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时间:2024-06-10 15:07:46 心理学 我要投稿

[荐]心理学知识15篇

心理学知识1

  怀疑论者——疑神疑鬼的一群人

[荐]心理学知识15篇

  怀疑论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用思想代替行动,惧怕权威,逃避成就。原因是他们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和疑虑,因为他们容易对周遭人的行为产生怀疑并且总是往坏处想。

  特点一:可信任的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是有责任心的人、可信任的人。他们在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是对他人绝对忠诚;忍受不了一丝的不信任感;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特点二:成功恐惧症

  有破坏成功的倾向。当成功清晰可见时,反而无法有效前进,找不到反对力量就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怀疑开始出现,从而把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搞砸。

  享乐主义——享受生活的族群

  他们对事情容易激动并且非常狂热,是典型的外向人,对每一种刺激都有立即的反应,发现事情皆令人兴奋、鼓舞,并且容易陶醉在其中。

  情绪:“少年不知愁滋味”

  乐观是享乐主义这最基本的情绪他们一生都需要新鲜感,崇尚潮流,不喜承担压力,怕负面情绪;不会表现出焦虑。

  性格:自恋的孩子

  他们坚信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他们只寻找那些支持观点的环境和人,希望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

  行动:在计划中进行

  相信生命是没有止境的,总是有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等着他们;喜欢同时拥有多种选择,并且为自己同时安排很多后备计划。

  工作:刺激比金钱更重要

  对创造性永远充满兴趣;善于带动周围人的积极情绪,愿意为一个有趣的项目、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工作。

  保护者——适合当英雄的性格

  敢作敢为;擅长领导一大群人,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特点一:让世界充满挑战

  非常适合并且渴望当领导,追求权力;有坚定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力量;有很强大的自信和意志力,喜欢向难度及规范挑战。

  特点二:强烈的保护欲

  善于保护下属,愿意拥戴他人,保护和鼓励人,但前提是手下能够服从他们,满足他们的控制欲;处于最佳状态时,保护者是宽宏大量和慷慨的。

  特点三:特殊的沟通方式

  干脆、利落;喜欢以争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特点四:有支配欲的领袖者

  他们具有豪爽、不拘小节、自视甚高、遇强越强;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进;但是,这样的人由于都比较好胜,有时候会对人有点攻击性,让人感到压力。

  调停者——喜欢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你觉得前面的8种类型都多少和自己有些像,那么你就非常有可能是第九类型——调停者。有人说,第九类型的人是人格中真正的大师。这是因为他们总能体会并理解到每种人的内心。

  特点一:神秘的平衡能力

  善于解决矛盾;具备创造平衡的神秘能力,同时能在相反的的意见中看到真理,并且能正直地由一个立场转向另外一个立场。

  特点二: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任务

  总是能意识到每个人的特长、每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甚至有时连当事人都未必察觉到。

  特点三:拒绝他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们更愿意对他人点头,同意他人的观点,而不是公开表达自己的异议;但这并不代表调停者会放弃原则,如果不触犯到他们心底的最低防线,他会给予他人最大限度的包容。

心理学知识2

  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

  (2)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

  (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倒退;

  (3)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他周围的世界;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2岁到3岁;

  (3)主动对内疚,从4到5岁;

  (4)勤奋对自卑,从6到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12到18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8、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

  (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

  (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

  (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

心理学知识3

  社会心理学常识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社会心理学常识2.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社会心理学常识3.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社会心理学常识4.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社会心理学常识5.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社会心理学常识6.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社会心理学常识7.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社会心理学常识8.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社会心理学常识9.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社会心理学常识10.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社会心理学常识11.破窗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心理学知识4

  情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关系到日常的交际,也会关系到恋爱关系的维护,婚姻生活的经营,孩子成长的教育等各个方面。那么,什么女人情商高呢?高情商的女人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不抱怨不批评

  高情商的人一般不批评别人,不指责别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实,这些抱怨和指责都是不良情绪,它们会传染。高情商的人只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热情和激情

  高情商的人对生活工作或是感情保持热情,有激情。知道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让好的情绪伴随每天的生活工作。不让那些不良的情绪影响到生活或工作。

  第三,包容和宽容高

  情商的人宽容,心胸宽广,心有多大,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计较,有一颗包容和宽容的心。

  第四,沟通与交流

  高情商的人善于沟通,善于交流,并且以坦诚的心态来对待,真诚又有礼貌。沟通与交流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

  第五,多赞美别人

  高情商的人善于赞美别人,这种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才会进步得更快,总是挑拣别人缺点的人会故步自封反而煺步。

  第六,保持好心情

  高情商的人每天保持好的心情,每天早上起来,送给自己一个微笑,并且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是最棒的,告诉自己是最好的,并且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喜欢自己。

  第七,聆听好习惯

  高情商的人善于聆听,聆听别人的.说话,仔细听别人说什么,多听多看,而不是自己涛涛悬河。聆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聆听是更好沟通的前提,聆听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一种沟通。

  第八,有责任心

  高情商的人敢做敢承担,不推卸责任,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视自己的优点或是不足,敢于担当的人。

  第九,每天进步一点点

  高情商的人每天进步一点点,说到做到,从现在起,就开始行动。不是光说不做,行动力是成功的保证。每天进步一点点,朋友们也更加愿意帮助这样的人。

  第十,记住别人的名字

  高情商的人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用心去做,就能记住。记住了别人的名字,别人也会更加愿意亲近你,和你做朋友,你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有好的朋友圈子。

  不抱怨不批评、包容和宽容度高、愿意沟通与交流、有责任心。。。。。。都是女人情商高的表现。以上的10个表现,你中了几个呢?

心理学知识5

  从众、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表征学习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例如,将“鸟”这一个符号和鸟这种动物关联。

  概念学习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例如,对“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就属于命题学习。

  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

  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在屋内感觉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如,吹拉弹唱。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例如,计算、阅读与记忆。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

  正强化、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通过摆脱掉一个厌恶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从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可以看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只不过正强化是呈现一个愉快刺激,而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

  泛化、分化

  泛化: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分化: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某种刺激和与这种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再认、回忆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属于记忆的第三环节。

心理学知识6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3.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心理学知识7

  1、88.8%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

  2、研究发现,人在难过时流的眼泪中,含有较多因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3、西班牙Granada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和死亡概念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也会影响他们的后代。

  4、老师在黑板上写下“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让学生给这句话加标点。男生的答案:“Woman,without her man,is nothing.”(女人,如果没了男人,什么也不是。)女生的答案:“Woman,without her,man is nothing.”(女人,没有她,男人什么也不是。)

  5、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都会说谎,四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说谎们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

  6、睡眠不足,会容易发胖。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前可以泡个热水澡。

  7、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人,会增加9.8%。

  8、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可是手机最终还是被偷走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9、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就希望借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10、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11、心理常识:贝勃规律。原本1元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一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12、调查显示:考完试检查的时候,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改错了。

心理学知识8

  电梯许多人天天要用。但是,这个小空间也会给人带来隐形压力:很多人一上电梯就钻到角落里,或者紧盯电梯楼层不放,心里念叨着“快到快到吧”。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三种原因所致。

  一是电梯乘客太多。多数人是这样。三四平米的电梯,要塞下十几号人,人的安全领土失陷。美国行为学家朱利?法斯特研究发现,当与陌生人的距离小于60厘米时,人们会自觉想离他人更远,比如躲到角落,尽量站直,以免碰到别人。

  二是遇到上司。智联招聘网站对9000余名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遇到上司时,24%的人不会搭同一班电梯;和上司同搭电梯时,60.3%的.人觉得不自在。这是一种心理上对权威的恐惧。这样的人可能从小就有严厉的父母,害怕权威人物。在电梯与碰面时,他们会尽量低头、蜷缩身体,希望缩小目标,避开上司注意。

  第三种是害怕封闭的狭小空间,精神科上称为“幽闭恐惧症”。他们进入电梯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过分担心电梯突然出故障,同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面红出汗、肢体颤抖等表现。患者常常极力回避乘坐电梯,或者带畏惧去忍受、煎熬。

  如何正确对待这三种情况呢?如果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是人们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的情绪,是正常的防御反应,有提高个体的警觉性而降低危险的意义,不需要刻意纠正。

  如果怕上司,不能光靠躲避解决。表示礼貌是必须的,微笑打个招呼,下电梯时说声再见,比低头不语给领导的感觉要好得多。

  如果是因为害怕封闭空间不敢进电梯,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原因可能与童年有类似的心理创伤有关。比如,小时候曾被家长关在小房间里,或者有过隔离或被抛弃的经历。这样的情况需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调理。

心理学知识9

  【摘 要】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找出心理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根源

  学生在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不自觉地违反了课堂纪律;学生学习有困难,害怕失败,滋生发泄的途径;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又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不惜以身试“法”,违反纪律,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诱发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了解了这些原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积极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变课堂的消极心理状态,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发现缺点和错误时,也要看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学生在认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后,就会发挥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能以舒畅,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1.理解、宽容学生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师生心灵就容易相通,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识的传递畅通无阻。以心换心,以情育人,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2.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传递着,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不要去讽刺、挖苦,也要给予信心和鼓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应无区别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也了解学生的不足。对每个学生要建立适当的期待,在课堂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机会。

  3.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想法,作为教师不应该去断然地否认他们的观点。不小看这些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鼓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引导他们。

  总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产生乐于接近的心理。

  三、教师应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更加学会学习;教师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同时也要注意学会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良好心理状态。

  四、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也能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学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二是学习者感到有必要学习某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都有好处。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知识的实际运用会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对有关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兴趣。因此,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生动的时事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置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饱满、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绩效,其关键点,需要教师将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氛围当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心理学知识10

  1.构造主义

  (1)奠基人:冯特。

  (2)典型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

  (3)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4)研究方法:强调内省的方法,将内省与实验相结合,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实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的学派。

  (1)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

  (2)代表人物:杜威等人。

  (3)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4)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内省法,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

  (1)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

  (2)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研究方法: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的实验研究。

  4.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界出现的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另一种思潮,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

  (1)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2)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3)两个主要特点

  ①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②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4)影响:行为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派,直接影响到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推动了心理学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5)缺点:行为主义心理学片面强调人与动物共有的外显行为,把人等同于动物而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5.精神分析学派

  (1)创始人: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2)理论来源: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

  (3)主张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动之中。

  ②人出生后的愿望由于不容于社会标准而受到压抑,不能得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这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通过与病人谈话、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引导病人说出来,紧张心情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缺陷:这一学说过分夸大了无意识因素在人的整个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基本上是由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这种观点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拒绝。

  6.认知心理学

  (1)创立

  ①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②广义的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2)主张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3)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其影响不但遍及整个心理学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认知心理学已成为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7.人本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马斯洛。

  (2)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3)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能认识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正确方向,要关心人,信赖人,真诚待人。

  (4)研究方法:强调用与抽象思辨和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的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5)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已成为60年代以来兴起的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本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6)总结:就第二语言教学而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影响最大,从而也对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心理学知识11

  普通心理学框架如下:

  1、开卷先有三板斧(哪本教材都是以此开篇):概论、神经、意识论

  2、再有发展于其中(发展心理学其实也是一种更大的学科,我觉得放前面学还是放后面学倒没所谓,当然放前面最好,后面在书的逻辑顺序会说)

  3、当今认知换行为(自上世纪后期,认知学派已经是主流,行为主义的都闪边了):感知、学习、记忆、智能,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所着重的。

  4、情绪压力常相随:虽然压力大多分开一章讲,但是个人觉得其四阶段既然与情绪反应一致,当然应该对照学。

  5、人格治疗一起看:人格这个其实比较难说,反正我觉得还是一塌糊涂,至于心理障碍和心理治疗,一般都被放到两章去说,不过个人不是很喜欢这部分内容,只是看老萨的书做娱乐尔。

  6、社会心理最后谈:社会心理学总是最复杂的,其实我觉得把这个和经济学一起学,往往有不错的效果。

  普通心理学成书其内在逻辑

  1、概论首先开篇给个认识,没啥好说的',有总体了解再学习似乎是每个学科的必然。

  2、神经: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嘛,物质基础的东西当然要放前面。

  3、意识论:心理学不就是研究这个的么,既然前面一章把物质基础说了,自然马上跟着意识的基础了。

  4、发展心理学:这个放前放后没所谓,不过主流的版本还都是放前面讲。个人觉得这种太过于综合性的东西,其实在一开始早学晚学都是了解皮毛而已。但是在一开始就给学习者一个对“被试”应该分别对待的第一印象,总归是好的,毕竟后面的章节除了社会心理学,都是针对于个体而谈的。

  5、感觉感知:不必说了,这个也属于基础的,讲的都是些神经反射之类的,基础的东西必然前面说,于是认知部分就此开始。

  6、学习:感知到了自然可以开始学了,很简单的逻辑关系

  7、记忆:学了怎么记呢?还是很简单的逻辑关系

  8、智能:这个当然是认知中最复杂的问题了,而且人类自己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放到认知部分的最后说,理所当然。

  9、情绪:基础介绍放前面,但是比认知的东西复杂,所以放到认知部分之后,由易到难,逻辑关系正常。

  10、压力:情绪的后续情况,以及一些同理的东西,也属于更具体的例子,放到后面理所当然。

  11、人格:这个东西真复杂,放最后。

  12、心理障碍:有了人格之后,再仔细说说病态的人格。逻辑关系严谨。

  13、心理治疗:解决上面的遗留问题嘛,属于顺序的逻辑关系。

  14、社会心理学:这种研究群体的东西,当然是最最复杂的,把之前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到,放到最后是最符合逻辑关系的。

心理学知识12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啦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啦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啦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应用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 data )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啦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啦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学知识13

  第一节 绪论

  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 W,1832—1920)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即精神与躯体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按研究涉及的手段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与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广、成效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最常被用于实验室中,但也可用于临床研究中。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 控制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心理实质的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认识过程

  (一) 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常见的感觉现象有感受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等。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征:选择性、 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二) 记忆的概念

  1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2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在识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最快,遗忘的数量最多。

  (三) 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征: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情绪过程

  (一)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对需要的满足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进化上看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从发生上看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从反应上看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二)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意志过程

  (一) 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 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特征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二) 意志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及自制力。

  需要与动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1生理的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

  2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

  4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地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的实现。

  动机冲突的类型有:

  1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常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便是一种严重的双避冲突情境。

  3趋-避冲突这种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由于人生中遭遇的许多目标,往往既有吸引力,又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接受目标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趋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人格

  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

  在个性心理特征中,能力、气质与性格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或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色彩辨别力、音色分辨力、手指敲击速度等。

  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从中找出四种最主要的类型,即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命名沿用至今,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类型、特性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



神经过程的特性



气 质特性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兴奋性



倾向性



多血质



活泼型





均衡



灵活









可塑



高而不强



外倾



粘液质



安静型





均衡



不灵活







迟缓



稳定



低而强烈



内倾



胆汁质



兴奋型





不均衡



灵活









不稳定



高而强烈



外倾明显



抑郁质



抑制型





不均衡



不灵活









刻板



高而体验深



严重内倾



  性格的概念与分型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特征: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行为

  A型、C型行为与疾病

  1 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A型行为由弗雷德曼和罗森曼提出,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经研究认为A型行为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2 B型行为类型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3 C型行为与肿瘤C型行为的特征为:过度的性格压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研究认为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第三节 心理卫生

  一、 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 能力。

  二、 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人格完整。

  三、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 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优生优育,有条件进行胎教。

  2抓住“关键期”,促进心理发展。

  3为儿童提供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

  4端正家长的养育态度,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 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重视青春期发育和性教育。

  2帮助青少年度过“危机期”,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尊重他人,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 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担负好自身角色,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

  2量力而行,避免过多压力和超负荷工作。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

  (四)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2保持乐观精神,适当参加各种活动。

  3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 心身疾病

  一、 心理应激与应对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2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3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

  4取得社会支持和安慰,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

  二、 心身疾病的概述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例如一个研究发现,一年中,LCU超过300的人中第二年有75%的人曾感到严重不适、抑郁或有心脑病发作;而低于150的人中只有33%的人有类似情况。

  第五节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

  1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谈法

  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是在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工具。

  二、 心理测验的分类

  据统计,已经出版的心理测验有5000多种,而且在不断增加。

  (一) 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

  3特殊能力测验

  4诊断性测验

  (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三) 按测验方法分类

  1问卷法测验多采用问题方式。

  2操作法让被试实际操作。

  3投射法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如一些意义不明的图片、一片模糊的墨迹或一句不完整的句子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随意做出回答,借以诱导出被试的经验、情绪或内心冲突,如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等。

  (四) 按测验的组织方式分类

  1个别测验每个主试每次只可以测试一个被试,如韦氏智力量表。

  2团体测验每个主试可以同时测试多个被试,某些智力测验可以以团体为单位进行。

  三、 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四、 信度、效度和常模

  (一)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信度主要考虑随机偶然误差的影响。

  (二) 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三) 常模

  五、 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 智力测验

  1智力的一般概念和智力单位

  目前各种智力测验多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离差智商的公式如下:

  IQ=100+15(X-M)/S

  X表示被试的智力测验成绩,M表示被试所在年龄组的测验平均成绩,S表示被试所在年龄组测验成绩的标准差。

  2常用智力测验

  (1)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先后编制了三个相互衔接的智力量表,分别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74岁;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16岁;韦氏学龄前及小学生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6岁半。

  韦氏智力量表的得分分布是以100为平均值、15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得分在70~130分为正常,得分高于130分为智力超常,低于70分为智力缺陷。

  (2) 比奈(BinetSimon)智力量表:是第一个智力量表,自1905年发表以来,经过了多次修订。

  (二) 人格测验

  1客观性测验

  (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由艾森克教授编制,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十分广泛,分为成人和青少年两种形式。EPQ包含三个维度4个分量表,共90余个题目。EPQ中所包含的三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内外倾(E)、神经质(N)和精神质(P),分别用三个分量表测量。

  (2)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ersonality factorquestionnaire,16PF)

  (3)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2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可唤醒被试的内心世界或人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反应中表现出这种内在需要和状态。

  投射技术包括有多种形式和结构,如:联想和构造法(语句完成法、逆境对话测验等)、墨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图画故事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但最常用的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六、 临床评定量表

  常用的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elf 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因其包含90个题目而得名。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

  第六节 心理治疗

  一、 心理治疗概述

  心理治疗的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

  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 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它在心理治疗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解剖为三个层次。

  (1) 意识(consciousness):是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

  (2)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即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3)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又译成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2精神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将人从精神功能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原我、自我及超我。

  原我:无意识的最深层,是生来即有的。原我的内容除带有原始的、人类共有的特性外,还具有个体的特征。原我是不顾及“现实标准”的,它只能通过自我间接地表现出来。

  自我:是意识状态下的自己。自我的功能主要有检查现实、适应环境、区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控制情感及本能活动以及对体验进行综合判断。

  超我:是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的功能。超我也具有良心的含义,过强的超我易导致自责或过失感。

  3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强调幼年阶段不利的心理发展或挫折对人格特征及成年后心理疾病形成有重要影响。从婴儿到成年性本能可以分为不同阶段。

  (1) 婴儿期(口欲望):婴儿通过吸吮获取营养,满足本能欲望。

  (2) 幼儿期(肛欲期):此时的儿童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排便,并由此接触到一些新的体验,例如自主与克制、占有与给出,也包括干净及条理性等体验。

  (3) 学前期(崇拜性器期):此期的儿童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性标志,并感受到父亲和母亲有一个共同的成年人的生活区域。

  (4) 青少年(潜伏期):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儿童的性本能大大降低,进入一个“性的沉寂”时期。

  (5) 成年(生殖期):开始对异性、社交活动、婚姻和成家以及职业感兴趣。这一阶段中是通过亲吻、爱抚以及性交等活动来满足潜伏期阶段中的性冲动。这一阶段会一直延续到更年期,直到生命的终结。

  (二) 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启发,在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钠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人或动物必须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反应(如按压杠杆),这个习得的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如得到食物)。在经典的条件反射中没有这样的效果出现(如唾液的分泌不会导致食物的出现)。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行为的操作性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三) 人本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了人本主义疗法,被称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罗杰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三、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 精神分析的治疗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

  (二) 行为主义的治疗

  (1) 系统脱敏法

  (2) 冲击疗法

  (3) 厌恶疗法

  (三)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治疗的特点

  (1) 以人为中心。

  (2) 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3) 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四) 其他疗法

  1催眠疗法

  2认知疗法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

  (一) 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

  1单向性

  2系统性

  3正式性

  4时限性

  (二) 心理治疗的原则

  1真诚原则。

  2保密原则。

  3“中立”原则。

  4回避原则。

  五、临床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方式:门诊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手段

  (1) 宣泄

  (2) 领悟

  (3) 强化自我控制

  (4) 增强自信心是心理“通”的最高表现

  第七节 医患关系

  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患者的依从性

  医患关系模式

  医患关系模式是医学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萨斯(T Sxas)和霍华德(M Hohade)的观点(1956),我们可以将医患关系分出三个基本模式。

  (一) 主动-被动型

  这种模式是反映患者置于被动地位,而医生处于主动的主导地位的一种模式,常用于手术、麻醉、抗感染治疗等技术。对休克、昏迷、某些精神疾病、智力严重低下等病,这种模式是适合的。在这种模式之下,医生为患者做某事,患者就好像是不能自助的婴幼儿,医生则形同他们的父母。

  (二) 指导-合作型

  这是一种一方指导,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合作模式。按照这个模式,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生的作用占优势,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同时又有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中,医生是主角,患者是配角,很像父母儿童。目前临床上的医患关系多属于此种模式。

  (三) 共同参与型

  这是一种以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医患关系模式,双方有近似的同等权利,从事于双方都满意的活动,在临床实践中强调医生和患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医生帮助患者自助,是一种同志或朋友式的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的民主的关系,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很像成人成人的关系,在大多数慢性疾患中可以见到这种关系。

  第八节 患者的心理问题

  患者角色的适应不良大致有5种类型。

  1角色行为缺如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冲突同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3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角色行为强化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程序

  心理护理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启迪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自我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的目标

  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4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心理护理的程序

  护理程序由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步骤组成。

心理学知识14

  究竟什么叫潜意识呢?

  从字面理解:意识,简单地说,是人的较明显的认知世界的大脑心智活动。潜,是不露在表面的意思。潜意识是不明显,不露在表面的大脑认知、思想等心智活动。

  心理学家曾用海上冰山来形容:浮在海平面可以看得见的一角,是意识,而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看不见的更广大的冰山主体便是潜意识。

  从功能上讲,潜意识大约有如下特点:

  1、潜意识具有记忆储蓄功能。潜意识象个巨大无比的仓库或银行,它可以储存人生所有的认知和思想感情。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一切意识到的东西,都会进入潜意识并储存起来。一些熟悉的事物,如长期生活环境中的习俗、观念、人物景象、他人的某些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等等,常常不经过明显的意识记忆,不知不觉地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并储存起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潜意识吸收和反馈的结果。

  2、潜意识具有自动排列组合分类的功能。潜意识将保存的复杂多样的东西,进行自动的重新排列组合、分类,以随时应付各种需要。

  人们做梦,便是潜意识的一种自动排列组合的反映。当我们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与这问题有关的潜意识就可能被我们唤醒,从潜意识里升到意识中来为思考服务。而与思考问题无关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唤醒,它老老实实在那里埋藏着。大脑功能紊乱的"神经病",便是潜意识排列组合混乱无序造成的。

  3、潜意识的"密码"性和模糊性。"密码"是用来做比喻的权宜之辞,意即潜意识的唤起,须由特定的情景或特定的意识指令才行。"模糊"指存入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变成了我们无法认识的模糊的"代码",只有通过意识的重新"翻译",才能清晰起来。这个过程速度之快,我们几乎无法觉察。

  当我们要思考回想某件事的时候,比如我们想回忆少年时代一件成功的往事,我们就给潜意识下了一个特定的指令,于是这方面的潜意识很快便会被唤起,并经过意识怠"翻译",而栩栩如生重现出来。

  当我们在某种特定情景的刺激下,一些相对应的潜意识有时会自动地重现出来。比如你看到电影中的接吻场面,你的潜意识中的某些相关的记忆有可能就闪现在脑屏幕上,与电影中的场面交相辉映在你的大脑意识里,煞是好看。这是潜意识的快速"密码"唤起和快速意识翻译的`表现。

  4、潜意识有直接支配人行为的功能。人的一切引起习惯性动作、行为,以及一些自己也没有意料到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支配人。一些人遇到难题,马上想到"挑战""想办法解",行动也几乎同时跟上。另一些人遇到难题,则不自觉地、甚至不加思考地就想到退,想到失败,而且也在行动上退却。这便是过去不同经验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5、潜意识具有自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功能。当我们苦思冥想某一难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时,我们可能会暂时停下来做别的事。结果突然有一天,问题答案的线索,甚至完整的答案从你脑中跳出来了,你惊喜万分。原来这便是潜意识在自动替你思维解决问题。所谓"灵感",就是潜意识的自动思维功能。

  6、潜意识的快速习惯反应,便可形成超感和直觉功能。据说有些印第安土著人能从马蹄印迹中判断马走了多远。这种超感和直觉实际上是长期与马、马蹄痕迹打交道形成的经验潜意识的习惯性反映。母亲对婴儿的某些直感,也是长时间和婴儿生活在一起的习惯潜意识的直接反映。

  总之,潜意识就是我们"心"的大海。它汇集着一切思想感受的涓涓细流,容纳各种观念心态的百川江河。它是形成我们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

心理学知识15

  究竟什么叫潜意识呢?

  从字面理解:意识,简单地说,是人得较明显得认知世界得大脑心智活动。潜,是不露在表面得意思。潜意识是不明显,不露在表面得大脑认知、思想等心智活动。

  心理学家曾用海上冰山来形容:浮在海平面可以看得见得一角,是意识,而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看不见得更广大得冰山主体便是潜意识。

  从功能上讲,潜意识大约有如下特点:

  1、潜意识具有记忆储蓄功能。潜意识象个巨大无比得仓库或银行,它可以储存人生所有得认知和思想感情。

  人从出生到老死得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一切意识到得东西,都会进入潜意识并储存起来。一些熟悉得事物,如长期生活环境中得习俗、观念、人物景象、他人得某些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等等,常常不经过明显得意识记忆,不知不觉地直接进入人得潜意识,并储存起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潜意识吸收和反馈得结果。

  2、潜意识具有自动排列组合分类得功能。潜意识将保存得复杂多样得东西,进行自动得重新排列组合、分类,以随时应付各种需要。

  人们做梦,便是潜意识得一种自动排列组合得反映。当我们思考某个问题得时候,与这问题有关得潜意识就可能被我们唤醒,从潜意识里升到意识中来为思考服务。而与思考问题无关得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唤醒,它老老实实在那里埋藏着。大脑功能紊乱得"神经病",便是潜意识排列组合混乱无序造成得。

  3、潜意识得"密码"性和模糊性。"密码"是用来做比喻得权宜之辞,意即潜意识得唤起,须由特定得情景或特定得意识指令才行。"模糊"指存入大脑得潜意识已经变成了我们无法认识得模糊得"代码",只有通过意识得重新"翻译",才能清晰起来。这个过程速度之快,我们几乎无法觉察。

  当我们要思考回想某件事得时候,比如我们想回忆少年时代一件成功得往事,我们就给潜意识下了一个特定得指令,于是这方面得潜意识很快便会被唤起,并经过意识怠"翻译",而栩栩如生重现出来。

  当我们在某种特定情景得刺激下,一些相对应得潜意识有时会自动地重现出来。比如你看到电影中得接吻场面,你得潜意识中得某些相关得记忆有可能就闪现在脑屏幕上,与电影中得场面交相辉映在你得大脑意识里,煞是好看。这是潜意识得快速"密码"唤起和快速意识翻译得表现。

  4、潜意识有直接支配人行为得功能。人得一切引起习惯性动作、行为,以及一些自己也没有意料到得行为,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支配人。一些人遇到难题,马上想到"挑战""想办法解",行动也几乎同时跟上。另一些人遇到难题,则不自觉地、甚至不加思考地就想到退,想到失败,而且也在行动上退却。这便是过去不同经验得潜意识在起作用。

  5、潜意识具有自动解决问题得思维功能。当我们苦思冥想某一难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时,我们可能会暂时停下来做别得事。结果突然有一天,问题答案得线索,甚至完整得答案从你脑中跳出来了,你惊喜万分。原来这便是潜意识在自动替你思维解决问题。所谓"灵感",就是潜意识得自动思维功能。

  6、潜意识得快速习惯反应,便可形成超感和直觉功能。据说有些印第安土著人能从马蹄印迹中判断马走了多远。这种超感和直觉实际上是长期与马、马蹄痕迹打交道形成得经验潜意识得习惯性反映。母亲对婴儿得某些直感,也是长时间和婴儿生活在一起得习惯潜意识得直接反映。

  总之,潜意识就是我们"心"得大海。它汇集着一切思想感受得涓涓细流,容纳各种观念心态得百川江河。它是形成我们一切思维意识得源泉。

【心理学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学知识06-10

心理学知识与关系06-23

心理学冷知识06-29

心理学知识的含义06-29

教学心理学知识07-01

简单的心理学知识07-01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07-02

教育心理学知识06-28

心理学冷门知识06-28

心理学的小知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