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读后感

时间:2024-06-13 15:16:51 金融 我要投稿

金融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融的读后感

金融的读后感1

  每天都在接触金融,从新闻报道的投资到自己购买证券以及房贷等行为,无不是金融。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当然通过本书就能理解了?也非必然。但确实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了。

  本书实际上讲述了:国家的发展必须靠金融,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也必须靠金融;金融是依托信贷、融资,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必须依托于行政、司法与法治三方面相互制约。中国在此方面还在发展中。

  不过对个人而言,要及早体会金融尤其是信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合理利用信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如通过借贷,预支未来的收入,让自己提前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要量力而行。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是独立发表的文章似的,重复性很高。所以理解了理念就好。

金融的读后感2

  我读的这本金融学是一本用于MBA初级教程的入门读本。相比而言,本书的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并且特别强调一般原理。本书将经融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机构学囊括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描述了公司财务报表结构与运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金融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并重点说明金融学如何运用于家庭与企业的决策。第五部分是资产定价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期货、期权以及高风险公司债卷、货款担保、杠杆融资等或有要求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讲述了公司财务问题:资本结构、兼并与收购、投资机会的选择权分析。

  这本书总的来书还是比较基础的,运用许多实例说明在金融决策中理论如何起作用。对于一个分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能把着本书读得很透,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各种形式的银行、储蓄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市场等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这么久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了解一些金融常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金融的读后感3

  洞察金融运作的逻辑,还原真实透彻的金融世界。看到这样的句子,想叹一口气,金融逻辑和金融世界太复杂,瞬息天翻地覆,对待这件事不能不慎重再慎重。以前看过一本书说,说是对钱包里的钱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将每一分每一角的纸币四角都叠得整整齐齐的人对待生活对待金钱也必然是认真的。这里说的可能太绝对,但显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金钱有关,在当下的时代,想要生活的更好一点,也必然需要关心金融,关心这问与生活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的知识。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作者陈思进,是华尔街的金融专家,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普及了与生活有关的各种金融学知识,像利率,汇率,复利,杠杆,股票,债券,期货等,还介绍一些金融大佬的理念与故事,比如美国共同基金的先驱邓普顿,股神巴菲特,投资大师欧文·卡恩等,对于与金融密切相关的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作者也细致地加以分析其成因,解决避免之道,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金融之路从来不是风和日丽的阳光大道,金融一路在数字的背后伴随着血腥、倾轧和绞杀,没有道理可言,没有温情可说。数字就是数字,就是生与死的决战。生活于金融围绕的'世界里,不能不对此多加一丝关注。

  这本书七章内容,一二章多是概念性的介绍,对经济金融入门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尤其是第二章,共同基金的本质也作了说明,对有钱的懒人比较合适。第三章是人物介绍,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别具慧眼。比如邓普顿不是简单选持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而是选择所有人都认为无药可救,已经完全不抱希望的公司。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正如其名言“极端悲观之时,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不过,这一条也不是奉为圭臬,美国疫情股市四次熔断,连巴菲特都说活久见——这种极端情况,虽然不是时时有,但是意外总是存在。

  巴菲特是个传奇,在股市年收益率可达20%,只有少数两年出现亏损,对巴菲特来说,投资风险可控,投资回报稳定是最重要的。他的投资特点也是,他的投资选择基本是那些不会受经济周期约束,获利稳定的公司。风险可控,回报可期,这八个字太重要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应该如此。风险可控,回报可期。投资自己熟悉的产业,最大限度地掌握投资环节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不能忽视长远的发展。

  对于卡恩来说,是投资人中少有的长寿,而这一点正是印证了这一句,‘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比起其他成功投资人的奢靡放纵的生活,卡恩的长寿秘决相当引人注目:“停止购买你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并注重生活的要领,你就会长寿和快乐!”

  标红提示:千万不要借钱去投资。

  第六章证券化、衍生化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但是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只有国家层面才能处理,普通人还是小心不要掉坑,不要成为无辜的接盘侠,认真守好自己不多的钱袋子吧。标红提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就是资产证券化。而华尔街最赚钱的,就是资产证券化和杠杆化业务。将普罗大众的钱神不知鬼不觉地移山大法般装进自家口袋就是这群所谓的精英。

  “金融市场在中国的演进”一章也值得一读。看中国羊如何被华尔街的狼馋涎欲滴地瓜分。警醒警醒。这几章内容都看得人冷汗。不知那些决策者们是否看到这些金融工具背后的利爪!

  作者在这一章未沉痛地说,“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快招募培养经得起国际金融市场考验,并具有爱国之心的金融从业人员,是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走向国际的当务之急。否则,中国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却因辨别不清金融产品的风险,只能就市场走势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去咨询作为卖方的国际投行,那国际投行不就好比老鼠掉进大米缸,还不使劲吃吗!”

  这本《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内容比较浅显明白,适合经济金融入门者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也基本对金融各方面有个较全面的概念。精彩在第六章第七章,其中的观念担忧和提示历历在目,致力于警醒人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金融的读后感4

  《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是由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所著,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金融的核心原理和逻辑,是一部非常适合金融入门人士阅读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本书中,陈志武教授首先明确了金融的定义和范围,指出金融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其核心是信用。这个定义使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基本功能。通过对金融史的回顾,作者展示了金融如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陈志武教授从金融的历史渊源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金融的核心要素,包括风险、投资、资产定价、银行与资本市场等。他运用大量的实证案例,使抽象的金融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感受到了金融的魅力。

  在众多主题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陈志武教授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析。他指出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度量和防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风险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它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因素。教授引用了大量鲜活的实例,使我更加明白如何识别和控制风险。

  我对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别感兴趣。陈志武教授以美国大萧条为例,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起源和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他的分析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加强监管和建立有效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性。

  此外,陈志武教授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的意义和实现方式。他认为,金融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如何推动金融创新,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陈志武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例,为我揭示了金融的逻辑。书中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于理解末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金融读物,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感兴趣的速者。

金融的读后感5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20xx年发表的旧帖子,作者的视角和格局完全不同于见事说事的八卦讨论或者知识普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制度、政策、人性、房产、货币等,纵观这八年的世事交替,作者当初的观点基本都变成了即成事实。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吗?被完全震撼到后,我充分发挥了多年工作养成的八卦精神,搜索到论坛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背景,终于明白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必然原因的。发帖者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有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为镜,还有什么是看不清楚的呢?

  然后,有幸读到了作者的著作之一《中国是部金融史》,一开始找这本书时卖家说已经停止印刷了,不过最后还是买到了。一直感觉所谓读后感说多了反而会误导别人,所以还是做个大自然的搬运工吧!原生态摘抄一些书中观点:

  1、真正的盛世,必然也是化极盛的时期。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六书"全部出自西周,此后,历朝历代也只能在西周的残迹里寻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索。与后世丰富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最适宜诠释金融的本质:诚信。

  2、人们经常鄙夷"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现在,我告诉大家,共患难是因为穷哥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利益,也就谈不上什么叛变;不可共富贵,实在是因为没有什么人不会选择背叛,暂时没有背叛是因为筹码还不够大。

  、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这一点,颇类似于穷国和富国的区别,穷国只想抢老百姓的钱,富国却在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赚钱。

  4、道德价值当然高于物质利益,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价值,眼中只剩金钱,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所有的掠夺都会没有底线。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摆脱利益的诱惑,因为整个社会除了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价值了。

  5、在"不告缗令"引导下,有钱人很自然地发现了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随着商人手中大量的货币迅速转向土地,汉帝国第一波土地兼并开始了。结果不言而喻,儒学大师董仲舒给出了那句最精准的评价: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6、汉武帝打击了商人和工商业者,却培植出一批比商人更为可怕的人。单纯的商人、地主或者有钱人,很快被"官商"挤出,就算再有钱,找个理由整治你还不容易?现在,丞相、王侯、大夫才是帝国真正的有钱人。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脱出"官商"的窠臼,工商业永远成了附属于封建官僚集团的牟利之道。"想致富、当干部"成为汉帝国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富人必须先是官僚,然后才能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与普通商人、地主不同,"官商"对金钱的渴求根本没有止境。毕竟单一的商人、地主或者官僚都有自己的规矩,就算欺行霸市,商人的价格也不能贵到离谱;就算地租再高,也不能不让小农生存。"商人+地主+官吏"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整个社会的财富规律已经转变,人们不再热衷于生产财富,而是如何去抢劫财富。

金融的读后感6

  索罗斯是市场上少数做宏观对冲的大师。这篇并非为概括《金融炼金术》主要内容而写。主要是自己从投资角度做的有感而发。读完之后,才知道强如索罗斯这样顶级高手在预测上也常常犯错。但这些误判并没有妨碍他的投资业绩并最终在投资江湖声名远播。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促使自己思考,并最终形成这篇读后感。

  1.理解事件而非预测事件的能力

  他对事件的预测结果并非十分出众。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提前预测金融和经济对他投资生涯的成功贡献不大。对真实世界的预测,索罗斯不断做出从未实现过的预言。在1985年9月以前,经常预报里根大循环的不可持续,即将出现萧条。在1981年以来一直担心银行系统的崩溃。同时,他预计1986年的原油价格的暴跌可能会征收原油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的生产商,可后来一直没有动静。他也曾预计日本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力最终也没有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在日本的头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过思考,他认识到了,日本已经输给了新兴的亚洲国家。日本在日元升值方面走的太远了,引发的投机潮随着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破灭。

  但在理解事件发生的含义和重要性上索罗斯表现出了一定的与众不同。其在事件发生之初就能理解其深刻含义的能力比较突出。索罗斯把它归结为他理解事物的框架不同。他的框架就是众所周知的反身性理论。反身性在经济运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反身性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因果。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反身性具体体现为繁荣/萧条模型,核心驱动因素是信贷/抵押的扩张和收缩:信贷增加,资产价格上涨,抵押物的价格上涨,信贷进一步上涨。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其反身性主要体现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股市的企业盈利上。如果股票市场或个股连续上涨,通常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盈利预期也会变得乐观起来,在真实数据到来以前,这种乐观会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部分特殊行业,企业并购比较重要。股价本身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重要变量。股价的上涨通常会带动企业并购活动的活跃,从而在未来短期实实在在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支撑股价继续上涨。外汇市场上的反身性主要体现在外汇投机商对汇率未来的'预期上。这一点和股票市场类似。外汇走强往往会提振外汇投机商的预期,从而进一步购买这一货币,进一步推升外汇。

  索罗斯在外汇市场上挣取过非常丰厚的收益。在外汇市场的投资充分体现了索罗斯对世界政治经济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在里根时代,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1982-1984年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该循环的典型特征是: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经济融资。最终表现在资产价格上为:美元高企、美债收益率高企。他看到美元不断创历史新高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可持续,并建立了看空美元,同时看多马克和日元的仓位。该仓位之前一直是亏损的。直到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召开之后,他把广场协议召开看作是“历史性事件”。广场饭店发生的事情表明,自由浮动的汇率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肮脏浮动)。肮脏浮动意味着美国为首的央行将直接干预美元汇率,强迫美元贬值,马克和日元升值。所以在广场协议召开后,他之前的货币头寸给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厚利润,并且他还进一步加大类似的头寸。

  他自己1985年9月28日在《金融炼金术》中骄傲的写道:“我总算能将外汇头寸保存至今,幸免于难。上周日五国集团财长会议之后,我挣到了平生最大的一笔。接着我全力以赴,在周日晚间继续购入日元,其后在上升的市场上不动如山。”

  2.假说性的预判

  预测的失败并没有妨碍索罗斯成为一代投资大师。那投资上的成功与预测中的失败,这二者怎么可能协调起来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地方。

  关于对事情进展预测的失败,索罗斯也提到了一些原因,比如可能在某些时期适合反身性的理论框架发挥作用,有些时期则不能。索罗斯取得的成功主因在于,投资不是一个科学实验。因为科学实验的结果和是否开展实验无关,也不会是时断时续,在某个时间段有用,在某个时间段无用。科学实验是逼近真理,而金融投资则是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所以索罗斯把他的反身性命名为炼金术。炼金术的目标是操作上的成功和准确预判真实世界的走势还不完全一样。在股票市场投资除了要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还要去感受市场的主流预期。有时候这个预期是错的,而精明的投资者是能从这种主流预期中获利。在主流预期落空之前落袋为安。从这个角度来看,索罗斯说市场总是错的也就有其道理了。这一点索罗斯也承认。反身性方法论应用在金融市场,比在现实世界中要成功得多。原因很明显,金融市场本身作为现实世界运行机制的预测者,其功能并不完善。实际发生的过程总要同普通的预期有差异。索罗斯提醒读者,金融市场的成功的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普遍心理预期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20xx年一季度的中国股市就是个典型例子。市场对中国经济企稳的预期越来越浓厚,股票市场也不断上升,而后经济数据显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在金融领域,即使不掌握科学知识也一样有可能操作上的成功,而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

  3.索罗斯的交易框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索罗斯是如何基于上述理念进行投资呢?用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概括也许比较贴切。索罗斯并不是趋势投资方法也不是价值派。他会利用投资者的预期和价值观并试图从中获利。索罗斯通常的做法是,在给出金融市场的走势的判断时,极少给出确定性的。对于事件进程的理解和预测上,索罗斯会建立一些尝试下的假设,这些假设的可信度并不高。但这些假设很多时候都是非常大胆的。比如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里根第一任期。用“百年不遇的牛市”来展望里根第二个任期的股票市场。但假设归假设仓位归仓位,仓位的选择则十分谨慎。这就是“小心求证“的一面。偶尔,他会建立某种程度的信心,此时他可能会加大仓位,每当这种时候,报酬总是极其丰厚的。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有潜在风险,事件的进程可能并不吻合他的预期。比如他预言,关于“里根大循环”之后就是大萧条最终没有发生。他强调这种尝试性的假设或者预言虽不能给出有效性的预言但是有助于随时调整错误的预测。

  与此同时,当出现一个竞争性的但也是试探性的假说,他也会在头寸上有所体现。比如他认为未来一年股票市场会出现大牛市,在此假说下,自然会增加股票多头的暴露。但随着事情的进展,有一些风险因素可能会扼杀牛市,比如原油价格暴跌导致的通缩风险(80年代也许有可能)。这个时候他不会选择把之前建立的股票多头砍掉,而是反手建立一个空头期货合约。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方面的把握性越大则减掉一方的头寸。这种做法在国内被叫做锁仓。

  索罗斯认为他这种给出假说然后去验证的思维方式和金融市场本身很像:市场自身也在设计着各种各样的假定并将它们付诸实际过程的考验,那些通过了考验的假说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而那些不合格的则淘汰出局。反映到头寸上就是头寸的转移。只要你精心构造的假说不要偏离市场太远,你有潜力持续比市场优秀。

  4.结论:风险还是胜率?

  读完《金融炼金术》之后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靠什么吃金融投资这口饭?靠预测经济走势比别人更准吗?是提高自己在预测上的胜率还是提高预测上的风险?强如索罗斯这样的牛人在预判经济走势上也屡犯错误。提高胜率这个方向发展似乎很难。从索罗斯试探性的假说、试探性的建仓。如果把握大则加大仓位,如果把握不大则轻仓或者锁仓。这背后本质也是一种提高风险的投资交易框架。对的时候让盈利大幅增长,错的时候控制亏损,这应该就是投资成功的最佳表现。

金融的读后感7

  在南海泡沫中一个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公众狂热的投资需求,他们在到处寻找下一个南海公司。人们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商业计划,但在公众看来这些商业计划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

  就在人们都已经疯狂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人宣称他将建立一个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前景是什么。他在招股说明书里保证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在他股票发行的当天上午,前来认购的人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小时之内就有1000人认购了股票,这位人士很快关闭办公室并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个骗子正好和牛顿相反,他可能不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我肯定他能计算人们的疯狂。他知道人们疯狂到这种程度,连具体的谎言内容都不用编了,只说高额回报,具体内容拒绝透露就行了。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轻松的施展了骗术,轻松的赚足了钱,这个骗子太精明。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

  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总会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员在这个神秘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麦道夫就是包装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麦道夫的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

  他典型的抄袭“庞式骗局”,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实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

  麦道夫的骗局并不复杂,并且早有蛛丝马迹显露出来,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但市场上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就连监管机构也同样视而不见。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一骗就是20年,一骗就是几百亿美元。不禁要感慨,这个骗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简单的骗术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华尔街是一个精英汇集的地方,也是充满谎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业立足,自己要成为精英才行,所谓的谎言,都是对别人讲的,谁也不会愚蠢到欺骗自己。

金融的读后感8

  看了197老师的巨著《交易金融学第三卷》,深受启发,顺道也谈谈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

  网络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股市,一种是股市,另一种是中国股市。喜欢跌是中国股市的特色之一,延展开就形成了牛短熊长的格局。那么究竟为何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做了如下思考:

  1:信息不透明:公司的股价会涨根本上说是企业具有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股民通过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掌握该公司的情况。但是在中国,由于合理避税,融资或业绩需要等原因财务报表几乎很难让人完全信任。之前爆出过的獐子岛事就很说明问题,水下的库存商品--扇贝。一会说被冲走了,业绩大亏,一会又说游回了,业绩又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涨一跌又洗劫了大批财富。还有好多年前发生的重庆啤酒疫苗事,最近的长生生物疫苗事,都造成了股价在短时间内巨大变动,而一般的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华夏基金的前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曾经说过一句话:从原则上说,老百姓不应该自己购买任何一只股票。

  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因为一般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内部情况是真的不了解,看着股价的大幅上扬其实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很多隐患,所以在中国很难做一放就好多年的所谓“价值投资”。

  2:企业隐患多:这也是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之前崔永元爆出天价合同的事,很多影视股就纷纷大幅下跌,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一个企业那么脆弱,阴阳合同这种不规范行为几乎是常态,由于企业的漏洞太多,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股价突然下跌,当然一般的投资者也无从预判。

  :政策变动大:一个政策能直接造就一个行业,也能彻底毁掉一个行业。政策的预期不稳定性也是造成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p2p一开始是支持的,后一刀切彻底废了。外辅导行业突然出现政策不允许收超过三个月的学费了。这种政策对企业现金流会突然施加重大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但是普通投资者并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长期政策,还是一个短期的过渡性政策,自然也无法长线安稳的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4:退市制度不健全:好的'股票存在,坏的更多,而且一直存在于这个市场,导致市场筹码越越多,但是优质的筹码相对稀少,所以整体指数无法在退市的良性驱动下健康成长。

  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在中国市场生存的也只有技术派了,技术派不太拘泥于完全的基本面信息,他们认为线直接反映了所有的信息,通过7老师说的标志性线驱动自己的操作。

  但,这不能掩盖中国股市的问题,信息更透明,政策更公开,制度更完善是市场更加有活力的前提条。

  但是我又突然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要改命的难度不亚于让这个人重新活一遍。

  如果把这个市场也看做一个人的话,它现在不得不改了。

金融的读后感9

  这是本好书。对于任何关注经济的人士都值得认真阅读。书中对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是共性分析。如危机发生国或地区都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持有大量国际负债、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等。本书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欣赏: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国际投机者的操纵,而是发生国自身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及其它内部问题。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当然,这所有的危机都应该为我们今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找到了一个金融危机的共性,那就是这些所有危机都要么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上,要么是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至少是有管制的.汇率制度。我想,这问题就在于,采取固定的汇率制度一定会产生币种价值和金融体制的扭曲,当这个扭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由某一个诱因引发,就可能使这种扭曲在短时间内释放,而这种释放很有可能不单单将币值释放到正常位置,由于恐慌、投机和惯性的作用,币值可能在短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所有这个过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经济体来说这种瞬间质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那些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质变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尽管面临汇率被炒家操纵的风险,但这个波动肯定不会像金融危机这般剧烈。当然,一个国家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金融的读后感10

  这是一本描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描述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历史书。虽然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本。由美国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讲述了从1653年华尔街诞生起350多年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漫长的历史硝烟里,大国崛起,传奇人物风起云涌。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读后感慨颇多。

  感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管路途是多么的曲折。因为生产力和经济是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是在中学政治中背过的,现在才慢慢理解了它的意思。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是多么的彻底。由于证券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投机商无一例外地都豢养和控制着忠实于自己的法官。股市投机者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腐败的立法官员竞相订立和随意篡改股市规则的游戏,股市博弈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立法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市场在疯狂的投机者和腐败的立法者的推动下,一次次地攀上高峰,又一次次地跌落低谷,狂热—崩溃—恐慌—衰退—复苏—狂热,周而复始,渐渐成熟。人类总是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没有失败的惨痛经历,就不会有变革创新。

  历史上华尔街和美国经济数次遇到危机时刻,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林肯说“国家的根基已经动摇,我该怎么办?”一战爆发时,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战争创造的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4年的战争,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世纪”开始了。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联想到现在进行的毛衣战,我坚信中国必将大国崛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阻挠,不管内部未来有多大的变数。这是由中国的基因决定的,中国的人口、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和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天生就是世界大国。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200多年前,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复兴之路尽管有曲折,但历史洪流,浩浩汤汤,不会回头。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繁荣富强的祖国王者归来。

  感悟二: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石,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是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以至于大萧条成了那个时期经济衰退的专有名词,直到40年代大西洋彼岸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挽救出来。而大萧条的起因,除了多年形成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盛顿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始作俑者就是时任总统胡佛。胡佛总统在竞选中许诺提高农产品的关税来救助美国农业。每一个主要的行业都在国会游说,要求给与保护,以免受到“不平等国际竞争”。历史惊人地重复,今天美国总统在推特上说美国遭WTO不公平对待。

  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与1930年6月签署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度提高。作为报复措施,其他国家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崩溃了。而美联储将利率定在远远高于当时经济条件所要求的利率水平之上,更为这次崩溃雪上加霜。灾难性的后果是:美国的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罗斯福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够结束大萧条。直到大西洋彼岸爆发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胡佛总统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替罪羊,而华尔街成为紧随其后的第二只。

  十九世纪中国的大清帝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闭关锁国,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沦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而今作为自由经济体典范的美国却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旗,而中国却将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旗手。时移世易,风云变幻,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的读后感11

  神经科学家发现的最新证据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个体屈服于群体观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上述研究中,使用了3D图像旋转识别,即展示两个图像,受试者必须确定第二个图像是否是由第一个图像旋转得到的。

  当人们独自进行这个测试时,他们的表现非常好,正确率接近90%。不幸的是,当他们可以看到该组的其他成员给出的答案时,他们的表现变得很不一样。答题正确率降到了59%左右。

  作为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受试者在做这个游戏时要接受脑部扫描(核磁共振)。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随大流时,他们与逻辑思维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似乎减少了。简而言之,他们似乎停止了思考。

  当一个受试者与群体发生冲突时,大脑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杏仁核活跃了起来,它是负责大脑情绪处理和恐惧的中心。与多数人不一致不仅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惧,而且也会导致生理上的疼痛,实验表明与群体发生冲突所引发的社会排斥感会使得受试者大脑的前扣带皮层(cingulate cortex)和岛叶(insula)变得活跃,这两个区域可以被真实的身体疼痛所激活,从而导致生理上的痛苦。心理研究表明,遵循不从众的投资策略的痛苦堪比隔一段时间就把手臂折断一次。

  以上节选自James Montier的《行为投资手册》,我把他的`书最近都翻了一遍,发觉这哥们把几乎同样的内容写成了不同名字的书,一会叫价值投资一会叫行为金融学等等,所以你们想读他的书的话找一本来读就可以了。

金融的读后感12

  偶获信息,得以阅到金融界值得品读的好书。这本长篇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今银行内幕的生存状态。整个故事使人不觉间跟着情节的起伏跌宕而紧绷着神经。直至看完还沉浸在其中不能释怀……

  《查账》讲述了国兴银行与两家企业签订了一份价值一百八十亿元的合同。银行总部接到有关合同不合理的举报后,任命新任企业文化形象建设处处长鲁青与和懂企业会计的业务能手马富贵一同去两家企业查账。此书围绕着查账与反查账,解除合同与反解除合同展开的斗争,并查出合同下的企业利润高达230%。就此一场残酷的为解除合同而展开的商战拉开了帷幕。

  小说中的主人公鲁青是位品德才华兼备的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他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经历过生与死的磨难。所以,对商场上的不良做派,机关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恶习极为反感。尽管遭遇了“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的无奈,但仍然秉承“愈挫愈奋屡仆屡起”的理念,坚信与缪斯同行,此生无悔!而马富贵则是位忠厚老实,工作认真,一心不让国家的财产受丁点损失的普通职工兼业务尖子。他们两人的合作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小说深入地描写了银行的财产流失,权钱交易下的丑恶。某些民营企业大发银行之才的内幕,揭示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大胆的暴露了金融业的诸多问题——“官本位”横行,官员“高高在上”利益通吃,不理解和体恤职工的'弊端。

  此书虽为虚构,但也是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的事实,业外人士阅读此书亦为我们的国有银行能够拥有像鲁青、马富贵这样的爱国和敬业风貌感到欣慰无比。书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是鲁青的睿智,才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查账》的出版正如作者闫星华的初稿读者所说:“连续阅读四小时,眼睛已经干涩,可还在读,放不下。”“感动!震动!!升华!!!”

金融的读后感13

  又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金融学小书。在中国,金融这个概念离老百姓比较远,跟金融沾边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逻辑、资本化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比如货币、借贷交易、股票。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部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重要。

  何为资本化?钱、资本和财富。钱主要是货币,而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以未来收入为例,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财富、钱、资本)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资产和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

  金融的治国之道?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外国人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学部分。儒家文化的今与昔。过去家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父母与孩子、兄弟之间胡亮负有隐性回报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内部交易能节省双方交易成本。为了支持家的这种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但是现代的发达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来的经济风险的保障,他们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被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由爱取代,经济和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文化。在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承担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处自由、民主与法治。

  最后说一说对年轻人贷款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用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想象一种场景:儿子要结婚了,父母通常会把所有积蓄送给他,让他办酒宴、买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几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财产。但问题是,一旦父母把养老钱给了孩子,他们靠什么养老呢?

  想象一种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动地等待,等着他们的孩子给钱,以养活自己。老年人就处在一个被动的、权力不平等的状态下,尤其是已经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多么有影响啊!同时,儿子这时候也处在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子女要抚养,还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生活扯不清的负担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钱!

  另外,对于年轻人,贷款也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收入取现呈上升趋势。但这里有个尴尬,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往往不那么大了。也就是,年轻时是最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少;成年后是不太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多。基于此,贷款就弥补这种尴尬。它将未来的收入提前支出,用在最需要的时间。像这种能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的事,我觉得挺好。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资性买房趋势逐渐走低,以及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在近两年可谓呈井喷趋势。比如互联网金融、新三板和私募等业务。我说不准这是否是一个大风口,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家会渐渐颁布支持金融投资的政策,国民的趋利性会将市场行情拉高。

  说起来,不管是对金融工具的理解层面,还是对法律金融的认识,都是崭新的有益的一页。抛去先机会带来的优势外,从法律角度考量,金融领域会带来下一个诉讼引爆点。1、金融政策的出台,就会带来法律制度规定的滞后,会出现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进而容易引发诉讼。但凡一个领域的兴起就会带来的诉讼,这是市场规律。但金融行业的不同,要关注到“引爆点”。像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体量小但数量多的公司最容易带来大量诉讼业务。2、由于金融产品标的大、利润高的特点,因此金融行业会更重视法律风险防控,便会有非诉业务的需求。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一定会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优秀青年律师。

金融的读后感14

  《我的第一本漫画金融书:98个金融学常识》根据金融学的知识体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详尽展现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的98个金融学常识,内容涵盖货币、信用、利息和利率、外汇和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共九个方面的知识,可帮助读者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当我认真的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这本书是秉承科学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分章节介绍了生活中的常用的98个金融常识。它以漫画和图解的形式向你清晰呈现各种金融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你轻松建立金融学的知识构架。它没有大段枯燥的理论阐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图解和生动的漫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金融案例以及当今社会的金融热点事件,它们可以帮助你看清各种金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第一章货币它系统的介绍了货币的由来以及演化最终体系的的实现,货币是从交换开始的人们各自的需求衔接成链条,使交换更复杂化。进而产生货币,货币的体系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布雷顿森林体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的解体意味着美元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就对抗美元中心而言,欧元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欧元的出现在增强欧元区经济实力,减少内部矛盾、降低交易成本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成员国输出统一的货币制度,需要实行以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为基础的统一经济政策,也需要建立监督机制以保证各成员国遵循同一经济发展标准。欧元之初忽视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今天的欧债危机在欧元诞生之初便已注定。

  第二章关于信用的介绍信用君子协定的开始到信用体系的建立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企业的信用。信用的评级对希腊引发的市场动荡20xx年3月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希腊的信用等级下调至最低等级C,这也是希腊短期内第三次主权信用等级遭到下调。希腊主权信用等级一再遭到下调,使得欧元持续承压下跌,也加深了投资人对欧元区债务的担忧,受这种情绪的影响,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外围股市纷纷走弱。我国A股也难独善其身。以后的几章分别介绍了利息和利率,外汇和汇率,经融市场,经融机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最后的金融监管。

金融的读后感15

  书的作者很是厉害,叫做葛林,是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商界风云人物”,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抽象金融知识,我的意思是写书的作者因为长期从事这些,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论点等信手拈来,结果我这个菜鸟来看,就看的一头雾水,有一些名词和定理不是很了解,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取的跟内容很符合,通过描述,提出大量的现代金融的,社会的,危机和问题,回顾问题的来源,描述现在的情况,在最后一章才得出结论,金融之路上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其中写全球化和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商业,似乎我们的唯一信仰就是利益。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最初信任荡然无存,一切都是交换利益。“所以首先你得让我有利可图才行”这个观点是以前我认可的,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恐怖。

  之前看过一篇文,说是兰德公司预言中国在20xx年会变成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没有信仰,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系”。而现在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一样的么?对于文中提到的垄断问题: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资源,政策无疑不在像富人倾斜,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退休延迟政策一样,一眼就看出有利的只是富人,官员权力的所有人,就跟国企一样,拥有最好的发展条件。大多数人变的富有的机会被掠夺了,这比把你家洗劫一空更令人痛恨,就像他还抢走你学会的技术一样。

  看来这本书我以后要是有空还得再拿出来认真的读一读。里面有一点,我觉得跟上一本电话营销的书友异曲同工之妙,我相信在下一本书《巴菲特传》里也是一样。在任何时候时候,不要自以为是的愚弄你的客户和身边的人,你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一种信用关系的建立。这跟上面一点有些矛盾,不过我还是坚信这里所说所写的永远坚持正义的原则,以及把顾客当成终点来对待,而不是作为途径。

  所以要真诚,要完美,不要欺骗。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金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求职类金融类07-03

金融知识07-31

金融理财07-02

金融的作文11-10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就业前景06-28

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对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06-28

财经学金融系金融自我介绍06-28

金融危机下金融专业就业前景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