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4-06-12 18:41:33 科技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1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单元,加强班组的科技创新工作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简要阐述了变电运维室在提高班组科技创新水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班组安全质量、工作质量和班组建设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班组作为企业生产工作的最前线,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班组中开展群众性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满足职工对创新的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体现企业对职工需求的尊重,对职工价值的认可。班组的`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变电运维室很重视对班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将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基石,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班组质量的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 提高班组科技创新水平的措施

  1.1 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电运维室将班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机制。例如,在《变电运维室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对获得室本部、市公司和其他更高层次奖项的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并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1.2 加强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

  由室领导和管理组组成专家小组,对各班组在科技创新项目选题、课题开展的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和组织领导,引导班组选择符合现场实际工作需求,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成果或相关解决方案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课题,进而有效提高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果质量。将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变电运维室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已注册课题的日常管理和进度控制,定期检查班组课题项目的开展情况和活动记录,并考评班组课题的执行率和成果率。

  1.3 开展班组培训培养创新人才

  变电运维室每年邀请室内部专家开展一次班组科技创新培训,围绕电力行业的特点,以变电运维专业工作为导向,采用具体案例向班组员工讲解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创新点,并将创新点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报告和发布会PPT撰写要点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讲解,可以加深班组员工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班组员工的创新意识,使班组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员工正确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避免走弯路,从而为班组培养创新人才。

  1.4 组织召开成果发布会

  变电运维室每年定期举行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成果以实物、PPT、WORD文档或其他文档的形式展示,由室领导和具有相关认证资质的专家评选,对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评选出的优秀成果推选到市公司进行发布展示。通过组织召开成果发布会,为员工提供展示个人专业技术水平、演讲能力和PPT制作能力的平台,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以此激发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个人成才、成长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双赢。

  1.5 注重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创新成果的价值只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得以体现。空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却不能服务于生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将严重影响班组的创新热情,打击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为了避免创新成果变为“陈果”,变电运维室要建立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每年从科技创新项目中选取优秀课题成果应用到班组生产实际和日常工作中,并设立“监督员”全程管控创新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了解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取得的成效,确保创新成果扎实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

  1.6 汇总创新成果,实现相互学习和成果改进

  变电运维室要定期将班组科技创新成果和所取得的荣誉汇编成册,成果材料要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方便班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促进班组共同进步,提高班组的科技创新质量和能力。同时,要发挥班组的集体智慧,勇于发现尚有改进空间的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新的创新项目,循序渐进,将创新工作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提升班组质量管理水平。

  2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变电运维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生产实际问题为选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在安全质量、工程质量和班组建设3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2.1 安全质量

  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电厂与用户的关键枢纽,变电站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运维室作为变电站的直接管理部门,良好的设备质量是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必备条件。班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改进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以确保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和质量。例如,变电站穿墙套管底板存在发热严重的问题,班组通过对底板焊接材料、施工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发现,过热是由于底板材料电磁感性产生涡流所致。针对这个情况,相关部门开展了相应的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新型无磁钢作为穿墙套管底板材料,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2.2 工作质量

  变电运维室始终贯彻“以工作质量为中心,标准化作业保安全”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有时要以牺牲工作效率为代价。科技创新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例如,对于设备巡视中发现的缺陷,为了确保缺陷定性准确,需将现场情况拍照后上报班组管理人员。这样做,耗时费力,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借助微信平台,发现缺陷随手拍照,通过网络发送给班组管理人员,快速直观,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了。

科技创新论文2

  一、挖掘创新因素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獨立思考能想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创新的。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三、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四、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农村自然条件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良好环境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开展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平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七、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创新论文3

  科技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精神。

  现在科学技术强盛,慢的传统方式,适应人们性的快节奏的现代。必定将落伍甚至淘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不能让他改变我们的精神。

  在新加坡,已经遍地的全国范围内的2g网络,换成3G和4G网络。也就是说非智能手机在那里是打不了电话的。网络越好就代表着我们传输、接受信号有时间越快、越方便。美国自驾,还有聊天机器人的发展等都丰富了人的生活,技术革新,使人生活更方便。科技创新永远像一辆火车永不停歇的在前进着。

  但是,在开心面前,我们不得不提心吊胆。科技也影响生活,全球的电子竞技游戏日益占主角。特别是LOL,20xx年拥有1410万观众。而且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唯恐沉迷于游戏的少年不来,最终酿成无果的悲剧。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地将它作为赌博的工具寄身场所。不得不使国人更加注重网络的'干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科技并不是全都美好,但也不是全然否定。

  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不可以丢掉我们的精神。当手机电脑代替了书信,别忘了文字的寓意和深刻。当轻轨汽车代替了步行,别忘了和家人散步的美好时光;当整日对着电子设备别忘了抬头走向外面,感受一下和煦的阳光和大自然的耳语。当原来的农业小国被现代的科技所取代,我们方不可迷失精神的家园。

  科技,方便了生活,可唯有自己保持着真挚、淳朴的传统精神。不丢掉美好的。适宜人类,地球发展的生活品质,才能做到科技和历史的统一。

  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太多了。像指南针的发明,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人造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还能转播电视信号……

  人类还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品:电话、电脑、电视……这些物品使人方便干一些事情。像电话:两个人即使相隔很远,但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有了电话还不够,人类又发明了电脑,电脑比电话还好,电话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电脑又可以进行文字沟通,还可以视频对话,能够看见对方。如果有什么节日,发一个E-mail,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既能节约纸张,还可以快速让别人收到……科技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会更快地发展,使我们人类生活更加方便,时时刻刻地为我们服务。所以我们要好好努力学习,日后好好地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论文4

  围绕区委、区政府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各项工作的要求,我区科技工作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两个率先”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工作提升较快,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群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按照科学发展观新要求,跳出京口看京口,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不论是质还是量,与先进地区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程度偏低,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额不高;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高,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符;三是部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面对我区科技工作的差距,关键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目标强化区域科技创新。

  一、集成提升,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加快集成和提升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配套产品和半成品为辅的产业配套半径,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以宝华半挂车为代表的新型汽车配件,以鼎胜铝业和元鼎饰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以中煤电子、震东电光源、正恺电子为代表的光电子,以中盛产业园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等大中型企业,已经具备了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跨越的态势,这些大中型企业是京口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力量。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强化政策导向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指导企业“二次创业”,走“技术领先发展模式”,依托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等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这也是招商引资引智的环境优势。按照国内外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市场规律来看,大企业、大集团具有强大的集聚吸纳功能,能有效促进一个地区产业配套半径和产业链的形成。

  二、放大优势,培植具有科技特色的骨干企业

  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今年上半年我区组织申报的9个新产品试制项目和下半年正要申报的几个新产品项目均由民营企业研发。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抓创新求发展的欲望强烈。鉴于民营企业具有决策上的高度自主权、资产上的高度支配权、用人上的高度选择权,应牢固确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创新为主线的发展意识,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争创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工作。继续保持和强化我区为企业科技服务“三集中”:即扶持政策向民营企业集中,确保科技三项经费的70%用于资助扶持民营企业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和申报;服务向民营企业集中,将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的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及时传达到企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应国家产业调整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企业发展目标;指导企业加大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放大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政企互动,多维施策,培植一批具有发展后劲的产值达数千万元的骨干企业。

  三、扩大技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目前,我省工业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占gdp的55。4%,我区大部分中小企业也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是科技创新主要任务之一。年初,区科技局确立了“调新、调优、调高、调强”的工作理念,要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要深入有关企业,分析生产工艺和产品效益,注重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引导企业避免走盲目拼资源、拼能耗、拼加工、拼土地占有的传统发展路子,积极协助和指导企业走“市场领先发展模式”,即结合企情,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吸收消化,继而自主创新,批量开发生产进口替代产品和出口导向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加快企业发展。我区宝华半挂配件厂年内新追加4000万元引进日本焊接机器人6套,增设了数控机床,立式加工中心和生产流水线,正恺电子将再增添10台数控机车床,这些企业高新技术化的科技创新,是我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成功典型,加速了我区企业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进程。今明两年科技局将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申报与实施。

  四、专利创新,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创新需要的制造能力不同于现有的传统制造能力,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力的激烈竞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自主知识产权必将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资本。为认真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最近区政府制订下发了《京口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工作意见》,并在全区开展了“专利工作推进月”活动。一是举办了百名企业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参加的“专利实务培训班”,学习《专利法》,通过培训引路,在全区企业 中普及检索专利、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知识,强化知识产权是“兴企之本、强企之源”的意识,尽快建立我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创新体制;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新产品的研发鉴定工作,一方面对去年申报的新产品试制项目加强跟踪指导,促进加快定型,申报专利实施项目;另一方面对已具备条件的新产品,抓紧组织省、市级鉴定,成熟一个鉴定一个,缩短投产周期。今年要确保通过6个新产品的省、市级鉴定;三是继续指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尤其是要重视京口区工业园区鼎胜铝业、正恺电子、震东电光源等企业的新品申报与实施,加快我区新材料、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目前,科技局已经在园区组织实施了“移动通信低高调n型连接器”、“微型矿用监控仪”、“空调用高精密度铝箔的研制与开发”等6个新产品试制计划,力争今明两年通过省级鉴定,努力提升科技工业园科技品位,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要素。

科技创新论文5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更多的关注在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但技术和理念的载体在于人,不容忽视的是,在价值创造实践中劳动者因动力不足影响企业运行效率成为普遍现象。

  一、理论概述

  最先对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深入研究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他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够拥有产权”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济价值若要得到提升,经济等制度应当作出的回应,应在赋税、劳动立法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以配合这种价值的发挥。马克思对劳动力产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劳动力产权应当属于劳动者和社会所有。

  国内对人力资本产权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其仁、张五常、张维迎、方竹兰、黄乾等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分别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周其仁认为科斯的企业理论是关于企业是要素市场上一个或一组交易合约的思想,与张五常认为要素市场上的合约即企业合约与产品市场上的合约基本相同这一观点不同,认为企业合约区别于其他市 场合约,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企业合约中包含了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是独一无二的,天然归属于个人,而且若产权权利客体一旦受损,与非人力资本不同,其可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黄乾认为人力资本并非“天然”归其承载者所有,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承载者是可以实现相互分离的。张维迎、方竹兰也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收益权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华为公司股权激励改革历程

  1.第一阶段:(1990-1996)员工持股实现企业内部集资

  1990年,华为刚成立三年,融资难是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企业要发展又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华为开始施行员工持股制度,希望通过这种内部集资的方式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题。企业设定的员工参股价格为10元/股,股份分红是15%的税后利润。这种方式帮助企业获得了宝贵的发展资金。

  2.第二阶段:(1997-20xx)“惠民”的员工持股计划

  1997年,华为公司对其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修订,将员工的参股价格改为1元/股,而且允许员工向公司贷款购买本公司股票,使得更多的员工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持股计划当中来。但员工可以购买的股票数量与其出资能力无关,而是由其所在岗位职责、任职状况、所作贡献等要素综合评价来决定的。这更进一步将员工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挂钩,增强了员工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关注度,也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管理的参与度,这种科学有激励效应的分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3.第三阶段:(20xx-2007)“虚拟受限股”的股权制度改革

  20xx年,发生了网络经济泡沫,加剧了IT行业的融资难题,华为公司也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为了缓解这一难题,华为公司开始对其股权制度进行改革,用一种期权“虚拟受限股”来取代内部股权。公司取消了对员工派发1元/股的股票,而对于老员工持有的公司内部股票则逐渐转化为虚拟受限股,期权价值以公司年末净资产折算价来衡量,期权的行权期限为4年,每年兑现额度是1/4,以后员工从期权中获得的收益就不再是固定的分红,而是期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到了20xx年,公司实行了变化更大的配股方案,以应对泡沫经济的危机。

  三、华为动态人力资本股权机制模式演化

  随着华为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显现,其平衡程度处于不合理状态,华为企业股权分配存在着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华为公司通过采用“惠民”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平衡,平衡的程度在于不同资本之间基于特定企业发展形势和环境所进行的互利合作博弈,并且这一平衡本身由于形势和环境以及不同资本在不同时期各自影响力的动态变化也经常会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而这种动态变化形成的随机应变力则使得不同资本间或内部彼此之间的每一次平衡都达到一个激励的最优,即实现他们之间以及内部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的一种基本平衡的状态,这使激励的效果得以优化。

  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谈判中,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据资金的市场预期收益以及公司的预期收益出价,要求一个高于市场预期收益的回报率,否则他将转向其他投资。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据其在市场上的预期收益和公司的预期收益出价,也要求一个高于市场预期收益的回报。他的出价由两部分构成: 固定工资+ 剩余分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有破产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出资者将会损失其资金以及可能获得的市场预期回报,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则会损失其可能的收益。出资者不清楚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每个人对企业成功的几率估计不同,同时对公司的预期收益估计也不同。

  四、启示

  华为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四个阶段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动态人力资股权调整机制的精髓在于“动”字贯穿整个机制的运行之中。动态股权调整的思路是根据激励对象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期间内的活动表现和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增值程度来调整初始股权份额,遵循“一切以实际价值贡献程度说话”的原则, 通过调整使得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意在通过动态地反映人力资本拥有股权数量的变化来有效地促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发挥自身潜能,激励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华为股权激励机制的成功,大多数基于对企业外在形式的认识以及企业发展阶段的确定。

  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固然稳定了员工队伍并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该项全员持股计划所产生的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问题,在有效推动其前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碍。这种制度安排,使部分老员工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另外,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给公司上市形成了障碍。

科技创新论文6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的方法及存在问题,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的方式,以为京津冀中小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抽样方法。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产业联动的“轻骑兵”,因此研究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调查“抽样框变动导致代表性不足”“多层次抽样不经济”和“多目标难以实现”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而具体把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融资难”产生的根本命脉,以有效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协同,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际上也被称作高技术中小企业。由于国外,尤其是美国陆续出台了的《信息自由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法律,覆盖了高技术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报告的使用目的等方方面面,数据获取相对公开化,所以国外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从资本结构及融资两个角度进行,对于抽样调查方式研究的文献较少。具体而言,以梅耶斯为代表的新优序融资理论、反梅耶斯模型、代理成本说、信号模型等是从资本机构出发进行研究;而通过研究信息共享与企业融资的关系则是从融资层面出发。

  (二)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并没有形成特定制度,目前主要依靠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负责组织实施。万舒晨(20xx)指出,目前对小微样本企业的调查主要以调查员面访和企业报送报表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形成统计制度的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其中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开展较早,该项抽样调查方案相对更为成熟。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开始试点,历经近20年的研究摸索,形成现行的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主要是对目录企业采用一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经济普查的企业名录库进一步整理形成抽样框。另外,20xx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颁布的《规模以下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草案)》把规模以下的集体经济和个人私营企业分别抽样,采取集体企业按目录抽样方法抽取样本,个人私营企业按整群抽样的方式,对规模以下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索。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促进地区就业、技术出口,尤其是在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凭借其快速成长与不断创新的特性,为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助推力。科技部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库,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这也决定了抽样调查成为国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调查的主要方式。万舒晨(20xx)提出在结合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等多种抽样方式,这种综合方式可以满足全国分地区及分行业的具体调查要求。张秋香(20xx)提出在调查方法方面,对企业调查建议按照城镇规模划分为大中城市(地级和地级以上的城市)、县级市和县城(镇)三级,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是以分层随机抽样为主,较多是分层的层级上和分层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别,无法真正解决“抽样框变动导致代表性不足”“多层次抽样不经济”和“多目标难以实现”这三个根本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该方向有所突破。

  二、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简介

  (一)分层随机抽样

  现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是以分层随机抽样为主,较多是分层的层级上和分层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别。类型抽样也称分层抽样,即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由于这种抽样方法主要考虑企业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抽取样本中更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对于总体大、各企业间差异性明显、企业数量多等情况更为有效。

  (二)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结合

  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也较为常用。整群抽样即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调查对象,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但由于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容易抽取到不具代表性的单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低于分层抽样。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是在调查对象较为集中且总体差异性较小或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且这种方法利于调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将分层抽样与地域整群抽样结合具体是指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针对分层抽样样本所在地域的非名录企业进行地域整群抽样。

  三、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较为成熟,故选择现行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方案为代表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现行办法基本满足反映小微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总量,但是从实际调査结果和调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来看,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抽样框变动导致新建企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小微工业企业变动较大,具有新建、合并、倒闭等变动频繁的特点。从抽样结果与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来看,企业的频繁变动使及时更新抽样框成为难题,同时也造成抽样框稳定性不佳的问题,最终导致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出现较大差异。现行抽样调查方案中,抽样框变动导致的新建企业调查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抽样框对现实变动情况的反映不够准确、及时,尤其是假定新建企业与个体工业单位在地域中的分布一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在实际调查中新建企业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二)多层次抽样不经济

  依据抽样调查的基本理论,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时,对规模较大总体的推断效率较高,而较小规模总体如果需要取得所期望的精度,往往必须抽取较高比例样本,这从调查成本来说并不经济,因此无法充分体现抽样调查的优势。

  (三)多目标难以实现

  为反映小微工业企业经营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调查表中设计了很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指标。然而现行抽样方案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为核心指标的单目标抽样设计,对于经营状况的调查很多无法依靠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判断,因而单目标抽样设计会导致样本代表性较差,对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指标推断效率较低,无法实现既定多目标调查。

  四、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法的创新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调整原抽样框,运用双重企业抽样框设计,采用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方式。

  (一)调整原抽样框

  将京津冀地域区划为总体抽样框,按照城镇规模将三省(区、市)的城镇划分为三个级别,即大中城市(地级和地级以上的城市)、县级市和县城(镇)。将大中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区划分成层,与县级市、县城(镇)组成三层,然后在该层次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最终进行调查数据的汇总,形成新的企业名录抽样框。新抽样框的调整需要各级统计部门通力配合,认真负责,将辖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在简单名录框的基础上生成复杂名录框,以满足不同调研目的的需要。

  (二)双重企业抽样框设计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建、合并、倒闭等变动频繁的特点,建议京津冀区域采取双重企业抽样框的方式进行抽样。利用工商、税务等部门机构的资料,将新增企业作为独立的一层进行抽样调查,并将新增企业推算估计的结果合并到总体估计量中,对企业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查调整。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原有企业抽样框的相对稳定,因而无需重新抽取原有的企业样本。

  (三)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

  采用目录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新建企业调査,利用名录框抽样设计所抽取的地域整群样本进行非目录企业的调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录企业抽样框的缺欠。

  (四)实施方案

  在实践中,首先进行企业名录框的抽样,采取分层二阶整群抽样方法,即在每层采用抽取街道,在抽中的街道内抽一些居委会,对居委会辖区内的所有科技型中小型商业企业进行抽样。针对非名录企业,根据企业名录框抽取的地域整群样本进行调查,同时将未进行抽样的地域采用一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再次对新增企业进行抽样。

  五、结论

  从方案设计的框架来看,现行的抽样方案巧妙结合了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双重企业抽样,综合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并且抽取的企业样本可以满足京津冀地区的资料推算要求。该方法解决了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方案设计上互补性较强,尤其在新增企业抽样调查上,双重企业抽样与地域抽样的结合,可以减少新增企业与原有企业的实际分布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减少数据推断的误差。

  参考文献:

  [1]李连三.征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视角[J].征信,20xx,25(3):30-34.

  [2]万舒晨.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方案总结[J].企业导报,20xx(2):86-87.

  [3]张秋香.关于整合规模以下专业抽样调查方法制度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xx(5):29-31.

  [4]万舒晨,金勇进.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调研世界,20xx(4):57-61.

  [5]贺建风.基于多重抽样框的服务业抽样调查体系改革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7(3):25-33.

科技创新论文7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依托互联网进行网购,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用邮方式因此改变。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进行战略部署,邮政将业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电子商务寄递类市场,以此作为邮政业务转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国传统邮政网络适应普遍服务的体系架构和服务理念,与电子商务市场需要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越发凸显,全网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运行效率不高、运行质量不稳定、社会资源运作经营能力差,已经成为邮政进军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瓶颈。

  1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发展现状

  1.1网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比较扎实

  中国邮政网运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开始,历经13年的建设发展:在生产层面,中心局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电子化操作,规范和优化了作业组织和生产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在管理层面,网运信息系统已成为邮政集团公司控制中心局内部生产和全网邮件运输的业务管理平台,保障着全网邮件生产运输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并为网运进一步推进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中心局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提升

  近年来,邮政集团公司不断加大中心局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国27台信函分拣机,2013年为全国20个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和平刷辅助分拣设备(目前全网共有38台交叉带分拣机),2014年为全国各省会中心局配置安装了81台挂信分拣显示设备。这些设备在中心局广泛深入的应用,为网运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规模生产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1.3全国邮件运输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邮政集团公司2013~2014年实施了运输方式改革,2014年撤销火车邮路81条,2015年计划撤销57条一干火车邮路,占全部火车邮路的52.7%,调整点对点火车数量为改革前的2.78倍。邮政运输方式的改革,解决了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件运输受制于火车运行时刻的限制和组网相对固化的弊端,网运全环节生产和运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为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科学化运输组织和动态调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2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网运信息化在近十年的网运生产应用中,积累了海量宝贵的生产数据。据统计,网运系统日均产生数据量总包约1000万条,给据邮件350万条,报刊分发数据450万条,全国中心保存各类网运数据已达20T,这些数据应用在引领邮政网运生产和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对标现代化中外先进寄递企业和自身发展目标,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产信息化融合度不高、作业流程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产和邮件全网运输以满足邮政普遍服务为目标,仅仅实现了传统生产作业的电子化操作,而生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无效生产操作多,人力、设备和各种隐性资源效益损耗严重。二是邮路运输智能化、科学化程度低。目前,全网邮路运输组织是基于沿用多年的邮政网路结构、铁路运输网而制定,邮政集团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级管理省际一干、省内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路,没有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网运生产数据、资源数据等利用模型工具,对全网邮路、运行计划进行整体智能规划和统一动态指挥调度,网络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邮政网运生产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网运传统生产制度落后,中心局过去按班次“总进总出”、逐环节“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向上一环节发验”等生产制度已经不适应网运流水化、现代化大生产。四是网运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目前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前台在部分地市、县市、省内邮路还没有全面上线应用,省内邮路,尤其是邮区内和县内邮路的运行管控力度比较薄弱,互联互通数据不尽完整,很难做到邮件全程时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网运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目前仅限于复制和局部优化传统的手工作业和管理流程,实现基本生产、运输计划以及初级统计功能,对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钻取和加工深度不够,未能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模型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分析,生产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辅助决策。

  3网路运行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邮政网路运行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项制度改革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为基础,建立邮件处理中心的流水化、现代化作业模式;以提升网运大数据应用和智能调度水平为手段,建立营、分、运、投四大环节联动、快速集散的网络组织架构和运输科学化管理,实现由满足普遍服务的传统邮政网向服务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现代邮政网转型升级。

  3.1中心局三项制度和PDA生产操作方式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规定给据邮件以每个邮件为单元进行全程跟踪,在邮件收寄、离开收寄网点、到达出口处理中心、出口封发、离开出口处理中心、到达进口处理中心、进口封发、离开进口处理中心、到达投递网点、邮件妥投等10个轨迹跟踪点和4个交接责任段落(合并了开拆、供包和封发扫描),确定了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和原则。三项制度改革重新设计了邮件发验处理机制,提出了“以邮件和总包条码扫描作为确认邮件实物曾经在本环节出现过的唯一依据”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向上一环节发验”模式,取消各局之间互发验单和复验,对于各局和各车间之间总包、邮件的少件及规格差错,统一在全国中心由系统集中进行全程平衡、动态合拢和责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诿扯皮。三项制度改革从理论上确定了中心局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在实际生产中推行PDA操作为中心局带来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改变,由原来“邮车到达—微机室扫描路单—下载网上信息—上传批处理枪—分配勾核任务”的逐级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每个转运卸车人员随时根据邮车到达情况,扫描邮车派车单进行封车、解车、下载信息和完成勾核,封发环节也可根据封发计划灵活操作,中心局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2中心局分拣设备改造升级和流水化生产作业

  2013年,全国包状邮件处理总量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双11”日均量为年日均量的1.77倍。为支撑邮政重点业务发展,邮政集团公司为20个重点中心局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设备,邮件上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邮政集团公司将在全国分阶段实施邮件处理中心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考虑如下问题。

  3.2.1中心局生产的信息化控制一是将参与流水化作业的车间合并成大车间,通过信刷报包裹化封装改革,统一全局邮件堆位,合并各车间的封发格口。总包、散件信息自动流转,减少以往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接,各环节信息采集操作由PDA、分拣机OBR等完成,信息全环节共享,无需进行环节之间的信息批量交接。二是班次作为生产人员组织,不再进行邮件信息隔离,实现邮件数据共享,无需班次信息交接。三是改变现有邮件进口信息由各局在省中心预处理,只按本局需要进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国中心进行邮件进口信息预处理,直接指定到投递局、段,全程全网共同使用。

  3.2.2自动化设备处理效率邮件流水化作业类似于制造业产品生产,机械设备在一个班次运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能随意停机。设备效率不能过高(对设备、人员要求高,但业务量达不到),也不能过低(不满足处理时限、能耗浪费),并需保持稳定。在相同的生产作业时间内,包分机的实际处理效率由中心局业务量决定,2015年东部地区重要节点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艺方案,将按照中心局日均25万件处理量标准配置包裹分拣机和工艺设计。为了提高分拣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中心局业务量:一是发展邮政业务,增加寄递类包裹收寄量;二是对全网中心局分拣功能进行调整,实行包裹大集中分拣;三是推进两网资源共享,实行普通邮件和速递经济快递、标准快递邮件同机混合分拣,增加邮件上机量,对于目前日均业务量低于5万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缩胶带机、皮带机、扫描贴签一体机等半自动处理设备。

  3.2.3生产作业组织邮件流水化作业打破现有各生产车间的隔离,在整个中心局生产场地,邮件处理由连续多个生产环节和工序组成。为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效率的均衡性,保证各环节设备运行衔接顺畅、人工操作效率稳定、持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浪费,尽可能消除生产中的不增值活动,各工序按照科学合理的节拍生产。在生产管理中,生产节拍是精益生产的关键理念,它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之间的间隔时间,节拍是流水线最重要的工作参数,它表明流水线生产速度的快慢或生产率的高低。通过确定生产节拍,可以指挥整个工厂的生产工序,从而达到各生产工序的平衡与同步。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长,那么说明生产正在形成瓶颈,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时就会出现加班、提前安排生产、大量中间产品积压,引起库存成本上升、场地使用紧张等问题;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短,那么将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导致设备闲置、劳动力等工等现象,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对于刚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节拍计算公式是:节拍=Fe+N其中:Fe为计划期内的有效工作时间;N为计划期内的产品产量。按照现有邮政营业封发、市趟运输频次和一干、二干邮车运行情况,邮件到达中心局的时间和邮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为单位,中心局日均处理量则相对稳定,结合中心局具体生产工序的作业时长,就能确定该局生产工序的节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国内包裹类邮件日均处理量7.6万件,采用两班制生产,每班供包环节中间停歇120分钟(午间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线节拍为:节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据开拆、供包、封发、装车等工位的生产节拍、上班时间、处理量等,计算每个工位编制人员和设备配置数量。此外,生产节拍的应用还能有效防止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和生产过迟造成的分段供应不连续问题。

  3.2.4生产计划中心局生产作业流水化总体采用“随来随分,当频次封光赶净,不考虑邮件暂存,车等邮件,分拣完邮件直接装车发运”原则,在未来中心局流水化生产中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依靠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收寄量、收寄时间、进局时间、生产节拍、时限标准、相关运能和邮车运行状态等参数,云计算邮运计划和封发计划,实时通过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进行封发和装车工序。今后,网运将以现代化新技术再造现代化新流程,以现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产现代化新标准,在建设规划中,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3.3大数据在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邮政全网运输主要依据邮件的时限要求和邮件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邮路运行时间、频次及运能情况等相对固定的条件和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邮车发运计划。传统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全网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一旦出现火车改点或临时停运、冰雪、地震灾害等邮路局部运行计划发生改变时,不能及时做出全面科学的计划调整和动态调度,邮件运输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网70%的邮件运输依托铁路运输,干线运输方式改革后,全网将形成汽车运输为主、火车运输为辅的模式,邮运计划的编制和运输动态调度的自主度和灵活性大幅提高,同时也对全网邮件运输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可通过对营业收寄量、邮件流量流向、邮件时限标准、资源支撑能力、目标中心局生产状态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产环节数据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智能、动态编制封发格口、邮件全程发运和运输计划,充分发挥全网运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车和邮件的`到局时间和到达量,合理衔接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结合GPS实时监控,对全网邮件运输进行动态指挥调度,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结合。

  4网运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开发完善网运生产系统相关功能,支撑网运生产流水化作业

  第一,开发完善中心局PDA生产操作系统。继续开发完善中心局PDA、扫贴机生产操作系统功能,适应中心局各种流水化作业模式下的封车、解车、开拆、自动发验、分拣、移动封发和扫描配发等各项作业需求。第二,实现网运生产系统和速递系统互联互通。从速递系统接收邮件收寄信息,根据在网运系统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支持对邮政包状类邮件(标快、经快、普包、快包、国内小包、挂刷等)进行同时同机混合分拣,并用网运系统对速递邮件进行扫描封发并回传速递系统。第三,推进邮件分拣资料库应用。建立全网统一的邮件进口分拣资料库,实现进口分拣资料的电子化、实时动态更新和全网共享,提高邮件分拣深度和准确度,确保网运分拣信息化和流水化作业通畅。第四,生产作业看板管理。研究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实时收寄量、进局时间、实时状态、时限标准、生产计划、邮路计划和运能等数据对邮件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分析,智能规划相关生产操作并及时向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提示。

  4.2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健全网运生产作业及管控平台

  完整的网运生产数据是网运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网运生产作业管控范围的完整性是实施全程时限管理和动态指挥调度的基础。因此,应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实现网运信息系统在地市、县局的上线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省省中心主机进行扩容,考虑在地市网路运维中心配置生产服务器,投入终端以及扫描设备,以支撑地市、县局网运信息系统的部署及应用;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总包运输和邮件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邮件运输数据的完整性;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发运计划由集团公司统一控制和调度,确保网运末端网络与干线网络的有效衔接,强化邮件全程运输的管控和动态调度。

  4.3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全网运输动态指挥调度

  开发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并尽快面向全国推广应用,为各级网运业务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由邮政集团公司对标国内外先进寄递企业制定的各类邮件时限规定,制定各类邮件在网运环节的时限标准及各生产时限计划,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邮件全程时限和各环节作业时限的分层监控和干预,确保各类邮件按照全程时限标准进行传递;二是在各级邮运车辆上安装配备GPS,覆盖至所有一级、二级干线邮路以及邮区内、市趟邮路,对邮件运输情况、邮件待发待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将全国各级网运生产处理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综合网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对各级中心局处理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干预;四是构建邮件运输流量流向监控分析系统,利用GPS卫星定位提供的邮车位置信息准确预测邮车到达时间和带运邮件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分析结果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现,为全国各邮件生产场地提前安排、组织转运力量和运能疏运邮件提供信息。

  4.4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网路运行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提高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加工和应用水平,立项建设网运全业务系统化的数据模型,对网运各环节邮件形态和整体生产形态进行数据化和模型化描述,对内部生产作业和全网运输控制模式进行数字化模拟,形成网运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控制理论,实现邮政网运业务管理的整体数字化支撑,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设立服务水平、运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标值,利用先进的网路和运输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优化邮区中心局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中心局的布局、数量、分类、功能、覆盖范围以及邮件运输网路;开发邮运计划智能化编制工具,智能编制邮件发运计划,提高计划编制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全网资源配置,大幅提高网运双效。减少计划大范围变更期间调度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邮运日常运行过程中临时发生的邮路撤并、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计划变动的影响,辅助调度人员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顺畅衔接邮路计划运行,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产,实现全网邮件运输至中心局生产的整体数字化支撑。综上,网运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应是:在内部处理环节,扫描邮件及总包条码,调用邮件的网上收寄信息及总包信息,根据网运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分拣资料库、总包经转关系及各级邮路发运计划,自动计算和提示分拣格口和装发堆位,通过自动化分拣设备或各类人工辅助分拣设备和智能计算看板管理,完成邮件“傻瓜”化内部处理;在动态调度环节,从邮件收寄开始,系统自动统计邮件流量流向数据,智能计算全程作业计划,向后续各生产环节进行业务量预告,满足处理和运输能力准备、过程监控和动态调度的需要;在智能规划方面,根据网路组织基本原则,围绕时限和成本目标,提供基于网路优化算法的各类决策辅助工具,并实现在生产系统中的嵌入式应用。根据对收寄信息的大数据计算,实现实时智能的动态路由规划、分拣方案制定、节点流量调控和生产资源配置,并对网路运行双效及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与流水化作业、散件化运输相匹配的智能化网运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引领网运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论文8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的实际问题,剖析了当前阻碍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对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近年来,欠发达地区高校凭其庞大的科研力量和创新群体,在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科技创新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在中国许多省份呈现出一些相同的主客观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进程滞后、地方财力薄弱、社会事业不发达、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执政理念方式落后等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由资源、资金、人才、政策、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和不断滋生的随遇而安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一部分地方和单位只看到自身所处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机遇和希望,缺乏创新的愿望和知难而进的精神动力。由此导致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相对偏少、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成熟度不够或缺乏可行性。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必须有一个结构良好、运行高效的创新体系[2]。对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讲,所谓效能是指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与硬件环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是否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投入资源(人、财、物)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与发达地区同处于竞争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开创一条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后来居上。从根本意义说,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机遇,科技和创新为欠发达地区产生巨变提供了保障,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1.科技成果固有模式的制约。目前中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开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鉴定→申报获奖,此模式使得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大部分是国家各部委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家通过论证而确定的,该立项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立项课题所组织的专家几乎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获奖成果在技术上不够成熟,仍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阶段,科技专利还须在小试和中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所研究开发的成果未必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二是专家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往往不能真正决定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高校科技就算是转让到有关企业,也往往不能在现实生产中投入运行,浪费许多人力、财力,造成企业不敢引进最新科技专利。

  2.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或成功的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中国仅为1∶1.1∶1.5,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则更低,且政府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3]。显然,用于技术应用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据资料显示,发达地区高校如北京、山东、浙江等在投入要素各个指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财”要素的投入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如贵州、青海、宁夏等的30倍、“人”要素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6.43倍 [4];在产出方面,发达地区高校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成果转化方面,因为发达地区高校所处的区域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对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容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此可见,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科技与经济脱节是主要因素之一。

  3.企业缺乏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应用或生产单位对技术的需求程度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促进作用不是直接干预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行为,而是通过宏观政策间接地干预。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高校的科研与社会生产脱节,高校科研的效益观念、大生产观念和市场观念淡薄,使大量的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目前,虽然欠发达地区政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但银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套措施不全,政府还没真正起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市场外部条件并未真正形成。有些企业包括周边地区企业虽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新技术的使用需要一笔投入,且不一定能保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领导人往往从短期行为出发,由此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利用,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科技的融合。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融入现实经济建设的程度还有待加强[5]。如何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摆在中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人员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1.紧跟时代科技创新步伐,优化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首先要认识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提升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欠发达地区高校应与时俱进,改革以行政为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充分放权于院系,淡化行政等级色彩,逐步营造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利于合作创新动机的氛围,加强校企、校际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着力于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的革新,逐步建立实质重于形式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有效而公正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同时,还应着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高校科研部门要树立科研管理的超前意识,提前深入到科研论证、立项及应用前景的调查分析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成果转化的技术可行性论证,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2.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障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资金短缺是当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障碍。在目前企业不愿投资,银行不想贷款的情况下,为增强中国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政府可以对高校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建立风险基金,对应用前景广阔、能带来巨大效益的项目进行追加投资,促进其转化;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对已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在新产品试制大批生产、试销销售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税收、资金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如政府可以适当对这些企业增加贷款力度,在税收上实行减免税制等。

  3.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校企产学研有效互动。技术不成熟、不实用,造成企业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技术缺乏吸引力,难以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孵化是促进技术成熟、实用的关键因素,因此,规避成果转化风险,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必须创建技术孵化体系,并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孵化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孵化基地确实可以减少开发成本,解决人才、资金之所需,如高校有数量众多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无形资产对于技术孵化成果的评估和转化具有增值效应,高校的研究门类齐全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利用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际、区域间乃至国际的科研交流与互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形成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总之,欠发达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位及地缘优势,欠发达地区高校除应顺应区域发展实际、夯实特色优势之外,要集中和整合科研实力,构造区域性、特色型优势团队,通过校企对接和校际合作,提高研发实力,提升创新效能,更好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形成众多有科研优势的企业群体,创办更多能带动地方某行业或技术领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xx,(4):21-24.

  [2]崔永春,龚荒.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安排[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9):55-57.

  [3]李玉清,田素妍.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xx,(2):37-39.

  [4]周静,王立杰,石晓军.中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xx,(2):110-117.

  [5]王立杰,周静,石晓军.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J].科学咨询,20xx,(3):12-16.

科技创新论文9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保证企业生存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推广,企业内部科技创新能力已有显著提升,但是,仅靠具体某个企业或某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所成就,以此来带动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各类行业协同创新,齐头并进,是解决区域企业科技创新全面落实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一、国内外区域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研究综述

  ChenLianghuang,QinMin基于扎根理论研究企业创新社区,表明了在企业中社区文化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核心;蔡瑞林,陈圻运用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企业纵向研究,分析企业低成本创新的具体举措;黄贤凤,武博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并得到相关启示。赵富成分析并构建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加权灰理想熵关联度评价方法;李林,傅庆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机构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许学国,龚涛基于知识的视角,结合知识溢出效应,构建影响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给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建议;缪根红,陈万明采用多元回归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了外部创新搜寻的3个维度显著提升了创新绩效并有效促进了知识整合;XiaoLiang,MaXinlong基于行为视角,运用回归分析,揭示了其中不同种类的政府干预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认知路径。

  二、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对承德市1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83份。问卷首先从行业上分类,经过统计得到承德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八大行业,然后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出发,对基础条件、科研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科研产出、产学研结合等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服装纺织行业科研开发综合水平较弱

  承德市冶金矿产、服装纺织行业的R&D资金的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并不理想,且实施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创新产出的推广方式上偏于业内交流与展销会,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产出的推广。

  2.医药卫生行业财力、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承德市医药卫生行业进行融资的企业微乎其微,无法保障创新资金大比例投入。

  3.轻工食品行业的服务领域过窄

  承德市轻工食品行业相比于其他几类行业,并没有享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4.建筑建材行业核心技术发展滞后

  承德市建筑建材行业拥有先进设备的企业数量比重较低,核心技术发展滞后。5.机械机电行业缺乏产学研合作承德市机械机电行业产学研合作状况并不乐观,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局面,严重缺乏成果转换。

  三、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提升解决路径

  1.增强服装纺织行业科研开发综合水平

  (1)提高R&D资金的投入强度。为了保障R&D资金的合理投入,企业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决策,在研发资金上,要注重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的合理配比,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联盟其它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2)促进实施成果转化。企业应该打开视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介推介、政府服务,选择合理的创新成果推广方式,提高实施成果转化率。

  (3)促进科研人才结构科学化。目前承德市企业科研活动人员总量偏低,人员学历主要集中于专科及本科之间,人才结构层次并不科学,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应该向科学化、年轻化、高素质化不断发展。

  2.加大医药卫生行业财力、人力资源投入

  (1)拓展企业融资来源渠道。要增加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可以考虑从资本市场上筹措,借助政府服务,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引入资金,以此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2)注重全体员工培养与定位。企业科技创新不仅仅需要的是科研机构中的高科技人才,还需要全体职工综合水平的`提高,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职能培训,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调整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奖惩并重,激励为主,提高员工的工作进度与业务能力。

  (3)精简高素质管理层队伍。管理层作为企业的指明灯,发挥决策作用,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而调查显示承德市医药卫生行业在管理层高素质化上仍有发展空间,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合理规划管理人员投入,打造高水平企业领导班子,督促企业科技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培养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3.拓宽地方政府对轻工食品行业的服务领域

  (1)提供税收优惠。因此,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减免方面,市级政府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创新能力弱的行业提供优惠政策,弥补企业创新资源的匮乏,加强对轻工食品行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

  (2)建立政府信息平台。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引导企业间相互交流,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有机协作的产业链条;根据市场动态,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形势及结构调整趋势信息,为企业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3)丰富创新产出方式。促进企业科研专利申请,提供科研人才培训机构,加大企业科研资金注入,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积极组织商业会展,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实施转化。

  4.加大建筑建材行业核心技术发展

  (1)加快设备更新速度。设备是企业实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因此,企业应结合设备经济寿命,掌握设备更新时机,在保证既有设备原型更新的同时,加快新型设备更新速度,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促进工艺创新。工艺创新作为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工作,同样应该得到企业重视,在原工艺改进的基础上,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在企业科技研究方面,加大新工艺的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强化工艺管理。

  (3)加强小型机具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应针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注重对小型机具的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机具自给自足,降低核心技术成本,提高技术水准,保证企业的生产质量。

  5.加强机械机电行业产学研合作

  (1)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强度。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物质、能量交换,使企业更具有创新动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及本地高校、科研中心资源,形成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以及科研人才培养。

  (2)选择最佳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信任制度、合理协调成果的利益分配,形成战略同盟体系,使产学研合作稳定持续发展。

  (3)促进区域产学研均衡发展。建议地方政府为产学研合作构建相应的交流平台,组织企业科技成果鉴定和实施成果转化评价,在政策导向上,落实区域产学研合作中产权纠纷、收益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保证区域产学研合作均衡发展。

  四、结论

  从行业间科技创新角度出发,突破以往仅对一类企业归纳分析的惯例,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侧重不同行业之间科技创新的协调性,通过对承德市主要集中行业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调查分析,映射出我国三线城市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窥探出行业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根据各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承德市地域特点,给出相应对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10

  一、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一)搞好市场调研

  首先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摸清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实力。目前钢管市场形势是总量上看供大于求,尤其是冷拔生产的结构管、流体管、低中压锅炉管等,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低、投资少,很容易上马生产,而且这类产品季节性较强,每年冬季四个月基本上没有需求,市场波动较大。从长远分析,这类产品逐渐被焊管代替,由于焊管技术的发展,抗压性逐渐提高,而且焊管相对于无缝管来说成本低1/3。另一类产品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国内生产厂家少、投资大,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状况,每年需要进口50-60万吨,如高压锅炉管船舶用管等。经归纳整理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乡镇企业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产品注占绝对优势(如结构管、流体管、低注压锅炉管等),国有企业与之相比成本高、售价高,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大的集团如上海宝钢、天津钢管公司在一些尖端产品(如大口径石油套管、精密管)占据优势,中型企业无法与之抗衡。其次,分析企业自身技术装备特点发现,我厂适合生产中规格、中厚度无缝钢管,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乡镇企业技术装备、人员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无法生产,同时,大企业集团不愿干这种规模小、品种多的产品,属于市场空白。这类产品主要有小口径石油套管、油管、接箍管、汽车半轴套管及船舶用管、合金高压锅炉管、12米超长管等。

  (二)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若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首先,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物质及人员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一致。为此成立由企业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由主管副职任副组长负责科技管理创新组织工作及管理创新、人员调配工作,各主管领导做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提供支持。其中总工程师负责新产品开发及工艺调整,设备副职负责设备改造,经销副职负责市场调研,工会主席负责合理化建议及小改小革攻关,总会计师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构建科技管理创新四大支柱。第一,新产品开发。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合本企业特点产品。企业适合生产的且市场有需求、单位利润较高的产品主要有小口径石油套管、油管、接箍管、汽车半轴套管、船舶用管、合金高压锅炉管及12米以上超长管等。第二,工艺调整和设备改造。针对开发新产品需要,对工艺布局调整,改进工艺水平,满足生产需要。设备改造主要指根据工艺调整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工艺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工艺调整主要有穿孔机延长及76mm机组生产60mm毛管一穿成材、冷拔增设酸洗磷化后毛管检验等项目。设备改造主要有热轧生产线的阿塞尔轧管机提高精度、改造切管机以及为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认证而增加的水压试验、组合探伤、通径测长及喷印包装等项目。第三,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为配合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制度创新工作,如奖励分配制度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及基础管理方法改进等。第四,群众性合理化建议,针对工艺、技术、设备和现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攻关活动,改进不足。主要项目有修旧利废、工艺操作方法改进、设备小部件改进、选型、生产组织中衔接问题等。第三,制订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程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1.提出科技创新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列出适合我厂生产、准备开发的新产品;根据工艺设备改进情况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攻关项目。

  2.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招标。公布科技创新项目,面向全厂职工招标。在招标书中明确具体项目、完成时间、应达到的.标准要求等。

  3.专家组审定。招标人员拿出具体方案,由厂组织专家组进行审定,确定具体招标人员。

  4.企业统一协调,给予物质、技术和人员支持。

  5.评审阶段。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专家组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审。主要包括项目汇报及现场审核、创效财务认可等工作。

  6.兑现奖励。根据实施创新中贡献大小进行奖励,对项目提出者、组织者及担当重要创新工作人员实施重奖。

  (三)完善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通过新产品开发、生产研制、工艺、质量技术攻关创新、设备改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实施创新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科技创新成果必须是在企业生产中连续正常使用三个月以上,经试验研究或技术鉴定、有书面文字材料或实物、实验数据和设计图纸等,有财务测算或财务认可的证明,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可申报。具体条件如下:

  1.对钢管生产工艺、设备、轧制工具、测量仪器、程序控制、检验方法有较大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成材率。

  2.通过工艺技术、质量攻关,对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显著成效。

  3.开发研制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新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有较大进步;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和经济效益。

  4.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或控制手段,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和成本,节约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

  5.创新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在市场开发、企业生产经营,从资源、物资管理等方面获得的创新增效的成果。具体奖励办法如下:

  1.根据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以及所创造效益、降低成本幅度按1%~5%的比例给予奖励。每年用于新产品开发、工艺、设备改造、五小攻关奖励金额80~100万元。

  2.每年根据科技人员贡献大小,评出科技十佳及优秀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人员津贴制。

  二、取得成果

  通过创新活动,不但使企业超出困境、扭亏为盈,而且还培养锻炼了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职工收明显提高,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产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合理结构,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已纳入企业正常工作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论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被人们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多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让教育不再局限于黑白的板书和死板的工具,而是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主要讨论了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基于单片机的中央控制系统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幕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相关作用。坚持多媒体中央控制,单片机设计应用现代教育。

  在现如今的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更加强大的作用是主要作用于教育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实现了生活的现代化,更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组成,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用户操作界面,设备中央控制设备,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的。用户操作界面的设备主要触及到触屏技术,分为单向平和,双向平两种,但小平只能发出指令,没有信号的反馈,而生向平则是可以接受反馈信号,具有输出功能。不要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了设备,它多用于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的用户可以用按钮式控制面板,计算机显示器的设备,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中央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投影机,电动屏幕或者是展示台等设备。

  通信网络是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传输,交换和终端组成的,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多媒体的远程教学就是最好的体现,应用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实现远程教学。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多媒体显示功能的控制主要是指多媒体对显示设备的共同官网的控制,比如说开机,关机,对视频图像的切换的能够实现。关连动作,比如说关闭系统的时候自动将设备关闭,或者将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各类电动设备,如屏幕的上升,下降的,总之就是通过多媒体实现对现实功能各部分的控制和其关联动作了实现。

科技创新论文12

  [摘要]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立足前期研究和河南省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影响科技创新对农产品供给优化的因素,并提出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供给优化的具体路径,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高效进行。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优化;科技创新;科研成果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艰巨,不仅需要注重农产品种植品种的调整问题,而且需要密切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的提升。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的关键。当前,科技创新已深入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更加现代化。因此,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进行,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方向、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程度、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影响着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顺利、高效。

  1研究综述

  20xx年,刘克非[1]提出农业产业研发投入对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专以上员工数量对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利成果对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上议程以来,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断被研究者所重视。20xx年,刘蓉蓉等[2]论证了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作用,结合农业供给测改革的主要内容,阐述了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求。20xx年,傅晋华[3]指出,科技创新应在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和补短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前期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上说明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作用,但是结合农产品供给中出现的品种和质量失衡问题,分析科技创新方向和布局的内容很少。本文在之前学者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就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从微观层面说明科技创新在农产品供给优化中的具体应用。

  2农产品供给优化中的科技创新现状——以河南省为例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进步贡献率在56%以上。调查显示,50%的涉农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利润的1%~5%,35%的企业占比在5%~10%。农业创新主体逐渐多元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力,贡献了超过80%的农业科技成果,涉农企业和中介机构担任着科技创新市场的瞭望者角色,及时输出科技创新需求点,嫁接科技创新主体的最新成果,推广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同时,科技创新人才学历层次逐渐提升,本科和硕士学历人员占农业科技人员的60%,拥有博士学历的农业科研人员占总人数的20%。从河南省农产品供给优化的现状来看,当前科技创新已作用于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在生产方面,为适应我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要求,河南省种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做精玉米杂交品种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经济作物产品种植比重,尤其是花生、芝麻等,其中为扶持花生种植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业厅已启动国家花生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在加工方面,为扶持肉牛产业发展,河南省农科院徐照学、周波研究员带领企业形成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的技术推广模式,不仅提高了鲜食玉米的单位面积种植收益,而且提高了企业的饲料产品和肉牛生产供应能力。在销售方面,近年来适应“互联网+”潮流,河南省涌现出高层次的农产品电商公司,20xx年成立的“仙果部落”联合多方力量,打造以农产品标准化为核心的订单式服务新模式,有效整合和稳定了农产品生态供应链。另外,为扶持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河南省科协牵头组织的农产品电商技能人才骨干教师培训班已于20xx年培训了200名骨干教师,完成了1万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据阿里20xx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淘宝村数量已达34个,全国排名第七,物流时效全国排名第八,这让不少特色农产品如枣类制品、信阳毛尖、山药、香菇及制品、牛肉等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销量持续增加。

  3影响农产品供给优化的科技创新因素

  近年来,围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示,河南省农产品科技创新的成果显著,尤其是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优良作物(小麦、玉米等)育种及推广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笔者总结几点影响农产品供给优化的科技创新因素。

  3.1科技创新市场的发展程度

  当前,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创新型产品越来越多,而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中存在着巨大需求,建立连接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桥梁的平台还比较少。传统的校企(院所)合作模式或企业自主研发模式受内部管理机制、合作机制约束容易滋生矛盾,进而影响科技创新的进度和推广效率。在消费日渐升级和个性化的时代,科研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刺激下不断进行产品、技术的创新,这就需要放开科技创新市场,让有需求的企业参与到市场中,有能力进行创新的人员在市场中获得灵感,从而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和速率。

  3.2高层次人才的待遇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由于科研工作受时间和空间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科研人员很难坚定地从事本职工作。农产品科技创新工作尤其如此,每项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经过屡次实验、一定周期的检验和审查才能进入推广阶段。因此,科研单位、平台不仅需要给予科研工作者丰厚的待遇,而且需要及时给予其资金帮助,项目完成后应按时结算费用并给予奖励。

  3.3科技创新的投入方向和力度

  当前农产品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主要集中在生产前期,即育种、农药、化肥、饲料等研发上,后期生产过程的仓储、加工和销售过程的投入不足,大多是由企业内部科研部门完成的。这些部门员工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研发能力相对有限,导致国内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话语权。

  4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供给优化的具体路径

  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供给优化,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品种和质量问题,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直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但是,科技创新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融合不仅局限于两个市场的开放程度,而且需要让科技创新市场从上到下历经农产品供给的全过程,形成新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更好地作用于农产品供给市场的.优化。

  4.1重视并放开科技创新市场,提高科技创新市场的活跃度

  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完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机制,建立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信息系统,定期更新知识产权目录等调动市场的内在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供给领域的步伐;另一方面,放宽科技创新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具备一定资质的民营机构开辟交易平台,让科技市场的供需方自主进行交易,避免市场同质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市场的透明性,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最终优化市场对科研成果的资源配置作用。

  4.2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建立全新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激励科研工作人员参与社会项目,根据所从事项目的重要程度,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奖励机制、监督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高效衔接,增强科技创新市场的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技能培训,让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带头人的作用,牵头组织技术人员对农产品供给企业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健全培训流程和考核制度。三是优化领军人才结构,增强科研平台服务农产品企业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科技人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4.3以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优化为指引,增强科技创新投入的针对性目前的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均衡,需要结合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新变化,延伸农产品的加工链条,加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科研投入力度,形成多样化的产品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优势。缩减传统生产的产前投入,加大生产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投入,即以新需求为引导,形成均衡且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4.4增强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品质优化的力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是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食品已然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另一方面是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健康功效、加工用途等更加讲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更高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更好地推动育种技术突破,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改进农产品品质,同时还要通过标准化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进步,破解高产和优质之间存在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刘克非.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xx(1):88-91.

  [2]刘蓉蓉,徐志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xx(5):11-14.

  [3]傅晋华.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xx(8):41-43.

科技创新论文13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当前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分析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并对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要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起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认真研究当前对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造成制约的因素,并以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为依据,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真正将林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落到实处,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走出一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论文14

  摘要:

  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反垄断法》等,建立了一个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将技术创新和解决就业确立为中小企业的两大功能,就中小企业的科技计划的设立与实施、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二)财税支持政策。

  1、财政专项补贴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部门,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评审出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如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就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10%要用于支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同时,联邦政府于1983年和1994年分别设立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SBT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等,以财政补贴设立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施以财政支持。

  2、财政低息贷款政策。

  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即使能够申请到商业贷款,也要承担较高利息成本,因此,美国政府以财政支出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创新活动中的资金困难。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C),就是通过联邦政府向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然后由小企业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为美国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包括目前已经发展成大型企业的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及英特尔、微软等都曾得到过相应的资金援助。

  3、财政担保政策。

  即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的特点,以政府出资的方式组建信用担保或保险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最为完备,以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信用担保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区域性信用担保为辅助,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刺激商业银行放贷。此外,小企业局还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贷款担保、出口风险担保等多种担保。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美国政府允许向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政府的担保权,以提高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

  4、税收扶持政策。

  向中小企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施以税收优惠,是美国政府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美国税法把各类科研机构都定为“非赢利机构”,免除其纳税义务。1986年美国制定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凡是出现研发经费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的商业性公司和机构,都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另外,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大战略决策,规定风险投资总额的60%可免交所得税,并将风险投资的税率从1970年的49%下降到目前的20%。

  (三)创新服务支持政策。

  1、建立创新服务机构。

  社会创新服务体系由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机构组成,美国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机构。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就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民间机构四个层次构成的,通过政府设立和实施科技计划来推动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为其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信息咨询中介支持。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及时获取,美国政府在信息咨询方面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联邦政府建立了小企业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市场的发展动态,向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方面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咨询等信息。

  3、技术服务中介支持。

  为改变中小企业发展忽视创新和研发、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的惯性,美国政府为其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推动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转让以及成果化。联邦政府根据《美国联邦技术创新法》,在商务部设置“联邦技术利用中心”,并在国家各个实验室设立了“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建立产业技术中心,向产业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服务。同时,美国政府建立了“孵化器”(又称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服务中心),由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和持有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提供场所、解决资金并辅以全方位的服务,以推动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二、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特点。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是复杂而且全面的,而且仍然处在调整状态中。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表现了美国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上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 以完善法律支持体系为前提基础。

  为了将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框架之内,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相关立法的举措,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已经成为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美国的科技立法非常完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确立了一部基本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作为核心,并以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的法律为支撑,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法律保障。如反垄断法的制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鼓励竞争的健康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严格执行,保障了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基本权益;其它涉及的范围还包括专利、技术转移及商标等。同时,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法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正相反,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根据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改善旧有的法律法规,并添加充实新的立法规范。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还为政府成功开展实施具体创新项目计划的提供了法律依据。迄今为止,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的一个收效最为显著的创新计划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计划(SBIR),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技术潜力实现其创新市场化,推进了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形成。该计划就是根据《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于1983年开始实施的。此外,美国国会依据1992年施行的《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于1994年推动实施了一个实验性的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以此促进中小企业与非盈利性研究机构的合作及创新技术向小企业的转移,从而实现公私部门的合作发展。应该说,在中小企业创新法案的体系框架内,美国政府的创新计划和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以改善创新融资体系为关键手段。

  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融资困难,这是由其自身信用状况和在融资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经营风险大、可担保财产有限,更是难以获得相关的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为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改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这也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和财政低息贷款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成为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但由于政府补贴对象的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直接财政补贴的长期效应并不理想,因此,目前美国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间接的资金支持,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能够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得到满足。例如,以财政担保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架设了良好的融资桥梁,尤其是政府担保权流通性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放款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了其经营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但是,同样作为企业的银行,经营目标是保证安全性和盈利性,他必然会在对借款企业项目的详细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对那些缺乏市场潜力的项目也不会仅凭政府担保就贸然放款。

  另外,美国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中,更注重风险投资机制的运用,除了直接财政参与风险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借助扶持和保障措施,正确引导私人投资进入风险投资业,充分动员社会闲置资金的力量。例如,实施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上市要求要求,以使风险投资公司能较早地从证券市场等筹集风险资本;通过政府高技术政府采购政策、对风险企业的有限反垄断豁免等减轻风险企业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从80年代以来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正是由于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才能在发展初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三)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为有力支撑。

  重视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是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在信息获取、技术转移以及成果实现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服务。在美国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中,创新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体现了全社会在政府意志主导下,相互协调促进的组织机制,推动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明确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创新组织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作用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和资源的集成、转移及分享。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由多方参与者共同完成,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国家和私人科研机构是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主体,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其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信息咨询、资金融通、法律咨询等)则是加速推广创新技术的主体,各个主体在创新服务体系中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通过减少中小企业研发成本的投入,润滑科技创新的进程,使原来互不联系的公共、私人和学术界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发展,形成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创新开发联盟。

  三、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措施,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包括规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两个计划类项目、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三个基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基金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措施从提出到付诸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仍显不足。

  由于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客观差距,我国企业的科技发展基本采取“追赶型”策略,即科技的主流侧重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和引进,长期被动地适应世界制造产业加工环节的快速转移需求,而没有能力占据世界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前沿。这种客观事实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阻力。当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和监管的政策依据,对不同的创新课题和项目不能灵活采用相应的资源投入方法,对创新性投资引导不到位,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的方向,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负面影响。

  (二)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进。但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甚至出现缺位。首先,本应作为政策制定、科技项目规划、促进引导、预算拨款、组织支持以及实施监督的公共服务主体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仅仅局限于财政的预算拨款功能;其次,本应承担科技研究和开发职能的科研院所,由于其机制机构、领导人任命的陈旧机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条件,不能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参与创新体系;而中小企业自身本应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却由于体制和规模所导致的所有制歧视和融资弱势而普遍面临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的窘境,无法调动联合各方科研资源,难以承载科技创新的重任。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各服务机构的协调政策处于缺位状态。

  各类服务机构的协调运作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润滑剂,能够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的部门化和单位化,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效率不高,缺乏相关的政策约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科技成本过高、资源低层次消耗严重,财政拨款虽然不断增加,但收效甚微。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计划和安排都由国家统一进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完全由国家计划指令决定。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替代了计划机制,形成科研成果从研发到转化、产出的价值链布局。然而,传统的成果转化机制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加之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安排,造成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后长期处于“搁置”和“自流”状态,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

  (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政策支持有待改善。

  尽管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政策不断出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经营风险较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缺乏足够的信用资源,信用观念淡薄,造成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其次,融资渠道窄,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对中小企业的进入条件过高,基本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第三,金融机构的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资金需求,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形成金融服务的供求失调状态。

  20xx年12月,根据20xx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方面政策,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涉及税收激励、政府采购激励、投融资激励、创新人才激励、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多角度的政策安排,就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健全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政策做出了详细规定,力图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来进一步实现中小企业的跨越性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启示。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美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的丰富经验是各国推行创新型战略的有益借鉴。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我们可以从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

  (一) 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支持体系,加大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力度。

  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持体系,使创新计划的实施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地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立一部促进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明确民营企业应有的法律地位,认真清理歧视性政策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规范,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如出台技术创新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反垄断法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定技术转移法以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等。同时,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 改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为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政府应从直接财政资金补贴和间接财政政策扶持两个方面入手,尤其应更重视市场机制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作用的发挥,通过财政政策的扶持效应,推动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难题,可以考虑的政策支持有: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给予支持和奖励,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2、提高政府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度,以此激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并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3、进一步调整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税收政策,针对技术改造和研究创造应给予优厚的财税政策支持,推行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和研发成本的税收抵扣。

  4、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5、加强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创新特点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6、加快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的政策支持和风险补偿,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

  7、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业板的建立,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从而拓宽融资渠道。

  (三) 健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体系,协调各方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

  借鉴美国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

  1、大力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从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经济信息与技术信息。

  2、建立咨询服务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3、提高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参与度,在政策协调机制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的三重互动关系,同时鼓励中国国内研发实体充分利用国际基础设施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高创新效率,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体系。

  此外,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政策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政府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客观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淑贤.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J].经济论坛,20xx(21):52-54.

  [2]单东.借鉴美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经验,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J].特区经济,20xx(2):24-28.

  [3]吴彤,米运生.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比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4):24-25,53.

  [4]房红.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xx(2):80.

  [5]赵修卫.现代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四个特点[J].科学学研究,20xx(6):895-900.

科技创新论文15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市场经济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于是中介机构便适应时代需求而产生了。中介机构的产生加速了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关键力量。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科技迅猛发展,但是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既具有历史性制约因素,还有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幼稚阶段,因此探索我国独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中介机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促进

  1。1能够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在以前旧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庸和工具,企业完全没有人事自主权,更别说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或者是引入科技人才了,技术创新也是政府的行政命令下的被动行为,而非主动行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没有创新的热情和需要,同时即使是有创新,这些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远离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科研浪费。全球化的浪潮和文明的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也慢慢地完善和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控制所有资源和行为的方式慢慢的有所改变,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适应时代要求被重视起来,政府的执政方式有所改变,特别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政府插手一切事物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角色改变了,从科技创新的主体变成了主导者,企业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体,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在经济领域和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从业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于科学研究人员,或者是在政府中分管科技的官员,他们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了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促进技术交易。这些中介活跃于企业、大学、各个研究机构,促进产学研官等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使创新活动成果能够速度地投入到市场,收回创新成本,为下一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供给。在当下我国各地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现成的技术资源,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中介公司作用是须臾不可缺少的。

  1。2中介服务能够改善技术的供给需求不足一般来说,在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仍然占据主体地位,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对现有科技需求不足,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留下的空白处正是科技中介公司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急需的技术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当中,使技术需求能够与供给之间有一个双向联系和反馈,能够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出效益的目标,也能够促进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1。3中介服务可以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技术作为商品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要进行价值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障碍,在突破这些困难时产生了成本,这样导致了交换价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甚至导致交易的失败,使技术供给与需求供应链中断,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则创新无以为继;而中介公司提供了供需平台,减少了交易障碍,使得技术流通环节在时间上大大缩短,程序上精简,从而有助于降低技术交易成本,促进创新的继续进行。

  2当前中国科技中介服务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问题现在许多中介公司依附于政府,所以在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着传统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时像政府管理部门,有时像企业;既有管理的职能,又有服务的行为。这种模糊了职能的做法阻碍了科技中介公司的发展,也不适应市场对中介的要求。同时一些民间的科技中介公司一直把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忽视了社会效益,有的甚至钻法律的空子,走到了异化的地步。

  2。2人才的管理问题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是由政府组建的,但是这些企业的质量发展还不能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真正要求,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科技中介机构内部的管理人才要么人浮于事,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要么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他们不懂得市场,更不懂管理和技术。科技中介机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创新性强和知识密集的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运作模式必须要企业化模式运作,把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纳入其中,可以采取产权激励模式调动机构内人员的创新激情,物质奖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使中介公司真正为创新服务。

  2。3中介服务体系的问题在科技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科技服务体系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政府层面;第二是公共层面;第三是民营层面。这三个层面都能向相关科技领域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标准和市场等科技信息服务,但是具体功能上又有所侧重,政府主导的科技中介公司倾向于公共信息服务、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担负其他层面的公司不愿意或者是承担不起的科技中介服务;公共层面的科技中介公司,如大学的科技园、专业协会,他们在科技政策和工程建设中提供咨询服务,在提高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私人层面上的公司在市场中非常活跃,他们能灵活地应对市场,提供特色服务,就像许多中小企业一样在数量上占据了中介公司的大部分。反观我国的科技服务体系,三个层面上只有政府层面上做的比较好,因为是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原因。现在存有的一些从属于政府部门的中介公司现在从事微不足道的中介服务,没有明确的社会效益服务性功能,一般从事的是挣钱的差事,对于公益性服务从事的太少。民间科技中介公司机构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处于艰难摸索阶段。

  2。4科技中介服务法律体系不规范正如其他行业一样,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处于混乱的状态,对于科技中介服务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来规范这个行业的正常运行秩序。一些中介公司自认为和政府机构有关系就不顾行业规定和法律约束,吃拿卡要,提供假信息、假报告,非法竞争,导致整个市场在还很幼稚时就很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中介机构的信誉,公信力的缺失使得大家都在怀疑中介、抛弃中介,诚信的缺失导致了中介机构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3对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建议

  关于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国际上有两种做法:一是靠政府;二是靠市场培育。因为科技中介公司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例如德国和美国,政府主导建立了大型的科技中介体系,并且在资金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扶持中介行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国家的科技发展。但是由于国家扶持的公司面临着效率较低,运行体制机制不灵活,有时还会造成极大地资源浪费,所以有些国家认为政府管的太多反而不利于这个行业的正常运作和成长,因此有人建议除了政府建立的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外,还应该由市场按照市场内部规律自发培育一些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完全由个人资本组建,企业式管理和运作。从国外的中介机构实践运行状况来看,完全依靠国家来组建中介服务机构有很多的弊端,例如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然而完全依靠市场来培育中介机构,在外国也不是很有效的方法,何况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处于转型期的现实中国呢?因此必须找出这两者相结合的有效办法,才是解决我国中介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又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这样能够兼顾两者的优点,发挥政府监管、统筹规划职能,发扬民营中小企业高效、灵活应对市场优点;克服政府管的太死效率低下的弊病,也能抑制市场培育的盲目变异性,在实践中调整比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中,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中介机构的所在环境制度建设,为科技中介机构的正常发展指引方向,促进服务行为的健康发展,政府的主导职能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制定法律体系政府应该是市场经济的监督人和规则的制订人,科技中介公司要想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必须由法律确定其法人地位,明确科技服务中游戏规则,对违反规则的处以相应的处罚;改变当下的人事管理规则,尽早建立合适的人才市场;明确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清除交易障碍和壁垒,建立行业规则,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制定优惠倾斜政策,从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

  3。2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该投入一定资金来运用信息化成果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行科技资源免费共享,提高科技信息的利用率,打破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的占有,促进市场中各部门公平竞争,有利于民间企业以更低成本参与到科技中介市场竞争中,促进整个行业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优化资源和培育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3。3建设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于民间资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担的项目,政府应该努力弥补这个空白,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提供咨询和帮助。

  3。4重视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人才是科技中介机构中重要的无形资产,但是人才的培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国家应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并制定政策鼓励人员正常的流动,鼓励企业对中介人才业务培训,对培训费用给予一定的支持,促进中介机构内部人员服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快速提高。因此,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行业的成熟不仅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靠市场的完善,同时企业内部也要调整转变,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明确自身的市场角色和职能,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竞争力,发展特色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公平竞争,力争在市场的锤炼下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玉珠,苗慧敏。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xx(1):247。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科技创新大赛论文07-01

科技创新带动科技进步论文范本07-05

农业科技创新分析论文06-23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03-25

农村电网科技创新建设的论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