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民创业故事
农民创业故事1
对于浙江百龙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厚林来说,10月一过,今年最忙的季节就过去了。别人临近年末忙于生产,四处讨账要债,忙得焦头烂额,他却倍觉悠闲。“我从事农业生产,就是看中这一行欠账少。”相比于被欠款搞得头大的大老板,他觉得自己活得很自在。
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快乐创业的农民企业家。
兴趣引路,坚持必有成果
事情要从1996年说起。这之前,叶厚林在建筑装潢领域打拼,虽然能赚到些钱,但是很累,尤其要账难,让他感觉不到创业的乐趣。
有一次,叶厚林和朋友到路桥区路北街道松塘村玩,发现了一个大棚。这个大棚里的蔬菜,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泡沫箱组成的水槽里,整个大棚干干净净,鞋不沾泥。这种无土栽培技术引起了叶厚林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尝试尝试。
于是,他在自家两亩地里搞起了试验。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无土栽培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不过,他觉得这些不是难题。“不懂就多请教师傅,请教来的`知识还不够,就自己买书来学习,上网去查询。”
从事无土栽培第一年,栽培出来的蔬菜品质不太好,亏了。第二年,蔬菜品质上去了,但市场超饱和,一车菜价不抵运费,又亏了。第三年,叶厚林看准市场,终于扭亏为盈。就这样,他摸索着走上现代农业生产之路,慢慢成为无土栽培专家。
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他的栽培基地换过好几个地方。但他的生产业绩逐年稳定上升。
20xx年,叶厚林的生产基地再次搬迁,搬到台州市农垦场,并成立百龙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占地200亩。由于新基地地处海边,水质含盐量高,无法继续搞无土栽培。他因地制宜,放弃无土栽培,在蔬菜育苗上找到突破口。
公司成立后,叶厚林与浙江大学、西安杨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育种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配备检测室、恒温发芽室等现代育苗设施。
搬迁、注册公司、转型、基地建设,各方都需要资金。叶厚林想到了“自家人”路桥农村合作银行。他说自己是农村人,对名带“农村”的银行有天然的好感。事实证明,路桥农村合作银行对农民创业很支持。20xx年,叶厚林从该行顺利贷到70万元。之后,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他的贷款额不断增加,目前在该行贷款250万元。
如今,叶厚林把百龙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省内数一数二的蔬菜育苗基地。
农民创业故事2
一年多前,因为企业裁员,在外打工9年的江西农民工余彦彬失业返乡;一年多后,他创办的企业产品不仅在湖南、湖北等周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供不应求。"干部帮扶给了我创业的信心。"谈及由失业到创业的经历,余彦彬感慨地说。
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11台缝纫机分三排摆开,裁样、缝制、修剪,女工们工作有条不紊。寒冷冬日,走进余彦彬创办的江西浩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让人感受到阵阵暖意。谈起这一年的创业经历,余彦彬不由感慨万千。20xx年5月,余彦彬所在的北京一家IT商务代理公司裁员,已在外打工9年的他被迫返乡。
"那时心情低落到极点,成天没精打采的。"余彦彬说,当初上班时凭业绩一个月能拿1万多元,回到家一分钱也没有了,这种不期而至的巨大反差让他人生失去了方向。20xx年6月中旬,正在余彦彬彷徨的时候,松湖镇镇长朱小亮和港北村党支部书记余云水找到家里,嘘寒问暖之余,问他能不能创办一家企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在他们的鼓励下,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利用自己在外打工9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创办一家生产电脑提包的小企业。"
项目虽然确定了,但要把厂子真正办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启动资金问题,虽说余彦彬在外打工也有点积蓄,但离办厂的需求却还差得很远。"镇里得知我的想法后,立即协调当地农信社贷款5万元,并安排镇里的.工作人员帮我办理税务、工商等证照。"余彦彬说,村里还腾出一套村民闲置不用的房屋免费提供给自己做生产厂房。
20xx年8月,余彦彬创办的江西浩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工了。余彦彬说:"由于房租、税收都是免的,政府还提供贴息贷款,企业一个包的生产成本比其他企业低好几元。"他说,如果没有镇村两级干部帮助,自己的企业开起来不会这么顺利。
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生产技术不过关,不时有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客户退回来。"客户退货不但造成了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信誉。"余彦彬说,"我以前从事商贸业务,不懂生产技术;而企业招的返乡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根本没有纺织经验,导致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不高。为此,镇里立即联系县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员工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可帮了我的大忙。"余彦彬说,员工经过培训后,不但加快了生产进度,而且产品合格率越来越高,现在基本没有退货。
农民创业故事3
黑塔何许人也?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其实,人们每天吃的醋,传说就是他最先发明酿造的.许朝辉何许人也?此人乃一普通农民,然而却是一个年青的发明家,现创办了陕西蒲城县鼎丰酿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研究酿造设备及工艺并推广。有人称他为当代黑塔,其实他受之无愧。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子路。许朝辉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颇深的。在年仅二十九岁的生涯中,他在酿造业的崎岖小道上,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有曲折,有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沿着这条道路,他还要继续走下去,也许,这就是他活着的人生价值。
求 索 之 路
蒲城县自古多才俊。不论是精忠报国,发动“西安事变”,挽国于危难之际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还是泽润三秦,兴修“八惠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无一都表明了蒲城人杰地灵。许朝辉就出生在蒲城县城西南30里的甜水井乡郭村。郭村是一个小村子,可是却很育名气,倒不是因为出了什么大人物,而是以酿醋而闻名。很久以来,郭村醋就流入周边地区,郭村人也被称作“做醋的”。1973年,也就是许朝辉出生那一年,他的父亲担任了村里新建成的醋厂厂长。小时候,他就经常听父亲给他讲老祖先酿醋的传说:杜康早发明了酿酒,他有一个儿子叫黑塔,有一次,杜康把洒酿坏后,就把酒糟掩埋了,结果没有盖实,二十一天后酒糟发出了一种奇怪的香味。黑塔在这天的酉时发现后,尝了一下,感觉有一股很酸的味道,于是他受到启示,经过反复实验一努力,最终酿出了香醋。“醋”字也是黑塔造的,左右拆分后就是二十一日酉时,表明最早发现的时间。在醋厂里长大的许朝辉嗅惯丁醋的清香,也耳闻目睹了酿醋的艰辛.传统的酿醋方法,要经过淘米、蒸料、麦芽糖化、制酒曲、发酵等二十几道工序,一次制醋从原料发酵到渗出醋液需要100多天。以前酿制过程都是露天作业,一坛醋好与不好还要看老天爷开不开恩;有时没有酿好,一坛醋做坏了,只好白白倒掉。看着父亲紧锁的双眉,从那一刻起,许朝辉就想,如果我能让粮食一天变成醋,不用那么辛苦,又浪费粮食,那该多好呀!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要成为当代的黑塔,一定超过古人。时光荏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高中毕业后的许朝辉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父亲的厂里,亲身体会着酿醋的艰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没有磨灭许朝辉的意志.相反,小时候的理想在他心中越来越明析了。劳动之余,他就买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钻研起来。看到儿子整日如痴如呆的样子,父亲决定让他进修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992年,许朝辉自费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进修学习。他是一个好学的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老师问个明白,渐渐的,老师都喜欢上了这个学习认真的清瘦的年青人,时常给他推荐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材料。整整一年,许朝辉几乎没有回过家。每到节假日,同学们玩得玩,散得散,只有他一个人捧着书本,在校园里找一块僻静的地方如痴如呆地学习,他已经完全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越学,他觉得自己懂得越少。于是,进修期间,他又参加了上海市粮食局酿造职业学校的函授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酿造知识。通过学习,他对酿造的原理有了全面掌握,对国内酿造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了感觉到了自己所接触的是一块空白地,在这块领域上研究的人还很少。此时,他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一种兴奋,就象斗牛士正式入场前的兴奋一样。也许,他感觉到了在这块领域里今后必将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杨凌的进修学习和上海的函授学习为许朝辉今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这辈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圆他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一一成为当代黑塔。许朝辉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么他也没有自来这个世界。学业结束后,许朝辉又外出考察了200多家酿造厂家。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认真学习,做好笔记,掌握了大量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累计下来,他做的笔记竟有12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在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领域里,许朝辉如鱼得水,尽情地游着。
周游全国归来后,许朝辉在父亲的厂里做起丁实验.小的实验不知做过了多少次,他感到自己离成功相距不远了。他决定做一次大的实验,目标是24小时内完成酿醋过程。为了做好这次实验,许朝辉花3000元做了一套简单的`实验设备,在旬阳县订做了实验用的大木桶,从杨凌农科院买来了淘汰的试验仪器仪表。最终,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实现了24小时酿出鲜醋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液态发酵的酿造原理:醋酸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细菌,其繁殖从不间断,这种单细胸生物可将发酵基质酒精转化为醋酸。但它顺利工作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恒定的温度、最佳的通气次数及底物与产物的浓度比等.经过无数的实验,许朝辉掌握了这些关键的工艺参数。
在研究液态发酵的同时,许朝辉又发现酿造工艺上的两个重大突破口。一是固化菌技术,这是酿造史上的一场。固化菌技术是把传统的细菌,放入培养基内,以钙离子进行固化;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固化菌颗粒不断释放出细胞,再振荡和氧气条件下转化为乙酸,这种转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转化率几乎达到理论值。二是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种技术以德国为代表,属于外国垄断技术,近年来德国人依靠此技术不断将产品向中国延伸和扩张。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转子和定子的相对高速转动,从而使产品吸入空气,形成负压,达到迅速气化的目的。实验虽然成功了,但试验设备确实太原始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于是许朝辉想到了应用电技术,把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以便于工业化大生产需要。他预感到中国酿造史上的一个奇迹要出现了。对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技术,如果不是许朝辉的叙述,我们无法想象,高中学历的他是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根本没有实验的条件;他没有充足的资金,实验所需的大量材料和设备他是无法拥有的;他几乎什么都没有。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事实上,没有人说许朝辉是一个学者,也没有人给他评一个什么专家教授的职称,更没有人给他许一个什么官衔。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但是,我想,至少他可以算得上一个农民发明家,至少他可以称得上一个没有职称的酿造专家吧。解决电子控制部分的技术难题成了许朝辉的一块心病。一天,他看到报纸,说南宁科委重视科技人才,破格提拔了一名工人为高级工程师,此人对电子电控技术非常精通。许朝辉为这人的事迹所感动,亲自去了一趟南宁,答应一个月给人家6000元钱,3个月完成电控部分。经过两个月的工作,虽然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当时电器部分的一个关键电子原件质量不过关,主要是材料不行,再加上许朝辉也提供不了充足的经费,所以只好搁浅了。虽然这个工程师搞得不是很成功,但许朝辉临走时还是给他拿了10000元,他说不能让人家白白辛苦一趟。
1996年,许朝辉同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终于研制成功了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活动规律用电子控制的目标。这表明,中国酿造行业将面临着一场最大的。成功了,当许朝辉确切这好消息是真的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独自一人自斟自饮起来,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窗外劈劈叭叭的大雨声惊醒了他,许朝辉冲出屋外,对着天空大声狂喊:老天爷,你下得再猛一些吧。
创 业 之 路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酸字首当先。许朝辉的创业生涯是在一种酸楚无奈的情况下逼出来的。为了求学和搞科学实验,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里人虽然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一个男子汉,长了二十好几的人了,连自己都养不活,许朝辉感到一丝悲裒。他想把自己的技术转让出去,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任凭他怎样说,换来的只是人们怀疑的目光,老祖宗酿醋几千年,用得都是老办法,你许朝辉就能一天酿出醋,该不是吹牛吧。甚至有些人还讥笑说,就凭他那两下子,还能搞出什么名堂,那个发明八成是骗人的。无奈之下,许朝辉决定自己创业,他要让世人明白他的发明不是假的。万事开头难。但让许朝辉没有想到的是,社会上的知识比书本上的还要难懂。本该受运行的一个项目,没有人支持他,他走一步都要看别人的脸色。有一次,为了办一个手续,我们的一个人民公仆竟让他跑了七次还是不给办理。许朝辉不明白,为什么普通的一个事,非得如此来回折腾:后来他找到了这家执法单位的领导,才算有了结果。有人提醒他,小伙子,你太不懂行情了,县官不如现管,你找了人家领导,今后人家还不豁皮(注:此为近年来蒲城流行语,意思是不让事情成功)你。但许朝辉就有一股牛脾气,越难的事情他越要干下去。
1996年,许朝辉的鼎丰酿造研究所终于成立了。没有喜庆的鞭炮,没有热闹的剪彩,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之所以选用鼎丰这个名字,许朝辉说,这是因陋就简为“鼎”是古代烹煮的含义。 “鼎丰”的含义就是希望企业以后能在酿造行为中异军突起,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鼎丰的用户能够和企业一样,步步高升。许朝辉最先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结果一连几个月竟无人问津,此时他连吃饭都没有了,偶然的一个机会,蒲城县科技局的一个同志得知了许朝辉的事情,就帮忙在本单位为他找了个地方。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研究所渐渐有了起色,也有一些人上门咨询技术。终于有一天,一位客户看中了许朝辉的技术,向他订购一台酿醋设备。许朝辉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一手设计了第一台设备的图纸,然后联系了蒲城县苏坊镇的一家私人企业进行加工,然而出师不利,由于这家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加工能力,焊接的不锈钢焊缝存在严重问题,产品不得不报废,一次损失效地近十万元,而这家私人小厂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许朝辉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他的家底已经用完,而且欠了客户一屁股债,实际上,他破产了。许朝辉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经常与微生物打交道,他说微生物也是生命,只要环境适宜,它会以几何数字增长,生命力极其顽强。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眼睛变得高度近视,长期伏案工作使他身体变曲即,长期辛苦操劳使了筋疲力尽,然而许朝辉没有倒下,他就是生命力顽强的微生物。这次致命的失败没有摧垮他。短暂的迷离后,许朝辉又振奋起来,他求爷爷告奶奶借贷了十万块钱,亲自监工,在西安一家大型军工厂加工成了第一台自动连续制醋机。
这台设备采用进口锈钢制造,配置有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上料,自动育种。酒醪在机内经20244小时生化即可流出香醋。其发酵速度之高堪称一绝,所需时间仅为传统工艺的860分之一,产量却提高了23倍,香醋风味柔和丰满,优于一切速效法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乙酵转酸率不低于80%,可连续产出37度醋;生产原料广泛,包括淀粉质原料、糖类物质、酒类物质及其它果类原料。设备及工艺主要优点是产酸速度快,产酸速率高,能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完成整个发酵过程,便于工业化生产。
设备卖了出去,许朝辉针对生产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酸气酒精如何回收,在生产稳定性上和功能上如何提高等,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现在机器主要功能有一、自动育种、培菌;二、自动上料、测量,自控多点温度:三、均匀布气和停电时自动保护菌种;四、机内调配风味和自动开发花色品种。目前全自动、连续性、工业化的制醋机己形成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犹如微生物顽强的生命力一样,只要给够一定条件和适宜的环境,它就能够茁壮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初仅有一个人的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销售部、服务部、研究所和一个设备加工厂,员工数十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
然而困绕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不足。许朝辉一直为此而头疼。没有办企业之前,为了实验他不得不寻求家里的支持;办了企业之后,到处都要钱。没有法,只好到处筹集体资金,他说自己是靠贷款起家的,当贷款达到16万元时,他的第一台机器问世了。
1998年,在杨凌农博会上,许朝辉研制的DG系列自动制醋机被授予“后稷金像奖”,并在现场被20多家企业、个人订购。
农民创业故事4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贵州绥阳县的周广鑫所在的村子不算富裕,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乡亲们都外出打工,如今大部分乡亲都在家里干得起劲,都忙呼什么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周广鑫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带领父老乡亲养殖黑山羊的致富的故事。
20xx年,当时做肉牛贩运的周广鑫,在走南闯北中看好了山羊买卖,于是他暗中留意,偷学起别人养羊门道。随后,周广鑫与弟弟和姐夫一合计,决定自己养羊。当年,他们筹资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150平方米的羊圈,养殖了一百多只白山羊。
20xx年,白山羊的行情特别好,周广鑫眼看着自己去年养的山羊即将出售变钱。但是意外来了,山羊开始发病,不久就死了30多只。随之而来的是,到年底因为管理疏忽山羊又被盗了20来只。这一年他们损失惨重,销售后这一合计,盖圈、购羊和饲养等成本,还倒欠了别人3万元钱,这时弟弟和姐夫都要求退股。没办法周广鑫只好接手单干。一开始周广鑫不知所措,想来想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没赚一分钱,还倒亏。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让周广鑫更加烦闷。跑到当年贩运的朋友老赵家诉苦,老赵讲起了近几年山羊的市场是不错,但本地山羊饲养技术高,规模管理难度大,有很多朋友养殖本地羊也失败了。周广鑫还从老赵的口中又得知现在发展黑山羊很好,自己也想到养殖本地羊主要是因为抗病性不强、由于近亲的血统的关系,土羊难养,必须选育好的品种,这才是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几天来周广鑫又走访了几大市场,发现黑山羊比土羊好卖,而且价格还高,这又刺激了周广鑫对黑山羊养殖的激情。
20xx年初周广鑫打听到了湖南常德这边的伟艳黑山羊品种不错,抗病以及生长都比较理想,又快马加鞭的.来到常德了解情况,这边的饲养员听了他的经历后告诉他很多饲养方面的经验,同时也交流了不少在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周广鑫又赫然开阔。也发现了自己在养殖中的很多不足。回去后周广鑫整理了思绪,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0xx年中 ,周广鑫又找到老赵、老王等几位老友借了6万元, 来到常德引进了100头伟艳黑山羊,引种回来后,周广鑫通过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引种基地的指导,把黑山羊管理得顺顺当当的,羊儿一天天的长大,羊群也在不断壮大,周广鑫这才发现养殖的选种也特别关键。
一年后,周广鑫的羊群由原先的一百只已经发展到四百多只,规模养殖的成功也引来不少市场求购商,都纷纷订购商品羊,周广鑫把自己育肥的商品羊进行了处理,但货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商贩的需求,有些连预定金都交了,但迟迟没货,周广鑫看在眼力,有喜又忧。这时好友老赵和老王找到他,说要入股。正是赶上市场紧缺,周广鑫也答应了老友的要求,把一部分种羊转让给两位老友来发展。不到一年老赵和老王的第一批商品羊也开始出栏。周广鑫看到老友也尝到了黑山羊养殖的甜头,自己和朋友都富了,也不忘父老。
20xx年,经过繁殖发展,周广鑫留下了200头种羊,并发放给他周边10余户来养殖,09年底10户繁育的羊都开始出栏,每户都纯赚两万元,乡亲们养殖黑山羊赚钱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外地务工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也要商量周广鑫入伙。周广鑫并没有拒绝,他说:大伙都回来做,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商品羊满足市场,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20xx年,务工回来的的乡亲们也开始饲养黑山羊,周广鑫也便成了当地的养殖专家,每天村庄来回往返几十趟,为农户做技术指导。不管多晚只要一来电话,他都立马赶过去进行处理。功夫不费有心人,春节前发展的1000多头商品羊也进入了市场了,乡亲们也都拿到了自己丰厚的劳动成果,乐得笑开了花。
这些年来,周广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乡亲们也掌握了饲养技术,如今乡亲们把羊养得膘强体壮,羊的数量多了,羊的粪便也多了,羊粪该如何处理呢?这过了20xx年了,20xx年刚刚开始,周广鑫又乐呵呵的跟乡亲们开始商量起做立体养殖的计划,周广鑫说到村里有很多闲置了的鱼塘,他设想把羊圈建在鱼塘上,这样羊粪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养鱼。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大伙听了周广鑫的想法后心情又开始火热起来。
农民创业故事5
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拥有500多家加盟连锁店及5000多名员工,公司年销售总额过亿元。他就是瑞金市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桂林。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1997年,杨桂林退伍后来到北京,找到了一份超市搬运工的工作。打工的日子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知识和技术,就永远只能干苦活、累活、脏活。所以在搬货之余,杨桂林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知识和技术,同事们在打牌,他在看书:同事们去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他去逛书店。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桂林在超市里捡到几本被撕坏了的小册子,原来是超市的内部培训资料,杨桂林如获至宝,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从此爱上了超市经营这个行业。此后,杨桂林经常去书店,学习有关超市管理方面的知识。
一天,主管发现杨桂林床边堆满了关于超市方面的书籍,就建议店长把他调到洗化部当理货员。到了新岗位后,杨桂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在超市举行的岗位知识竞赛中得了第一名,一个月后,杨桂林当上了洗化部的主管,三个月后升任超市高管。
乡亲们听说杨桂林的事迹后非常羡慕,纷纷央求他带他们出去打工。但杨桂林说,那时他已有了返乡开店的念头,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可以自己创业了。
听说杨桂林要抛弃高薪回家创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父母更是不赞成。但杨桂林心意已决:老板不是天生的,只要勤学敢闯,就一定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1998年春,杨桂林毅然辞去工作,在瑞金县城开了间几十平方米的小超市,开始了他的返乡创业之路。
◎创业需要一股闯劲◎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1999年12月,杨桂林把超市隔壁几家店铺盘了下来,准备春节前后大干一场。没想到元旦刚过,房子就因为城市规划要拆迁了。他一下子懵了,投入的钱还没回报就没了。没办法,他只得另选店址,重新起步。
正当超市经营刚有起色的'时候,2000年3月,超市被小偷洗劫一空,损失了10多万元。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别干了,还是出外打工去。杨桂林想过放弃,但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又曾是一个军人,不能就这样被击垮。于是他重振精神,在银行申请了一笔低息贷款,并说服几个朋友一起投资,重新将超市经营了起来。
在创业过程中,杨桂林还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勇敢面对,一一克服,使公司逐步发展成为瑞金市首家大型综合超市,成为瑞金市零售业的龙头。
◎农村创业前景无限◎
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杨桂林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开拓农村市场的重大机遇,于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作为实施企业,并很快得到了核准。他坚信,在农村开超市,一定会有无限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杨桂林迅速筹措资金,带领员工踏遍村村寨寨,不分昼夜,上门走访,号召乡亲们加盟创业。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一家、两家、三家……超市加盟店终于在乡村生根发芽。
为了确保给乡村加盟店提供周到、便捷的优质服务,公司建立了物流配送、信息交流、营运管理、质量价格监管等六大管理体系,设立了服务热线,建立了网站。
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始终把收购、推销农产品作为主业来抓,切实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有一次,杨桂林到加盟店了解经营情况,路过大棚蔬菜基地时,看到有些蔬菜因没有销路烂在地里。回到公司后,他立刻召开会议,迅速派出购销员,奔赴沿海发达地区联系销路。经过努力,滞销的蔬菜很快销往多个大中城市,公司还因此与外地一些超市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赣南脐橙一度滞销,不少果农心急如焚,杨桂林辗转北京、上海等地,销售了100多万吨优质脐橙。
由于公司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加盟连锁店迅速向农村和周边地区发展。目前,整个赣南已有500多家加盟连锁店。公司连年荣获“全国价格检测定点单位”、“赣州市守合同、重信用AA企业”、“瑞金市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企业。
杨桂林还热心慈善事业。创业以来,他支持家乡公路建设、资助贫困学生、抗灾救灾、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捐款物累计近300万元。在汶川地震中,他的公司共计捐资250余万元。
农民创业故事6
"9月1日,看着一箱箱生姜被商贩“抢走”,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九君村的左永福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气候好,试种的8亩菜姜和8亩姜种获丰收,菜姜亩产达8000公斤,每亩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16亩生姜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除了自己挣了钱,左永福还带动当地发展了几百亩生姜,带动了60多户村民种姜致富。
左永福今年46岁,前些年一直在乐山、宜宾等地从事建筑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左永福发现乐山犍为县生姜种植业不仅红火,种植收入也很可观,种植户每年收入多则几十万元,少则也有六七万元,而且不愁销路。
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乡邻都外出打工了,有大片土地适合种植生姜,我们回去试种,成功后再带领村民种植。”左永福和蒋权友不谋而合,利用自家土地各试种近20亩生姜,其中菜姜25亩,种姜15亩左右。“去年9月种植的菜姜,长势好产量高,亩产在7500公斤左右,12元一公斤还很抢手。”左永福说,生姜采挖时地里很热闹,许多闻讯而来的销购商都来抢购和预订。
在左永福的`带领下,九君村陈祖权等20多户村民纷纷利用自己田地种植生姜。种植期间,左永福和蒋权友不仅提供种姜,还全程免费作技术指导,让村民都享受生姜种植带来的好 “钱景”。如今九君村生姜种植面积200亩,产值近400万元。
“生姜之所以卖得好,还得益于我们独特的营销方式。”左福权说,去年他把生姜种植过程和生长情况挂上网后,吸引了一大批购销商前来实地查看,不少购销商与姜农协商,一次性买断生姜收获权,实行“包亩”收购,让村民实现无忧种植。"
农民创业故事7
山东农民郭振娥回乡创业养羊 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销往多地
山东利津县郭振娥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
如果给你两块牧场放牧,一块是牧草稀少的盐碱地,一块是水草丰美的绿洲。为了养出肉质优良的羊,你会选择哪一块?
山东利津县陈庄镇新发村有一位“女羊倌儿”,名叫郭振娥,她选择了那块牧草稀少的盐碱地。
用她的话说,在盐碱地上啃食草根长大的羊比在水草丰美的绿洲上吃鲜嫩青草长大的羊肉质更好,市场售价也更高。
回乡创业当“羊倌儿”
郭振娥今年49岁,在进入养殖行业之前,她从事过很多职业,开过加油站,经营过饭店,也挣过不少钱,全家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1年,利津县鼓励个人投资开发盐碱地,郭振娥从城里又回到农村老家,承包了一片盐碱地。“这块地是一大片盐碱地,有350余亩,搞农业肯定是不行了。”郭振娥本想着利用这片盐碱地搞种植业,可是她后来一合计,如果搞种植的话,开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见效慢。她觉得不划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儿。
思来想去,郭振娥决定搞养殖,但是具体养什么让她犯了难,为此她专门跑到农业部门询问有关专家。“专家介绍,羊群啃食从盐碱地里生长出来的草会抑制羊肉的膻味,还能让羊肉含有多种特殊的酶,烹制出来味道格外鲜美。”郭振娥说。
2013年,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之后,郭振娥决定投身肉羊养殖行业。经过规划,郭振娥的350余亩地,分两期进行建设。
一期投资一千多万元,先在占地150余亩盐碱地上,建起了十二栋高标准化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又先后花费三千多万元从内蒙、新疆等地引进了两万多头肉羊,品种包括小尾寒羊和杜泊羊。
以前从来没养过羊,也没有什么养殖经验,一下子上这么大的养殖规模,在外人看来,郭振娥简直是忒大胆了!
山东利津县郭振娥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
技术能人管理,肉羊不得腐蹄病
能这么放心大胆地搞规模养殖,一方面是因为郭振娥有多年的商海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手底下有靠得住的人。
“我们养殖场有两位精兵强将,管理和技术方面都由他俩操心。”郭振娥笑着说,她聘请的这两位技术员都是具有十几年养殖经验的老养殖户了,他们懂技术、会管理。把这么大的养殖场交给他们,郭振娥很放心。
在盐碱地上养羊,最大的难点就是防疫。肉羊一般都是喜欢在干燥卫生的环境里生长,因为盐碱地土壤盐碱含量比较高,湿度大,肉羊在羊圈里呆的时间久了,很容易患上腐蹄病。
肉羊得了腐蹄病之后,采食量下降,长势缓慢、出肉率低,病情严重了还容易死亡。
技术员薄春军用了一招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你看咱这个羊圈里,全铺着细沙土,这种细沙土吸湿性比较强。
羊把粪便排上去,都被细沙土吸了进去,不容易得腐蹄病。”薄春军说。
细沙土作用大,但是价格也不低。“它们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黄河边上运过来的,每方沙土的成本在十五块钱左右,铺设整个养殖场大概用了一万多方的沙土。”郭振娥说,仅此一项,就耗费了十几万元。
虽说成本有点高,但是利用细沙土预防腐蹄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从而保证了肉羊的品质。从2013年到现在,郭振娥的整个养殖场里没出现过一例腐蹄病。
盐碱地里搞繁育,销往新疆等地
有了两位能人的帮助,养殖场的发展顺风顺水,已经步入正轨。经过对市场的进一步了解,郭振娥觉得不能只是在肉羊育肥上下功夫,还要在自主繁育上动脑筋。
按照郭振娥的想法,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以育肥为主;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就自己繁育新品种,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郭振娥告诉记者,现在养殖场肉羊存栏量大概在两万只,一个大棚有一千六百多只羊,年出栏量是六万只。“从外面引进的这些肉羊耐粗饲、长势快、出肉率高,主要是用来搞短期育肥的,平均每四个月就能出栏一次。”郭振娥说。
育肥的羊多数卖到了新疆等地,现在毛羊市场价格在十一块钱左右。郭振娥介绍,她的羊在盐碱地上喂养,吃的草也是盐碱地里长出来的,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比市场价稍高一些。
三年过去,无论是从养殖的规模上,还是从养殖的效益上,郭振娥的养殖场在当地都是最大的。
她的名声慢慢在当地养殖户里传颂开来,养殖户们还给她起了一个新的名号儿——女羊倌儿。
每当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自己,郭振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大家对她发展养殖事业的一种认同,也是对她的一种鼓励。
农民创业故事8
红枣、核桃、黄豆、小米、苦菜、土豆粉条……农家土特产,绿色无污染,农家货成了网店新宠!把这些土特产拿到网上去卖的人名叫王小帮,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山里旺农家店”的店铺,“坐山吃山”卖山里货赚钱。
王小帮本名王志强,33岁,1978年生,初中文化,山西吕梁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一位普通农民。20xx年开办自己的第一家网店,销售自家种植的红枣、小米、核桃等原生态绿色农产品。现任山西王小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xx年,他的网店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坐山吃山 网上卖粗粮
打开“山里旺农家店”的页面,王小帮骑摩托送货的照片映衬着沟壑重重的黄土地,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王小帮的店铺运营不到1年,已经累积到3颗钻的信誉,买家好评率达100%。
在这交通不便、通讯不捷的山沟沟里,王小帮怎会想到在网上开店的呢?
20xx年时,王小帮和妻子远离家乡,到北京打工。20xx年春节,王小帮夫妇回到家乡,他竟用自己在北京攒下的4900元钱,买回一台电脑。王小帮回忆说:“在北京看到别人在网上打游戏、购物。我就想,没准在网上卖东西还真是条致富的路子。”
吕梁山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是农作物都是自家种的,用的是农家肥。王小帮在淘宝网上注册了店铺之后,准备“坐山吃山”。“很多城里人现在提倡吃粗粮,我就卖这些城里少有的东西。”于是,他把家里的花生、小米、红枣、核桃都拍成照片放到网上。
这些颗粒饱满、绿色天然的山货很快就引起了人们注意。没几天,第一笔生意来了。紧接着,第二笔、第三笔……王小帮来劲儿了。他开始背个袋子,走家串户,收购新鲜的小米、红枣等农产品。
交通很不便 无奈发平邮
店铺走上正轨后,曾经认为上网就是不务正业的父母终于认可了儿子的创业方向。很快,王小帮一人忙不过来了。于是全家人齐上阵:父亲帮忙打包送货,母亲和妻子在家拣黄豆、核桃,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问题也存在,问题出在送货上。王小帮所在的临县位于吕梁山西侧,属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不便,整个县城除邮局,就没有别的快递公司。而邮局发送的EMS特快专递价格又比较高,王小帮只好给顾客发平邮。
“平邮1斤到上海,五六块钱就行,EMS得20多块钱,这个差别就大了。”王小帮说,一般货物都有五六斤,平邮的续重也相对便宜。但通过平邮发货不方便,最不方便的是顾客必须上邮局取货。“网购大家图的就是方便、节约时间。”王小帮无奈地说,有的顾客下订单后,一看是发平邮,立马就取消订货。除不方便外,邮局还很慢,一般要7-15天才能到货。
送货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好在寄出的货品从没出过差错。如果对方没去邮局领货,退了回来,王小帮总会耐心地在网上询问:您还需要我重新给您寄吗……就这样,顾客的抱怨慢慢减少。
他在自己的网店首页写了一首打油诗:“淘宝我最牛,就我发平邮。淘宝我最穷,就我在山村。平邮最最慢,山货我最鲜。”尽管如此,还是有个别买家没有看清物流说明就下了订单,三四天没收到货就提交了退款申请。针对这种情况,王小帮一律先点击同意,把钱退给买家,然后再通过旺旺说明情况,请对方在收到货后再补款。他说:“别人买我的东西是相信我,我更得相信他们。”
王小帮这种真诚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不少买家的称赞,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恶搞蹿红添商机 卖土货月赚5000
就这样,王小帮在保证货物质量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
20xx年2月,王小帮打开电脑上网浏览,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在网上恶搞了。事情起源于20xx年春节,王小帮参加了淘宝网举办的“网络创业先锋大奖赛”。参赛的帖子叫“电脑、相机、铁驴子、山货,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帖子里上传了他的大量生活照片,没想到这个帖子迅速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王小帮憨厚纯朴的形象引来了各路PS高手的`兴趣,一时间,“大肚哥王小帮”系列搞怪模样蹿红网络。
看到各种搞怪图片,王小帮的妻子刘林梅感叹说,咱普通人也过了把“明星瘾”。恶搞图片流传不久,王小帮惊讶发现,自己店铺的浏览量开始大幅度上升。“店铺原来的浏览量有100左右吧,有恶搞图片以后,每天都有三五百,还促成很多成交量。”这个意外收获让全家人都很兴奋。
王小帮成了淘宝明星,网友们纷纷找到王小帮,有人跟他聊天,也有人要买他东西,王小帮有问必答。很快,一个月就能赚到近5000元。他的“山里旺农家店”也被评为20xx年度淘宝网十佳创业先锋奖。
不久后,王小帮还和圆通快递达成协议:起价1公斤10元,续重1公斤6元;先把山货托运到太原市,再以快递寄出。如今,王小帮家里增加了两台电脑,有4人打包货物。
说到未来的目标和期望,王小帮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山西特产的品牌形象。这个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创业者达成统一共识,不要一味打价格战,而要从保证质量、做好服务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山西特产真正走出去,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王小帮表示,开网店让他尝到了网络销售带来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了更好的、完全可以养家糊口的新型的赚钱方式。王小帮把最先进的互联网和最原始的土特产连接起来,打开了一扇财富之门。
农民创业故事9
几百元或者几千元的汽车精品,相对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辆车确实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往往被消费者忽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大多数4S店里的汽车精品利润都在一倍以上.
新车主成主要推销对象
终于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大多数新车主都喜欢把自己的新车精心打扮一番,什么坐垫靠枕,倒车雷达,舒适的、功能的一样都不能少.十几万的车都买了,还差几千块来装饰么.所以每当一位新车主签单,经销店的推销员推销汽车精品也都很成功.有的经销商直接就打着“送万元礼包”、“8000元精品优惠”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记者大概了解到,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新车后首次在4S店添置汽车精品的价格在500元~8000元不等,平均消费在3000元左右.消费者最常购置的汽车精品主要是常用的防爆膜、倒车雷达、真皮坐椅、防盗锁、底盘防锈、底盘装甲、GPS、地毯等,部分客户还会选择安装疝气大灯以及汽车音响等产品.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如果将大部分精品选装,即使是不对大灯和汽车音响进行改装,一辆新车的精品价格都将在10000元以上.
精品利润成倍高过卖车
据调查,目前经销店里的精品销售利润大多都在一倍左右,多的可以高过某些车型的销售利润.一常年经营汽车精品的业内人士刘先生透露,一般一辆新车购置5000元的.精品,其成本通常只有3000元甚至20xx元,例如底盘防锈、底盘装甲等项目,通常4S店的标价都在800元~1200元左右,而其成本只有300元上下.
知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一辆车选购5000元汽车精品计算,平均的销售利润可望达到2500元以上,这个数字比一些车型的销售利润可要高出许多.
“汽车精品的价格现在还没有像汽车销售一样,实行厂家定价,还不具备应有的透明度.一般汽车精品的价值要在卖出的价格上打对折,高档车销售的精品价格水分就更高了.”业内人士刘先生说,同一个品种,例如倒车雷达,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很大,消费者很难对产品的品牌、性能进行详细的比较.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汽车精品时最好先对产品作充分的了解才能讨价还价,以求达到物有所值.
农民创业故事10
广西桂林兴安县青年农民繁殖泥鳅的养殖创业故事
广西桂林兴安县兴安镇男青年李双田,中专毕业后曾在城市打工多年。20xx年,他毅然返乡规模养殖泥鳅。经过反复摸索,20xx年他获得纯收入8万元,还被村民推选为村委 委员。李双田致富后不忘乡亲,目前已发展周边村民200多户养殖泥鳅,注册了一个泥鳅专业合作社。由于李双田身高一米八,长得高大帅气,加上乐于带领村民 共同致富,因此当地干部群众称他为帅气“泥鳅哥”。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团委领导多次到李双田的基地进行调研,前不久《人民日报》也对他进行了报道。带你一起走进这位青年农民繁殖泥鳅的养殖创业故事。
一单就交易两万元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兴安县兴安镇南源村委老屋场村李双田的兴安南源泥鳅繁育场采访。
这是一个靠近大山的小山坡,清澈的山泉水从山上注入10来个呈阶梯状分布的鱼塘中。一块块鱼塘四周围着纱网,两间木屋搭建在鱼塘边;镜子般的鱼塘水面,不时可见钻出水面换气,弄出一圈圈涟漪的泥鳅。
一位高大的男青年手持捞网,带着两名汉子来到鱼塘边捞泥鳅,这男青年便是泥鳅养殖基地的主人李双田。他们仅捞了10多分钟,就捞上来几大桶种泥鳅。
在木屋旁的孵化池水面,飘浮着一些水葫芦,水面游动着密密麻麻、活泼可爱的小泥鳅。
李双田告诉记者,在孵化池中放置水葫芦,一能净化水质,二能为鳅鱼苗提供藏身的场所,三可方便捞鱼苗出售。
随后,李双田用捞网又捞上来几大桶小泥鳅。算出大概的小泥鳅总数后,他用特制的箱子将货打好包,然后叫伙伴用汽车送货上门。
原来,他发展的一位浙江的泥鳅养殖户向他定购了一批种泥鳅和一批鳅鱼苗,这笔生意让他获得毛收入2万多元。
当年回农村创业痛失女友
李双田是个“90后”,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20xx年,他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就立下一个夙愿:在城里打造自己的'事业,早日走向致富路。
他先后在广州、桂林等城市打工,但收入并不多,发家致富的梦想对他来说还非常遥远。
20xx年冬的一天,他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市场上泥鳅供不应求,每斤价格高达20元左右,养殖泥鳅的前景广阔。从小喜欢捉泥鳅的他了解到家乡的土壤、水质和气候非常适合发展泥鳅养殖时,遂决定与一同学合伙回家养泥鳅。
他的决定开始受到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坚决反对,准备合伙的同学也因家人的极力反对而打了退堂鼓。但性格倔强的他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思想,决定一个人也要干。
女友因不愿意到农村养殖泥鳅,痛苦地与他分手了。这让他的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他坚定地鼓励自己说:“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强地走下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xx年3月,他一个人到武汉一养殖泥鳅的公司考察,对方要他先签5000元鱼苗合同才能进基地,而他又没带这么多钱,只好放弃。
他回到家自己动手,将自家的4分多稻田开挖成鱼塘,随后利用自己打工积累的3000多元到农贸市场收购了100多斤野生泥鳅试养,结果遇上发洪水田埂崩塌,泥鳅被冲走大半。
20xx年春,不服气的他从朋友那里借了2万元继续养殖泥鳅,并将养殖泥鳅的鱼塘扩建到4亩多。随后又到市场收购了700多斤野生泥鳅作种,但不久陆续出现大量泥鳅死亡现象。
原来,这些野生泥鳅大部分是非法电来的,受伤严重,即使是人工捉到的也因辗转多地而受过伤,进行养殖的成活率很低。
为此,李双田花费两个多月,自己在村子附近的水田、水沟、水塘里挖了100多斤野泥鳅,放入鱼塘作种泥鳅。
为方便管理和防止别人偷鱼,他干脆在鱼塘边搭了一座简易木屋,天天驻守在鱼塘边。
找到防范泥鳅天敌绝招
养了4个月后,他放水捞出泥鳅一称,发现泥鳅产的仔非常少,投放的种泥鳅竟然也有一半不翼而飞。
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双田开始以为是被小偷光顾了。
一天,他坐在木屋前吃中饭时,突然发现鱼塘中溅起许多水花,放眼望去,原来是一只田鸡正在岸边吞食泥鳅。他跑过去将田鸡捉住,发现其肚子胀鼓鼓的,一挤压田鸡的肚子,从田鸡嘴里掉下来几条大泥鳅。他不由傻了眼。
当天傍晚,家里来了客人,他下了一个地笼准备第二天请客人吃泥鳅。当他起地笼时,发现地笼里竟然有5条肚子鼓鼓的水蛇,一摸里面全是泥鳅。
为继续探索养殖泥鳅的技术,他到南宁购买5000条泥鳅苗进行喂养,结果发现泥鳅苗越来越少,经观察发现,原来小泥鳅大部分被蜻蜓的幼虫吃掉了,投入的血汗钱全打了水漂。
他恍然大悟,原来不翼而飞的泥鳅全成为水蛇、青蛙和蜻蜓幼虫的美味佳肴。
为防水蛇和青蛙进入鱼塘,他买来尼龙网将鱼塘围起来,并在鱼塘上盖塑料棚,以防止蜻蜓在鱼塘里产卵。这样一来,泥鳅被天敌吃掉的就少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
经过多次失败的打击,李双田终于明白养泥鳅还得掌握科学技术。于是,他一边自费到外地的养殖户那里取经,一边自己购买了10多本养殖泥鳅的书籍学习,同时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刻苦钻研泥鳅育苗技术。
没有种苗,他便挖来野生泥鳅作种;没有资金,他便临时到县城打工赚、向同学借……不断失败,不断试验,他终于掌握到泥鳅配对、人工催产及人工授精的科学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摸索,他终于掌握到孵化鳅鱼苗的绝技。20xx年,他的多批泥鳅育苗都获得成功,开始扭亏为盈。于是,他将附近村民的水田租下来,进行扩大生产。
泥鳅产业致富带头人
20xx年,李双田扩大泥鳅孵化池到300多平方米,建起泥鳅育苗池40多亩。当年,他育鳅鱼苗1000多万条,出售800多万条,获得纯收入8万多元,于是,他有了一辆自己的小车。
家人和村民看到他养殖泥鳅成功了,对他刮目相看,并在资金和人力上全力帮助他。
当年,村委进行换届选举,这位有志青年参加村委委员竞选,结果以高票当选。随后,村委党总支又吸纳他成为预备党员。
致富不忘乡邻。李双田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养殖泥鳅,对于相关技术,他总是毫不保留地传经送宝,大家都很佩服他。目前,他在全国带动发展的泥鳅养殖户已有200多户,养殖泥鳅总面积20xx多亩,成为泥鳅产业致富带头人。
初步尝到技术甜头的李双田与时俱进,自己建立了一个推广泥鳅养殖的网站,并打算注册一个泥鳅品牌商标和建立一个购销泥鳅的微信群。
为让规模养殖泥鳅的产业做大做强,李双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一个泥鳅养殖繁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组织5名青年成立了泥鳅繁育团队, 在江苏、山东设立了繁育基地,在全国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订单”和“统一种苗、分户饲养、集中销售”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20xx年春节前,一个山东老板慕名找到李双田,请他去山东育了一批泥鳅苗,先付定金15万元,育苗成功后还可按尾数提成。
全国繁育泥鳅的市场很大,李双田的事业目前已走上正轨。这位帅气“泥鳅哥”昔日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谁让我的名字叫双田呢?看来我的梦想注定离不开田哟!”李双田笑着对记者说。
农民创业故事11
三十多岁的他,自从大学毕业后那年就外出打工,这么多年过去了,却始终没挣到钱,而且又无比艰辛,处处受别人的冷眼,想到这张冰的心里总是酸酸的。
想到家乡要山有山,要田有田,放着“金山”却没人管,张冰决定回乡投资创业。“家里赚1元钱,相当于在外面赚2元。”他说。
“明年村里烤烟的种植面积很大,不少种植户早早就开始准备了。”25日,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村主任张冰向记者介绍起村务,“我家的拖拉机已经借给乡亲耕地溶田了。”
回想两年前,苦苦劝说村民种植烤烟却没人响应,到如今,天天有村民找他争取种植指标——反差之大,张冰自己也没想到。
没人料理的荒山,他承包;谁家毛竹山无人管,他来托管。回乡仅五六年时间,张冰托管经营的竹山面积就达1000亩。为提高毛竹的附加值,2003年,他办起竹制品加工厂,吸纳了20名村民就业。
“这个年轻人有头脑,有干劲,人又实在。”村里人说。2009年9月,张冰挑起岱坪村村主任的担子。
如何实现村集体增财、村民增收?张冰上任后,反复琢磨。
想到光泽县有不少村子通过种植烤烟致富,张冰也想引进烤烟项目。然而,全村人几乎都以海拔高、担心烟后稻没收成而拒绝。
为了说服村民,张冰决定当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1年冬,他个人向乡里申请了种植160亩烟叶的指标,并自掏10万元盖了10座密集式烤房。
2012年,烟叶采摘后,又接着种了160亩高山四季豆,搞烟稻轮作。烟后豆收成后,张冰算了算,烟叶卖了48万多元,烟后豆卖出36万多元,除去成本只赚了购买10座密集式烤房和2台拖拉机、2台培土机的钱。
“第一次尝试,赚多少钱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我用行动证明了岱坪村不仅能种烤烟,还可以种烟后豆。”张冰说。
今年,张冰一鼓作气,把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20亩,加上120亩烟后稻和150亩烟后豆,总产值达80万元。除去成本开销,纯利润有10多万元。
让张冰更高兴的是,创业路上他不再孤单,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了尝试。
44岁的村民叶茂玉建了3座密集式烤房,种下60亩烟叶和烟后豆,秋后结算,纯赚了8万多元。还有陈祖申等3名村民,每人都种了20亩烤烟和烟后豆,人均赚了三四万元。
“眼下,还有四五名村民来要烤烟种植指标。万一乡里指标调剂不过来,我就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他们。”张冰说,他最希望的.是,看到家家户户增收。
拓宽增收之路,张冰想到在山上、田里大做文章,并逐步实施——去年9月,村里成立了香炉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高山四季豆种植,入社的村民有110户;利用村里的景点大岐山,筹划开发乡村旅游……
在这里,小编认为: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农民创业故事12
“互联网+”浪潮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编织城市钢筋网的农民形象重新改写,一批敢闯敢拼、熟悉城乡规则的农民新一代也融进农村移动互联网创业。
来自贵州的90后农民工关迪创办的“乡乡快运”项目近日获得1000万元天使融资。乡乡快运定位于城乡快运,解决中国3万乡镇及300万乡村不通快递,物流、出行困难的痛点。而这位90后的创业动力,却来自于独特的择偶标准——非白富美不娶!
在乡村,取包裹比寄包裹还要贵
因为最让关迪难以释怀的是,自己和其他同村伙伴往家寄电商等包裹,永远无法送达村里。家人有几种选择,一是偶尔请人带,二是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或县城取,来回一天。当然也可以坐车,来回车费几十块,特别是去县城取包裹的费用更高,比寄包裹还贵。乡乡快运首先要通过共享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村村通快递。
在乡村,关键时候永远在等车
关迪从小生活在贵州大山里,深受父母从商影响,十五岁就高中辍学经商创业,深刻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记忆最深的是村里有位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往县医院,那时候还没有急救车,方圆几公里内也找不到一辆车,只能众人一边用担架往镇上抬,一边让人跑镇上找车。耽误了几个小时,往县城赶的途中老人去世。十年过去了,乡村一直没有改变的还是找不到车进城。城里的女朋友,第一次到村里后就提出分手,原因让关迪很受触动,不愿意再在路上等两个小时还等不到车。乡村运营车辆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客货两运,乡乡快运通过共享方式,让乡村人不再在路边等车。
关迪第一次创业做城乡贸易,其实就是从城市拿货到村里卖,物流信息不透明,从城市租用的货车费用很高,高额的成本让关迪血本无归,只能外出打工积累资本。第二次创办养鸡场,遭遇禽流感,本来没事的鸡也不敢留,几块钱一只卖给村里人,每家几十只,天天吃鸡。到现在村里人提起鸡肉就起鸡皮疙瘩。剩下的鸡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车运出去,很快染上禽流感,只能成堆活埋处理。
在乡村,用修房积蓄第三次创业
20xx年,关迪第三次创业,吸取前两次教训,买了十来辆电动车和面包车,在城乡间做物流客运生意。没有车的时候找不到车,等买了车,才发现又不好找货源和客源。关迪和几个小伙伴从城里学了一招推广,就从村里到县城、市里到处粘贴小广告,整整贴了一个星期,接活多了起来。但很快接到了一个“大活”,被罚把粘贴的`广告清掉,干了一个星期。没钱罚,只能负责再冲洗一个星期的小广告。
多次创业的历练,让关迪看到了乡村物流、出行巨大的信息空白。“我们几亿乡村青年,要么打工寄居在城市的屋檐下,要么在通往城市的中学里,他们与乡村之间或相隔千里或山路几十里。他们作为最先接触移动互联的新一代,却与留守乡村的亲人们一起,成为不能享受现代物流、出行的八个亿,更别奢谈他们利用网络走出去---”。
关迪带上准备在老家修房的三十万积蓄,只身来到北京。在积蓄即将殆尽之时,寻找到了七个年龄横跨七零八零,来自百度、联想等大公司的合伙人,创办“乡乡快运”。这个项目得到了众多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嘉润天使、嘉腾资本及多名乡村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1000万。三个月时间,快递点覆盖2800个县30000多个乡镇;注册快运司机15万,报名司机过百万。乡乡快运已成长为城乡快运第一品牌。乡乡快运将聚合链接乡村1000万辆运营车辆,物流、出行信息透明一网打尽,村村通快递,让乡村与世界同步,乡通天下。
创业动力来源于白富美的择偶条件
谈到创业的最大动力,关迪表示自己创业除了解决乡村用户痛点,最主要还是通过创业达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找个白富美,实现“个人+”。创业十多年的关迪如今还是一个人。很多当年的乡村小伙伴有一半辍学打工,回家早早结婚,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还有一部分跃出农门,考上大学在城市工作。
当年的喜欢的人也已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外企上班,成为白骨精,形同陌路。那个讨厌在乡村路上等车的姑娘成为了汽车4s店顾问,天天看到车永远不用等车。关迪认为创业得经得起折腾,择偶也得屡败屡战往高处走,这样才充满希望,“我觉得现在农村跟城市没有区别,也不用分什么农村人、城市人,为什么我就不能找个白富美对象呢?白富美也可以成为我们乡村青年照进现实的梦想嘛!”
农民创业故事13
创建公司,营收过办完,自学技能,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发展特色养殖养水牛,广西上林县大定村民共同奔向致富路,这就是苏达谋的致富故事。
“贫困户凭牛入股,我把养牛的利润全部让给他们,我只依靠养牛的生态链赚钱”。20xx年3月24日,在上林县澄泰乡大坡村拉岜庄达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苏达谋这样告诉记者。
苏达谋是拉岜庄人,大学毕业后,20xx年,他开一家公司,主要经营多媒体及直饮水系统方面的业务,现在年营业收入超过150万。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扶贫,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项目、合作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和鼓励能人大户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苏达谋通过多方考察和学习,决定回村里和乡亲们共谋发展大计,养殖“山水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20xx年3月,在澄泰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苏达谋在拉岜庄成立澄泰乡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发展“山水牛”养殖,打造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生态产业链,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800亩,已建成牛棚7个,在建牛棚10个,总建设面积7000平方米,可容纳“山水牛”600头以上。合作社计划带动100户贫困户加入饲养“山水牛”,目前已签约吸收71户,285人。合作社目前已经和国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已缴纳定金20万,前期将引入“山水牛”120头。
苏达谋介绍说,贫困户凭养殖的`4头“广西山水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保证卖牛后贫困户将获得每头牛每年至少1000元的利润分成,贫困户在合作社工作,每天有不少于70元的收入,合作社现在每天用工不少于20人。
据解,除养牛外,合作社还规划种植甜玉米450亩,沃柑30亩,养猪100头,鸡1000只,鱼塘60亩,形成产业链式发展。甜玉米70天即可收成,一年可种四季,玉米杆通过发酵用来喂牛,牛粪用于发酵养殖蚯蚓,蚯蚓可用于喂鸡和养鱼,蚯蚓粪便种植有机菜、甜玉米,禽畜养殖污水经过有机肥加工和沼气池发酵,通过抽排灌溉系统用于甜玉米、牧草和果树种植,形成种养一体化循环的有机生物链。项目预计稳定达产后可创造年利润3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0人以上,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苏达标是拉岜庄的贫困户,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搞这个‘山水牛’养殖,我们拉岜庄15户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我和妻子现在都在合作社帮忙干活,每个人一个月都有20xx元的收入,我们家脱贫致富有希望!”
农民创业故事14
他的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国的连锁店已达到42家,客户达到了2.6万余户,年利润达到了700余万元。谁都想不到,曾经的他只是一个农民,曾经历过窘迫不堪的生活,身上只剩下一元钱。然而,就是这样的他,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光亮,让梦想照到了现实。
不甘平庸的打工仔
1980年11月,杨东平出生在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泸县建筑职业技术高中毕业后,杨东平来到宜宾一家建筑工地,当起下苦力的打工仔。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困惑以及阵痛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奋起。很快,由于敬业和勤奋,他被升为小组长,开始管理起一支民工队伍。
在不少民工看来,18岁的杨东平不过是一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家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面对几乎失控的局面,杨东平没有手脚无措,而是认真查找原因。杨东平发现,民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对立,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粗暴的工作态度和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所致。他虚心听取民工们的建议和意见,和民工们平等相处。短短时间过去,民工们开始对杨东平刮目相看:“这个小伙,别看人年轻,还真是有两刷子。”管理上的成功,让杨东平收获了信心。但与此同时,杨东平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大事。
当时工地上每完成一栋楼,都会请人清理外墙处理、建筑垃圾。杨东平发现,这些人工作上并不太负责任,技术上也不够完善。他开始思考,如果我来做,会不会做得更好?这样的清洁工作,不但工地上需要,城里面的很多家庭都需要,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后,一个想法在杨东平脑海中得以明晰,那就是,创办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为城里人打扫清洁。
身上只剩下1元钱
辞掉工作后,1999年,杨东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酒城泸州,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门面,并注册了泸州第一家家政服务企业——泸州市江阳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
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很难得到别人的资金支持。两手空空的杨东平决定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地创业。招不到工人,杨东平就手拿一把扫帚、一只水桶、一块抹布走到大街上,看到中意的人,劈头就问:“我是干家政服务的,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干?”
印不起宣传单,杨东平就用复写纸自己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东平晚上在门面熬夜写传单,白天就挨家挨户上门分发,前前后后,就靠手写,杨东平竟然发出了3万多张传单。
为了扩大影响,杨东平还在大街上拉起了横幅,自己往横幅面前一站,宣讲自己公司的业务。10年前,对于很多泸州家庭而言,家政还是一个新鲜玩意。看着滔滔不绝的杨东平,诧异的市民四处打探:“这娃是不是疯了?”而一个大姐,眼瞅着大太阳下汗流浃背的杨东平,好心劝说杨东平:“ 小伙子,你干啥不好。要帮人家打扫卫生,干这个有啥前途?”
由于市场不买账,开业后的三个月里,杨东平没有做成一单生意。20岁生日那一天,杨东平的身上只剩下了最后1元钱,杨东平甚至想到了放弃。然而,就在他彷徨之际,生意终于上门了。一家公司请杨东平过去清理杂草。杨东平当时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兴冲冲地就带着工人赶了过去。虽然这一单生意最终赔了钱,杨东平还是很高兴。他觉得,这毕竟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说明有需求。只要我坚持下去,绝对错不了。”
免费推销叩开成功大门
杨东平发现,业务开展不下去,并非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这个市场没有发掘。要发掘这一市场,首先就得改变客户的观念。
找到这一症结后,杨东平决定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企业理念。杨东平开始要求自己以及手下的每一位员工,见人就灌输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名男人,应该让自己的妻子过得轻松一点。要对妻子好,最实惠的,就是将妻子从繁重的家务当中解脱出来。现在有了小蜜蜂这样的家政公司,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妻子这么辛苦呢?但实际上,当时的杨东平还是光杆司令一个,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耍过。杨东平还为自己的企业别出心裁地拟定了一句颇具人性关怀的广告语:“选择小蜜蜂,生活更轻松。”
宣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全面打开市场还很远。杨东平决定放手进行最后一搏,那就是提供免费家政服务。
杨东平找到了泸州城区几家大的商场,凡一次购物达300元以上,小蜜蜂提供免费家政服务一次;凡订一份《泸州晚报》,也能够享受免费家政服务一次。到了后来,杨东平响亮地提出买一套房、一辆车,也全都享受免费家政服务一次……一时间,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的员工,开始叩开泸州城区一户户居民陌生的大门,而这些居民,最终又大多成为了小蜜蜂忠实的客户。以至于绝大多数泸州市民,一提到家政,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小蜜蜂。
经过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到了20xx年,单单泸州城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已有稳定客户2万余户。但杨东平并不满足,他将自己的业务从最初的保洁,拓展到了保姆、月子护理、老人看护等20多个项目,而服务中心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有限公司。
年仅23岁的杨东平,事业至此开始腾飞。
扫帚扫进大会堂
杨东平的成功,除了灵活的经商头脑、不屈不挠的精神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细节的苛求。
城里人最不相信的,就是陌生人。因此,对于自己的所有员工,,杨东平都请求派出所和居委会出具了相关证明,同时还提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上,细致到了进门前必须轻敲门,进门后要先穿鞋套。抹窗户和家具、卫生间的毛巾、清洁剂应分开使用,清洁完成后,工人应戴上白手套检查……正是这样苛刻的细节要求,最终为杨东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
20xx年,杨东平乘飞机由昆明飞往厦门。下飞机时,一机的乘客全都离开了机舱,唯有杨东平一个人,蹲着不动。工作人员上前一看,这个乘客原来盯住了前面座位座套上面的.一块咖啡污渍。杨东平告诉工作人员,他有办法清除。经不住杨东平的死缠硬磨,机长和空姐答应了杨东平的要求。等焕然一新的座套出现在眼前时,机长和空姐的态度出现了大逆转。
杨东平一举拿下来这一航线17个航机的保洁工作。这是一个100万元的大单。单子签下来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就因为坐一次航班,就因为一个小污渍,一个100万元的大合同,就这样给谈妥了。
同样的事情,在20xx年再次上演,当年9月,25岁的杨东平作为农业部、团中央评出的“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就在颁奖典礼上,杨东平发现大会堂的地毯上有少许污渍。典礼结束后,杨东平径直找到大会堂的管理部门:“我能清除地毯上的污渍,愿意无尝试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就是这一席谈话,杨东平最终拿下了人民大会堂16个地方厅的保洁工作。随后,杨东平再接再厉,干脆将人民大会堂会议大厅以及全国人大庐山休养所的定期保洁合同,一并收入囊中。
目前,杨东平的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国共有连锁店42家,客户达到了2.6万余户,年利润达到了700余万元。11年过去,当初的一个小小打工仔,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农民创业故事15
夏天最好最凉爽的草席非蔺草席不二之选,蔺草席选材天然,不使用染土、染料,集竹席之凉爽、亚草之柔软轻便等优点于一身,凉性温和,婴幼儿、老人和体质差者的最佳选择。蔺草分为咸水草与淡水草,咸水草生长于靠海一带,通称咸草或灯心草,品质较粗硬用来编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困绑货物用,过去台北北投地区生长较多,在日据时代,北投蔺草和温泉一样有名。平常易见的蔺草席,竟然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等地热卖,这种蔺草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又是怎样为祝龙带来巨大财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个有关蔺草席的故事.
他站在浙东的田野上,用手骄傲的一划:“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土地”.他带领我们走进宽敞的厂房,上百部编织机正在吞吐着绚烂的云霞,五彩缤纷、流光闪烁,无数片草席草垫淌弄在我们眼前,我们惊呆了,仿佛置身于彩云锦霞中一时难辨天上人间……
一米八零的个子,天生的卷发,俊气的脸庞,不吝惜花钱,对朋友绝对讲义气,他的口头禅是:“朋友之间不要谈钞票”.他就是浙东北地最大的蔺草产品生产商祝龙.
江南出产一种植物,名字古怪,叫蔺草.春秋战国时候,赵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贤相叫蔺相如,敢和凶暴的秦王面对面的斗争,还取得了胜利.这种草就叫蔺相如的蔺,蔺草.蔺草绵软细长,是编织草席草垫的好材料.北地自古就盛产草席,颇有名气.
祝龙从小就看着蔺草长大,但他却不喜欢这种只长草不结粮食的水田植物.祝龙喜欢吃饭,喜欢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在他童年时代又偏偏吃不饱饭,每当他看着有条件吃饱饭的小朋友捧着一大碗白米饭吃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不知悄悄咽下多少口水!因此祝龙不喜欢不长粮食的蔺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满地,祝龙已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眼下吃饭应该不是问题,乡亲们都在算计怎样赚钞票.大家都在动脑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在了传统植物--蔺草上面.于是出现了全民打蔺草编织各式各样草席的运动.
祝龙不甘落后,会同了一个漂亮姑娘,他的女朋友阿英,大家一道奋斗.
于是通宵达旦,于是废寝忘食.漂亮的阿英,英俊的祝龙,编织出来了頂頂漂亮的草席.他们又给漂亮的草席起出了漂亮的名字:朝霞满天,夕阳犹美,鸳鸯戏水,马踏天涯等等.看着这些漂亮的草席,小伙子小姑娘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新建的洋房、火爆的婚礼.
【农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农民农村创业点子09-28
适合农民创业的项目07-03
贪心的农民的故事06-24
农民创业事迹材料04-29
农民创业工作总结05-15
农民创业园视察报告05-18
多瑙河畔的农民故事06-24
农民工的故事12-14
休宁县农民创业培训热乡村创业06-24