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合集]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
嫘祖的传说故事
相传,大约5000年前,水土丰沃的天中大地上,有一个西陵国氏族。在农历的三月初六那天,西陵氏族首领的家里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嫘祖。据说,从她出生的那天起,狂风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嫘祖降生时,其父正领族人祷告上天,巫师占卜言:“灾星与劫难同时降临西陵,灾星不除,风雨难停。”父亲回家,得知女儿与风雨同来,头就轰然变大。看女儿,血胎娃子哭连天;听屋外,风折树枝响不断。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派巫师把女儿扔进了山沟。风雨刚停,母亲便去山沟寻找,竟然发现女儿未死,睡得香甜。母亲把女儿抱回家哀求父亲说:“女儿非是灾星,天赐珍宝,千万不可捡而复弃!”父亲深为感动,接过女儿说:“咱来这里定居已过十代,头一次遭受此劫难,也许命里该连累祖宗一次。咱就叫她累祖吧!”嫘祖的嫘字女旁是后人加的。
嫘祖长大后,出落成一位美丽、聪明、善良的大姑娘。她每天都是要外出采摘野果,以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的`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天上的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女正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父母的身体逐渐的好起来。
转眼到了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夏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非常的舒服。姑娘受到了启发,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
嫘祖与黄帝联姻结盟后,辅佐黄帝经营中原,建功立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与嫘祖,就成为上承洪荒下启文明的伟大的历史巨人。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2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3
秦武王是秦惠王众多儿女中最神武的儿子,秦惠王给其起名为“荡”,为的就是让他达成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愿望。秦武王是秦国最著名的君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其雄心壮志不逊于任何一位有做为的君主。可是他却因为一时逞能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实在令人惋惜。
秦武王身高体壮,重武好战,有着天生的神力。他常常和勇士们以斗力为乐,而且对于勇力过人者都十分欣赏。当时乌获、任鄙就是因为勇猛力大而受到了重用,秦武王继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纷纷提拔他们为上将。
在卫国(有说是齐国)的民间也有个力大无穷的人,名叫孟贲,他就是因为力气大而闻名于乡里。人们形容他的神力,“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传说有一次他上山砍柴,看见两头公牛在打斗。孟贲上去便攥住了两头牛的牛角,一下子便见它们分开了。其中一头牛感受到孟贲的蛮力便温顺地匍匐在地,另一只却有点不服气,对着孟贲不停地晃动牛角,大有和孟贲决一死战的劲头。谁知孟贲一怒之下狠狠的揪住了牛角,按住牛头,硬是将牛角拔了出来。那头牛顿时鲜血喷出丈余高,之后倒地而死。
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孟贲的厉害,因此都不敢与其发生争执。后来孟贲听说秦武王在招贤纳士,他想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连忙赶往秦国。从卫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所以必须走水路。那天在岸上等待乘船的人非常多,按照规矩,每个人都是要排队登船的。可是那天孟贲来了,因为有一身神力,孟贲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一把将前面的人都拉到了自己的身后,抬脚就要上船。
别人已经等了很久,见到他如此不讲道理,就有人十分气愤,便拿着船桨打他的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想上船。”
孟贲十分生气,转身就用双眼瞪着那个说话的人。只听他大吼一声,顿时河水波涛汹涌,站在船上的人都被震到了河里。为了早日赶到秦国,孟贲也没工夫和那些人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就划到了十余米外,转眼间就到了河对岸。他很快就到了咸阳见到了秦武王。经过一番测试,秦武王对他的才能非常赞赏,当即给他封了官职,像对待乌获、任鄙一样宠信他。
秦武王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屑与六国为伍。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于是秦武王便将秦国的相国改为丞相,并设有左右两个丞相。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学识渊博、聪明绝顶之人,于是他找机会向二人问道:“如果你们能够让我统一各国,灭掉周朝,得到君王的威望,那么我死了也值了。”接着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从韩国入手,灭掉韩国。
樗里疾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万一赵、魏两国趁机从背后偷袭,将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秦武王转过头看着甘茂。甘茂愿意到魏国去做说客,不但阻止魏国向秦国偷袭,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灭掉韩国。秦武王听后大喜,便给了甘茂很多的财物,命他速速出使魏国。经过甘茂的'一番努力,魏国果然答应出兵助秦。
没多久,秦武王便命甘茂率领十万大军向韩国进攻,又命乌获率领五万援兵前往韩国支持甘茂。秦、韩两国在宜阳城下展开了战斗。乌获手持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的铁戟,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韩军。甘茂与将军向寿各自率领一支队伍,乘势追击。韩军打败,七万多人被斩首。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城墙竟然承受不了乌获的巨大臂力,坍塌了。乌获摔下城墙,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军很快攻破宜阳,韩王感到十分惊恐,急忙让出了三产之地,秦武王的第一个愿望就这样达成了。
接下来秦武王便到巩、洛之间游玩了。他带着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朝所在地——洛阳。周郝王迫其压力,派使者以及其隆重的礼节到郊外迎接。可是秦武王却拒绝了周王的召见,因为他急于想见到一件东西,那就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听说这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马上来到周太庙,在侧室果然见到了九个宝鼎。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着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它是周朝的镇国之宝,当初周武王攻克殷商,便把九鼎迁到了洛邑。这九个鼎就好似九座小山,周武王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将其搬了过来,人们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看到它们赞不绝口,立刻决定将其带回秦国。他看着鼎,转而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可有人能将这个鼎举起来吗?”守鼎的小吏答道:“自从有了这鼎,就从未有人能将其举起来。听说每个鼎重达千余斤,没人能举得起来。”
秦武王于是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都是力大无穷的勇士,你们可否举得动这个鼎?”
任鄙深知秦武王是个喜欢争强好胜之人,于是答道:“小人只能举得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这么重,我恐怕举不起来。”
可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他不知道秦武王的用意,卷起袖子便走上前,说:“让我来试试,倘若举不动,大王也别怪我。”
于是孟贲束紧腰带,抓住两个鼎耳大喝一声,只见那鼎离地约有半尺,但是很快又落到了地上。而孟贲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果然是个力大的勇士。既然你能举起此鼎,我岂能落到你后面。”于是秦武王上前想要举鼎。
这时任鄙急忙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啊!”
秦武王完全不理会他的劝解,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鄙反复劝解都没有用,秦武王大步向前,心想:“倘若不能举起它走几步,那怎么能显示出我的神威。”于是,他猛地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大喝一声将鼎举到了离地半尺。他刚要转身走几步,顿时感觉体力都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落下,秦武王来不及躲闪,鼎重重地砸在了右脚上。只听得一声闷响,整个右脚胫骨被压个粉碎。秦武王顿时昏死在地上。
随从人员慌忙将其抬回住处,鲜血染红了整张床。秦武王疼痛难忍,不到半夜便断了气。真正应了他之前说的那句话,“要是能够在巩、洛之间游玩一次,死了也无憾了。”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一个心怀大志的君主,却因为跟人比力气而死于非命,听来确实让人哭笑不得。由此看来,争强好胜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身为一国之主,树立威信是有必要的,可是笨到拿命去博一个大力士的面子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君主当以国家大事为重,秦武王因为举鼎而亡,而造成了秦国长达三年的争夺王位的内乱,不可不说,秦武王死得不仅极其荒诞,而且轻如鸿毛。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4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2
真老乌龟
宰相庆祝八十大寿。为借机发财,便不管亲疏远近,到处发请帖。纪晓岚对此十分不满,到寿辰前一天打发人送去大红幛一个,上写四个大字:真老乌龟。
宰相见了,十分恼火,届日,请纪晓岚当面解释。
纪晓岚从容地说:君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为老;世世代代乌纱盖顶,是为乌;自古以来,龟鹤齐名,都是高寿的象征。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称颂龟为神龟,欣逢老相国寿辰,以此神物祝颂,当为不妄;真者,实实在在,当之无愧之意也。
经他这一解释,众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难言,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对策,只得改容相谢。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3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5
春秋战国,乱世纷争,各诸侯国国君的死法不尽相同。除了正常的病老之外,还有死于战争的,如吴王阖庐和儿子夫差;被兄弟杀死的,如楚灵王;被儿子给杀死的,如楚成王;被叛变的大臣囚禁饿死的,如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被列强扣押死在异乡的,如楚怀王和蔡哀侯。但是,有些诸侯的死法却很奇特,比如——邾庄公。
邾国,曹姓,子爵,相传为黄帝后裔曹安之后。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其故址在今邹城市。邾庄公曹穿,是邾国的第十六任国君,在位33年(前540年-前507年)
说起邾庄公,就不得不让人捧腹大笑。世上有那么多死法,可他偏偏因为洁癖过度而导致意外死亡。
说到洁癖,邾庄公的洁癖可是很不一般。他为何会与众不同呢?因为他是诸侯,是一国之君,讲究得起,其他人穷讲究那得是需要有资本的。他们就是再穷讲究,那也是有限度的,可邾庄公人家并没有。凡是自己用到的东西必须干净(这个是必须的);凡是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必须是一尘不染的,比如宫殿里面的亭台楼阁等等(这个就有点难为人了),半点灰尘地不要。
说来也巧,庄公三十三年刚一开春(注意这个细节,天还很冷),有一个叫夷射姑的晋国使节,来邾国进行正常的访问。来了客人,自然少不了酒肉招待。于是三杯五杯下了肚,夷射姑的小脸就慢慢的变了颜色——总之,就是喝多了。
喝了那么长的时间了,难免腹中有所不舒服。于是,夷射姑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准备去外边方便一下。就在他跨出大门的一刹那,被一个看门的侍从给拉住了衣袖。而且此人张嘴就给夷射姑要肉吃,把夷射姑吓了一跳(估计此人有些年月没有开荤了)。
但是夷射姑此时正腹中难耐,急着外出排水,哪有空给你去里面拿肉吃。于是,急切之中的'夷射姑,随手拿了个东西打了侍从一下。
不给肉就不给肉吧,你还拿东西打我。好,君子报仇,一天不。等着吧,第二天就让你从这儿滚出去。
第二天一大早,邾庄公就在内廷的门台前,欣赏着自己这美丽的宫殿,沉浸其中。忽然,他看见一个内侍正在外廷洒水。
“住手”!
对于这一践踏自己宫殿的行为,邾庄公本能地喊了出来。
于是,邾庄公快速地走了过去,询问内侍是怎么回事。因为自己从来不让人在宫殿上洒水的,这样很容易损坏掉建筑的。你可以用湿布去擦,但就是不能直接洒水。
这时,只见小内侍慢慢走过来,低声说了一句话。
此话一出,邾庄公顿时暴跳如雷——立马把那小子给我抓起来,快,要快!
原来,内侍向邾庄公禀报说:昨天主公宴请晋国使节夷射姑喝酒,这家伙后来不是出来排了一次水么。您知道他把水排哪了么?实话告诉您吧,不知道他是过于内急,还是见四周无人,反正人家走到外廷就开始放水了。这不,昨天我已经打扫一遍了,今天发现还有味,于是接着再打扫一遍......
这是什么事啊!成何体统!
于是,不辨真假的邾庄公便派人去驿馆捕抓夷射姑。但是不巧的是,夷射姑还真不在这儿。听馆驿说,那位哥们一大早就没看见人影。什么时候走的——不知道!
听到侍卫的回报,邾庄公更是气得眼睛都瞪了出来。妈的,气死我了,这小子也太嚣张了!
我就不信找不到那小子!
于是,邾庄公就要自己亲自去巡捕夷射姑。谁知道是邾庄公过于激动,还是由于眼神不太好,没看清方位。反正他从床上往下跳的时候,一脚就跳进了火炉子里。而且全身都粘满了火炭,衣服也顿时着起火来。由于事情发生过于突然,众人都没有准备,等众人都回过神,找来水时,邾庄公的衣服已经烧得差不多了。
等把邾庄公救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先是过度生气,后又严重惊吓。于是,醒来后的邾庄公,也差不多歇菜了。当晚,内廷之中传来阵阵哭声——邾庄公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心爱的、一尘不染的宫殿,永远、永远的走了······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6
Yue Fei was a patriotic military command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a national hero in resisting the invading Jin people.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军事家,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As a young man, he was diligent and adept in wushu.
他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
The story of character-tattooing of his mother is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It is said that,
据清代中叶钱彩、金丰所编的《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记载:
Wang Zuo, with the alias of Yu Gong,
王佐化名于工,
persuaded Yue Fei to surrender and pledge his allegiance to Yang Yao.
劝岳飞投顺杨幺,
Yue Fei rejected him in stern terms.
被岳飞严词拒绝。
Yue Fei’s mother was afraid that after her death some unworthy men would still come to tempt her son.
岳母怕自己死后再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
If he was lured due to momentary negligence and committed treason, his illustrious name would be destroyed overnight.
倘若岳飞一时失察被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Therefore, she lighted joss sticks and candles in front of the sacred ancestral temple,
于是,岳母在家庙前焚香点烛,
wishing to tattoo the characters “serving the motherland with selfless loyalty” on the back of his son.
要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After Yue Fei had worshiped the heaven and earth and his ancestors,
岳飞拜过天地祖宗后,
his mother wrote the characters with a brush on his back.
岳母先用毛笔在岳飞背上写下“精忠报国”4个字,
Then she used an embroidery needle to stab in conformity to the strokes and smeared it with vinegar ink to avoid color fading.
然后用绣花针依笔画刺完,又用醋墨涂了一遍,以使字迹永不褪色。
This story has become a classic piece of teaching material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eulogize patriotism.
岳母刺字的故事成为后世爱国主义的经典教材。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7
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相近词】弃文就武
【相反词】解甲归田
【成语例句】
◎ 他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战斗。
◎ 1972年冬,黄建国投笔从戎,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台台长,一干就是十载。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8
在刘福通红巾军转战北方的时候,濠州郭子兴红巾军正在壮大起来。
郭子兴本来是定远(今安徽定远)地方一个财主,因为出身低微,经常受地方官吏的敲榨勒索,心里气忿不过,加入了白莲会。他拿出家里的钱财,摆酒杀牛,结交江湖好汉,只等一有机会,就杀死那批污吏,出口恶气。
公元1352年,也就是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郭子兴看见时机成熟,就和四个朋友一起,带着几千个年轻人,趁着黑夜,打进濠州城,杀了州官,把濠州城占领了,宣布起义。郭子兴和他的四个好友都自称元帅。
元王朝派大将彻里不花带兵围攻濠州。彻里不花害怕红巾军,不敢攻城,在老远的地方扎下营垒,却派兵士在城外捉了一些百姓,当作俘虏向上级冒功请赏。城外的老百姓遭到迫害,过不了日子,纷纷逃到城里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有一天晚上,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边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奔红巾军。守门的红巾军兵士怀疑他是元军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一面把他捆绑起来,一面派人报告郭子兴。
郭子兴一听,心想也许来的真是投奔他的好汉,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只见那个被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一看,心里十分喜欢,马上命令兵士松了绑,把和尚带回元帅府。
那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苦农民。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口棺材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邻居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种寺院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朱元璋每天伺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过得挺苦。
但是,那个日子里要在皇觉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原来,皇觉寺是靠收租米过日子的,这年灾情严重,皇觉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里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断粮了。师父、师兄们一个个离开寺院到外面化缘去,朱元璋也被打发出门,带着小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稍微缓和了一点,他才又回到皇觉寺。
又过了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里不断听到外面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刘福通占领了颍州,一会儿是芝麻李占领了徐州。到了年底,又听到濠州也被红巾军占领了。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现在又听到红巾军到处起兵,元兵节节败退,心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和尚的袈裟,换上兵士服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
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郭子兴一直想给她选个好女婿,这一回,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跟张夫人商量,要把马公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张夫人一听也十分赞成。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不了谁。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不讲纪律。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们也嫌着郭子兴。日子一久,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有一次,郭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声势大振。
定远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留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材,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称帝那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9
你可别看不起落榜生,他有可能让一个国家灭亡!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樊若水的故事。
樊若水本想在南唐科举考试中当上官报效国家,结果没有考取。他就去投靠赵匡胤。(因为长江天险才暂时保住了南唐的`国家性命。)他精确测量出长江的宽度,凭这个投靠了赵匡胤。宋朝军队一夜之间在长江上修起了一座浮桥,把南唐攻破了。
你看完绝对很惊讶,这个落榜生真厉害!是啊,他的确很厉害。他原本有一颗报效国家的新,结果昏君皇帝选不中他,他只好去投靠别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你,考试没考上就不一定没有才能,考上了不一定有才能。要是在古代,你可千万别瞧不起落榜生,要是在现代,你可千万不能瞧不起各种人,他们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0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难以担当大任。”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儒家经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儒家经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1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聪慧好学,机敏出众。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酷暑天热。于谦要去学馆念书,他的母亲为他把头发梳成两只上翘的羊角辫。于谦提着书包,兴冲冲地去上学。刚走出家门不远,便碰上一位和尚。这和尚见于谦的两条辫子恰似一对小角,便和他开玩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和尚本来是出于对幼童的喜爱,并无恶意。谁知于谦听了,以为和尚在取笑他,立即对和尚翻了白眼,反唇相讥道:
狗嘴岂能吐象牙。
和尚讨了个没趣,满面羞愧,灰溜溜而去。
第二天,母亲又把于谦头上的'辫子散开,梳成三角发结。于谦上学途中偏偏又碰上那个和尚。和尚一见小于谦头上改了发型,又念出一条上联来逗他,联曰:
三角如鼓架;
于谦见和尚又在取笑他,非常生气,他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一秃似捣锤。
和尚连续两次挨骂,才知少年于谦的厉害。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2
宗爱(401年D452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宦官、权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子太师、中秘书,封冯翊王。
宗爱出身低贱,年轻时因为犯罪被阉,后来送进宫中。宗爱处事机灵,为人圆滑,对上司恭敬,宫里上上下下都喜欢他。不久,太武帝拓跋焘外出打猎,带了一批太监,宗爱也在中间,他把一切安排妥妥帖帖。拓跋焘看他反应敏捷,做事周到,是个不可多得的奴才,于是提拔到自己身边。宗爱施展浑身解数,把皇上的每个毛孔都伺候得舒舒服服,拓跋焘一离开他,就觉得全身不爽,到处疙疙瘩瘩,最后升他为中常侍,负责照料拓跋焘的日常生活。
宗爱依仗皇帝的宠信,为非作歹,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太子拓跋晃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有隙。公元450年,太武帝南征,命太子监管国政,太子为政精明,早就发觉宗爱的`不法行为。宗爱害怕太子向他下手,于是先下手为强,向太武帝诬陷太子准备谋反,太武帝非常气愤,下令将太子近臣全部斩首,东宫许多官员受到牵连,太子最后郁郁而终,享年24岁。皇帝死了其实,太子篡谋之事,并非仅仅是宗爱的诬陷,父子两人本就有矛盾,太子偷偷扩充东宫军队以及与后宫妃子来往过密。后来,太武帝慢慢知道拓跋晃并没有做不法的事情,因此感到非常后悔。
宗爱害怕自己受到诛戮,于是有了叛逆之心。公元452年3月,宗爱趁拓跋焘酒醉之后,和心腹太监用枕头闷死了拓跋焘,事后“买通”鉴定:死亡原因劳累过度、心力衰竭、酒后暴亡。继任皇帝又死了朝中大臣推举拓跋翰为新皇,但是宗爱只与太武帝幼子拓跋余关系密切。于是宗爱秘密联络拓跋余,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见推举拓跋翰的大臣兰延等人入宫。
兰延等人一向轻视宗爱,不信有诈,全都进宫,结果在殿上被宗爱埋伏的刀斧手杀死,随后,宗爱又在永巷杀死拓跋翰,拥立拓跋余为帝。之后,宗爱位居宰相之位,总管政务,随意召唤公卿大臣,朝堂内外都畏惧他。人们都认为宗爱是赵高第二,拓跋余深为不安,怀疑宗爱会篡位,想剥夺他的大权,宗爱知道后非常生气。公元452年10月,宗爱利用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不到一年的时间,宗爱连杀两位皇帝,朝野震动。同年,羽林郎中刘尼等人密谋,率领禁军抓住宗爱及其党羽,全部处斩,宗爱是历史上唯一弑杀两位皇帝的宦官。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3
晨钟暮鼓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4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5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國民黨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隊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隊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的经典历史故事06-21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06-11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简短06-21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06-22
中国古诗的故事-历史故事06-23
中国历史故事12-16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中国故事06-23
2017年儿童历史故事-中国历史故事推荐06-23
中国古代历史的故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