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4-08-27 09:05:15 泽彪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1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 1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2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后感 3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自暴自弃过,但在自暴自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 4

  “有一回记者问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种说法,这样的不死其实是惩罚,原因是前世必没有太好的记录。”这句话出自史铁生。

  他,一个“职业病人”二十一岁双腿瘫痪坐上了轮椅,四十七岁又患上了尿毒症;他,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中建起了一座座不可思议的文学高峰;他,一个卓越的作家,在同死神抗争中留下了一部最具光辉的生命笔记——《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忍着透析的痛苦写下了一部对于命运、情感、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与价值的抒情散文集。在他的一生中,疾病剥夺了他大部分时间,而对于“职业病人”的感叹,显得如此悲凉。在这长达大半辈子的病痛中,他对于人生领域的探索,对于__时期参加“破四旧”的忏悔,对于朴素爱情的向往,一系列的种种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升华成那一句句耐人寻味的文字,让人感同生受。

  或许,真如他在这本书中所说,他生来就是为了生病,这看似荒唐的语言,在这本书中却显得如此惨淡。史铁生用向死而生的勇气铸就了这一步哲学著作,他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史铁生,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个不屈的灵魂……

  病隙碎笔读后感 5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6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 7

  史铁生先生说过:“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体会到史铁生先生面对病痛打击最初的迷茫,他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他一定是痛苦的。但在《病隙碎笔》中完全感受不到,亦或说是他看清了什么,明白了现实,从而使“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他才写下了《病隙碎笔》。

  他不再像《秋天的怀念》中去抱怨生病。

  他认为生病也是一种游历:“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不生病的时候总是挑嘴,什么都不愿意吃,一旦发了烧,歪倒在床上,一碗白米的粥都是清甜美味的。

  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谁不会抱怨呢?一些啰嗦的小事,不然就是像史铁生先生一样生病的大事。但是史铁生先生幡然醒悟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他抱未来以希望。在约伯的信心面前,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在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但在最后上帝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都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书中提到过他已故的好友周郿英先生。同样是恶病缠身、高烧不断。但他就这么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用一分一分拼接出来的三年,谁人不为之赞叹他的坚强?虽然他满怀信心,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也不是对信心的嘲弄。史铁生先生认为,信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才可以领受。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起故人的经历,或是自己也正在经历着差不多困苦的过程,史铁生先生在后面的随笔中提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明白他不想纸醉金迷的活着,他也认为所谓死亡并不是消散于宇宙的虚无。它让我想到了庄周。庄周亦是认为死亡并不是离开和消失,而是回归了自然成为了气、飘在天空的`云、花草树木和四季的风。可能庄周更逍遥些,他擦淡了生与死的界限。

  “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这是史铁生先生最后给出的答案。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写出的是一本真正的救赎,也确确实实能看到史铁生先生生命的光亮,他有一个滚烫的炙诚的灵魂,并将永远饱含希望。

  天地间的热情不会寂灭,轰轰烈烈的消息也总要传达,人是这热情的载体,永远存在。

  病隙碎笔读后感 8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 、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 “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 “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后感 9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作文

  病隙碎笔读后感 10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书中涉及到作者对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作者详细诠释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精辟,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史铁生以独特的视角,解答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静观生活、善待生命的态度。史铁生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的一生疾病不断,青春年少遭遇瘫痪,事业风生水起时患了尿毒症。命运让他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写作、思考人生,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从这句话中我看到了他的幽默风趣和乐观精神。谈起对生病的感悟,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深邃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令人钦佩,面对苦难,他接受现实,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在内心真正站立了起来。

  我回想自己的经历,与史铁生何其相似:年纪轻轻突发眼疾,生病的日子里,沮丧、灰暗笼罩着我,生活跌入谷底,生命好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直到读到史铁生的文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因为我知道,生而为人必须接受生命给予我们的全部。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拿起搁置已久的笔,用文字记录生命体验,超越自我,实现生命价值。

  《病隙碎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史铁生不屈的灵魂,回答了我对人生的许多诘问。这本书让我认知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只有学会接受苦难、从容面对生活,才能体味人生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11

  史铁生,一个常年与病痛斗争的病人,一个因残疾与轮椅相伴的残疾人,一个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他的传奇生活,铸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独到思想,创造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笔录”。

  拜读了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我好像走进了他在残疾后平复心情,终究走上创作道路的坎坷人生。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由几十个小节组成,小节中写到了生死,也写到了对故友的回忆,对世俗的讽刺,以及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碎笔”却又不“碎”,总有那么一种若隐若现的关系将故事联系,说不出道不明。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这种半开玩笑的话竟出自一个双腿残疾又患有尿毒症的人嘴里,那么淡然自若,难道是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不。是他的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不被禁锢在“病人”这个身份之中,拥有另一片乐土,我想,他做到了,他的职业是生病,但他的业余生活依然丰富。

  在第二部分中,史铁生用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心里的人与自己变成两个人,写不同的思想甚至“斗嘴”,看似互相拖累,心灵拖累身体,身体脱离心灵,可“两人”却更像朋友,“我们一起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看天看地,听上帝一声不响”正是史铁生先生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我无法放下手中的书,思绪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他的世界。史铁生的特点不在于他所栖居过的某一肉身,而在于他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据此,他得出结论“史铁生才是史铁生,我才是我”。在一系列“心中的我”与“真实的我”的讨论中,他终于得出结论,而我的思绪却久久沉浸其中。

  残疾后的史铁生也曾有过一段低迷期。在那段时光中,他始终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他这一辈子会在轮椅上度过,即使是面对心爱的母亲,他也放弃了对她的诉说。直至他亲生体会到了母亲对他无言的爱,他的心被震动了,心灵之窗被打破了,他终于选择不让母亲担心,即使身处轮椅,也要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生活。

  我们也曾做过这样的事,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总会收起身体上的病痛,即使内心渴望关怀,也依旧关闭心门。此时,父母亲总会察觉到什么,即使嘴上不说,也会默默地为你留一盏灯,泡一杯牛奶,等待你的归来。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残疾人不配拥有爱情(即使从未说出口,至少心里会想),史铁生也用他与妻子的.幸福生活向这些人证明:即使当爱情来临时,史铁生双腿已残,但他终究收获了爱情。于是对爱情的讨论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碎笔中。

  史铁生说:“爱情不是出于大脑的明智,而是处于灵魂的牵挂,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换,而是灵魂的漫展和相遇。”同样的,“爱情不像婚姻是现实的契约,爱情是站在现实的边缘向着神秘未知的呼唤与祈祷,他根本是一种理想与信仰”。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生病时的心路历程,里面有他比较真实的想法,或许在他看来,将比较真的自己展现给大家也是一种“文化”。还有我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关系”或许就是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与敬畏。

  病隙碎笔读后感 12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于是,几次三番地去那家书店,终于等到了它的出现。待一口气读完它,始知它的分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开一页,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这些貌似平常的语句所触动。关于史铁生,我想大多数人除了对那篇堪称美文的《我与地坛》印象深刻以外,便是从各种报道中得知他的残疾与他的笔耕不辍。你可以敬佩他的顽强,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笔,但,你无论如何学不来他的坦然与豁达。因为,相比史铁生而言,我们都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怼。看看这些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吧,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这个市声喧嚣,物质泛滥的尘世间,要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读这些从容而安详的文字,实在令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们汗颜,既而反省与沉思。

  共六部分243则笔记式的随笔,涉及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们既是间断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许他撰写长文),又是连通的,沉着,宁静,却又铿锵入耳。那是他以笔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强有力的足音。这既是作者的人生笔记,亦可说是一册通俗哲学读本。其间,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正是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读者可以藉此反观个人的懦弱与流俗,重新检索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与作者一同追问和解答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我都读到过它们对史铁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但这本《病隙碎笔》却没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许他的文字是无法概括也无法提炼的,惯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这些文字的真正意义。没有谁能担得起这份殊荣,而他,同样也无须其他任何注解。

  在很多个辽阔无边的暗夜里,在很多个徘徊于取舍之间的瞬间,幸而,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与思考,为我提供一面透视凡尘的明镜,拨云见日,窥见道路的尽头,仍将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笔读后感 13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14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 15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起伏与波折。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便是这样一部记录了他在病痛与生命边缘的所思所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病隙碎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他写道:“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命运并非完全由我们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史铁生虽然身处病痛之中,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书中,史铁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自私与丑恶。但无论如何,人性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他写道:“人性如水,可以清澈也可以浑浊。”这句话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人性中的各种可能性。

  除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外,《病隙碎笔》还涉及了社会问题。史铁生在书中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地方,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他写道:“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但有些人却成了观众。”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阅读《病隙碎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虽身处病痛之中,但他的心灵却比常人更加宽广和深邃。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读完《病隙碎笔》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消除不平等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此外,《病隙碎笔》还让我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史铁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写作才华,用它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病隙碎笔》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病隙碎笔》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 16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17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他认为死亡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在飘渺、虚无的境地里飞翔。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会因为希望灵魂不死,便就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 18

  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史铁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尽可能的把握着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写下了生病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想。他将他一生来回翻看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几番领悟,两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议论,是他对人生的发问,便是这些议论带我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我猜想或许是等待死亡的时间长了,便也就看淡了生死,也就并不那么惧怕人生终点的到来,反而能够静下心来感悟自己那并不漫长的的一生。史铁生先生在很多观点上看法很特别,角度新颖,娓娓道来如老大哥促膝谈心。但也愤世嫉俗,对不喜欢的观点一顿猛轰。

  他认为爱的本质就是对差异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不见而信,俗人的本质是自卑和索取……很多偏向哲学思想的判断。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信仰基督的,而且瞧不上佛教,于是也看着他厚此薄彼的争论。

  《病隙碎笔》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这句话我一直似懂非懂,一路成长过来我渐渐的适应了独处,也慢慢的理解了这句话,仅仅只是理解而并非懂得。

  他说,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关于生病的意义那一段,让我印象极生病的经历: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对于完美和残缺这一广受争论的话题,我最为赞同他的看法。如果他没有残疾,或许还看不到人类心灵普遍的残缺,而完美是人们冲破一切阻碍对美好的向往。在物质的世界中,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生活中,正常与残疾本就是相对而言,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旁人身体上的残疾,然而跟生理残疾的人来比,心灵残疾恐怕更多。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是属物的,是现实。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祈盼,是无边无限的,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是残缺的补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人间所有的故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究其底蕴终会露出这两种消息。现实与梦想,理性与激情,肉身与精神,以及战争与和平,科学与艺术,命运与信仰,怨恨与宽容,困苦与欢乐……大凡前项,终难免暴露残缺,或说局限,因而补以后项,后项则一律指向爱的前途。说着说着,也闹不清是从哪天起终于信了: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

  为走出颓废阴影,史铁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寻找。虽然他自谦说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但他给作家起的“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却再适合他自己不过。关于追寻人生意义,他的文笔更是精彩。“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对于科学,后人不必重复前人,只需接过前人的成就,继往开来。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会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却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有次记者问史铁生,“那您觉得你的神是什么样的?在哪儿?”他答道:“我的神就是一种境界,在你想使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说达到‘天堂’,我说天堂就在这条路上,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是的,彼岸只能去跋涉,但却不能抵达。《病隙碎笔》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在物质世界,也许史铁生做不了你的舞伴,可在精神世界,他定能带你跳一支优美的华尔兹。

  病隙碎笔读后感 19

  《病隙碎笔》是一本由清代作家袁枚所编纂的散文集。作品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技巧,点点滴滴的刻画人物和环境,展现出了大清朝社会的繁荣与动荡,是一部展现18世纪中国智识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生活状态的珍贵文献,可以说是一部历史文化宝藏。

  在阅读《病隙碎笔》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洞察和对于生活的深刻关注。作品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人物形象让人如临其境,每一篇篇章中都有着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平凡的人们,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而具备高度的人文情怀,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等都被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除此之外,《病隙碎笔》中还有很多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展现出了作者的.哲学素养,还为读者带来了人生的启迪和哲学意义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思考,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人情”“人性”“人生”等议题的探讨,这些贴近生活的思考不仅让读者深感情感共鸣,还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并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和存在问题。

  《病隙碎笔》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珍贵而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献,更在于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推动。文中对于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等的再现和展示,以及对于时代催化力的探讨,让人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得以更好地价值传承与推广。

  最后,我认为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应该从《病隙碎笔》中受到启示和启迪,就是要发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义,探究当时和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对话,进而理解我们自身生命的意义,更好地感知诗意人生,从而寻找到心中的一片净土。

  病隙碎笔读后感 20

  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溢崇奉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牵动和鼓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关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存亡,但在史铁生看来,那就是对存亡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悄悄地走,正如悄悄地来,扫尽尘嚣,用藐小的生命改动一段年月,让国际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果了。

  “患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意。”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岁月难熬,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奋斗的空地来考虑人生。生命不只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爱惜和满意。人们常有一种习气: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走运的,由于任何灾祸的面前都有或许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祸患,理应满意于当下日子,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磨难中总该有个崇奉,史铁生对“佛”的见地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崇奉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疑,这并非由于不肯朝拜,而是坚持了对佛的敬重。满腹名利的“祈求”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才智,以醒贪迷。崇奉是精力的支点,尊重这份崇奉,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地的参透。

  “以磨难去做人生的出资,以纯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要成功者才有资历谈磨难,在磨难中不断的增强决心,方能成果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戏弄自己:“工作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间的苦楚又是谁能领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奋斗的日日夜夜绽铺开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21

  散文给人美感,诗歌助人畅想,而哲思类的文字往往更能够启迪心智、引人深思。《病隙碎笔》作为史铁生为数不多的思想随笔集,显然是沉重而深刻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从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开始。1972年,在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病隙碎笔》是2008年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被称为史铁生“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之所以叫做“碎笔”,是因为本书是在史铁生生病治疗期间写成的片段随笔,总共243则,写作过程长达三年。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却坚持让思想一步步行走,去追寻关于生命的各种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文字背后强大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虽然史铁生无法行走,但他却是思想的行者,是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勇士。他在书中自嘲地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兴趣爱好是写作。在他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老天爷夺去了他的双腿,理想被残疾取代,生活被苦难填充。在往后的日子里,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每次把浑身的血都弄出来洗,洗干净了再装回去”。他一定不止一次地问命运,究竟跟他“什么仇、什么怨”,就像他在《秋天的怀念》里写的那样:“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铁生仍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写作,选择了与灵魂对话,用一支笔支撑起自己的生命,字里行间传达出他对爱情、对信仰、对命运的思考。史铁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面对挫折和打击,自暴自弃、哀怨惆怅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自我解救,才是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书的篇幅很长,但语言平易朴实,仿佛在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他用一位长者的身份,坦诚地剖析自己、冷静地描述世界,把如何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和信仰等逐一进行阐述,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第5部分着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她有几十年的支气管炎病史,每当换季或冷热交替就会咳嗽发烧,早年因为意外摔跤,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去年又因为肿瘤动了一次大手术……看着病痛缠身的外婆,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见不到她了,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让我感到抑郁、痛惜。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史铁生的这段话,我忽然想到:外婆的肉身确实会消失,可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已经渗入到我们每个后辈的记忆里以及日常的.琐事细节里——看见饭桌上香喷喷的赤豆粽,就会想到外婆的厨艺;穿着厚实暖和的大棉鞋,就会想到外婆的手艺;电视里播放中国女排的比赛,就好像外婆就坐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喊着“加油”……外婆的爱好、口味、习惯等等,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伴长存吗?

  人们常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病隙碎笔》正是一本“灯塔”类的好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也许,这就是史铁生本人及其著作被无数读者敬畏、推崇的原因吧。(张瑜)

【病隙碎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读后感03-31

《病隙碎笔》读后感01-17

《病隙碎笔》读后感02-18

《病隙碎笔》读后感【推荐】07-28

《病隙碎笔》读后感5篇02-16

(实用)《病隙碎笔》读后感15篇06-14

碎碎的光阴作文11-13

碎碎的光阴作文【精华13篇】01-27

碎碎的光阴作文通用[9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