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时间:2024-06-11 07:38:25 心理学 我要投稿

[精]心理学知识15篇

心理学知识1

  我们的眼泪为何而流?

[精]心理学知识15篇

  我们哭泣是因为哭泣会让我们感觉好些吗?或者哭泣能清除掉体内那些让我们感觉压抑的化学物质吗?抑或是如Oren Hasson在他的新理论里面说的那样,一次正确的哭泣能让你受到关注、获得认同?

  我们会在疼痛的时候流眼泪,但流泪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位名叫Oren Hasson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条新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哭泣在进化:眼泪可以让外界知道你已经降低了防范。

  “哭泣是一项已经高度进化的行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 进化生物学家Oren Hasson说,“我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泪水可以使视线模糊,因而可以降低防范,还可以有效地传递出让对方顺从你的信号。

  有益心理、身理健康的“坏习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连日常生活中一些公认的坏习惯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面。9月1日,英国《每日邮报》为 大家列举了11个这样的“坏习惯”。

  1.合理发怒有益血压。

  没错,生气会让人血压上升。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压抑的情况下恰当地以愤怒回应,血压不但会维持正常水平,制造压力感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量也会相应减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让人多了一份积极的心态和掌控感;该出手时不出手,畏缩不前、极力克制内心情绪,压力激素反而会骤升。长此以往,心脏病就会“盯上你”。

  2.电子游戏帮你锻炼。

  谁说玩电子游戏让人变胖?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人在玩电子游戏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身体因此消耗更多的能量。阿莱特。佩里博士认为,如果不能参加真正的体育锻炼,玩游戏也能帮着减肥,至少比傻坐在沙发上,吃着薯条看电视好,但前提是玩的时间不能太长。

  3.说点粗话缓解疼痛。

  说粗话是被人不齿的坏习惯,但却有缓解疼痛的好处。心理学家理查德。斯蒂芬博士认为,说粗话和肾上腺素的调节作用有关,它加重了人的侵略倾向。

  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想侵犯别人,他对痛越不敏感。我们的祖先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外科手术时,嘴里都会咬块木板,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破口大骂,减轻痛苦。

  4.偷点小懒助你长寿。

  公共健康专家皮特。亚科斯特说,天天早起,忙忙碌碌的人可能过早地“钻进坟墓”。不时地偷个小懒,不仅能减轻工作压力,还是长寿的关键。研究表明,中午小憩片刻比打网球更有助长寿。老人总是跑步锻炼反而会消耗本来用于细胞再生或抵抗疾病的能量。心理专家称,就算躺在家里做白日梦,那也是大脑在处理重要的信息,你的思维反而更活跃。

  5.短期压力增强记忆。

  长期的生活压力,如离婚等,能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让人容易感染。但布法罗大学的研究发现,短期的紧迫性事件能提升大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这是因为,压力激素影响大脑主管情感和学习能力的部分区域。压力剧增会使传递信息的物质———谷氨酸盐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增进记忆力。

  6.逃避家务能防过敏。

  有研究认为,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暴发都是因为现代社会太干净了。但是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灰尘。布里斯托尔和布鲁内尔大学的调查表明,孕期或产后的妇女经常使用清洁设备,孩子7岁以前易患哮喘的几率会升高41%。因为一些室内清洁剂释放的化学物质会严重损害儿童的呼吸道。

  7.吵闹音乐激发脑力。

  参加摇滚派对,调高音乐的音量都有助于激发大脑的`活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发现,人内耳里的球囊只对超过90分贝的音量敏感。而球囊和大脑处理性、快乐和饥饿感的区域相连。如果通过高分贝音乐的刺激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内心就会非常平静、幸福。不开心时,可以用高分贝音乐激发你的“快乐激素”。

  8.碳酸饮料可防痴呆。

  尽管面对腐蚀牙齿、导致肥胖的威胁,但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罐碳酸饮料能将人的记忆力提高20%,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因为大脑中的海马区域在血糖上升的刺激下,会变得非常活跃,而老年痴呆患者的海马区域功能衰退,海马体萎缩。

  9.无论是敲打桌子、浑身乱颤,还是伸胳膊蹬腿,打哈欠,这样的人每天都要多消耗350卡路里的能量。每年无形中减肥9—27斤。所以胖人们不要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减肥方法。

  10.被子不叠杀死尘螨。

  哮喘症患者最好别叠被子。因为房间里的尘螨在干燥、暴露的环境中不易生存。而叠好的被子容易保留人体的温度和汗液,给尘螨创造生存条件。研究者斯蒂芬。普赖特勒夫博士说:“把被子摊在床上,里边的潮湿气体很快就会干燥,而外部的湿气又无法进入,各类螨虫会脱水而死。”

  11.平日小赌赶走抑郁。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赌徒比常人心理更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参加适度的赌博游戏,比如每周去一次赛马场,他们的大脑会更加活跃,善于与人交流。上岁数的人,在网上玩点在线扑克游戏或者电子赌博游戏,能有效排解抑郁,阻止大脑早衰。

  你有什么秘密?“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

  保守秘密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就认为保守秘密的能力居于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中心位置。儿 童在6到7岁时就学会不要提前泄露送给妈妈的礼物。在青春期和成年后,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交中流利地说无伤大雅的谎话,经常关系到他的精神健康。& < /p>

  研究者们还发现,保守秘密的本事能加强一个人的吸引力。就像英国文学家奥斯卡.王尔德说的那样:“最常见的事物,只有当你把它藏起来的时候才会叫人高兴。”< /a>

  保守秘密的后果因人而异。我们经常发现,真实的世界中的很多人因为长时间严守一个秘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 /strong>他们努力压抑自己不说出秘密,最后不幸导致一种反弹效应,使得他们对心中秘密的顾虑竟然会淹没自己正常的意识,尤其是当秘密泄露之后会受害的人就在他们附近的时候。

  在极罕见的情况下,一些由于病理原因而表现得无动于衷的人,一点也不用为秘密可能为他人造成的潜在影响担心,所 以他们也不会觉得保守秘密所带来的压力。

  而对于以保密作为职业的间谍来说,他们至少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对于可不可以把秘密告诉什么人,告诉多少,他 们都有着清晰的底线。

  有人天生更能保密。在过去十年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群体,他们将其称为“压抑者”。据估算,美 国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人属于这个群体。这些人更能无视或者压抑那些让他们感觉尴尬的“秘密”,所以他们更能严守秘密。

  在测试焦虑和防御性的问卷中,这些“压抑者”得分很低。这表示他们很少会生气,为金钱发愁或者被噩梦困扰。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为一点小麻烦冒汗。& < /a>

  尽管对这些人的了解还不很深入,一些心理学家相信,他们会用美好记忆自我干扰的方法,封锁脑海中令人沮丧的那些事。经 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这些人习惯成自然,成为了擅长保守秘密的人。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讲理?(越是相爱就越容易吵架)

  任性是因为有感情

  谈恋爱的人,是不是能较好地交流,这可不一定。有时,相爱的人反倒不能交流。林黛玉最爱贾宝玉,爱得不要命,可是一见面就吵、就哭。越是相爱就越容易吵架。薛宝钗为什么不跟贾宝玉吵呢?因为她不爱他。女孩子喜欢谁就跟谁吵,这一点对男士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气,很有礼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东西,有一种求同存异的倾向;而感情越好,对对方越关心,求同的倾向越强,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最高点,就接近全面求同。明知对方对自己有感情,感情强烈,就越不讲理、苛刻,有点专制了。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母子之间。母亲最爱孩子,但是最难沟通。

  感情好反而不讲理了。爱情就是强烈的感情。情和理是矛盾的,强烈的感情就是强烈的不讲理,这也是人性的一种缺陷,可人性的美好也在这种不讲理之中。

  尊重和你不一样的逻辑

  美国有一本谈交流的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你必须确立一个观念——你交流的对象,不管是同学、同事、父母、师长,或者亲人、谈判对手,你不要以为他和你是一样的人。在同样的情景面前,你看到的,他们可能看不到;他们看到的,你可能看不到。他思考的逻辑也和你不一样。不管他和你多么不同,你都要尊重他。学会交流,就是学会尊重和你不一样的逻辑。

  美国的《当代心理学》杂志有一篇文章讲美国的家庭暴力。两个人虽然相爱,但两个人不一样:第一,男人心里有鬼。据研究,男人有一种多恋的倾向。第二,女人嘴巴比较厉害,滔滔不绝,男人理短就少讲话、不讲话,或者溜了。女人偏偏要男人当场认输,男人忍无可忍,最后就用拳头来对话。这在我们中国就叫“报以老拳”。

  男人为什么老揪着女人不放,就因为爱她。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心理学知识2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缺乏理论性、注重实践性是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建构主义与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将分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现存问题,并探索如何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各类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并且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中小学教师基本的师范素质考查中的重要课程。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训练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原理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心理素质。但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5

  [2]肖朗,范庭卫.美国教育心理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J].学术交流,20xx,7

  [3]唐燕儿,魏旭阳.“微课”的优势与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

心理学知识3

  也许你也听过“七加减二”原则。心理学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至9个信息块。但一个信息块包括好几个相关数据点。比如电话号码包括国家编码、区域编号以及好几串数字。它可能超过14个数字,但我们却能轻易地把这些信息组记下来。

心理学知识4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

  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知识5

  【摘要】

  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xx(06).

  [2]赵阿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心理学知识6

  第一章 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5层含义: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具有主观性。

  2.感觉的种类

  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内感觉、外感觉和本体感觉。

  3.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过程的结果。

  (3)感觉后像: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然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的单一感觉的现象。

  (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知觉(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与感觉的比较

  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6.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对象和背景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和思维

  1.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和再现,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2)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时的生理状态(觉醒状态、意识状态等)、心理需要、兴趣、目的任务、理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复习等。

  (2)保持和遗忘:保持即信息的储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有错误。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抵制遗忘的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对已识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形成的概念,要由一定的外部条件引起;再认与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积极的思维活动。

  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5.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作媒介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概括性:是指人脑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关系。

  6.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成年人进行思维时,往往是三种思维相互联系来解决问题。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类

  习惯性思维,或称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7.思维的过程

  (1)概念: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用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2)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

  第五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与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态度的内心体验。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3.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型,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把快乐、悲伤、愤怒、恐惧作为基本情绪。

  (2)情绪状态

  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

  道德感指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指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美感指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4.情绪的功能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5.情绪的调节

  改变认知方式;调整期望目标;改变环境;心理应对与防御;求助与咨询;此外,适当的宣泄、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具有好的效果。

  6.意志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活动,遇到困难需要毅力和决心克服困难,坚强不屈实现目标。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7.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有目的的行动,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行动,基础是随意行动。

  8.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出决定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韧性: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叫坚定性或顽强性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4)自制力:是指意识行动中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任性。

  9.行为

  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10.人类行为的特征

  人们说的与做的,一种以上测量尺度,可观察与记录,对环境的影响,受规律支配,公开或隐蔽。

  11. A型行为

  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12. B型行为

  与A型行为相反的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13. C型行为

  特征为过度的性格压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第六章 人格

  1.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习惯将这些内容成为个性心理特征。

  2.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倾向性。

  3.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的范畴比能力小,能力包含了人的整体的功能,而只能更多偏向于脑的功能,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智力的衡量

  通常采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衡量,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间接的推测和评估。

  5.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6.气质类型

  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

  7.气质的意义

  (1)任何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2)气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3)在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4)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确有一定的影响。

  8.性格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9.性格的特征

  (1)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2)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意志特征;

  (3)在对情绪的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情绪特征;

  (4)在认知活动的特点与风格方面,表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2)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等)→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

  (3)不同年龄段需要的主题不同,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而后这种需要逐渐减弱,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依次递升,尊重的需要日渐强烈,到青年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是一种波浪式的递进。

  11.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12.动机的分类

  (1)生物性动机:也称原始动机或生理性动机,与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需求有关,常常与生俱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2)社会性动机:也称继发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与心理和社会需求有关,通过学习获得。

  13.动机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是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

  (2)双避冲突:指两种目标都是个体力图避免的,但是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必然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时表现出的心理冲突,「后有追兵,前有大河」。

  (3)趋避冲突:指某个目标对个体即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个体对该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14.人格形成的特点与标志

  (1)人类有较长的生理不成熟期,需要依赖他人的生活;

  (2)人格的发展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存在某些「关键期」;

  (3)人类行为的主要是社会行为;

  (4)人格形成的关键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自我意识使人们对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认识;

  社会化是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

  15.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遗传潜能。

  (2)共同经验:即不同的个体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所接受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

  (3)独特的经验。

心理学知识7

  1人们喜欢短行阅读,但长行阅读可增加阅读速度。虽然人们喜欢阅读把文本分为相对较窄的专栏式的文章,但当文本的宽度以页数为单位时人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

  2七加减二心理学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至9个信息块,也就是“七加减二”原则。

  3每个人的朋友数量有限也许你是一名社交媒体能手,拥有4000个好友,事实上你并没有这么多朋友,至少没那么多亲密好友,人类的亲密好友的上限在50和150之间。

  (据说压力越大,转得越快)

  4潜意识造就了人类的大部分决定尽管人们认为每个决定都是通过有力控制而作出来的,但研究表明人类大多数决定实际上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产生。

  5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将成为人们选择和投票的对象人们习惯于选择名单上的首个对象,无论是菜单还是候选人名单。

  6人类不是多任务处理者你自认为是一个专业的多任务处理能手。很遗憾地告诉你,这未免太过自信了。当你一边走路一边和朋友讲话时,你的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于具有高级功能的动作上,也就是说你无法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件事上。

  7红蓝搭配伤眼虽然许多国家的国旗喜欢红蓝搭配,但这个搭配是十分伤眼的,这种效果会使某个颜色在另一个颜色的影响下显得特别突出或模糊。

  (据说压力越大,动得越快)

心理学知识8

  一、心理学考试科目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共一张试卷,300分。

  1.普通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意识和注意力等;第二部分是行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第三部分是人的心理性,包括能力、心理等。近几年,能力、情绪情感曾重复出题,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格外注意。

  2.发展心理学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断不可分开孤立的复习此门课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除将这些阶段联系起来之外,同时还要看到每个阶段的年齡特征,而后者一般也是考试的重点。

  3.教育心理学所占分数不多,对于其复习,考生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同时每一部分又可以分列出一个提纲,主要有理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对教学的启示。

  4.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归纳为: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

  5.统计心理学需要广大考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论性数据的计算,建设考生在复习些门课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复习。

  6.心理测量学以前考的学校不多,但现在统考会考,因此还是要认真复习,心理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信度效度的分析,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的制作过程。此外,考生最好记几个有代表性的量表。

  二、推荐心理学参考书目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复习指南

  马上进入六月,是专业课复习的'基础复习阶段,这一段时间考生除了梳理学科知识框架、知识结构、培养对心理学深入研究的兴趣之外,还要做的工作就是步入学科基础复习,需要对学科内容有一定的把握,建构心理学学科视野。这段时间考生不妨多看一些心理学相关的杂志、期刊,不懂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培养一种心理学研究意识,训练自己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心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来思考一些问题。

心理学知识9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20世纪中其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第一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论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许多国家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啬,也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答: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是均等的,教育方法也只是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标志。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大约也在四千年前,古代埃及的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牲,印度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天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化复兴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8、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反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内容是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师严而道尊等。

  (3)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总是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9、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他的贡献:

  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瑞士平民教育家。

  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1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爱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相关内容的选择。教育爱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1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13、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4、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规范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政党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15、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

  1)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2)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

  3)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学校文化是怎样开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良好的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8、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

  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19、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育学上,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身心在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20、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心理学知识10

  没有人能准确知道未来的走向。更准确来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对未来事件的反应,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人们把好事情比如好工作和幸福婚姻对自己的影响看得过高,不好的事情也是如此。然而,事实证明幸福指数会和原来差不多并且慢慢恢复到原来水平。

心理学知识11

人们喜欢短行阅读,但长行阅读增加阅读速度

  虽然人们喜欢阅读把文本分为相对较窄的专栏式的文章,但当文本的宽度以页数为单位时人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更有趣的是,人们以为宽距较窄的.专栏排版会增 加阅读速度,但这增加的只是视觉上的愉悦感。

心理学知识12

  1 构建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意义

  1.1 系统建设的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也从思辨和经验科学转变为实验科学。绝大多数心理现象、心理原理和理论都须经过实验的演示和验证,才能获得对心理学本质的认识。

  心理学公共课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框架,以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为核心,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课程,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和非该专业学生入门心理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担着全校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17个师范专业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并面向广州大学城10个院校开设心理学公选课程、面向石牌校区6院校开设心理学面授课、面向本校网络学院开设心理学网络课程。心理学公共课形成了一校多区、一课多校、一课多专业(多个专业选修、必修)和一课多开设形式(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函授、面授、远程教育等)的复杂的开课情景。

  由于心理学公共课开课情况复杂,任课教师不便于携带设备进行实验演示或安排大量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为此,心理学公共课自开设以来,就难以进行实验教学,使课程教学缺少了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打破心理学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一校多区、一课多校、一课多专业和一课多开设形式的心理学公共课实验教学。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在此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构建了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管理共享平台,将其运用于心理学公共课程教学和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开创了心理学公共课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1.2 系统建设的意义

  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上挂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和心理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上,任课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中心网站进行实验的互动和实验的演示,打破了课程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依赖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心理学公共课的实验教学,不但创新和完善了心理学公共课在一校多区和一课多校的复杂授课环境下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学现象、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极大地提升了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开发的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面向全国开放,只要用户或普通访客登录系统,无需注册即可进行实验的互动。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心理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持续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2 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建设内容

  2.1 教学资源建设

  本系统按照心理学公共课教材的章节体系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心理与脑、心理物理法、感觉和知觉、注意、思维和想象、记忆与学习、动机、情绪等章节的心理现象的演示和心理学理论的实验互动与验证。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形象演示和实验的远程互动,加深对心理现象本质的理解,巩固对心理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目前已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0余项,包括大脑结构与功能实验、道德美的神经机制实验、阅读推理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颜色混合实验、马赫带实验、闪光融合实验、似动现象实验、运动后效实验、棒框实验、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视觉辨别反应时实验、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听觉简单反应时实验、听觉辨别反应时实验、听觉选择反应时实验、恒定刺激法实验、信号侦查实验、时间知觉实验、速度知觉实验、深度知觉实验、颜色爱好实验、注意分配实验、注意广度实验、记忆实验、记忆广度实验、迁移实验、情绪Stroop实验、风险决策实验等实验项目。

  2.2 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建有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http://psylab.scnu.edu.cn/)和心理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http://psyvslab.scnu.edu.cn/),所开发的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挂在这两个实验教学管理网站上,面向全国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两个教学管理平台上,参与者无需注册,只要登录网站、打开相应的项目,即可进行实验信息浏览或实验互动;如需下载教学资源,则需进行免费注册,注册以后即可下载任意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开发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主要存在两个关键技术难题。

  一是对实验素材和实验场景的界定。有些实验素材难以用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取代,如“重量鉴别的心理物理法实验”中的“重量”感觉就很难用信息化技术虚拟并通过远程的方式呈现。有些实验场景也难以虚拟生成,如“深度知觉实验”中的深度场景的构建。

  二是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反应,收集反应数据。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模式是呈现刺激(stimulus,S)和收集反应(response,R),即S-R的联结,反应时(reactiontime,RT)也成了心理学实验中最为经典和最为永恒的反应指标[。应对一校多区、一课多校复杂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环境,必须借助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实验依赖设备的时空限制,构建远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创新性地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收集远程的即时反应数据和及时推送实验反馈信息,也是本系统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远程反应时(RT)的收集,本系统主要通过Flash技术来实现;而对一般实验场景难建构的问题,需要通过转换思维、转换实验项目场景设计的思维定势,通过转换角度、转换场景、创设新的虚拟实验场景,创造性地突破实验场景难建构的难题。

  3 系统实施的方法与成果

  本项目的开发主要利用了Flash动画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活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目前,已开发完成了颜色混合实验、反应时实验、速度知觉实验、记忆广度实验等30余项实验项目,并均已挂网投入使用。

  Flash动画制作技术是本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实验项目的设计脚本,利用flash技术设计出具有人机互动、数据采集和简单数据统计等功能的虚拟仿真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形成实验项目的音像效果,进一步完善了虚拟仿真实验。最后,利用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络通信技术,将设计好的实验项目移植创建到网页中,并部署在远程服务器上,实现远程的跨时空的实验访问和操作互动。

  4 实施效果

  4.1 受益面宽广

  本系统开发挂网后,已应用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17个专业的心理学公共课的实验教学,受益人数每年近4000人;应用于广州大学城10院校心理学公选课的实验教学,受益人数每年达500多人;应用于石牌校区6院校心理学面授课程,受益人数每年约180人;应用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心理学网络课程,受益人数每年约2200人;应用于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学生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受益人数每年约为370人。

  4.2 共享性好,利用率高

  心理学公共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体现师范院校特点一门课程;心理学是每一个师范生都要了解并掌握的专业知识,它直接关系到对师范生教育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几乎全国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心理学公共课,并将此课程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心理学公共课也面临一校多区、一课多校、一课多专业、一课多开设形式的实际教学问题,同样,课程的实验演示与验证都难以进行。

  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以心理学的一般体系为框架进行开发,以普遍的心理学现象和理论为实验内容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设计和构建。因此,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项目普遍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项目适应性广、共享性强。同时,开发的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上挂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和心理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中,校内外用户均可免费登录该系统共享使用,资源共享性强、利用率高。

  5 项目的创新

  5.1 教学模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面向本校师范生的心理学公共课由于选课人数众多,且存在一校多区教学等原因,心理学公共课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而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与构建,突破了课程实验教学对实验设备的依赖和受时空的限制,开创了心理学公共课一校多区、一课多校、一课多专业和一课多开设形式的实验教学新途径,创新了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心理现象的趣味演示和远程课内或课外实验的实操与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心理学公共课的热情和内驱力,提升了心理学公共课教与学的双重功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2 实验技术手段的创新

  相比于以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在实验技术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以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大多采用静态的网页设计,有些以动画方式进行知识性陈述和呈现,但无法进行具体的、真实的实验操作,也较难以进行实验互动。而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远程访问的方式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以真实实验设计为宗旨、以实验操作互动为核心进行虚拟实验项目的设计。所设计的实验项目既能进行实验演示,又能进行实验操作和远程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解决了因时空阻隔和无法进行大规模实验的实际难题,在大规模、多校区、多开设形式的复杂授课环境中,成功实现了心理学公共课的实验教学。

  5.3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本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将当今心理学最前沿研究技术及研究成果———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也创新性地加入到实验教学内容中。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采集的脑成像数据是一个庞大的多维数据,数据的成像处理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工作站,且需要专用软件才能运行处理。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Matlab、MRIcro等多种软件技术和双重转换,将通常需要在单主机上运行,处理过程复杂、耗时长的大数据脑功能磁共振激活成像过程,成功地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中,创新性地实现了远程互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心理学最前沿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实验设计,感受脑成像激活原理及效果。

  6 结语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工作方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心理学公共课教育教学服务,是推进心理学公共课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和必要的手段。心理学公共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打破了心理学公共课长期以来难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在一校多区、一课多校、一课多专业、一课多开设形式的复杂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成功实现实验教学,创新了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大大地提升了受众面广泛的心理学公共课教与学的双重功效。

心理学知识13

  心理学知识之健康人格有哪些主要特征

  (1)对现实具有有效的洞察力。

  (2)有对自我、他人以及人性的客观现实的高度接受能力。

  (3)思想、感情以及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发性。

  (4)总是以问题为中心。

  (5)有高度的自主性。

  (6)常常会产生离群独处的需要。

  (7)有不断更新的欣赏事物的态度。

  (8)有多于他人的神秘体验。

  (9)有宽厚的社会感情。

  (10)有深挚而精粹的私人关系。

  (11)有民主的性格。

  (12)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贵任心。

  (13)具有寓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更富有创造性。

心理学知识1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教育方法,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这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1、强化心理教师培训,提升了心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复杂、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心理课教学和心理咨询需要的现状,我们重点抓了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20xx年我们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通过培训宣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20xx年又举办了心理教师中级培训班,这次培训除了专家讲座,还观摩了2节心理健康课,听取了3位教师的经验介绍,不仅在理论上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实践上也为他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样板。

  20xx年9月,又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3位专家做了讲座,展示4节心理健康课,2位教师做了经验交流,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实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组织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发挥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扮演好这一角色要求班主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能帮助学生调适或解决心理问题。为此从20xx年起,每年的寒暑假我们分期分批地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600多名班主任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并有很多班主任已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1、20xx年11月,我市多数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了增强心理健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模式,提高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教育学院组织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经过层层选拔,最后25人获得一等奖,27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于20xx年3月30—31日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有10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2、为了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补救性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于20xx年9月—11月在全地区开展了合格、优秀心理咨询室的评选活动,经过各县(市)区层层选拔,推出68个咨询室参评,最后评31个优秀心理咨询室,31个达标心理咨询室。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心理教师必须经过正规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建立心理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教育学院研究决定,组织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试。上岗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说课三项,笔试已于20xx年10月进行的,266名教师参加,93名教师通过。20xx年3月24—25日,通过笔试的教师又进行了口试和说课。最后有60名教师通过了上岗资格考试。

  4、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教育学院于20xx年6月24日在昌邑区第一实验小学举办了xxxx地区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论坛会上,东北师范大学缴潤凯博士做了“健康的心理与幸福、快乐的人生”的主题报告;昌邑一实验小学展示了一节“寻找快乐”的心理健康课;昌邑一实验小学刘桂云校长做了大会发言,围绕“放飞心情,塑造快乐童年”这一主题,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绩;教师进修学校李靖副校长做了题为“营造校园心理环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专题汇报;教育学院曾昭福副院长对我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与会领导和老师参观了一实验小学心理咨询室。

  5、xxxx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于20xx年12月22日,在船营区实验小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围绕这一主题,船营区实验小学从五个方面展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成果。船营区实验小学倪雪做了题为“怎样与同学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为与会领导教师展示了一节“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由16名教师以“小学生自卑心理及矫正”为题,组织了一次论坛;实验小学楮春研校长做了题为“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经验介绍;最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6、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教育学院研究决定,在第一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的基础上,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的评选,这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各县(市)、区及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从20xx年9月至11月,历时两个多月,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有7名教师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6名教师获得优质课特等奖,14名教师获得优质课一等奖,37名教师获得优质课二等奖。

  7、xxxx市教育论坛——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于20xx年5月在xxxx市第一中学拉开序幕。这是我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做的一次有益探索,对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突破。本次论坛共有八项内容,首先是宣布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及教学能手评选结果,并为教学能手和优质课特等奖颁奖,然后是名师说课展示、名师做课展示、名师经验交流、名师专题论坛。在名师专题论坛环节,由九位名师以“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为题,从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作用、特点、选题、目标确定、重难点把握、活动设计、教师素质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名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及各自的人格魅力,令在场的教师惊叹不已。本次论坛的内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做了报道。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科研是先导,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需要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用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九五”期间我们组织10所学校参与了xxxx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1999年通过了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单位。组织8所学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1999年通过验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20xx年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全地区100多所学校申报,1000多名教师参加,为提高实验教师对学习策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我们组织了三次培训。为促进学习策略与学科的结合,我们于20xx年又组织了学习策略教学优质课的评比,评出一等奖16节,二等奖65节,三等奖42节。20xx年又组织了优秀实验教师、优秀实验管理者的评选活动,评出40多名优秀实验管理者,80多名优秀实验教师,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科研和教学双优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围绕学校心理教育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模糊问题,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使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行,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问题和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各地方、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全面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任重道远。

心理学知识15

  一、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意识: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水平也同样紧紧相关

  (1)艾里克森的发展社会性理论

  自我发展是人终生的命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儿童期: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

  青年期:开始注意本我的存在,并将注意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成年初期:成年初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意识的发展存进了自我形成。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造成新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2)荣格的内倾-外倾说

  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内倾型,内倾者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

  生命力外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外倾型,外倾者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

  纵观整个人生历程,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为外倾性;而当跨入后半生后,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

  (3)拉文格的发展类型说

  自我不仅可以作为客体被认识,而且也可以作为主体发挥调节功能。拉文格(Loevinger)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等于认识了人格的发展。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

  发展类型说认为,自我的发展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拉文格巴自我发展过程出现的类型划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着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其中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后四个阶段:

  ①前社会阶段: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形成"现实"的`构念,认识到存在一个稳定的客观世界。只有达到"客体永恒"和"客体守恒",才能形成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与客体是不分的。

  ②共生阶段:儿童在了解了客体稳定性之后,仍有可能认为他与他父母或生活中的一些玩具有着共生的关系。儿童从这种共生现象中,有意义地促进了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的过程。这里,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冲动阶段:儿童的冲动有助于证实他的独立的同一性。儿童的冲动起先是受到强制性制约的,后来还受到直接的奖惩制约。儿童对其他人的需要是强烈的。

  ④自我保护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存在规则,并学会了期待直接的短时的奖惩。儿童一方面把规则用于自己的满足和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自我控制冲动,学会保护自己。

  ⑤遵奉者阶段: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在这水平的个体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就产生内疚感。这家短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

  ⑥公正阶段:也叫良心水平。个体遵守规则不是为了跑比惩罚和群体支持,而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和评价规则。外在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的规则,个体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开始发展。

  ⑦自主阶段:个人需要与社会规则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该阶段的一个独特标志是承认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承认和处理冲突的需要,冲突的责任心,以及需要和责任心之间的冲突,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来排除矛盾。

  ⑧整合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十分罕见。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并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阶段的描述已经包含整合阶段。所不同的是,在整合阶段同一性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稳定性与可变性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包括人格结构的构成和各成分的水平。把成年期人格结构特点与其它发展阶段相比,成年期人格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到晚年变化较大,即有主动向被动和由外向转向内心世界,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稳定多于变化的。

【心理学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学知识06-10

心理学知识的含义06-29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07-02

教育心理学知识06-28

心理学冷门知识06-28

心理学的小知识06-29

教学心理学知识07-01

简单的心理学知识07-01

心理学知识与关系06-23

心理学冷知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