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4-06-13 13:10:52 科技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论文(锦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创新论文(锦集15篇)

科技创新论文1

  主题:眼保健操是否用及相关问题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推行并使用眼保健操的国家。眼保健操是结合中医中的穴位按摩延伸而来的,眼保健操与课间操一样,是一群众性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眼保健意识,调整眼及头部的血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

  20xx年7月16日,网友发微博称眼保健操无用,让眼保健操的话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眼保健操 红眼病 规范性 舒缓疲劳 近视眼

  正文:

  一、课题的由来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总思想,教育界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重视,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导致了学生的用眼问题急剧上升,很多学生在上高中以后都带上了眼镜。网络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青少年成为宅男宅女,没日没夜的'关看电视剧,缺少户外运动,眼部没有适当放松,又再度加剧了用眼疲劳。青少年对眼保健操的收效怀有质疑,对眼保健操并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做眼保健操时也没有认真对待……

  在种种问题下,眼保健操是否能有效的起到保健作用,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为此,我们就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的方案

  研究步骤一:对于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我们最初在网上对其做出相关了解,知道了影响眼睛近视的多种因素,及眼保健操对眼睛近视改善情况问题。

  研究步骤二:根据我们从网文上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且围绕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提出了相关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发放给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再依据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出学生做眼保健操的各项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研究步骤三:我们又以初步得到的结论,制定出与眼保健操改善视力的对比实验方案,以对比实验的方式分析、论证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三、研究过程

  实验原理:

  由于,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收发室等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好集合作用,使肯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压力,眼压也相对升高,随着作业的不断增加,调节和集合频率和时间也逐渐增加,睫状肌好眼外肌经常出于高度紧张状态,调节作用的过度发挥可以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引起一时性的视力减退,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则会导致假近视成真近视。

  我们更具以上使眼球疲劳的逆向原理,研究眼保健操是否有效,采取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应用多组对比实验,比较眼保健操和其他护眼方式哪一个更能有效的调节眼部疲劳,从而得出,眼保健操是否有效的结论。

  实验设计:

  我们一共设计了四组实验组。

  A组:用手揉闭上眼后的眼球眼球。

  B组:闭上眼睛,做眼球运动。

  C组:看远处的绿色植物。

  D组:用滴眼液。

  对照组:

  E组:眼保健操。

  进行了每天早、中、晚三次,为期五天的对比,探索眼保健操对眼睛疲劳的放松程度,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我们在班上请了五位近视度数在两百度左右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实验。

  每一位同学对应一个实验,在我们的指导下完成:a同学完成A组实验;b同学完成B组实验;c同学完成C组实验;d同学完成D组实验;e同学完成E组实验。每一个实验所用时间都以做眼保健操所花的时间为标准。

  实验的优缺分析:

  我们请的同学视力的近视程度大致相同,又是在同一班级的同学,接受相同的用眼疲劳情况,每一次进行实验的时长相同,控制变量和多次实验,为我们减小了不小的误差,带来了较为可靠的实验结论。

  由于条件有限,本来应该采用“定量”的视力测试仪对实验前后视力度数进行测试,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结果不得不采用“定性”的感官测试,记录实验前后每位同学的视觉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避免不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研究结果:

  通过为期五天的实验,我们发现眼保健操(E组实验)比A、C组实验效果好;与B组实验效果相当,没太大却别;但比D组实验效果略差一点。

  四、研究报告及结果分析

  我们对网上的眼保健操资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在校生初中年纪、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发放问卷调查,共计两百份,收回问卷一百九十份,有效卷一百八十二份。

  数据显示:多数人在做眼保健操时不太认真、做眼保健操前为对手部进行清洁、眼保健操做后没有效果。

  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要方面是人们对眼保健操不够了解;其次是人们的心态问题。

  对眼保健操不了解,就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眼保健操,没有规范的做眼保健操,不仅不能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甚至会加深近视程度,严重的则会因为手部不结接触眼睛之后,引起红眼病。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做眼保健操没有得到显著功效下,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产生了迟疑,一开始还能认认真真的做眼保健操,此后就松懈下来,马马虎虎的应付学校安排下来的差事。这两个方面是直接导致眼保健操做而无效的原因。当然还有因为监制力度不足,无人正确引导的原因。

  根据反馈回来的的信息和做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得到眼保健操是有一定功效的。虽然,并不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做眼保健操能恢复视力。但眼保健操还是有较明显的舒缓眼疲劳的功效,每当疲劳的时候,做几节眼保健操可以有效的缓解眼睛疲劳,其主要原因是疲劳是眼球内的眼压急剧升高,导致眼球有肿胀感,眼压的升高又压迫晶状体的改变,使视力出现一时性的减弱,长期的高度眼疲劳则会成为近视眼。眼睛疲劳时,做一做眼保健操可以舒缓眼疲劳,从而防止眼睛近视。

  每天上下午做两堂眼保健操,能够促进眼周围血液循环,使眼部肌肉得以放松,对于缓解眼疲劳很有用。坚持做眼保健操 “稍微”控制了近视快速增长,至少让学生超时用眼 “很受伤”时有了缓解“利器”。

  因此,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抑制青少年近视高发并快速增长;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很有益。尤其建议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人群坚持“做操”,以缓解视疲劳,预防干眼症等眼部疾病。

  手部不洁可能会引起红眼病等眼病,但是各个学校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让学生在做眼保健操前,先洗手清洁,这也是做眼保健操的一个硬性问题。学校想要抓眼保健操的规范问题,却又不对眼保健操管理制度进行一个深入要求,这种一手抓,一手放的方式实在是个应该改变的问题,这就不得不问各个学校的态度了。

  五、研究结论

  眼保健操不一定能恢复视力,但规范的做眼保健操还是有较明显的舒缓眼疲劳的功效。常做眼保健操,可起到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

  眼保健操的发展方向不是一两个专家说了就算了,而是要人们对于眼保健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得出一个更为像样的答复,和一种坚持不懈的行动。

  六、参考资料

  七、谢鸣

  感谢班级同学的参与。

科技创新论文2

  园艺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后整合以前蔬菜、果树、观赏园艺等专业后形成的“宽口径”专业,据统计全国有60多所高校设置园艺专业。近10年来,各高校园艺学科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建设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大提高。纵观高校园艺专业的发展历程,其人才培养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xx年,是“宽口径、广适应、重基础”园艺专业整合形成阶段,这阶段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是“拼”,即将原来“蔬菜、果树、花卉“分开设置的课程尽量整合在一起,如人才培养观念上是培养掌握了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知识的“通才”。然而,这段时间高校快速扩招,各高校园艺专业学生数量基本上翻了一倍,由于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教学质量迅速下降;第二阶段是20xx—20xx年,是“宽口径、广适应、重基础”园艺专业发展提高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国家“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带动下,各高校园艺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专业课精品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阶段建设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然而,这段时间社会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两方面的矛盾:是社会需求多样化与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化的矛盾,造成技术型、高端型人才过剩,而产业型、社会型人才不足;二是“宽口径”形成学科内容太多与“专业相对学时减少”的矛盾,造成实践教学弱化、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降低。笔者以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园艺专业的实际状况为背景,根据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和科技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探讨了园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科技文献资料的查阅。

  1.我校园艺专业的现状与优势

  我校园艺学科是以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和原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园艺系为基础组建而成,于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有26届毕业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800余人。按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的要求,并根据我国社会对园艺人才需要的动态变化,在传统大园艺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与设置了适应我国热带地区以热带园艺产业发展的园艺(大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观光园艺、储运与保鲜、草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每年一般其中3个专业招生。20xx年我校园艺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我校园艺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对园艺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园艺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以园艺园林学院园艺系,植物学和植物生理生化两个教研室为主要建设单位,以园艺本科专业为建设平台,承担着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绩。现拥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包括20xx年获批的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xx年海南省教育厅批准的植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xx年海南省工信厅批准的海南省香蕉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xx年植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共有37人,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教授14名(含研究员1名),副教授13名(含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7名,助教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8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1名,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其中50~60岁5人,40~49岁14人,30~39岁14人,30岁以下4人,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8岁。团队教师站在学科前沿,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大学生为目标,把重要的热点问题及自己的科研工作吸纳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推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意义及现状

  毕业论文是篇幅较长的有文献资料佐证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是大学生4年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和综合水平的反映,也是大学生理论知识综合灵活运用的体现,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对高校来说,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毕业论文的水平。通常认为,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总体检验;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及论文写作,可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开展实验、如何做科学研究以及熟悉论文的写作方法等技巧。因此,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大部分学生是根据指导教师所定的题目,在网上查找几篇相关的文献,结合试验研究结果,通过东拼西凑,组合成一篇论文,此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其质量不高,学生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欲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试验阶段的认真和努力外,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料,这既利于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把握前沿和避免重复研究,对论文内容和思路也有大致的理解。

  3.科技文献资料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性及查找方法

  3.1 科技文献资料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科学研究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劳动,必然存在继承性、连续性。比如,学生毕业论文的方向确定后,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本学科发展现状、存在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哪里以及别人做了哪些研究。这样才能使自己一开始就处于研究学科的最前沿,才能怡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经常需要查阅文献资料,及时汲取新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案、采用新的实验手段,引用最新成果,使本身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鉴于此,陈道兰认为,毕业论文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的描述与反映,其研究的前提是掌握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查找的资料全面,创新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中,学生均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一篇毕业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

  3.2 文献资料查找的方法

  文献检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检索则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文献资料的检索,是毕业生和科技人员获取文献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园艺专业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

  4.结语

  园艺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本身是主体,但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与手段及方法密不可分。科技文献资料在毕业论文中的正确运用也至关重要。当然,不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而忽视实际的调查或科学研究试验,否则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实践是创新之源,毕业论文在社会实践中才得以发展和壮大,若脱离社会实践,就难以发现已有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就无从创新。二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易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前人思维方式的束缚,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难以发挥。所以说,学生需要大量查阅科技文献资料,但不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

科技创新论文3

  1目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存在的基本模式

  1.1师生关系型科技创新团队。

  这种模式的团队在高等院校内部普遍存在,且绝大多数属单一学科型的团队,在这种模式团队内,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固定的在编人员,有些人员自参加工作后就固定在一个单位,或者是毕业后就直接留在导师所在的单位,师生关系使之容易成为团队最忠诚的合作伙伴,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相对稳定,适合长期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除科研工作外,同时也承担教学工作;但由于学科内不断地“近亲繁殖”,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再加上部门之间的封闭和长期缺少对外交流,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不强,导致科研思维僵化、学术氛围沉闷,非常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很难有原创性的成果出现。

  1.2项目合作关系型科技创新团队。

  这种模式的团队在高等院校内也占有一定的数量,科研项目合作是建立这种模式团队的唯一联系纽带,其优势在于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甚至不同机构(包括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地域的人员结成科技创新联盟,相互借签或利用在不同学科、不同机构等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设备资源优势等,共同执行对某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这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科学技术组织,带有较为浓厚的利益色彩,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经济利益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纠纷。这种模式团队的组织结构没有保障,绝大多数随着科研项目结束而宣告团队解散,缺少保障机制和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目前,高等除上述提及的院校普遍采用的两种基本创新团队模式外,还有各种以“科研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各类“产学研”联盟、各类技术联盟、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学会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技术或学术组织夹杂在其中,虽然这些学术组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够促进相关技术领域科学技术发展,但无法满足日益加快的科技创新进程要求。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来替代或补充当前高等院校中的两种基本模式。

  2以学科为基础的创新团队构成模式

  2.1推广建立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这类以单一学科为主体的团队还大都保留了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有很好的管理运行基础,通过适当的改革调整,作为以学科为基础的创新团队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学科门类组建基础型学科创新团队。这种模式在高等院校内很容易推广起来。

  2.2鼓励建立以综合学科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设立综合学科团队是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保证,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个人对单一学科忠诚的思想禁锢,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由组织上联合转向学术上联合,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的深入发展,发挥创新作用,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社会服务项目以及培育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2.3加强以科研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科汇聚是科研平台的一项基本特征,其本身的团队大都是经过优化整合的综合学科团队。同时,科研平台也是大学教育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主要阵地。截止20xx年12月底,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内中有上级部门批准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达5564个,除上级部门批准之外,各高等院校还有一大批校、院级别的研究机构没有统计在列。加强这些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缩小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也使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团队间的学习、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成为营造团队的科研氛围、沟通信息,增进团队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2.5建立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和经营机制。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二者是不同的运行质态,管理关注上级评价,对上级负责,经营关注质量和市场,是创新和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变管理为经营,经营在先,管理在后,管理为经营服务,对经营负责。

  首先,要建立灵活的学术活动制度,如按学科或科研方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沙龙,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其次,要厘清团队负责人与各级P(IPrincipleInvestigator)的关系,团队负责人可以是一位积极性高、认真负责的人,而不一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PI,可按需求设定团队负责人职数;再次,确保每一名团队成员有平等的话语权,能够发表学术意见或提出建议。总之,团队内部尽最大可能实现扁平化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的创造性。

  3以学科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特征

  3.1交流与合作是学科型创新团队的基本特征。

  学科团队能够使不同专业、不同素质和专长的人员相互合作,诱发创造力,形成智力叠加和重组,形成人才群落;同时,通过团队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在科学理论、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多方面实现共享和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最具有持久、动态、开放性质的组织。

  一般情况下,学科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过程,不会因为人员的变迁而发生太大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补充新生力量的过程,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是新生力量的主体,这一性质决定其是动态的组织;有些科研项目研发需要吸纳不同学科的人员加入,要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合作研究,这一性质又决定其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

  3.3专业素质不断加强,研究方向相对稳定。

  学科建设是一个学术成果累积、沉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其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得以凝练、确立并持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学科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很好地解决高等院校内部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问题,并能使这种模式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推广应用,用以解决科研领域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增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论文4

  高科技属于知识,技术,资本和信息密集的新兴技术,高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在这个时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需要创新的营销理念,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给营销策略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是企业竞争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高科技企业的营销功能

  人类已经开始进入高科技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的特点,使高科技企业具有独特的营销特色。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开发,往往是从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出发,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资本的依赖,公司需要的是强大的智力资源的投入和硬件支持。随着产品的的发展,模仿者将很快出现并追逐利润,替代产品的迅速崛起将显着缩小高科技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所以,高科技企业产品要从产品开发到替代品大量出现的有限的生命周期里,通过独特的营销实现利润最大化。高科技企业研发成本高且产品生命周期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高风险的投资,为寻求规避风险,抵销产品开发的成本,公司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的营销环节。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其营销管理职能的核心发生了变化。首先,它是通过对顾客潜在需求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概念或想法;其次,在研发部门开展产品研发的同时,营销部门的工作已经开始,即通过培训和引导目标客户接受和确定产品概念,理解和掌握产品性能和使用技巧,直到产品开发出来,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的集成,密集分布的分销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销售,通过周到的服务提升品牌渗透力。最后,从市场收集反馈,为研发部门提供新的思路,投入研发或产品升级的概念,并保持竞争优势。因此,高科技企业的营销重点是:在高度竞争力和品牌的忠诚度下降的市场环境,培训和引导目标客户群,提供满意服务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二、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整合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主题是:使用统一传播的目标,运用和协调客户的各种不同传播手段,在每一个阶段通过不同的传播工具,以发挥最好的效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营销方式的整合是很重要的,因为:

  ①从理论观点分析,传统的营销组合理论4P策略,其核心要素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但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营销组合的核心已经发生改变,重点围绕在产品开发成功之前。高科技企业将开展前期广泛的渗透和培训,必要时包括各种服务。

  ②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自然或人为缩短了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得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开展多次营销活动。而且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概念传播和产品的渗透,实现客户的沟通和认知,产生购买的愿望。因此,提高营销效率,企业应该将市场营销和传播工具协调起来,集中使用产品概念以发挥最佳作用。

  ③从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分析,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企业在全球市场整合营销方式成为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式,如有线电视,互联网,结合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直销以及特殊的广播,所有这些媒体的发展可以更迅速地传递更多洋细信息给客户,更有利于产品概念的整合沟通。因此,整合现代和传统的营销手段为提高销售业绩带来了方式和途径。

  三、高科技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新路径选择

  1.个性化营销策略

  高科技企业营销起点从个性化出发,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客户独特的偏好信息,通过各种互动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并加以分析,及时调整产品战略,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正在进入个性化消费的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有个性化的营销能力。

  个性化营销,将专注于人的个性释放和满足人的个体需求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建立顾客的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为基础,通过与客户更加个性化的接触,根据客户对产品性能要求而生产,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口味,并应用收集和反馈的信息进行灵活的策略调整,在生产商和客户之间的及时协调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相比传统的目标市场营销,个性化营销的重点转向顾客需求差异化,专注于客户价值的细分。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大量的客户,不同客户有不同的需求,而个性化营销的重点即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个性化营销的关键是适当区分客户价值,因为每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的商业利益,我们必须区分客户价值,全面掌握企业的客户信息,在考虑到顾客价值的前提下,合理区分企业客户之间的差异是个性化营销的关键。以最终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根据不同客户要求生产和设计产品为基础的个性化营销,必须掌握生产和组装的柔性生产技术,采取使数百个不同尺寸和风格的产品通过在同一装配生产线生产,解决生产和个性化产品的规模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产生的数字化控制技术,使得个性化营销成为可能。通过大规模批量定制,能够满足特定客户的特殊需求,而且还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谓的的大规模批量定制并不是真的为每一位客户的量身定制,而是事先生产数目可观的“模块”,根据个别客户的特定需求,请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模块进行组合。

  2.关系营销策略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一定的科学和技术的市场环境中进行营销活动,营销活动会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产生一定的关系。所谓关系营销,即将市场营销活动视为一个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政府机构、竞争企业等组织可能会出现互动联系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要建立和发展与这些组织的良好关系,使之接受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关系营销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在美国最早的定义为:关系营销是为了吸引、保持和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后来发展定义为:关系营销是为了满足目标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识别、建立、维护和促进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在一定的时期终止该种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交换和承诺才能得以实现。从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关系来了解关系营销,在营销活动之间建立、发展和成功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关系营销视客户为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的最宝责的财产,从顾客的心理需求出发,认为没有与客户建立良性的关系,企业即使生产再适销对路的产品,也会使得营销计划失去其固有的价值,产品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有一个良好的起点,但却不会一定给利润率带来良好的预期,因为在营销对象上的交流上将会不顺畅。因此,要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未来的关系营销奠定了基础。这种营销理念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巩固发展的动力,但往往客户面对的是广泛的物质产品的选择,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产品空前增加情况下,经济社会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完成其预期的计划,销售其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寻求客户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3.内部营销策略

  内部营销是将原来用于外部的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用于企业的内部,使企业的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水平都形成以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为导向的合力,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被认为是交换,在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意图要通过交流与企业的员工达成一致,各个工作部门之间要通过交换信息形成共识,可见内部营销有其存在的土壤和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它强调激励员工,使员工形成以客户为核心的思想;另一方面,它是有利于企业的各部门的协调发展的。内部营销使员工意识到产品形成过程是由密切相关的业务活动构成,每一个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为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作出贡献。所有员工,每个部门只有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价值链,使企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员营销、全过程营销的氛围。

  关于内部营销活动的内容,通过对员工和对部门采用不同的内部营销策略实现。对企业员工开展营销活动可以从收集的雇员需求信息开始,以确定每个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沟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培训、评估、考核和激励等机制,以改善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态度,从而改善其行为。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应进行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将考核信息及时反馈给员工;以建立长期的培训为基础,在进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还需强调员工职业素养的培训。企业的内部营销部门应该:首先,通过内部营销让所有员工明白,他们的客户并不局限于对外部客户,也包含内部顾客;其次,通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咨询,不断完善的内部运作程序,以更好地解决动态环境中的为外部顾客服务的问题,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再次,公司各部门的信息,无障碍在各级之间进行传播,以确保各部门的信息获取和共享。此外,企业还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即产品、渠道,定价和营销沟通的营销组合工具。如内部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可以是工作人员职位,一个新的项目或新的政策等,定价可以是以满足内部客户需求或谈判成本所需的内部成本,渠道可以是“产品”发生地点或负责部门,营销沟通可以是该“产品”内部的内部推销、内部公共关系、内部晋升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产业之间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在面对本地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但也面临着更多的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内部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内部市场的表现,获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长期优势,以提高组织能力。在现实中,注重内部营销业务的企业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对工作人员的重视度,更高的部门协调能力和更快的市场反应灵敏度。内部营销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在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所以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企业可以从这些经验中学习,获得启示。当然,我们独特的市场、组织和文化条件,也决定了我国企业开展内部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吸收西方的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特有的部分,这为我国的研究学者提供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尝试。

  4.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营销策略

  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开始,以帮助解决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企业自身的关注点,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手段和方法解决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二是一些高科技的的产品的出现是以打破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为使命和责任,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出发点,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选择的营销策略的时候,可以给予高科技企业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内涵,通过加强顾客爱国热情和的民族自豪感完成销售。

  ①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源于市民对企业社会责任具备一定期望的客观现实。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企业的产品,相信对社会表明其诚意的公司。现在,企业产品在质量、性能、外观趋同的情况下,企业的品牌更多的通过社会责任的品牌加以识别和区分。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利润。能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的企业,都在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②企业的社会责任很容易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降低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对政府公益职能的重要补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

  ③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开展国际业务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遵守国际标准和全球协定,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国科技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5.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是高科技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IT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媒体和手段,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开发新产品、网络营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不仅是一种技术领域的革命,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彻底更新。网络营销已成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合营销、直接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虚拟营销、全球营销、无纸化交易的各种营销方式相结合产物,形成一个新的业务态势。整个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环节的每一个战略都包含在网络营销策略中。网络营销的分布频道,网络营销使得产品分销渠道、购物方式、支付手段上都发生了变化,采用直复分销渠道,消费者和制造商通过网络见面,制造商将生产的产品信息通过多媒体方式放到互联网销售,全球客户都可以成为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者使用电子购物方式,留在家中,便可选购世界各地的产品。网络营销采用网上广告,网上业务推广等手段,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人们收集、选择商品和评价商品信息的方法;电子货币交易的手段,也势必改变人们支付及交易的传统方式,使得大规模定制的营销成为可能,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科技创新论文5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展开和深化,各地纷纷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作出了规定,逐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青少年课外、校外教育。

  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学习,减轻课业负担,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从学科教育向科学教育转换,是课改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势在必行,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足够的相关专业复合型师资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近年来,尽管少数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其培养的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需求。目前科学教师大多数不是专业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人员。专业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与普及常态化开展以及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瓶颈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高师院校创办相应专业,加强相关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从事青少年科普工作三十多年的原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牛灵江特别强调:"科学老师的科班出身很重要,应该从师范院校着手培养".这就要求相关高师院校立足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师范特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从事"学科教学+科普及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型师资,并为社会培养和培训专业的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与普及等新型复合人才。

  1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2,4]:1)地区发展很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各地的重视程度、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在京、沪、广等发达地区很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程度较高;较为重视的是各省会城市,而在其他地区诸如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则不足,部分农村甚至缺失。2)科技创新教育在很多地区只是少数拔尖学生的特权,很多学校只是依靠拥有几位"得奖专业户"撑着门面,借以掩盖其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不足的真实情况。3)部分地区的学校虽然比较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然而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不够,即便是有一些科技创新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但由于欠缺科技教育和研究过程中的道德和思想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仍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4)有些学校在探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比较轻"过程"、重"结果",导致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实践证明:过程训练能让学生感受和提升科学思想观念、科学思维方法等。因此相对而言,这些成果还不如具体的实践过程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5)很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在实践方法上和课堂教学别无二致。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受相关条件制约,学生动手实践和操作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缺乏自由探索实践的空间。6)很多学校在实施科技创新实践或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条件缺乏,没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互动式、开放式工作室、实验室等探索实践基地,教师也缺乏新颖、先进的科技教育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和自由探索兴趣的需求。

  2科技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当前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业师资队伍较为缺乏[3,4].主要表现在:1)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师资队伍总量不足;2)从事科普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优秀师资较为缺乏;3)现有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和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一直以来,科技创新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专职科技创新教师的数量不足。很多的学校从事科技创新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一般由生物、化学、物理或信息等相关学科教师兼任;有些学校尽管设有专职教师,但很多老师缺乏系统、专业性培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还达不到相关要求。

  调查发现:76.1%的中小学缺乏专职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即便是设置科技教师岗位的学校,多达65%的师生表示其设置的科技课程教学效果有限,缺乏科学性、趣味性或者创新性,有学生表示:很多老师不能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以科学满意的解答,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明或者创新实践。由于专业的科技创新和综合实践教师队伍缺乏,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并且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实践的能力,影响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5].

  3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提升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能力的工作基础和实施效果

  3.1生物科学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基础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终身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掌握生物科学和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乐教、懂教和善教的服务于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型师资,同时培养能在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型人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乐教、懂教和善教的服务于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型师资".依据国民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情况,经过长期、广泛调研,生命科学学院创新教师教育特色,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除了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乐教、懂教和善教"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事业,还必须具备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能力。在师范生教育中加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环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教师教育特色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外延的更广泛拓展。

  3.2生物科学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依托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建成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共享平台。除了将实验室和标本馆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和黄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传统基地外,还建成了黄石港区科普教育基地、黄石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奥赛培训基地,并与黄石市科技馆联合建立了黄石市科技馆生物馆、黄石市科技馆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实习实训平台,还建成了湖北师范学院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目前正在继续申请建立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依托这些平台广泛开展了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生命科学学院也因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而被评为20xx-2009年度"湖北省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批准为20xx-2013和20xx-2018年度湖北省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和理事单位。40余名师生获得省、市相关表彰,分别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普志愿者、优秀科技辅导员、湖北省优秀科普工作者和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系列科学教育展评项目《"我与自然零距离"科学考察夏令营》、《青少年动植物识别挑战赛》获得中国科协资助,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三等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奖的项目。这些项目既利用和整合了生物馆资源,又充分发挥了校外教育的特色,鼓励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效果显著,为培养师范生的科技教育能力、增强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方式和平台。

  3.3生物科学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

  生物科学专业从20xx年开始尝试师范生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如下成效:1)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选择曾经或长期从事和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一支学历高、学缘结构合理、职称层次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积极投身于地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如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骨干科技教师培训三人次,派出了教授、博士10余人次开展了科普讲座以及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科技创新实践培训,作为评委和辅导教师多次参与了湖北省和黄石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增加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案例。尝试开设《生物学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结合生物学科实际,讲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青少年素质教育要求,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选择《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等课程中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作为生物学科科技创新教育的案例,并进行示范教学和研讨,将生物学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教学相结合。同时,开设讲座课程介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最新理论、方法和进展,使师范生在相关领域方面获得专业系统的学习。3)注重开展生物学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从教师到学生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并积极参加各种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讨活动,参与并指导地方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在原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培养体系框架下,渗透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做法和理念,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师范生到中小学去学习、设计、策划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和开发科技作品。近两年,先后派出大学生600人次到黄石市科技馆作为科普志愿者参与了科普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大赛、本科生科研立项、生物标本制作培训、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专调、"我与自然零距离"生物学科夏令营科普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中学生物学竞赛、联赛培训等方面,持续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得到媒体广泛地宣传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4提升理科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能力的策略和目标

  4.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对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技创新辅导等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深刻理解和科学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师院校理科专业培养目标和现有条件[3,5],创新教师教育特色,充分探索和实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一套能兼容各理科专业、科技创新及科技辅导的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辅导"的新型师资。

  4.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基础教育实际需求为依据,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体系[3],使科技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与各理科专业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确保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现,从而提高理科专业师范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既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懂教、乐教、善教,又能够适应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趋势与要求,胜任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的新型合格人才。

  4.3构建共享实践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合理整合高校优势资源,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共享平台,推动地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深化和拓展教师教育的内涵和外延[6,7];与中小学紧密对接、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服务地方需要;推动与地方政府、科技场馆、中小学形成科普资源和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并推动教学交流、学术研讨、培训提高等合作共享机制,尝试推进高师院校促进基础教育教师全科化、卓越化培养的目标,从而为高等师范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地方社区公众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提供一个实现双赢的合作方案[7].

  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发挥各校的地缘优势,切实提升现有科技辅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不懈地进行科技教育探索的教师队伍[1,3]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与中小学对接、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努力服务地方需求;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也要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努力架构理论与实践、学科专业与科技教育、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多方位的实践平台,使师范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素质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从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综合实践两个方面来提高师范生科学技术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既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懂教、乐教、善教,又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趋势和要求,胜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李天波,刘垠。中小学需要怎样的科学老师[N].科技日报,20xx-05-23(7)。

  [2]林美玉,于新惠,王杰。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25(12):27~30.

  [3]胡兴昌,罗小丰。科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xx,4:32~35.

  [4]刘福华,刘庆刚。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xx,6:23~24.

  [5]侯先槐。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之路[J].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xx,8:76~77.

  [6]车忠伟。青少年科技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创新教育[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昆明,20xx:1~4.

  [7]王彦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互动作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科技创新论文6

  自20xx年“SARS”开始,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国家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要成果,但由于我国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共安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公共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科学与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支撑。

  科技进步是提高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那么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是否对应急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以及结构模型方程中的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控制、卫生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集卫生技术应用、研究、管理、指导与服务于一体。CDC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成败。因此,本文以CDC为研究对象,在评估目前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探讨CDC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本文改良了Kaplan和Norton建立的平衡计分卡模型,分别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度建立CDC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框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套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但在进行CDC应急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将各评价因素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层次,而忽略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引入SEM模型。SEM模型又称为协方差结构模型(CovarianceStructureModels,CSM)或LISREL模型。利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处理复杂的理论模型,根据模型与数据关系的一致性程度,对理论模型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可用于分析各指标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2 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评价

  依据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构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初步构建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结构模型。结合黄艳玲建立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专家咨询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再根据因子分析制定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危机应对能力、投入维度、CDC内部管理、创新学习),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附表。以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建立SEM假设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PLS-Graph进行模型的识别、参数估计、模型的评估和修正,最后得到最优的评价模型。将数据导入,用PLS-Graph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CDC危机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3 结论

  本文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构建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模型方程中的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多年努力,CDC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现场处理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并成功对一些领域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对。CDC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今,CDC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技创新体系与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且相互作用的,两者是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地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实现公共安全的重要支撑,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具有深刻的科技内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技是建立在公共安全运行系统基础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合理性为应急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而科技创新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3)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科学技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支撑作用也相当广泛。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有效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并从容应对,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中引入创新技术,可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节约应对成本并提高应对效率等。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刚性支撑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论文7

  就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在保证人类能源可持续供给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动员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全院力量,支撑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保证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并列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未来。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化石能源开始耗竭。在19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作为一次能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的开发利用逐步取代了木柴,经历约半个世纪后成为全球的主要一次能源。20世纪,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化石能源世纪。今天,煤、石油与天然气已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80%以上。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终将逐渐耗竭。“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20xx年全世界煤炭的探明储量为9845亿吨,中国为1145亿吨,按目前产量计算,可开采216年,中国为105年;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按世界天然气年产量2.4万亿立方米计算,可开采约为61年,中国约为45年;石油可采储量为1430亿吨,按当前石油产量34亿吨计算,约可开采为40年,中国约为20年。全世界已经认识到,人类必须逐步减小化石能源份额,增大可再生与新型能源份额,向着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过渡。

  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引起的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引起的环境变化受到全球关注。全球变暖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客观现实,南北极的冰架在明显地消融,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后。在我国,燃煤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和造成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1/3;1990年以来,我国CO2排放量增加幅度较大,目前年排放总量已为世界第二,以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迅速发展的汽车导致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大幅增加。必须走能源节约的发展道路,必须更加清洁地使用化石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大幅减少CO2等的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问题引发经济社会问题。能源价格高涨及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油价高企可能成为长期的趋势。目前全球有1/3的人口还得不到现代能源的服务,能源价格升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不利。同时,现有能源体系不能保证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可以预计,未来50年全球将有20亿~30亿人口摆脱贫困,进入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将为全球发展注入空前的动力与活力,也必将对资源和能源需求提出新的挑战,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公平利用和可持续性。

  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我国能源政策立足国内,但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将会逐年提高,20xx年我国原油及油品进口已达1.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47%。全球石油供应是有限的,竞争日趋激烈,油气对外依存将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能源挑战将推动能源科技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的挑战引发了对传统能源结构、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新的思考。可以预见的是,人类必将进入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先进安全核能的时代。当前,化石能源仍将发挥主体作用,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也不可能仅靠某一种技术,能源的多样性是构成满足多样性需求并充满活力的能源体系的合理选择。但未来能源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环境友好,必须可持续发展。

  应对挑战,人类社会必须把解决能源可持续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能源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战略。毫无疑问,21世纪是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走向可持续能源的时代。人类将在致力节约、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致力于发展先进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发展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

  加快建设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建设可再生能源份额逐步增大,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未来,综合考虑需求、资源、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作出30~50年战略规划。

  首先,要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20xx年,我国一次能源总耗量65.3EJ(EJ,热单位,1E=1015J。编者注),万元GDP能耗35.7GJ(GJ,热单位,1G=109J。编者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为:煤占69.6%、石油和天然气占23.8%、水电和核电占6.6%。综合分析全球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和环境承受能力,我认为,实现到20xx年我国GDP增长的目标,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比较理想的是能耗总量比20xx年增加不应超过50%,即控制在100EJ左右,单位GDP能耗相当于20xx年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向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额的方向调整,比较理想的结构是可再生能源至少占25%~30%,水电和核能至少占15%~20%。

  其次,要制定我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制定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路线图是建设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定路线图必须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前瞻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近期(至20xx年),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多联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技术等,解决CO2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并进行技术示范,推进煤炭高效液化技术、煤基醇醚和烯烃代油技术进入工程示范和大规模应用阶段,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

  中期(20xx年前后),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力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并实现其核电机组商业示范发电,核乏料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技术等。突破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及太阳能电热集成应用系统,突破光合作用机理并筛选或创造高效光生物质转换物种,实现农业废弃物、纤维素、半纤维素高效物化/生化转化技术的工业示范和规模产业化,突破智能能源网格和发展氢能体系。远期(20xx年前后),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上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之一。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技术。

  第三,要完善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基本框架。近年来,中科院学部已就能源问题进行了战略研究,并就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对综合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些共识,提出了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5个方面,包括:

  (1)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

  (2)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

  (3)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

  (4)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

  (5)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本世纪上半叶,要统筹这5个方面的发展,使我国20xx年前的能源供应更加节约、安全、可靠、清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能源结构优化应

  坚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减少燃煤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先进核能系统与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等,以保障20xx年前后我国能源的合理结构和供应。同时要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新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行动计划。持续进行聚变能的研究和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中科院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

  发挥学部的战略咨询作用。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应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中继续发挥战略研究和咨询建议作用。希望学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放眼长远,前瞻20xx年世界科技的发展,前瞻20xx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需求,就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战略,适时提出科学前瞻的咨询建议,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

  发挥中科院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能源科技领域是中科院科技布局的战略重点领域之一。要树立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能源科技观,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对能源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瞄准世界能源科技领域发展趋势,合理部署能源发展领域方向,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部署,适时提出创新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为建立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要重点致力于发展能源节约、先进/清洁/可再生/可替代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并前瞻部署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引领性的研究方向,如:

  发展先进清洁煤技术,引领清洁煤产业发展。突破先进清洁高效能源系统工艺与过程,开发煤/生物质和天然气/煤层气转化为合成气的规模化工艺及相关关键技术,形成经济、技术、资源、环境协同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解决先进煤多联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完成液体燃料合成、蒸汽燃气轮机高效经济发电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气化-煤基合成液体燃料/化工原料-蒸汽燃气发电联产系统。

  探索高效廉价光电/光热/光化学转换材料、器件与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化。开展太阳能电热转化、燃料电池、氢气制备与储运中的关键材料与部件研究,解决低成本、高可靠性与长寿命等关键问题,发展新型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与技术等。要组织物理、化学、材料和工程技术专家跨学科协同,探索突破高效太阳能光电/热转化原理、材料及其器件,发展集成应用系统,实现示范带动。开展多能源系统协调运行、电力系统稳定性机理及控制策略研究。研制分布式新能源系统和分布式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互补的能源系统。发展节能技术,依托中科院综合科技优势,突破先进电力系统和节能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交通节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过程节能、通用动力节能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经济模式,实现零排放,如在城市地区开展零排放建筑试验示范,选择光照条件好、居住分散的农村、海岛和牧区开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区。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和原材料可再生循环利用等。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筛选培育能量密度高、抗逆性强,不与人畜争粮、争耕地、争水,不危及生态的高产优质能源植物新品种,筛选和创造高效微生物、生物催化、生物炼制等工艺,发展生物质液化等转化关键技术;基因调控创造高效光/生物质转换物种,发展农业废弃物、纤维素、半纤维素高效物化/生化转化技术,实现工业示范和规模产业化。

  发展先进、安全风能、海洋能技术及应用系统。发展先进、高效、清洁、安全核能技术,促进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和环境技术的应用。发展先进高效节能技术,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加强先进能源科技领域部署。重点是分布式电源系统核心技术,煤/生物质热解液、气化一体化技术,燃煤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天然气与液体燃料现场分散制氢关键技术,兆瓦级风电场系统控制与应用示范,水合物成藏机制与高效开采关键技术,节能关键技术、太阳能和核能关键技术等,要将先进、高效太阳能转化和生物质能作为面向未来能源的重中之重进行战略部署,基础研究基地、纳米与先进材料基地、生物基地和能源基地要统一协调与合作。

  我们要始终把国家目标放在工作的首位,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约束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自主创新、勇于开拓,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思想、不断探索新的科学与技术途径、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为真正建立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科技创新论文8

  1。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理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综上,笔者对企业工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将科技创新理念应用到工商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更好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论文9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走过逐步创新、艰难探索的历程。在性质、功能、形式、体制、布局、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成功的开创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结合。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科技的改革创新与理论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国有企业奠定基础。国有企业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力量,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利益的基地,对其进行改革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现状

  我国改革国有企业经历了让利放权、承包责任制、拨款改贷款、债权转股权等各个阶段,到20世纪末其亏损面积仍然很大。1999年党的十五届代表大会提出,在战略层面上对现有的经济布局进行宏观调整,要调整所有制结构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增强我国国有经济的原动力和控制力。从那时起,改革国有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形成中央和地方两大国有企业体系。虽然国有企业在数量方面有所减少,但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方面有明显提升。20xx年建立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改革国有企业已经步入资产监管、资本化运作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国有企业时,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此时更需要运用科技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20xx年政府颁布多个文件,指出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提高科研开发的投入、建立起研发机构,逐步形成具有制造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将改革国有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但可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还可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和策略

  1.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科技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社会参与、政府指导的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机制,能够增强科技创新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可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西方发达国家都以企业为核心开展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美国科技投入总量的70%是企业科技投入,日本为80%,而我国只有14%,科技投入量不足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科技投入方面要重视政府参与,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国家要承担起发展和研究科学技术的责任。要用社会理性逐步取代市场理性,运用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来协调和组织科技创新的力量。

  2.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策略

  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市场观念,吸引更多的科研经费,提高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速度。第二促进产学研的全面结合。第三各个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对于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而言,科技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重点。国外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费用特别巨大,新产品设计一般都会超前5年、10年以及更长时间,以科技创新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我国要建立起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此技术中心不但是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的机构,也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技术经济监管组织。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资金少、人才少、创新能力差等劣势,同时中小企业还具有应变能力强、接近市场、机制灵活、受制约少等优势,能快速的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要有效地运用社会中介机构、社会科技资源、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其需要的技术和服务。

  三、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1.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企业领导提高科技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科技创新的精神与意识,创新和改革是运用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获得一种新的、可以提高效益与效率的组合,例如创造新产品、创新与改革技术、开辟新市场、采取新方式、建立新组织形态、得到新能源或新资料等。只有领导具有科技创新意识,才能推动企业在多领域、多层次上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

  2.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

  政府要以财政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筹建国有企业科学技术改革与创新基金,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扶持,如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国家则奖励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国有企业使用此基金,只偿还本金,不另付利息。在使用此基金前,要支付一定的担保费。如果没有研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就要根据同时期的银行利息向国家支付使用基金的利息。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能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此基金,提高国有企业科技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另外,国家可以运用减免税务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创造高新技术产品。

  3.提高企业技术人才储备,适当运用人才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要增强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更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开发中心,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所以国有企业要对开发和培养科技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起各种制度,保障科技人才的正当利益。企业要制定出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大量科技人才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让企业拥有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懂技术的管理队伍,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技能和智慧。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企业要实行期股奖励制、效益提成制、技术入股制等措施和政策,增强企业科技人员对技术、产品进行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积极性。此外对于一线科技工作者,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技术能手进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激发一线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

  4.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国有企业的科技研究比较落后,大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其原因在于企业应用与科技研究相脱节。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应用机制和创新机制。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面向国有企业,成为企业改革和创新技术的基地。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科研院校、高校、国有企业的结合,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科技资源,也让科研人员拥有发挥才干之地。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结合方式,例如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收购、兼并一些科研院所;可以建立起股份制的生产、科技联合体;可以聘请社会科技人才兼职或挂职;可以共同建立虚拟企业、技术中心。总之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生产、资本、人才、科技的优势,逐步改革和创新科学技术,并将其成果快速的转化成生产力。

  5.运用司法保护技术产品,政府要对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

  第一、要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成果,维护科技创新者和创新企业的正当利益。要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建立起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第二、政府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和创新技术制定出长期规划,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资源来开发和研究高新技术。政府要制定产业政策,对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明确。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并在人才、资源、资金、税收等环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

  总之,要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与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提供司法保护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人才储备,建立激励机制,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校、社会、企业、国家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增加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10

  一、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竞赛概况

  在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重视下,学院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失望,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中屡次获得较好名次,给学校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20xx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河南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赛设置了跟随、购物、通用服务机器人等比赛项目,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89支队伍带来了各类服务机器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对这样具有竞技性的国家级比赛非常重视,忙碌于赛前校内的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参赛,并选派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在激烈的竞赛中,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队获得了智能家居项目的一等奖。这一结果不仅激励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其他学生,同时弘扬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良好校风与实力,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竞赛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习目标的明确。在进入高校之前,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将其唯一的目标锁定在考上大学,而关于进入高校真正要做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都会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从当前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都将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活学习的重点,导致很多时间被浪费。而在高校的必要学习上却存在着基础知识不够稳定,在学习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等现状,使整个高校学风都陷入比较模糊的学习氛围中。而通过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加,学生则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一项项任务,在这一过程获得充足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醒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随之推动整个高校学风的清朗。

  2、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具有强化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校的学风中,学习纪律是其学风优良与否的直接体现和有力保证。科技创新竞赛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参与主体除了要在态度上科学严谨外,还要在逻辑性上具备少有的缜密性,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诸多的要求也决定了科技创新竞赛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进行时间均在在第一课堂之外,使部分学生上完课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帮助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问题实现较好地充实。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技创新学习活动所占比例上,据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统计而言,与未参加或第一次参加竞赛学生相比,参加多次竞赛的学生明显提升幅度更高。且大部分科技竞赛都是团队进行,在团队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能够被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促进“比、学赶、帮、超”良好学风的形成。

  3、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其他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同样会被调动起科技创新兴趣。而学生只有感兴趣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以看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道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是空白的,一知半解的还有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问题。不过,调查发现当时的很多学生都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较好的期望。但真正进入大学后,因课程的放松及人价值观和社会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始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高中时期的刻苦钻研不复存在。而通过形式新颖的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感受到时代和未来的步伐,通过钻研而得出的他人所未企及的喜悦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创新和团结的氛围十分浓烈,这些都会由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进而感染更多人,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4、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约束力,有利于上课出勤率的提升。当前高校现状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究其根源还在于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减弱,导致其不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且不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考试中作弊现象屡屡发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出勤率是其重要体现,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上课出勤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高低,对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有直接反映。而通过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参加,学生则在竞赛规则和要求中必须对前期准备积极进行,并需要认真实施中后期各种需要。对各个环节能否达到科技创新的预期效果进行仔细的总结。在此影响下,学生逃课的几率将大大下降,将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项目中,从而促进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

  5、科技创新竞赛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增进,使高校学风由此得到有机统一。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名曲及学习态度等又重要作用,是高校校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却呈现出很不好的一面。而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取得优异成绩,这就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实践表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对所参加的竞赛作品将会更有信心,同时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等有更深刻的了解。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一直都很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并从政策上给予激励,对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进行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己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果,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师生交流,而且使高校学风由此得到有机统一。将科技创新竞赛作为推动学风建设的载体,在实践中取得了鲜明的成果。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竞赛,对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在对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大力培育的同时,扎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科技创新论文11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论文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与科技发展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并应用于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促进文化消费数字化

  一个社会的主体文化的形成、发展、创新都有自身规律,其每一个环节往往需要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激荡。但是在主体文化下,文化却可以有不同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人类文明的生产、传播、消费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于其传播、消费对资源的耗费低,随着传输技术和消费终端的完善,数字化产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还不能不用数字化产品作为载体。比如,数字化的虚拟圆明园”项目,由于使用的是计算机重构技术,其就只能采用数字产品的形式存在。

  科技创新给文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于呈现形式上。由电脑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舞台技术等等,使得文化呈现形式曰新月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信息从原来最普通原始的文字或画像呈现形式,一跃扩展到了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视觉、声觉,甚至是感觉上的改观。而相应地,呈现这些文化形式的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的设备与文化产品必须配套才能使用。比如,3D电视必须收看3D频道才有效果,立体音响必须收听高品质的音乐才有效果。所以,科技创新不仅创新了数字设备,而且还带来了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繁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表现效果的需求也日益提高。90年代流行的黑白电视机、手提录音机早已被淘汰。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文化产品具有高清晰、立体声、3D效果等数字化的、缤纷多彩的呈现形式。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20xx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31.97%。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数字化表现效果,刺激了人们消费热情的结果。舞台技术所引起的呈现形式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追求数字化表现效果的消费心理。如果从最早的宫廷表演算起,几千年来的舞台形式几乎从没改变过。但是,至新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舞台无不配备旋转灯、烟幕机、大屏幕等先进设备,而后台的控制系统更是融入了高科技的元素。由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舞台中,透过大屏幕所展现出来的虚拟与现实、视觉与听觉让人们得到了全新的体验。

  科技创新也可能给文化同时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用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文化,迟早会被历史所遗忘;而没有文化内容的形式,纯属哗众取宠。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同时出现,同时变化的。科技创新在改变文化呈现形式的同时,也给文化带来了更新颖的内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像合成、计算机图形等数字技术,就能够制作出虚拟化的特效场景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电影业才可以制作很多的特技效果。最近几年出现的玄幻小说,正是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这种题材内容的小说流行起来之后,又推动了电脑特技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玄幻小说的出现,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呈现形式上的创新,带动了文化题材内容的创新。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网络的兴起也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依靠互联网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完全摆脱了过去传统文学作品一贯使用的文字表现形式,而是综合了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表现手段。

  数字化与网络化互相借力,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和全方位的。它迅速地、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原来的感知方式、情感方式、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文化产品只有迎合了人们感知、情感、表达和审美的变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激起人们的消费热情。

  二、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模式,促进文化消费日常化

  文化是一种主动性消费,但并非刚性需求。只有依靠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中国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文化产品将成为主流。所以,为数字化产品提供全新的传播模式,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关键环节。

  (一)科技创新加快网络传输速度

  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技术手段综合性越强,其所占的体积往往也越大。比如,一部采用高清晰制作技术制成的数字电影,可以达到好几千兆的体积;而-份高分辨率的PSD设计文件也有上百兆。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通过网络传播到消费终端。如果网络传输的速度不够快,那么观看电影、在线设计、在线游戏、软件下载等文化消费肯定无人问津。因为,在低网速的情况下,一些必须实时连接的消费将会出现卡机或假死的现象。人们不仅不会在消费中获取乐趣,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心理。文化消费并非刚性需求,如果消费的时间成本、用电成本、电信成本远远大于消费带来的收获,人们往往会寻找另外的替代品。

  我国网速太慢已经成为制约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根賦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还不及世界平均网速的'一半。然而,我国的网民数量却居世界第一,每个网民所占用的带宽十分有限。提升网络速度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网络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接入技术创新的问题。纵观互联网的成长历史,每一次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无不与传输控制技术、传输介质、传输控制标准息息相关。从20xx年上半年开始,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陆续传来了免费升级带宽的消息。主要方法就是将传输介质从原来的铜绞线换成了容量更大的光纤。传输介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接入技术的升级。另外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主干网的容量也在急剧增长。突破网络吞吐量的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就成为了网络技术的创新方向。当然,网络速度的提高不仅仅是接入的问题,而且是一系列的硬件、软件和技术问题。相信,随着我国240Gbit/s光纤传输技术的实现,互联网将带来文化消费市场的春天。

  (二)科技创新融合信息传播渠道

  由于过去信号传输技术相对独立,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各自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三网融合”指的就是,将这三种信息网融合为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整体。其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要解决不同传输介质下的接入问题。

  “三网融合”将会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传统的文化产业中,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文化业态。而这些新的文化传媒公司将相继成立,电视用户、网络用户、手机用户也会更直接地与有线、无线服务平台互动。视频点播、在线支付、互动游戏、网络教育等全新文化消费将成为主流。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随着基子三网融合”IPTV技术的应用,电视将变成一个互动平台。今后,电视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也能够对电视节目进行自主消费。传统的电视台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节目服务。比如,上海IPTV现在已经能够提供视频点播、时移、回看、轮播等多种互动功能,在内容上也集聚电影大片、热门电视剧、游戏娱乐、时尚生活、财经体育、人文地理等海量精彩视频节目。在实现三网融合”之后,电话线、电视线以及网线将能具备同样的功能,只需要一条线路就可以把所有的服务囊括其中。电视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手机用户可以观看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成本、获取成本都将会降低,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网融合”还将会带来文化消费群体扩容的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数字、语言、图片、影视等信息的保存和交换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将使电话、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以数字方式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交换和分配。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为用户通过一个网络获取多种服务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的网络传送平台上,三网的业务边界日渐模糊。而原来三网的消费人群将被内容样式丰富多彩、便捷的文化产品所吸引,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文化消费高潮。

  三、科技创新提供文化产品的消费终端,促进文化消费分众化

  由于地域、兴趣、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青年人更注重娱乐性的文化消费,老年人更喜欢传统性的文化消费。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如何实现分众化的服务,就是一个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终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分众化服务能力。

  (一)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式的数字消费终端

  科技的发展,让电子元件越来越轻巧便携。80年代,一部使用干电池的电子管录音机是时髦的东西。现在的Mp3、Mp4无论是在首质,还是在能耗上都要先进很多。科技所带来的高新数字化消费终端,由于其整合度高,娱乐性强,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热情,尤其满足青年人对电子产品要求时尚化的消费心理。

  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合适的传播渠道,很难说消费终端功能的提高与网络通信传播能力的提升无关。现代化的消费终端往往需要通过通信网络获取数字文化产品。信息传播技术与消费终端往往是同时得到升级,电信服务与电子产品间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数字式的消费终端加上大量数字化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和消费。

  通过手机登陆拇指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阅读电子书,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据报道,20xx年中国移动单月手机阅读访问用户数已逾5000万户,中国移动单月收入屡超1亿元,出版机构和作者至少切走4000万元[3]。不仅仅是智能手机,PSP、CMMB、iTV等等数字终端也成为了文化消费的生力军。其所消费的也不仅仅是电子图书,而是包括电视、电影、音乐、图像等等在内的所有数字化产品。正是因为提供的文化消费种类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分众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正是因为先进的消费终端带来了分众化的服务,才带来了数字文化产品的流行,也带来了如此广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二)科技创新提供交互式的网络消费终端

  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点播节目、远程学习、休闲小游戏等等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并快速地应用到文化产品之中。很多产品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互动式的消费终端,用户在其中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娱乐休闲的互动场景,所以,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比如,前两年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农场游戏,很多人为升级、购买道具等支付了费用。据报道,20xx年某农场游戏每月的道具收入就高达5000万[4]。这些收益,是游戏软件带来的结果,自然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从用户和收入的角度来说,这款软件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游戏中的用户不仅能够与服务器进行交互,还能够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交互式的消费终端不仅仅应用在娱乐休闲游戏中,也能够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比如,远程教学、电视点播等就是通过用户的自主选择来进行消费的。集成了多个电视频道的播放软件,可以满足不同职业、兴趣用户的需要。但是,这种服务的背后,必须利用科学技术。从将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经由网络快速传播,最后再到消费终端进行接受处理。在这个交互过程中,需要涉及请求、应答、连接、收费等等网络技术,也需要涉及大容量、高速度的硬件设备。没有科技的创新再创新,肯定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

  有很多科技创新已经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在十年前,这些丰富、快速、便捷的数字产品却是难以想象的。十年来,由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文化消费量激增,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只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消费人群,才能在既有消费人群中增加消费总量。

科技创新论文13

  面对崭新的时代,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广大中小学校必须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切实推进科技教育,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以笔者的粗浅之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突破口:

  一、以健全科技教育的保障体系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

  一是健全组织和机制。学校要专门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负责,专职科技辅导员和多名科学组、信息组的老师组成校级科技领导小组,并建立由科技总辅导员负总责的学校科教骨干教师队伍,健全激励机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这项工作有人去抓、有人去做、有章可循。对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奖的师生要进行奖励,调动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有充实的物质保障。要建立科技展览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还应建有配套设施齐全的科学实验室,使整个学校的科学课都在这样正规和专业的实验室里进行;学校要投入资金,购置望远镜、各种昆虫标本、化石、七巧板拼图、航模等科技教学用具、器具及科技活动器材、青少年科技读物;要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多功能演播厅、校园电视台、“校园之声”广播站、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重视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确保科技教育质量的前提。学校要选派优秀教师担当科技学科和信息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求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勤奋爱岗敬业。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科技教师和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给他们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应将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列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学校要不断安排科技教师到外地学习交流,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以及校内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辅导教师的科技素养,展示科技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以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科技教育为主阵地,储备学生创新的“源泉”。

  1、立足课堂。

  科技教育只有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学生的心中,才能对学生加强科学教育内容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认识和自觉性的培养。

  2、突出主题,深入开展科普专题课教育。

  首先应开设科普专题课,通过开展科普专题课教育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如开辟“科普画廊”、“红领巾宣传栏”、“学校青少年学习乐园”等青少年科普教育阵地。

  其次,可以利用暑期夏令营这个平台,举办科技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影片、写一篇好读后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知识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暑期中增长见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活跃自己的生活,从而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创设浓郁的科教文化环境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影响“教育”,青少年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这是创新的原动力。学校要注重将创设浓郁的科教文化氛围与科技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萌发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的活动舞台。

  1、给校园多种绿化植物。

  可逐一制作精美的印有中英文对照的金属标牌,详细介绍每种植物的种属、生长特性、作用和重要价值。

  2、充分利用科普画廊。

  可常年通过科普画廊等形式,将青少年小发明竞赛中的获奖作品,按专辑向学生进行宣传;结合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将介绍生命健康方面的`科学常识,每年定期在科学画廊里展出;分专题进行新科技成果和重大发明介绍,宣传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发明成果对国家的突出贡献,了解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民族刻苦攻克科学难关的感人事迹。

  3、结合社会生活。

  分别以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宣传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知识。可结合重要纪念日,如地球日、水日、爱牙日、科普宣传日,通过科普画廊和“校园之声”广播站,介绍相关科学知识,对内容较多的材料,可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思考、质疑。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科技教育的载体,培养创新精神。

  一是成立各种活动小组。科技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学校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无线电、天文气象、航模、海模、七巧板、魔方、科幻绘画、计算机等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每人参加一个活动小组。

  二是坚持开门办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将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我所用,这是搞好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是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没有孰重孰轻之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共同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总之,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建设科教队伍、开辟途径和形式,才能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把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论文14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检疫检测水平,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技术贸易壁垒 科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Rade ,TBT) 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 保障人类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 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 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限制,影响巨大,而且损失很难避免。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阻击。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冻虾、水产品、茶叶、禽肉、果汁等产品设限,美国对禽肉、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日本对我出口蔬菜、蜂蜜、贝类产品等设限。以日本设限为例,20xx年5月,日本农林水产省以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停止了自我国进口鲜冷冻禽肉产品,仅接受我国国内35家企业的禽肉熟制品,已经到达港口但尚未通关的产品也只能全部被运回,造成20xx年我国家禽产品出口6。5亿美元,比20xx年下降23。6%,全国上千家肉鸡企业因此蒙受巨额损失。20xx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增加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项目,农残标准更趋严格,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中国输日农产品的技术门槛。

  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包括差异技术壁垒和创新技术壁垒,前者是利用技术上的差异设计出来的,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局部效果;后者是利用科技创新,使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目的是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这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既然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那么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卫生标准和检疫检测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诸如畜产品的疫病、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以及果菜的化肥农药残留、商品品质、保鲜等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受阻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就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和研制现代农业技术,为开创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优质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是保证优质加工产品的'前提和基础,而优质原材料的获得与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分不开,所以我国必须加速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重点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病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种,解决当前品种普遍存在的品质不优、抗性不强、专用性差等问题,实现育种技术由以产量型品种培育为主向产量和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转变,尽快培育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以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2、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主战场。我国应重点研究和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技术,名特优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及系列化精深加工技术。通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过低、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为主等问题,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3、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我国应加大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大宗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无污染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畜禽、特种动物、珍稀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主要河流水体、农田土壤、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农用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设施农业微生态污染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等。由此提升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障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攻克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三、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认证标准不统一,标准水平明显偏低,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差距甚大。如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的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也达数百甚至上千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标准之争,其实质就是技术水平之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是我国农产品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

  1、根据WTO技术协定要求和有关国际标准, 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发相应的农产品采标数据库,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采标,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技术支持。

  2、重点研究和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生产标准、技术规范,以此指导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研究和开发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机制和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和经营。

  3、利用科研院所、大学的现有设备和力量、创新方法, 着重加强国际上是空白或薄弱领域的研究, 使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标准有发言权,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技术创新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起到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目的。

  4、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由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这不仅能促使我国及时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

  四、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检测技术保障

  在WTO框架下,无论技术法规、标准的提出和实施,还是技术贸易措施的应用,均需要检疫检测实验室的技术作为后盾,没有实验室测试作基础的措施是苍白无力的。而目前我国的检验检疫部门普遍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不够、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 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做好基础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检验检疫的发展储备技术力量。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结合不同层次检测的技术和方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检测技术水平的差距。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对一些口岸常规查验项目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收集国外与技术保护性措施息息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及时跟踪并掌握最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和方法,密切关注国际检验检疫发展动态,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争取多方面的技术合作,为打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3、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重点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制造技术;加速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权威性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争取更多的实验室通过国际著名实验室认可机构的认可。

  4、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网的建设,以符合WTO的透明度要求。尽快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活动的电子化,完善检验检疫内部系统,包括电子申报、电子转单和电子通关等,以减轻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负担。

  五、加大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市场信息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是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农产品出口信息资源协调机制,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能畅通共享,现有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无法获得及时、有效、权威的国际农产品供求信息、政策和质量卫生标准等动态,风险交流不够,风险分析程序和结果不透明,结果经常导致我国某家企业在遭遇技术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内还有很多企业重蹈覆辙; 对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针对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监测等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信息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传递和增值。如果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内部本身的信息手段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信息服务的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具备了技术创新能力,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才能不断完善,信息用户使用信息才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主要围绕信息的采集、传输、发布等一系列信息增值环节而展开。我国应尽快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农产品出口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加快农产品出口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外贸、海关、税务、银行、外汇、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更及时的服务信息。我国应在中央和有关省(市、区)设立农产品出口机构,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外经贸信息与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政府要跟踪搜集、分析并及时发布国际农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动态。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农产品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农产品技术壁垒变化的新动向,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贸易壁垒的陷阱。

  参考文献:

  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 农业质量标准,20xx年第2期

  李杏施国庆: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xx年第1期

  Fengxia Dong and Helen H。 Jensen: The Challenge of Conforming to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s。 MATRIC Working Paper 04—MWP 8

科技创新论文15

  摘 要 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与企业及独立研究机构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针对其创新主体的特点及优势,高校应该采取凝练科研目标、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凝聚高素质人才、优化学术组织建设、注重创新质量、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培育创新主体,以提升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但与企业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相比,其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内在结构是由“教学组织(院系)——科研组织(所、中心、研究室、实验室…)——教师”三者构成,而且只有在教学组织的基础上,科研组织才能有效组建,而各研究者往往隶属于某一专业,其组织基石是以学科方向为纽带而构成,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则是以项目为核心构成。高等院校往往特别强调“学科方向”,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则要突出“项目方向”。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1 调整与凝练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体的特色与优势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集成创新三个层次。高等院校应将自身创新目标重点放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而非技术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从高等院校之所以要将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是因为这两个层次的创新既能有效规避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的弱点,又能充分将其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首先,高等院校拥有极为丰富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人才资源,极为有利于理论和技术的原创性创新。其次,高等院校的学术氛围宽松,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氛围比较自由,谋取短期利益的市场压力相对较小,这使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能较好地从事具有长远价值的原创性创新。再次,高等院校文献资源极为齐全而丰富,这为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最后,高等院校是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机构,由于学科门类齐全,易于形成学科交叉,创造出新的知识及知识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集成创新优势。

  而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则往往是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专长,由于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引进,使其内部研究机构有较多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设备,给消化吸收之后形成再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由于核心技术往往无法进行引进,所以这种创新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往往缺乏原创性创新,是一种持续的小修小改,是在别人划定的藩篱内的创新,而集成创新由于企业缺乏足够异质性研究人才往往难以有效展开。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科技创新目标定位上与企业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2 着眼基础,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培育科技创新优势的关键,能够使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创新的价值得到尽可能的体现、尊重和激励,从而使原创性科技创新的供给不断增加,使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院校应该针对原创性科技创性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此类创新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需要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与构建合理的激励体制。

  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高校在建立科技创新主体的评价机制时既要区别对待这两种任务又要力争将其有机融合,使二者能互为促进,要尽力避免使二者出现相互割裂的倾向。在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应该从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入手,既看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有新意、手段是否多样化等;又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是否得到了课本以外的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等。针对科研的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将学术评价制度的改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引导科研人员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与效益之上,切实转变目前学术评价方面唯数量是从,忽视质量与效益的浮噪气氛。

  制度构建要充分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使制度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行为动机的起源可以把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的推动;外在动机是指不是由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从这两种动机的定义可以看出,激励的切入点主要是激发行为主体的内外部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以达到组织的要求。高等院校科研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二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不同类别的科研主体其科研动机是不同的,因此激励模式也应该不同。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进行科研,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和获得声誉的愿望。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除了内部动机即自身的兴趣外,则是获得声誉、利益和发展空间的愿望。高等院校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主体的科研活动进行激励。要相信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实现动机的功能,对一部分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年度科研业绩考核,应逐渐倾向于以定性为主的考核指标,并试行年薪制,改变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成果数量,单一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考核政策。

  3 凝聚高素质人才,优化学术组织建设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气氛,是科研创新的三大要素。高校的科研主体除了以教师个体为表现形式外,一般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存在,如课题组、研究室、项目组、研究所、实验室等等。高校的学术组织应该为科研主体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团队组织因素,构建和谐的研究团队。优化学术组织,应关注以下要素:

  ①充分的自由度。指学术组织的科研个体有足够的权利决定自己做什么和如何做,以及科研个体能控制自己工作主观感觉,不能因外在压力扭曲其研究行为。

  ②富有挑战性。指学术组织的科研目标应该具有前瞻性、重要性,同时又有一定艰难性。

  ③充足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科研主体为了科研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助以及信息等资源。

  ④优秀的领导风格。学术组织的领导能够平等地与成员进行学术交流,能根据科研个体的具体情况为组织成员设置适当的工作目标,并积极地支持科研个体的工作,重视科研人员的贡献并能够成为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工作榜样。

  ⑤发扬合作风格。协调的团队合作是组织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术组织也是如此,要鼓励组织内的科研人员彼此信任,互帮互助,互相竞争,杜绝反对分歧的现象,形成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以增强学术组织的凝聚力。

  ⑥合理的奖励认可方式。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论资排辈,不能存在对工作的完全否定或威胁性的评价体系。

  ⑦构建具有宽容和支持奇思妙想与异想天开的组织氛围和机制。

  4 注重创新质量与效益,切实扭转“唯论文是从”的导向

  高校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排除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合理等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让科技创新主体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进行科研活动,并能拿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目前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高校虽然出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拿到市场上时,发现许多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果仅仅满足了科研主体评职称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力、财力、时间上的极大浪费。综观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固守科研模式,认为搞科研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写论文、评职称,不注重挖掘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缺乏市场意识,仅仅“唯论文是从”,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时应该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效益。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认为搞科技创新的成果是其写论文、搞鉴定、评奖金的依据,应该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质量、市场意识,尽快扭转过去在高校形成的科研与市场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高度关注市场需求,避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作为科技成果产出方的高校,要想产生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而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必须把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改变过去科研体制下高校只注重科研立项数量,忽视其研究成果效益的状况,做到科研选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使科技成果自立项研究、中试、直到产业化都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效益,在制度层面上防止科研人员出现研究的方向性偏差。

  5 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

  与企业不同的是,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由于距离市场较远,其成果的产业化远比企业困难。而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当科技创新成果具备市场价值时,高等院校应该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一方面,应积极创办大学科技园,高校创办科技园的优势是:

  ①解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基地问题,使科技成果顺利找到转化平台。

  ②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开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的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直至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③扩大学校的科技规模,开辟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费筹措渠道,从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的科技资源,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而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着产品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找准产、学、研结合的需求点,逐步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采取:

  ①由企业、大公司、集团为高校提供资金,资助研究,高校的科技成果无偿供其使用。

  ②由企业、集团根据自身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提出来,与高校联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

  ③高校的科研人员带科研成果、技术进入企业、集团。除以上两个措施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获得政府支持,增加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解决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xx(10)

  2 赵菊扬,戴志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xx(1)

  3 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xx(10)

  4 郑晓燕.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东岳论丛. 20xx(5)

  5 柴葳.产学研合作:迈向联盟时代[N].中国教育报.20xx-12-19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科技创新大赛论文07-01

科技创新论文06-12

[实用]科技创新论文06-13

科技创新带动科技进步论文范本07-05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农业科技创新分析论文06-23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