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9 10:34: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篇[热]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篇[热]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同意这句话。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热爱,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如果没有爱心和童心,怎么能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他们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却是教育的源泉!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都触动你的内心,引发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忧,那么你要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职业吧,因为在其中你会找到创造的快乐。”也许正是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缺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交流和互相倾听。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努力,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私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因为关爱他们才纠正他们,这种爱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正错误,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迈向成功的道路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一颗爱人的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古人云: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我无法像当学生时那样充实地利用闲暇时间。然而,我深知读书是拓宽视野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我常常会发现书中所讲述的与我所身处的环境惊人地相似。我可以通过这些书籍学习到如何进行教育和教学,并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这种感觉真实且充实,能够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

  经过18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位“智慧而有魅力、尊严的教师”已成为如今人民教师的终极目标。最近一个星期,我仔细研读了当代教育界名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这本书给予我的影响深远。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4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

  作为一位教师,如果你真心关爱学生,就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善于理解并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视自己为他们的朋友,真切地感受他们所处的世界。与其以高高在上、强制命令的方式对待学生,不如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关系。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注重科学: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崇高的自我战胜卑微的自我,并且要有耐心等待学困生逐步克服各种缺点,就像拔除杂草一样,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快乐的心灵,是不幸的境遇。我们通常所称之为“后进学生”的学生,往往正是这样不幸的人。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储备、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班级的步伐,于是心灵上的悲剧就出现了:他们感到自卑、自贱,虽然表面上装作漠不关心,但上课时无法理解却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作业经常无法完成只能随意应付,因此常常受到各科老师的责骂,也受到同学们的白眼,所以就处处与集体对立起来……这种描述多么真实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尊敬的`教育工作者们,请永远不要忘记:任何教学大纲和教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无法规定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的幸福和丰富的心灵生活。”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才能,不需要通过一次高考的磨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那些发展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和生存的方法。

  我记得,在一个中国中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发表了以下演讲:“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我向你们表示祝贺,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获得良好成绩的同学们,恭喜你们,你们将成为祖国的重要支柱!获得及格成绩的同学们,也要庆贺你们,母校期待着你们的回馈!”

  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被接纳、认可和尊重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地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时,我们会静下心来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某种行为,而不是另一种。在与后进孩子进行沟通时,当我们习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时,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积极方面,而不是消极方面。我们会正向强化,而不是负面强化。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为后进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6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抚慰;学生快乐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拟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拟,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开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效劳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鼓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开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根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珍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怒、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去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管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表达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设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则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拟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沉着,这样的感觉确实很真实也很充实。回忆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开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谢之情。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根底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芒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芒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芒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我相信:每个教育工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确实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局部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则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搅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屡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惹恼了,我把学生的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冲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时机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翻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鼓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范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奉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根底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假设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翻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则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成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则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表达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表达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7

  当老师是一件非常有幸福感的事情。虽然教师职业辛苦,但也充满了挑战性。

  在与每个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面对那些有着独特想法的学生们,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但同时也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一种自我激励的方法——“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我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是今天是否在家早读外语?二问是今天是否上课开小差了?三问是今天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四问是今天复习了功课吗?五问是今天预习了明天的功课吗?六问是今天有没有浪费时间做无关的事情?七问是今天是否“过电影”了?八问是今天是否完成了计划?九问是今天是否还有未弄懂的'难题?十问是今天是否浪费了时间?我鼓励学生们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且我告诉他们:“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经过对比,我发现我也经常建议学生们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是否复习巩固了知识?今天是否预习下一课了?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情了,而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一团乱糟糟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经常指导那些学无习惯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8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爱心》,深感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书中真实而感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觉得作为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李老师以其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勾勒出了高贵的教育,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既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具备突出的工作能力,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那些被称为“好学生”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上进心,有时过于骄傲自负,追求虚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一些个性方面的特点。因此,培养优秀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告诉优生,取得好成绩不仅意味着将来拥有更多责任,也要在现在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帮助优生了解自己。引导优生超越单纯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年轻天才进行比较,通过冷静地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2、培养学生保持童心的教育方法是让他们在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同学们身上值得借鉴的优秀品质。通过参与同学们的服务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在面对分数和荣誉时,教育优生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互相谦让,从而培养他们豁达而淡泊的心态。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9

  “搞一个存有智慧存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存有自尊的教育生活。”就是我zw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念了李老师的书,感慨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体会之二:教师必须真诚地钟爱学生,并来到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思考自我,时时向学生自学,他也指出学生的心灵善良调皮,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存有这样的重新认识,而写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新鲜感。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淡然回忆的一样,就是个着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胆怯而出现不想有的误会,特别就是和那些自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作弄,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致歉,他们听说:“呀,老师,你都就是为我不好”;思考一下,zw老师真的很羞愧,常常用“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其实孩子就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必须格外特别注意践行教师的形象,用真心钟爱学生,与学生人与自然相处。快乐学生,就可以对学生的缺点包容处之,慢慢等候他们战胜自我,获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蜕变;快乐学生,就可以细心指导学生,例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工作就明确提出了具体内容的建议;快乐学生,就存有冷静和学生真挚沟通交流,用家访、写信给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抨击回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变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应该先进经验。这学期里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败给别的班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可以抨击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深感,他们天下了非常大的不懈努力,也想要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于集体荣誉感,我无法危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宽慰他们,一直引导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有些事很难释然的。过后,他们还应邀我回去和他们一起练踢球呢。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体会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必须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敬重、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除了,教师也必须不懈努力和学生创建起至浓厚的感情。正像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生动的教育顺利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就是教育顺利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创建就是无源之水。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0

  利用假期时间,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为学生办生日,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快乐、自信、向上的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具有一颗快乐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获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鞭策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1、鼓励优生践行志向。鼓励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不好,就意味著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较之别人多一份不懈努力;协助优生重新认识自己。协助优生打破具体内容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优秀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念书过程中顺利的经验与失利的教训的淡定分析,通过各种具体内容的课内外课堂教学,恰当全面的重新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3、鞭策优胜者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使他们在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以辨认出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意识到的潜质,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回去“煎熬”他们,使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至人生的快感与光辉,从战胜自我至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2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表达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表达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分优生和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美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典范,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淘气〞,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开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那么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到达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辉,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鼓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典范,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慨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抚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浅薄;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沉着〞,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沉着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3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xx科目擅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4

  《爱心与教育》是备受赞誉的教育家李镇西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李老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一系列描述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真挚关怀,超越了普通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付出是无私的,不仅关心优秀生,也倾心照顾后进生。李老师曾说过:“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能离开爱!”这个触人心弦的名言凝聚了他多年从教经验的思考成果,在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中的每一章节、每一页、每一句都生动地阐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爱心与教育》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为汪斌煮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给我们带来的感慨,还是对伍建传达给我们的感动?这些都是,但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看来,教师制造一个让人感动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长期以德报怨,那才难!万同的教育转变手记长达五十页,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详实、最感人的关于后进生转变的记录。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不断打动,也一直在思考,我能有多少耐心去对待象万同这样的学生,去面对他身上那些令人无法预料的反复行为?在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有多困难,更看到了作为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个变化,无论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而万同所展现出来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号而已,而是一种行动与态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欢乐、愤怒、悲伤等情感。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导学生如何去热爱世界、国家、学校、家庭、父母、自己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环境中,我们的班级才能更加团结,学校才能更加繁荣,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这样才能避免那些善良正直的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工作者李镇西老师和一群孩子们的故事,李老师用很多真实事例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在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他说,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不是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录取,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读书,还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教来,我自认为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可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用心琢磨,因为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深刻的印象。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6-24

爱心与教育 读书笔记06-24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2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7-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15

爱心与教育读书体会11-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3-1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23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07-06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