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读后感15篇【热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的读后感1
我想,我们所有翻开这本书的人,也许都是想要去弄懂生活中的金融现状的人,特别是没有机会系统的去学习金融经济学的人,希望这本书能够浅显易懂的教导我们。当我们第一次接触金融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几乎和金融相关的每一个名词,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新鲜的,都是陌生的,都是未知的,都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说,投资的收入是认知的变现。永远也不要去碰你没有弄懂的东西,也永远不要想去赚完所有的钱,赚到自己合适的钱,就可以了,落袋为安吧。
那我们开始阅读吧。希望我们都能够有新的收获啦。
“通过存钱可以获得一大优势——一旦市场受挫,我们会有更多的缓冲能力”
巴菲特也曾提过,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他宁愿把资产留在手上。在成长期,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学习,然后梳理信息,树立自己的理财信念,理财的想法,一旦确定之后,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投资的时候,不能借钱来投资,这种时候的.心态是极其不稳定的,有耐心一些,市场可能不会立刻反弹,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要因为市场上的一些消息,今天的暴涨,就慌张买入,也不要因为市场的低迷,持续的下跌就贸然在下跌时候卖出,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会非常的懊悔的。
“停止购买你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注重生活的要领,你会长寿和快乐”
长寿的投资家——欧文*卡恩,富有且长寿,不买车,不养车,不购买周末度假屋,不加入付费的俱乐部,公交车或者步行去上班,堵住了很多开销的出口后,只剩下了资金流的入口,那么想不积累财富,估计也是很困难的吧。我们生活中,工薪阶级算是大多数,大家都拼命去赚钱,然后拼命去消费,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很贵,所以我们活得很辛苦,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不敢休息,不敢放假,不敢停止一两天去赚钱。也许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吧,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吧,这样生活也许就没那么辛苦了。在物欲的世界中,消耗的无非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力。
“房子是买还是租得好?”
现在的中国,大环境下大家都在买房,大家似乎统一了看法,买房是资产,一定会一直继续的上涨,可是作者非常的清醒,也用了美国的例子给大家证明,这个房价并不一定一直涨下去的。房租反应的才是真正的需求关系,才是老百姓真正的承受力。因为房租不能借贷,但是买房可以。借贷实则就是一种经济泡沫。包含信用卡,能不用,最好是不要去用的。不要用明天的钱。
金融的读后感2
此书读完有种被洗脑的感觉。一方面它确实会刷新你的金融观,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刷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你时不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当我读到2的时候,感觉越来越不对味,陈教授对于金融的作用的挖掘有其合理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其不凡的智慧,但是明明是一两章就能阐明的思想,陈却写了两本书,第二,其中关于金融解放个人的`观点初读似乎论据充分,无可挑剔。
但是后来想想,陈教授似乎言过其实了。货币化确实能让个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中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现代社会个人相对于要依赖这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下去的社会中要自由的多。但陈教授在此书中却避开货币化的缺陷不谈,这确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严谨。让原本见仁见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洗脑,一种吹嘘。
货币化让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解放后陷入到另一种束缚——钱的束缚。只要有钱就有权,有地位,就能轻而易举的洗刷自己,包装自己,你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你的外貌你的品格似乎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货币化之后也能看见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同时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向钱看”,“金钱万能”的腐朽文化。货币化也并非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为纯粹。反而是多多少少都参杂着功利。而最大限度的货币化除了催生出“人力资本”“劳动资本”“要素资本”也使得“人际资本”成为可能。总之,本书论证的漏洞让这本书大大贬值。
金融的读后感3
这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关于投资的好书,尽管我不喜欢其中“严谨”的数学证明,使用一个逻辑严谨的工具去解决一个本来就不严谨的问题有点儿像个书呆子,但是结论依然很有价值。
1、关于数量投资的“复习”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默顿等三人的期权定价理论,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的MM理论。
2、预期效用理论及其挑战
效用曲线。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优势性(A至少一个方面优于B而其它方面不亚于B,则A优于B)、恒定性(独立性,与描述方式无关)、传递性(A>B>C)。
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三大效应:确定性效应、同结果效应、同比率效应。其实都说明预期与概率的非线性。
反射效应:非对称,收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概率性保险:概率性保险不如偶发性保险易于被人们接受。
孤立效应:忽略选项中共有部分,强调差别部分。
偏好反转:保险VS赌博。猎人和牧场的例子。买价和卖价巨大的差异。“损失之后为恢复支付的代价”远远大于“事先为避免损失而支付的代价”。
隔离效应:愿意等到一个已经知道的消息公开之后再决策
3、股票与基金
股票的溢价
封闭式基金的溢价发行、折价交易(折价率大幅波动)、清算和封转开时的价格回归。
动量效应VS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VS反应不足
基金的规模与好坏转变规律
一月效应
4、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贝叶斯规则:好人做好事VS做了很多好事的人差不多是好人,先验。
人类像“幼稚的科学家一样思考”,认知时:行为者行为的一贯性、统一性、特殊性。认知吝啬鬼。
算法VS启发法
(1)启发法分为,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的偏差: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对样本规模不敏感、对偶然性的误解、对可预测性不敏感、有效性幻觉、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可得性启发法的偏差:由于例子的可获取性(亲身经历、形象)而导致的偏差、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R例子)、意向偏差(可描述性)、虚幻的相互作用。
锚定和调整启发法的偏差:锚定效应、价格黏性、货币幻觉。
(2)框定偏差:
背景对判断的影响:对比效应(热冷水试手)、首因效应(高估第一个因素)、近因效应(高估最后一个,时空上距离最近)、晕轮效应(对于军官和老师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严重的'相关性,每个人的判断都如此)、稀释效应(信息更多时对于决策的实质性因素的削弱,也类似动量和反转效应)。
框定依赖偏差:一个对于治愈率和死亡率不同描述导致决策不同的例子。框定违背恒定性(描述方式不同)。信用卡推销时把现金和卡买的差价说成现金打折而不是信用卡收手续费。
(3)心里帐户:
(4)证实偏差:寻求支持某个假设证据的倾向,而不是证伪。选择性解释。
(5)时间偏好:今天决定一件事是现在做还是明天做VS10天前决定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决策可能会完全不同。
5、金融市场中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与事后聪明偏差、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
损失厌恶:2。5倍。禀赋效应(如果定价,人们为得到一种利益所支付的最大值,远远小于放弃支付的最小补偿值。避免失去现在的禀赋的效应、安于现状的偏差、禀赋效应导致交易惰性,与偏好反转中猎人和牧场的例子的比较)、短视的损失厌恶(追求短期利润,而不是长期收益,过度交易,关注波动)。
后悔厌恶: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独立承担。
处置效应:继续持有亏损而卖出盈利的股票。不卖就不算损失。
投资者情绪:周期、波动。理性交易者、噪音交易者。
羊群行为:
模糊厌恶:喜欢做熟悉的事情,而回避不熟悉的。
本土偏差:
6、前景理论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的理论,系统违背效用预期理论的三大公理。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不是中心对称的反射形状。100次赌博和一次赌博的不同决策。刚损失20xx元与没损失人对于一个1000元50%概率赌博的不同决策。39美元两种不同步骤但是规则完全相同的不同决策。
决策权重函数:小概率高估、次确定性、次比率、端点性质不良。
前景理论可以解释期权微笑、处置效应。
7、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金字塔结构:安全性、潜力性、期望值。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的心里群体理论:冲动性、服从性、极端化。很有借鉴价值!
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人性基本弱点是互相模仿和互相感染。
金融的读后感4
最近无意中开始关注一个人——郎咸平。
起初是由于公司业务需求,让我们去主动了解广东台的一档财经节目。我一口气看完了他所有节目,却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可见它是很好看啊!这个栏目叫《财经郎眼》,那张郎嘴能深入浅出的讲很多问题,关于中国的楼市、股市、富二代、老龄化……,还不乏幽默之感。
我越来越喜欢听郎咸平讲话,只可惜节目是周播的,当他们的生产速度满足不了我的吸收需求时,老公送给我一本郎咸平教授写的书《金融超限限战》,非常感觉他雪中送炭。本想着平日座地铁、或是睡觉前可以翻看几页,可没想到,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就再也放不下了,与其说它是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杂志。因为内容就是在写当下的事,20xx年的事,如果放在明年再看,也许意义就不大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曾对同事说,你们千万别看这本书。大家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对中国当前形式剖析的非常清楚,以至于让人为国家的明天担心,所以我不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今天提笔写下读此书后感,关于内容我不想做任何感悟评价,因为对于金融来说,我只是个初生牛犊的认知者,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但我还没有能力做出分析判断。但对于读完此书后的感觉,我想说说。其实做为一个老百姓是快乐的,我们不懂得华尔街那些操盘手如何操纵石油上涨、下跌;我们不用明白美国如何算计俄罗斯、中国;我们更看不到楼市后面来回窜到的热钱。对于我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大家一直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每月用可以承担的限度还着车贷、房贷。用剩下的钱买自己喜欢的包包、手表、衣服,三五好友时常聚在一起吃喝说笑。我想说,我们和郎比,真是太幸福了,正是“无知”让我们如此快乐!
金融的读后感5
索罗斯是市场上少数做宏观对冲的大师。这篇并非为概括《金融炼金术》主要内容而写。主要是自己从投资角度做的有感而发。读完之后,才知道强如索罗斯这样顶级高手在预测上也常常犯错。但这些误判并没有妨碍他的投资业绩并最终在投资江湖声名远播。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促使自己思考,并最终形成这篇读后感。
1.理解事件而非预测事件的能力
他对事件的预测结果并非十分出众。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提前预测金融和经济对他投资生涯的成功贡献不大。对真实世界的预测,索罗斯不断做出从未实现过的预言。在1985年9月以前,经常预报里根大循环的不可持续,即将出现萧条。在1981年以来一直担心银行系统的崩溃。同时,他预计1986年的原油价格的暴跌可能会征收原油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的生产商,可后来一直没有动静。他也曾预计日本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力最终也没有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在日本的头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过思考,他认识到了,日本已经输给了新兴的亚洲国家。日本在日元升值方面走的太远了,引发的投机潮随着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破灭。
但在理解事件发生的含义和重要性上索罗斯表现出了一定的与众不同。其在事件发生之初就能理解其深刻含义的能力比较突出。索罗斯把它归结为他理解事物的框架不同。他的框架就是众所周知的反身性理论。反身性在经济运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反身性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因果。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反身性具体体现为繁荣/萧条模型,核心驱动因素是信贷/抵押的扩张和收缩:信贷增加,资产价格上涨,抵押物的价格上涨,信贷进一步上涨。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其反身性主要体现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股市的企业盈利上。如果股票市场或个股连续上涨,通常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盈利预期也会变得乐观起来,在真实数据到来以前,这种乐观会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部分特殊行业,企业并购比较重要。股价本身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重要变量。股价的上涨通常会带动企业并购活动的活跃,从而在未来短期实实在在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支撑股价继续上涨。外汇市场上的反身性主要体现在外汇投机商对汇率未来的预期上。这一点和股票市场类似。外汇走强往往会提振外汇投机商的预期,从而进一步购买这一货币,进一步推升外汇。
索罗斯在外汇市场上挣取过非常丰厚的收益。在外汇市场的投资充分体现了索罗斯对世界政治经济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在里根时代,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1982-1984年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该循环的典型特征是: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经济融资。最终表现在资产价格上为:美元高企、美债收益率高企。他看到美元不断创历史新高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可持续,并建立了看空美元,同时看多马克和日元的仓位。该仓位之前一直是亏损的。直到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召开之后,他把广场协议召开看作是“历史性事件”。广场饭店发生的事情表明,自由浮动的汇率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肮脏浮动)。肮脏浮动意味着美国为首的央行将直接干预美元汇率,强迫美元贬值,马克和日元升值。所以在广场协议召开后,他之前的货币头寸给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厚利润,并且他还进一步加大类似的头寸。
他自己1985年9月28日在《金融炼金术》中骄傲的写道:“我总算能将外汇头寸保存至今,幸免于难。上周日五国集团财长会议之后,我挣到了平生最大的一笔。接着我全力以赴,在周日晚间继续购入日元,其后在上升的市场上不动如山。”
2.假说性的预判
预测的失败并没有妨碍索罗斯成为一代投资大师。那投资上的成功与预测中的失败,这二者怎么可能协调起来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地方。
关于对事情进展预测的失败,索罗斯也提到了一些原因,比如可能在某些时期适合反身性的理论框架发挥作用,有些时期则不能。索罗斯取得的成功主因在于,投资不是一个科学实验。因为科学实验的结果和是否开展实验无关,也不会是时断时续,在某个时间段有用,在某个时间段无用。科学实验是逼近真理,而金融投资则是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所以索罗斯把他的反身性命名为炼金术。炼金术的目标是操作上的成功和准确预判真实世界的走势还不完全一样。在股票市场投资除了要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还要去感受市场的主流预期。有时候这个预期是错的,而精明的投资者是能从这种主流预期中获利。在主流预期落空之前落袋为安。从这个角度来看,索罗斯说市场总是错的也就有其道理了。这一点索罗斯也承认。反身性方法论应用在金融市场,比在现实世界中要成功得多。原因很明显,金融市场本身作为现实世界运行机制的预测者,其功能并不完善。实际发生的过程总要同普通的预期有差异。索罗斯提醒读者,金融市场的成功的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普遍心理预期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20xx年一季度的中国股市就是个典型例子。市场对中国经济企稳的预期越来越浓厚,股票市场也不断上升,而后经济数据显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在金融领域,即使不掌握科学知识也一样有可能操作上的成功,而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
3.索罗斯的交易框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索罗斯是如何基于上述理念进行投资呢?用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概括也许比较贴切。索罗斯并不是趋势投资方法也不是价值派。他会利用投资者的预期和价值观并试图从中获利。索罗斯通常的做法是,在给出金融市场的走势的判断时,极少给出确定性的。对于事件进程的理解和预测上,索罗斯会建立一些尝试下的`假设,这些假设的可信度并不高。但这些假设很多时候都是非常大胆的。比如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里根第一任期。用“百年不遇的牛市”来展望里根第二个任期的股票市场。但假设归假设仓位归仓位,仓位的选择则十分谨慎。这就是“小心求证“的一面。偶尔,他会建立某种程度的信心,此时他可能会加大仓位,每当这种时候,报酬总是极其丰厚的。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有潜在风险,事件的进程可能并不吻合他的预期。比如他预言,关于“里根大循环”之后就是大萧条最终没有发生。他强调这种尝试性的假设或者预言虽不能给出有效性的预言但是有助于随时调整错误的预测。
与此同时,当出现一个竞争性的但也是试探性的假说,他也会在头寸上有所体现。比如他认为未来一年股票市场会出现大牛市,在此假说下,自然会增加股票多头的暴露。但随着事情的进展,有一些风险因素可能会扼杀牛市,比如原油价格暴跌导致的通缩风险(80年代也许有可能)。这个时候他不会选择把之前建立的股票多头砍掉,而是反手建立一个空头期货合约。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方面的把握性越大则减掉一方的头寸。这种做法在国内被叫做锁仓。
索罗斯认为他这种给出假说然后去验证的思维方式和金融市场本身很像:市场自身也在设计着各种各样的假定并将它们付诸实际过程的考验,那些通过了考验的假说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而那些不合格的则淘汰出局。反映到头寸上就是头寸的转移。只要你精心构造的假说不要偏离市场太远,你有潜力持续比市场优秀。
4.结论:风险还是胜率?
读完《金融炼金术》之后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靠什么吃金融投资这口饭?靠预测经济走势比别人更准吗?是提高自己在预测上的胜率还是提高预测上的风险?强如索罗斯这样的牛人在预判经济走势上也屡犯错误。提高胜率这个方向发展似乎很难。从索罗斯试探性的假说、试探性的建仓。如果把握大则加大仓位,如果把握不大则轻仓或者锁仓。这背后本质也是一种提高风险的投资交易框架。对的时候让盈利大幅增长,错的时候控制亏损,这应该就是投资成功的最佳表现。
金融的读后感6
近期,有幸拜读了省联社肖四如理事长所编著的《大地金融》一书,这是一本对农村金融工作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籍。实践证明,肖理事长在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上画出了一抹江西特色,打造出了“江西尤努斯”模式,用小额信用贷款将金融服务送进了千家万户。书中内容详实、引经据典、论断精辟,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瞄准农村市场,准确定位服务。农信社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定位好自身的市场与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全省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并且绝大部分网点都分布于乡镇,形成了一镇一点的网点布局。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的主力金融机构,已在辖内34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服务网点,并结合当地的县情、民情及实情,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做优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优、最快捷、最满意的金融服务,让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自家银行”。
把握农村脉搏,做活小额农贷。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农信社要抓住这个有力时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大地金融》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农信社近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在探索如何形成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的金融产品,把准农村发展的需求脉搏,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需求。作为服务一方的农村主力金融机构,宁都农信社在近几年向农村累计发放了小额农贷近6亿元,充分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各类投资与消费需求,帮助农民朋友购置了新型农机具,实现了创业梦,住进了新房。小额农贷也成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要抓住和巩固农村市场,就要做活小额农贷,做好当前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推行好百福惠民卡。
强化合规经营,推行流程服务。该书所讲诉的各类规制流程,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合规操作、合法经营”的重要性。不久前发生的“鄱阳2·11案件”,就是对规制流程的熟视无睹,没有严格执行好制度,没有按章做事所引发的。这告诫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规制流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岗位风险点的预防,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准绳,按流程操作,规范日常行为,大力推行流程化服务,逐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协力铸造商行,打响特色品牌。此书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改革促进发展的道理。当前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成立农商行,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将加快步伐,发挥好机制灵活的特性,扩大区域合作,不断做大市场规模,做优金融服务,强化内部管控,协力铸造商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打响特色金融品牌,让农信社成为农民兄弟的保护神,成为这片广袤农村大地的守护者。
金融的读后感7
该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中央银行是如何在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职能解决危机重症,我们看到了美国中央银行运作的大方向,虽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认为美国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的不在岗。
美国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该书介绍了美联储是如何应运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国多次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的职能。该书作者本伯南克现担任美联储主席8年,他和美联储有着近20年的深入接触,20xx年接棒艾伦.格林斯潘,经历了20xx年的金融危机,对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责任和义务感受颇深。该书是伯南克在大学的演讲稿编辑成书,共有四讲,一讲是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二讲是“二战”后的美联储;三讲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四讲是危机的后遗症。文章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附有学生的问答录,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美联储是如何依靠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的稳定。
美联储的成立也是顺应时势,1893年美国爆发异常严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银行倒闭,而1907年爆发的金融恐慌,虽然银行倒闭家数不多,但规模变大。于是美国国会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联储,当时的目的`就是稳定金融系统的运作。当然作者也谈到了金本位制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认为金本位制短期内会频繁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长期来看,物价相对稳定。1933年罗斯福总统废除了金本位制,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不再那么紧缩,经济也在1933-1934年间出现了强有力的复苏。
作者并没有回避20xx年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而是较为细致的阐述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金融体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主要病症,监管机构的不力和随房价变化而变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作者认为20xx-2009年的危机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于银行部门,而是扩大到整个金融市场。文中也提到了美联储在这次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比如贝尔斯登证劵经济交易商在美联储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支助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联储的援助下两家公司以有限破产的形式被财政部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美联储实施紧急流动救援,幸免于破产。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不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最终导致破产。
作者认为美联储已经更加专注于金融稳定,有一整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忙于通过各种计量指标,来识别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会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将被特别监控,并须持有额外资本。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积极救助一些面临倒闭的企业,同时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就业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价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主要运作就是新货币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规模资产购买的计划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弥补系统监管的缺失,对大而不倒企业的谨慎破产,还有对奇异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进等。由于美联储的措施得当,美国经济衰退期是20xx年12月到20xx年6月,目前为止,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将近3年,而年均增长率为2.5%。经济不再紧缩,而是回到了增长的正轨。
金融的读后感8
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反复提醒我们,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规模更大的金融,而是更好的金融。而判别一个金融是好是坏的标准在于它能否有效降低资金两端建立信任的成本,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中介效率。《我们热爱的金融》这本书以金融发展的制度背景及历史沿革为基础,透过金融演进的视角,分析全球金融体系尤其是中国金融体系过去70年不断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证证据,揭示出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书里提到目前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时代,我国金融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在20xx年就已经超过美国。20xx年《银行家》发布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行榜中,136家来自中国的银行赫然在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雄踞排行榜前四名。我为我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了压力。虽然目前我行名列第一,但其它三大国有银行紧跟其后,随时有追上来的可能。因此,“三比三看三提高”里提到,我们要和市场同业比,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提高市场战斗力。这是我们今后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的目标和任务。
科技革命的技术主义者相信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甚至数字货币等的力量。它们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降低资金两端建立信任的成本。而目前我们开发中心有工银魔方、工银天俊、工银图灵、工银聚物、工银玺链、工银天眼等十大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的搭建,也是为了更好地将信息科技赋能“数字化银行”和“智慧银行”。
书中还提到:“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绝不是最少的金融创新;金融更活跃地帮助我们的社会实现其应该实现的目标。”对于工行来说,金融的业务创新需要金融的科技创新持续提供供给能力,这样才能有力地支撑全行的业务发展。面对越来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要做好DevOps全生命周期工程的建设,以此提升快速交付和部署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以及高质量生产运维及业务运营的能力。
目前我行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实现良好开局,境内外汇业务首选银行战略形成整体框架,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案基本形成,改革创新迈出了新步伐。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金融的读后感9
最近,有幸阅读了李国平先生编著的《解码金融:了解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该书建立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下,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分为11个基本逻辑,并以通俗的语言与金融史上的故事说明金融为什么要按这些逻辑运行,全面讨论了金融现象和金融市场模型,并且加入了近代金融界最新提出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探讨内容。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个人财富的增长,每个人最好都学一些金融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金融积累应该如何分布。
我认为了解金融逻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已经越来越依赖于金触、越来越金融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金融,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通过金融活动创造出来。与此同时,金融的破坏力也日益强大。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政府,都应该了解金融。然而,金融异常复杂,金融现象千变万化。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可能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认为理所当然,但我们也许从来没想过,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不需要像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们那样,使用能够将火箭送上天的数学模型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或者预测金融市场的千变万化。无论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如何千变万化,它们的背后总有共同或者相似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就是金融的逻辑。了解了这些理由,我们就足以认清金融的内在逻辑而不被各种现象所迷惑。
对于个人,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知道如何通过金融活动创造财富;对于公司,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对于国家,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采取措施降低各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约束金融的破坏力,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的读后感10
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所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作者通过20余年的研究对金融得出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使我深刻理解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引起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金融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联的。在现代金融架构中,金融交易是一种信用契约交易,买卖的是一纸票据合约,支持契线执行的架构必须以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作为基础。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金融的发展以个体的自由、责任和诚信为基础,使个体摆脱了对“血缘”经济互助关系的束缚。因此,在现代金融结构背后也隐含着社会文化道德变迁的脚步,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保障。作者认为经济交易感情交流是相互融合共生,无法简单割裂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化制度的变革也会与时俱进,支撑现代金融的社会契约精神也会随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进步;
其次,当前金融市场正在发生转变。金融交易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人际价值交换,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孝道"体系下,人们主要依靠以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而现代金融场提供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使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从社会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当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要,社会秩序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是当前我国的经历,即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家庭结构、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等价值观变化,原来靠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
最后,金融创新对国家兴衰起关键作用。这种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对未来财富的预支使用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美国金融业发展的百年历史,认为以证券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是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的核心基础。正是证券市场给创新者、创业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将未来收入预期提前变现的器,这种提前变现亦即”退出机制"催化创业、创新,所以,才有微软、戴尔、英特尔、谷歌等科技传奇,正是这一个个传奇故事激发了一代代的创新者、创业者,以至于让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知识普及性,让我对金融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全融的逻辑,我有以下感悟:对于"以史为镜”有了深刻具体的感受。《金融的逻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金融的作用,深刻地理解了良好的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其次,作者强调金融的绝对作用,认为国家发展完全创新。金融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引导人的行为,一种好的制度安排效激励和引导了人的创造价值的行为,才引起企业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金融的读后感11
书的作者很是厉害,叫做葛林,是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商界风云人物”,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抽象金融知识,我的意思是写书的作者因为长期从事这些,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论点等信手拈来,结果我这个菜鸟来看,就看的一头雾水,有一些名词和定理不是很了解,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取的跟内容很符合,通过描述,提出大量的现代金融的,社会的,危机和问题,回顾问题的来源,描述现在的情况,在最后一章才得出结论,金融之路上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其中写全球化和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商业,似乎我们的唯一信仰就是利益。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最初信任荡然无存,一切都是交换利益。“所以首先你得让我有利可图才行”这个观点是以前我认可的,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恐怖。
之前看过一篇文,说是兰德公司预言中国在20xx年会变成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没有信仰,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系”。而现在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一样的么?对于文中提到的'垄断问题: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资源,政策无疑不在像富人倾斜,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退休延迟政策一样,一眼就看出有利的只是富人,官员权力的所有人,就跟国企一样,拥有最好的发展条件。大多数人变的富有的机会被掠夺了,这比把你家洗劫一空更令人痛恨,就像他还抢走你学会的技术一样。
看来这本书我以后要是有空还得再拿出来认真的读一读。里面有一点,我觉得跟上一本电话营销的书友异曲同工之妙,我相信在下一本书《巴菲特传》里也是一样。在任何时候时候,不要自以为是的愚弄你的客户和身边的人,你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一种信用关系的建立。这跟上面一点有些矛盾,不过我还是坚信这里所说所写的永远坚持正义的原则,以及把顾客当成终点来对待,而不是作为途径。
所以要真诚,要完美,不要欺骗。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金融的读后感12
看了197老师的巨著《交易金融学第三卷》,深受启发,顺道也谈谈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
网络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股市,一种是股市,另一种是中国股市。喜欢跌是中国股市的特色之一,延展开就形成了牛短熊长的格局。那么究竟为何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做了如下思考:
1:信息不透明:公司的股价会涨根本上说是企业具有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股民通过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掌握该公司的情况。但是在中国,由于合理避税,融资或业绩需要等原因财务报表几乎很难让人完全信任。之前爆出过的獐子岛事就很说明问题,水下的库存商品--扇贝。一会说被冲走了,业绩大亏,一会又说游回了,业绩又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涨一跌又洗劫了大批财富。还有好多年前发生的重庆啤酒疫苗事,最近的长生生物疫苗事,都造成了股价在短时间内巨大变动,而一般的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华夏基金的前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曾经说过一句话:从原则上说,老百姓不应该自己购买任何一只股票。
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因为一般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内部情况是真的不了解,看着股价的大幅上扬其实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很多隐患,所以在中国很难做一放就好多年的所谓“价值投资”。
2:企业隐患多:这也是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之前崔永元爆出天价合同的`事,很多影视股就纷纷大幅下跌,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一个企业那么脆弱,阴阳合同这种不规范行为几乎是常态,由于企业的漏洞太多,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股价突然下跌,当然一般的投资者也无从预判。
:政策变动大:一个政策能直接造就一个行业,也能彻底毁掉一个行业。政策的预期不稳定性也是造成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p2p一开始是支持的,后一刀切彻底废了。外辅导行业突然出现政策不允许收超过三个月的学费了。这种政策对企业现金流会突然施加重大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但是普通投资者并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长期政策,还是一个短期的过渡性政策,自然也无法长线安稳的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4:退市制度不健全:好的股票存在,坏的更多,而且一直存在于这个市场,导致市场筹码越越多,但是优质的筹码相对稀少,所以整体指数无法在退市的良性驱动下健康成长。
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在中国市场生存的也只有技术派了,技术派不太拘泥于完全的基本面信息,他们认为线直接反映了所有的信息,通过7老师说的标志性线驱动自己的操作。
但,这不能掩盖中国股市的问题,信息更透明,政策更公开,制度更完善是市场更加有活力的前提条。
但是我又突然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要改命的难度不亚于让这个人重新活一遍。
如果把这个市场也看做一个人的话,它现在不得不改了。
金融的读后感13
每天都在接触金融,从新闻报道的投资到自己购买证券以及房贷等行为,无不是金融。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当然通过本书就能理解了?也非必然。但确实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了。
本书实际上讲述了:国家的发展必须靠金融,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也必须靠金融;金融是依托信贷、融资,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必须依托于行政、司法与法治三方面相互制约。中国在此方面还在发展中。
不过对个人而言,要及早体会金融尤其是信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合理利用信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如通过借贷,预支未来的收入,让自己提前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要量力而行。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是独立发表的文章似的,重复性很高。所以理解了理念就好。
金融的读后感14
作为一名行者,也许偶尔能在教海泛舟时拾起一两点零星的快乐。可是,能写出一点有含金量的文段,能上出一节让别人从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启迪的课,对于自己,确实有点难。也许,太多的琐碎小事让自己无法静心阅读、思考。看着上善若水的楼越搭越高,心想时间如海绵中的水,愿意挤还是有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保持最基本的不断行走的特立独行的姿势吧!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喜欢胡风,喜欢川端康成,喜欢紫氏部……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不守规矩的阅读能让我心情平静,就象音乐,更象咖啡。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书是否不得要领呢?特别是在教学任务繁忙的开学后。因为喜欢,因为缺乏,所以向往那份智慧、灵动、果敢与强悍。
桑迪,在年度CEO之夜,他仍然没有安全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受欢迎到被人们称为“靠运气混饭吃的废物”,桑迪最终建立起了他在21世纪的金融大世界。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始终缺乏一种安全感。我觉得,在论坛上耕耘或游走的同行,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强烈。因为不想虚度年华,因为害怕平庸,因为……所以,更觉焦虑,也升腾出更多的欲望。
看看作者的章节标题吧:1、披荆斩棘杀出条血路 2、加生菜的腌牛肉 一方面可以感受桑迪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与笔触的节奏明快。对于我这样的外行,能读下去,这说明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莫尼卡。兰利注意了读者的心理。就象我们做讲座,上课,一定要洞悉听众的需要一样。读这样的书,一方面是为了汲取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所拥有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作方式。不象我的文字,平淡如家常大白菜。
喜欢桑迪,不仅因为他的有学问、有思想,有探索性的头脑和敏锐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也不伶牙俐齿,他的领导才能也不足,他也鼓不起自己的勇气,也害怕抛头露面,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虽然出类拔萃,可是,在有点方面却一样普通——一个真实的英雄。
喜欢桑迪,因为他对自己的业务比别人更加精通,他熟悉业务的各个方面。他会不断提出问题,发现细节问题,他会精辟地审视问题,另人不可思议地发现问题……他说:其实我也不懂多少,但是我可以去学。当然,他所完成的每一项业务和每一次高收益都极大地膨胀了桑迪的自信心。我想,不断地珍惜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所以自信。因为成功,所以赢得自我。
桑迪和他的同伴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把工作当作上班,相反,那是他们的生活。教书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们生活、生命的很重要的部分。
还看到麦克德莫特施展拳脚的一小段话,对于一个女人,如何在华尔街拾级而上?————凭借出众的语言文字功底,把艰深的思想化为平和的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能做得一样卓越。
金融的读后感15
偶获信息,得以阅到金融界值得品读的好书。这本长篇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今银行内幕的生存状态。整个故事使人不觉间跟着情节的起伏跌宕而紧绷着神经。直至看完还沉浸在其中不能释怀……
《查账》讲述了国兴银行与两家企业签订了一份价值一百八十亿元的合同。银行总部接到有关合同不合理的举报后,任命新任企业文化形象建设处处长鲁青与和懂企业会计的业务能手马富贵一同去两家企业查账。此书围绕着查账与反查账,解除合同与反解除合同展开的斗争,并查出合同下的企业利润高达230%。就此一场残酷的为解除合同而展开的商战拉开了帷幕。
小说中的主人公鲁青是位品德才华兼备的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他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经历过生与死的磨难。所以,对商场上的不良做派,机关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恶习极为反感。尽管遭遇了“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的无奈,但仍然秉承“愈挫愈奋屡仆屡起”的理念,坚信与缪斯同行,此生无悔!而马富贵则是位忠厚老实,工作认真,一心不让国家的.财产受丁点损失的普通职工兼业务尖子。他们两人的合作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小说深入地描写了银行的财产流失,权钱交易下的丑恶。某些民营企业大发银行之才的内幕,揭示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大胆的暴露了金融业的诸多问题——“官本位”横行,官员“高高在上”利益通吃,不理解和体恤职工的弊端。
此书虽为虚构,但也是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的事实,业外人士阅读此书亦为我们的国有银行能够拥有像鲁青、马富贵这样的爱国和敬业风貌感到欣慰无比。书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是鲁青的睿智,才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查账》的出版正如作者闫星华的初稿读者所说:“连续阅读四小时,眼睛已经干涩,可还在读,放不下。”“感动!震动!!升华!!!”
【金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求职类金融类07-03
金融知识07-31
金融理财07-02
金融的作文11-10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就业前景06-28
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对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06-28
财经学金融系金融自我介绍06-28
金融危机下金融专业就业前景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