸易的真实工作岗位,适岗能力好,上手快,很受企业欢迎。

  7.从课程本身来看,实训软件、自学系统及课堂展示与教师的分析相互配合,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带来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对其他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动态教学法”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实施效果的差异

  1.专业不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总体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除了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之前学习过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外,我们认为,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参与学习和实施动态教学法的积极性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动态教学法的关系不大。

  2.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方法不一致,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同。

  我们在08级电子商务班与09级电子商务班实施动态教学法,不存在专业差异,但教学效果明显不同。08级电子商务专业实施动态教学法时,严格将实训软件、自学训练系统与课堂上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分析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课堂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动起来,教学效果较好。09级电子商务专业在实施动态教学法,由于实训软件学习的安排与课堂及课后的自学软件不同步,学生缺少实训的环节,因此,使动态教学法的“动态”内容明显缺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学时的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一般而言,教学时间大的教学效果比教学时间短的好。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动态教学法需要学生在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自学,但由于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以及通过抢答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可能花的时间会多于未实施动态教学法时教师直接讲授的时间,所以原有的学时数可能会显得少。

  四、“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中的问题

  1.实施动态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还需要有实际的对外贸易经验,熟悉实训软件。此外,还需要教师高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并有信心、有能力去实施动态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实施动态教学法前做大量的前期准备,根据对外贸易的流程序课程内容,准备学生自学系统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答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强,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要正确引导,使课堂不偏离主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对外贸易的环境,让学生在整个的对外贸易环境中,积极参与贸易活动,主动地、动态地学习对外贸易流程中的知识,掌握了整个贸易活动的流程。

  2.动态教学法需有相对应的软件作为实训的模拟环境。离开实训软件,只靠课堂上营造的氛围,难以达到动态教学法所需的“环境”,会大大削弱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习时间由课堂向课堂外延伸,这就需要学生有个配合度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的配合度较低,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4.公平性问题。在实施动态教学法过程中,学生都在小组(公司)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往往是延续下去的,不能或较少轮换,这使得一部分人始终处于指挥或主演的位置,对其他同学有失公平。同时,由于是小组共同工作,所分配的任务量不可能完全相等,会使得一部分人工作量加大,一部分人工作量较小,但在进行小组业绩评价时,往往是给整个小组成员一个等级,这会使工作量不一样、表现不同的人获得相同的等级,有失公平。

  五、“动态教学法”向其他课程中移植的问题

  能否将动态教学法移植到其他无相应实用软件课程中呢?我认为移植到其他课程中也是可行的。首先动态教学法的理念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实践活动的,这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其次,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相应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的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移植还是可行的。但毕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向其他课程移植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缺少相应的实训软件,不要盲目移植,但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重点在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这种形式,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不同任务的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利用自学训练系统的自学研论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讨论法、辩论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

  2.实施动态教学法,首先让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实施动态教学法的前提,同时还要让学生认同这种教学法,使师生间有较高的配合度,这有利于提高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中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来说应保持实训为1,课堂内的分组活动为2,教师的引导为3。这样的比例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特别是没有对应的实训软件的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比例,找到适合对应课程的比例。

  六、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是目前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

  2.深入教学改革,整合课程内容。按实际操作的工作岗位将涉及到的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新的课程。

  3.进一步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按工作过程安排学习和实训内容。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推进目标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4.适当增加学时数量,达到够用、实用、学会的目的。

  5.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间,与课堂内容相匹配,使教、学、做一体化,全方位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训中,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工作中,在完成任务的方案制定和讨论中真实地体验某项活动的全部过程。

  6.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过程化考核、终结性考核等都要突出学生的某项工作或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还要考虑改善不公平性问题。虽然强调小组的团队合作,共同进步,但应该解决对不同的小组贡献却只能有相同的评价等级的问题。可以在对小组评价外,另外增加一项在小组中的贡献等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9

  论文摘要:基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作者发现该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教学管理不合理、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实践教学不理想、考核方法落后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1.2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1.3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2.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成绩比例制定和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学院要尽量放权于专业教师。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目前我院督导政策已开始鼓励教师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改,部分专业教师开始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其中,我所在团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双语教学。高职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关键词汇均用外文标出、各类单证和函电教学均采用中、外文2种语言详细解释。二是多媒体案例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本课程一半内容是案例教学,且案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案例教学主要是定期给学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拓展其知识面。三是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提前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准备材料和思考性强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发言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讨论,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效果。

  2.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职学生具备可持续培养潜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我院本课程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教学比重是理论部分的2倍,并重点讲解实务案例和自身国际贸易操作过程中的经历,此外对国际贸易实训的条件进行不断改善。高职学生也需要有科研能力,考虑到高职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创新,部分学生还要进行本科、研究生后续学历教育,因此本课程特设了国际贸易论文教学,教学内容为文献检索、COMTRADE数据库使用和论文写作等。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自学考试、报关员考试的人数逐年提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0

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研究

  探析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寻找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构建了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数学模型。【方法】采集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利用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对采集到的3785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结果】20xx年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发表时滞区间为31至210天,当年论文发表时滞的实际分布区间与理想状态尚存差距。【结论】进一步分析认为论文的影响力与其发表时滞的长短存在相关关系,存在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但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预测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

  1引言

  论文发表时滞,又称发文时滞、出版周期,是指期刊论文的收稿时间与发表时间的时间差10。通常,一篇文献定稿之时其情报价值已经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产生,象征着该文献生命周期的开始。知识的时效性从知识形成之日算起,文献会随着其所承载知识的时效性的流失而不断老化,当文献的使用量最终为零,则宣告该文献生命周期终止。论文发表后才能开始其知识扩散,知识接受者通过知识吸纳,融合创造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再生产环节,即象征着该论文情报价值的一次实现。因此,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来看,发表时滞即为知识形成和知识扩散开始的时间差。

  发表时滞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学者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并进行过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2。此后一直有学者跟进关于发表时滞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决对策3。^〇^61和皿〇“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及其引证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分析,发现论文发表后2-3年间的引证文献对其发表时滞最为敏感0。瓦呂決6和尺0耶363〇发现直接观察到的论文老化分布是“未被扰动的”真实老化分布与发表时滞分布的卷积05。随后,等人63和等人7分别证实了论文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指出发表时滞与同行评议的过程关系密切8。^^61结合出版现状对其1998年成果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发现在接近25年间,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缩短了接近50%9。

  国内编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学者们一直关注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研究:早在1986年刘永胜先生就首度对21种期刊所载论文的发表时滞进行了统计研究010。早期研究成果多见定性地分析发表时滞的成因、时滞过长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缩短发表时滞的意义及相关举措011-12。也有部分学者将发表时滞作为一种统计量纳入对某种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进行应用,进而对目标期刊现有的规范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定量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高养淑、赵福来根据排队论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确定任一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的仿真算法115。刘雪立^、颜巧元^等人分别依据不同领域的数据探讨了期刊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质量的相关关系,认为缩短发表时滞有利于吸引高

  质量论文

  相关信息

  我国商法应对入世的策略——从商法的再度国际日本商法有关公司治理机制最新修改案之特点分《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中国商法发展的启示从全球经济危机反思现代商法的制度价值挑战与回应——WTO与中国民商法论述海商法的四方面调整对象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WTO协定基本原则的商法分析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演变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转变

  ,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赵树庆等^根据遴选出的20种科技期刊20xx年的时滞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科技文献的寿命与发表时滞密切相关,指出优先数字出版使

  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xx―20xx)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普遍实现“超短”时滞发表的重要途径。贺晓丽119等人对当前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的发表时滞与作者的期望值之间的符合度进行比对分析,从作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方面对图情类期刊的编辑人员提出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于光教授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相继发表在偷麗5等杂志上,先后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数学模型^、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21、发表时滞对期刊排名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发表时滞控制系统^。

  此前学者以期刊为基本单位描述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力的影响。众多学者也都倡导通过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控制稿件库存数量、增加出版频次等措施来尽量缩短发表时滞。发表时滞可分为必要发表时滞和非必要发表时滞,必要发表时滞是指‘‘三审”审阅过程的编、审、校、印等有效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必要时滞虽然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但是属于保障论文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非必要时滞是指由于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低以及稿件积压、刊行周期等原因造成的延迟,非必要时滞会占用论文有效的知识扩散时间,还可能直接使论文的情报价值受损。已有研究多是研究必要时滞和非必要时滞的“最短”时滞,忽视了时滞的“最优”性,本文认为在编审流程和出版环境不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应是在保证论文质量最优的情况下对发表时滞进行压缩。基于这个假设,本文拟通过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刻画目标领域论文的发表时滞及其影响力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找到能使该领域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时滞区间,从而为编辑工作者和论文作者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设计2.1数据来源

  为保证所采集论文编审流程的规范性,并能获取到有效的被引频次数据,本文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在20xx年公开发表的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为来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间为20xx年12月。

  初步调查显示,20xx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共19种,其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月刊、《图书馆学研究》半月刊两种期刊未标注论文“收稿时间’,《图书馆》月刊的论文“收稿时间”只到月份,因此排除这3种期刊。其余16种核心期刊在20xx年共刊载论文3785篇,采集并统计每篇论文的“收稿时间”和当年每期的“发表时间”〔数字优先出版的论文以匚XXI网络出版时间为准〕,两者做差,得到每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精确到天。其后从〔见〈1数据库检索并统计以上3785篇论文的被引频次;由于匸XXI数据库没有收录《情报学报》月刊20xx年的数据,故采用百度学术汇总的“被引频次”进行数据补全。统计得到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时滞和被引频次,见表1。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基础。

  2.2数据处理与模型拟合

  由表1可见不同期刊的发表时滞各不相同,平均发表时滞为半年,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月刊的发表时滞最短,从收稿到发表平均不到3个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月刊和《情报科学》月刊发表时滞偏长,平均接近一年。其中原因,已有学者做过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本文不再赘述24。以期刊为单位进行观察,国内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与其当年的平均发表时滞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说明发表时滞并非期刊和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以论文为单位考察发表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将每一篇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对应组合,得到3785组数对,其中有很多论文的发文时滞相同,进一步统计得不同的发文时滞数据共542个,其中最短5天〔0.014年〕,最长884天422年〕。这些数据要根据分析所需进行一定的统计和处理,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参数进行符号定义和说明。

  2,2.1发表时滞分布函数的拟合

  观察发现,大量论文的发表时滞相同,其中发表时滞为137天的论文数量最多,有32篇,且在其周围的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明显集中;另外发表时滞极长或极短的区间内通常论文数量较少,且存在不连续现象,说明发表时滞过长或过短的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偶发性。

  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将每组10个数据划为一个时滞区间,以每个闭区间的上界数字为该区间的代表,整理出一组包含54个数据的发表时滞数列,单位为年,统计时保留后3位,由此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3。

  将这组数据导入专业的统计软件皿;“I此17中

  进行拟合,发现与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图1〉。

  威布尔分布〔贾6出〇11 是瑞典物理

  学家贾‘威布尔教授在其1951年的《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统计分布函数》25—文中首次阐述的一种随机变量分布,通常用于描述机械电子类产品的磨损累计失效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应用,威布尔分布已经成为可靠性分析和寿命检验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拟合发表时滞的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是一种单峰偏正态分布函数,其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为:

  发表时滞数据。利用皿“I此17的参数估计功能, 〇 9385,拟合所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记为匕1。^2^2发表时滞-被引频次函数曲线拟合

  按照上文中对发表时滞数据了的整理,分计算54个时滞区间内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均值^,象征某个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整体影响力。由于不同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有很大悬殊,直接计算每个时滞区间的被引频次均值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客观,因此对初步计算结果添加一个抗偶发系数七。为了方便与上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一起比较,再将计算结果与常数系数^10.235相乘,即可得与发表时滞区间相对应的论文影响力I,计算公式为:

  以时滞区间7;为横坐标,与之对应的论文影响力1.为纵坐标,绘制包含54个坐标点的散点折线图,记为匕2。

  观察发现代表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关系的折线图匕2的走势与此前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匕1类似,因此以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方程为范本对匕2进行曲线拟合,以便对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并最终找到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发表时滞区间。利用式0〕对该拟合曲线的参数进行初步估计26,再通过微调使曲线获得最好的拟合效果:反复实验发现在式〔1〕中的^I1.675,0=0.538时拟合效果较好。为该式添加常数系数、^0.560后即可与上文生成的两条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展示,由此而得本文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相关关系方程,记为匕3。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结果分析

  曲线匕12是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曲线,用于描述连续随机变量取值的密集程度。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为单位;纵轴数据为发表时滞分布的概率密度,其现实意义是不同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分布概率。

  曲线匕2的峰值出现在^^0.506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85天;概率密度函数值在0.6以上的发表时滞在51~32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30,4%,说明大多数论文的发表时滞在这个区间之内,且发表时滞在半年左右的论文数量最为集中,统计数据显示在51~320天内发表的论文共计3024篇,占总数的79^9%,对总体样本有很好的代表性。

  曲线匕3是根据折线匕2拟合而得的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能够大致拟合出折线匕2的整体走势。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为单位;纵轴数据为不同发表时滞论文的影响力,根据论文的被引频次计算而得。曲线^3的峰值出现在^^0.295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10天;影响力在0.6以上的论文的发表时滞区间主要在31~21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20,2%,在此时滞区间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在3次以上且每个以天为单位的时滞区间内所包含的论文数量平均不少于10篇。统计可知这个区间内的2551篇论文累计被引9024次,在总体被引量中占比75,2%,被引频次均值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统计可得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数据符合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有80%的论文的发表时滞集中在51~320天之间。对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发表时滞在31~210天之间的论文占据了总体被引频次的75%,是当时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通过比对分析可知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一多半的论文分布在理想的时滞区间内,不过现实中涵盖论文数量最多的时滞区间与理想中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时滞区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3.2讨论

  通过对上文实验结果的阐述和分析,基于16种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20xx年的相关情况,提出以下观点:

  3.2.1论文影响力与发表时滞存在相关关系

  发表时滞和论文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模仿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发表时滞过短,有可能会压缩必要的发表时滞,影响正常编审程序的严谨性而造成论文质量不过关;时滞过长,则会损失论文的时效性,从而导致论文知识扩散时间的相对缩短并进而可能降低论文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对于一些以突发性研究热点和实证研究为主题的论文表现尤其明显。

  能使发表时滞和论文影响力同时达到最优化的理想状态是曲线匕1和匕3向左趋同,最终使绝大多数论文分布于影响力最大的时滞区间内。就本文而言,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为31~210天。从当前的统计结果看,发表时滞在31~50天之间的论文共229篇,累计被引915次,篇均被引超过4次,说明这个时滞区间中不乏高水平论文,且零被引率较低。不过这部分论文数量仅占总体的6%,其发表时滞也短于总体一般水平,说明在20xx年,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完成编审流程,意味着当前目标领域的发表时滞还存在进一步缩短的空间。发表时滞在211~320天之间共有论文702篇,累计被引1718次,篇均被引2^45次,这部分论文零被引率明显偏高,且被引频次均值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由于各核心期刊刊发的论文均要求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这部分论文的影响力偏低是单纯由论文水平导致的,造成这种规律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发表时滞过长。因此,如何缩短在这个区间内发表的论文的非必要时滞,是当前环境下促使论文影响力趋向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3^2,2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并非最短时滞

  就国内的期刊出版编辑现状而言,论文的发表时滞与其影响力之间并不呈现单调的反比关系,两者呈类偏峰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因此‘‘最短”时滞在当前并非理想时滞。

  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集中在51~320天,从整体来看,发表时滞超过一年的论文数量明显较少,这种时滞超长的论文可能是因某种特殊情况所致。发表时滞最短的仅有5天,少量论文的发表时滞在30天以内,这些论文绝大多数是期刊针对某个专题或研究热点进行的定题约稿。约稿论文在现实中通常直接由期刊主编进行终审把关后即优先刊出。由于这类论文的作者通常是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者群水平普遍很高;且这类论文选题一般非常新颖,有一定的标杆性质和导向作用,所以这类作品中不乏超高被引论文。不过对于普通的学术论文而言,科学严谨的编审流程仍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必要程序,由此而产生的发表时滞属于必要时滞,在编审流程和出版技术没有进行科学改进时,压缩必要发表时滞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就当前而言,国内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

  790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xx,27(了)

  20xx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最优发表时滞应该在31~210天之间,在这个时滞区间内发表的论文影响力普遍较高,在各期刊保持当年的审稿流程、出版周期和载文量水平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区间既可以使必要的发表时滞不被压缩,保证论文质量,又不会因为过分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而造成影响力下降。

  3,2,3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

  由于当前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的出版技术的采用,加之互联网环境下各种自媒体平台带来的新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兴起,当前发表时滞的‘‘理想区间”并非稳态。在期刊编、审、校、印、发之中的任一流程发生改变都有可能造成论文发表时滞和影响力同时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将是发表时滞的整体缩短和论文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跳过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流程中的刊印和发行环节,效率更高。据徐云峰等学者的统计,优先数字出版相比于传统纸质出版能将论文的发表时滞平均提前100天左右,且能够提高约42,5%的网络下载量,并认为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在将来极有可能彻底取代传统科技期刊纸质出版^。在20xx年,本文采集的16种期刊中仅《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的部分论文在匚肌〈I数据库中试点进行了优先数字出版,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在20xx年,上述16种期刊中已有11种采用了优先数字出版。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随着新的出版形态、编审流程以及各项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国内期刊论文的必要发表时滞将会进一步缩短。

  4结语

  相较于此前诸多以期刊为单位对发表时滞进行探讨的成果,本文在数据处理阶段既已打破期刊范围的禁锢,以论文为单位研究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成功模仿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发表时滞-论文影响力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这种方法可以精准确定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直观地展示某一领域在某个阶段的发表时滞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为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改进提供科学的目标和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以20xx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做示例,所得的数据性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发表时滞对论文被引量的影响力是否能够计量?不同领域和类型的论文对发表时滞的敏感程度分别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1

  摘要:在当前《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急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过程的经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希望借此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双语教学法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伴随着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其现存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显得尤为必要。《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了解和掌握国际结算基本原理,熟悉各种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掌握操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能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有效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当前《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教学手段滞后

  对于《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教师满堂灌,此法虽然在讲解中更系统、更完整,但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就是课堂上学生只知道不停地记笔记,而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进行创新了。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对课程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工作中极容易受挫。

  1.2理论脱离实践

  在当前高校中承担《国际贸易结算》的老师很少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再回到学校,理论知识相对都很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这些授课教师仅仅是凭借课本再借助互联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也很容易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缺乏的是对一些实际操作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纸上谈兵”。

  1.3教材不能随时更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进出口单据形式等也相应作出调整。但由于教材出版滞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操作会出现脱节,比如《UCP600》,《URDG758》等最新版惯例已生效,但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没有及时更换。而且比较好的双语教材也比较缺乏,更不利于高校推行《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的进程。

  2《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案例教学可以将看似复杂枯燥的理论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把实际发生的国际结算事件引入课堂,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去分析、去解决,枯燥单调的理论借此也会变得生动。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很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及灵活用,不符合国际贸易结算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使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选择恰当的案例

  选择案例时以下几点应该注意:(1)典型性。在课堂上讲授的案例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特点,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要点能在案例中体现出来。(2)新颖性。要求提供的案例不能太陈旧,最好能选择外贸企业的一手资料。(3)实践性。所选案例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如在讲解汇票、本票、支票时,可让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案例动手开立各种票据,通过亲自开立票据掌握各种票据记载内容和形式。(4)引导性。讲解中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提出问题。案例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思维,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促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案例的学习

  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一定要在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行。譬如在讲解汇款中票汇的结算方式时,先让学生详细学习票汇的基本含义和业务流程,其中在介绍业务流程时就要让学生思考,票汇这种汇款方式是否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就是案例的导入,导入案例之后先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材料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比如教师讲到托收时,必然会涉及承兑交单与付款交单的区别,如果纯粹的课堂讲解,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借助案例可让学生讨论为何出口商收不到货款?

  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风险?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讨论。案例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好坏决定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分组讨论的进行中,为了提高效率,每组可选取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不同的意见,本组代表要对质疑进行辩驳,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向学生颁发奖励,比如小礼品或者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等,形成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

  2.1.3案例的总结

  讨论完案例之后老师要给出正确答案,学生的分析一般不会太全面。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答案进行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对于表现积极的同学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分析中的不足之处,也应分析出原因。最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认识更加深刻。

  2.2实验教学法

  《国际贸易结算》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达到的,此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操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验教学可在实验室上机操作完成,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国际结算的实际操作流程。商品国际结算过程会涉及进出口方银行、进出口企业等多个部门。实验教学通过操作各类软件,模拟国际结算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各种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软件完成,少数校内外实践环节也包含在内。实验环节可分为以下部分。

  2.2.1单证的制作

  在课堂上讲授完票据、各种单据和信用证之后,可借助实验室的教学软件平台中的单证部分,让学生通过软件流程独自操作国际结算所涉及的各种单据和信用证的制作,并且审核单证是否相符。信用证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此种结算方式对单据的要求全面且极其严格。在信用证的内容讲解完之后,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教学背景资料在软件平台上练习信用证的实际操作流程,涉及填写开证申请书、审核信用证、制作商业发票、海运提单、保险提单等一整套单据、审核单据业务等等。学生实际操作之后,就如同在实际中完成一批结算业务,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对信用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在软件中的同步练习中找到相关的信用证练习题,可在平台上完成后直接向系统提交,系统会自动进行批改,教师根据批改情况进行点评,使同学们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单证练习和单据填写的能力,在软件平台上训练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操作软件平台上的在线考试模块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2.2.2仿真角色模拟

  在国际贸易结算实际业务流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涉及的当事人也较多。要使学生对每一个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了解透彻,可以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各种角色的模拟。比如讲到信用证结算方式时,学生可分别承担出口商、开证行、进口商、通知行、议付行、付款行、保兑行等不同的角色,涉及不同的业务。在讲到托收结算方式中,学生又可以充当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提示行、需要时的代理人等角色,学生们通过自己扮演的各个角色来深切体会各个当事人的职责。在汇款业务中,可担任汇款人、汇出行、汇入行、收款人等不同的角色,深刻了解汇款的实际操作流程。这种角色模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实施校企合作

  学校应该和本地一些银行和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资源,实现校企合作。比如可以聘请银行和外贸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也可以邀请他们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专家能够向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操作知识及技巧。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外贸企业或银行进行实战学习,学习实际的操作流程,真正感受到所学国际结算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2.3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教学中互相促进,它是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该实施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结算的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票据和单据都是用英文表达的,如汇票、商业发票、海运提单、保险单,还有信用证都是全英文表达,因此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涉及很多国际惯例和法律,它们也构成了课程的一部分,如UCP600、URC522、URDG758、ISP98等国际惯例都需要英文基础,教师可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惯例内容,具备根据惯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对国际结算基本知识的讲解时,应同步加大对相关英文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结算的相关工作。为了适应当前全球化的背景,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采用中文讲授,同时应当增加对相关英文的使用,适应国际结算的实际操作需要。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同时要注意双语教材的选取。

  3结论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业务的脱节。因此,教师在国际贸易结算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结算业务实际操作中去。本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业务中的应用,因此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结算实际工作的需求。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结算的教学的目标,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结算人才,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总之,《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但在改革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其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封文丽.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4).

  [2]牛海霞.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力法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2014,(3).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2

  电子商务的兴起把各种各样的企业都置于共同的平等竞争的环境下,这不仅有利于各类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并且在很多层面上都大大降低了企业交易的费用。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相比以往的国际贸易过程,当今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国际贸程序得到了很大简化,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到国际贸易市场主体的大军中。

  一、促使贸易的主体和贸易的方式产生创新

  利用电子商务来完成国际贸易离不开基础网络的有效参与,网络平台的运用使资源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下达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在整个经济领域实现了商品流、信息流、物质流及资金流的四合一统一流程。这时最大的“经纪人”就成了信息网络,信息不完全的扮演进出口中介的企业也逐步显得落后而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而被淘汰。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着信息的实时沟通交流,使货物与服务没有阻碍的自由流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零库存变为可能。

  二、国际化大市场逐步形成,加快了经济贸易一体化

  这个虚拟的贸易大市场是通过电子商务建立起来的,无形的网络信息的传递打破了过去以地域存在为依托的市场观念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大市场。市场信息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网络环境的创制,世界市场逐渐被连接到一个个单一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扩大化运用改变了全世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了地理界限的制约缘于虚拟市场的形成及进一步扩大。信息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务也可以完全自由的流动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并显示出贸易的公开完整性和直接流动性特点,这就避免或者减少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而引起的市场扭曲现象的频繁出现。相同或相似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在整个市场上面临着更加公平而口益激烈的竞争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完全发挥。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由于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出于交易者本身的直觉很大部分或者一部分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就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网络程序员以及病毒等的入侵,所增加的网上交易风险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国际贸易中的市场营销模式发生变化

  任何有组织有规模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营销策略。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诸多竞争对手中独树一帜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使用各种招数来赢得客户的青睐。互联网中的网络营销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出现了企业销售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使用,该模型可以提高个人和组织成功实现快速交易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的这种营销方式的产生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了很多未曾预料到的好处,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做产品宣传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进行,这就造就了网络营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即低成本。第二是,在网络营销模式下,顾客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可以缓解甚至消灭传统模式下顾客对推销人员和传统广告的抵制情绪。第三是,通过网络模式的建立,顾客可以直接登录企业的.网页与企业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例如对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咨询、购买货物后对商品服务的评价及建议等,客户和企业之间是很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的。

  四、给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命题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逐渐获得了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也顺势建立了特殊的专门研究电子商务政策措施的电子商务工作组。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在其理论的发展及现实的实践操作中都给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命题。这些命题包括了电子商务根本性质的界定问题、国际贸易的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问题等等。这些现实性的问题对国际贸易的良好有序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己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两项重要的协议,即关税贸易总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而电子商务因其自身的多种特征和一些空前出现的新特性对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人们在以后的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对其规则约束的核心点和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的研究。将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面临非常重大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来看,世界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国际法来对网上犯罪进行打击,各国的立法也没能够及时的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有关立法也相对不完善。如同地下经济样,网上犯罪无孔不入,如对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窃取、利用非法手段对竞争者的打击,恶意冒充竞争者进行不发贸易活动等。许多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就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不明理由的起诉、消费者信息的泄露等。电子商务进行过程中会要求购货方公开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如姓名及银行卡卡号和详细住址等等,这样一来就增大了消费者的信息泄露可能性,消费者的安全问题就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商业公司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搜寻客户的数据资料来建立信息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显然没有足够的安全机制做后盾。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增加了全世界整体的经济福利,整体经济福利的提高给各类生产商和贸易商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化,这样就提高了全世界的经济福利效益。但是它也带来的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对经济全球化过程参与全球利润的分配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定会越来越大,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够跟上经济全球迅速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带来的任何优势和福利在发展中国家将分配的相对较少。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3

  摘要:“翻转课堂”概念自20xx年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教育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随着我们对翻转课堂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可能。本文在分析了教学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翻转课堂 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20xx年李总理提出“互联网+”,使这种线上学习,线下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不断发展,很多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等进行大量的研究,而对高校具体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较少。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即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探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1“翻转课堂”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20xx年兴起于美国。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初步吸收,课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1.2“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特点

  (1)角色转变。“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课堂的大量授课时间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设计、教学课堂组织、教学引导上;将老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引导着;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2)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课上知识讲授,课后知识内化变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3)课堂形式变化。传统课堂的课堂形式主要是课堂学习,即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少。“翻转课堂”的课堂形式、课堂学习、课堂讨论以及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大。

  2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

  首先,在知识传授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由于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比较有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如进出口贸易流程、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运输保险、货物运输方式等,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着重对“是什么”进行讲解,而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则涉及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其次,在学生知识内化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课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传统课堂上教材语言和实际的操作相脱节,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知识传授和内化掌握两方面的不足,无法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国际贸易实务这样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2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可行性。首先,在硬件方面。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数字学习用品,学校的计算机房等设施也能随时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使用,保证了师生都具有满足“翻转课堂”需求的硬件工具。其次,在软件方面。除了免费的站外,还有如课程管理系统等学习系统,以及视频制作软件等工具和技术,这些都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软件支撑。

  3模式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模式设计。

  3.1课前知识传授

  (1)创建学习视频。创建高质量的学习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内容分模块和板块制作成学习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内容和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时间上,每个教学视频时间不长于15分钟,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吸收掌握。二是内容上,视频的教学内容要侧重“短和精”,一个视频内容可只讲一个知识点,但要将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可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每个知识点后布置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视频设计上,多用动画、动图、PPT、板书等,力求生动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视频创建好后放在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2)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师要搜集整理相应的辅助资料上传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查阅,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资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资料。教师除了在学习视频内容上结合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外,要在教学平台上放置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二是延伸学习资料。在学习平台上整理出该课程的延伸学习资料,供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理解,如各国的经济文化概括,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条文等。(3)线上练习。一方面,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完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系统里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操作,将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运用。

  3.2课上知识内化

  课上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形式组织。(1)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每次课让1~2名学生对课前视频学习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8分钟左右的展示,展示形式可为PPT、视频、板书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理解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学生讲评、教师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自觉完成课前学习和准备。(2)解答学生疑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课上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着重在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探讨和交流。如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公司在进出口业务中应选择哪个贸易术语,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投什么样的保险,可以进行怎样的融资等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3)学生角色扮演。国际贸实务课程中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流程和相关当事人,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的结算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角色在课堂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进出口贸易流程,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模拟实际生活的进出口业务往来等多种形式呈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知识传授将传统课堂有限时间变得无限,将讲授知识次数的有限变为无限。线上视频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后,学生可以进行线上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课堂上通过知识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不断强化课前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进出口业务中的具体问题,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和普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有实行“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课程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通过创建学习视频、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以及线上练习完成课前知识传授和通过学生进行学习展示、解答学生疑惑以及学生角色扮演完成课上知识内化。通过“翻转课堂”,能有效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20xx(7).

  [2]李京南,伍忠杰.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外语,20xx(6).

  [3]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xx(4).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4

  一、课程改革实践

  根据对相关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对课程所需培养的能力与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具体包括:具有国际贸易出口与进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以及具有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实际操作能力等。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全新模式开展了项目化综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重新组织,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研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验两个环节,理论教学部分包括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三个项目,分别培养学生出口交易、进口交易及运用其他贸易方式的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包括以FOB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FR贸易术语、D/P(或D/A)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T/T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四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在常用贸易术语及各种支付方式条件下的交易磋商、签约及履约能力。

  二、课程改革评价

  对照职教课程评价新标准,选取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两学时)作具体分析:第一,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很强,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掌握发盘和接受的相关规定,具备出口交易磋商的初步能力、出口业务合同文本或确认书的设计能力。第二,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围绕上述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引入南京洽洽进出口公司劳动布裤出口项目实例,设定进出口交易双方及业务要求,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两个工作任务,任务1是出口业务的交易磋商,任务2是出口业务合同的签订。第三,以学生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为了完成单元工作任务,学生需要就交易磋商的形式、一般程序及书面合同格式等作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交易磋商,书写函电,缮制出口业务合同,完成单元工作任务。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磋商函电及合同加以适当评价,肯定成绩并提出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项目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交易磋商及函电书写,完成工作任务,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原本难以理解的交易磋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根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首先,课程设计的单元划分需要修改。原有的教学单元基本按照合同条款来划分,有些单元时间太长,如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等。现在要求每个教学单元不超过4学时,按时间而不是按内容划分单元。其次,在知识准备阶段,还停留在“先学后做、先学后练”的模式,这样做效率比较低。对于能力训练而言,更有效的模式是示范——模仿,让学生先做后学,在完成任务后,再归纳总结系统知识。经管类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完全这么做恐怕有些困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每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无从下手。今后,我们可以作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入新的模式,相互配合应用。最后,能力需要反复训练,这一点很重要。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有一个主要的大项目贯穿始终,课后还应有模仿项目继续展开技能训练。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家熟悉的外贸企业,设定业务条件,完成类似工作任务。以往,教师也会对学生提出要求,但没有对完成任务的情况详细考核,未来可以考虑以作业形式发布到课程网站,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课程改革无须遵循统一模式,评价课程的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好,只要学生真正参与,愿意学习,学过后能力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积极学习新方法,开拓思路,实践出真知。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5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之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经贸人才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外贸方针政策为指导,阐明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检验都离不开课程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它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为此,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建构一套客观有效、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考核改革方案,运用到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考核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闭卷笔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有的学校虽然也加大了课堂表现力的考核改革形式,如把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平时出勤和期末笔试组合在一起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此外,虽然也有考核改革方式的多样性的提议,但没有探讨出可实施的方案。

  可见,传统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内容上偏重理论考核,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形式上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较少;方式上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考试题型标准化和形式单一化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从事多年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体会到,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名副其实的人才,必须建立起一套在内容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和形式上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考核改革方案,并将其运用到教学的综合评价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应在符合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考核内容注重综合能力。传统考试的考核内容,一般对合同各个条款,如品质、数量、包装、价格术语、运输方式、保险类别、结算方式等条款内容着重专业术语和贸易惯例知识的记忆考核;由于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范围,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去搜寻现有的考试资料,浏览课堂笔记,或只复习任课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因此,对考核内容的改革应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改革,理论知识部分可以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检查考核;实践运用部分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考核形式,在问题的提出和题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把学生上课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设计某一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业务中,如进出口报价部分应考核学生商品成本核算的能力,磋商部分考核贸易谈判的能力,订舱、报检、报关以及结算部分等的考核可以通过一票进出口业务的制单来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目等内容也应列入考核范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学风,便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除基本概念和理论等使用客观试题外,适当增加主观题比重,即简答、综合性论述题,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把考试内容转变为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才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其自学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考核形式应实行多种类别的组合考核。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闭卷考核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答辩、机试等形式少。因此,为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应实行多种形式类别的组合考核方式。

  如谈判磋商部分可以通过答辩方式进行考核,答辩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充分展现才能,对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课程设计、论文、实验报告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机试可以用于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操作技能领域的模拟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制单、信用证审核部分可以用这种考试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三)考核方式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传统考核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将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作为目标,属于静态考核。如此一来,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与实验技能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风。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

  小论文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等方式获取信息反馈,达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其中,作业以巩固所学为目的,内容上应更多地考虑现实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实训题,例如合同条款翻译、案例分析、修改信用证等,以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工作的演练,增强其实际运用能力;课程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完成拓展性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检验学生课外学习效果,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模拟实验可以对一些关键性环节,如进出口成本核算、信用证审核等进行指导,并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修正和讲解。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伴随着考试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比考试自身还重要。过程性考核强化了过程控制,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双重目的。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不仅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既要有理论的反映,也要有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约束,不仅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相关文章: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06-07

(经典)国际贸易实务论文06-09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论文06-25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必备【15篇】06-08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优秀【15篇】06-08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大全(15篇)06-08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5篇(热门)06-07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讨论文07-03

《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研究的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